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仆》剧作分析

合集下载

虚无的质感——《阳台》剧作中空间建构与消解

虚无的质感——《阳台》剧作中空间建构与消解

艺术研究认知与解读丨2021-2虚无的质感——《阳台》剧作中空间建构与消解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邵宣摘要:日奈剧作《阳台》中,“真实”与“虚假”的空间不是对立存在而是相互叠置的。

通过扮演这一行为构建出“现实”“戏剧”“戏中戏”三种层次空间形态,最终逐一消解。

相对性质的否定不仅消解了剧作空间,同样也延伸至剧场之外的现实空间,在日奈看来“真实”与“虚假”的界限也不复存在。

关键词:日奈阳台空间日奈与大多数荒诞派作家达成了共识,世界是荒诞意义上的存在,所有的价值都将驱向虚无的归宿。

日奈崇尚萨特,在萨特剧作《禁闭》中,情节是荒诞的、动作是抽象的,同时语言也是失序的。

这与其他荒诞派剧作家一致,用诸多间离和陌生化的语言动作表达现代社会的失序以及无处不在的幻灭感。

如果说荒诞派剧作家最为普遍和常见的戏剧手段在于,使得他们的戏剧如同生活—样充满着不可知性与不可解读性,充斥着无意义的幻灭和空虚,让观众在观看之时感受到一股强大的窒息之感。

那么事实上,这种通过间离和失序所营造的情感缘由似乎剧作家也无法解释,正如贝克特在回答观众对于《等待戈多》中的问题时所言"如果我知道的话,早就告诉你们了”,这种荒诞的虚无感是与生俱来且伴随始终。

然而,日奈也是其中最为独特的一位,在剧场表现上似乎没有像其他荒诞派剧作家一样离经叛道。

他的作品有着完整的情节结构与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和行动逻辑,在剧作之中呈现出内在的整一性。

相较荒诞派剧作家使用怪诞手法和非理性化的剧作逻辑,将观众有意的驱逐出自然主义戏剧的幻觉场。

日奈的本意并不在此,他并不想将观众完全剥离出戏剧幻觉,也不想观众成为梦中人沉浸在其中,他所呈现出的是—种若即若离的状态。

这种状态,马丁•艾斯林在《荒诞派戏剧沖称之为"万镜之厅",也是日奈的戏剧本质。

“……是陷身万镜之厅时人的状况的绝望与孤独,无情地为只不过是他本人被扭曲的无穷映像所欺骗——谎言掩盖了谎言,幻想孕育出幻想,噩梦在噩梦中生长。

浅析喜歌剧《女仆作夫人》的钢琴伴奏艺术

浅析喜歌剧《女仆作夫人》的钢琴伴奏艺术

浅析喜歌剧《女仆作夫人》的钢琴伴奏艺术作者:路建敏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7年第11期[摘要]巴洛克晚期意大利作曲家佩尔戈莱西的《女仆作夫人》被认为是意大利喜歌剧诞生的标志,是喜歌剧的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杰作。

本文从时代背景、作品内容、钢琴伴奏的基本形式等方面着手,希望通过对《女仆作夫人》的研究,来窥探巴洛克时期喜歌剧的钢琴伴奏艺术。

[关键词]巴洛克;佩尔戈莱西;女仆作夫人一、《女仆作夫人》的背景简述对一部作品深层次的把握,离不开对其社会历史背景的探究。

喜歌剧源于正歌剧的幕间剧,18世纪随着启蒙运动的推动,市民艺术兴起,而正歌剧的模式日益僵化,最终走向走向衰落。

喜歌剧因其轻快、幽默,又贴近市民生活等特点,受到了市民阶层的喜爱,随后逐渐摆脱正歌剧的束缚,成为歌剧中一种独立的剧种而存在。

在当时音乐多为宗教与宫廷而服务的背景下,佩尔戈莱西从普通人的视角来以普通人为主角表现一个普通的女仆形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是一部极具现实意义的作品。

因此对此部歌剧钢琴伴奏的把握,首先应充分的表现其音乐的世俗性。

二、《女仆的夫人》的基本内容和构成1.基本内容故事中以第三阶级的人物为主角。

以女仆塞尔皮娜与伯爵之间的矛盾为主线,描写了第三阶级的代表“塞尔皮娜”为争取女主人身份与贵族“伯爵”进行的“斗争”,反映出社会底层人群的勇敢和智慧。

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即是该剧的最大亮点,其剧情的冲突性和鲜明的人物性格是伴奏者与演唱者最需要表达出来的。

