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梁实秋的论战
2021梁实秋与鲁迅关于文学阶级性的辩驳范文1

2021梁实秋与鲁迅关于文学阶级性的辩驳范文 在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文坛上, 两位文学巨擘———梁实秋先生与鲁迅先生, 为各自的文艺理念展开了激烈的辩驳。
他们以 “硬译” 为导火索, 围绕着文学的“阶级性” 和 “超阶级” 进行了长达八年的论战, 最终因鲁迅的辞世而作罢。
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文学是否具有阶级性。
梁实秋作为美国新人文主义思想领袖白璧德的入室弟子,思想上深受白璧德等西方文学家的影响, 对当时世界主流的资产制度是相当认可的,对方兴未艾的共产主义运动持否定态度。
他倾向于理解现实, 接受现实, 改良社会, 认为人类社会具有共同价值、普世价值。
鲁迅生活在苦难的旧中国,早年留学日本,尝试学医救国, 但未能学成。
后意识到中国人民的苦难不在于身体的羸弱, 而是思想的落后与麻木所致, 遂弃医从文, 试图唤醒国人。
他对旧有社会制度的腐朽和颟顸深恶痛绝, 认为与其在旧有世界上修修补补, 倒不如建立一个崭新的世界。
“敌人的敌人是朋友”, 他的观点与共产主义运动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共鸣。
他主张用对立和斗争的思维方式看待人类世界, 认为人类之间除了斗争和利用, 别无他物。
“1926 年, 刚从哈佛大学学成归来的梁实秋在《晨报副镌》上陆续发表了《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北京文艺界之分门别户》《评〈华盖集续编〉》等文章”, 开始针对鲁迅的理念发难。
1927年, 梁实秋又在《复旦月刊》上刊发了《卢梭论女子教育》一文, 发表了与鲁迅观点背道而驰的不同意见。
稍后鲁迅便发表了《卢梭与胃口》一文予以回击辩驳。
至此, 两人开始为各自的世界观、文学观进行针尖对麦芒的辩论。
1929年, 梁实秋在《新月》上发表了《文学有阶级性吗》一文, 该文否定了文学具有阶级性,认为其论述的错误在于 “把阶级的束缚加在文学上面。
错误在把文学当做阶级斗争的工具而否认其本身的价值”, 同时强调 “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 强调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文学。
卢梭对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_兼论20世纪20年代梁实秋和鲁迅的论战

!""#$ %
!"#$%&" ’()"#* ’)"+$)+’
卢梭对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
—— — 兼论 !" 世纪 !" 年代梁国现代思想发展史上, 卢梭的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史一定程度上也是西学东渐 之后浪漫主义在中国的接受史、 发展史。在近代中国的救亡背景下, 浪漫主义思潮被赋予了浓烈的政治实用 主义的功能指向, 被改造为颠覆主义和理想主义; 审美领域的浪漫主义缺少自足性和独立性, 浪漫主义文艺 只是途径, 政治变革才是真正的旨归。对于 !" 世纪 !" 年代梁实秋和鲁迅关于卢梭的论争, 也应从这一文化 视角进行重新审视。 % 关键词 ’ 卢梭; 浪漫主义; 美学自足性 % 中图分类号 ’ -!"#. # 究。 ( 江苏徐州 % 文献标识码 ’ / (!""4 ) % 文章编号 ’ &""0 1 $&23 "& 1 ""2# 1 "$ (&544 — ) 种海燕 , 女,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文艺学、 美学研 !!&&&# +
%& ’ 式”
( )* +
《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 》 ; 梁实秋在 一文
中,把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新文学统一定义为“浪漫主 义 ”文学;郁达夫也认为包括鲁迅与文学研究会在内的 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家以“写实主义为基础,更加上一层 浪漫主义的新味和殉情主义的情调 ” % ! ’ 。中国现代文学 是以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作为开端的,但同时,中国现代 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一直又处于一种不成熟、不稳定 的状态;它总是以强烈的扩张形态向现实主义或现代主
2021鲁迅与梁实秋信顺之争的原因探析范文3

