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三章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影响

第三章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影响

9、李斯特菌(Listeria) 李斯特菌属共有8个种,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是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 monocytogenes) 。 冷藏不能抑制李斯特菌繁殖,所以在冰箱保存 时间过长的乳、肉制品,最为多见。 感染剂量不详,中毒机制混合型,偏重于侵袭 型。
10、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2)沙门菌食物中毒的中毒机制 ①以感染型为主。菌体进入肠道内繁殖,经淋巴
系统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感染。 ②同时菌体裂解产生内毒素,作用于胃肠道引起
呕吐、腹泻、发热等。 ③肠炎沙门菌、鼠伤害沙门菌可产生肠毒素,作
用于肠粘膜引起腹泻,严重者粪便带血。
(3)引起沙门菌食物中毒的主要菌种: 猪霍乱沙门菌(S. choleraesuis)、 鼠伤寒沙门菌(S. typhimurium)、 肠炎沙门菌(S. enteritidis)等。

蜡样芽孢杆菌分布范围广,感染路径多,感染剂 量106 ~ 108 cfu /g。
二、污染食品的细菌种类及危害 1、沙门菌(Salmonella) 沙门菌属于肠杆菌科,革兰氏阴性杆菌。分布范
围广,遍及自然界,可通过各种途径污染食品。 感染剂量:2×105 菌落形成单位(cfu)/ g。 (1)沙门菌食物中毒临床表现: ①胃肠炎型;最为常见。 ②类霍乱型; ③类伤寒型; ④类感冒型; ⑤败血症型。
3、细菌性食物中毒分类 据作用机理分: 感染型; 毒素型; 混合型 (1)感染型细菌性食物中毒 病原菌随同食物进入肠道,在肠道内大量繁殖, 引起的食物中毒。其作用机理: ①有些靠其侵袭力附于肠粘膜及粘膜上层,引起 肠粘膜充血、水肿、渗出等炎症病理变化过程。 ②有些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升高。 ③有些引起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④有些通过淋巴进入血液系统,引起全身感染。

食品安全基础知识ppt课件

食品安全基础知识ppt课件

润滑油等泄漏
二、化学性危害
不正确的使用食品添加剂、非法添加物 过量使用 非法使用
二、化学性危害
食品包装材料的污染 塑料制品的卫生(回收料、添加剂超标) 橡胶制品的卫生(回收料、添加剂超标) 陶瓷、搪瓷的卫生(釉彩的污染)
三、物理性危害
• 食品中存在的非正常的具有潜在危害的外来异 质 • 玻璃 • 金属 • 石头 • 毛发 • 其它异物 • 这类危害是最常见的消费者投诉的问题 ,最易 发现和确认来源三、物理危害种类玻璃 金属
石头
来源
玻璃、灯具等
预防措施
玻璃防护膜、灯具防护罩等
原料、加工过程利器 金探、利器管理
原料、加工过程
过滤
毛发
人员带来
其它异物 原料、加工过程
注意个人卫生 现场不能使用水笔、弹簧笔、书钉
聪明盖会存在的潜在 危害
• 化学性危害: • 生物性危害: • 物理性危害:
使用非食品级原料 色素超标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温度 水分
酸碱度PH值 空气
营养成分 渗透压
2、真菌性危害
• 主要是霉菌产生的毒素,如黄曲霉毒素 • 霉菌生长条件:合适的基质,水分,温度,通风 • 预防措施 1、降低水分含量 2、除氧 3、降温 4、化学方法
3、病毒性危害
• 甲肝病毒 • 疯牛病毒 • 口蹄疫病毒 • SASE • H5N1 • 禽流感 预防措施:原料检疫,消毒处理
4.废弃物处理 5.设备的适用性、清洁 和维护
6.原材料采购管理
7.交叉污染的预防措施 8.清洁和消毒 9.虫害控制 10.个人卫生和设施 11.返工 12.追溯与产品召回 13.仓储 14.产品信息和消费者 认知
15.生物防恐

