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古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语言精炼、意境深远,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情感,展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
然而,对于现代读者而言,如何跨越时空的阻隔,解读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育专家的角度,探讨如何更好地表述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一. 解释诗歌背景与作者生平古诗词创作往往与特定的历史事件和作者自身经历息息相关。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需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思想感情。
例如,了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作者处在乱世,经历颠沛流离,才能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 注重诗歌意象的解读古诗词中运用大量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通过对意象的解读,才能真正明白诗歌的意境。
例如,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月光”、“霜”这两个意象,展现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悲伤和孤独之情。
三. 了解诗歌的语言特色古诗词的语言精炼、内敛,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这些手法不仅提高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因此,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要关注诗歌的语言特色,理解诗歌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四. 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理解古诗词与其他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绘画、音乐等。
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理解,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例如,欣赏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诗,可以参考他同时期的山水画作品,通过画面来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景色和意境。
五. 培养诗歌鉴赏能力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积累和练习。
可以从读背古诗词、写作诗歌鉴赏、参加诗歌赏析活动和与他人交流等方面,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总之,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循序渐进的积累。
从了解诗歌背景、解读意象、理解语言特色、借鉴其他艺术形式和培养诗歌鉴赏能力等方面入手,才能全面领略到古诗词的文化魅力,亲身体会其蕴含的深沉思想和情感。
古诗词鉴赏中如何抓住关键词句?

古诗词鉴赏中如何抓住关键词句?中国古代诗词⼤都篇幅短⼩,有学者⽤“闪电战”来形容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语⾔⾼度凝练、概括、含蓄⽽有跳跃性,因⽽,阅读古诗词千万不能⼀扫⽽过,这样绝对是读不懂、读不透的,⽽应该⼀个字、⼀个词地品读,边读边思考其寓意,⼒求还原诗词画⾯。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抓住关键的诗词句,迅速定位感情基调。
⼀.抓关键词1.情感词。
直接表明情感或者暗⽰情感的词语。
如:悲、喜、愁、苦、忧等。
诗词中的⼀两个词往往能揭⽰其情感,这样的字叫“情感词”,如果能抓住这些“情感词”,把握思想感情往往既快⼜准。
它不单单是诗眼词眼,有时也藏在写景叙事句中。
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中的“独”字就是情感词,它揭⽰出了诗⼈的孤独感。
“独⾏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独”、“闲”也是情感词,表现出诗⼈的孤独和⽆聊。
2.修饰词。
指冷暖⾊调的形容词等。
“墨分五彩。
词含七情。
”冷暖是从⾊彩学的⾓度将词汇分为两⼤情感⾊系,⽤来体味诗词⽂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
冷⾊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
当然,词语表达感情多因境⽽变,婉转曲折,风情万种,阅读时应该深加体味。
3.表现景、⼈、事、物等特点的词语。
注意景的时令性以及景物本⾝的暗⽰性,⼈的动作⾏为的暗⽰性,特别注意描写⼈的细节性词语。
⼆.抓关键句关键句多指⽤典故句和诗词的尾句。
⽤典可以丰富诗词的内容,装点诗词的门⾯,增加诗词的意蕴。
诗词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因⽽把握⼗次的尾句,有利于把握诗词的主旨。
尾句和其他表明诗眼、词眼的字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词的主旨。
如:王维的《⼭居秋暝》最后⼀联“随意春芳歇,王孙⾃可留”,就是诗眼句,⽽“留”字则为诗眼词,全诗要表达的对⼭⽔⽥园的留恋和对官场的厌恶都通过“留”字表现了出来。
古诗词鉴赏中,抓住关键词句,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事半⽽功倍。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思想感情的方法

读懂一首诗词,必须从整体上抓住诗词内容的六个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景、何情(何理)。
当然,把握一首诗词的思想感情,不仅要准确分析字面信息、隐喻用典,还要把握字面背后隐含的信息,知人论世等。
一、抓住诗题古诗的诗题常常就是诗歌的中心事件。
许多古诗诗题的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
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
二、抓住关键词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如由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故园情”可推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三、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按题材把古典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体相同。
如山水田园诗、咏物诗、咏史诗、边塞诗、送别诗、写景诗、闺怨诗、羁旅诗等。
