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园林的发展以及建筑风格

合集下载

岭南园林风格独具、特点鲜明,一起来看看园中的风采吧

岭南园林风格独具、特点鲜明,一起来看看园中的风采吧

岭南园林风格独具、特点鲜明,一起来看看园中的风采吧岭南园林主要指珠三角的广府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三大流派之一。

其特点是:1、岭南庭园的空间特征是内收型和扩散型的结合。

2、建筑形式上体型轻盈、通透朴实,装修精美、布局形式和建筑构件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较大。

3、求实兼蓄,精巧秀丽。

选址远离闹市,将宅园融入大自然,成为其中一部分。

崇尚自然,追求平实,不太重视人工制造的假山流水。

岭南园林在中国造园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现代园林的创新和发展上,更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广州的园林至清代而极盛,那时物阜民丰,豪家贵显争建园林,开创了近代羊城园林盛况。

现存的清代岭南四大园林分别是清晖园、余荫山房、梁园、可园,其他著名园林还有宝墨园、岭南和园、粤晖园、粤剧艺术博物馆等。

岭南庭园的空间特征是内收型和扩散型的结合。

岭南庭院布局大致有下面四种:1)建筑绕庭;2)前庭后院;3)书斋侧庭;4)前宅后庭。

岭南宅园的园内空间也是属于围合封闭的内收型,但在景观组织上,特别是在视线组织上,将园内外空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了空间的扩散感。

在建筑形式上,岭南园林有比较鲜明的特色1体型轻盈、通透、朴实。

2装修精美、华丽,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工艺、门窗格扇、花罩漏窗等都精雕细刻,再镶上套色玻璃做成纹样图案,在色彩光影的作用下,犹如一幅幅玲珑剔透织绵。

3布局形式和局部构件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如中式传统建筑中采用罗马式的拱形门窗和巴洛克的柱头,用条石砌筑规整形式水池,厅堂外设铸铁花架等,都反映出中西兼容的岭南文化特点。

岭南的建园原则是尽可能离开闹市,把园林宅第建在真山真水的大自然环境中,甚至将宅园融入大自然,成为其中一部分。

建园者崇尚自然,追求平实,不太重视人工制造的假山流水,也不羡慕江南园林那种在咫尺中营造山林的巧构。

如清晖园、梁园建在小镇边缘,可园、余荫山房则建在乡村,以求得良好的环境条件。

植物特点代表树种有大王椰、假槟榔、大王棕、酒瓶椰;藤本的炮仗花、夜来香、紫藤、簕杜鹃、绿萝;耐阴的兰花、蕉类、芋类、蕨类、葵类;另有榕树、荔枝等。

岭南园林和岭南建筑特色

岭南园林和岭南建筑特色

岭南园林和岭南建筑特色岭南文化-岭南建筑岭南建筑及其装饰是我们国家建筑之林中一枝奇葩,千百年来,经过历代建筑匠师的辛勤劳动,充分采用了南国的自然资源,结合南国人民的生活特点,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建筑艺术,在我们国家建筑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以其简练、朴实、通透、雅淡的风貌呈现在南国大地上。

它主要分为广府建筑,潮汕建筑以及客家建筑。

岭南建筑的特点,通常表现有:在功能上具有隔热、遮阳、通风的特点;建筑物顶部常做成多层斜坡顶;外立面颜色以深灰色、浅色为主;以及方形柱的运用。

岭南建筑的布局、装饰的格调特别自由和自然。

由于气候温柔,人们活动空间向外推移,因而,露台、敞廊、敞厅等开放性空间得到了充分的支配,人们从封闭的室内环境中走向了自然,形成岭南建筑装饰空间的自由、流畅、开敞的特点。

岭南文化-岭南园林岭南园林是主要指狭义的广府园林(潮州园林另树一支)。

岭南园林作为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三大流派之一,在中国造园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特殊是在现代园林的创新和进展上,更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岭南,是我们国家南方五岭(大庚岭、骑出岭、都庞岭、萌诸岭和越城岭)以南地区的概称。

