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清华大学电机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清华大学电机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学科专业培养方案1 总体思路和培养模式继续强化“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着力提高工程教育质量,致力于培养“研究型、管理型、创新型、国际型”的卓越工程人才。
具体而言,实施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培养体系和课程改革,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和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重点提高工科学生的国际视野、团队沟通与协作能力、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
目标思路:“适合学生成长、切合清华实际、符合国家战略、汇合全球发展”,持续保持清华大学电机系人才培养的优势。
根据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结合电气工程学科发展的实际需要,清华大学电机系确定了培养基础扎实、创新能力突出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的总体目标。
在坚持人才培养总体方向的前提下,面向国民经济和学科发展前沿的重大需求,制定了近期的人才培养战略:将“通才教育与英才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给“通才”拓宽通道,为“天才”开辟空间。
学生按本科需求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学生本科阶段校内外实践环节累计不少于1年。
达到本科毕业标准,取得工学学士学位。
同时在本科生中进行遴选,对一部分具有科研能力、创新素质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
本专业将实行校企联合、本硕贯通的模式,实施“4+1+1”模式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其中,本科阶段按4年制本科完成学业,部分学生通过选拔进入硕士阶段培养。
本科、硕士、博士阶段均安排不少于一年时间的工程实践(实习)。
图1 电气工程学科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本科培养方案共173学分,分布如下:表1 本科培养方案课程分布根据清华大学电机系的生源特点和已有的课程安排,我们认为在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时需要重点考虑的是提升学生在学期间对工程实践的理解,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扩充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加人文、管理、经济方面的课程,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沟通、表达、协调能力的训练。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机械专业)是工科领域中重要的专业之一,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师是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机械专业可以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应该对机械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精选和优化。
核心课程包括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工艺、自动控制理论等,这些课程是机械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需要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予以重视。
同时,还应该增加一些前沿课程,如3D打印技术、智能制造等,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敏感度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可以开设机械设计竞赛,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设计制造一个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机械装置。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实际的设计和制造技术,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了解最新的机械制造技术和工艺流程,拓宽他们的视野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再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应该加强学生的实习实习环节。
可以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熟悉机械设计和制造的流程,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成立实习指导小组,为学生提供实习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最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还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可以开设一些通识教育课程,如文化素养、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此外,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交流和科研活动,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以及各类科技比赛,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应该注重核心课程的优化、实践教学的加强、实习实践环节的加强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2.2.3 具有参与工程解决方案的设 社会实践,专业实践 计、开发,找出、评估和选择完成 工程任务所需的技术、工业和方法, 确定解决方案的能力; 2.2.4 编制支持产品形成过程的策 划和改进方案的能力; 2.3 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2.3.1 参与改进建议的提出, 并主动 从结果反馈中学习的能力; 2.3.2 具有发现、 评估和选择完成工 程任务所需的方法和技术,确定解 决方案的能力 社会实践,专业实践 与社会实践,专业实践 社会实践,专业实践
1.3.2 材料加工原理类
1.3.3 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3.4 本行业相关的政策、法律和 法规
2.1 清晰思考和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的能力 能够进行工程文件的编纂 2.2 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1 具备收集、分析、判断、选 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 2.2.2 实施解决方案,完成工程任 务,并参与相关评价的能力; 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科技报告实践,英文科技论文写作
1.3.6 工程制图 1.4 专业知识 1.4.1 工程材料及其加工
工程材料基础,复合材料,现代材料分析技术,航空航天材 料及其应用基础,激光加工技术基础,激光加工概论,快速 成形技术,特种加工工艺,生物材料工程与器件 机械系统微机控制, 无损检测与评估, 功率电子技术及应用, 人工智能在机械加工中应用,信号处理,液压传动与控制, 机器人工程基础及应用 结构数字化分析的探讨,有限元分析,工艺过程仿真,机械 系统计算机仿真 制造过程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工程学,质量管理学 机械设计基础 机械工程概论,机械工程领域现状与发展 行业系列讲座
2.2 硕士生阶段工程型人才培养标准实现矩阵 能力 1.1 哲学、法律等基本知识 1.1.1 哲学知识; 1.1.2 法律知识; 1.2 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 1.2.1 数学与逻辑思维知识 工程硕士数学,运筹学 自然辩证法 知识产权法律及实务 实现(课程名称,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
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作者:————————————————————————————————日期: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方案二○一一年十月目录1。
专业基本情况 (1)2.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 (2)2.1教学研究和办学效果 (2)2。
2校内支撑和保障条件 (2)2。
3产学合作培养基础 (4)3. 试点规模及学制 (5)4. 合作培养依托单位(协议见附件1) (5)5。
本科阶段培养方案 (6)5.1 培养目标和要求 (6)5。
2 培养模式 (7)5。
3 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 (8)基础科学知识 (8)5。
4 课程体系设计及学分要求 (9)6。
