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济失调的康复治疗讲解
共济失调诊治指南

共济失调诊治指南遗传性共济失调【概述】遗传性共济失调(hereditary ataxia,HA)是一组以小脑和其联系组织为主要病损部位的慢性进行性遗传病。
临床上表现为自下肢开始的缓慢进展的共济失调。
病理学上变性改变除主要累及小脑外,还累及脊髓后柱、锥体系、锥体外系、脑桥核、基底节或其他脑部位,并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而其他解剖部位的病损则不一定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的不一致性是遗传性共济失调疾病的特点之一。
另外,不同家族和同一家族的不同成员之间,其病理学改变和临床表现也不尽一致,是遗传性共济失调的另一特点。
【流行病学】HA的发病率占神经系统遗传病的10% ~15%。
流行病学的资料表明,本病的发病率较低,但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生,不同的疾病类型其患病率在不同的国家、民族也有较大的差异。
例如本组疾病中常见的类型马查多-约瑟夫病(MJD)在某些地区患病率颇高,最高的是葡萄牙所属亚速尔群岛,患病率为40. 8/10万,其中的Flores岛高达900. 0/10万,而葡萄牙本土为9. 0/10万。
弗里德赖希(Friedreich)共济失调在欧洲患病率较高,在瑞士患病率为1. 0/5万,在亚洲就少见。
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症(dentatorubral-pallidoluysian arophy ,DRPLA)在日本多见,约占HA的1/3,但在其他国家均罕见。
我国自1958年首次报道HA以来,至2005年底共有文献100余篇,病例800多例,家系180多个,其中以小脑型共济失调最多。
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报道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为诊断依据,近年来报道的病例均是经基因诊断证实的SCA,其中以MJD最多见,占40%~50%,次之为SCA2型(SCA2)、SCA1型(SCA1), SCA 6型(SCA6)少见。
这些研究引导我们重新认识这类疾病的确切分类和在我国的患病率问题。
【病因及发病机制】HA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阐明, 大多有家族遗传史,呈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
上肢共济失调康复训练方法

上肢共济失调康复训练方法
1. 嘿,咱先说说抛球训练呀!就像你和朋友玩抛接球游戏一样,把球抛来抛去,这能很好地锻炼上肢的协调性呢。
你可以试着自己向上抛球然后再接住,看看能不能每次都接住呀。
2. 还有那个倒水训练呢!这不就像你平时倒水喝一样嘛,但这次要更专注哦。
拿个杯子慢慢倒水,感受上肢的控制,尽量别洒出来哟。
3. 手指操也很棒呀!想象一下就像给手指做一场欢快的舞蹈,弯曲、伸直、交叉,好玩又有用呢。
你可以随时随地来上一段手指操呀。
4. 对啦对啦,推箱子训练也得有呀!这就好比是你在推动生活中的困难,努力让它前进。
试着用手去推一个小箱子,感受那种力量的运用呀。
5. 搭积木训练也很不错呢!不就是像小时候搭积木一样嘛,只不过现在要更稳更准。
一块一块地搭起来,这可是很考验上肢共济失调康复效果的哦。
6. 抓握训练可不能少哇!就像抓住生活中的美好,紧紧不放手。
拿些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品,感受抓握的力度和感觉呀。
7. 上肢伸展训练也很关键呢!这就像伸个大大的懒腰,把不好的都甩开。
尽量伸展上肢,看看能伸多远呀。
8. 最后呀,画画训练也很有趣呀!把上肢当成画笔,在纸上画出美丽的线条,这能多有意思哇。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上肢共济失调康复训练方法真的很实用呀,大家一定要好好尝试,坚持训练呀,相信会有不错的效果!。
共济失调训练方法

共济失调训练方法
共济失调是由神经系统各个部位的很多病因引起,其中以小脑共济失调最为多见,主要表现为姿势和步态异常、站立不稳、行走不稳等。
以下是一些共济失调的训练方法:
1. 平衡训练:在康复治疗师的保护和指导下,可以在平衡杠上进行平衡训练。
2. 改善活动姿势:指导患者学会从小范围的运动开始,增强近端部位肢体活动的稳定性,从而改善平衡。
3. 运动学习训练:主要是从坐姿到站姿的转移,反复进行手抛球接球练习。
4. 肢体协调性的训练:在进行步态训练的时候,治疗师应注意纠正患者的错误的运动习惯。
5. 视力训练:患者还应该要训练视力,并且要锻炼手和眼睛的协调性,学会利用眼睛的视力来帮助自己找到稳定感,比如先睁着眼睛然后再闭上眼睛走路5到10米的距离,先睁开眼睛然后再闭眼上下斜坡,同样的方式上下楼梯,这样的训练每一个各做十次。