2021鲁迅与梁实秋信顺之争的原因探析范文 摘要: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翻译界就翻译标准的“信”“顺”发生了激烈论战。
其中,林纾、严复为代表的近代译论体系在论战双方的翻译观念中都有所体现,成为了论战的依据;双方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存在文化、政治等利益上的矛盾,使得论战成为必然;而论战的两位主将在不同的文化教育环境中形成的迥异的个人翻译理念,成为论战的直接原因。
关键词: 信顺之争;鲁迅; 梁实秋; 翻译观; Abstract: Inthe 1930 s,fierce debates took place in the translation field regarding the “faithfulness” and “smoothness” of translation standards.The system of translation theory mainly constructed by Lin Shu and Yan Fu was embodied in the translation views of both sides,which became the basis of the debate,different social class stances of the two sides and contradictions in cultural and political interests made the debate inevitable,different personal translation views of the two leaders formed in their respectiv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was the direct cause of the debate. Keyword: debatebetween faithfulness and smoothness; Lu Xun; Liang Shiqiu; views on translation;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潮流中,中国近代新文学发展繁盛,这一时期的作家学者不仅进行文学创作,亦译介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
鲁迅梁实秋_人性_论战评议

・序跋与书评・鲁迅研究月刊一九九八年第六期 鲁迅梁实秋“人性”论战评议● 蔡清富 发生于70年前的鲁迅、梁实秋论战,经历了历史的风风雨雨,但时代的风雨并没有洗刷掉这次论战的意义。
它像一块磁石,依然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1997年华龄出版社出版的《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还有着不少的销售量,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鲁迅与梁实秋的论战,为什么会成为人们的关注点呢?这是因为这次论战涉及的文化问题很多,如文学的人性与阶级性问题,民众与天才的问题,文艺要不要大众化的问题,关于文学的翻译问题,等等。
其中,尤其是人性与阶级性的问题,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理论意义。
而这个问题又是理论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难题,人们总希望从鲁迅与梁实秋的论争中获取某种教益。
我国以往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对鲁梁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大多做出了这样的结论:鲁迅的观点是正确的,梁实秋的观点是错误的。
海外有的研究者,不同意我们的看法,如挪威奥斯陆大学中国文学教授杜博妮(Bonnie McDou-gall)说:“我多年前研读这场争论的印象是,鲁迅并不公平,论辩也有欠逻辑,文字上很不客气,还有人身攻击。
相形之下,梁实秋就理性得多,公平而且有耐心。
这场笔战的结果,就我的印象而言,是鲁迅得胜,但并不是他有理,而是因为他的文笔比较犀利。
不过,道理是在梁实秋这边的。
”(转引自《鲁迅研究动态》1988年第7期)近年我国的研究者,也有人对过去的传统看法提出了质疑。
1997年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认为,鲁迅等人与梁实秋关于人性论的论战,是一种“错位的对话”,其理由是:“这场论争涉及面甚广,新文学的政治选择、文化选择、审美选择诸问题都在论争中被提了出来,尤其是关于文学的本质、功用、价值等问题,更应认真讨论、深入论争。
但是,由于当时你死我活的阶级搏斗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这次论争基本上只停留在政治层面上,而忽视了其他层面。
梁实秋否定无产阶级文学存在的结论,在政治上自然是荒谬悖时的,但他立论的理论基础———新人文主义却主要根植于文化范畴和审美范畴,在中国未来的文化建设和文学建设中,自有其参考性价值,绝非一无是处,比如追求审美的普遍性、永恒性,就本是古今中外文学的一个共同目标。
王宏志 翻译与创作读后感

王宏志翻译与创作读后感王宏志老师在《翻译与阶级斗争》这篇论文中,探讨了现代文学史上一桩著名的公案——1929年鲁迅与梁实秋关于翻译问题的论争。
王老师通过对鲁、梁二人翻译观和政治观的探讨,令人信服地论证了此次事件中的政治性因素及其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指出翻译归根结底是一种弥散着意识形态的政治性行为。
一表面看来,鲁迅与梁实秋的论战是一次直译(鲁)与意译(梁)之争,即一个翻译方式的问题。
涉及的主要几篇文章是梁实秋《论鲁迅先生的“硬译”》、《答鲁迅先生》和鲁迅的《“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但是深入来看,就会发现鲁迅和梁实秋的翻译观并没有根本性的矛盾:二人都追求既不错误也不死硬的翻译。
只不过在认为暂时还没有这样完美的翻译的情况下,二人选择了不同的权宜之计罢了。
在此基础上,王宏志老师进一步诘问,翻译观相似的不同译者之间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原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两人是怎么吵起来的呢?何况,翻译与“文学的阶级性”有什么关系?两个问题出现在同一场论争里,翻译观上分歧又不大,问题的焦点显然很可能在“文学的阶级性”上。
在1929年这个时间节点上,鲁迅已经左转并加入左联,很大程度上已经接受了马列主义;而梁实秋则持一种浪漫主义-新人文主义的观点,认为文学中有普遍的人性,而没有所谓阶级性——这样的观点在事实上其实是否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文学。
并且二人的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群体,这也为他们的矛盾升级推波助澜:鲁迅指认梁实秋是新月派;梁实秋则隐晦地反复多次暗示鲁迅和共产党有密切的联系,而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这是有可能导致对方被捕甚至被杀的罪名,是完全背离“新人文主义者”所鼓吹的“人性”的卑鄙行径,鲁迅对此也非常不齿,斥之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在双方眼里,对方一个是代表英美资产阶级思想、投靠依附黑暗政府、反人民反革命反马克思主义、攻击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反动文人团体,另一个是破坏了文学的尊严与健康两大原则的极端分子。
浅析鲁迅与梁实秋翻译论战