2.基本构成人物和场景的构成。

该剧作为幕间剧在幕前表演,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戏剧中人物关系与场景的设定,只能用较少的人物关系、矛盾冲突和场景布置表现内容主题,该剧中人物只有三个:女仆塞尔皮娜、伯爵乌贝托和男仆韦斯蓬,整部剧只分为两幕。

因此,此时的喜歌剧需要更加丰富的曲调和伴奏来体现矛盾与冲突。

乐队编制。

在喜歌剧刚兴起时其规模较小,此时的乐队编制由羽管键琴和小型弦乐队构成,包括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一把低音提琴和一个羽管键琴。

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一(人教版高三选修备课资料)

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一(人教版高三选修备课资料)

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一(人教版高三选修备课资料)雷真民戏剧作为综合艺术的一种。

有两种含义:狭义专指以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为开端,首先在欧洲各国发展起来继而在世界广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英文为drama,中国称之为话剧。

广义还包括东方一些国家、民族的传统舞台演出形式,如中国的戏曲、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戏剧、朝鲜的唱剧等。

无论是西方源自古希腊的戏剧,还是东方的戏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戏剧始终是最接近大众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作者,演员与观众共同组成的表演场面,她更需要众人的合作。

相信我们都在成长过程中多多少少对一些戏剧形式或具体曲目有所了解,从现在开始,我们来接触一些在戏剧艺术长河中震烁古今的大师们留下的经典作品,并通过它们对戏剧发生兴趣,从而进行更广泛地阅读。

学习目标1、了解西方悲剧和喜剧的艺术特征2、理解戏剧冲突中主人公的性格和精神3、初步把握戏剧艺术的结构特点与“突转”的设置4、简单了解西方戏剧的发展脉络知识汇总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古希腊历史上诞生了著名的三大悲剧诗人,他们代表了古希腊悲剧艺术兴起——繁荣——衰落各个时期的最高成就。

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讲述了盗火者普罗米修斯从天界为人类带来光明与温暖,甘受宙斯惩罚的故事。

索福克勒斯——戏剧艺术的荷马代表作:《俄狄浦斯王》是标志着希腊悲剧艺术完美结构的典范。

以倒叙追凶的方式讲述了俄狄浦斯王发现自己就是杀父娶母的罪魁祸首。

其悲剧的感染力特别使人震撼。

也使俄狄浦斯情结被后世心理学家当成了恋母情结的代名词。

欧里庇得斯——心理戏剧的鼻祖代表作:《美狄亚》。

写取回金羊毛的英雄依阿宋的妻子美狄亚不惜杀害自己的孩子复仇的故事。

在后来的女权主义者看来最早提出了妇女问题。

古希腊悲剧的表现主题不在于悲剧性的故事本身,而是在于表现崇高壮烈的英雄主义思想。

根据亚里斯多德在论述古希腊悲剧的专著《诗学》中的定义,古希腊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模仿;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地遭到不幸,从而形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

简析米歇尔·昆策代表剧作的“成长”主题

简析米歇尔·昆策代表剧作的“成长”主题

简析米歇尔·昆策代表剧作的“成长”主题作者:赵谦来源:《学周刊》2018年第29期摘要:德国音乐剧作家米歇尔·昆策(Michael Kunze)以其多部音乐剧作品广受好评。

他的作品中都围绕同一个主题,即“成长”。

从年轻主角的设置、世俗力量的禁锢以及作为主角内心世界映射的虚幻角色入手,简要分析其代表作品中“成长”的主题是如何实现的。

关键词:米歇尔·昆策;音乐剧;成长;主题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9-0188-02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8.29.117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音乐剧作家米歇尔·昆策(Michael Kunze)先后创作了《伊丽莎白》(1992)、《吸血鬼之舞》(1996)、《莫扎特!》(1999)、《蝴蝶梦》(2006)、《玛丽·安托瓦内特》(2006)等享誉国际的作品。

