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梅兰芳

合集下载

探索北京的文化名人

探索北京的文化名人

探索北京的文化名人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文化中心,历史悠久、名人辈出。

许多文化名人曾在这座城市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对北京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带您一同探索北京的文化名人,了解他们的故事和贡献。

一、文化名人一:李白李白,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以其豪放的诗风和不羁的个性而闻名于世。

李白出生于今天的湖北襄阳,但后来他多次来到北京,因此也被称为“北京李白”。

他的许多作品都描绘了北京的美景和繁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文化名人二:梅兰芳梅兰芳,20世纪中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他以其出色的表演技巧和高深的艺术修养而受到世人赞誉。

梅兰芳在北京京剧团工作多年,为京剧在北京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的表演风格独特,深受观众喜爱,被誉为“京剧之王”。

三、文化名人三:鲁迅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鲁迅曾在北京生活和工作多年,他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在这里创作完成的。

鲁迅的作品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对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在北京市区域深深地扎根,并永远不会被遗忘。

四、文化名人四:豆瓣豆瓣,作为一个全面的社交媒体平台,为北京的文化交流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豆瓣上,用户可以分享自己对书籍、电影、音乐等方面的喜好和评价,也可以通过豆瓣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

这种交流方式为北京的文化名人打开了更广阔的宣传渠道。

五、文化名人五:郭宝昌郭宝昌,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和导演,被誉为“现代戏曲之光”。

他在北京多个剧院工作,并推动了京剧的现代化发展。

郭宝昌的导演风格独特,舞台效果绚丽,创新了京剧的表演形式,使更多的人对京剧产生了兴趣。

六、文化名人六:方文山方文山,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创作风格而闻名于台湾乐坛。

他是一位杰出的作词家和音乐制作人,在北京的音乐圈也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

方文山的歌词深入人心,富有情感,他的作品广泛传唱,赢得了无数歌迷的喜爱。

名人成长故事大全5篇_名人成长小故事

名人成长故事大全5篇_名人成长小故事

名⼈成长故事⼤全5篇_名⼈成长⼩故事古今中外每⼀个名⼈的成长故事都是在不同的背景下产⽣的。

下⾯给⼤家带来关于名⼈成长故事⼤全5篇,供⼤家参考。

名⼈成长故事1梅兰芳梅兰芳在⼏⼗年的艺术⽣涯中,取得了世所公认的成就,成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最卓越的代表。

1949年,新中国成⽴前⼣,他被邀请参加了第⼀届政治协商会议。

新中国成⽴后,他担任了中国⽂联和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京剧院院长。

他经常参加国内外各种⽂化交流活动,从事艺术研究,还认真培养青年演员。

他的学⽣,不但有京剧演员还有不少地⽅戏的演员。

同时,他仍然经常演出。

全国各地都向他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到那⾥演出。

他理解⼈民的要求,在⼗年的时间⾥,⾛了⼗九个省,让观众实现了“看看梅兰芳”的愿望。

1959年,在新中国成⽴⼗周年的时候,梅兰芳排演了他⼀⽣中最后⼀个新戏:《穆桂英挂帅》。

那年,他已经是六⼗五岁的⾼龄了,可扮演出的穆桂英仍然是神采奕奕,为建国⼗周年增添了喜庆⽓氛。

梅兰芳在晚年患有⼼脏病,可他不顾这些,⼀⼼要为更多的⼈演戏。

1961年夏天,六⼗七岁的梅兰芳应邀到新疆参加铁路落成典礼,并进⾏演出。

⼀想到此⽣能到⼤西北为⼈民演戏,他很激动,做好了各种准备。

不料就在这时候,他的⼼脏病发作,住进了医院。

新疆去不成了,他⼗分着急。

8⽉4⽇,周恩来总理来医院探视梅兰芳,对他说:“梅先⽣,我正在北戴河开会,听说你病了,特意赶来看你。

”梅兰芳有些着急地说:“新疆有条铁路刚刚落成,约我参加通车典礼,⽕车票都买好了,可我却去不成了……”“不要急,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养病。

等病好了,还愁没有⼯作⼲吗?”周总理安慰说。

不幸,四天之后,梅兰芳因病去世了。

他为中国⼈民创造的艺术精品永远是民族的瑰宝。

名⼈成长故事2匡衡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很穷,所以他⽩天必须⼲许多活,挣钱糊⼝。