6. 饮食调整:多吃蛋白质类食物及新鲜水果和蔬菜,补充维生素;注意低糖饮食,严格控制糖摄入量;注意减少油脂的摄入。
请注意,共济失调的康复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家属的耐心和积极配合。
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应在专业治疗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2024年共济失调诊断与治疗PPT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 惯,如饮食均衡、 规律作息、适量运 动等
避免接触有毒有害 物质,如农药、重 金属等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及时发现并治疗 相关疾病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 态,避免过度紧张 和焦虑
护理要点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饮食均衡、睡眠充足、避免过度劳累等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共济失调
语言障碍: 发音不清、 言语含糊、 口齿不清 等
认知障碍: 记忆力减 退、注意 力不集中、 思维混乱 等
情绪障碍: 焦虑、抑 郁、情绪 波动等
感觉障碍: 感觉迟钝、 感觉异常、 感觉缺失 等
自主神经 功能障碍: 血压波动、 心率失常、 出汗异常 等
Part Th史
Part Two
共济失调的概述
定义与分类
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遗传性共济失调,如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环境因素:重金属中毒、药物中毒等 神经系统病变:小脑、脑干、脊髓等部位的病变 免疫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其他因素:如酒精中毒、维生素B12缺乏等
临床表现
运动障碍: 行走不稳、 步态异常、 肢体震颤 等
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语 言功能等高级神经功能
检查患者的感觉功能,如 触觉、痛觉、温度觉等
检查患者的心血管功能, 如血压、心率等
检查患者的呼吸功能,如 呼吸频率、深度等
影像学检查
CT扫描:用 于检查脑部病 变,如肿瘤、
梗塞等
MRI扫描:用 于检查脑部病 变,如肿瘤、
梗塞等
脑电图:用于 肌电图:用于
检查脑部功能, 检查肌肉功能,
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 改善共济失 调症状,提 高生活质量
手术方式: 脑深部电刺 激(DBS)、 脑起搏器植 入等
共济失调的治疗方法

共济失调的治疗方法共济失调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常常会出现姿势不稳、步态不稳、动作不协调等症状。
治疗共济失调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治疗,以期达到最佳的疗效。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共济失调治疗方法。
首先,药物治疗是治疗共济失调的常见方法之一。
对于一些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通过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
例如,一些镇定剂和抗焦虑药物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和紧张情绪,从而改善共济失调症状。
此外,一些神经调节药物也可以帮助患者恢复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共济失调症状。
其次,物理治疗也是治疗共济失调的重要手段之一。
物理治疗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包括平衡训练、肌肉力量训练、步态训练等。
通过定期的物理治疗训练,患者可以逐渐恢复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改善共济失调症状。
另外,心理治疗也对共济失调患者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共济失调症状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导致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