不同于美国百老汇、伦敦西区的音乐剧,他的作品扎根于深厚的历史背景,借助丰富的故事情节和细腻的人物塑造,着重探討关于人性的根本问题。

昆策曾说:“我自己所创作的故事基本上都回归到一个主题,对我来说,我将其称之为‘长大成人’,也可以称之为‘独立自主’或者‘找到自我’,这其实是我所有剧本中真正的主题……我希望讲述的,是人们如何变得独立自主,如何不再依附他人,以及最终如何得到自身的自由。

”本文将从昆策作品中主角、反派以及二者的斗争入手,分析“长大成人”的共通主题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一、涉世未深的年轻主角纵观昆策的作品,不难发现其主角初出场时,皆为天真烂漫、个性鲜明、充满幻想的年轻人。

作者以此为起点,讲述其成长故事。

《伊丽莎白》中,少女时代的伊丽莎白生性活泼,一首《像你一样》道出了她对未来的向往:“像吉普赛人那样自由地生活/胳膊下夹着齐特琴/只做自己喜欢的事/喜欢自己所做的事”。

《吸血鬼之舞》中,阿尔弗雷德是一位涉世未深的年轻学子,而莎拉也是一位被父亲紧紧看护在金丝笼中的雏鸟,她的父亲无时无刻不在担心女儿的安全。

皮兰德娄与《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

皮兰德娄与《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

皮兰德娄与《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一、简述皮兰德娄的美学主张意大利著名的剧作家、小说家路伊吉·皮兰德娄,一生著述颇丰,写有四十四个剧本,三百多短篇小说,七篇长篇小说,以及两部文艺论著,并于1934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剧作凭借深邃的哲理与独具一格的美学主张在戏剧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1.幽默主义皮兰德娄于1908年发表了论著《幽默主义》,这部作品后来也成为了他文学创作的准绳,他所有作品的怪诞性均来源于他的诗学核心思想“幽默主义”。

所提出的“幽默主义”的概念与一般的幽默的涵义大相径庭,它是一个立足于荒诞意识的基础之上的概念,属于现代主义范畴。

他指出:“每一个是的背面存在着一个否,幽默是观察种种冲突的方式,幽默存在于剥去假面的勇气和精神之中。

由此可见,皮兰德娄的幽默主义作品是让读者剥去外在怪诞事件的外衣,在笑的同时进行冷静的思考和严峻的批判,从中发掘深刻的内涵与意味。

并且在剧中保留了真实主义描写社会阴暗面和人物病态心理的传统素材,这样使得其作品在感官与思想上都对观众造成了双重影响与刺激,他的幽默主义作品往往都包含着人与自我的冲突这一主题,把现实世界深刻的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赤裸裸地暴露了出来。

2.心理现实主义皮兰德娄十分重视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究人物内在精神世界的矛盾根源。

他敏感地捕捉到了人类在现实世界所面临的、内心深处无立足之地、精神空虚、心灵无所寄托的“迷惘”,以及自己与自我、与他人、与现实社会的深刻的矛盾与隔阂。

他把内在的心理活动搬上了舞台,用冷峻幽默的笔触开拓人物的心理,抓住了现代人的本质特征后,独创了一系列的表现现实社会的虚幻和紊乱的怪诞剧,进一步揭示了“自我”与“现实”的冲突,“自我”与“假面”的冲突以及现代人无法逃遁现实的悲剧。

又以“悲喜交集”、“幻想与现实结合”、“新颖复杂的滑稽状态”的风格,开创“荒诞”的先锋。

他将生活的运动与形式之间的固有冲突在戏剧艺术中表现出来,他不追求统一的答案,不像传统剧作家那般,对生活进行过滤,他追求的是一种混合着各种生活元素和人物角色的怪诞性效果,各种思想相互生发,相互依赖,也相互矛盾,形成了古罗马式怪诞图案般的艺术效果。

