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听课记录

合集下载

《将进酒》课堂教学实录

《将进酒》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学生自读背诵,掌握基本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分小组完成了《将进酒》的基础知识的学习,这一节,我们来分析作者的思想。

大部分同学已经可以背诵这首诗歌,根据你们的理解,诗中哪个字最能概括作者的思想?生:(齐声)愁
师:大家找的非常准确,一个字,“愁”,下面大家讨论一下,李白在诗中流露了哪些忧愁?生:(分组讨论)
师:我看有的同学好像已经胸有成竹了,来,这位同学,我看你面带自信,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1:我认为李白忧愁的是时光易逝,人生易老。

他写这首诗时已经离开长安,云游天下,说是云游,其实是流浪,他最富激情的岁月已经过去,所以他有这样的忧愁。

师:说的好,你不但说出了他的忧愁,还顺带说出了作者的创作背景。

你能不能说的具体一些,哪些诗句说明他的这种忧愁。

生1: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师:说的好。

九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及评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及评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及评析九年级语文下册中,我参加了多节语文课,包括课堂讲解、文学鉴赏、写作指导等不同类型的课程。

以下是我对其中几节课的听课记录和评析。

第一节课是一堂文学鉴赏课,老师为我们讲解了一篇经典的诗歌《将进酒》。

这首诗以豪情万丈的文字表达了诗人的壮志豪情和对现实的不满。

老师在课堂上生动地向我们阐释了诗歌中的意境、修辞手法以及诗人情感的表达方式。

我认为老师讲课轻松而有韵味,他通过诗歌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充满感情的解读,让我深入体会到了诗歌的内涵和美感。

第二节课是一堂讲解文言文的课程,老师为我们讲解了《红楼梦》中的一段文言文。

文言文的理解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项困难的挑战,但老师通过分析句法结构、注重词语解释和提供背景知识,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而且,老师讲解时提问的方式非常巧妙,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积极参与讨论。

这样的互动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第三节课是一堂写作指导课,老师为我们讲解了如何写好议论文。

他首先讲述了议论文的结构和要点,然后通过提供了一篇示范文章,讲解了如何展开论点、如何运用例证和如何进行合理的论证过程。

我认为老师的讲解逻辑清晰,用例子解释的方式也很实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了写好议论文的技巧。

在课堂互动环节,他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一写作形式的理解。

通过听这些语文课,我发现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

他们不仅讲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而且,老师们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示范等,让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他们的讲解方式生动有趣,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总体而言,这些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老师们的教学方法也多样化而有趣。

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经典文学作品,提升语文素养。

同时,老师们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将进酒教研活动评课记录(3篇)

将进酒教研活动评课记录(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语文教研组于2023年3月15日开展了“将进酒”主题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以“将进酒”这首唐诗为切入点,旨在探讨如何通过诗歌教学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以下是本次教研活动的评课记录。

二、活动过程1. 课前准备本次活动由教研组长主持,全体语文教师参加。

课前,各教师认真备课,对“将进酒”这首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准备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教学设计。

2. 课堂教学本次活动分为两个环节:课堂教学展示和评课交流。

(1)课堂教学展示本次课堂教学展示由青年教师张老师主讲。

张老师的课堂以“将进酒”为题,围绕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情感、诗歌意象等方面展开教学。

1. 导入新课:张老师以“人生如梦,及时行乐”为主题,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引出“将进酒”这首诗。

2. 诗歌分析:张老师详细讲解了诗歌的创作背景,介绍了作者李白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风格,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情感体验:张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吟诵等方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 课堂活动:张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诗歌。

(2)评课交流课堂展示结束后,全体教师进行了评课交流。

以下是部分教师的点评:1. 李老师:张老师的课堂设计巧妙,教学环节紧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特别是在诗歌分析环节,张老师对诗歌的解读深入浅出,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2. 王老师:张老师的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们的创作热情高涨,体现了张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鼓励。

3. 刘老师:张老师的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通过诗歌教学,使学生受益匪浅。

三、活动总结1. 教学成果本次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标。

教师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了教学风采,学生们的文学素养得到了提升。

2. 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将进酒教研活动评课记录

将进酒教研活动评课记录

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语文教研组于2023年3月15日开展了“将进酒”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以《将进酒》这首唐诗为主题,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展示、课后研讨等形式,提升教师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教学能力。