浅析鲁迅与梁实秋翻译论战摘要:本文拟从鲁迅与梁实秋关于翻译的论战入手,对比分析鲁、梁不同的个人经历政治立场,通过对鲁、梁关于“硬译”论战的追述,来阐释鲁、梁的翻译思想不同的原因,以期更好的理解鲁迅与梁实秋的翻译观。
关键词:鲁迅;梁实秋;硬译引言鲁迅与梁实秋,展开了一场持久论战。
论战始于梁实秋于1926年发表了《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一文,表达了对新文学运动的不满。
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他反对当时文人们所强调的翻译文学的社会功利性。
然而鲁迅却强调文学应该具有社会和政治价值。
由梁实秋发表的《论鲁迅先生的“硬译”》一文而引发了鲁迅与梁实秋的持久论战。
长期以来,关于探讨鲁迅与梁实秋论战的文章也不少,他们大多以论战为着眼点来探讨鲁、梁的翻译思想,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转译”,以及翻译标准的“信”“顺”问题,或者对鲁、梁论战本身进行梳理。
但是对探讨关于鲁迅与梁实秋论战的原因的文章为数不多,大多数文章都撇开政治原因,专谈文学或翻译思想;把鲁迅与梁实秋论战的原因和他们的翻译观放到一起来分析的文章较少。
所以,本文拟通过对鲁迅与梁实秋关于“硬译”论战的过程的追述,对比分析鲁迅与梁实秋不同的个人经历、政治立场等以此来揭示鲁、梁论战的原因,以期更好的理解鲁迅与梁实秋的翻译观。
一、鲁迅与梁实秋“硬译”争论的起始1.1鲁迅与梁实秋争论第一回合鲁、梁的论战始于1926年梁实秋在北京《晨报副镌》上发表的《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一文,文中将五四文学描写“人力车夫”说成是肤浅的人道主义,不符合理性的尺度。
1这引起了鲁迅的不满。
于是,鲁迅在《革命时代的文学》与《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中对梁实秋进行了批评“小说描写罪人在寒地里的生活,大学教授看了就不高兴,因为他们不喜欢看这样的下流人。
如果诗歌描写车夫,就是下流诗歌…… ”2这里大学教授和文人主要是指梁实秋和新月社的人。
3这可以算作他们论战的第一回合,鲁、梁结怨。
梁实秋1927年在《时事新报.学灯》发表了《北京文艺界之分门别户》说道:“鲁迅先生是小说家及…杂感家‟。
【作者信息拓展】鲁迅为什么要骂梁实秋是丧家狗

