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美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学校体育学教学大纲

学校体育学教学大纲

学校体育学教学大纲《学校体育学》教学大纲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总学时数:68适合专业:体育教育专业考核方式:闭卷笔试一、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学校体育的原理与方法,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的基本规律,使学生掌握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基本具备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学校体育工作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要有本课程相对稳定的教学大纲、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2)在保证该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着重突出本课程的实用性。

有关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并能熟练应用。

(3)教学中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来指导教学的全过程。

(4)在理论教学中要应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

三、教学学时分配四、大纲内容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学习了解学校体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了解学校体育发展中的人文主义传统和科学主义传统及其历史地位,了解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脉络,理解与把握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

重点与难点:理解与把握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学习能正确认识与理解学校体育的地位和功能;了解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体能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并能根据中学生的特点正确提出开展学校体育的基本思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学校体育实践中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重点与难点: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学校体育的结构,阐释学校体育的目的与目标对于开展学校体育,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效率的意义。

明确制定学校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因素,能正确把握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内容。

重点与难点: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第四章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主要内容:主要阐述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体育课程的功能与价值,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

新版《学校体育学》教学大纲13.doc

新版《学校体育学》教学大纲13.doc

《学校体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课程名称:学校体育学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必修)学时:36(理论学时:32;见习学时:4;学分:2)开课学期:第4学期开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参考教材:《学校体育学》、潘绍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二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课程性质:《学校体育学》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重点研究学校体育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的学科。

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学校体育在教育和体育中的地位、学校体育的目标,明确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政治、业务素质,初步具有体育课程编制与实施的基本能力。

具体任务:1、全面系统地学习学校体育的基本问题,体育课程与实施以及课外体育的有关理论知识。

2、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环节,能够运用理论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实践能力,独立思考和分析学校体育中的有关问题。

三、教学基本内容与基本要求(一)教学基本内容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体育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了解学校体育发展中的人文主义传统和科学主义传统及其历史地位,了解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特点,从而更清醒地理解与把握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

教学基本要求: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注重直观教学的运用。

认真研究教材及参考书,组织好课堂讨论、课下答疑和作业批改等各个教学环节的工作。

教学内容: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教学重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演变教学难点:学校体育思想的演变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全面发展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正确认识与理解学校体育的地位与功能,了解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体能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并能根据中学生的特点正确提出开展学校体育的基本思路,将所学知识能够运用到学校体育实践中,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基本要求: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注重直观教学的运用。

认真研究教材及参考书,组织好课堂讨论、课下答疑和作业批改等各个教学环节的工作;教学内容: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教学重点: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作用。

体育美学之二

体育美学之二

1992年和1993年,中 国的《体育美学》被 韩国两家出版社翻译 出版,标志着中国的 体育美学已基本自成 体系。10年来,华南 师大一直招收把体育 美学作为研究方向的 硕士生和博士生。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体育美学的研究对象,包含下面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首先,从客观方面研究体育活动中实际存在的美, 正确认识审美对象。
2 创造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创造性是体育美的突出特征。尤其是现代以来,创造性成为现 代竞技体育发展的核心,成了评判竞技体育水平的准则。奥林 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格言,也体现了体育美的创造性 特征。同时,人们也极易将体育美的创造性与社会进步、与体 育运动的发展相联系,似乎只有符合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 的、新的、进步的事物才能充满生机、富有创造性,才是美的。 很显然,如果一味追求规范性势必会阻碍体育美育活动的发展。 因之,体育美的创造性特征几乎屏蔽了它的规范性品格。事实 上,规范性同样是体育美的重要特征。首先,体育美育活动总 是在一定规范内进行的,体育美的展示也同样遵循各种规范。 以体操为例,体育美必须建立在动作完成的规格之上,没有了 规范的动作也就失去了美。其次,体育美的创造必须以科学规 范为基础。不遵循科学的规律进行训练,人体就会受到伤害。 以追求更快的110米栏为例,当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刘翔因 伤退场时,中华人民共和国13亿人民无不黯然神伤,哪里还有 体育美可言。所以体育美应是创造性与规范性的统一,规范是 创造的规范,创造是规范的创造。
体育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它所表现的不仅仅是一种运动, 而是一种广泛意义上体现着人类对美的追求,一种在实 质上体现着人类进步的文化。人们对体育的热爱和欣 赏并不只是单纯的对力量、技巧的崇拜和对运动规则 的玩味。毋宁说对体育的赞赏更多的是一种对善和美 的积极肯定。体育运动显现着善和美,体育很典型地体 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