《女仆》剧作分析

《女仆》剧作分析
克莱k 依然没有敲破社会的法则,与她向往的社会不会
有 任 何 联 系 ,她 的 牺 牲 只 完 成 了 自 我 的 献 祭 。女主人不会为 她 消 耗 一 点 感 情 ,反 而 有 借 口 多 做 几 件 漂 亮 的 衣 服 ,抚 慰受 伤 的 心 情 ,或者走街串巷哀悼痛苦诉说自己的不幸。这朵恶 之 花 ,独自绽放,独 自 枯 萎 , 自影自怜。
^莱 尔 和 索 朗 日 就 是 女 主 人 的 镜 像 ,追逐于她们认知的 上 层 社 会 镜 像 。于 此 同 时 ,丢 弃 了 自 己 ,丧 失 了 自 我 的 价 值 存 在 。对于她们能够生活在他人角色里的价值,就是自我的 价 值 体 现 。没 有 自 我 价 值 的 肯 定 ,人 格 丧 失 。所 以 克 莱 尔 永
戏剧众论
39
《戏 剧 之 家 》2017年 第 1 9 期 总 第 259期
《女 仆 》剧作分析
门曼丽
( 云 南 艺 术 学 院 戏 剧 学 院 ,云 南 昆 明 650000)
【摘 要 】让•热内是一个另类的作家,他的一生穿梭在社会的最底层,在 成 名 之 后 7 3 岁的高龄还面临终身
监禁。《女 仆 》是热内第一部戏剧作品,存在于社会边缘的女仆,整日只能靠扮演女主人的角色来寻找生存的希望。
克 莱 尔 义 无 反 顾 冲 破 黑 暗 ,谱 写 一 首 恶 之 花 05的礼赞。
【关 键 词 】生存;歪曲;镜像 中图分类号:J 805
文献标志25(2017)19-0039-01
让 • 热 内 天 生 不 属 于 主 流 社 会 ,曾 一 度 以 偷 窃 为 生 ,充 当 男妓,在 7 3 岁高龄还面临终身监禁,他的一生都穿梭于 社 会 边 缘 。这 样 的 经 历 让 他 的 作 品 更 多 触 及 社 会 下 层 人 士 , 《女 仆 》是他的第一部戏剧作品。克莱尔和索朗日每日的仪 式 是 扮 演 女 主 人 ,这 对 她 们 像 教 堂 的 弥 撒 一 样 重 要 ,是她们 得 以 生 存 的 精 神 鸦 片 。她 们 整 日 生 活 在 阴 暗 狭 窄 的 阁 楼 里 , 看不见亮光, 一 无 所 有 ,甚至自己也不属于自己。而扮演女 主 人 成 为 她 们 生 活 中 唯 一 的 亮 光 。一 样 的 生 命 ,在阶级 中 被 划 上 割 裂 的 符 号 ,弱 者 的 话 语 权 被 高 层 社 会 的 强 者 剥 夺 ,弱 者变成了权力者的镜像人。

(人教版)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9单元-贝克特与《等待戈多》ppt课件(48页)

(人教版)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9单元-贝克特与《等待戈多》ppt课件(48页)

第三,寓意与象征。这部戏剧的主题是“等 待”。等待,寓意着没有意义的生活。这正是荒 诞概念中的人类生存条件,即缺乏意义。弗拉季 米尔和爱斯特拉冈象征着战后生活在苦难中的人 类。人类,作为社会存在的支柱,在畸形发展的 资本主义社会里,特别是在战后的西方社会里, 已经到了无法生存下去的地步;社会的罪恶和灾 难,使得人格丧失,个性毁灭。他们处在一种生 死不能的尴尬难堪的境地。明明知道戈多不会来, 还是要等待,在等待中死去、消亡。
其次,凋敝的舞台形象。幕布一拉开,出 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派凋敝凄惨的景象:黄昏 的暮霭,荒野中的小路,光秃秃的枯树,两个 衣衫褴褛、神态恍惚的流浪汉,这些“直接呈 现给观众”的舞台形象,一方面渲染了全剧荒 原般的气氛,另一方面,因其完全不同于传统 戏剧的场面而被追加了象征意义,使作者的内 在思想转化为视觉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
用传统的、理智的手法去反映荒诞的生活,而主
张用荒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的存在。其艺术特
点为:1. 反对戏剧传统,摒弃结构、语言、情节
上的逻辑性、连贯性。2. 常用象征、暗喻的方法 表达主题。3. 用轻松的喜剧形式表达严肃的悲剧 主题。
二、《等待戈多》的荒诞性 贝克特认为,“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 的艺术才算得上是纯正的艺术”。《等待戈多》 这部荒诞性戏剧的经典作品正体现了这种反传 统的艺术主张。
知识链接
一、荒诞派戏Leabharlann (absurd theatre)现代戏剧流派之一 。荒诞 (absurd )一词 由拉丁文(sardus)( 耳聋 )演变而来 ,在哲 学上指个人与生存环境脱节。荒诞派戏剧一词最 早见于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 艾思林1962年出版的 《荒诞派戏剧》一书。
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它拒绝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第12课《等待戈多》课件 人教版第五册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第12课《等待戈多》课件 人教版第五册

