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和人的关系

合集下载

二十四节气与人的生活作息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与人的生活作息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与人的生活作息的关系传统中国的农耕文化中,二十四节气是一种重要的时间标志,用于计算季节变化和农事活动。

这些节气不仅对于农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与人的生活作息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二十四节气与人的生活作息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一、春季节气:1. 立春: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人们逐渐从严寒的冬季恢复过来。

此时,人们的生活作息应逐渐调整,早起、早睡,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以适应春季的气候变化。

2. 雨水:雨水时节气温回升,而湿气也相对增多。

人们应适当增加运动量,多注意保持身体干燥和防潮。

3. 惊蛰:惊蛰意味着气温升高,人们会感到更多的阳气。

此时,适当的运动和日光浴可帮助身体调整和补充能量。

二、夏季节气:1. 小满:小满是麦类作物和蔬菜生长迅速的时候,此时人们的食欲也会相应增加。

适当增加饮食摄入,注意膳食平衡,避免过度进食。

2.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日子,气温也最高。

人们的生活作息应适应夏季的炎热,在午休时间选择凉爽的环境休息,并补充足够的水分。

3. 大暑:大暑是夏季最热的时期,人们的体力消耗增加。

此时,应避免在中午时段进行剧烈运动,注意降温和补充水分。

三、秋季节气:1. 立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气温从这个时候开始逐渐下降。

此时,人们的生活作息应调整以适应凉爽的天气,适当增加营养摄入,增强身体抵抗力。

2. 白露:白露意味着天气转凉,人们会感到较大的湿气。

此时,可以多吃些具有驱湿作用的食物,如生姜、茶叶等。

3. 寒露:寒露是秋季最寒冷的时候,气温逐渐下降。

人们的生活作息应调整,尽量避免在晨间活动,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增加运动锻炼。

四、冬季节气:1. 立冬:立冬标志着冬季的开始,天气逐渐寒冷。

此时,人们的作息应调整,适当增加运动量,多吃一些温补食物。

2. 小雪:小雪时天气更加寒冷,人们的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来保持体温。

此时,适当增加食物摄入,多注意保暖是非常重要的。

3. 大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人们的身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较弱。

当代人的精神寄托二十四节气表对心灵成长的启迪

当代人的精神寄托二十四节气表对心灵成长的启迪

当代人的精神寄托二十四节气表对心灵成长的启迪当代人的精神寄托——二十四节气对心灵成长的启迪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对人们的心灵健康和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作为古老而独特的时间观念,给当代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寄托。

本文将从二十四节气对心灵成长的启迪角度入手,探讨其对当代人精神寄托的意义。

一、春季的花开启示新生的力量春季是一个新生、希望充满的季节。

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惊蛰、清明等,都代表着春天的到来。

这些节气告诉我们,花开花谢乃自然规律的表现,而在这个起伏变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品味生命的美好。

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可以通过参与春季的植物露营活动,亲近大自然,感受植物生长的力量,重新找回内心深处的希望和勇气。

同时,我们也能通过观察春天的景象,领悟到改变自身,迎接新的机遇的重要性。

二、夏季的炎热火爆唤醒人的激情和热情夏季是一个阳光明媚、炎热火爆的季节。

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小满、大暑等,代表着夏天的繁荣和酷热。

这些节气告诉了我们夏天的热情和活力,让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突发情况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在炎热的夏季,我们可以通过参与夏季的运动和娱乐活动,释放身心压力,让自己保持良好的状态。

同时,借助夏季这个大自然充满活力的季节,我们也能激发自身的激情和热情,积极投入到人生的各个方面,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理想。

三、秋季的收获启示生命的成长与变迁秋季是一个收获盛装、硕果累累的季节。

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白露、霜降等,代表着夏天的离去和秋天的到来,也意味着大自然中万物生长和变迁的规律。

这些节气告诉了我们,生命的成长和变迁是不可阻挡的事实。

在面对生活中收获的喜悦和失去的遗憾时,我们可以通过参与秋季的庆祝活动,让自己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的起伏。

