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文化之首——《周易》

合集下载

《周易》导读课件

《周易》导读课件
《周易》导读
目录
• 《周易》简介 • 《周易》的基本概念 • 《周易》的哲学思想 • 《周易》的占卜方法 • 《周易》在现代的应用 • 《周易》的未来发展
01
《周易》简介
《周易》的起源与历史
起源
据传《周易》起源于商末周初, 是古代先贤根据天人感应、阴阳 变化等原理编撰而成。
历史
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与演变,《周 易》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经典之 一,对后世哲学、文化、艺术等 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
《周易》的作者不详,一般认为是由多位先贤共同创作而成。
影响
《周易》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不仅在哲学、政治、军事等领域有广泛的 应用,还对中医、风水、占卜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周易》的思想观念也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 角落,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02
爻辞
是对爻的解释和意义说明,具体阐述 爻所代表的吉凶祸福、变化规律等。
易理与易象
易理
是《周易》的哲学思想,强调阴阳对 立统一、相互转化,以及天人合一的 宇宙观。易理是《周易》的核心,指 导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易象
是《周易》中象征意义的表达方式, 通过卦象和爻象来表现事物的发展变 化规律。易象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 括性,能够启迪人们的思维和智慧。
或过度依赖占卜结果。
05
《周易》在现代的应用
《周易》与管理
决策制定
《周易》的卦象和卦辞可 以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 帮助企业家洞察市场变化 和未来趋势。
战略规划
《周易》强调整体观和变 通,有助于企业制定长远 战略,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
组织管理
《周易》提倡阴阳调和、 中庸之道,有助于企业建 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团队 文化。

《周易》真的只是一本算命的书吗?

《周易》真的只是一本算命的书吗?

《周易》是一部源远流长的古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

对于很多人来说,它只是一本算命的书。

这种观点显然是过于狭隘的,因为《周易》的价值远不止于此。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周易》的意义,带领读者重新认识这部经典之作。

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周易》并不是一本算命的书。

它的正式名称是《易经》,意为“易于经世致用”。

《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家、儒家、墨家等各种思想流派的共同遗产。

它的核心思想是“变化”,强调事物的变化和演化,以及人类应对变化的智慧和方法。

《周易》不仅是一本哲学著作,更是一本人生指南。

我们来看看《周易》的内容。

它由六十四卦组成,每个卦都代表着一种特定的情境和状态。

每个卦又分为上下两爻,每个爻都有阳爻和阴爻之分。

根据这些爻的组合,可以得出六十四种不同的卦象,每个卦象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象征。

这些卦象被广泛应用于预测和解释各种事物和现象,但这并不是《周易》的全部内容。

事实上,卦象只是《周易》的一个方面,它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思考和决策的方法。

《周易》提倡“以卦为师”,即通过卦象来领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这种方法不是简单的算命,而是一种深入思考和洞察的过程。

通过卦象,我们可以了解事物的内在关系和发展趋势,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个人生活和事业,也适用于国家政治和社会发展。

《周易》被认为是“治国之宝”,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理方法和理念。

《周易》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它强调“天人合一”,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相互联系和依存的。

它提倡“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不过分、不过度的处世之道。

它倡导“以德为先”,认为道德是人类最高的追求和价值。

这些思想都对中国文化和世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易》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经典之作,远不止于一本算命的书。

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部人生指南,是一种思考和决策的方法,是一种治理方法和理念,是一种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的集合。

经典中的经典

经典中的经典

中华经典文化之首:《周易》易更三圣:画卦者伏羲,演卦者文王,传述者孔子。

《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

被推崇为“群经之首”。

被人们称作“宇宙代数学”。

也有人说《易经》是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3.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

4.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5.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6.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7.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8.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9.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10.君子以俭德辟难。

1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12.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13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14.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孔子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巧言令色,鲜矣仁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4.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11.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3.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4.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5.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16. 克己复礼为仁17.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必读的中国十部经典书籍

必读的中国十部经典书籍

必读的中国十部经典书籍都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带你看一下中国经典吧。

这十部经典分别是:《周易》《论语》《孟子》《近思录》《传习录》《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诗经》《史记》中国文化常被概括为“一源三流”,一源,指的是《周易》,三流,指的是儒释道。

