魏晋南北朝史ppt 通用共35页文档

合集下载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35张ppt)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35张ppt)

内部:①统治集团内部奢侈腐化 ②地方宗王权重(争权)
诸侯实力坐大,威胁中央
问题探究:是什么原因造成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呢?
西晋——低质量的“大一统”
五胡内迁示意图
材料3: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 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 半。……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 志态,不与华同……士庶玩习,侮其 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於骨髓。
意义
三国鼎立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推 动了全国统一。
魏国国力较强,在三 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 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 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
理。263年,曹魏权臣 司马昭发兵灭蜀。 266年,司马昭之子 司马炎代魏称帝,国
号晋,史称西晋。司马
炎即晋武帝。280年,
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江南开发
(1)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自然环境优越,适合发展农业。 ②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较安定。 ③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2)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 ①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有明显进步。
南朝
高门士族衰败 ➢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
东晋
(317-420 年)
宋齐梁陈 南朝(420—589年)
六朝 南 古都 京
+ 吴国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 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 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 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 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

魏晋南北朝史ppt 通用

魏晋南北朝史ppt 通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二)改革的内容 1、前期改革(迁都洛阳前) (1)推行均田制 (2)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3)整顿吏治
2、中后期改革(自迁都洛阳开始) (4)迁都洛阳 (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总结:

均田、三长、整吏治, 迁都、易俗、改汉制。

两晋
十六国 建立(265—316) (304—439) 西晋 统一(280—316) 东晋 (317—420) 南北朝
十六 国 东晋
建立:386 北 魏 统一:439 宋
东魏 西魏 齐 梁
北齐 北周 隋 陈 589
政治特点:
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 曹操统一黄Hale Waihona Puke 流域 局部统一实现,为大一统 创造条件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和北方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 2、顺应了时代潮流(封建生产方式的扩展), 促进了鲜卑族社会的封建化。 3、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为多民族国家 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五)性质: 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 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二、经济发展情况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二)改革的内容 1、前期改革(迁都洛阳前) (1)推行均田制 (2)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3)整顿吏治
2、中后期改革(自迁都洛阳开始) (4)迁都洛阳 (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措施: 穿汉服、改汉姓、说汉话 与汉族通婚、官制、礼仪、典章等一律改行汉制 影响: 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加速了胡汉间的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三)改革的内容 1、前期改革(迁都洛阳前) (1)推行均田制 (2)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内容: 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职能: 清理户口、田亩,征发徭役、兵役 影响: 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课 三国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38张PPT)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课 三国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38张PPT)

三、十六国与北朝
(一)十六国
(二)北魏(386-534)
1.王朝兴衰: (1)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 (2)398年,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 (4)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 (5)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6)550年,北齐建立,东魏灭亡; (7)557年,北周建立,西魏灭亡。
二、东晋与南朝
(一)政权更迭 1.东晋(317-420)
二、东晋与南朝
(一)政权更迭
1.东晋(317-420): 士族专权(门阀政治) (1)士族:魏晋以来,一些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 ,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而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社会 阶层。 (2)士族专权:先后执掌东晋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 主要支柱。
(3)皇权与士族政治冲突的现实结果。
二、东晋与南朝
(一)政权更迭 1.东晋(317-420): 士族专权(门阀政治) 2.南朝(420-589)
二、东晋与南朝
(一)政权更迭 (二)经济:江南的开发
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 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二、东晋与南朝
(一)政权更迭 (二)经济:江南的开发
1.表现: 学习任务1:阅读教材页28第三段相关内容,概
括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表现。
二、东晋与南朝
(一)政权更迭
(二)经济:江南的开发
1.表现:
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 产量提高。
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这是水稻生产技 术的重大进步;普遍实行了麦稻兼做,五岭以南地 区还种植了双季稻,使谷物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此外,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 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中国历史 七年级 上 》,页83-84