同时,我们也能借助秋季的收获,反思自我,培养自己的内在修养,使自己变得成熟和稳定。

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的生活

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的生活

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的生活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中划分四季的方法,它不仅仅是一个时间划分的工具,更是人们生活与自然息息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被广泛运用于农事活动的安排和生活习俗的制定。

它标志着农作物生长的过程和人们的生活变迁。

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涵义,悠久的历史使得二十四节气已经渗透进中国人的生活中,成为了一种文化传统。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新年,它是农历中的立春节气,标志着农历的开始。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团聚在一起,享受美食,传统的舞龙舞狮和燃放烟花爆竹等活动也是不可或缺的节日元素。

雨水、惊蛰和春分等节气则预示着冬天即将结束,春天的脚步正在逐渐靠近。

这个时候人们会开始准备种植农作物,清理家园,腾出空间迎接新的一年。

一些地方还有举行放风筝的习俗,象征着迎接春天的到来。

立夏、芒种和小满是夏季的节气,代表着农作物的生长和人们生活的变迁。

在这段时间里,天气逐渐变热,人们开始出行旅游,野外踏青成为一种时尚。

而且人们还会根据节气的变化选择食物,如立夏时吃饭多加薏米以保健身体,小满时喝绿豆汤以消暑。

秋分、霜降和立冬则标志着夏天的结束和冬天的开始。

在这个时候,人们会感受到天气的变冷,所以会开始准备过冬的物品,如衣物、毛被等。

而且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如冬至吃饺子、腊八吃腊八粥等。

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农事活动和生活习俗的指导,它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十四节气已经演变为许多艺术形式的题材,如绘画、诗词和音乐等。

人们通过这些艺术形式,更好地体验和感受节气带来的变化和生活的丰富。

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二十四节气依然存在着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人们逐渐重视起养生和环保,开始关注每个节气的特点,并根据节气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

如夏至时避免阳光暴晒,冬至时增加保暖措施等。

总而言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中划分四季的重要工具,它不仅指导着农事活动,更体现了人们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生活方式。

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的生活

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的生活

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的生活传统中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是人们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和总结,它们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影响着人们的日常活动和生活方式。

这些节气分为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包含六个节气。

下面将从春节到冬节,以及每个节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方面进行阐述。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标志着冬天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

春节前的冬至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人们会在这一天吃饺子来庆祝。

节日期间,人们会回家与家人团聚,进行丰盛的年夜饭,包括一些传统的食物,如鱼、汤圆和年糕。

此外,人们还会贴春联、放鞭炮和观看烟花以驱逐邪灵并迎接新的一年。

因此,春节不仅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也是人们追求幸福和祈求吉祥的时刻。

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气,通常在4月4日或5日之间。

这一天人们会去祭奠祖先,并进行一些清扫墓地的活动,因此也被称为扫墓节。

人们会给祖先烧纸钱和烧香,同时也会打理坟墓,清理草木,并在周围点缀鲜花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此外,一些地方还会举行龙舟竞赛,以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清明节的举行,有助于人们缅怀历史、增进家族感情,并铭记先人的贡献。

端午节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人们在此日会吃粽子、赛龙舟,并贴上艾草以驱邪避瘟。

端午节还有远离疾病、祛除邪气、保佑健康的寓意。

追溯源头,端午节的庆祝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所以在南方,人们较为重视吃粽子以及赛龙舟等传统习俗。

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这一节日都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让人们感受到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中秋节是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家人团聚和赏月的时刻。

中秋节的主要活动包括吃月饼、赏月和观赏焰火。

人们往往会准备一些丰盛的食物,如烧鸭、糖藕和糖葫芦等,与家人一起品尝。

赏月是这个节日的亮点之一,人们会在户外或阳台上观赏月亮,并流传着各种有关月亮的寓意和传说。

此外,一些地方还会举办月饼比赛和灯笼展览等活动,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中秋节的庆祝使得人们能够放松身心,舒缓压力,并促进家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二十四节气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

二十四节气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

二十四节气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古代文明国家,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其中,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独有的时间和气候系统,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农耕文化、习俗风情、饮食健康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探讨二十四节气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

一、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二十四节气源于古代中国的农耕文化,它标志着农作物的生长季节、气候的变化和农民的劳动安排。