不同类型的诗歌具有特定的内容和不同的表现方式,如山水田园诗的宁静闲适、恬淡快乐、丰收喜悦、隐逸情怀,咏物诗的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咏史诗的吊古伤今、借古讽今,边塞诗的建功立业、奋勇报国、厌战思乡,送别诗的离情别恨、深情厚谊、劝勉激励,爱情诗的绵绵思念、款款深情,闺怨诗的思远怀人、控诉战争,羁旅诗的漂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孤独彷徨、念亲思乡等。
因此,能够辨明诗的类别,了解同一类别诗词的“共性”,无疑对解读诗歌内涵、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大有帮助。
当然,即便是同一类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上是有差别的,这就需要结合诗意来确定。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两首诗都是送别诗,前者是悲苦伤感的离别,后者是满怀激情的送行,诗作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态度明显不同。
四、抓住典型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作者观点及炼字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要求1、把握诗中的形象;2、理解诗歌的语言,了解其艺术风格及其表达的情感;3、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4、理解诗歌的内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了解鉴赏常用的术语1、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艺术技巧为同一概念,均是指诗歌运用了哪些写作原理、规律来表现诗歌内容的手段和方法。
它是总体概念,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选材剪材、行文结构等。
2、修辞手法从属于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衬乐情、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比兴、多角度描写(由远而近、由上而下、远望、近观)等。
3、表达方式:叙述(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描写、对事描写、景物描写)、议论、抒情等。
4、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5、行文结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有总有分(总——分,分——总),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详略得当、过渡、铺垫、伏笔等。
二、了解我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1、忧国伤时2、建功报国3、思乡怀人4、离愁别恨5、长亭送别6、归隐情怀7、生活杂感三、我国古代诗歌常见的类型1、写景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往往通过景物特点的叙写蕴含作者深刻的人生感悟,或者寄寓深刻的人生哲理。
言在此而意在彼,景物只是作者抒情的手段,多采用象征、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鉴赏时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所描摹的事物中寄托的感情。
2、羁旅赠答诗:这类诗情真意切,凝聚了诗人的人生感叹,飘泊愁苦,表达了古人对亲情、友情的重视,有极高的人生价值。
3、边塞诗: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的兴衰。
多表现古人卫国护家,热爱生活,思念故乡亲人的情怀,有的则抒写战士的长期戍边难免要产生的“边愁”。
但意境雄厚开阔,情调激越悲凉,绝不是寻常温柔缱绻的儿女之情。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三首》——把握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解析版)

14、诗词三首——群文阅读把握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诗缘情”,诗歌与人的感情密不可分。
思想感情,指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爱恨等各种情感。
把握古诗词的思想感情,即要求根据诗词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的心理变化分析思想感情。
【考点解读】这是古诗词鉴赏的重要考点,主要考查对诗歌主旨以及作者情感态度的领悟能力。
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我们可以通过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体会到诗人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慷慨激昂的气概。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01.这首诗(词)表现了诗(词)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02.结合全诗(词) ,简要分析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03.某联(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技法点拨】1.依据题材,理解情感。
常见诗歌题材有山水田园、边塞军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羁旅思乡,赠友送别等。
同题材的诗歌,大致有相同的思想感情。
分清类别,有助于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而把握情感。
2.关注题目、注释,理解情感。
如王维《田园乐》一诗,抓住“乐”字,便能理解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抓住意象,理解情感。
意象往往是诗词中带有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景物,有些意象意义基本固定,如“柳”寓意惜别,“长亭"寓意送别,“梧桐”“芭蕉”寓意孤独、寂寞,“月亮”寓意乡思等。
4.分析手法,理解情感。
分析借物抒情、运用典故、象征、烘托等写作手法,也能分析出作者的情感寄托。
5.扣住诗眼,理解情感。
古代诗词中的“诗眼”“词眼”往往是解读诗词主旨的钥匙,它直接抒发或含蓄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所以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词语进行分析。
如“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抓住“爱”字,不难理解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6.理解作者,把握情感。