岭南山水秀丽,层峦叠翠,乂濒临沧海,环境风物别具特色。

岭南人追求自然化、艺术化园居生活,这孕育了岭南园林的独特风格:求实兼蓄,精致秀丽。

在建筑形式上,岭南园林有比较鲜亮的特色:一是体型轻快、通透、朴实,体量较小。

二是装修精致、华丽,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工艺、门窗格扇、花罩漏窗等都精雕细刻,再镶上套色玻璃做成纹样图案,在颜色光影的作用下,如同一幅幅玲珑剔透织绵。

三是布局形式和局部构件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如中式传统建筑中采纳罗马式的拱形门窗和巴洛克的柱头,用条石砌筑规整形式水池,厅堂外设铸铁花架等,都反映出中西兼容的岭南文化特点。

岭南园林主要植根于民间,没有北方皇家园林的常规祖制,也不具江南文人园林的严谨章法,园景构图依据生活内容的需要适当处置,随机应变,各种设施求实重效,服从人意。

岭南园林建筑及理水手法

岭南园林建筑及理水手法

岭南园林建筑及理水手法摘要:广东是岭南园林的主要发源地。

本文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着眼,结合分析岭南庭园造园,园林建筑及其理水手法,浅析岭南庭园的艺术成就,总结了岭南庭园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园林岭南园林建筑理水庭园岭南古属南粤,由于远离中原,历史上曾被认为是不毛之地,但自隋唐以来,随着对外贸易经济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岭南逐渐成为一种以中原文化为主的多元综合文化。

由于气候湿热并且有悠久的造园传统和乡土文化气息,所孕育出来的岭南园林成为中国园林体系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1.历史的追溯:对于岭南园林的记载,比较有据可循的是在南汉时期,但是历史的记录显示出它并没有像我国的中原和江南那样表现出其造园发展的连贯性,而是突出表现某几个阶段。

岭南传统园林发展主要为南越王朝,南汉王朝,明清时期及近代园林造园四个历史阶段。

南越王朝时期:就广州市的秦汉考古在1995-1997年间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宫苑实例,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宫苑实例。

现发掘的南越国宫署御苑遗址里,筑有石砌大型仰斗状水池,石渠,平桥与水景,砖石走道等。

这段时期南越国园林受中原文化影响很大,在山上筑高台,广州的越王台便是筑在越秀山之上,讲究的是“依山就势”。

因此该时期的园林造园特点就是,利用自然地形和自然环境,通过大自然的有力因素来把握总体趋势,同时,庭院内部空间布置精细周密,施工精致;在宫苑中喜用规整的水渠,池石,几何图案的处理,这种整体取向自然,局部取向人工的特点和造园手法,此后一直影响着岭南园林的发展。

南汉王朝时期:古代广州历史上有“三朝十帝”南汉为其中的一朝。

在《南汉春秋》中有记载“凿山城以通舟楫,开兰湖,辟药洲”,此处的药洲,指的便是南汉宫城禁苑中著名的南宫仙湖药洲。

仙湖为人工所造,周围五百余丈,湖中布局洲渚水石,栽植红药;洲渚间有太湖奇石九峰,比拟天上的星宿。

此时的南汉园林深受道教影响。

此外广州城西的荔枝湾也是这个时期的大作,当时被称为“荔枝洲”。

是由南汉刘王兴建的。

岭南园林艺术特色研究

岭南园林艺术特色研究

岭南园林艺术特色研究
岭南, 即五岭以南。

五岭包括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越城岭和荫渚岭。

岭南地貌独特, 山水秀丽,层峦叠翠,四季如春。

传统岭南庭园主要指广东中部、东部现存的清代庭园,最具代表性的是现存的清晖园、余荫山房、可园、群星草堂等。

岭南造园主要经历了南越王朝、南汉王朝、明清时期及近代园林造园四个历史阶段, 虽然这几个阶段的造园方式注重点有所不同, 但每个阶段的大规模的
园林兴建都将岭南园林的造园活动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造园艺术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崭新的突破。

