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钧瓷釉色
禹州钧瓷

禹州钧瓷一、钧瓷业发展概况禹州陶瓷生产历史十分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即有较为成熟的彩陶生产。
到唐代中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
苌庄窑的黑釉瓷、黄釉瓷、白釉瓷生产规模庞大,特别是苌庄窑、神垕窑以及钧台窑生产的花釉瓷,独具特色。
其中有一种黑釉带乳白色或白色中呈现针状蓝色斑点的花瓷,其胎釉产地、元素构成与装饰釉特征与钧瓷有诸多共同之处,是钧瓷的“先导”,被后世学者称之为“唐钧”。
北宋时期,禹州为北方重要的制瓷业中心之一。
各种瓷窑遍布境内各地,窑址达一百多处,瓷器种类众多。
钧瓷在城区、神垕、磨街、鸠山、鸿畅、苌庄、浅井等地均有烧造。
其中钧台钧窑被后世认定为“宋钧官窑”,钧窑也被后人称之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钧瓷历史上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金元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地陶瓷技术的交流及社会变革引起的陶瓷工匠流动,以禹州为中心形成一个庞大的钧窑系。
由于窑场扩大,日常生活用品增多,以盘、碗、罐、瓶之类为主,与北宋末年钧台窑烧造的盆、奁、尊、洗等物相比稍显逊色。
延至明、清两代,钧窑烧制时断时续,几乎停烧。
清末至民国时期,禹县陶瓷工匠在仿钧基础上经反复试验,终将窑变钧瓷烧制成功,但生产规模较小。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5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令,同年故宫博物院专家陈万里到禹州进行钧瓷调查。
1952年至1954年,地方国营豫兴瓷厂(地方国营禹县瓷厂前身)、禹县神垕第一瓷窑工业生产合作社(禹县钧瓷一厂前身)、禹县神垕第二瓷窑工业生产合作社(禹县钧瓷二厂前身)相继成立,开始研究恢复钧瓷生产。
1955年,周恩来曾指示轻工业部抓紧恢复河南禹县钧瓷生产。
9月,禹县人民政府、神垕瓷窑一社把老艺人卢广东、卢广文从陕西请回禹县,成立钧瓷生产小组。
在禹县技术人员和老艺人的共同努力下,1956年3月烧出第一窑钧瓷,并在广东出口商品展览会上得到好评。
60年代,河南省成立恢复古钧瓷委员会,省、地、县三级联合研究恢复钧瓷。
钧瓷-北大未名BBS

钧瓷北宋著名瓷窑之一。
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
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
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
钧窑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品种繁多,造型独特,以瑰丽异常的钧釉名闻天下。
其成就在于釉中加入铜金属,经高温产生窑变,使釉色以青、蓝、白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红等,色彩斑斓,美如朝晖晚霞,被誉为“国之瑰宝”,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钧窑鼓钉三足洗钧窑鼓钉三足洗,高9.4cm,口径23.5cm,足距9.5cm。
洗作鼓式,亦称鼓式洗。
器身上下饰鼓钉二周(上22枚,下18枚),其下承以三如意头足。
洗内施天蓝色釉,外为玫瑰紫色釉。
底刷黄褐色薄釉,绕底一周有支烧痕,并刻有“一”字标记。
河南禹县钧台窑址曾发现刻有“一”至“十”数目字的钧瓷标本,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官钧窑瓷器相同,此类数目是同类制品从大到小的编号。