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15)6.1 组织保障 (15)6.2 条件保障 (16)6.3 健全校内质量监控体系,落实教学过程监控 (17)6.4 规范管理,建立实习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企业实践质量 (18)6.5 建立学院与企业定期沟通的协商机制 (20)7。
工程教育改革理论研究 (20)7.1 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构建 (20)7.2 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建立 (21)7.3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监控机制的研究 (22)附件1: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自动化专业校企联合培养协议书 (23)附件2: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现场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标准 (24)附件3: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方案 (29)附件4: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 (38)附件5: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46)1. 专业基本情况武汉理工大学有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以及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机与电器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
自动化“卓越工程师计划”课程培养体系设置与改革

自动化“卓越工程师计划”课程培养体系设置与改革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自动化工程师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为了培养更优秀的自动化工程师,各大高校开始设置自动化“卓越工程师计划”,并对其课程培养体系进行改革。
自动化“卓越工程师计划”是指专注于培养具备自动化系统设计、开发、维护和应用能力的高层次、应用性和创新性的本科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培养体系的重点在于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指导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是提高自动化学科知识的质量和深度,强化学生的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
具体包括:1.加强实践性培养。
自动化“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实验室,模拟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还可以安排学生参观生产实际场所,了解自动化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2. 强化创新教育。
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开拓创新,因此,自动化工程师的培养也必须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
通过科研课程的开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拓展创新思维,提高自身的创新力。
3. 加强团队协作的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很难独立完成某个项目,而需要通过团队协作完成。
课程培养体系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大量的实践和实际工程项目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自动化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4.普及应用软件与编程语言的教学。
自动化工程师需要掌握的不仅有自动化控制知识,还需要具备相应的应用软件和编程语言的能力。
因此,需要将一些应用软件和编程语言的教学普及到课程中,如MATLAB、Python等,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科研项目的开发工具。
总之,自动化“卓越工程师计划”课程培养体系的设置与改革,需要立足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自动化人才。
同时,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团队协作和应用软件与编程语言的教学,将对培养更优秀的自动化工程师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先进制造技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先进制造技术方向)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先进制造技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旨在教育培养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从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技术应用、数控加工工艺、数控加工编程、数控机床设备电气设计和安装调试、加工操作及故障诊断、数控机床维护和维修的现场应用型高级机械制造工程师,侧重于先进制造技术的综合运用,不过分强调理论基础的系统化,但要求掌握较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具备较强的专业适应能力,具有跟随技术进步,不断自我完善和长远发展的潜力。
二、培养标准依据先进制造技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学校专业标准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按课程知识模块分别表述如下:(1) 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必要的数理知识,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外语,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扩大学生知识面和广度,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兼备人文、社科与科学素养;(2)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电工和电子技术、微处理器应用以及机电系统运行所需的控制理论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应用能力;(3) 培养学生掌握常规低压电气元件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方法,掌握可编程控制(PLC)系统的设计与集成方法,掌握数控机床中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调试、使用和维护(维修);(4)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机械设计理论和技能,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知识,要求能够熟练编写出科学合理的工艺流程,并运用先进制造设备完成机械加工过程;(5) 培养学生掌握机械制造所需要的机械CAD和CAM知识,要求熟练使用比较流行的相关软件,培养相应的二次应用开发能力,特别强调与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知识的结合和综合运用;(6) 培养学生在掌握数控机床基本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熟练操作和使用各类数控机床,制造合格的机械零件,并且能够科学合理地维护、保养和维修,以发挥出数控机床的综合效能;(7) 通过专业素质拓展培养学生解决机械制造工程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跟踪先进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及时更新和提升专业技能,并具备终身学习意识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8) 通过企业实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加以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具有现场工程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程意识;(9)通过多层次、多种形式的课外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合理构思,创新设计和科学实施本专业领域有关的工程项目的能力。
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规范

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规范本文旨在阐述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专业规范,旨在培养具备较高技术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工程人才,以适应当前社会对自动化领域人才的需求。