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造园活动, 岭南园林才在模仿中逐步的形成了自己独
有的风格和特色。

岭南园林善于依托和利用良好的自然环境, 讲求多元兼容。

经世务实的造园理念, 凸显人文的选址方式, 规整聚合的理水技法, 巧于
因借的组景方式, 果蔬药材的入园栽植, 独具特色的连房广厦式建筑形式, “回”字型及“日”字型的宅园分布格局等, 共同成就了岭南园林独特的造园风格。

也促使岭南园林成为可与北方园林、江南园林相鼎持的三大地方风格之一。

岭南庭园的营造既秉持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又因受到气候、地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成为独具岭南地域风情的园林风格。

与传统造园方式相比, 岭南现代造园不管是从布局上还是形式上都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更适合现代
都市景观所需, 也更考虑生态环境。

通过对古代岭南园林艺术及现代岭南园林特色的研究, 深入探讨了现代岭
南园林的发展现状。

岭南风景园林发展史

岭南风景园林发展史

岭南风景园林发展史
岭南风景园林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著名的桃花洞就已经有了。

唐代,由秦风秀建造的华严寺的百会园也被发现。

宋代,一些著名的园林也逐渐萌芽,如宜兴孔夫子园、江南杨梅园。

元代,随着迪里表扬记得向国内引入奇石,绿植,使得园林景观大丰收。

明代,苏州圣母园林、义庄崇祯林等也相继出现。

清代,风景如画的泰山祁家园在深圳成为当古典建置之先河。

乾隆年间也不断有新的园林景观建置,如清华园,此外,以明代留下的世外桃源景如当拔尖的存在。

20世纪,地处山水环境的四大名园,阳澄湖园林、杭利兰园林、泰安山景园林和瑞金园林,尤其是阳澄湖景区,也影响了当岭南风景园林发展史。

20世纪中或者开始实施发展“园林生态文明”,促进我国植物园林历史文化发展,把我国独具特色的气候、地形、环境土地保护起来,国家将植物园林发展作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环境改善措施,强调了植物园林以景观景色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综合发展,大量的资金投入,植物园林改革进行了深入推进,促进植物园林艺术视觉发展不断加强,保护和恢复古代景观,大力在国家景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逐渐形成了岭南风景园林格貌。

岭南园林文化及造园手法

岭南园林文化及造园手法

岭南园林文化及造园手法首先,岭南园林文化注重园林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岭南地区地形多为丘陵和山地,水网发达,气候湿润多雨。

岭南园林在风景选择和规划上,依托自然山水,山涧、溪流、湖泊等自然水体与园林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岭南园林以山水为主题,借助地势起伏、水流曲折、草木葱茏等自然元素,构建起山水园林的壮美景观。

其次,岭南园林文化注重园林与建筑的协调。

岭南园林采用了传统园林的布局和建筑手法,如亭、塔、池、桥等,使园林与建筑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建筑物的形式多样,有仿古建筑如古亭、古楼等,也有各色各样的小品建筑如假山、花台等。

这些建筑物与山水景观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幅具有浓郁南方特色的园林画卷。

此外,岭南园林文化注重园林的植物景观。

岭南地区气候湿润,适宜植物的生长,因此岭南园林注重植物的选择和布局。

园林中常见的植物有杜鹃花、荷花、莲花、梅花等,它们与山水景观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此外,岭南园林还注重栽培一些南方特有的植物,如榆叶梅、银杏等,丰富了园林的植被景观。

岭南园林的造园手法也有许多独特之处。

首先是挖山造水。

岭南地区山多水多,岭南园林通过巧妙的造园手法,将山体进行切割、开凿,挖出水潭、池塘等水体,增加了园林的水景元素。

其次是借助地势塑造景观。

岭南地区地形复杂,山脉起伏,岭南园林充分利用地势,通过高低错落的步行道和观景台,使游客在园林中欣赏到不同角度的景色。

此外,岭南园林还采用了一些特殊的建筑工艺,如假山、石块铺路等,赋予园林以独特的风貌。

总之,岭南园林文化及造园手法独具特色,突出了自然山水、建筑和植被景观的协调与融合。

通过山水、建筑和植被的有机结合,岭南园林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景观,展示了岭南地区独特的美学观念和传统文化。