此件洗属最大尺寸者,器物完整无损。
其玫瑰紫釉色及蚯蚓走泥纹为钧窑器之特征,是为传世官钧窑瓷器的代表作品。
洗底“瀛台静憩轩用”为清代官款。
玫瑰紫釉尊玫瑰紫釉尊,高18.4cm,口径20.1cm,足径12cm。
此尊仿青铜器式样,口沿外撇,直颈,鼓腹,圈足。
器内外通体施铜红窑变釉。
口沿下至颈部以天蓝釉为主,晕散数道玫瑰紫红釉。
腹部则主要施玫瑰紫红釉。
器内兼施玫瑰紫与天蓝色釉。
底刻“六”字款并有五孔。
此尊造型端庄规整,釉色如晚霞般柔和典雅。
在蓝紫融汇、交织变化的釉色中,呈现蚯蚓走泥纹,使器物更增自然天成之美感。
此尊应为宫中植花用的花盆,是宋代传世钧窑瓷器中的精品。
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高15.8cm,口径22.8cm,足径11.5cm。
花盆六瓣葵花式,折沿,口沿边起棱,深腹,圈足。
盆内外施釉,口沿以内呈灰蓝色,外呈玫瑰紫色,口沿下流釉,凸棱处釉薄呈酱色。
历史钧瓷拍卖成交记录

历史钧瓷拍卖成交记录
第一起是2005年5月,一件明代钧窑青釉鱼形水盆在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以1.5亿元人民
币成交,创下当时钧瓷的最高拍卖纪录。
这件水盆造型逼真,釉色古雅,堪称钧瓷中的rare, nate collectibles,成为了拍卖会上的焦点,引发了一场激烈的竞拍。
这一事件也使钧瓷成为了当时瓷器市场的宠儿,吸引了众多收藏家的目光。
第二起是2011年12月,一件元代钧窑天青釉八棱尊在北京保利春拍中以1.8亿元人民
币成交,再度刷新了钧瓷拍卖纪录。
这件宝瓷造型优美,釉色浓郁,升值空间巨大,拍卖
会上引起了全场的轰动。
这一次成交再次证明了钧瓷在拍卖市场上的不可替代性和绝对的
收藏价值。
第三起是2015年10月,一件明代钧窑黑釉灰陶储藏壶在北京佳士得秋拍中以2.7亿元
人民币成交,再度打破了钧瓷的拍卖纪录。
这件贵重瓷器胎体厚实,釉色浓郁,千年不变,吸引了无数收藏家的目光和竞拍。
这一次的成交再次证明了钧瓷在收藏市场上的超强吸引
力和稀缺性。
以上的三起钧瓷拍卖成交记录再次印证了钧瓷在中国瓷器市场上的重要地位和无可替代性。
钧瓷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现代的拍卖市场上一直备受关注,成为了收藏
家们追逐的焦点。
其珍贵的身价不断在拍卖市场上刷新纪录,为钧瓷的价值和地位再添了分。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收藏市场的不断升温,钧瓷将会在未来更多次地刷新拍卖成交
记录,继续成为收藏家们追逐的宠儿。
各朝代钧瓷的底足特征

各朝代钧瓷的底足特征钧瓷是中国古代陶瓷中的一种名贵瓷器,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其底足特征也是研究钧瓷的重要方面之一、以下将分别介绍各朝代钧瓷的底足特征。
唐代钧瓷底足特征:唐代钧瓷的底足特征主要表现为:圆形底足、平鸟足和草鞋底足。
圆形底足是唐代钧瓷的主流底足,整体呈现出圆形鼓起的形状;平鸟足是指底足呈现出扁平而有弧度的形态,形如鸟脚;草鞋底足则是唐代钧瓷的一种特殊底足形式,类似于传统鞋子的鞋底的形状。
宋代钧瓷底足特征:宋代钧瓷的底足特征主要表现为:青釉底足和白釉底足。
青釉底足是指底足上有一层以青瓷釉作为底色的釉彩,整体颜色呈现出青绿色;白釉底足则是指底足采用白色釉彩,整体呈现出洁白的色泽。
元代钧瓷底足特征:元代钧瓷的底足特征主要表现为:带铁足和青铜足。
带铁足是指底足上有一圈黑色物质的斑点,这是由于元代钧瓷使用的瓷土中含有一定的铁质所导致的;青铜足则是指底足采用青铜材质制成,整体呈现出铜色的色泽。
明代钧瓷底足特征:明代钧瓷的底足特征主要表现为:小圈足和立足。
小圈足是指底足上有一圈细小而规则的弧形凸起,整体形态较为柔和;立足则是指底足以支撑瓷器的主体部分,整体形态较为稳固。
清代钧瓷底足特征:清代钧瓷的底足特征主要表现为:鲤鱼足和低托底足。