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读书。

不过,他⼜买不起蜡烛,天⼀⿊,就⽆法看书了。

鲁迅与梅兰芳:面对西方强势话语时的两种应对方式

鲁迅与梅兰芳:面对西方强势话语时的两种应对方式

梅 的所有 文章 后 ,结合 自己相对 熟 悉 的 章 写作 的 真正 背景 。 梅兰芳 的对外 戏剧 活动 ,发 现鲁 迅 的这 些批 梅 文章竟 是 和梅 兰芳艺 术生 涯 中 几
印度 的诗 圣泰 戈 尔先生 光 临 中国之
次重 大 的外事 活动 相 随发 生 的。笔 者 由 际 ,像 一 大 瓶 好 香 水 似 地 很 熏 上 了几 位 此 决定 顺此 线索 ,来重读 鲁 迅对 梅 兰芳 先 生 们 以 文 气和 玄 气 , 然 而 够 到 陪 坐 祝
获得者 。在 一战后 欧 洲一 片悲观 与幻 灭 语 ) 。不难 看 出 ,后 来 鲁 迅 批 梅 的 思 路 的情 绪 中 ,他作 为能 够拯救 西方 物质 文 正 与 上 述 思 路 一 脉 相 通 。这 一 发 自知 识 明 于水火 的东方 圣哲 而受 到 了西 方人 的 精英 之 口的思路 来势 凶猛 ,以至于 当时 追捧 。然 而 ,当他来 到刚 刚经过 五 四新 虽然满 街 的戏 园依 然 生意兴 隆 ,但 面对
鲁迅 与梅 兰芳 :
面对 西方 强 势 话 语 时 的 两 种 应对 方 式
口 何 恬
口 通 观 鲁 迅 历 次 的批 梅 文 章 ,再 对 照 梅 兰 芳 所代 表 的传 统戏 曲在 话 语 权 争 夺 上 的 节 节 胜 利 , 从 鲁 梅 二 人 的争 辩 背 后 ,我 们 看 到 的 恰 是 近代 中国 人 在 面 对 西 方 话 语 压 强 时产 生 的 两 种 应 对 方
银 磬 …… 当 !说得 他好 像 活 神 仙 一 样 , 将 新 型的服 饰化妆 引 入京剧 ,从 而将 京
于是 我 们 的 地 上 的 青 年 们 失 望 ,离 开 剧 欣 赏 中 “ 戏 ” 的 比重 大 大 地 提 高 看 了 。神仙和 凡人 ,怎 能不离 开 呢? )则 了 。这既是 适应 现代 性潮 流和 现代 观众 ” 完 全 可 以表 明他 的态 度 。 要 求 的结果 ,同时也 在不期 然 间吸 引 了

100年前的中国名人故事

100年前的中国名人故事

100年前的中国名人故事1.鲁迅(1881-1936)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文学巨匠”。

在短暂的55年生命中,鲁迅创作了大量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学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呐喊》等,深刻地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唤起民众的觉醒。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孙中山(1866-1925)孙中山,字载之,广东香山人。

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者。

孙中山倡导“三民主义”理论,即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并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

他领导多次反清起义,成立同盟会,推动革命事业。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为我国的民主政治迈出了关键一步。

3.梅兰芳(1894-1961)梅兰芳,祖籍江苏泰州,是我国著名的京剧艺术家。

他出生在一个艺术世家,从小受到京剧的熏陶。

梅兰芳继承和发展了京剧艺术,创立了梅派,被誉为“四大名旦”之首。

他的代表作品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

梅兰芳的表演技艺精湛,将京剧艺术推向世界舞台,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4.张学良(1901-2001)张学良,字汉卿,辽宁海城人。

他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军事家、政治家。

张学良曾担任东北军司令,指挥部队击败日本关东军,取得了“九一八”事变的胜利。

然而,在接下来的国共内战和抗日战争中,他先后失去东北和华北领土。

张学良晚年致力于推动两岸和平统一,被誉为“民族英雄”。

5.宋庆龄(1893-1981)宋庆龄,广东文昌人,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

她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早年留学美国。

回国后,她积极投身于民主革命事业,成为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和夫人。

宋庆龄致力于妇女解放、儿童福利等事业,成立了“保卫中国同盟”,为抗日战争筹集物资。

她坚定地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被誉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结语】100年前的中国名人,在政治、文化、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一语文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评课稿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一语文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评课稿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一语文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评课稿概述本文是针对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一语文下册教材中《回忆鲁迅先生》一课的评课稿。