心理治疗师可以通过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康复的信心和毅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共济失调带来的种种困难。
最后,饮食调理也是治疗共济失调的重要环节。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患者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改善症状。
例如,多摄入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有助于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对共济失调的康复有一定的帮助。
综上所述,治疗共济失调需要综合运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饮食调理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疗效。
同时,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也需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和康复师的治疗,相信在医生和自己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战胜共济失调,重拾健康。
小脑共济失调的康复训练

小脑共济失调的康复训练在康复临床工作中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小脑共济失调的病历较为多见,严重影响患者步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导致运动的随意性、姿势的稳定性、平衡性、准确性等方面的障碍。
1.治疗目的(1)改善患者运动的姿势基础:增强近端稳定性;改善平衡调节,使患者学会小范围的运动。
(2)改善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的协同,使患者的运动变得平稳和流畅。
(3)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让患者体验有目的的抗重力运动。
(4)改善视固定和眼、手协调,使患者能利用视觉帮助稳定。
(5)在患者的运动中,引入旋转的成分,减轻患者因害怕失调而不自主地或自主地对其运动的限制。
(6)训练患者恢复正常的中线感和垂直感,以便他们在运动中有返回中线的参考点。
2.小脑型共济失调治疗的一些原则(1)开始时训练患者作小范围的平稳而又流畅的运动。
范围随着患者的控制改善而逐渐加大。
(2)治疗应集中在训练患者在正常支持基底上(即站立时两足距离正常而不是患者由于害怕不稳定而使两足的距离加大)和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训练平衡。
(3)发展在抗重力位置上的平衡,第一步是使位置尽量稳定其法是增加为提高稳定而设的固定点和进行压缩,如在支撑于桌或床上的上肢的肩部向下或在站位上通过骨盆向下进行的压缩。
(4)随着治疗的进展,治疗师减少对病人的辅助,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并逐渐采用下述的方法引导。
1)减少压缩的压力;2)减少稳定性固定点的数目;3)增大运动的范围,增加患者对平衡的需要;4)从远端处理患者,迫使他去控制其较近端的部位;5)让患者由慢到快地增加运动的速度,然后再降低之;6)让患者反复尝试发起和停止运动,变换运动的方向,再不失去控制的情况下再发起运动。
(5)改善言语的不协调,包括在稳定位置上控制呼气和用手在肋上加压以助呼气。
(6)在近端加重量(沙袋)0.2kg~2kg以增加躯干和近端的稳定性以降低远端运动的错误。
(7)以后治疗集中在促进患者的稳定和在特殊位置上的运动控制。
共济失调PPT演示课件

汇报人:XXX
-11
• 共济失调概述 • 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 • 检查方法与评估指标 • 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01
共济失调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共济失调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力量正常的 情况下运动协调障碍,涉及姿势、平衡和运动的控制。
手术治疗及介入治疗
01
手术治疗
对于部分严重共济失调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脑深部电刺激术(