诗歌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总会融聚时代特色和作者个人经历、思想发展、个性气质等情况,了解这些,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高考诗歌鉴赏一、如何分析诗中人物和作者的情感(教师)

高考诗歌鉴赏之一:如何分析诗歌中的思想感情:一、分析思想感情三步走:第一步、明确表达情感的手法技巧:1、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象征、通感、双关、修辞手法: 手法用典、叠词、互文、列锦等。
2、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照应、倒装、铺垫、铺排、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卒章显志、言此意彼、意在言外、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画龙点睛、重章叠句、意象组合、白描与工笔、以乐景写哀情、借古讽今、运用典故、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总论情与景关系:3、抒情手法:(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景、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古讽今(借典故抒情),借事抒情。
第二步、仔细审视诗歌中的景物行为或典故的特点。
典故所表达的情感一般是固定的。
如:闻鸡起舞表达的事报效国家的愿望;燕然勒功表达的是对建功立业的渴望;黍离之悲表达的是对故国的思念,持节云中,表达的是对朝廷重用的盼望……景物常常与感情间有相似性。
另外,景物的描写角度及色彩的变化常常体现情感的变化。
第三步、读懂诗歌。
(一)读懂诗歌内容:1、懂得诗词的结构特点。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绝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律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词。
上片: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下片:抒情为主2、读懂诗家语(1)以词语错综颠倒的方式组句;以词语超常搭配的方式组句;以词语省略压缩的方式组句;句子的反常组合。
(2)、抓住关键词句品情态(3)、抓住景事情。
(4)、看标题、作者及注释内容。
3、读懂诗词的表现手法。
二、理解诗词中的人物及作者的情感1、对人、对事、对景、对物的情感;2、具体情感体现: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怎样把握古诗主旨

怎样把握古诗主旨石新华众所周知,无论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还是评价古代诗歌中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都必须以准确把握诗歌主旨为前提。
把握了古诗的主旨,就犹如拿到了开启古诗阅读之门的金钥匙。
那么如何准确把握诗歌主旨呢?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大家参考。
一、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诗人表现的思想情感往往离不开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离不开他的生活经历,所以分析诗人情感要注意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请看2005年山东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江阴浮远堂戴复古①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①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平,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简要分析。
【解析】从诗中“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这两句,不难看出诗人要表现的是愁苦之情。
诗人登上江阴浮远堂望远,为何会因无山遮望眼,神州尽览而愁苦不堪呢?这是理解诗人情感的关键。
注解中提供的“南宋后期诗人”这一信息让我们自然地联想到南宋时期山河破碎、中原沦陷。
统治者苟安于江南,无心收复失地这一历史背景,于是就不难理解诗人登上江阴浮远堂远望中原产生的“最苦无山遮望眼’这一反常心理了,问题也就有了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又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悲愤之情。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把握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是理解诗歌深层思想内涵的关键。
2008年高考说明指出白诗阅读“考查材料以唐诗宋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体裁的作品”,所以同学们复习时要注意了解教材中涉及的重要诗人所处时代的特色和诗人的生平经历,答题时还要特别关注题目中对作者的相关提示。
二、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人物的思想情感总会通过自己的语言、神态、动作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来,我们分析人物情感时,应紧紧抓住诗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
浅谈怎样在古诗词中准确把握诗人情感

43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17期总第818期No.17,2020Total of 818我们中华民族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
从西周时期起,古代先民就用《诗经》来表情达意,抒发情感,表现对自然崇拜、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唐诗宋词更是把诗歌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诗歌是为抒发诗人情感服务的。
表现在诗歌中主要有两种抒情手段。
一种叫直抒胸臆,就是直接抒发诗人的情感,另一种叫间接抒情,就要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个人遭际以及诗歌中意象内涵的丰富性、读者的二度创作等原因联系起来。
那么作为读者,怎样在古诗词中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获得更好的阅读享受呢?1知人论世是鉴赏诗人情感的基石要想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就要从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入手。
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
在知人论世的基石之上,再运用叠加各种表现手法,才会对诗歌的思想情感做出较为准确的解读。
感受诗人的情感,了解作家的人生事迹、生活年代、理论倾向,以及他的诗篇风格,这对精准体会诗人的情感是非常必要的。
知人论世这种方法是鉴赏诗篇情感倾向的根本。