在春分、谷雨、小满等节气中,农民们会根据节气的变化选择适宜的农事活动,如耕种、播种、施肥等。

这种与自然环境的相互配合,使得农耕活动更加科学、合理,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农业的繁荣与发展。

二、习俗风情的传承与传统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风情。

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都是中国人重要的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与二十四节气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和习俗,让人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季节的变迁和自然的力量。

三、饮食健康的倡导与实践二十四节气对中国人的饮食有着重要的影响,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饮食习惯。

比如,在立春吃春饼、谷雨吃菜饭、冬至吃饺子等。

这些饮食习俗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食的追求,还注重了饮食的平衡和健康。

通过按照二十四节气的要求来选择食材和菜肴,人们能够更好地保持身体的健康与营养平衡。

四、社会生活的秩序与传承二十四节气不仅影响个人的生活方式,也影响着社会的生活秩序。

比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其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家庭,还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春节期间,人们会放假回家团圆,彼此互相祝福、交流感情,增进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和谐稳定。

而其他节气如农历的端午节、中秋节等同样也具有社会意义,丰富了人们的社交生活。

总结起来,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独特的时间和气候系统,在农耕文化、习俗风情、饮食健康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人们更好地了解了季节的变迁和自然的律动,进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

二十四节气感悟自然的法则与人生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感悟自然的法则与人生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感悟自然的法则与人生的意义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一个重要划分时间的依据,也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规律,它们告诉我们自然界的变迁,也让我们反思人生的意义。

立春,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由于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所以立春并不是太阳经过黄经315度时才到来,而是太阳距离地球最近的一天。

这个时期正是寒冷的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即将来临的时候。

立春告诉我们,不管经历多么寒冷的冬天,春天终将到来,给予希望和勇气。

雨水,二十四节气的第二个节气,表明降水量开始增多。

雨水的意义在于它为春耕作物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也为大地的复苏提供了保障。

我们可以从雨水这个节气中感悟到一种付出和收获的关系:只有经历了付出,才能迎来丰收。

谷雨,谷雨这个节气标志着农作物的生长进入到收获的阶段。

谷雨告诉我们,勤劳和耕作是得到丰收的前提,只有经历了努力付出,才能最终获得结果。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时候,也是阳气达到极致的时候。

夏至告诉我们,夏天的阳光温暖而充足,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充分利用每一天的阳光和热量。

处暑,处暑表示夏天炎热的时期即将过去,温度开始逐渐下降。

处暑告诉我们,无论遭遇多么炎热的事情,它终将过去,我们要保持耐心和坚持,克服困难。

霜降,霜降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也是气温下降的阶段。

霜降告诉我们生命的无常,提醒我们要理解和接受改变,并适应新的环境。

二十四节气的自然规律告诉我们,一切都有它的节奏,也有它的规律。

这种规律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也同样适用于人生。

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需要坚持努力,付出汗水和努力,才能获得丰收和成长。

正如秋天是一年中收获的季节,人生也同样需要努力奋斗,才能收获自己想要的成就和幸福。

在二十四节气的律动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的法则和人生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和人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和人的关系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和人的关系篇一: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对应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对应我国古代将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称一年,并在四季分明的黄河流域一带,根据月球环绕地球运行规律,将四季变化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共二十四个节气,三百六十天。

由于每月天数不一,有29天多一点,有30天多一点的,或是少几小时的,所以经过长期的总结,用“无中气之月置闰”的办法,来调整这一年不足之时日。

即如月中有节而无气则该月为闰月。

当然这一方法对于地球上的其他地区如热带地区季节变化相对不明显,也就不适用,即使与我们同一个纬度的也有区别,在此仅作简要介绍。

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阳历(即公历)和阴历(即农历)。

阳历以地球绕日公转周期365.2422天为一年。

阴历也叫阴阳合历,是以月球的圆缺周期29.5306天为阴历的依据,同时又照顾了寒暑变化实际。

阴历一年12个月,计354天,比阳历一年少11天。

长此下去,月份和时令之间势必难以相符。

就会出现如:三伏天过春节,寒冬腊月赛龙舟。

为使阴历与阳历在时令上能够合拍,阴历用增设闰月的办法来调整余缺,规定每隔2年或3年来一个闰月。

有闰月的这一年,阴历是13个月。

那么该“闰”那一个月呢?我们祖先通过实践,把全年划分为24个节气。

前一个叫“节气”,后一个叫“中气”。

节气和中气按照月份顺序相同排列。

相邻的两个节气或两个中气之间平均相隔30天半,可是阴历的一个月只有29天半(29.5306天)。

这样,下一个月的节气和中气势必要往后拖延一天或两天,到了一定的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至月尾,下一个中气则又在隔一个月的月初,结果中间这个月就只有一个节气而没有中气。

