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习题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习题第三章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唯物辩证法认为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C.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D.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答案D2.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答案A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念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答案C4. 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A.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 认识事物的量C. 确定事物的质D. 把握事物的度答案 D5.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答案 C6.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洽促使事物发展答案C7.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辨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答案A1、“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

”这是A.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C.非决定论的观点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答案 D.8.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1.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A.整体由部分所构成B.整体是各部分之和C.整体具有各个部分不具有的新的性质D.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E.整体和部分可能互相转化答案ABCD.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马克思主义辨证法的观点是A.辫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B.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同一的C.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D.一切质变都优于量变E.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答案 ACE3. 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A. 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B. 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C. 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D.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E. 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答案 ABD)4.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E.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答案 ADE5.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事物的自我否定 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 C.包含肯定的否定 D.主观、任意的否定 E.抽象的否定答案BDE6.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一)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1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1)联系及其特点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联系具有以下特征: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和多样性。

第一,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依人的意识和主观认识而转移。

第二,联系具有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复杂的系统。

系统就是由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

第三,联系具有多样性。

由于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因而事物的普遍联系必然是复杂多样的。

不同的物质与运动形式之间,不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不同的联系。

事物之间的联系也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形式主要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掌握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对于指导我们实际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联系及系统性能帮助我们正确地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在工作中我们要把整体性原则作为基本的出发点,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作为整体,系统是由部分组成的,但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系统整体的功能也不是部分功能的机械相加。

要从整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综合地、系统地把握事物,避免孤立地、片面地看事物,使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注意联系的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问题,联系的普遍性并不等于随便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联系起来。

第二,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联系能使我们正确地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

第三讲:事物的普遍联系和

第三讲:事物的普遍联系和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 发展中的作用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 化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 化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过程

把一切事物看成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一个人的成长分为儿 童、少年、青年、壮年和 老年几个阶段。
(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过程

树立长远的观点
要树立长远的观点,以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去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说,保护生态平衡, 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过程
有序性、自组织性、 优化性。
“三个和尚没水吃”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世界的整体性
系统的两大特点: 系统最显著的特点是整体性: 系统的性 质和功能不是其构成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 单相加,而是由系统的整体结构决定的新的 性质和功能。 系统的另一个特点是层次性: 其一是指 每一个系统都有自己内在的层次。其二是指 系统之间也有等级。

肯定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 升的
新文化运动
九八抗洪
开国大典 日本投降

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 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 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 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 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 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 展终究会实现。(恩格斯)
(一)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的第二方面:矛盾双方相互 贯通、相互转化。

第三章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第三章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 意义:
•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忠诚于事物的本 来面目,也就坚持了唯物主义原则。它要求我们必须从事 物本身的客观联系来把握事物,反对用幻想的联系代替事 物的客观联系。
2、普遍性
•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从巨大的星系到微观粒子, 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物 质生活到精神生活,无不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每 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 其他要素联系着;世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 整体,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的存在,都同周围的 其他事物联系着,都只是这联系之网中的一个部 分、成分和环节。
• 1、系统科学将提供给唯物辩证法一个起始的范畴,基本 的范畴,那就是“系统”。
• 2、一个系统发展的潜在能力同它的开放性是成正比例的。
• 3、唯物辩证法着重研究矛盾;系统科学着重研究一致关 系、秩序、优化
• 4、提出分级控制,各个层次的下层系统都有相对独立性 和相对自主权,
• 5、质变的关节点是一个过渡区,而不仅仅是一个点。自 然界发生的质变可以通过飞跃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渐变 方式实现。

• 天文时期 • 冷的均质球体 •
地球史
地质时期 (圈层结构)
造山运动 海陆分化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生物进化史
• 太古代(27亿年前)菌类和低等蓝藻等原始生物 • 元古代(27亿—6亿年前)晚期有无脊椎动物出现 • 古生代(6亿—2亿3千万年前)塞武纪、奥陶纪(无颌类动
物)、志留纪(盾皮鱼类)、泥盆纪(两栖类动物和裸蕨植 物)、石炭纪(爬行类动物,蕨类植物)、二迭纪(无脊椎 动物为主,蕨类植物,形成茂密的森林) • 中生代(2亿3千万—7千万年前)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 动物有脊椎动物的鸟类、袋类、哺乳类动物;无脊椎动物是 菊石和箭石;植物为裸子植物为主,银杏、苏铁。 • 新生代(7千万—现在)第三纪(哺乳类动物,人类祖先、 被子植物为主)、第四纪初,人类出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三章

第三章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第一节唯物辩证法概述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辩证法的发展阶段: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2、唯物辩证是关于联系的学说:(1)联系的含义与特征(2)联系与系统3、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发展的学说:(1)发展的实质(2)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3)联系与发展的关系二、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1)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及其对立的表现(2)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二节对立统一规律一、矛盾及其基本属性1、矛盾的含义: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的区别3、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方法论意义(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2)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以及事物的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1)共性与个性是对立的(2)共性与个性是相互联系的(3)在一定条件下两者相互转化三、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发展的不平衡(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含义和关系。