鲤鱼足是指底足呈现出鱼鳞状的形态,整体呈现出灵动的风格;低托底足则是指底足高度相对较低,整体显得稳定。
综上所述,各个朝代的钧瓷在底足特征上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
这些底足特征的不同反映了古代陶瓷发展的历史变迁和时代特色,也为研究钧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每一种底足特征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使得钧瓷成为了中国古代陶瓷中的瑰宝。
钧瓷的造型艺术与时代特色

钧瓷的造型艺术与时代特色【摘要】我国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在历史长河中我国所保留下来的文物种类繁多,物质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量都在世界前几。
为此现阶段如何加强对于这些艺术的保护,将艺术审美与时代特色相结合,就成为了相关文化传承者以及国家所思考的关键,本文就以钧瓷的造型艺术与时代特色为出发点探索和研究,希望能为相关工作人员带来思考和启发。
【关键词】钧瓷造型艺术时代特色【引言】钧瓷,艺术是我国手工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因其窑变和开片在陶瓷界鹤立鸡群,在唐代兴起,而在宋代衰落,每一届帝王都是钧瓷为稀世珍宝。
钧瓷的造型艺术是极具有学问的,具有美学价值,也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独有的时代特色,为此现在研究钧瓷的造型艺术,并分析其时代特色,也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钧瓷的造型艺术1.钧瓷的造型艺术性极强钧瓷生产素有72道工序之说,主要是因其生产工艺具有极强的复杂性,在具体生产过程中无论哪道工序出现问题,都会使得生产流程实效,使得出现生产损失,进而使得钧瓷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和质量,所以钧瓷的生产量极低,并且成本极高。
大家在鉴赏钧瓷时非常注重于钧瓷的形神兼备,排在前列的就是钧瓷的形,由此可见钧瓷的形状如何、形状好坏、形状的含义是鉴赏人对其的第一印象。
钧瓷的造型制作方式较多,但目前流传的是以手拉胚为主,也有注浆和脱胚的成型方式,具体选择哪种造型需要根据与钧瓷的实际用途。
现阶段民间所出土的器物大多都以圆形为主,因为民间还需要钧瓷来承担一些作用,所以以圆形为主。
而官窑则是以菱形、四方形、六方形为主,主要是要其具有极强的观赏价值。
钧窑的种类造型比其他瓷器更加多样化,单以宋钧瓷传统造型来说就有接近百种。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钧瓷发展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在这一历史长河中钧瓷的种类形态更是千变万化,目前我国所出土的钧瓷以及研究的钧瓷,仍然没有展现出钧瓷的全部种类,按种类别划分,我们可以将钧瓷大致分为四类,器皿类、人物类、动物类、异形类。
钧窑瓷器釉色分类

钧窑瓷器釉色分类
钧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瓷器窑口之一,以其独特的釉色而闻名于世。
钧窑釉色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天蓝色:这是钧窑最著名的釉色之一,也是最常见的釉色。
这种釉色呈现出深浅不一的蓝色,有时会带有一些紫色的色调。
2. 红色:钧窑也有红色的釉色。
这种釉色呈现出深红色或浅红色,有时会带有一些橙色的色调。
3. 黄色:这种釉色呈现出淡黄色或金黄色,有时会带有一些绿色的色调。
4. 绿色:这种釉色呈现出深绿色或浅绿色,有时会带有一些黄色的色调。