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以下素质的工程师: 1. 掌握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2. 具备创新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跨学科交叉能力; 4. 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领导组织能力。
二、培养课程本专业课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 及其自动化基础理论课程:如自动控制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等; 2. 及其自动化工程实践课程:如PLC控制、传感器与执行器等; 3. 专业选修课程:如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智能控制等; 4. 实习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环节为了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实践相结合,本专业设置了丰富多样的实践环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 实验课程:通过实验,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 外出实习:让学生深入企业,了解实际工程项目; 3. 实践项目:通过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评价机制为了保证培养质量,本专业建立了科学的评价机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学业成绩评价:通过考试、作业等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 2. 实践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包括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 3. 综合评定: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业成绩、实践表现等因素,评定学生成绩。
五、未来发展本专业将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与时俱进,紧跟自动化领域的发展趋势,不断完善培养计划,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自动化工程师,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综上所述,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规范旨在培养具备丰富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工程人才,为自动化领域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保障。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目录1. 内容描述 (3)1.1 培养目标 (4)1.2 培养原则 (5)1.3 培养模式 (5)1.4 课程设置依据 (7)2. 专业基础与核心课程 (8)2.1 机械设计基础 (9)2.2 机械制造技术 (10)2.3 控制工程基础 (12)2.4 自动控制原理 (13)2.5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14)2.6 智能制造技术 (15)2.7 程序设计基础 (17)2.8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18)2.9 专业英语 (19)3. 实践教学与工程训练 (20)3.1 实验、实习、实训 (22)3.2 综合性实践项目 (26)3.3 创新创业训练 (27)3.4 毕业设计(论文) (28)4. 技能与素质教育 (30)4.1 计算机应用能力 (31)4.2 外语应用能力 (33)4.3 工程软件应用 (34)4.4 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 (35)4.5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37)4.6 终身学习能力 (38)5. 教育教学资源与保障 (39)5.1 教学设施与环境 (41)5.2 师资队伍 (42)5.3 教学内容与方法 (43)5.4 教学质量监控 (44)6. 师资队伍建设与培训 (45)6.1 教师队伍结构 (46)6.2 教师专业发展 (48)6.3 教学团队建设 (49)7. 评价与反馈机制 (50)7.1 学生评价体系 (51)7.2 教师评价体系 (52)7.3 培养方案评价 (54)7.4 反馈与修订 (56)8. 管理与实施 (56)8.1 教学管理 (58)8.2 学生管理 (59)8.3 质量监控 (60)8.4 实施计划与进度 (62)1. 内容描述本方案旨在培养掌握机械工程基本理论、自动化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专业人才,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从事设计、制造、测试、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卓越工程师。
机械工程基础知识:包括机械设计理论、材料科学、制造工艺等核心课程,使学生掌握机械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0801)
一、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和特色
经过系统的教育和教学活动,把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全、个性鲜明、视野开阔,具有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好、综合素质高,能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及教育教学等工作的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并在一个或几个方向上有初步的专长,初步具备运用其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基本的自动化领域问题的能力,最终成为在其相应领域具有卓越能力的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或研究型工程师。
二、专业主干课程与核心课程
1.专业主干课程:
公共基础课,电工学,电子电路基础,数字与逻辑电路基础,信号与系统,微控制器与嵌入式系统(1、2),计算机网络与网络化控制系统,数字系统设计,电力电子、电气传动与可编程控制技术(2、3),检测技术与计算机控制系统(2)。
三、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四、毕业学分基本要求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学时分配表(核心课程请右上角用“★”表示)
表一: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及学分/学时分配表
表二、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及学分/学时分配表
注:1.课程设计的内容应明确。
2.上述项目根据专业培养要求设置,没有的项目可增加,未采用的项目可删除。
表五、B学分课程设置及学分/学时分配表
相关说明:
1.“入学教育(包括爱校、学籍、奖惩、专业教育等)”入学第一学期结合班会进行。
(学生处负责)
2.军训(含军事理论课)安排在第一学年末进行,为期三周;“军事理论课”在军训期间结合场地训练进行安排。
(武装部负责)
3.“行知模块”安排在相关假期进行。
(团委负责)
4.“发展模块”主要通过“课堂+讨论+实践”进行,课堂讲授原则上不超过6学时。
(学生处负责)
5.“提升模块”学生通过各种自选的形式取得学分,由学生所在的学院认定报送教务处;相关管理规定文件由团委负责制订。
表六本专业各学期学分/学时分配情况及各类学分比例
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衔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衔接是指学生在各阶段培养计划中的延续,合理顺畅的衔接机制是本培养方案成功实施的重要保证。
(1)全程导师制:本科生一入校即配置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以利于导师对学生在各阶段学习的连续指导。
(2)实行2+1+0.5+0.5的模式:强调与企业的联合培养,前4个学期为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实施阶段,第5、6学期为基础课及专业课实施阶段,第7学期为校企联合培养的工程实习环节,第8学期为校企联合培养的毕业设计环节。
(3)筛选与分流机制:
1)在第一学期结束时,根据一个学期学习情况以及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进行一次筛选,淘汰部分学生进入普通班级学习;在2012级大类培养学生中,根据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择优选择进入卓越工程师项目班。
2)学生入学在三年半时,根据培养效果进行全面考核,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可进入后续的硕士工程型人才阶段培养。
3)对培养过程中未达到基本要求者,按重庆邮电大学学位管理条例执行。
(4)校内外所有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实践教学,项目设计、开发、研究等各环节,实施开放型管理和学、研、产结合型方式进行。
(5)培养理念以工程为核心,应用为主线,创业、创造、创新为动力,具有竞争力的领军人才出现为目的;学生实施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度,可以分阶段对导师进行调整。
制表人:吕霞付教学院长:
教务处处长:王汝言主管校长:杜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