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填图基本要求

合集下载

地质填图规程

地质填图规程

地质填图规程在野外实地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按一定比例尺将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填绘在地理底图上而构成地质图的工作过程,简称填图。

1 目的任务1.1 1∶10000~1∶25000 地质填图(以下简称填图)的目的任务是:了解测区地质构造背景和成矿地质条件及区域成矿规律,扩大矿床(区)远景。

1.2 1∶5000~1∶1000 填图的目的任务是全面而详细研究矿床(区)地层、岩石、构造特征;查明矿体分布形态、规模、产状、矿石质量、矿石类型及其空间分布;了解矿体与围岩的关系及围岩蚀变等。

为探矿工程布置、储量计算提供矿区基础地质资料。

2 准备工作2.1 设计编写阶段的准备工作2.1.1 充分利用前人工作成果收集工作区内或大一些范围内有关前人工作的成果资料,并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应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a)测区内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方面的资料,如地层、岩石类型特征等。

如果有包括测区的小比例尺(1∶50000~1∶250000)地质图也应收集。

b)测区内发现的矿产种类、赋存层位、矿体规模、矿物成分、矿石类型、品位等。

c)测区内褶皱、断裂的分布、形态特征、规模、性质、产状以及对岩(矿)层的破坏和影响程度的资料。

d)测区地形图(应与填图比例尺相同或更大的比例尺)、测量控制点等资料。

如果收集不到与矿区填图比例尺相当的地形图,可以用较小比例尺地形图放大后使用或新测地形草图。

e)测区内物化探、重砂、航遥解释等资料。

2.1.2 确定填图比例尺依据矿区的勘查程度及范围大小、地质复杂程度、矿体形态复杂程度等因素,确定矿区填图比例尺。

2.1.3 确定填图范围a)1∶10000~1∶25000填图范围,一般在矿区外围有与已知矿床有地质联系的地质体及矿(化)点,找矿标志明显地段,各种找矿手段(包括地质、物化探、重砂等)发现或圈定的综合异常地段。

b)1∶1000~1∶5000填图范围,通常为矿区或矿段(局限于矿体和近矿围岩分布地段),探矿工程集中布置的地段应位于填图范围的中部。

区域地质填图的基本方法及地质剖面的测制方法

区域地质填图的基本方法及地质剖面的测制方法

区域地质填图的基本方法及地质剖面的测制方法一、区域地质填图的基本方法主要内容:(一)目的任务(二)地质调查工作程序(三)区域地质填图的基本方法(四)区域地质填图的精度要求一、区域地质填图的基本方法地质填图是地质工作最基本的工作手段之一。

无论是区域地质调查、还是矿产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灾害地质调查等均离不开地质填图(调查),只是侧重面不同而已。

区域地质填图也称区域地质调查。

区域地质调查的比例尺一般有1∶1000000、1∶500000、1∶250000、1∶200000、1∶50000、1∶10000、1∶5000、1∶2000等等,根据不同的比例尺,其工作方法略有差异。

本次只讨论1∶50000区域地质调查方法。

(一)目的任务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是一项基础性地质工作。

其目的任务是通过填制一比五万地质图,查明调查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国土规划、矿产普查、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勘查、地质科研、地质教学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二)地质调查工作程序地质调查一般遵循立项论证、设计编审、地质填图、成果编审及出版准备五个程序。

(三)地质填图方法1∶50000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行业标准(DZ001-1991)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的要求下进行。

并按批准的设计书开展地质填图工作。

填图中要取全取准第一性资料,加强综合研究,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修改设计,并报审批单位核准。

不同的基岩出露区,应选择不同的填图方法。

1.沉积岩区沉积岩采用多重地层单位划分,岩石地层方法填图。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①查明岩石地层单位的岩性、主要物质成分和地球化学特征、基本层序、化石内容、沉积特征(结构、构造及组构特征)、厚度、产状、形态、成因、含矿性、接触关系、时空分布变化。