阴历历法规定:凡是只有节气而无中气的月份,一律不能独立成为一个月,它只能作为上一个月的附属闰月。

那么,我们人体又是如何与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呢?我们知道人体有十二经脉,阴经通于脏,阳经通于腑,十二经脉和十二脏腑结合起来,形成二十四经脉与二十四节气相吻合、相对应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表中国人独特的时间观念

二十四节气表中国人独特的时间观念

二十四节气表中国人独特的时间观念中国人拥有独特的时间观念,这一观念主要体现在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国传统时间计量体系中。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出来的24个时间节点,它不仅代表了自然界的变化,更是中国人对于时间的感知和安排的体现。

本文将深入探讨二十四节气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人独特的时间观念。

一、节气背后的天人合一观念二十四节气体现的是中国人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是紧密相连的。

比如,春分节气是太阳直射地球赤道的时刻,意味着春天正式开始;而冬至节气则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这些节气的划分不仅仅是对太阳位置的计算,更是对人与自然交融的观察和理解。

杨永夫先生在《中国的季节》一书中说:“春、夏、秋、冬不仅体现了气温、湿度、风向、日照等自然特征的变化,更体现了人们对气候、植物、动物、农事的感受和表达。

”二十四节气正是将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融入到时间的刻度之中。

二、二十四节气表现中国人对时间顺序的重视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体现了中国人对时间顺序的重视。

比如,立春是春天开始的第一个节气,其后是雨水、惊蛰,一直到了谷雨。

这种时间顺序的划分,体现了季节更替的规律性,帮助人们更好地安排生活和农事活动。

在农耕社会时期,人们需要根据不同的节气来选择合适的农事活动,比如在冬至节气后开始春耕,立秋节气后开始秋收,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三、二十四节气反映中国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二十四节气体现的还有中国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古人认为,人类是生活在自然界之中的一部分,对自然界必须尊重和敬畏。

古代文人曹操在《观沧海》中有“天与水,水与天,圣人之敬而已矣”的名句,就体现了这种观念。

而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则是对自然界节律的观察和敬畏的产物。

通过准确把握节气的出现,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同时保持与自然的和谐。

四、二十四节气代表中国人独特的生活方式二十四节气也代表了中国人独特的生活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和人的关系篇一: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对应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对应我国古代将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称一年,并在四季分明的黄河流域一带,根据月球环绕地球运行规律,将四季变化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共二十四个节气,三百六十天。

由于每月天数不一,有29天多一点,有30天多一点的,或是少几小时的,所以经过长期的总结,用“无中气之月置闰”的办法,来调整这一年不足之时日。

即如月中有节而无气则该月为闰月。

当然这一方法对于地球上的其他地区如热带地区季节变化相对不明显,也就不适用,即使与我们同一个纬度的也有区别,在此仅作简要介绍。

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阳历(即公历)和阴历(即农历)。

阳历以地球绕日公转周期365.2422天为一年。

阴历也叫阴阳合历,是以月球的圆缺周期29.5306天为阴历的依据,同时又照顾了寒暑变化实际。

阴历一年12个月,计354天,比阳历一年少11天。

长此下去,月份和时令之间势必难以相符。

就会出现如:三伏天过春节,寒冬腊月赛龙舟。

为使阴历与阳历在时令上能够合拍,阴历用增设闰月的办法来调整余缺,规定每隔2年或3年来一个闰月。

有闰月的这一年,阴历是13个月。

那么该“闰”那一个月呢?我们祖先通过实践,把全年划分为24个节气。

前一个叫“节气”,后一个叫“中气”。

节气和中气按照月份顺序相同排列。

相邻的两个节气或两个中气之间平均相隔30天半,可是阴历的一个月只有29天半(29.5306天)。

这样,下一个月的节气和中气势必要往后拖延一天或两天,到了一定的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至月尾,下一个中气则又在隔一个月的月初,结果中间这个月就只有一个节气而没有中气。