DBS)等,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02
介入治疗
如经颅磁刺激(TMS)、脊髓电刺激(SCS)等,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
或电流来改善共济失调症状。
03
注意事项
手术治疗及介入治疗风险较高,需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和手术风险后,
患者仰卧,上抬一侧下肢,用足跟碰对侧 膝盖,再沿胫骨前缘向下移动。
快速轮替试验
闭目难立征
嘱患者以前臂作快速旋前旋后动作,或一 手用手掌、手背连续交替拍打对侧手背, 或用足趾反复快速扣击地面等。
嘱患者双足并拢站立,双手向前平伸,然 后闭目,观察其姿势平衡情况。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或MRI:排除 脑部病变。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自身免疫性脑炎等,可 能导致免疫系统攻击神经 系统,引发共济失调。
脑血管疾病
如脑梗死、脑出血等,可 能影响小脑或脑干功能, 导致共济失调。
03
检查方法与评估指标
神经系统检查
指鼻试验
跟膝胫试验
嘱患者将手臂伸直、外展并外旋,以示指 尖触自己的鼻尖,先慢后快,先睁眼后闭 眼反复上述运动,称指鼻试验。
。
补充营养
合理饮食,补充钙、维生素D 等营养素,以预防骨质疏松。
脑卒中致共济失调患者的综合康复治疗

wa in f a td f r n e i h c r ewe n t r u so h a 0 a d 9 . Th r s s n f a tdfee c n AD s s i c n i e e e t e so e b t e WO g o p n t e d y 3 n 0 g i f n e e wa i i c n i r n e i L g i f me s rd b h df d B rh lI d x ( I b t e h WO g o p . C n l s n a u e y t e Mo i e a t e n e MB ) e we n t e t r u s o cu i :Th o r h n ie p s a o lx i o e c mp e e sv o t p pe y - aa i r h b l a in tann t o p c l e i n d b s d o h e t rsa df n t n o p pe y p rsa d p r o e txa e a it t r ii g meh d i s e i l d s e a e n t efa u e n u ci fa o lx a t n u p s — i o s ay g o
中国 康 复 ・ 0 0年 1 21 O月 ・第 2 5卷 第 5期
3 43
脑 卒 中致共 济失 调 患者 的综 合康 复 治疗
郭鹏 ,邓 红 琼 ,刘 丽 美
【 要】 目的 : 索脑 卒 中后 共 济失 调患 者 针对 性 综 合康 复 训 练 的 制 定 、 施 及 临 床 疗 效 。方 法 : 卒 中共 济 失 调 摘 探 实 脑 患 者 12例 , 为 A 组 6 2 分 O例 和 B组 6 例 , 按脑 卒 中 药 物 治 疗 原 则 给 予 处 理 。A 组 同 时 根 据 卒 中 后 共 济 失 调 特 2 均 点 制 定 综 合 康 复 训 练 计 划 , 括 F ek l 练 法 、 易 稳 定 协 调 性 训 练 、 包 rn e训 简 负荷 训 练 、 语 和 AD 言 L训 练 等 。结 果 : 训 在 练 1 5d时 , 用 神 经 病 联 合 会 国 际合 作 共 济 失 调 量 表 及 改 良 B r e 指 数 ( I评 分 , 组 与 干 预 前 比较 明 显 下 降 , 采 at l h B) A B 评分明显上升 ; I B组 2项 指 标 均 无 变 化 。训 练 3 0d后及 9 0d随 访 时 , 组 共 济 失 调 量 表 分 均 低 于 治 疗 前 , I 2 B 评 分 均 上 升 , 组 表 现 更 突 出 ( < O 0 ,. 1 。结 论 : 卒 中后 共 济 失 调 综 合 康 复 治 疗 应 根 据 卒 中 部 位 特 点 及 其 功 A P .5 0 0 ) 脑 能 联 系 纤 维 特 别 设 计 , 康 复训 练 更 具 针 对 性 , 治 疗 效 果 显 著 。 使 且 【 键 词 】 脑 卒 中 ; 济 失 调 ; 复 关 共 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轮替动作
交互动作障碍的评价方法。嘱患者以前臂向前伸平并快 速反复的做旋前旋后的动作,或以一侧手快速连续拍打 对侧手背,或足跟着地以前脚掌敲击地面等,小脑共济 失调患者这些动作笨拙,节奏慢而不匀,轮替动作不能。
五、闭目难立征