通过对课文的细致分析,评估教材及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改进意见。

本文旨在探讨语文教材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经典文学作品,促进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课文内容概述《回忆鲁迅先生》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一语文下册的一篇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梅兰芳对鲁迅的回忆与敬仰之情。

通过讲述鲁迅先生的作品影响和对自己的启示,深化了学生对鲁迅的认识和对文学的理解。

教材分析文本内容《回忆鲁迅先生》以作者的亲身回忆和鲁迅作品中的片段描写为主线,通过对鲁迅的事迹和思想的描绘,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和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发了阅读的共鸣,并通过鲁迅的言行举止,表达了对鲁迅的敬佩和仰慕之情。

教学目标教材旨在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鲁迅先生的认识,促使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

同时,教材还意在让学生了解鲁迅的思想和作品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文学素养。

教学设计课文教学设计包括预习、导入、阅读理解、自主合作学习、拓展阅读等环节。

通过师生互动以及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讨论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和情感表达,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思辨能力。

同时,设计了拓展阅读的环节,让学生通过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

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学评价从内容的选择、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评价。

内容的选择《回忆鲁迅先生》作为一篇散文,虽然通过作者对鲁迅的回忆让学生更贴近并了解鲁迅,但内容上存在片面性,过多强调了个人情感,导致课文的普适性有所缺失。

可在教材中添加更多关于鲁迅的事迹和鲁迅作品的片段,以全面展示鲁迅的思想与贡献。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合理,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鲁迅经典著名作品读后感

鲁迅经典著名作品读后感

鲁迅经典著名作品读后感鲁迅作品读后感(一)鲁迅先生是我一直都挺崇拜,挺欣赏的文学家,他的每一篇作品我都读过,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感觉,不同的收获。

但我最喜欢看的还是鲁迅的小说,我感觉他的小说很真实,批判了当时旧社会的丑陋面目。

《孔乙已》是我在《呐喊》中比较喜欢的一篇,可能是这篇学生,所以对这篇所有的细节都比较了解。

我第一次读这篇是在初中课堂上,那时老师让我们自己先读,当时,我读得很认真,因为我对这篇挺感兴趣的,因为是鲁迅写的。

当时读得不太懂,听老师分析后,感觉明白了很多。

孔乙已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里的读书人,在黑暗的社会里,他唯唯喏喏她活着,他一生都在寻求功名,一直考,一直考,可都考不上,在一次又一次的绝望中,他成了一个行尺走肉,一个麻木而不任的人,正像他所说的“窃”书不为“偷”,因此在一些丑恶的人心中成了一个“小偷”,可在孔乙已的心中,他并不这么想,在与他同龄中,只要是见到他,除了笑,没有话讲,因此只好向孩说话,他也只有在孩子面前,他才会有受到蔑视的笑,后来有人说他又去偷书,结果被打断了腿,当他再一次来到客栈时,讽刺的笑声就没有停过,此时的孔乙已更偈一个行shi走肉,只靠着两只手来行走,终于,在人们的笑声中,消失了。

过了几年,终于没有再见孔乙已,有人说的已经死了。

这就是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结果,给人无尽的思考与想象到底孔乙已这个人物时,运用了大量的手法,在人物外貌,动作,语言上都有很多的描写。

作者笔墨越多,所想表达的人物形象越明显。

我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有两点,一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抨击,作者在每一篇小说里,运用了不同的手法,将现在的人物与过去的形成鲜明的对比,再对周围人物的形象描写,以及周围的环境的描写,有力地反映了当时旧社会的封建统治制度,但在另一方面,我觉得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希望在他文字的激励下,人们能够奋发有前,能够从麻木不仁中清醒过来,使这个社会能振作起来,这是他一种爱国的表现,他并没有去用语言激励人们,而是用文字,在文字的背后是他一颗爱国的心。

爱国奉献名人事迹

爱国奉献名人事迹

爱国奉献名人事迹爱国奉献名人事迹【篇1】梅兰芳是一位有爱国气节的艺术家。

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然后又向华北进犯,威胁北平和天津。

梅兰芳痛恨敌人,为了不当亡国奴,他举家迁到了上海。

在上海,他编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两出戏。

《抗金兵》讲的是南宋女英雄梁红玉抵抗金军的故事,《生死恨》是讲在敌人的统治下,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反抗精神。