【高中历史】魏晋南北朝史ppt

【高中历史】魏晋南北朝史ppt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三)改革的内容 1、前期改革(迁都洛阳前) (1)推行均田制 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战乱) 内容: 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 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影响: 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1、农业:
工具的进 步: 土地所有 制:


三国时,马钧改进翻车 士族地主的田庄规模很大,自给 自足程度强化。 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主 要地位。
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主要地位。
由于士族享有特权,佛教盛行,地主庄 园经济、寺院庄园经济膨胀。这一时 期,战乱频仍,社会精壮劳动力的损 失极大。庄园经济恶性膨胀,大量隐 匿农户,封建国家与地主、寺院争夺 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也就非常剧烈。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三)改革的内容 1、前期改革(迁都洛阳前) (1)推行均田制 (2)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3)整顿吏治 内容: 俸禄制、考核与任期挂钩制 影响: 吏治得到改善,人民负担减轻 农民安心从事生产, 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二)改革的内容 1、前期改革(迁都洛阳前) (1)推行均田制 (2)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3)整顿吏治
2、中后期改革(自迁都洛阳开始) (4)迁都洛阳 (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总结:

均田、三长、整吏治, 迁都、易俗、改汉制。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和北方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 2、顺应了时代潮流(封建生产方式的扩展), 促进了鲜卑族社会的封建化。 3、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为多民族国家 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魏晋南北朝PPT课件好看

魏晋南北朝PPT课件好看
体现了当时佛教艺术的繁荣。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也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石窟, 其雕塑和壁画作品内容丰富、技 艺高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
信仰和文化传统。
建筑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风格独特 ,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建筑的空 间布局和结构美感,同时也融入 了佛教建筑的特点,如塔的造型
和装饰等。
对文化艺术的贡献
书法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 术取得了巨大成就,王 羲之的《兰亭序》等。
绘画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 术也取得了重要成就,如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等 。
佛教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 化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对后世的宗教和文化产 生了深远影响。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重视文化传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启示我们要重视文化传承和创 新。
倡导多元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启示我们要倡导多元文化 ,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坚持和平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表明,和平稳定的环境是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 的基础,启示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THANKS
长期的斗争和融合。
九品中正制和门阀政治
02
这一时期,士族门阀势力崛起,他们掌握着政治权力,形成了
特殊的门阀政治制度。
民族融合与胡汉冲突
03
随着北方民族的南迁和相互融合,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
冲突也日益凸显。
经济背景
土地制度变革
水利工程和农业技术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制度经历了从 屯田制到占田制的变革,使得土地所 有权和使用权分离。
城市与乡村的生活方式
城市生活
魏晋南北朝时期,城市生活逐渐繁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中出现了许多商业区和市场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同时,城市中的文化、教育、医疗等设施也逐渐完善。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 (《中国史学史》PPT课件)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  (《中国史学史》PPT课件)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二、司马彪《续汉书》、袁宏《后汉纪》 与范晔《后汉书》
范晔虽是据众家后汉史撰《后汉书》,而他 的撰述目标却是以“最有高名”的《汉书》为 参照的。范晔对于材料的整理之功和对于史事 的评论精深,是《后汉书》的两个特点。
范晔的史论,言深意远,用词典雅,笔势纵 放,在史学上是不多见的。
——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
第一节 历史形势的变化促进史学的多途发展
三、史学多途发展的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发展总的特点,是史学 的多途发展。其具体的表现是史风大盛,史家 辈出,史书数量剧增且种类繁多。这是以往的 史学所不能比拟的。
首先,史风大盛和史家辈出;其次,史书数 量剧增和种类繁多;第三,史论与史注受到重 视。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二、司马彪《续汉书》、袁宏《后汉纪》 与范晔《后汉书》
《续汉书》八志被誉为“王教之要,国典之 源,粲然略备,可得而知矣”,其在撰述思想上 有三个特点: 第一,是注重考察典章制度的变化。 第二,是强调以“君威”“臣仪”“上下有序”
为核心的“顺礼”等级秩序。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三、陈寿《三国志》与裴松之《三国志注》
陈寿所撰《三国志》是唯一保存至今同时又是 兼记魏、蜀、吴三国史事的著作,这是中国史 学上一部极具特色的“正史”。
从《三国志》看陈寿的史才,首先是他对三国 时期的历史有认识上的全局考虑和编撰上的恰 当处置。
叙事简洁,也是陈寿史才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一、朝代史撰述的兴盛
关于东汉史撰述 关于三国史撰述 关于晋史撰述 关于十六国史撰述 关于南朝史撰述 关于北朝史撰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PPT课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PPT课件