想要了解中国文化,《周易》和儒释道的经典是绕不过去的。

1、群经之首——《周易》:洞察天机《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被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爱因斯坦说:“西方科学家做出的成绩,有不少被中国古代科学家早就做出来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之一是古代科学家自幼学习《周易》,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学家们不曾掌握的一把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金钥匙。

”而对普通人来说,周易则是可以时时研习的生存宝典和人生指南。

64卦,其实就是64类问题或者说是人生境遇,而384爻不过是384种不断演变、冲突、发展的状态。

历史上,对周易的注疏、阐释、演绎的著作汗牛充栋,数不胜数,但是,综罗百代,易经无非讲的是知变与适变。

理:探讨宇宙人生形上、形下的能变、所变与不变之原理。

象:是从现实世界万有现象中,寻求其变化的原则。

数:是由现象界中形而下的数理,演绎推详它的变化过程。

读懂易经,掌握变化之理,洞察变化之机,运用适变之法,你也可以天机神断,人生从此无大过。

儒家必读的经典:《论语》《孟子》《近思录》《传习录》2、《论语》:做一个好人《论语》作为记载孔子思想和言行最为权威的一部著作,是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

宋代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可治天下”。

朱熹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将其列为“四书”之首。

《论语》自问世以来成为历代儒生的必读书目。

“以仁为核心、以和为贵”的思想构筑了中华民族礼乐文化的基本精神。

她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对我们的理想、志向、人生目标以及为人处世等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其儒家思想广大而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实际运用,是中国古代思维的精华结晶。

《周易》读书笔记

《周易》读书笔记

《周易》读书笔记《周易》读书笔记(精选5篇)关于对《周易》读书笔记,本文将围绕读书笔记,进行解答论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周易》读书笔记篇1《周易》是中国古代卜筮之书,也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它蕴含了深奥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对于现代人的生活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以下是我对《周易》的读书笔记。

一、书籍概述《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

经部主要讲述了64个卦象,每个卦象都有六个爻,代表了六个时间单位。

传部则是对经部的解释和说明,包括彖传、象传、文言传、系辞传、说卦传和序卦传。

整本书以“阳变阴合”为基础,强调了阴阳调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二、思想分析1.阴阳调和《周易》强调了阴阳调和的思想,认为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两面,只有阴阳调和,才能达到平衡。

这种思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饮食上要注意酸甜苦辣咸的平衡,在人际关系中要学会包容和妥协。

2.天人合一《周易》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三、个人观点我认为,《周易》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重要参考。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阴阳调和、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更加明白了如何在生活中应用这些思想。

四、对比与参照与其他经典相比,《周易》更具有哲学性和思辨性。

与其他经典一样,它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它的方式更为深刻和复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周易》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五、创作风格《周易》的创作风格独特,语言简洁明了,充满了哲学智慧。

它用最简单的词语和图形描述了深奥的哲学思想,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涵。

六、深入分析《周易》中的每一个卦象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象征,如“泰”代表亨通,“否”代表困难,“观”代表观察,“噬嗑”代表刑罚等等。

这些卦象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描述,也是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初中读后感《周易》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周易》读后感

《周易》读后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当电子书取代了纸质书籍,当浅阅读充斥社会,不禁感叹:经典,你在何方?其实,经典常在,只是知音觅矣。

暑假时,我品读了群经之首——《周易》,其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甚为经典,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所在,因此,引起了我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书中说道:天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应像天一样,不断运行,不断努力,发愤图强。

经过一番思考,不禁发问:君子是不是只需不断努力就能成功?我以为不一定。

在我看来,这句话应该是“天健行,君子以之自强不息”,天上的日月星辰在不断运行,君子通过顺应这种规律,根据环境与自身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是自己变得强壮,生生不息。

《逍遥传》中也提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人生于天地间,应顺天而行,遵循事物的正确规律和方法,而不是只让君子埋头苦干,不松干劲。

在我身边,不发努力刻苦之人,却为何有些成绩普普通通?爱因斯坦说过:“成功=艰苦劳动十正确方法少说空话”他们缺少正确的方法而埋头蛮干,没有遵循客观规律,才会如此。

所以说,君子不仅要努力刻苦,还需顺应天道,才能使之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应效仿它来增厚美德,客载万物。