二、活动准备1. 集体备课:教研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对《将进酒》这首诗进行深入研讨,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

2. 课堂展示:由教研组长李老师担任主讲,提前准备教学设计和课件。

3. 研讨材料:准备了《将进酒》的原文、注释、背景资料、教学反思等相关材料。

三、活动过程1. 课堂展示李老师以“酒”为线索,巧妙地导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艺术特色。

(1)朗读环节:李老师范读诗歌,并指导学生跟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分析环节:李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3)讨论环节:针对诗歌中的关键句子,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探讨诗人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 课后研讨课堂展示结束后,全体教师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讨:(1)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李老师的教学目标明确,通过课堂展示,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教学重难点的处理:李老师针对《将进酒》这首诗的特点,采取了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重难点。

(3)教学方法的运用:李老师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朗读、讨论、提问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4)教学反思:李老师针对课堂展示进行了反思,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写作训练。

四、活动总结本次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标。

以下是本次教研活动的几点收获:1. 提升了教师对《将进酒》这首诗的理解和教学能力:通过集体备课和课堂展示,教师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

《将进酒》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将进酒》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将进酒》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引言《将进酒》作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深远的艺术意义,也是中学语文课程中的重点内容。

本文以教学实录的形式,详细记录了一堂《将进酒》的教学过程,并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通过实录和反思,旨在为教师提供一种思路和启示,帮助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实录第一节:导入环节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吧,这是李白的《将进酒》。

请先回想一下,你们对这首诗的印象是什么?学生A:这首诗很有气势,感觉作者想要借酒壮胆。

学生B:我觉得这首诗很豪放,表达了作者豪情万丈的心境。

教师:非常好,你们说得很对。

接下来,我将给大家播放一段音频,请你们仔细聆听。

(教师播放音频,音频中朗读了《将进酒》的前两句)教师:请大家跟读这两句,感受一下李白诗歌的节奏感和豪放情怀。

(学生们跟着音频一起朗读)第二节:诗歌解读教师:在掌握了《将进酒》的节奏感后,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请大家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李白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学生们阅读第一自然段)学生C:我觉得这一段描述了李白豪饮的场景,他要借酒来消除内心的痛苦和不满。

教师:非常好,正是如此。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李白为什么要借酒壮胆?(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第三节:诗歌赏析教师: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诗歌的形式和修辞手法。

请大家仔细阅读第二自然段,并思考李白在描述自己心情时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学生们阅读第二自然段)学生D:我发现李白使用了很多双声对。

教师:很好,双声对正是李白运用得很成功的修辞手法之一。

请你们找出诗中的几个双声对,并解释其意义。

(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第四节:作文练习教师:通过对《将进酒》的学习和分析,你们是否有所感悟?请你们用自己的话写一篇文章,表达对这首诗的理解。

(学生们开始写作)第五节:课堂总结教师:上面的练习题目均和李白的《将进酒》有关,请你们贡献一些你们的作品。

(学生们分享自己的作文)教学反思•导入环节的音频播放不够流畅,需要做好准备工作,保证听力材料的质量。

《将进酒》课堂实录

《将进酒》课堂实录

《将进酒》课堂实录《将进酒》课堂实录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上课前,老师给大家读一首诗: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请问:这是谁写的诗,这首诗写出了一代诗仙李白的什么特点?生:李白一生好喝酒,喝了酒就会写出好诗。

他很有才华,给我们留下很多好诗篇。

师:对,李白被称为诗仙,他一生放荡不,性情豪放。

为世人留下许多壮丽的诗篇。

他的诗大多与酒有关,下面请同学们略举一些李白的饮酒诗。

生: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行路难》)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生: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更愁。

师:这些诗都表现了李白的真性情,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最有名的一首《将进酒》师:这是一首汉乐旧题。

请大家看题目:将进酒,应该怎么读,什么意思。

生:“将”读“ qiāng”是“请”的意思。

与诗中“呼儿将(jiàng,拿)出唤美酒”的读音、语意都不同。

师:说得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吧!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