这两出表现爱国思想的新戏一上演,就受到观众喜爱。

有一次,梅兰芳连演三场《生死恨》,观众踊跃买票,把票房门窗的玻璃都挤碎了。

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发动七七事变后,又进攻上海,不久就占领了这座大城市。

日本人知道梅兰芳是闻名世界的大艺术家,托人要求他在电台播音,为他们的侵略服务。

梅兰芳巧妙地说:“我马上要到香港和内地巡回演出了,不能做这件事。

”不久,他到了香港,演出结束后,就留在了香港。

为了摆脱敌人的纠缠,他决定不再露面,不再登台演出,就在家里练唱昆曲。

1941年底,日军攻占了香港。

他们知道梅兰芳正在香港,就到处找他。

梅兰芳心想:“躲是没地方躲了,可我绝不为日本人唱戏!”这一天,清晨洗脸时,梅兰芳第一次打破惯例,没有刮胡子。

儿子见了很奇怪。

“爸爸,您不是每天都刮胡子吗?今天怎么不刮了?”“我留了胡子,日本鬼子还能强迫我去演戏吗?”梅兰芳说。

一天上午,日军司令酒井派把梅兰芳接去。

一见面,他就假热情地说:“我过去看过您的戏,您还认识我吗?怎么,您留起小胡子了?像您这样一位举世闻名的大艺术家,怎么能刚步入中年就退出舞台呢?”梅兰芳坦然地说:“我已经快五十岁了。

一个演旦角的,扮相和嗓子都不行了,已经失去了上台的资格。

”后来,梅兰芳又回到上海,靠画画卖钱养活家人和与他一起演出过的朋友。

上海日伪政权多次请他出演,都被他拒绝了。

他说:“一个人活到一百岁也总是要死的,饿死就饿死,没什么大不了的!”一次,日军庆祝“大东亚圣战”一周年,派人让梅兰芳出演,还说如果不演,就要军法从事。

鲁迅与梅兰芳的恩怨

鲁迅与梅兰芳的恩怨

鲁迅与梅兰芳的恩怨梅兰芳是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建国后,他担任了中国戏剧家协会的主席和中国文联的副主席。

鲁迅则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

据后人查证,鲁迅与梅兰芳生前除了1933 年在上海共同出席过一次欢迎英国文豪萧伯纳的聚会外,并未有过深地接触与交往。

20 世纪50年代在北京纪念鲁迅生辰和忌辰的活动中,作为全国文联副主席的梅兰芳不仅从不讲话,而且很少出席,即便是勉强来了,也往往不是迟到就是早退。

梅兰芳对鲁迅如此反感,皆缘于鲁迅生前对京剧及梅兰芳个人不留情面地批评、挖苦和讽刺。

鲁迅从小就不喜欢京剧。

在散文体小说《社戏》中,鲁迅说他自1902 年至1922年20年间,总共看过两回京剧。

而给他留下的印象无非是“咚咚地敲打,红红绿绿地晃荡” ,“一大班人乱打”,戏台下是“太不适于生存了五四时期,鲁迅对京剧的偏见并没有改变,甚至不承认京剧是戏,认为它只是“玩把戏”的“百纳体” ,“毫无美学价值”。

据郁达夫回忆:“我有一次谈到了茅盾、田汉诸君想改良京剧,他(鲁迅)根本就不赞成,并很幽默地说,以京剧来救国,那就是&lsquo: 我们救国啊啊啊&rsquo: 了,是行不通的。

”对于人们公认的京剧表演中的象征艺术,鲁迅也很不以为然。

他说:“脸谱和手势,是代数,何尝是象征?他除了白鼻梁表丑角、花脸表强人、执鞭表骑马、推手表开门之外,哪里还有什么说不出、做不出的意义?” 对梅兰芳个人,1924年,鲁迅写了《论照相之类》,认为梅兰芳饰天女、演林黛玉等,眼睛凸、嘴唇太厚,形象不美。

他挖苦说:“我们中国最伟大最永久的艺术是男人扮女人因为从两性看来,都近于异性,男人看见&lsquo: 扮女人&rsquo: ,女人看见&lsquo: 男人扮&rsquo: ,所以这就永远挂在照相馆的玻璃窗里,挂在国民的心中。