岭南园林文化及造园手法的独特之处不仅体现在景观的形式上,更体现在对自然、对人文的独特理解和塑造上,为岭南地区增添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岭南园林的形成与发展管见

岭南园林的形成与发展管见

岭南园林的形成与发展管见岭南园林,即广东园林,是中国南方园林的代表,它独具特色,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自然景观的展现。

岭南园林的形成和发展起源于南方的热带气候和自然环境,是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岭南园林的历史、特点、体系、风格等方面探讨它的形成与发展管见。

一、历史岭南园林起源于唐朝,宋代达到鼎盛,明清时期进入巅峰时期。

岭南园林的发展离不开南方热带气候和自然环境,同时也是受到南方文化和海外文化的影响。

岭南园林最早的形态是园林式的墓葬,大量运用山水元素,比如南山墓、深圳坑墓等。

唐代末期,岭南地区开始出现苏州式园林的影响,以守礼堂(广州南山禅寺)、观山楼(广州白云山),以及开创西关跨园式布局的陈家祠等为代表。

宋代,岭南园林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以广州为代表的川南一带凭借水网错综、水土优美的自然环境,多数园林形态以花园和住宅为主,反映城市景观,如南国花园、芹城园、岭南胜景、荔苑等。

明代,岭南园林进入了全盛时期。

明代岭南园林兴盛至今,肇庆地区的百花山和陈塘园,广州西关的光孝寺和荔枝湾,广州南山的南岭山庄,以及禅城佛山周边地区的怀念园、世芳园、岭南新校园等都是明代岭南园林的代表。

清朝是岭南园林的转型期。

在清朝统治下,由于开放、经济繁荣、文化交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岭南园林呈现出多元、时代性、适应市场的特点。

清代的陈家祠、广东文化公园等均反映了岭南园林适应市场趋势的新发展。

二、特点岭南园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具有南方地区独有的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是天然的山水画,充满了异域风情。

岭南园林有以下几个特点:1.山中水源,建筑山地岭南园林的建筑多建在山地上,园中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石,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融合,居住环境清新宜人。

同时,园林的建筑布局也充分利用自然地形,营造出山陵、丘壑、峭壁、悬崖等多样化的地形景观,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2.规格精巧,作用多样岭南园林的规格较小,但精致,作用多样。

南岳庙、禅林寺等寺庙以及各府县衙门、商家的园林又可分别为宗教式园林和民俗式园林。

漫游岭南园林赏析广州古代园林艺术的历史传承

漫游岭南园林赏析广州古代园林艺术的历史传承

漫游岭南园林赏析广州古代园林艺术的历史传承岭南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广州古代园林作为岭南园林的代表之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广州古代园林的起源与发展、设计理念与构造特点以及历史传承与现代价值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和赏析。

一、广州古代园林的起源与发展广州古代园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

当时广州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繁荣的汉族居民聚居区,园林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形式逐渐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广州古代园林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首先,受到岭南地理环境的影响,广州古代园林以水为主要特色。

岭南山水秀美,水资源丰富,因此广州古代园林主要以水为脉络,通过构建水面、流水和人工湖等,营造出宜人的景致。

其次,广州古代园林注重园林与建筑的融合。

园林中的建筑通常采用传统的岭南建筑风格,如琉璃瓦、飞檐斗拱等,与园林景观相得益彰。

例如,荔枝湾公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园内的建筑与景色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二、设计理念与构造特点广州古代园林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园林设计注重以人为本,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首先,广州古代园林注重空间布局。

园林中的建筑和景观被合理地布置在不同的空间中,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景观组合。

同时,园林中还常常设置假山、湖泊和步行小道等元素,营造出不同的空间层次,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和观赏的享受。