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中。

(学生自由朗读)师:下面我们请几同学来读一读。

生:……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请大家点评一下。

生:……师:对,读诗就是要融入我们的感情。

好,下面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师:要想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就必须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那么,这首诗又是李白在什么情境下写的呢?生:此诗写于天宝十一年,当时李白和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住,三人登高宴饮,又正值诗人被赐金放还八年之久,怀才不遇之际,胸胆开张之时,借酒兴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诗情抒发。

师:既然是酒酣胸胆开张之际唱出来的,那肯定要带点酒味,所以我们要读出点醉意,才有味道。

诵读时,就要结合诗人的心情以及饮酒的情境考虑到哪里该重读,哪里该轻读,轻重缓急、高亢低沉都要注意到,甚至还可以用身体语言来表达情感,使整个诵读的感情赋予变化,哪位同学再来试试?生:(充满感情地朗读)………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教学实录「第一课时」

《将进酒》教学实录「第一课时」

《将进酒》教学实录「第一课时」《将进酒》教学实录「第一课时」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谢谢,请坐!上课前,想和同学们共同探究一个问题:朗读和朗诵之间,有些什么样的差别。

哪位同学以前思考过这个问题的,能不能给大家说说?可能是问题比较突然,学生们没有回答,个别学生开始翻字典。

师:我看见有同学开始查字典了,这是一种好习惯。

学习语文,遇见了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通过查字典来掌握它。

请那位查字典的女同学给大家说说,字典上是如何辨析这两个词的。

生:朗读的意思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朗诵的意思是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

师:谢谢这位女同学。

你刚才介绍这两个词时,是朗读还是朗诵?生:至多算朗读吧。

我只是大声地把解释读出来,并没有表达出什么感情。

朗诵是必须要把感情表达出来的。

师:“朗诵是必须要把感情表达出来的”,说得太好了。

没有感情,最多只能算是朗读。

下面,我们开始新课学习。

就让我们在朗朗书声中开始我们的新课。

大家说,我们是该朗读课文呢,还是朗诵课文?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有说要朗诵,有说要朗读。

我找了一个说应该朗读的学生。

师:请你说说,为什么应该是朗读,而不是朗诵呢?是不是不需要感情的投入?生:我认为,在刚刚接触诗歌的时候,我们还没有真正读懂诗歌,对诗歌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还没有理解到位,所以,这时的读,只能是朗读,还算不上朗诵的。

师:说的太好了。

看来,要做到真正的朗诵,还真是个不简单的事情。

下面,咱们就先不问是朗读还是朗诵了,大家依照自己的理解,把诗歌先大声地读一遍。

读完后想想自己的处理,然后再大声读一遍,可以吗。

学生开始自由朗读诗歌。

我在学生读完两遍后提问。

师:哪位同学能说说,两遍读下来,在语气语调处理上,有没有变化?有变化的,为什么要变呢?没变化的,为什么没遍呢?生:我的两遍是有变化的。

第一遍速度很快,第二遍我在几个关键地方放慢了节奏。

因为我感觉太快了,表达不出李白所想表达的情感。

《将进酒》听课记录

《将进酒》听课记录

李白的人生经历
奉诏入京 供奉翰林 (742) 与友畅饮 做将进酒 (752) 奸佞当道 赐金返还 (744)
初入长安 无功而返 (730)
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725)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 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 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 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 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 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 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进酒》听课记录
一、谈话导入
师:刚才上了变形记这篇课文,主人公变成了一只大甲虫,这叫什么这也是庄子所说的物化,庄周梦蝶,说到庄子,大家都知道他是道家的代表,提倡修道成仙,说到仙,诗人中谁被成为诗仙。

生:李白。

师:那大家知道李白是诗仙,他还有一个吏称是“酒仙”,现在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初步了解课文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李白的《将进酒》,大家一起品尝这坛美酒,现在谁先来启封,让学生朗读一下课文。

(二)请一位学生朗读后,老师纠正学生的读错的音,并解释课题,将(qiang),是请的意思,也就是说课题的意思是:请喝酒
(三)请第二位学生再次朗读《将进酒》,老师点评后并指出要注意的字词将(qiang)进酒乐(yue)恣(zi)呼儿将(jiang)出
(四)老师让学生提出不懂得问题,并帮助他们理解
学生提出问题:“沽”是什么意思,老师讲解,“沽”是买的意思
(五)老师让全班同学朗读课文
三、分析课文的前半部分
(一)老师指导同学们朗读第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一句读的时候应该要有气势,应该注意“天”字),然后再让全班一起朗读。