剧情简介
对戈多的含义无法也无须去作琐细的考 证,但剧中戈多确是爱斯特拉冈和弗拉 季米尔的救星和希望。然而象征人类的 流浪汉,等来的却不是救星,却是痛苦 和压迫——幸运儿和波卓。幸运儿是痛 苦的化身,他备受折磨,任人奴役。波 卓是压迫的体现,他蛮横凶狠,傲气十 足。第二幕中波卓瞎了眼,求救于流浪 汉,表明了作者的另一观点:命运变化 无常。
剧情简介
总算等到了人,却仍是波卓和幸运儿。 这时的波卓眼睛瞎了,幸运儿成了哑巴。 昨日气势汹汹的波卓,跌倒在地爬不起 来。两个流浪汉好不容易才把他扶起来 走了。接着还是孩子来,宣布戈多今天 不来了,明天一定来。两个无望的流浪 汉又想起了上吊,解下裤带子,但一拉 就断了。死又死不成,只好明天再等, 再等……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剧情简介
剧作在荒诞的背后,深刻地表现了现代 文明中的人生处境:生活在盲目的希望 之中。人们遥遥无期地等待着一个模糊 的希望,到头来只是一场梦幻,只有失 望、再等待、再失望,在期待中耗尽生 命,在失望中饱尝痛苦。舞台上演出的 是人类社会的抽象化缩影。两个流浪汉 是人类的象征,他们生活在世上只有一 件事:等待戈多。
两个瘪三式的流浪汉在黄昏的乡
间小道上等待从来没有见过的戈多, 他们无聊地闲谈,做些机械的动作, 讲些不知所云的故事。但戈多迟迟不 来,以至于烦闷得想到自杀,但又不 甘心,想等戈多来弄清自己的处境再 死。等来等去,终于等到了来人,却 不是戈多而是波卓。他手持鞭子,一 手牵着被拴着脖子的“幸运儿”。
剧情简介
2.戏剧场面、舞台形象的不同。 荒诞派戏剧不关心是否具有现实 生活的真实,强调象征意义。
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主 要有以下三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仆》剧作分析
作者:门曼丽
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19期
【摘要】让·热内是一个另类的作家,他的一生穿梭在社会的最底层,在成名之后73岁的高龄还面临终身监禁。

《女仆》是热内第一部戏剧作品,存在于社会边缘的女仆,整日只能靠扮演女主人的角色来寻找生存的希望。

克莱尔义无反顾冲破黑暗,谱写一首恶之花的礼赞。

【关键词】生存;歪曲;镜像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9-0039-01
让·热内天生不属于主流社会,曾一度以偷窃为生,充当男妓,在73岁高龄还面临终身监禁,他的一生都穿梭于社会边缘。

这样的经历让他的作品更多触及社会下层人士,《女仆》是他的第一部戏剧作品。

克莱尔和索朗日每日的仪式是扮演女主人,这对她们像教堂的弥撒一样重要,是她们得以生存的精神鸦片。

她们整日生活在阴暗狭窄的阁楼里,看不见亮光,一无所有,甚至自己也不属于自己。

而扮演女主人成为她们生活中唯一的亮光。

一样的生命,在阶级中被划上割裂的符号,弱者的话语权被高层社会的强者剥夺,弱者变成了权力者的镜像人。

一、自我的沉寂:活着却不存在
克莱尔和索朗日是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一类人,是世界之外的边缘人,是那些光辉鲜亮人的影子和反面映衬的存在。

社会对于她们的认证是女主人的附庸,她们从来没有作为单独的个体去存在、被社会认知。

索朗日讥讽克莱尔,“小姐从来没有溜达过!她用窗帘或者抽纱床罩裹住身子,不对吗?”克莱尔扮演女主人的行为已经渗透在生活的每时每刻,每天还有固定的扮演仪式,她在生活中已经找不到自己的生存方式。