长期战乱
均田制、租调制
吏治好转, 缓和矛盾
恢复经济, 增加收入
阶级矛盾激化
宗主督护制
三长制
对人民有效控制
民族矛盾激化
民族歧视、压迫政策 移风易俗,汉化 促进民族融合
平城不能适应 发展的需要
保守势力强大,经济 落后,柔然威胁
迁都洛阳
加强对中原控制
.
34
平城僻处塞上,虽不断地移民塞上,给耕牛,计口 授田,也只能供应六镇的军粮。……其后高车(北方少 数民族)攻柔然,取柔然故地,柔然南徙,逼近平城, 孝文帝遣数十万骑北拒柔然,“大寒雪,人马死者众”。
1、背景:①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
19
北魏统一北方
东晋时,鲜卑族拓跋 部首领建立代国,但不久 被前秦吞并。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 解。386年,拓拔部的首 领拓拔珪乘机复国,改国 号魏,后来定都平城(今 山西大同),历史上称为 北魏。
北魏建立者魏道武帝拓跋珪像
.
20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一)总体特征:长期分裂,政权更替频繁 (二)重要制度——三省体制和九品中正制 (三)重要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
58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耕耙耱技术形成 曹魏时翻车用于灌溉
(二)手工业:南北朝出现灌钢法
.
59
南北朝的灌钢法
生铁 熟铁
把生铁和熟铁按一 定的比例配合,加 热后再锻打,成为 质地优良的钢。
1、背景:①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②阶级矛盾尖锐— 宗主督护制
.
21
宗主督护制
北魏初期,无力消灭遍及大河南北的地主豪强, 只得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 督护农民纳税服役,但他们趁机隐瞒人口,逃避赋税、 徭役。同时,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 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

三国两晋南北朝通史新课标(共36张PPT)

三国两晋南北朝通史新课标(共36张PPT)
意义:促进了民族融合
这些改革的措施有什么意义?
孝文帝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促进了本 民族封建化的进程,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是不是少数民族的东西都是落后的没用的呢?
胡床、方凳、 圆凳成为汉 族喜爱的家 具
今天璀璨 的中华文 明是中国 各个民族 共同创造 的结果。
6、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族的杰出政
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内迁中原)
西部与北部周边的少数民族不断向
内地迁徙,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 5世纪,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
相互影响
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思考:少数民族怎样才能在中原牢牢站稳脚跟?
孝文帝(拓拔宏),进行改革,废除鲜卑族的旧俗, 主动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民族融合的典型: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__年结束5。89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分裂和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中心南移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大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另一个重要特 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思考:少数民族怎样才能在中原牢牢站稳脚跟?
点是民族大融合。
三顾茅庐
孔明出山
刘备在群雄逐鹿中,没有 地盘,到处流浪,最后得 到高人的指点,三次到隆 中,请出大贤诸葛亮。
影 响
原 (1)北方的长期战乱,迫使大量的北方
因 人南迁 。
和 (2)南迁的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
条 件
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 (3)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比较安定的
社会环境 。
成 (1)江南地区开发;
就 (2)兴修水利、农业发展、手工业发展。
(3)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