地质填图具体工作方法和技术要求内容

地质填图具体工作方法和技术要求内容

路线布置必须在充分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 即必须将已有资料充分收集研究:包括区域资料、 地、物、化、遥等。
首先了解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然后熟悉工作 区已知化探异常、物探异常、矿点、矿化点基本 特征及遥感初步解译成果(环形构造、线形构造 及各类构造交汇部位)等,同时,要经野外实地 踏勘(选择主干路线,进一步了解主要地质体出 露及分布情况、主构造线方向、交通、露头分 布)。
填图单元的确定
正式进行野外路线调查前,首先确定工 作区填图单元。
经充分收集资料、认真研究和野外实地 踏勘后,初步确定工作区基本填图单元后, 通过测制剖面最终确定填图单元。即每个填 图单元都要有1-2条剖面控制。
通过测制剖面,大致查明岩石地层单位的沉积序列、
岩石组合、岩性、主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相、 厚度、产状、构造特征以及接触关系和含(控)矿性质、 时空分布变化等。
地质填图 具体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专题
地质图
概念: 地质图是用一定的符号、色谱和花纹将
地壳一部分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按一定的 比例概括地垂直投影到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
种类
(1) 比例尺:小比例尺(<50万)、 中比例尺(5-20万)、 大比例尺(>2.5万)。
(2)性质:区域地质图(中、小比例尺): 矿产图、 地形地质图。
地点:
地质手图:
点号:D2001,“2001”中的“2”代表组号,后三位当点号。
点位:GPS坐标(写全):4220251,18240225。
点性:界线点、岩性分界点、构造点、脉岩点、矿化点、化
石点、控制点、露头点、碎石点。
描述:从宏观到微观,要求层次清楚、写真写实、描述详
细、文理通顺、整洁美观、概念准确、重点突出、产

地质填图方法和注意的几个问题

地质填图方法和注意的几个问题

地质填图方法和注意的几个问题一、地质填图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1、地质填图的定义和作用地质填图即地质测量,在预查、普查阶段是一种大面积的综合性金矿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在详查、勘探阶段则是一种详细研究矿床地质,进行矿床评价勘探和资源/储量计算的基础工作。

定义:是运用地质理论和有关方法,全面系统地进行综合性的地质矿产调查和研究,查明工作区的地层、岩石、构造与矿产的基本地质特征,研究各种成矿规律和各种找矿信息进行找矿。

在普查阶段所进行的地质填图是普查找矿的一种手段。

它侧重于对金矿及共生、伴生矿产的寻找,与区域地质填图的要求有所不同。

2、地质填图的基本任务主要是收集、整理和研究地表地质现象,为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提供资料。

它是各项地质工作包括勘查工程布署及物探、化探、水文地质工作的基础。

地质填图工作搞的不好将影响整个地质工作的质量,但它又是与其他地质工作互为补充的。

3、不同地区地质填图的基本要求(1)火山岩分布地区进行地质填图的基本要求a查明火山岩的分布、查明火山活动的地质时代。

b全面研究火山岩的矿物、化学成分、结构、构造、形态、产状、厚度及其变化规律,对于海底火山喷发要划分喷发沉积类型(火山熔岩一碎屑岩类型或硅质岩类型)。

c详细研究火山角砾岩分布特征、熔岩厚度及其分布情况、火山碎屑沉积岩形成地段的分布情况。

d研究变质作用、构造或断裂与蚀变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

e综合上述,结合物探、化探、重砂资料,总结成矿规律,预测成矿有利地段。

(2)对变质岩分布区进行地质填图的基本要求a查明变质岩的分布,区分不同变质岩系和岩体,同时推定或确定其时代。

b研究岩系(岩体)内部构造,应特别注意从现在观察到的不同时期的复合构造现象中,去探索恢复早期的和原始的构造。

当恢复有困难时,应利用全面综合的办法,包括区域地质构造一建造条件、变质岩的产状、接触关系、共生组合、变余结构和构造以及矿物一岩石化学分析资料的各种比较研究与图解分析的办法进行综合研究。

地质填图记录要求

地质填图记录要求

地质填图记录要求基本描述(必须有,如果不同岩性分开描述):岩石名称,颜色(新鲜面、风化面),风化程度(强中弱),赋存状态(致密坚硬、松散、破碎),结构、构造,结晶程度(岩浆岩、变质岩),矿物成分(含量)、颗粒大小、形状(沉积岩颗粒磨圆度、变质岩与岩浆岩的等粒不等粒结晶或重结晶程度等)、矿物特征。

岩层组合特征(岩层组合、层厚/板理/片理等厚度,各层比例)产状。

补充描述(视地质点情况补充,本次重点围岩蚀变与矿化):围岩蚀变:蚀变类型、蚀变矿物、组合特征、分布范围、蚀变强弱、重叠关系;蚀变与构造、蚀变与矿化的关系等。

矿化:分布范围、产状(产出形态)、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矿物组合关系、粒度变化、矿化强度,矿化与岩性、蚀变、构造间的关系。

构造:包括褶皱、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片理等。

主要描述其形态、性质、规模、产状、发育程度、空间关系、与岩性关系。

对断层破碎带要详细描述其结构面特征,破碎带的宽带、破碎程度、充填物性质,角砾成分(磨圆度、粒度大小)、断层性质等。

接触关系(岩体):接触带特征,侵入岩岩相变化、原生构造;内外接触带的变化特点;接触带产状变化接触关系(侵入、整合、不整合、断层):性质描述、依据描述;1、沉积岩地区:首先搞清地层层序,然后对具体岩石进行描述(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粒度、岩石命名、风化岩外貌特征、次生变化等),对地层厚度变化、化石层、含矿层、标志层应详尽描述。