第三章 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ppt课件

第三章 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ppt课件

ppt精选版
8
第四节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的类型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可概括为生物性、化学性、 物理性三大类。其中以生物性病原物种类最多,引 起的食源性疾病也最为常见。
➢生物性病原物 ➢化学性病原物 ➢放射性病原物
ppt精选版
9
一、生物性病原物
生物性病原物主要是指污染食物的微 生物、寄生虫、动植物体内存在的天 然毒素以及动植物食物储存时产生的 毒性物质。
ppt精选版
10
二、化学性病原物
化学性病原物主要包括污染食品的有 害金属、非金属、有机化合物和无机 化合物,如汞、镉、铅、砷、有机磷、 亚硝酸盐等。
ppt精选版
11
三、放射性病原物
放射性病原物引起人类食源性疾病的放 射性病原物主要来源于放射性物质的 开采、冶炼、国防以及放射性核素在 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中使用时其废物 的不合理排放及意外性的泄漏。
识不清、血压下降、循环障碍。
ppt精选版
23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预防措施
➢不生吃虾、蟹或经盐腌制的蟹; ➢鱼、虾、蟹、贝烧熟, 煮透,100℃并持
续30分。
➢烹调用具严格生熟分开;
➢海产品低温储存;
➢凉拌食物(如海蜇)冲洗后置食醋中浸 泡10分钟或在沸水中飘烫数分钟;
ppt精选版
24
③ 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
➢这些食源性疾病的统计数字,主要指微生物性的 危害,化学性的危害同样是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来 源。化学性危害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的严重后果, 包括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
ppt精选版
2
➢我国有较健全的食物中毒报告系统,但没 有食源性疾病的监测体系,所以难以估计 我国的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情况。
➢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食源性疾病不严重。 据报道,食源性疾病成为危害中国公众健 康最重要因素。

食品污染(生物污染)ppt课件

食品污染(生物污染)ppt课件

正常加热温度下存活
在真空包装、罐头食品和其他缺氧包装 环境下生长
肉毒梭菌(Clostridium botulinum)
肉毒中毒常见的食品 加热不当的罐装食品 半加工的食品,如:熏制、腌制 和发酵食品。 中毒症状 临床上以运动中枢神经系统麻痹和 延脑麻痹为特征,腹泻、呕吐、腹 疼、恶心、虚脱,继发为视力重叠、 模糊,瞳孔放大、凝固,严重时呼 吸道肌肉麻痹,导致死亡。
2018/10/24
2.2 食品污染的分类
• 根据污染食品的有关因素的性质,可概括分为以下三大类: 生物性污染
食品污染
化学性污染
物理性污染
2018/10/24
2.3 生物性污染
﹡ 微生物污染:如细菌及细菌毒素的污染,霉菌及霉菌
毒素的污染;
﹡ 寄生虫及虫卵的污染:如蛔虫、绦虫、旋毛虫等;
﹡ 昆虫污染:如粮食中的甲虫类、蛾类、螨类等;肉、
2018/10/24
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lococcus aureus)
• 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在含水量极少的(水分活度为 0.86,18%盐)食品上生长,这是其他致病菌所不 能的。
•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食品上生长产生的毒素在加热或罐 头的杀菌过程中不会被破坏。 • 涉及的食品有:禽、肉、色拉、烘烤品、三明治、乳 制品等。
2018/10/24
李斯特氏菌 (Listeria monocytogenes)
分布广——土壤、蔬菜、海水沉积物、水体。 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是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它能致病和产生毒素。 易感人群:免疫缺陷的人,包括癌症病人、吃过 影响免疫系统药品的人、酗酒者、怀孕的妇女、 胃酸少的人、爱滋病患者等。 症状:引起脑膜炎、流产、败血症、甚至死亡。 涉及到的食品——乳制品、蔬菜、肉、禽、鱼、 熟的即食食品。 最大的威胁:来自不需再加热的即食食品。 注意:能在2C下生长。 预防措施:充分加热产品,防止熟产品再次污染。