古德之心,泱泱中华之传统。

仁、义、礼、智、信五德修身,方可齐家治国,平天下!成孔子“志士仁人,无求生意害人,有杀身以成仁”的德之师;义之忠,成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德之将;礼之谦,成孔融“三岁让梨,尊长尚礼”的德之贤;智之慧,成孔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德之臣;信之守,成季布“一诺千金,千金难买”的德之志。

道德之心,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对道德的关注和讨论,是一个民族的道德自觉。

如今,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

最令国人尴尬的是老人倒地无人扶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德消失不见,但深入观察,是因为“助人为祸”导致好人难做,不禁发笑: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

《周易》1讲 绪论85

《周易》1讲 绪论85

书 、观看资料片、问答互动。 成绩评定:考勤 ╋ 平时成绩40%(课堂 问答、课堂书面练习、8或9周期中测验、 交布置的作业);期末试卷60%。 期末考试形式:开卷、笔答。题型:单多 项选择题、名词解释、图表题、材料题、 论述题等。 参考用书:《易学基础教程》 北京大 学 朱伯昆 为:她古老,
时间距离大;她神秘,谜团较多;她具思辩性, 道理深奥而晦涩;她涉及面宽,须具备广博的知 识;她文字古奥,有时要借助各类工具书帮忙。 如文字古奥,人们往往识其字而不明其义,似读 “天书”。例如:“元亨利贞,介于石,不终 日”“王用三驱,失前禽”“包承,小人吉,大 人否”“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女承筐无实, 士刲(音亏,屠割之意)羊无血”。 所以,《周易》适宜专家来面授,当我们大家对 她有了一定的了解基础后,再考虑自学。
课堂讲授中安排的环节 1
三个版块的《周易》经典选读: 1《易经》64卦泛读——“每周八卦”
(每逢单周讲)
2《易传》通读——《系辞传》
(每逢双周讲)
3 周易精华句摘编
箴言隽语
易言
难尽
(每周讲)
善 解 玄 机 慈 善 心 善 始 善 终
《易经》原文泛读
“每周八卦”
诚 询 乾 坤 虔 诚 意 诚 惶 诚 恐
《周易文化》课程目录16讲
依据《周易文化》的整体框架结构,我
们对该课程教学进行了设计安排。按照 一学期18周来安排课程内容。所以, 《周易文化》选修课共有16讲,分成三 个大版块: 绪论 上篇——基础知识篇(共5讲) 中篇——功能文化篇(共6讲) 下篇——辐射影响篇 归结语(共5讲)
第三,《周易》在中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
是封建社会选拔人才、求取功名的必要功课。 古代实行科举考试,学它为的是金榜题名,不 论是初级考试的考秀才,还是中级考试的考举 人,乃至高级考试的考进士、最后中状元, 《周易》同样都是重要的考试内容,足见其重 要的地位。 我们今天学习《周易》,已经不是为了应付考 试,也不是为了所谓“黄金屋”或“颜如玉”, 而是为了……为了什么呢?选修者众背后的动 机可能会千差万别,但我分析主要的因素有这 样三方面:

国学经典《周易》简单介绍(精选)

国学经典《周易》简单介绍(精选)

1.国学经典《周易》简单介绍《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

《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

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

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

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势力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

《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分为“两派六宗”。

两派,就是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六宗,一为占卜宗,二为禨祥宗,三为造化宗,四为老庄宗,五为儒理宗,六为史事宗。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

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易经》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

2.《周易》成书时间成于西周顾颉刚关于《周易》卦爻辞制作年代的考证结论,认为周初作。

李学勤也认为顾颉刚此文“推定经文卦爻辞‘著作年代当在西周初叶’”,“为学者所遵信,可以说基本确定了《周易》卦爻辞年代的范围,是极有贡献的”。

成于战国大多学者认为《易传》成书于战国。

易传的成书问题,自欧阳修《易童子问》与苏轼之后,数百年来已经罕有人再信是孔子所做了,钱穆、顾颉刚、冯友兰、郭沫若、李镜池等等海内外的学者名家均断定司马迁《史记》的说法不足信。

其称易传为孔子所做,若非司马迁之误,就必是汉儒刘歆所伪窜。

根据《易传》的内容来看,应是在孟子、荀子的性命天道之学出现以后的作品,有明显的黄老道家与阴阳家色彩。

成于西汉顾颉刚根据箕子和康侯两条卦爻辞,指出《周易》卦爻辞为文王所作的传统说法不可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经典文化之首——《周易》《周易》几乎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经典文献,堪称“众经之首”。