通过诗人的生平、揣摩诗人个性来诠释作品,能够从社会背景和当时所处的文化环境出发,文学作品都是诗人的生活与社会环境背景的产物,比如苏轼因以诗文讽刺新法,被政敌陷害,宋神宗把他贬至黄州担任团练副使。
经过政治斗争的风暴,他差一点丢了性命。
被贬之后,此时的苏轼深感年华蹉跎老去,事业功名前途渺茫,都成浮云,郁闷之情积聚在心中,观看赤壁雄伟壮观的景象马上生发出内心的感动,眼前浮现出千百年前赤壁大战的场面和“羽扇纶巾、雄姿英发”的少年英雄周瑜的儒雅英俊的形象,于是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赞颂英雄功业,借此表现在官场的不平遭遇和有志难伸的感慨和郁闷。
李清照在北宋灭亡之前,一直过着闲适优裕的生活,所以那个时期的作品明快、清新,多反映她的闺中恬淡幸福生活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景物,如《醉花阴》等;后期,她遭遇国家巨变,丈夫去世,她的作品基调变得凄凉、悲痛、低沉,多写伤时感乱、怀乡忆旧的作品,这一时期的《声声慢》等都是表现这种情感的代表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题材看提示明意象品语句——如何把握古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王林晓诗词鉴赏是中考试题的难点,其中体会情感是中考的必考点。
怎样读诗词、品诗体、悟感情呢?下面谈几种常见方法,供考生借鉴。
一、辨题材,明感情诗词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同。
因此,体会诗词感情可从内容和类别上去辨析。
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及情感有: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行旅诗——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人的思念;怀古诗——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忧国伤时,揭示时弊,同情人民;闺怨诗: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
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诗,是一首田园诗,此诗通过结庐人境、采菊见山、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的叙写,反映了诗人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和恬淡闲适的心情。
再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一首写景诗,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二、看提示,析感情。
诗词的标题、作者、注释、背景、诗派等,会给我们理解诗词情感以重要提示,我们要细读、细品,把它们作为打开诗词感情之门的钥匙。
有些诗词题目本身就有提示性: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个“送”字,抓住这个关键词,就知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由题目知,这首诗将咏雪与送别巧妙结合,表达诗人应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游山西村》中一个“游”字,就能看到山西村风土人情景色幽美。
抓作者,具体来说就是要了解诗人、词人的生平、经历、风格,能更好的把握其作品的思想感情,如《观沧海》一诗中,如果了解作者曹操的生平和经历,我们自然可以理解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作者想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杜甫,晚唐诗人,生活在动乱年代,其诗多为忧国思家,如《春望》;陆游,爱国诗人,其诗多为保家卫国,建功立业,收复失地,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三、明意象,挖感情。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或思想。
常见的意象有: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月——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风、霜、烟——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落花——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杜鹃、大雁——传达凄凉、悲伤、孤独、思念;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就能把握诗词的情感内涵。
如,【2007年河南中考(实验区)卷】(王湾《次北固山下》阅读,原材料略)的第23题: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解答此题,抓住“归雁”这一特定意象知: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四、品语句,悟感情。
古诗词中,情感是诗人词人的归宿。
分析不同句子,感悟诗词感情:一是要抓住文中直抒胸臆的关键词句。
如,【2011年广东湛江中考卷】(杜甫《望岳》阅读,原材料略)的第(2)题:这首诗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关键词语往往体现诗句要抒发的感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理解其表达意思,“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上;“绝顶”,山的最高处;“览”,观看。
结合这些词语意思,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勇于攀高的豪情壮志二是要注意典故和历史人物的关联比照。
如,【2009年河南中考卷】(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阅读,原材料略)的第21题:在下阙中作者运用两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古诗词很讲究用典,因为援引史实、使用典故,表达会更生动、更含蓄。
古诗词中的典故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常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这首词的下阕,遣冯唐,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射天狼——天狼星,这里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
词人在这句中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综合这两个典故意思知词人:①希望得到朝廷重用②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又如,【2011年河南中考卷】(李白《行路难(其一)》阅读,原材料略)的第21题:“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暗用两个典故,表现诗人内心的追求。
自己虽遭压抑冷落仍然心存希冀。
从这点来看,诗人对被重新任用有所期待,对未来仍抱有希望。