外国没有这样的完全的艺术家,所以只好任凭那些捏锤凿、调彩色、弄墨水的人们跋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与梅兰芳文\史先礼[/center]关于鲁迅骂梅兰芳的争论大致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纪念梅兰芳百年诞辰之后,且纷争甚多。

60年前的往事重提,不免带着些60年历史的颜色,引起许多人的怀想与思考。

虽然解放前两人都在北京生活了14年(1912--1926),又同在上海4年(1932--1936),两个时期相加有18年之多,有人说除了1933年萧伯纳来华时两人同做陪客,有过短暂接触外,两人都是在陌路上走,几乎再无其他接触。

但据我推测,鲁迅应该是看过梅兰芳演戏的,因为梅在五四以前已经大红,十年间同在北京的鲁迅没看过他的戏,确实难以让人相信.况且鲁迅多次提到梅兰芳在《黛玉葬花》中的扮相不佳,他至少应该是看过这个戏的,不然不会这么一而再、再而三的贬损他的扮相。

即便是他站在远处只听见梅在台上咿呀咿呀的唱,觉得甚是无聊,台下又是那么纷杂吵闹,悻悻然转身走了。

那么鲁迅骂梅兰芳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普通人大约只回想起《拿来主义》里鲁迅称梅兰芳“梅博士”三字不顺耳朵。

再查《鲁迅全集》,鲁迅指名道姓或指桑骂槐地骂梅处大约有十多处(有人说是17处有梅)。

我样容易找的如《坟*论照相之类》《华盖集续编*厦门通信》《二心集*宣传与做戏》《南腔北调集*看萧和“看萧的人们”记》《花边文学*京派与海派》《花边文学*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上下)》《集外集*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两地书*四二》《书信*致姚克(19343024)》《花边文学•谁在没落?》等等.那么梅兰芳既与鲁迅素不相识,也非文坛人物,鲁迅为何一再对他纠缠不休呢?这就要先从鲁迅自身说起。

鲁迅小时候就不喜欢京剧。

他说自1902至1922年二十年间,只看过两回京剧,而印象都十分之坏:“咚咚口皇口皇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一大班人乱打”,“两三个人互打”,总之是“咚咚口皇口皇之灾”,戏台下太“不适于生存”了。

在五四时他和周作人都对旧剧有过尖锐的批评.《社戏》里他写道:“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怕他坐下来唱.”唱得台下人直犯困.我想这老旦唱得可能是京剧中的二黄慢板,表现老妇人的悲苦或思念的.如<望儿楼>中二黄慢板写窦太后思念儿子李世民,《打黄袍》中二黄慢板写太后返宫时感时伤怀还有《红灯记》中奶奶的“十七年”唱段……果然是长而又长,很令门外汉犯困.鲁迅的不喜京戏,大约由此而始.到了五四时期,鲁迅对京剧的偏见并没有改变,甚至不承认京剧是戏,认为它只是“玩把戏”的“百纳体”,“毫无美学价值”。

据郁达夫回忆:“在上海,我有一次谈到了茅盾、田汉\予倩诸君想改良京剧,他(鲁迅)根本就不赞成。

并且很幽默地说,以京剧来宣传救国,那就是…我们救国啊啊啊‟了,这行吗?”(《回忆鲁迅》)再如对于人们公认的京剧表演中的象征艺术,鲁迅就很不以为然。

他说:脸谱和手势,是代数,何尝是象征。

除了白鼻梁表丑角,花脸表强人,执鞭表骑马,推手表开门之外,哪里还有什么说不出、做不出的意义?”(《花边文学•谁在没落?》) 北京大学教授吴小如某纪录片里回忆说:“视京剧为“遗形物”的胡适,看戏看得不亦乐乎;历史学家顾颉刚喜欢捧角儿;徐志摩亲自上台票戏。

当时学界真正不喜欢京剧的,恐怕只有鲁迅兄弟。

”有趣的是,爱京剧的这三个人都是被鲁迅骂得很凶的。

可是鲁迅对京剧再不喜欢,也只是心中所想,再不过是私下和朋友说说,发发冷笑,齿冷一二,别人听不见,梅兰芳听不见,梨园界听不见,倒也罢了,然而他却是眼中存不下沙子的。