阴历历法规定:凡是只有节气而无中气的月份,一律不能独立成为一个月,它只能作为上一个月的附属闰月。

那么,我们人体又是如何与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呢?我们知道人体有十二经脉,阴经通于脏,阳经通于腑,十二经脉和十二脏腑结合起来,形成二十四经脉与二十四节气相吻合、相对应的关系。

人体二十四经脉不但在一年里与节气相应,而且在一天也与十二个时辰相应而有旺时和衰时。

十二经络十二脏腑二十四节气足厥阴肝经肝脏惊蛰春分足少阳胆经胆腑清明谷雨手厥阴心包络立夏小满手少阴心经心脏芒种夏至手太阳小肠经小肠腑小暑大暑足太阴脾经脾脏立秋处暑足阳明胃经胃腑白露秋分手太阴肺经肺脏寒露霜降手阳明大肠经肠腑立冬小雪足少阴肾经肾脏大雪冬至足太阳膀胱经膀胱腑小寒大寒手少阳三焦经立春雨水当然,我们还应知道人体脊椎与二十四节气变化的关系,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了解人体与宇宙、大自然相应的奥秘,并结合应用到医学、生理、心理、天文、地理、哲学等各个科学门类之中。

十二经二十四节气经络时间时辰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立春惊蛰雨水春分肝肺1-33-5丑寅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芒种小暑夏至大暑大肠胃5-77-9卯辰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立秋白露处暑秋分脾心9-1111-13已午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寒露立冬霜降小雪小肠膀胱13-1515-17未申足太阴脾足阳明胃清明立夏谷雨小满肾心包17-1919-21酉戊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大雪大寒小寒冬至三焦胆21-2323-1亥子体液的阴阳及功能(1)我们知道人体中约有70%是水组成。

足见水在人体中的作用多么重要,地球也是如此。

体液泛指我们大家熟知的血液、精液、泪液、汗液、唾液、尿液、奶液、胎液、胃液、细胞液等。

体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器官组织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因此,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病理上,体液和脏腑、神经、经络及骨骼等器官组织之间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互为因果的关系。

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下体液的阴阳及功能。

1血液血是回旋于血管脉中的液体,分明暗两色即鲜红与暗红色,分属血液的阳血与阴血之中。

阳血统领全身的营养与滋润;阴血主回收和输送全身的废物。

血液的生成分两种:一种先天血,来源于父母;后天血生成于脾胃,为第二种。

因此生成血液的后天基本物质主要来源于脾胃中的水谷精微。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精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

”《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也说明了营气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血液的生成具有重要作用。

血液的功能分两种:一种是血循全身内外,对全身组织、器官起营养和滋润的作用,又是精炁神的物质基础。

《素问·五脏生成论篇》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如果血不足,各器官组织失去了濡养作用,可出现诸如四肢麻木、皮肤干燥作痒、视力减退、眼睛干涩、关节运动不利等病症。

第二种,它还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炁血充盈,才能神智清晰。

《灵枢·平人绝谷》有“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因此知血液和血管正常而不老化、迟滞,浓度或大或小,只有通快顺利,精液和神智才能稳定。

而不会有心血虚则惊悸、失眠、多梦等神智不安的见症。

《诸病源侯论》有:“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

”《赤水玄珠》说:“失血者,水谷之精气也,调和五脏,洒陈六腑,男子化而为精,女子上为乳汁,下为经水。

”可知血能生精养精,是精的物质基础。

血不足时男子精液少,妇女月经量少、乳汁不足等症。

2精液《素问·金匮真言论篇》说:“夫精者,身之本也。

”《灵枢·决气》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这两句说明了精是先天父母的精气与后天水谷中的精气相结合而生成的,构成人体并维持生命的最根本物质。

人类依赖男女之精液繁衍,生命依赖先天、后天之精而存在,因此精液可分阳精与阴精。

精液的生成分两种:一种是先天之精,即父母生殖之精液,也是人体最初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称阳精。