(2)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对于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2、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发展的不平衡(1)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关系。

(2)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对于正确评价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形势的指导意义。

(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原理对我们的工作方法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同一性作用的表现(2)斗争性作用的表现:①在事物的量变时期促使事物双方力量彼此消长。

②在事物的质变时期促使事物突破原来的平衡状态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内部矛盾(内因)和外部矛盾(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2)对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指导意义第三节质量互变规律一、质、量、度1、质:(1)含义(2)质与属性(3)质与事物的直接同一性(4)认识质的意义2、量:(1)含义(2)量与事物的非直接同一性(3)认识量的意义3、度:(1)含义(2)认识度的意义二、量变和质变1、什么是量变和质变(1)量变的含义(2)质变的含义(3)量变质变区别的根本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否在度的范围。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联系、发展及规律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联系、发展及规律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联系、发展及规律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2. 广州人在饮食上喜欢追求新异,对菜肴的名称更是讲究。

前几年桌桌流行“发财”(发菜——一种黑绿色藻类植物,没有特殊的食用价值,但对环境保护影响巨大),现在则是逢酒席必上“生财”(生菜)。

吃发菜以求“发财”,吃生菜以求“生财”,从哲学上看这种做法否定了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C.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D.事物的联系的多样性3. 认为“人与人的心灵可以跨越遥远的距离发生感应”,甚至相信“意念移物”,这是:A.承认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的辩证观点B.承认一切皆有可能的可知论观点C.宣称虚幻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D.宣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存在神秘力量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可以分为客观联系和主观联系两种基本类型。

客观联系又称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是事物原有的本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主观联系是指人们从某种特定的主观愿望和目的出发,对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所做的人为改变和主观臆想。

唯物辩证法要求从客观联系出发,依据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认识客观事物,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来的联系。

联系是客观的,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相互联系均根源于世界物质的统一性。

就事物的联系与人的实践关系来说,事物的自在联系是靠人去揭示的,事物的人为联系是靠人去建立的。

事物中的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等等的自在联系在人产生之前就存在于物质世界,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地不断深入地把它们揭示了出来。

事物中人为联系的建立则体现出人类实践的能动性,使自然在人为的联系中变成一个“人化”的自然。

当然事物的人为联系只有反映了客观的联系时才具有真实性,并经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性。

可见,这种事物中的自在联系和人为联系都是客观的,并不是一种主观联系。

考研强化阶段:马哲知识点详解之第三章(三)

考研强化阶段:马哲知识点详解之第三章(三)

第三节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对⽴统⼀规律 1、⽭盾的同⼀性和⽃争性 对⽴统⼀规律⼜叫⽭盾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盾,⽭盾双⽅既统⼀⼜⽃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发展。

⽭盾是指事物内部两⽅⾯之间既对⽴⼜统⼀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之间既相互排斥⼜相互联系的关系。

简⾔之,⽭盾就是对⽴统⼀。

同⼀性和⽃争性是⽭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1)⽭盾的同⼀性是指⽭盾双⽅互相联系的性质,它包括两⽅⾯的含义: 第⼀,⽭盾双⽅相互依存,就是⽭盾双⽅互为存在的前提,⼀⽅的存在以另⼀⽅的存在为条件,双⽅共处于⼀个统⼀体中。

第⼆,⽭盾双⽅相互贯通。

是指⽭盾双⽅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

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其⼀是⽭盾双⽅相互渗透,就是⽭盾双⽅中都包含着对⽅的因素;其⼆是⽭盾双⽅向⾃⼰的对⽴⾯转化的趋势。

(2)⽭盾的⽃争性是指⽭盾双⽅相互排斥、相互对⽴的性质。

⽭盾的⽃争性是⼀个具有⼴泛含义的哲学范畴,具有⽆限多样的表现形式,既包括⽭盾双⽅激烈冲突,也包括⽭盾双⽅的区别和差异。

(3)⽭盾的同⼀性和⽃争性是既相互区别,⼜相互联结的。

⾸先,同⼀性和竞争性是有区别的,是⽭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事物⽭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盾的同⼀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盾的⽃争性是⽆条件的、绝对的。

⽭盾的同⼀性之所以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是因为只有在⼀定条件下,⽭盾双⽅才能相互依存,共处于⼀个统⼀体中,保持质的稳定性;也只有在⼀定条件下,⽭盾双⽅才能互相转化。

然⽽,条件都是可变的,⽭盾的同⼀性及其所体现的事物的静⽌和稳定,也是暂时的、可变的,因⽽是相对的。

⽭盾的⽃争性之所以是⽆条件的、绝对的,是因为⽆论在任何条件下⽭盾双⽅都会有⽃争。

⽭盾的⽃争性既存在于事物的相对稳定状态中,也存在于事物的显著变动状态中。

⽭盾的⽃争性及其所体现的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条件的、绝对的。

其次,⽭盾的同⼀性和⽃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

(精品)马哲第三章

(精品)马哲第三章

第三章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第一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联系的条件性是指任何联系都必然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事物彼此互为条件。