体育特色教学大纲设计模板

体育特色教学大纲设计模板

一、指导思想本体育特色教学大纲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学生身心健康、技能提升、品德教育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通过特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创新和教学评价改革,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 基础目标:(1)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2)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

2. 特色目标:(1)根据学校特色,开设特色体育课程,如武术、跆拳道、乒乓球等;(2)培养学生特长,提高学生在某一运动项目的竞技水平;(3)举办各类体育竞赛,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内容1. 基础课程:(1)田径:短跑、长跑、跳远、跳高、投掷等;(2)球类运动: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等;(3)体操:广播体操、健美操、武术操等;(4)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太极拳、舞龙舞狮等。

2. 特色课程:(1)武术:武术基本功、拳术、剑术、枪术等;(2)跆拳道:跆拳道基本技术、品势、实战等;(3)乒乓球:基本技术、战术、比赛规则等;(4)其他特色课程:如瑜伽、篮球、羽毛球等。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2. 分组教学法:根据学生特长和兴趣,分组进行教学,提高教学针对性;3.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实践教学法:注重学生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5. 评价法: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如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2. 终结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成果,如运动技能、竞技水平、团队协作能力等;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提高学生反思和自我改进的能力;4. 家长评价:邀请家长参与评价,共同关注学生成长。

六、教学资源1. 教学场地:学校运动场、体育馆、健身房等;2. 教学设施:体育器材、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等;3. 教学资料: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学课件等;4. 教学团队:体育教师、教练员、心理辅导师等。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DB1201001-4
课程名称
体育(一、二、三、四)
课程性质
通识教育必修课
英文名称
Physical Education
开课单位
体育部
面向专业
材料类
授课语种
汉语
学分
4
总学时
120
理论学时
120
实验学时
讨论学时
上机学时
其他学时
开课学期
第1-4学期
先修课程

一、课程简介
体育是材科类学生的一门通识教育必修课,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亦是衡量育人质量的重要标准。
启发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
线上慕课
1
授课(2)
作业8
体育二
运动素质2
能够明确自身速度、耐力、力量、灵敏、协调等基本身体素质体质健康状况,开展专项锻炼。
现场示范
1
授课(7)
作业9
体育二
专项运动技术与技能2
能够明确专项基本技术战术、运动技能,开展团队运动。
现场示范
教学竞赛
1
授课(16)
作业10
体育二
身体素质考核2
能够通过专项运动,明确自身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素质指标。
教学竞赛
1
授课(1)
作业11
体育二
技能考核2
能够明确专项技术动作标准,科学开展体育活动。
现场示范
教学竞赛
1
授课(3)
作业12
体育三
体育基础理论3
能够理解健康和体育的含义、体育锻炼对人身心发展的积极影响;能够明确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原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简述运动中的医务监督等知识。

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教学大纲

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教学大纲

《健美操》课程教学大纲1、课程性质与任务健美操是一项融体操、舞蹈、音乐于一体,以健身、健美为目的的体育运动项目。

健美操是中等职业学校必修的一门课程,它具有健身、健心一体性,动作的多变性和协调性,运动负荷大而有针地性,并且它是一种在欢乐、愉快、激情的气氛中进行健身,同时实现知识,技能技术的增长,培养学生的协调性、表现力、创造力、以达到健身、健心和增长知识的整体效益。