5. 紫色:这是钧窑比较少见的釉色之一,呈现出深紫色或浅紫色。
6. 黑色:这种釉色呈现出深黑色或浅黑色,有时会带有一些紫色的色调。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釉色,钧窑还有一些奇特的釉色,比如粉红色、灰色、白色等。
这些釉色都有其独特的美丽之处。
钧窑瓷器的釉色是由窑温和釉料的配比决定的。
每一次开窑,钧窑的工匠都会根据窑内温度和火候的变化,调整釉料的配比,以获得最佳的釉色效果。
这也是钧窑瓷器能够呈现出如此多样化的釉色的原因之一。
- 1 -。
清代钧瓷鉴别方法

清代钧瓷鉴别方法
钧瓷是一种珍贵的传统瓷器,而清代是中国钧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对于清代钧瓷的鉴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观察釉色:真正的清代钧瓷釉色丰富,有青、紫、褐等色,且色泽自然,没有任何人为添加的痕迹。
如果釉色过于鲜艳或者不自然,那么很可能是假冒的钧瓷。
2. 检查釉面光泽:钧瓷的釉面有“酥油光”,这种光泽是其他瓷器无法模仿的。
如果釉面没有这种光泽,那么很可能不是真正的清代钧瓷。
3. 观察釉面开片:钧瓷的釉面有“冰裂纹”,这种开片现象是其他瓷器无法模仿的。
如果釉面没有这种开片,那么很可能不是真正的清代钧瓷。
4. 检查胎体:清代钧瓷的胎体坚实,质地细腻,无任何瑕疵。
如果胎体松软或者有瑕疵,那么很可能不是真正的清代钧瓷。
5. 鉴定底款:真正的清代钧瓷底款通常有“钧”、“禹”、“官”、“哥”、“弟”等字样。
这些字样都是用毛笔书写的,字形古朴,有一种历史的沉淀感。
如果底款字迹模糊或者字形不古朴,那么很可能是假冒的清代钧瓷。
6. 鉴定年代:清代钧瓷的烧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但真正达到鼎盛的是宋代。
因此,如果一件清代钧瓷的年代标注早于宋代,那么需要谨慎对待。
总的来说,对于清代钧瓷的鉴别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并借助专业知识和经验来判断真伪。
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建议在购买时选择信誉度高的商家或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以避免购买到伪造品。
20世纪50-60年代的钧瓷釉色

官方微信:JunCiNews序言20世纪40年代后期因政治动荡,刚刚恢复的钧瓷生产又处于停滞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最初的1952-1954年,河南省地方国营预兴瓷厂(地方国营禹县瓷厂前身)、河南省禹县神垕瓷窑工业生产合作社(禹县钧瓷工艺美术一厂前身)、河南省禹县神垕第二瓷窑工业生产合作社(禹县钧瓷工艺美术二厂前身)相继成立,开始研究恢复钧瓷生产。
此时期主要以煤炭窑炉用氧化气氛烧制或在日用瓷大窑内搭烧,甚至在100立方米的大窑内烧制,主要为青、蓝釉钧瓷、产量较大。
同时,也用卢钧小窑或在1-6立方米窑炉用还原焰气氛烧制少量卢钧并带有试验性地烧制红紫色钧瓷,产量极少。
1962年,河南省恢复成立古钧瓷委员会,省、地、县合作研究恢复钧瓷生产。
1963年,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社和河南省手工业联社来神垕指导恢复具有宋代艺术风格的钧瓷,改建窑炉、研制釉料配方和造型,生产出接近宋钧官窑艺术风格的多色釉钧瓷,并小批量生产。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钧瓷被视为封建迷信,一些带龙、风造型或耳饰的钧瓷被砸碎,代之以反映“文化大革命”内容的器形及装饰。
此时期的钧瓷生产主要靠人工操作,早期成型以手拉坯为主,后期以注浆成型居多,年产量1万件左右,50年代中期有少量青、蓝釉钧瓷出口,主要品种有花盆、寿桃、观音瓶、穿带瓶等。