其次,广州古代园林注重景观与季节的变化。

园林中的植物种类繁多,不同的植物在不同的季节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形态,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

人们在园林中漫步时,可以感受到不同季节带来的不同美感。

三、历史传承与现代价值广州古代园林的建设与发展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许多变迁,但是其独特风格与文化内涵却得以保留和传承。

现代社会,广州古代园林依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

首先,广州古代园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园林艺术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园林、绘画和诗词等多种艺术形式,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岭南园林的发展以及建筑风格
岭南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且多数是宅园,一般为庭院和庭园的组合,建筑的比重较大。

主要分布于广东省:顺得县的清晖园、番禹的社荫山房,东莞的可园。

岭南园林的发展历程
岭南,系我国南方五岭之南的概称,其境域主要涉及福建南部、广东全部、广西东部及南部,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边缘,处于低纬。

北有五岭为屏障,南濒南海,多山少地,河网纵横,受着强烈阳光的照射和海陆季风的影响,具有优良的气候条件。

北回归线横贯境内,由于受惠于季风的调节,这里仍然是山清水秀,植物繁茂,一年四季郁郁葱葱,呈现出一派典型的亚热带和热带自然景观,被誉为南国风光而驰名中外。

由自然景观所形成的自然园林和适合于岭南人生活习惯的私家园林,也不同北方园林的壮丽,江南园林的纤秀,而具有轻盈、而具有轻盈,自在与敞开的岭南特色。

构园的自然要素
山岭南园林非属山性,园山有几种:一是崖瀑潭局中的悬崖,如清晖园的九狮山和凤来峰;二是鼓石潭局的鼓石岛,如万石植物园的万石湖中真鼓石和南湖公园中的塑鼓石;三是海礁局的礁岛,如佛山梁园中的龟石和湖心石;四是一般的堆山,如海口五公祠中的珊瑚石山。

岭南园林较少以土堆山,即便是现代公园也是如此,多因水为水,因山为山,如桂林园林中的真山水,几乎不改造。

岭南园林属水性,理水成多种格局:一是崖瀑潭局中的石潭和瀑布,如白天鹅宾馆中的故乡水和水潭以及广州山庄宾馆的三叠泉;二是湖景,如惠州、潮州、雷州、福州、泉州的西湖,肇庆星湖,广州流花湖、东山湖和荔湾湖等;三是潭,与崖瀑潭局不同的是没有瀑布,水面较阔,如柳州龙潭公园的龙潭和雷潭、台湾日月潭;四是流觞之曲水,如广州雕塑公园中的云溪;五是井泉,如广州的廉泉和贪泉,柳州鱼峰公园三姐楼院中的井栏等;六是一船水
池。

石材和理石与江南及北方园林不同,石材有广西湖石、广东黄腊石和英石、闽南花岗石、海南珊瑚石、台湾咕咾石等。

岭南理石不向上堆叠,而向水平展开,分为置石法、堆石法、挂壁法、塑石法。

置石法为黄腊石、湖石和花岗石,分平置、抛石和埋石三法。

石身置于土上,如随意抛置而成,故云抛置,如金茶花公园;石根入土半截以下,称为平置,如湖里公园;石根超过一半没入土中称为埋石,如
南山寺。

堆石法多为用于湖石或珊瑚石,如汕头中山公园海礁石山、海口五公祠珊瑚石山、台湾吴园咕咾石山。

叠石法主要用于英石的壁山做法,称挂壁法,最富岭南风韵,如广州宾馆三叠泉,可用于室外室内,前者如广州流花湖公园茶室的壁山,后者如白天鹅宾馆石室中的壁山。

塑石法用灰泥和水泥仿石,节省石材,现代公园里儿童游乐区的古洞探险几乎都用塑石,最好当属闽南塑鼓石,如厦门南湖公园。

建筑类型
建筑从类型上看,有碉楼、船厅、廊桥等,碉楼源于碉堡,如可园邀山阁、清晖园留芬阁和立园毓培楼;舫除了江南园林似的石舫外,还有岭南的舫,如宝墨园的紫洞艇,更有与众不同的船厅,把客厅与楼结合,略带船意,多为千金小姐用,故俗称小姐楼,如清晖园和余荫山房是也。