另一种是后天之精,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来,藏于肾,输布五脏六腑之中,是人体继续生长发育和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称阴精。

如《医宗金鉴》有:“先天之精始父母,后天之精水谷生。

”肾藏精,无过盈之说。

因为精(阴精、阳精)都在衰败、耗散的缘故,只有通过修炼才能延缓精的衰败而达到长寿的目的。

精液的功能分两种:一种是繁衍后代(分两种,即生育和修炼出另一个自我的生命体),另一种功能是它可以保证肌体的机能正常生存、发育等一切活动,并抵御病邪而使肌体产生免疫作用,同时也不怕寒冷,肌体精足充盛时不怕寒冷,即精足不畏寒。

3津液的阴阳与功能津液,是人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是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即体液。

包括人体的各种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唾液、关节腔液、细胞液、泪、涕、汗、尿等。

而津液布于全身,因形状、部位与功能的不同,而分阳津、阴液。

一般清稀者为津,质地稠厚者为液。

二者均由水谷代谢产生,功能上相互依存、转变、密不可分。

津液的生成:游溢精炁,上输于脾,脾炁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津液可外泄于皮肤,也可由外通过皮肤进入体内,内注脏腑经络各组织器官,它的产生、运送和排泄主要靠副交感神经、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来完成。

津液的功能:《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

”《灵枢·五癃津液别》说:“五谷之津液和合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

”都讲到了津液可滋养五脏及所属的肌肉、皮毛、官窍(如眼、耳、鼻、生殖器、肛门等)、经络,还输注关节、脑髓、骨髓,津液也是补充血液,调节血浓度及体温的重要成分,如《灵枢·痈疽》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说明维持人与自然界的相适应,保持自身阴阳相对平衡,津液起着重要调节功能。

如果多汗、多尿、大吐、大泻则会损耗过多的津液,出现津伤液脱之症,从而伤及脏腑、经络、官窍等;如津液运送障碍,水湿停滞,则会聚生痰饮、水肿等症。

当然,脏器的病变异常,也会影响津液的病变,如肾阳不足,而不能温化水液,水邪泛滥逆上,致肺失肃降出现呼吸急促、喘咳等症。

修炼者对津液的认识,不仅仅是上述的知识,通过一代代的修炼者们发现,津液还具有修复肌体损伤的功能,而且更重要的还具有恢复青春,永葆青春,提高肌体免疫力的功能!津液的产生还来源于人体皮肤与起居环境、工作环境的潮湿度有密切关系,通过皮肤吸纳津液过多的人体会肥胖或患皮肤病等,这样也加重了身体内脏的代谢负担,因此中国的先贤们提出了“风水学”、“堪舆学”并得到了当政者的认可与应用和推广,他们的居住之地,作战之地、甚至长眠之地等,都无不严格按照风水师的选址与堪定来修建,目的是居之使人健康,津液充足而使人年轻,达到心情舒畅,身心健康、长寿的目的。

同时百姓更是盲目效仿,把这门科学看成了神秘的文化。

4胎液和奶液这里仅作为笔者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因为它们是人体生命中一个独有现象,正是因为有了胎液和奶液,才孕育了生命,延续了生命。

胎液是由父母之精媾和为卵子而产生,随着卵子的细胞分裂发育而增加,当生命的雏形完整时,胎液也达到了顶峰。

它的正常营养主要靠先天之精肾和后天之精胃,如果这两个精阴阳不平衡,就会导致胎液的变化,而出现胎液色变浊、变暗,胎液的变化也同样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甚至死亡。

篇二:二十四节气与人体二十四节脊椎的关系二十四节气与人体二十四节脊椎的关系五音之气如何与天地人感应呢?天气二十四,地气二十四,人气二十四。

感应天地人的就是律吕谐波的共振。

二十四在天应二十四节气,在地应二十四山向,在日应二十四小时,在人身应二十四节脊椎、二十四肋骨和二十四经脉。

从人体解剖学得知,颈椎骨七块,胸椎骨十二块、腰椎骨五块,合起来共二十四块,它正好和二十四节气相对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