她与索朗日相互支撑又相互厌恶,是那样的讨厌对方,但从对方行为里又看到自己。

她是那样憎恨自己,迫切希望改变,举报主人秘密的匿名信铺满了整个阁楼,克莱尔小心翼翼编写举报内容。

这份举报信是克莱尔黑暗生活中透进来的光,改变命运轨迹的跳板。

克莱尔在生命最后扮演的女主人,是她自我世界中最真实的一刻,以生命代价完成了角色的相信。

没有人愿意发觉索朗日和克莱尔的存在,连她们自己也厌恶自己。

在创作《女仆》时,热内承认:“当我创作这部戏时,我讨厌我自己,甚至还拒绝承认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的第二个目的就是使观众席里的看客们都感觉到他们亦为此而不好受。

”社会的价值体系让人厌恶自己到了极致的地步,处在社会底层边缘的人,得不到生存权利,只能“另辟蹊径”。

“观众席里的看客们都感觉到他们亦为此而不好受”,社会法则之外的人以丧失自我、丧失生命的疯狂方式冲向规则,制定者应该为他们和自己的生存而坐立不安。

克莱尔和索朗日接近规则的方式是充满着危机感的,温暖的被窝、抹粉的脸颊、乱放的话筒、礼裙的抚摸痕迹,甚至屋里的每一丝空气,都有可能出卖她们,引起事情的败露。

在一个被社会所抛弃的世界里,只有打击女主人甚至让她消失的“另辟蹊径”,才能让她们找到自己生存的价值。

克莱尔和索朗日就是女主人的镜像,追逐于她们认知的上层社会镜像。

于此同时,丢弃了自己,丧失了自我的价值存在。

对于她们能够生活在他人角色里的价值,就是自我的价值体现。

没有自我价值的肯定,人格丧失。

所以克莱尔永远在追寻,即使她能够进入上层社会,也同样在追寻他人的镜像。

人格的沉沦,让克莱尔她们永远沉浸在绝望和孤独之中。

二、幻想的沉沦:他者的歪曲
恶之为花,其色艳而冷,其香浓而远,其态俏而诡,其格高而幽,绽放在地狱的边缘。

②克莱尔就是地狱边缘的一朵恶之花,索朗日尖酸刻薄的辱骂对克莱尔来说是那样的痛快。

克莱尔无法承认自己生存在太太的烙印和幻想之下,她准备为自己的生存寻找一条出路——举报太太的情人,她迫切希望这个通道能够让自己与那个阶层产生联系。

克莱尔精心策划的结局,只看到女主人的惺惺作态,敌人对她计划轻易的拒绝,让克莱尔丝毫没有反击的余地,所有的幻想瞬间破灭,但她以生命为代价换取了一场游戏的幻想实现,完成自我价值。

克莱尔依然没有敲破社会的法则,与她向往的社会不会有任何联系,她的牺牲只完成了自我的献祭。

女主人不会为她消耗一点感情,反而有借口多做几件漂亮的衣服,抚慰受伤的心情,或者走街串巷哀悼痛苦诉说自己的不幸。

这朵恶之花,独自绽放,独自枯萎,自影自怜。

“我们的存在便是对你们幸福的映衬。

”一生游走在社会边缘的热内似乎对这个世界有着无奈的叹息。

克莱尔、索朗日以及太太都在模仿他者形象,自己真正的人格是丢失的。

她们是作为一种形象出现,是一种象征符号,是规则镜像构建下的映像。

映像可能是歪曲的他者,他者又在歪曲。

整个的存在本身是扭曲的,丢失的,表象的复杂让镜像的映像更加混乱。

人格的沉沦让自我成为他者扭曲的映像,而又该怎样找回真正的自我,该是个人之后的思考。

注释:
①恶之花来源于波德莱尔的诗集,描述了大城市的丑恶现象,吸引诗人的是被社会抛弃的穷人、盲人、妓女、横尸街头的女尸。

②来源于《恶之花》,中文百科.
参考文献:
[1]马丁·艾斯林.荒诞派戏剧(让·热内:万镜之厅)[M].杨知译.北京:中央戏剧出版社,1992.
[2]让·热内.女仆[M].施康强译.北京:中央戏剧学院,1997
[3]袁丹璐.让·热内与《女仆》[J].乐山师范学报,2013(08).
[4]石志光.从《女仆》看热内戏剧的仪式化风格[J].金田,2014(03).
[5]韩宜珂.黑暗中的勇士[J].四川戏剧,2008(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