2015年中考古诗词鉴赏练习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我欲乘风归去”,作者向往超凡脱俗,但又说“何似在人间!”这是否矛盾呢?为什么?2、“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的“弄”一字传神,请问妙在何处?3、你的同桌因为父母外出打工而情绪低落,你可以引用词中的哪一句来安慰他?请说明你引用的理由。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5、根据诗歌的第一句说说诗人“难”的含义?6、“东风无力百花残”这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呢?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是我们经常引用的千古名句,试从修辞、情感、哲理等角度任选一个方面予以赏析。
8、“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引用了两个典故,试分析其作用。
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9、“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一句字字珠玑,其中“钩”和“锁”最为传神,试任选一个字进行赏析。
10、“剪不断,理还乱”一句有何妙处?现在人们用这一比喻有何新意呢?11、“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请联系作者的身世和处境领悟作者心头那不同寻常的“一般滋味”。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2、诗歌叙述了一场力量悬殊的保卫战,“压”和“开”用的好,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简要分析两个字好在何处?13、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一句。
14、“半卷红旗临易水”一句,引用了什么典故?在诗歌中的作用是什么?15、诗歌的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试予以分析。
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6、“塞下秋来风景异”。
这一句有何作用?边塞的秋景“异”在哪里呢?17、同样是边塞秋景,王维笔下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这首词描绘的秋景有何异同呢?18、试描绘“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画面。
19、词的下阕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1、不矛盾。
作者政治失意,丧妻别子,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而萌生了超脱尘世的幻想;但又马上意识到天上高寒,人间温暖。
人的悲欢离合如同月的圆缺,在于各自珍重,词人最终还是热爱赞美人间。
2、“做出”的意思,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
采用拟人写法,显得具体、生动、形象使人想像到舞姿的美妙。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因为这句话蕴含了这样的哲理:世上没有绝对的、永恒的幸福,悲欢离合是人生无法避免的常态,痛苦和快乐的东西都是相辅相成,在转化中才能够看到人生的意义,也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
符合同学此时的处境。
4、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5、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
!6、“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
诗人借此烘托难分难舍的痛苦心情。
7、运用了生动的比喻,“丝”和“思”谐音,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忠贞不渝。
它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
8、蓬山,用此来突出追求道路的艰难。
青鸟,就是希望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
以此表达了内心强烈的相思和痛苦。
9、,钩,“如钩”的残月从形状上看是缺憾的,象征人事的缺憾,蕴寓冷落凄清的感情同时为下文的离愁营造气氛。
锁,凄惨秋色,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然而“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得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
10、以丝缕喻愁思,将千丝万缕、纷繁难解的离愁以及那说不清、道不明、挥不去的滋味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这样贴切的比喻,将作者复杂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
现引申为形容某些事情难以解决处理。
11、“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李煜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
12、一个“压”字,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一个“开”字,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13、这两句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14、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
暗示驰援的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15、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借此写出将士们以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参考答案:16、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重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图。
17、同是边塞秋景,都不失雄阔。
"孤烟直"、"落日圆"使画面富有立体美和律动感。
"孤烟直"既写出人烟之稀少,又暗示出一种独立苍穹的英雄气;"落日圆"增添了画面的色彩,用夕阳暮色将画面覆盖,形成浑然一体的壮阔意境。
“千嶂里,长烟落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雄阔的塞外风光,而“孤城闭”又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
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
18、站在山头,放眼望去,戈壁延绵千里,大漠中蒸起腾腾水汽,似烟若雾,飘散开去.已是夕阳时刻,荒芜的大漠里只有一座孤城镶嵌其中,禁闭的城门隐隐中透出将士们内心的无奈.19、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