生物因素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生物因素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大肠杆菌O157:H7
大肠杆菌O157:H7血清型属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自1982年在美国 首先发现以来,包括中国等许多国家都有报道,且日见增加。
大肠杆菌O 157:H7引起肠出血性腹泻,约2%~7%的病人会发展 成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儿童与老人最容易出现后一种情况。致病性 大肠杆菌通过污染饮水、食品、娱乐水体引起疾病暴发流行,病情 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肉毒梭菌、葡萄球菌、变形杆菌、治病性大 肠埃希菌、蜡样芽孢杆菌、韦氏杆菌、志贺 菌等
(2)传播人畜共患病:炭疽病、布鲁杆菌病、 结核病、口蹄疫
1、沙门氏菌
简介: 沙门氏菌病的病原体。属肠 杆菌科,革兰氏阴性肠道杆 菌。
沙门氏菌在水中不易繁殖, 但可生存2-3周,冰箱中可 生存3-4个月,在自然环境 的粪便中可存活1-2个月。 沙门氏菌最适繁殖温度为 37℃,在20℃以上即能大 量繁殖 。
引起食品污染的病毒主要有: 猪瘟病毒 禽流感病毒 口蹄疫病毒 鸡新城疫病毒
饮食营养与卫生
引发疾病
除伤寒杆菌、副伤寒甲杆菌和副伤寒乙杆菌可引起人类的 疾病
蛋、家禽和肉类产品是沙门氏菌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感染 主要取决于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和食用者的身体状况,受威 胁最大的是小孩、老年人及免疫缺陷个体。
2、大肠杆菌
各种粪便细菌和类似的生 活在土壤或植物降解物中 的细菌(最常见的是产气 肠杆菌,学名Enterobacter aerogenes)一起被归为 “大肠菌群”(coliform)。 大肠菌群被定义为好氧或 兼性厌氧。不形成内孢子, 能发酵乳糖产生酸及气体 的一群微生物。
3、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cocus aureus ) 是人类的一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要病原菌, 隶属于葡萄球菌属 (Staphylococcus),有 “嗜肉菌"的别称,是革兰 氏阳性菌的代表,可引起 许多严重感染。

生物因素对食品安全性影响

生物因素对食品安全性影响

真菌污染
真菌种类:主要 有曲霉菌、青霉 菌、镰刀菌等
01
危害:产生毒 素,引起食物 中毒
03
02
04
污染途径:食品 原料、加工过程、 包装材料等
预防措施:加强 原料和加工过程 的卫生管理,使 用防腐剂,控制 温度和湿度等
病毒污染
病毒来源:食品原 料、加工环境、包
装材料等 1
预防措施:加强食 4
品卫生管理,做好 食品加工和储存过 程中的消毒工作。
03
02
植物毒素:植 物自身产生的 毒素,如氰化 物、生物碱等
04
化学毒素:农 药、重金属等 环境污染物产 生的毒素
毒素危害
生物毒素污 染可能导致
食物中毒
生物毒素污 染可能引发
慢性疾病
生物毒素污 染可能对生 态环境造成
破坏
生物毒素污 染可能影响 食品安全监
管和检测
检测与控制
检测方法:采用现代仪 器和技术进行检测,如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 术等
01
法律法规:制定相关法 律法规,规范食品生产、 加工和销售环节
03
02
控制方法:加强食品生 产过程中的卫生管理, 防止生物毒素污染
04
宣传教育:加强食品安 全宣传教育,提高公众 对生物毒素污染的认识 和防范意识
谢谢
病毒种类:诺如病 毒、轮状病毒、甲
2 型肝炎病毒等
3
病毒危害:引起食 物中毒、腹泻、呕 吐等症状
2
寄生虫污染
寄生虫种类
01
线虫:如蛔虫、钩虫、蛲虫等
03
绦虫:如猪肉绦虫、牛肉绦虫等
05
昆虫:如苍蝇、蟑螂等
02
吸虫:如肝吸虫、肺吸虫等

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和危害

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和危害

蜡样芽孢杆菌分布范围广,感染路径多,感染剂 量106 ~ 108 cfu /g。
肉毒梭菌为腐生性菌,不能在消化道内生长繁殖, 即使进入也随粪便排出。
中毒机制:产生肉毒毒素(一种神经毒素)。 神经毒素阻止神经末梢乙酰胆碱释放,引起神经 功能障碍,肌肉麻痹。 神经毒素是目前已知化学、生物毒物中毒性最强 的一种,对人致死量为10-9 mg /kg体重,毒性比氰化 钾大一万倍。
7、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俗称大肠杆 菌。
3、细菌性食物中毒分类 据作用机理分: 感染型; 毒素型; 混合型 (1)感染型细菌性食物中毒 病原菌随同食物进入肠道,在肠道内大量繁殖, 引起的食物中毒。其作用机理: ①有些靠其侵袭力附于肠粘膜及粘膜上层,引起 肠粘膜充血、水肿、渗出等炎症病理变化过程。 ②有些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升高。 ③有些引起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④有些通过淋巴进入血液系统,引起全身感染。
9、李斯特菌(Listeria) 李斯特菌属共有8个种,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是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 m过长的乳、肉制品,最为多见。 感染剂量不详,中毒机制混合型,偏重于侵袭 型。
10、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4)沙门菌食物中毒安全防范措施 ①防止食品被污染; ②控制食品中菌体繁殖,如低温贮存等; ③彻底杀灭食品中病原菌,如加热、辐照等。
2、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布范围广,感染剂量为需105
cfu /g细菌产生的毒素,即1.0 mg毒素。 中毒机制:毒素型中毒(肠毒素)。 防范措施:同沙门菌食物中毒。
(2)毒素型细菌性食物中毒 能产生毒素的细菌污染食物后,在食品中生长繁 殖并产生毒素,毒素随同食品进入人体而引起的食物 中毒。 此类中毒的食品,虽经加热等方式杀菌,但毒素 不能被高温破坏,仍可能引起食物中毒。 这类病原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肉毒梭菌、 椰毒假单胞菌、霍乱弧菌等 。