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精选和创编了不同类型、难度和运动负荷的健美操组合套路,使绝大部分学生对健美操产生浓厚兴趣,为学生今后终身参加健身运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任务是:1.全面掌握健美操运动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做到讲解科学化、教法多样化、示范规格化,突出师范性。

2.学习掌握健美操运动竞赛的组织与裁判方法,以及运动场地器材的修建、使用与管理知识等实际工作能力。

3.能全面地、系统地了解健美操运动发展的前沿动态,具有从事学校健美操运动教学与训练工作科学研究方法和能力。

4.通过健美操运动的教学与训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1、通过健美操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明确健美操的基本概念,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正确理解健美操基本动作的技术要点,掌握利用健美操运动锻炼身体的手段与方法。

2、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明确健美操运动项目在各大学校的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重要意义。

3、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

培养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掌握现代《健美操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热爱教育事业、思想品德优良、专业基础扎实,从教能力和富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即能胜任大、中、小学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及其它方面的社会体育工作。

三、课时计划及分配健美操第二学期教学计划四、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一)教学内容(1)理论部分1.健美操运动的概念与分类及其特点与功能2.健美操运动的起源与发展3.健美操运动的术语及欣赏(2)实践部分1.健美操基本动作身体姿势练习:①基本站、立、行、走姿势②基本脚位练习③基本手型手位④躯干的基本动作:A.胸部动作;B.腰部动作;C.髋部动作2、健美操基本步伐3、常用上肢动作①常用手型、掌型、拳型、五指张开型②上肢动作、举、屈臂、伸臂、屈臂摆动、上提、下拉、胸前推、冲拳、肩上推、摆动、绕和绕环、交叉4、成套健美操动作(1)第二套全国大众健美操锻炼标准1—3级规定动作5、流行健身操介绍:有氧拉丁、街舞、有氧博击操、踏板操、轻器械健美操、瑜珈健身术、舍宾、形体训练等。

体育美学(教学重点)

体育美学(教学重点)

第一章体育美学概述第一节体育美学的学科性质一、体育美学产生的原因和条件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既是古老的,又是年轻的。

(1)古代对艺术的概括,是美学思想的萌芽。

(2)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

●1735年德国鲍姆加登首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1750年将美学命名为 Aesthetik。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近代形成的。

美学的西文名称为“Aesthetic”,该词源于希腊文,词根含义为“感觉”、“感兴趣”、“感性的”。

“美学之父”:18世纪初德国唯理主义哲学家鲍姆嘉滕(Baumgarten )2.体育美学产生的原因是伴随着体育实践的产生而产生3.体育美学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美感由外界环境所决定,与人的意识的能动机制有关●具体体现在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上。

●对体育美的概括和总结为体育美学的产生提供了依据二、体育美学的发展概况产生出比较抽象的理论,是在 20世纪下半叶。

1.日本较早着手研究的国家。

2.20世纪 50 年代苏联研究活跃。

3.我国20 世纪 70 年代末着手研究。

(1)1985年成立体育美学学科组。

(2)20年间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应用研究。

三、体育美学的学科性质1.体育美学(1)揭示体育美的本质特征(2)体育美的发展过程和规律(3)阐明体育实践与审美的关系(4)是美学的一个分支(5)属于应用美学的范畴。

2.体育美学具有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特征。

第二节体育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一、体育美学研究的对象1.从客观上研究体育运动中存在的和显现的美2.从主观上研究体育运动中的审美意识。

3.揭示如何利用各项体育运动。

二、体育美学研究的范围1.研究的范围(概括)(1)以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审美关系为中心(2)研究审美关系中的主体和客体(3)研究体育美的创造以及体育中的审美教育2.研究的范围(具体)(1)人在体育运动中的自然美和艺术的表象与理念。