(二)老师启发学生思考,一起探究课文
第二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同学们想一想,这句用了什么手法学生回答夸张的手法后,老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进而说明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

第三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句也同样说明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

第四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老师让同学们好好品读这一句,并让学生谈谈“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必”是什么意思启发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诗人没有被重用。

下一句“千金散尽还复来”,老师指导学生,让学生明白这一句话表现了作者的豪爽。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更体现出了李白饮酒的豪爽。

(三)学习完前半部分,老师让同学们朗读刚才所学习的前半部分
(四)学习完前半部分,老师让同学们说说李白写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并引出介绍李白的人生经历(展示ppt)
李白的人生经历:
25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这里的国是指家,特指故乡)
30岁,初入长安,无功而返(这时他写了一首《行路难》)
42岁,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他非常得意,写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44岁,奸佞当道,赐金返还
52岁,与友畅饮,做将进酒(他与好友陈夫子,丹丘生一起饮酒,并写下了这首诗)
四、介绍完李白的人生经历,老师继续引领学生学习诗歌的后半部分
(一)老师示范朗读“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朗读后指导学生,让他们明白这句话三个字三个字的写,表现了劝酒的行为。

(二)老师示范朗读“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朗读后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诗时一定要高亢,表现诗人的愁苦。

(三)“钟鼓馔玉不足贵”,老师引导学生明白“不足贵”三个字表现了诗人的藐视,写出了他对现实的不满。

(四)“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谁来说一下,诗人他孤独吗学生回答后,老师点明作者是孤独的,接着并引出屈原和庄子,他们也都是孤独的。

(五)“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老师提问题:陈王是谁学生回答曹植后,老师引导学生背诵曹植的七步诗,并让学生明白曹植的怀才不遇,进而补充李白也一样,跟他同病相怜。

(六)老师讲解“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写出了作者的愁绪。

五、感悟作者的情感
(一)老师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板书
将进酒
李白

劝与
君尔
更悲酒愤同
尽消
一万
杯愁狂古
酒愁
2)老师师范朗读
六、布置作业
课后找一块空地,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悟诗人的感情变化。

心得体会:
听完这节课后,我觉得这位老师讲课很有意思,他把这节课上的很好,老师把整节课上得很有气势,深深的吸引着我,这节课的优点有:
第一,老师的导入很有意思,将上一节课所讲的小说的主人公的变形联系到这一节课中,导入课题,很有韵味,别具一格。

第二,整节课下来,老师一直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老师的语言很有激励性,不断鼓励学生,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出诗中的气势,引导学生该如何品读这首诗歌。

第三,老师的语言很有幽默感,教师语言的魅力是师生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桥梁,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精神武器。

而这位老师的语言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认真的听完了整节课。

第四,老师的朗读铿锵有力,很有激情,很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这首诗歌的独特魅力,也让学生知道应该如何朗读这首诗歌。

第五,课堂里的拓展延伸做得很好,曹植的七步诗还是关于屈原和庄子的提及,这些人物的提及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诗人的一些常识,也复习巩固了其他诗人的相关思想。

第六,板书设计新颖,将整个板书用一坛酒的形式表现出来,直观明了,一目了然。

虽然这是一节很有激情的课,老师将学生带入一个很有分我的学习环境中,但是这一节课也存在一些缺点:
第一,我认为老师在谈话导入李白的时候,可以介绍一些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歌,让学生大致对李白有一定的影响,并对他的诗歌写作有大致印象,方便接下来的学习。

第二,我认为关于李白的人生经历的这一环节可以在进入诗歌学习之前来学习,让同学们知道诗人的人生经历,进而更容易帮助他们来学习这首诗歌。

第三,我认为老师再分析诗歌的时候,可以顺便讲一下诗句的大致意思,而不仅仅是诗句所要表达作者的某些情感或者是朗读的时候的语气。

第四,这位老师在上课时没有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虚词和实词,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这方面的基础还比较薄弱,老师应该在上课的时候讲解一下,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知识。

第五,作业的布置不是很合理,对于这么好的一首诗歌,老师只是让同学们课后朗读,而应该让他们背诵下来,里面有很多很好的诗句,在写作中都可以用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