1924年鲁迅在<论照相之类>中首次向梅兰芳发难。

他写道: “倘若白昼明烛,要在北京城内寻求一张不象那些阔人似的缩小放大挂起挂倒的照相,则据鄙陋所知,实在只有一位梅兰芳君。

而该君的麻姑一般的“天女散花”、“黛玉葬花”像,也确乎比那些缩小放大挂起挂倒的东西标致,即此就足以证明中国人实有审美的眼睛,其一面又放大挺脑凸肚的照相者,盖出于不得已。

” “我在先只读过《红楼梦》,没有看见“黛玉葬花”的照片的时候,是万料不到黛玉的眼睛如此之凸,嘴唇如此之厚的。

我以为她该是一副瘦削的痨病脸,现在才知道她有些福相,也象一个麻姑。

然而只要一看那些继起的模仿者们的拟天女照相,都象小孩子穿了新衣服,拘束得怪可怜的苦相,也就会立刻悟出梅兰芳君之所以永久之故了,其眼睛和嘴唇,盖出于不得已,即此也就足以证明中国人实有审美的眼睛…… 鲁迅先说梅兰芳扮演的“黛玉”等眼睛太凸、嘴唇太厚,形象不美,甚至有些福相,破坏了他对《红楼梦》中黛玉的原有印象。

(鲁迅在<文艺与政治的歧途>的公开演讲中,仍说梅扮的林黛玉“觉得并不怎么高明”)这显然只是对一名演员表演的客观因素的苛刻要求,因为人的长相是爹妈生的,不可能要演林黛玉,演员便得是鲁迅眼中的痨病样子,况且演员对艺术形象的理解也决定了他的表演方向。

照鲁迅的说法,《木兰从军》梅兰芳也是不适宜演的,因为花木兰女扮男装从军十三载而不被发现,一定长相俗陋,至少也是粗线条的,接近男子,但看看梅的扮妆照,显然是美男子模样。

鲁迅进而写道: “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的,而且最普遍的艺术也就是男人扮女人。

” “最可贵的是男人扮女人了.因为从两性看来,都近于异性,男人看见…扮女人‟, 女人看见‟男人扮‟所以这就永远挂在照相馆的玻璃窗里,挂在国民的心中。

这是一段很出名的由批判男旦引申开来批判国民性的言论,看过的人总不免臆想非非,大呼过瘾。

一位中文系的老师深有体味似的讲给学生听,且用了调侃的语气,仿佛果真如反批柯灵的在文章中所说,“是很好顽的”。

仿佛京剧艺术中男旦的出现,果真是中国最伟大的艺术——“男人眼里扮女人,女人眼里男人扮”——一种畸形的,变态的,带有隐秘的性欲的隐藏式的欣赏艺术。

果真如此么?柯灵先生在《想起梅兰芳》中这样写道:“中国自古倡优并列,属于贱民阶级。

……京剧演员的卑微地位,也并未经“五四”的洗礼而有多少改变。

演旦角的,更是雪上加霜,受到双重鄙视。

歌舞之事,自古倡优女妓,各自为曹,这就是戏台上男扮女装的由来…… 中国戏曲艺术(不只京剧)中男旦的出现有着极为深远的历史原因,也与明清以来的女禁有关,女人不能演戏,戏曲中的女子形象自然由男子来演了。

我记得在有关莎士比亚的一些著作里也曾见过英国戏剧中的女扮男装。

近代人物中,李叔同在日本提倡新剧时擅演女子,曹禺、周恩来也都曾在他们的青年时代以女妆演剧。

况且在戏曲角色中男旦(又称乾旦)又比女旦(又称坤旦)有着一些独特的优势。

比如京剧是唱功活,也是体力活,没有足够的体力是很难应付的。

同时男旦的唱腔的调门虽然没有女旦的高,但是男旦嗓子宽,声音共鸣好。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优势:男旦是男人,不是女人,因此他会付出比女旦多出许多的努力来塑造女人,在戏剧活动中有时甚至可以达到比女人更女人的艺术效果。

因此,鲁迅由此引出对国民性的批判虽无可厚非,对梅兰芳却是很不公道的。

鲁迅对于京剧的偏见显而易见,对梅兰芳的偏见也是不好掩盖的。

我发现许多人在谈论鲁迅和梅兰芳的时候都在手足无措地忙着替鲁迅遮掩。

这又有什么呢?不爱就是不爱,讨厌就是讨厌,纯粹是个人审美情趣的事情。

在这一点上,鲁迅根本就不需要别人替他遮掩。

何满子在给房向东《鲁迅与他骂过的人》做序时表达了这样一种担心,他担心后人把现实主义的鲁迅拉到自然主义的鲁迅。

即在文革过后人们在把神化的虚幻主义的鲁迅还原到现实主义的鲁迅之后,怕有人借故意批判鲁迅故意寻找鲁迅的阴暗面:他对于胡适,林语堂,梁实秋,汉奸周作人的大红很不理解,甚至有些愤怒。