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其在室温下可生存数周,在土壤和水中可达 数月,可通过人手、食物、生活用品进行传播, 也可经环境(空气、水)传播。
PPT文档演模板
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4、案例
1996年在日本发生大规模EHEC流行, E.coliO157:H7食物中毒9451人,死亡12人, 在堺市最多,为5727人,是由一所小学午餐中 的白萝卜引起的,以后通过粪便感染,交叉感染。 许多食物都可引起发病,如生的或半生的肉、奶、 汉堡包、果汁、发酵肠、酸奶,蔬菜等,迅速扩 展至全日本,全世界都受到震惊。
PPT文档演模板
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2、沙门氏菌中毒和临床表现
沙门氏菌中毒是由于活菌和内毒素协同作用 而致,感染型食物中毒的症状表现为急性胃肠炎 症状。如果细菌已产生毒素,可引起中枢神经系 统症状,出现体温升高、痉挛等。一般病程为37d,死亡率约为5%。
PPT文档演模板
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三、金黄色葡萄球菌
1、生物学特性
金黄色葡萄球场菌为革兰
氏阳性球菌,呈葡萄率状排列, 无芽孢,无鞭毛,不能运动。 适宜生长温度为35-37℃,但 在0-47℃都可以生长。为兼性 厌氧菌,耐盐性较强,在含7.5 %~15%NaCl的培养基中仍能 生长。
PPT文档演模板
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1、生物学特性
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不产生芽 孢,有周生鞭毛,最适生长温度为37℃,但在 15-45℃均可生长。最适pH7.4- 7.6,但在 pH4.3-9.5时皆可生长,繁殖速度快,在适宜条 件下其世代时间仅17-19min。在土壤和水中可 存活数月,对氯气敏感,在含0.5~lmg/L氯气的 水中可很快死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在室温下可生存数周,在土壤和水中 可达数月,可通过手、食物、生活用品进 行传播,也可经环境介质(空气、水)传 播。
4、案例
1996年在日本发生大规模流行 EHEC( E.Coli O157:H7),食物中毒 者9451人,死亡12人,是由一所小学午 餐中的受污染的白萝卜引起的,以后通 过粪便感染,交叉感染。
5、预防措施
把好口岸检疫与食品检验关; 避免饮用生水、少吃生菜等,对肉类、乳
类和蛋制品食前应煮透,吃水果要洗净去 皮; 动物粪便、垃圾等应及时清理并妥善处理, 注意灭蝇、灭鼠、确保环境卫生; 定期检疫监测,及时淘汰阳性畜群。
三、金黄色葡萄球菌
1、生物学特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
兰氏阳性球菌,呈葡萄串 状排列,无芽孢,无鞭毛, 不能运动。适宜生长温度 为35-37℃,但在0-47℃都 可以生长。为兼性厌氧菌, 耐盐性较强,在含 7.5%~15%NaCl的培养基 中仍能生长。
3、沙门氏菌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常传播沙门氏菌的食品载体(途径):
肉类、鱼类、蛋类和乳类,其中以肉类占 多数。
肉中的来源主要为两个: 生前感染 宰后污染
4、案例
• 世界上最大的一起沙门氏菌性食源性疾病爆 发是1953年于瑞典由吃猪肉所引起的鼠伤寒 沙门氏菌病爆发,中毒7717人,死90人。
• 我国于1959年南宁市因吃鸡肉而发生的猪霍 乱沙门氏菌病爆发(为最大),发病1061人。
2、大肠杆菌食物中毒机制和临床表现
致病机制: 一为菌株表面的纤毛使菌株在宿主小肠 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粘附,从而在小肠内生 长繁殖。 二是菌株能产生肠毒素,使小肠粘膜 上皮细胞的通透性增加,分泌功能亢进, 引起腹泻。
大肠杆菌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两种类型, 分别为:
(1)急性胃肠炎型:潜伏期一般为10-24小时, 最短4小时,最长48小时,主要症状为食欲 不振、腹泻、呕吐,粪便呈水样,伴有粘液, 但无脓血,体温在38-40摄氏度之间,多数 患者有剧烈的腹绞痛与呕吐,若脱水严重时, 可发生衰竭。
常见的有猪霍乱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 氏菌和鸭沙门氏菌。
2、沙门氏菌性疾病和临床表现 沙门氏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由于活菌
和内毒素协同作用而致。
感染型的症状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症状 (呕吐、腹痛、腹泻、食欲废绝)。