嘱患者双足并拢站立,两手向前平伸,闭目。如出现身 体摇晃或倾斜则为阳性。仅闭目不稳提示两下肢有感觉 障碍,闭目睁目皆不稳定提示小脑蚓部病变。蚓部病变 易向后倾。一侧小脑半球病变或一侧前庭损害则向病侧 倾倒。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本病是遗传性共济失调较多类型,属常染色体显性遗 传。 临床表现:最早为两腿僵硬不灵活,下肢肌强直和踝 关节背曲肌的无力而出现剪刀步态。因髓关节屈肌的 无力和痉挛,病孩感到上楼困难,检查可发现两下肢 肌张力高,肌力减弱,膝踝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无感觉障碍。发病缓慢进展,以后上肢也受影响,出 现较轻的锥体柬征。累及延髓时出现痉挛性构音障碍, 吞咽困难和强哭强笑。晚期可有括约肌功能发生轻度 障碍。可有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和视网膜色素变性。
5.在患者的运动中,引入旋转的成分,减轻患者因害怕失调而不自主地或自主 地对其运动的限制。 ❖ 6.训练患者恢复正常的中线感和垂直感,以便他们在运动中有返回中线的参考 点。
治疗原则
❖ 1)起初训练患者做小范围的平稳而又流畅的运动。范围随 着患者的控制改善而逐渐加大。
❖ (2)治疗应集中在训练患者在正常支持基底上(即站立时 两足距离正常而不是患者由于害怕不稳定而使两足的距离加 大)和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训练平衡。
❖ (3)发展在抗重力位置上的平衡,第一步是使位置尽量稳 定,其法是增加为提高稳定而设的固定点(如为了站稳可用 手扶桌面等)和进行压缩,如在支撑于桌或床上的上肢的肩 部向下或在站位上通过骨盆向下进行的压缩。先一部分一部 分地进行,直到患者能能控制其身体的单个部分、并对近端 的姿势调节和平衡有一些控制为止。
中老年多见于小脑萎缩、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小脑出血、脑血管病等。
共济失调部分有遗传因素 如先天性
小脑发育不全、儿童期急性小脑共济 失调、少年型脊髓型遗传性共济失调 症. 遗传性共济失调 多发性神经炎、肌萎
缩型共济失调症、肥大型间质性神经 病、齿状核红核萎缩症、橄榄桥脑小 脑变性、毛细血管扩张共济失调症等。
共济失调的旋,外展,以示指尖触自 己的鼻尖,然后以不同的方向,速度,睁眼,闭眼 重复进行,并两侧比较。小脑病变可见可看到同侧 指鼻不准,接近鼻尖时动作变慢,或出现意向性震 颤,且常见超过目标(辨距不良)。感觉性共济失 调时睁眼做无困难,闭眼则发生障碍。
遗传性痉挛性共济失调 又称遗传性小脑性共济
失调。通常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数在成年起 病,伴有肌张力增高和健反射亢进。
临床表现:首先出现缓慢进展的步态不稳,易跌 倒,可呈蹒跚步态或合并痉挛步态。以后上肢也 受影响,出现双手笨拙及意向性震颤以致不能完 成精细动作,构音障碍,讲话可出现暴发性语言。 下肢出现锥体束征,如肌张力增高,股反射亢进 及病理反射。不少患者伴有视神经萎缩、视网膜 变性、眼外肌活动障碍、眼睑下垂。眼球震颤可 能很迟才出现,无骨骼畸形。 辅助检查:①CT及MRI扫描:小脑和脑干萎缩。 ②气脑造影:见蛛网膜下腔及小脑幕下气体增多, 提示小脑及脑干萎缩。
共济失调的康复 治疗
共济失调概述
❖ 共济运动是在前庭、脊髓、小脑和锥体外系共同参 与下完成运动的协调和平衡。
❖ 共济失调是指小脑、本体感觉以及前庭功能障碍导 致的运动笨拙和不协调,累及躯干、四肢和咽喉肌 时可引起身体平衡、姿势、步态及言语障碍。
❖ 临床上,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共济失调可分为小脑 性、额叶性、感觉性、前庭性共济失调。
额叶性共济失调:额叶或额桥小脑束病变引起,引起 对侧肢体共济失调,表现类似小脑性共济失调,如体 位性平衡障碍、步态不稳、向后或向一侧倾倒,症状 较轻,常伴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阳性, 伴额叶损害症状如精神症状、强握反射等。见于肿瘤、 脑血管病等 深感觉障碍型共济失调:病人不能辨别肢体位置和运 动方向,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如站立不稳,迈步的 远近无法控制,落脚不知深浅,踩棉花感,常目视地 面行走,睁眼时有视觉辅助症状较轻,黑暗中或闭目 时难以行走。无眩晕、眼震和言语障碍,检查震动觉、 关节位置觉缺失和闭目难立征阳性等。多见于脊髓后 索和周围神经病变。
六、站立后仰试验
协同运动障碍的检查方法。患者取立位,嘱其身体向 后仰。正常人膝盖弯曲,身体可以维持后仰位,小脑 疾患时膝不能弯曲而向后方倾倒。
七、步态
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
①小脑蚓部病变,导致躯干性共济失调。步态不规则,笨拙,不稳定和 基底宽,转弯困难,不能走直线。
②小脑半球病变,步态不稳或粗大的跳跃运动。走路左右摇晃,向病侧 倾斜,视觉可部分纠正,常伴肢体辨距不良。