同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因素就是这个事物的条件。

“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根本观点。

联系的普遍性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内部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二是任何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也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二、联系的多样性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一方面,相互联系着的事物或现象不同,它们的联系方式也就不同。

另一方面,同是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和形式。

事物联系的基本形式可分为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等。

1、正确把握因果关系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被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前因后果是因果联系的特点,但并不是任何前后相继的现象都存在着因果关系。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

首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在特定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的界限是确定的。

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

但是,如果把原因和结果放在世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去考察,它们的区分又是不确定的。

其次,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原因总是伴随着一定的结果,结果总是有一定原因的。

原因不仅可以作用于结果,结果又能反作用于原因,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因果关系是客观的、普遍的。

其具体的表现是复杂多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06年辨析 • 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 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②矛盾同一性使矛盾双方可以吸取对方有 利于自己的因素; • ③矛盾同一性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 2、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在量变过程中推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 • ②在质变过程中突破现存事物的限度,促 使旧统一体的分解,新统一体的产生。
• 矛盾的斗争性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矛盾双方的相互差异。矛盾双方你 不同于我,我也不同于你。 第二,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表现为矛盾 双方“你离开我,我离开你。 第三,矛盾双方的相互克服和否定,矛盾 双方“你吃掉我,我吃掉你”
• 3、矛盾同一性的斗争性的关系 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接、不可 分割。 • 一是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同一性包 含着斗争性; • 二是斗争性也不能离开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 存在于同一性之中; • 三是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 第二,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同一性的基本内容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依赖,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 就是矛盾双方“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表现为下面三种情形。 a:矛盾双方相互包含。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b:矛盾双方的直接同一。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c: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矛盾双方存在着由此达 彼的桥梁,包含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 即“你能变我,我能变你。”
2、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 唯物辩证法主张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性,反对形而上学的外因论,但是并不否定或忽视外因的 作用,正确处理外因和内因的辨证关系。这就是根据和条 件的辩证法。 • 在事物发展中,内在矛盾是根据,外在矛盾是条件。根据 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而条件取到加速和延缓作用。 •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根据和条件是辨证统一的,把握这一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 论意义,是我们确立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想结合的理论依 据 • 对个人也有指导意义: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 • 红花虽好也要绿叶配
• 新生事物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进步的/必 然向前发展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 旧事物是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 存在性和日趋灭亡的东西。 • 新生事物代替旧事物,这是有事物发展的 辨证本性和新生事物的本质决定的,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推陈出新,新陈代谢,除旧布新
• 习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 林新叶摧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 的哲学道理是( )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 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 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 04年考题:对于“发展”的理解,两种对立的观 点是 •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一元论与二元论
第二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 1、规律的定义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 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特点: (1)客观性: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普遍性:在相同的事物和类似的条件 下,规律是普遍起作用的。 (3)稳定重复性:规律是稳定的联系,可 以反复发生作用。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
•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 • 矛盾的普遍性,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 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 物的发展过程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简言之,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所不在, 无时不有。 •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其各 方面的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 特殊本质,是区别、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 础。
பைடு நூலகம்
2、三大规律
•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 源泉。列宁称之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 心; • (2)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过程和 状态; •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 和道路。
对立统一规律
• (一)矛盾及其根本属性 • 1、矛盾的科学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 之间的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 统一性(同一性):相互依存、相互联结、 2、矛盾 相互渗透、相互贯通 对立性(斗争性):相互排斥,相互否定和 相互分离

条件,就是指同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此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一切因素的 总和。 斯大林说:一切以条件/地点时
间为转移
• (二)系统的特征: • 事物之间的联系构成系统 • 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在最初出现的时候总是比较弱 小的,但由于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 规律、代表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克服了旧 事物中一切消极的、腐朽的东西,批判继 承了旧事物中一切积极的、合理的因素, 所以,它在内容上总是比旧事物丰富,在 形式上比旧事物高级,具有旧事物不可比 拟的优越性。尽管新事物的成长要经历由 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曲折发展过程,但新 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历史的必然。


二、世界的永恒发展
1、运动指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 2、变化通常是指事物运动后的结果与运动初始状 态的比较; 3、发展: 广义的发展是就是运动和变化; 狭义的发展专指向上的变化,就是新事物产生和旧 事物的灭亡; 第一,从形式和方向上看,发展是前进性运动, 是上升性变化。 第二,从内容和实质上看,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 和旧事物的灭亡。
第三章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第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 (一)联系及其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 1、联系的定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 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 互制约的关系。 有两个层次的联系;一是各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1)客观性 2、联系的特点 (2)普遍性 • (3)多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