一、器形于胎质器形有碗、盘、罐、花盘、洗、炉、瓶、鼎、尊、桃等。
耳饰多为虎头、异兽,部分器物有镂空及印花,器物除个别有厂名款识外大多无款识。
胎质1、用氧化焰气氛烧纸的钧瓷胎断面呈灰白色或浅黄色,圈足多有明显的垂釉和窑粘,胎质粗细不等,早期瓷化程度差。
2、用卢钧小窑还原焰气氛烧制的卢钧,胎断面呈灰色或深灰色,胎质较细,底足多垂釉、窑粘和炸裂。
3、用还原焰气氛(倒焰窑)烧制的钧瓷瓷业化程度较高,胎断面为灰色或深灰色,颗粒粗细较一致,工艺较细。
二、釉质与釉色釉质50年代钧瓷处于恢复时期,制作工艺尚不稳定,釉层厚薄不一,薄釉较多,乳光感稍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80年代的钧瓷釉色
序言
20世纪70年代晚期,中国开始由计划型经济向市场型经济转化,企业之间竞争开始。
各大厂在培养人才、更新设备、改进技术、研究烧制方法、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量、产品推介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国内一些大学的著名专家也到各瓷厂进行实地创作,此时期钧瓷的造型达到了三百五十多种,出现了以雕塑类为主的现代艺术造型的钧瓷产品。
1981年钧瓷年产量达到22万件,1984年,河南省地方国营禹县瓷厂、河南省禹县钧瓷工艺美术一厂、河南省禹县钧瓷工艺美术二厂分别注册“宝光”、“宇宝”、“瑰宝”牌钧瓷,四大公有制企业(含河南省禹县神垕镇东风工艺美术瓷厂)为主导的钧瓷生产达到了最辉煌的时期。
20纪80年代早期,钧瓷的造型工艺和釉质釉色进一步提高和增多。
1983年,禹县钧瓷一厂尝试着在釉中加入还原剂在氧化气氛的推板窑内烧制钧瓷,产生了新的钧瓷品种—“新工艺钧瓷”。
此新工艺使成品率高达60%,很快就被推广到其他窑厂,开始大批量生产。
但终因缺乏钧瓷乳光釉的基本特征,只生产了两年时间便停产。
80年代中后期,企业进行体制改革,受市场经济和经济形式的影响,出现多种办厂体制,很快形成了县、镇、村、组和私家开办钧瓷窑厂的格局,神垕四大公有制钧瓷厂开始走向萧条,90年代初期陆续停产。
在过去的三十余年的时间里,四大钧瓷生产厂在钧瓷设计烧制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为钧瓷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不但恢复继承了宋钧瓷工艺技术,而且在器形和釉色上进行了系列创新,保持了钧瓷的固有特征,给世人留下了珍贵的艺术精品。
此时期各厂注浆产品较多,手拉坯较少,除新工艺钧瓷外仍然保持传统煤窑窑炉烧制。
一、器形与胎质
器形
1.日用品类:碗、盘、碟、杯、盅、盒、罐、台灯座等。
2.文具类:洗、盂、笔筒、笔架、画桶、画轴头等。
3.陈设类:瓶、炉、尊、鼎、花盆等。
4.雕刻类:人物、动物、植物、山石等。
5.其他类:茶具、烟具、酒具等。
传统的龙、凤、瑞兽装饰及造型再现,带有“文化大革命”时代特色的产品消失,现代艺术造型增多。
器形小到5厘米,大到150厘米。
早期工艺较细,晚期较为粗糙。
晚期底足粗糙,器形变形较多,除个别有厂名款识外,多无款识。
胎质
断面呈白、灰、深灰色胎质,颗粒粗细一致。
瓷化程度不一,大型器物胎多为灰色,颗粒很粗。
二、釉质与釉色
釉质
传统灰胎釉质与20世纪70年代相似。
白胎的釉质晶莹亮丽,玉质感较强有明显的流动感,釉质稍粗。
新工艺钧瓷釉层较薄,乳光度差,玻璃质感较强。
白胎钧瓷瓷化程度高,叩击时有清脆的金属声。
此时期的产品釉面棕眼稍多,底足流釉,粘足等瑕疵较多。
釉色
继承传承20世纪70年代釉色,并有仿元蓝釉紫斑器物。
新的釉种有钧花釉和新艺钧瓷釉,钧花釉为一种白、红、黄、青、紫等多色相间,分布均匀的釉色;新工艺钧瓷釉色艳丽,色泽单调,乳光感不强,多为红色或蓝色。
早期生产的钧瓷釉质浑厚,色泽自然、窑变丰富,出现了以“寒鸦归林”、“耗牛”等窑变图案为代表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