(2)随意运动协调障碍:小脑半球损害引起同侧肢体的 共济失调。表现辨距不良和意向性震颤,上肢较重。眼 球向病灶侧注视可见粗大的眼震。上肢和手共济失调最 重,不能完成协调精细动作,表现协同不能,快复及轮 替运动异常,字迹愈写愈大(大写症)、各笔画不匀等。 (3)言语障碍:由于发音器官口唇、舌、咽喉等发音肌 肉的共济失调,出现说话缓慢,含糊不清,声音呈断续、 顿挫或爆发式,表现吟诗样或暴发性语言。 (4)眼运动障碍:眼外肌共济失调可导致眼球运动障碍, 出现粗大的共济失调性眼震,尤其与前庭联系受累时出 现双眼来回摆动,偶可见下跳性眼震、反弹性眼震等。 (5)肌张力减低:小脑病变常可出现肌张力降低、腱反 射减弱或消失,可见钟摆样腱反射,见于急性小脑病变。 患者前臂抵抗阻力收缩时,如突然撤去外力不能立即停 止收缩,可能打击自己的胸前(回弹现象)。
前庭性共济失调:以平衡障碍为主,表现站立不
稳,行走时向患侧倾倒,不能沿直线行走,改变头
位症状加重,常伴严重眩晕、恶心、呕吐和眼震等。 前庭功能检查内耳变温(冷热水)试验或旋转试验反 应减退或消失。病变愈接近内耳迷路,共济失调愈
明显。四肢共济运动及言语功能正常。多见于内耳 疾病、脑血管病、脑炎及多发性硬化等。
各类型共济失调的鉴别
❖ 病史 ❖ 1、起病急缓及病程, ❖ 一般急性起病的共济失调并且呈发作性,以前庭系统病变及
眩晕性癫痫的可能性较大。 ❖ 起病较急,短时间内恶化者,经治疗后很快好转者以急性小
脑病变、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及脑外伤多见。 ❖ 起病较急,并且迅速恶化者,有时可危及生命的以脑血管病、
脑外伤尤其是小脑出血多见。 ❖ 酒精中毒及维生素缺乏导致的共济失调在改善营养状况后可
感觉性共济失调
患者闭眼站立不能,摇晃易跌倒,睁眼时视觉可部分代偿, 行走时下肢动作沉重,高抬足,重落地,夜间走路或闭眼 时加重。
共济失调的治疗
❖ 外科治疗
❖ 通过微创手术将磁场内电极植入患者头皮下。之前的手术治疗是通过脑 神经损毁手术--将部分脑神经损毁来控制共济失调,但脑神经一旦损 毁就无法复原了,而且术后恢复也很困难,现在通过微创外科手术来治 疗共济失调平已经有了成果,中国已经研制出了一种新疗法:在脑内装 入脑起搏器磁场内电极,修复受损脑神经。脉冲仪在体外,解除了患者 再次手术更换电池的痛苦,根据患者病情每天接受体外脉冲仪治疗3-5次。 体外的脉冲仪通过头皮连接植入头皮下的磁场内电极,将电脉冲信号传 入到大脑,起到给大脑电场调频的作用。脉冲仪是一个能定时输出从控 制器输过来的电波的机器,机器有开关,可根据不同患者病情自由控制, 通过每天的电脉冲刺激和持续的磁场调频,达到控制患者的抖动和僵直 等症状,脉冲仪的充电在体外就可以完成,而且不妨碍患者正常的生活, 所以目前来说是一种比较好的治疗方案。
使共济失调改善。 ❖ 有缓解与复发的共济失调以多发性硬化多见。
2、年龄与家族史 儿童期以先天性小脑发育不全、遗传性疾病、儿 童期急性小脑共济失调、脑炎等多见。
青年期发病者可见于少年型脊髓型遗传性共济失 调症、遗传性共济失调、多发性神经炎、肌萎缩 型共济失调症、肥大型间质性神经病、脊髓空洞 症等。
青年与壮年发病者可见于齿状核红核萎缩症、橄 榄桥脑小脑变性、亚急性联合变性、毛细血管扩 张共济失调症等。
类型 小脑型 深感觉障碍型
前庭型
病灶
病因
小脑、脑干(与小脑联 小脑肿瘤、炎症、血管
络的通路)
病和变性病
顶叶或丘脑
末梢神经、神经根、后 索、丘脑、神经及神经 根炎、脊髓痨、压急顶 叶性联合变性、遗传性 共济失调
前庭及神经和核前庭神 链霉素、卡那霉素、庆
经炎和脑干
大霉素等中毒
类型
额叶型
病灶
病因
额叶前部(额-桥-小 额叶肿瘤、炎症、血管 脑束;网状核-红核- 病 丘脑-皮质束)
(7)要注意的几点:①在改善姿势稳定和平衡中,负重、 压缩、交替轻拍、肢体的空间定位和控住等促进技术是有 用的,可以结合情况应用。②对这类患者应用震颤是不适 宜的。③PNF中的节律性稳定不适于用来建立这类患者的 姿势和近端稳定,因患者的问题是要通过微细的肌控制以 调节运动,而不是激发运动单位或保持固定的位置。④在 患者仍缺乏姿势稳定和平衡时,不宜在水中运动池中作直 立运动,因浮力会加重失平衡。
共济失调常见表现
小脑性共济失调表现:随意运动的力量、速度、幅度和节律 的不规则,即协调运动障碍,还可伴有肌张力减低、眼球运 动障碍及言语障碍。
❖ (1)姿势和步态改变:蚓部病变引起头和躯干共济失调,导致 平衡障碍。站立不稳,步态蹒跚,行走时两脚远离分开呈共 济失调步态,严重者甚至难以坐稳,坐位时双手和双腿位呈 外展位保持平衡,上蚓部受损向前倾倒,下蚓部受损向后倾 倒。小脑半球控制同侧肢体的协调运动并维持正常肌张力, 一侧小脑半球病变 行走时向患侧偏斜或倾倒。上肢共济失调 不明显。
共济失调的康复治疗
❖ 在康复临床工作中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小脑共济失调的病历较为多见,严 重影响患者步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导致运动的随意性、姿势的稳定性、平衡 性、准确性等方面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