【作者信息拓展】鲁迅为什么要骂梁实秋是“丧家狗”中小学语文课本里有很多鲁迅的文章,其中一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给人留下太深的印象。
鲁迅的文章文白夹杂,让人读来似懂非懂,很伤脑筋。
唯有这篇简单、通俗、易懂、好记。
而且大伙儿很快就“实用”上了。
几个小朋友玩着玩着就骂起来,“你丫是资产阶级的乏走狗!”被骂一方也好不含糊,“你丫才是乏走狗,还是丧家的!”如果鲁迅地下有灵,会不会感慨万千,后悔自己没有在文章前面注明:未成年人不得阅读?鲁迅,就不用我多啰嗦了。
他是现代中国最好的作家之一。
梁实秋呢,他的来头也不小,头衔是一串一串的: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梁实秋这人非常勤快,属于笔耕不缀的那种。
从1915年发布处女作,到1987年逝世,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2000多万字的作品。
不过,梁实秋所做最有影响的事,可能不是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也不是翻译出版了《莎士比亚全集》,而是与鲁迅打了九年之久的一场论战。
从1927年到1936年,两人围绕人性、阶级性、普罗文学、翻译理念、文艺政策等诸多论题,展开了一场互有攻守的持久论战,给读者留下了100多篇文章,多达40多万字,相当于两本厚厚的书籍。
“丧家狗”事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插曲。
其实,最初不关鲁迅的事。
1930年,梁实秋发表了一篇文章,叫《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
梁实秋祖父是官居四品的官员,父亲是首都警界人士,算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官二代了。
梁实秋本人也很聪明,13岁就考入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即今清华大学之前身)。
在校期间,他与好友闻一多合作发表了《冬夜草儿评论》一书,得到远在日本的郭沫若来信称赞。
21岁时,梁实秋留学美国,后进入哈弗大学读研究生,师从美国著名人文学者白璧德,获得哈佛大学英文系哲学博士学位。
梁实秋受到白璧德的影响很深,在著书撰文上也有意无意带着精英主义的烙印。
“信”与“顺”的交锋——鲁迅和梁实秋翻译论战的分歧探析

2412019年03期总第443期ENGLISH ON CAMPUS“信”与“顺”的交锋——鲁迅和梁实秋翻译论战的分歧探析文/宋柳霖【摘要】鲁迅和梁实秋在30年代的翻译大论战中存在很大分歧,存在分歧的方面涵盖翻译标准、欧化与归化、汉语发展以及重译等。
其中,鲁迅主张“硬译”、“宁信而不顺”,不仅倾向于欧化文,而且认为汉语需要凭借“拿来主义”来优化自身。
梁实秋则批判“硬译”,提倡“信”与“顺”兼顾,不赞成使用欧化文,而且认为中文文法不存在不精密一说。
论战的原因,是两人对翻译的认识不同,即翻译是该注重保持原文的感染性以启发国人还是注重通俗易懂以适用于大众。
【关键词】鲁迅;梁实秋;硬译;异化与归化【作者简介】宋柳霖,湖南师范大学。
目的;梁实秋的翻译目的是把一件作品用另一种文字忠实地表现出来,给不懂原文的人看。
综上所述,鲁迅和梁实秋争论只因两人对翻译的理解不同,对保留原作风格的理解和主张有区别,争论焦点在于文句是否通顺,或者说行文是否欧化。
2.汉语不精密之争。
1931年在鲁迅与瞿秋白的翻译讨论中,鲁迅认为翻译过程中之所以“不顺”是因为“中国的文或话,法子实在太不精密了”,“讲话的时候,也时时要辞不达意,这就是话不够用”。
而解决汉语不精密的问题,鲁迅认为“要医这病,我以为只好陆续吃一点苦,装进异样的句法去,古的,外省外府的,后来便可以占为己有”(黎照,1997:589)。
鲁迅提出对待翻译过程中这些“新造”的表达应“一方面尽量的输入,一面尽量的消化、吸收”,因为这些表达也存在优胜劣汰,“可用的传下去了,渣滓就听他剩落在过去里”(陈福康,2000:297)。
因而他在翻译上主张译文“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这点不仅出于“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李富根,1996:270),还出于“输入新的内容,新的表现法”(陈富康,2000:296)以促进汉语发展、丰富民众表达。
而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汉语曾吸收佛教翻译表法,日语曾吸收西方文法表达,据此而论,鲁迅的观点有其可取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与梁实秋的论战
梁实秋回国后发表文章,把卢梭大大攻击了一番。
景仰卢梭的鲁迅对梁实秋的观点自然不满,撰文反驳,揭开了鲁梁论战序幕。
后来撰文又把梁实秋着实嘲弄了一番。
梁实秋不得不应战。
多年以来,鲁迅在文坛上以一支笔横扫千军,所向披靡,现在,凭借直感,他明白终于碰上了一个理想的“敌手”,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写出了一大批火药味更浓的文章。
论战进入最高潮是鲁迅著名杂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发表,文中把“丧家的”用“乏”了的资本家“走狗”的套子,稳稳地戴到了梁实秋的脖颈上。
鲁迅和梁实秋的笔战主要是围绕关于文学的阶级性和资本家的走狗、还有硬译、关于女子人格、关于不满现状、吐半口血看秋海棠等问题,一直持续到鲁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