2、变质岩区:记录描述岩石的产出状态、颜色、构造、主要及次要矿物含量,不同矿物的排列方式及不同岩性的相互关系,尤其是特征矿物(白云母、黑云母、铁铝榴石、十字石、蓝闪石、矽线石等)的出现与否,原生层理及片麻理的产状、构造的叠加与否,原生层理及片麻理的产状、构造的叠加与否,有无混合岩及脉体情况、岩层厚度沿走向的变化情况及次生变化和风化外貌,特别要注意收集说明地层是否倒转或正常的证据。

3、侵人岩地区:(1)岩石的颜色和风化色(2)岩石的结构类型,对花岗岩进行一期结构、二期结构、微花岗结构、碎裂结构、改造结构描述。

地质图件的绘制方法及要求

地质图件的绘制方法及要求

厚度 岩性描述
1 14
备注
25
地区综合地层柱状图
界 系统


代 号
柱状图
厚度 (m)
岩性描述
二 叠

山 西
系统 组
P2s
底部为褐灰厚-中厚层状岩屑石英 60 杂砂岩,向上为粉砂岩、砂质泥岩、
泥岩和煤。

上太
古 生 界
石统 炭
原 组


本 溪
统组
下部为石英砂岩、砂岩、煤层,中
C3t
部为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石灰
铁路城市等; • ⑦图名、图例、比例尺等。
• 7、地层标准着色(DZ/T0179-1997,色谱)
➢ 第四系,601~640号色谱; ➢ 侏罗系,699~738号色谱; ➢ 三叠系,743~784号色谱; ➢ 二叠系,789~820号色谱; ➢ 石炭系,825~855号色谱; ➢ 泥盆系,860~907号色谱; ➢ 志留系,912~951号色谱;
5.6cm
图名 单位 组别 制图 清绘 审核 指导老师
巢湖北部狮子口实测地质剖面图 0.8cm
第3小组
图号 比例尺 资料来源 日期

1:1000 实测 2009-09-12
2.5cm
3.5cm 12cm
2.5cm
3.5cm
实测地质剖面图
100°
导线平面图
0 43°1 2
D2
3 40°
4 5
45° 6
• 3、实测地层柱状图的画法
• (1)岩层厚度的计算和整理
公式:h=L(sin·cos·sin±sin·cos)
当导线前进方向与岩层倾向相同时,即90>->270: h=L[sin·cos+sin·cos·cos(-)]

地质填图要求及规范

地质填图要求及规范

一、1:1000地质剖面(一)工作方法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10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1:10000地质填图服务。

2.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

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

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1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

6.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分队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并做文字记录。

7.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

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8.地质剖面图的内容和布局参照附图1。

要加强导线平面图的绘制,绘制方法采用展开法,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

9.进行地层厚度计算工作。

用统一表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D=L(sin α·cosβ·sinγ±cosα·sinβ)式中:D-岩层真厚度;L-斜坡距α-岩层真倾角β-地层坡度角γ-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线的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角相反时用“+”,相同时用“-”。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文字记录补正、图件绘制及着墨。

11.编写剖面地质小结。

填图要求

填图要求

地质填图要求与方法一、概述㈠地质填图又称地质测量。

地质填图在固体矿产普查找矿工作中和矿床(区)评价工作中,是一项基本的,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手段。

㈡地质填图矿产勘查全过程中,常采用的比例尺有1:25000、1:10000、1:5000、1:2000、1:1000五种。

从使用的范围和目的出发,一般在普查找矿阶段。

在物化探及重砂异常找矿中、在矿床(区)勘探期间的矿区外围找矿时,常使用1:25000、1:10000比例尺地质填图;在矿床(区)详查、勘探阶段,常进行1:5000~1:1000比例尺地质填图。

在确定矿区地质填图比例尺时,还必须综合考虑矿区范围的大小、矿体形态复杂程度、矿石质量或矿化均匀程度等因素,通常是当矿体形态较复杂、矿层厚度或矿石质量变化较大、矿化不均匀时,地质填图比例尺应适当放大。

㈢布置1:25000、1:10000比例尺地质填图的目的,在于阐明测区地质构造和成矿地质条件,用以找矿和扩大矿床(区)远景。

测区范围一般应包括:与已知矿床有地质联系的矿(化)点;找矿标志明显地段;各种找矿手段(包括地质、物化探、重砂等)的综合异常地段。

㈣1:5000-1:1000地质填图是在矿床(区)普详查或勘探阶段进行,主要任务是:全面而详细研究矿床(区)地层、岩石、构造、矿体形态、规模、产状、矿石质量、矿石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研究矿体与围岩的关系及围岩蚀变等。