亭的做法很不规范,千奇百怪,或用回廊、围墙围合的,或用角梁与枋穿插的,或少数民族式、俄罗斯式或西欧式。

桥在古典园林中多与廊结合成为廊顶石拱桥,如余荫山房为典型,另有少数民族的风雨楼和山区的索桥。

组合方式
就组合方式看,用“高墙冷巷”把建筑院落进行多进多庭院组合,或用“连房博厦”把建筑与庭院连为一体;就单体形态看,多高柱础,宽檐廊,厚实墙,青瓦顶,压瓦砖,翘正脊,花玻窗,砖雕窗,灰塑门;就装饰来看,最典型的是“三雕三塑”:木雕、砖雕、石雕,陶塑、泥塑、灰塑。

古典园林中三雕三塑遍布全园,在门头、门联、窗楣、基座、台案、檐口、檐柱、月梁、瓜柱、雀替、坐靠、栏杆、屋脊等处,其中以灰塑和砖雕最具岭南味,如清晖园中的“苏武牧羊”灰塑和板桥花园中的瓜果砖雕漏窗。

字画古园的字画相对较少,现代园林中更是少用,但也不乏佳作,如惠州小桃园后门联“不深不浅湖水,半砖半阁人家”;余荫山房门联“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荔湾湖公园海山仙馆有联“荷花世界,荔子光阴”;可园邀山阁联“大江前横,明月直入”、可园雏月池馆联“大可浮家泛宅,岂肯随波逐流”、正门联“十万买邻多占水,一分起屋半栽花”;人境庐息亭联“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惠州西湖六如亭联“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够不净,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
等。

植物用“四季繁花,热带风光”八字概括,特征树有棕榈类的大王椰、假槟榔、大王棕、酒瓶椰;有藤本的炮仗花、夜来香、紫藤、簕杜鹃、绿萝;有耐阴的兰花、蕉类、芋类、蕨类、葵类;另有榕树、荔枝等。

岭南园林文化有因自然而上升的文化,有因人工而积淀的文化,前者可归结为海岸文化和热带文化,后者可归结为远儒文化和世俗文化、享乐文化和商业文化,开放文化和兼容文化,贬谪文化和务实文化。

由自然而上升为文化的方面,如建筑的高活动面和高柱础与水涝和湿气的关系、缓屋面和台风的关系、宽檐廊与多雨的关系、高墙冷巷与高温的关系、龙形、鱼形、水草、龟、蛇、芭蕉主题与装饰的关系、塑鼓石与海蕉的关系、崖瀑潭局与自然山水的关系等等,可资利用则模仿自然之物之景,有弊有害则千方百计通过设计回避或化害为利。

远儒文化是岭南学者对岭南园林文化最精辟的阐释,如果说江南园林和北方园林的儒意较浓的话,岭南园林的儒家意味则很淡。

岭南人远离政治中心的忤逆和反叛表现于古典园林建筑梁架的不规范和现代园林文联匾对的不重视,另长期处于南疆的蛮夷之族的传统造就了武家文化,表现于清代园林的碉楼形式和近代园林的“肥胖”
立面和简朴粗柱。

远儒性从品味上看可说是俗气,即世俗文化,它是岭南文化的主流,特别晚清以后,北方的政客官僚,江南的文人骚客,岭南的商家富豪成为三大地域园林的创作主体,岭南园林中的空间实用性及园宅一体的设计就是它的表现。

岭南园林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多元性最早表现于南越国皇家园林对中原园林文化的全盘吸收上,到了清代,古典园林中大量用花色玻璃,形成与江南和北方两地迥然之别,另外,陈济堂公馆和张维立的立园那样的西欧式园林建筑、龙岩中山公园的俄罗斯园林建筑、草暖公园和云台公园的西洋规划布局,以及古典园林中大量的满洲窗都是开放和兼容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