(2)体育运动中技术、战术的美的特点和规律(3)体育运动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4)研究体育运动中的审美教育(5)各种类型的体育场地、体育馆的设计与建筑的装饰(6)各项体育运动服装的样式设计和调配(7)各种运动器材的设计、制作以及体育音乐、体育美术、体育摄影、体育电视、体育广播等。

《体育》教学大纲(本科)

《体育》教学大纲(本科)

体育一、课程目的和任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是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质量。

健康体魄是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和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通过体育教育大力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锻炼习惯,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使学生成为具有现代精神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二、理论课教学(一)教学目标1.加强学生对体育的思想教育意识,使学生认识体育的重要性,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2.掌握科学锻炼身体及自我评价和监督的方法。

3.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4.了解体育教学模式。

(二)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学时体育基础理论1.我校体育教学综述2.体育养生与终身体育3.体质健康与测量评价2合计2三、实践课教学(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提高体育文化素养,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2.努力增强学生体质,保障身体健康,提高抵抗疾病与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懂得如何利用体育锻炼进行防病、治病和强身健体。

3.注重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使学生通过体育活动等积极手段,调控及改善心理状态。

在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评价体质健康标准,以指导自我进行科学锻炼身体,充分体会运动的乐趣。

4.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体育欣赏能力,注重学生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5.通过体育教学活动,陶冶情操,锻炼意志。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二)实践课教学1.特色课教学(1)太极拳教学:(含长学制)学生的必修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美学》教学大纲
一、课号:01102111
二、总学时:32学时
三、适应专业:高等工程专科学校三年制运行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
四、选用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学校教材胡小明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五、本课程的作用和任务
通过体育美学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美学是体育领域中审美活动的一门科学,它提示了体育活动的特有的身体美、运动美和人文美,认识体育中的美感,运动竞赛的独有魅力及如何从事审美教育,理解体育与艺术的相互关系和具体影响。

六、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导论
本章教学重点:了解体育美学的定义及体育与美学之联系。

本章教学难点:从审美角度去认识体育美学。

第一节体育美学的建立
一、走进美学
二、美学研究的新领域
三、构建体育美学
第二节体育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体育的价值区域与相关学科
二、体育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体育美学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
一、苏联及东欧国家的体育美学研究
二、欧美等国的体育美学研究
三、日本的体育美学研究
四、中国体育美学的兴起和发展
第二章体育美
本章教学重点:体育美是人类有意识培育身体活动所展现出来的美的总称。

本章教学难点:体育美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组成部分。

第一节身体活动与体育美的萌生。

第二节体育美的属性。

第三节体育活动中的真善美。

第三章身体美
本章教学重点:身体美的概念及内容。

本章教学难点:对身体美的认识及理解。

第一节身体美的概念及价值。

第二节历史上对身体美的认识。

第三节身体美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身体健美的标准。

第四章运动美
本章教学重点:从时、空、力度中来理会运动美。

本章教学难点:运动美的多元素性。

第一节运动美的内在要素。

第二节身体运动的形式美。

第三节相关审美对象。

第五章人文美
本章教学重点:人文精神指引下的健康美。

本章教学难点:人文要素影响下的人文美。

第一节体育目标显示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第二节群体的多样美。

第三节个体的内在美。

第六章体育与美感
本章教学重点:美感从体育运动中阶获。

本章教学难点:运动中的美感不同于对一般事物的美感。

第一节运动者与美感。

第二节与美感有关的运动感觉。

第三节身体运动能力与美感。

第七章运动竞赛观赏
本章教学重点:掌握运动竞赛的审美尽度和特征。

本章教学难点:运动竞赛分类观赏。

第一节况技美及其评价。

第二节体育竞赛的审美要素。

第三节运动项目的审美分类。

第四节评分类运动项目的审美特征及观赏。

第八章体育中的美育
本章教学重点:体育与美育的密切关系和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