如果细菌已产生毒素,可引起中枢神经 系统症状,出现体温升高、痉挛等。
一般病程为3-7d,死亡率约为0.5%。
电子显微镜下的金 黄色葡萄球菌
2、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葡萄球菌肠毒素可作用于动 物双侧迷走神经的分支和脊髓而引起呕吐, 还可使肠粘膜分泌较多水分,水分吸收量减 少,产生腹泻,还可造成胃粘膜表面损伤。
症状
主要为胃肠炎症状,潜伏期短,有头 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体温正常 或略有低烧,可能会引起脱水、肌肉痉挛、 虚脱等,短期即可恢复健康,愈后一般良 好。
常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细菌
1)沙门氏菌 2)布氏杆菌
3)耶尔森氏菌 4)志贺氏菌 5)大肠杆菌
6)弧菌
7)蜡样芽孢杆菌
8)李斯特菌 9)肉毒梭菌
10)金黄色葡萄球菌 11)产气夹膜梭菌12)空肠、结肠弯曲杆菌
一、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病: 美国、日本、澳洲
报告病例/10万人
Reported cases/100,000 population
(2)切断传播途径。 (3)加强对屠宰场、食品加工厂的卫生检疫。 (4)加强流动人口的卫生管理。 (5)发展快速可靠的病原菌溯源技术。
二、致病型大肠杆菌
• 大肠杆菌是人畜肠道中的常见菌,它的大 多数血清型是人类和大多数温血动物肠道 中的正常茵群。但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 杆菌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尤其对婴儿和 幼畜(禽),把他们称为致病型大肠杆菌。
第一章 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 的影响
• 细菌 • 真菌 • 寄生虫 • 病毒
第一节 细菌
食源性疾病包括中毒性和细菌性。 食用含有大量致病菌或毒素的食物而引 起的疾病称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还可分为感染型食源性疾 病和毒素型食源性疾病。 食用含有大量病原菌的食物引起消化道 感染为特征的疾病称为感染型食源性疾病; 食用由于细菌大量繁殖而产生毒素的食 物所造成的疾病称为毒素型食源性疾病。
(2)急性菌痢型: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 发热,有些患者呕吐,大便呈黄色水样,伴 有粘液、脓血,血细胞增多,一般持续7-10 天,愈后良好。
3、来源和传播途径
人和动物都可能带菌,健康成人和儿童 的带菌率为2-8%,腹泻病人为20%左右, 生畜的带菌率一般为10%,土壤、水源等 被粪便污染后也带有该菌。
• 1972年青海省同仁县因吃牛肉引起的圣保罗 沙门氏菌爆发,发病104人。
• 2003年5月16日海南省海口市双岛学园55 名师生由于食用受污染的食品而引发沙门 氏菌病。
• 在美国现在每年报告的沙门氏菌病有40000 例,但实际发病率至少是报告的20倍以上
5、预防措施
(1)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改变生食等不良习 惯。
35
美国
USA
日本
30
Japan
澳大利亚
25
Australia
20
15
10
5
0 1970 1973 1976 1979 1982 1985 1988 1991 1994
1、生物学特性
沙门氏菌属于肠杆菌科,为革兰氏阴 性短杆菌,兼性厌氧,无荚膜,周身鞭毛 能运动,偶然有无鞭毛的变种。
沙门氏菌生长适宜温度为37℃,但在 18-20℃时也能繁殖。对热的抵抗力很弱, 在60℃经20-30min即可被杀死。在自然环 境的粪便中可生存l-2个月,在水、牛乳及 肉类中能生存几周到几个月。
• 根据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将致病性大肠杆菌 分为4类: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 肠黏附性大肠杆菌(EAEC) 、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其中EHEC的危害最大。
1、生物学特性
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不产
生芽孢,有周生鞭毛,最适生长温度为 37℃,但在15-45℃均可生长。最适pH7.47.6,但在pH4.3-9.5时皆可生长,繁殖速度 快,在适宜条件下其世代时间仅17-19min。 在土壤和水中可存活数月,对氯气敏感, 在含氯气0.5~lmg/L的水中很快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