说到个人的审美情趣,鲁迅在晚年两篇《略论梅兰芳及其他》(收入《花边文学》),对梅兰芳的艺术进行的理论探讨中有深入体现。

两篇文章探讨的中心是关于京剧的雅俗问题。

鲁迅认为梅兰芳是一位由俗变雅的典型,开始,他“不是皇家的供奉”,而“是俗人的宠儿”,他当时“所做的戏,自然是俗的,甚至于猥下,肮脏,但是泼刺,有生气”,他的艺术是属于民间的,属于人民大众的。

但是,后来,他遭到了士大夫的“篡改”:“他们将他从俗众中提出,罩上玻璃罩,做起紫檀架子来。

教他用多数人听不懂的话,缓缓的“天女散花”,扭扭的“黛玉葬花”,先前是他做戏的,这时却成了戏为他而做,凡有新编的剧本,都只为了梅兰芳,而且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梅兰芳。

雅是雅了,但多数人看不懂,不要看,还觉得自己不配看了。

”平心而论,鲁迅这里的观点,完全是人民本位:用人民大众(底层的)的艺术趣味、欣赏习惯、欣赏水平,来衡量梅兰芳艺术事业的成败得失。

从总体上说,鲁迅的观点无疑是正确、深刻、无可指责的。

这种观点,在新中国建立后的戏剧改革工作中,曾经被一再引证和广泛运用,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梅兰芳先生被鲁迅批评为过于高雅的剧目,如“天女散花”、“黛玉葬花”等,也正是因此而修改或停演的。

那么鲁迅所谓的未被士大夫们罩到玻璃罩子里的戏曲是什么样子呢?他在女吊里这样写道:“她将披着的头发向后一抖,人们这才看清了脸孔:石灰一样的圆脸,漆黑的浓眉,乌黑的眼睛,猩红的嘴唇。

她两肩微耸四顾,似听,似惊,似喜,似怒,终于发出悲哀的声音,慢慢地唱道:奴妈本是杨家女呀,呵呀,苦呀,天哪……” 读来颇有阴森森之感,鲁迅是颇欣赏自己文章中的这种鬼气的。

但是粗俗的、猥下的、肮脏的戏剧成分在建国后也被去除,与以上所上似乎又有些矛盾。

鲁迅在20年代讽刺叶灵凤的时候还用了“年青貌美,唇红齿白”四字。

放在这里讲,也是与梅兰芳华贵优雅的艺术观是完全相对的。

鲁迅仇猫是出了名的,他在《朝花夕拾之猫*狗*鼠》有幽默细致的描述。

而郑逸梅《艺林散集》载”梅畹华爱猫成癖,在上海思南路宅内蓄一大白猫,后赴北京,未携猫同去,既而思念之。

李春林乃送灰色驯猫一,梅加以抚摩,作为良伴。

”这似乎也反应出二人个性的不同。

毕竟性格方面的差异也间接反应出双方审美观的不同.梅兰芳最讲水磨工夫,建国初对京剧主张”移步不换形”的观点还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而鲁迅却是讲战斗,讲杂文的匕首投枪作用,这显然也反应出个人性格和审美观,艺术观的不同。

王慧在《梅兰芳画传》中也这样写道:“这两出(指《木兰从军》和〈抗金兵〉)为抗战而编排的戏,正式公演于1933年,而鲁迅的《略论梅兰芳及其他》发表于1934年,所以鲁迅不喜欢梅兰芳及他的戏,并非出于对他的戏不具鼓舞性和斗争性不满,而只能归于审美情趣的问题。

” 是什么审美情趣的差别呢?用中国传统的古典用语讲就是“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鲁迅写文章爱用反语,他不说自己看不懂不爱看,而说大众看不懂也不爱看,这与他用过巴人作笔名有着一定的联系,反应出他一贯的审美观。

新中国成立后,鲁迅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化革命的旗手”和“空前的民族英雄”并进而指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而梅兰芳也在建国后担任了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成为文艺界重要领导人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