为探矿工程布置、储量计算,为矿山设计和建设提供地表地质资料。

测区范围通常局限于矿体和近矿围岩分布地段,但应包括探矿工程布置范围。

二、地质填图准备㈠资料收集:收集工作区内或大一些范围内有关前人工作成果资料。

1、测区内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方面的资料,如地层、岩石类型特征等。

如果有包括测区的小比例尺地质图(1:10万或 1:20万等)也应收集。

2、测区内发现的矿产种类、赋存层位、矿体规模、矿物成分、矿石类型、品位等。

3、测区内褶皱、断裂的分布、形态特征、规模、性质、产状以及对岩(矿)层的破坏和影响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填图基本要求
1.填图路线
本设计填图路线分为踏勘路线、填图路线(穿越和追索路线)和补充修正路线三种。

具体方法和要求简单介绍如下:
1.1踏勘路线
踏勘路线一般是在本设计编制之前进行,是为了解矿权区主要地质、矿化、地理及已有资料的可信程度等,为本设计的编制提供依据而布置的地质路线。

踏勘路线主要采用穿越法,穿越矿权区主要矿化层和矿权区主要地质单元。

1.2填图路线
已穿越路线为主,追索路线为辅。

穿越路线布置应根据矿权区的实际通行条件、已知矿化位置、地质复杂程度、已有研究程度、基岩出露连续程度等不同情况来进行。

并考虑布置主干路线和辅助路线两种。

追索路线,是为弥补穿越路线的不足或已期解决地表矿化在走向上的变化及一些可疑地质问题而布设;在复杂褶皱区的矿权区、相变区尤为必要,通常是在补充修正阶段中使用。

根据通行条件与劳动强度,追索路线可分为:(1)顺矿化层和标志性岩层的追索路线,简单的说,就是顺着矿层及地质界线追索。

(2)短剖面追索路线,就是沿着露头和通行条件较好的地方,使用一系列短距离的穿越路线,穿越矿化及地质界面或地质体的路线。

(3)蛇行追索路线,既顺着矿化、地质界
面或地质体按一定间距来回反复地穿越路线。

1.3补充修正路线
一般在矿区填图告一段落、一般性地质问题都已经解决。

尚留下矿化、少数重要和疑而未决问题时专门布置的地质观测路线。

这种路线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为目的,以最省的工作量取得最大的效果出发,该穿越就穿越,该追索就追索。

2.填图地质点的布置
2.1地质点布置原则
一般以能有效发现和控制矿化及各种地质界线、地质要素为原则。

通常布置在发现矿化的界线、矿区填图单位的分界、标志层、重要地质现象、重要的原生构造出露处、典型地质现象、岩性或岩相发生明显变化处以及不正常的地质界线、岩体接触界线等的地方。

绝对要避免机械等距离布设地质点。

2.2地质点的分类和要求
(1)地质点分一般地质控制点和主要地质描述点。

地质控制点,这是一般性的正常地质界线在观测路线上的点,其观测内容比较一般,相对来说描述可以从简,甚至只记述详细的岩石名称、产状与各种构造特征,而不必对岩石的矿物组分、结构、粒度等进行千篇一律式的记录。

省出时间和精力加强发现和对主要地质描述点进行重点描述。

(2)地质描述点,就是记述野外矿化和地质现象的精华,对发现的矿化、重要地质现象,如地质分界、填图单位分界、角度不整和、平行不整和、侵入接触界线,关键的示顶(底)构造等的出露处,典型
地质现象,如典型褶皱构造、叠加褶皱、从属小褶皱、鞘褶皱、韧性剪切带、滑脱面,重要的原生的沉积、火山、生物等构造及次生构造与构造指示要素,以及不正常的地质界线,如断层、推覆构造等都应作为重点,详加描述。

地质描述点,是发现矿化的关键,也是矿区报告的重要依据和实例的出处。

因此是矿区前期工作中的重点,应引起足够的重
地质年表口诀
新生早晚三四纪六千万年喜山期
中生白垩侏叠三燕山印支两亿年
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系
震旦青白蓟长城海西加东到晋宁
注:1、新生代分第四纪和早第三纪、晚第三纪,构造动力属喜
山期,时间从6500 万年开始。

2、中生代从2.5 亿年开始,属燕山、印支两期,燕山期包括白
垩纪、侏罗纪和三叠纪的一部分,印支期全在三叠纪内。

3、古生代分为早晚,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纪属晚古生代,属
海西期;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在早生代,属加里东期;震旦纪、青白口、蓟县、长城纪在元古代,震旦属加里东期,其余属晋宁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