它是一部实用性较强的古典哲学著作,文中对天地宇宙、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哲学的高度做了阐述,阐明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特别是对伦理道德、思想方法、事物转化、新陈代谢、治军作战、刑事诉讼、婚丧嫁娶、夫妻关系、家庭教育、喜怒哀乐、居家旅行、生老病死,以及革故出新等等,都作了带有普遍规律性的论断,成为把抽象的哲理和活生生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的典范,因此数千年来,被人们推崇备至,奉为至高的经典;而它的大演绎式的形式系统和数理构建,又被人们称作“宇宙代数学”。

《周易》中充满着运动的宇宙观,阐发了一分为二、物极必反的运动规律,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连续性和相对独立性,矛盾的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等哲学思想。

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其中对天地宇宙,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解释,也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不可能不间杂着唯心主义成分。

这些都有待于我们的深入研究。

①《周易》的成书流行的《周易》一书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易经”和“易传”都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流传中形成的集体著作。

前者发端于殷周之际而成书于西周时代;后者则完成于东周,其内容是对前者的解释和发挥。

众所周知,《周易》与占筮有密切关系,而占筮在殷代已相当流行,八卦和六十四卦就是在占筮的基础上形成的。

从现今保存的文物中看出,殷代已有契数的卦象,六十四卦的卦名也已存在。

《礼记》载:“孔子曰:……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

这说明商殷之时已有与《周易》类似的文献。

尽管它们的表现形式与《周易》有区别,如《周易》中“乾”在“坤”之前,而孔子去宋国考察殷文化所得之“殷卦书”,“乾”却在“坤”之后,但是《周易》与“殷卦书”在观念和思维方式上毕竟是一脉相承的。

“殷卦书”可以看作是《周易》的前身。

筮法卦书经过周人的改造,演变成现在《周易》的模样。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

”又说:“西伯拘羑里,演《周易》。

”有人据此认为史迁断《周易》为周文王所作,其实不符史迁原意。

前述两处都使用“演”字,而“演,延也,言蔓延而广也。

”(《释名》)。

可见史迁是说,周文王对三百八十四爻的推演引伸做过一定工作,并未肯定整个《周易》都是文王所作。

从《周易》所涉及的史料来看,它记录了自周兴至西周晚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变故。

如:泰卦六五爻和归妹卦六五爻有“帝乙归妹”的话,是指殷王帝乙将女儿嫁给周文王姬昌一事。

随卦上六爻:“拘系之,乃从维之。

王用亨于西山。

”这里说的是周文王被殷纣囚于羑里,释放回国后在岐山行祭。

升卦卦辞:“南征吉。

”可能是指周穆王大举征伐南楚,这是西周中期的事。

履卦六三爻辞:“凶。

武人为于大君。

”孔颖达疏:武人“欲自为于大君”。

是说:带兵的人总想凭借自己手中的军事力量,控制西周王朝的大权,这是危险的。

从中透露了当时政局不稳的情况,这恰恰是西周晚期的写照。

《周易》中的确有许多地方表现出作者为西周王朝的衰败而忧虑忡忡的心情。

《易传》作者对于《易经》作者的不安心情深有所察,因此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

”在《易传》看来,《易经》作者的意图在于,通过危辞提醒当时的统治者,使其惊觉和猛醒,希望他们能够转危为安。

另外,从文学语言角度来看,《周易》的卦爻辞主要是散文,也有韵文,文辞形式和写作方法借鉴了民歌。

其中有些爻辞与作于西周晚期的《小雅》接近,如明夷卦上九爻辞:“明夷于巨,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

”中孚卦九二爻辞:“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这些都很像是西周晚期的诗歌。

上述情况不仅表明《周易》应该说成书于西周末年,而且表明《周易》的思想和构成资料,融汇了西周及西周以前大量的文化精萃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

《周易》无疑是西周文化的结晶。

②《周易》的大意我们分两部分大致介绍。

首先,关于“周”、“易”、“卦”、“爻”。

古人向神灵卜问吉凶的方法,有龟卜和占筮。

筮用蓍草,按一定法式推算出数目,求得某种卦象,依据卦辞、爻辞推测所问事情的后果。

《周易》主要还是一部占卜之书,其中“易”字,有说为“简易”之义;也有说为“变易”之义,意为以揲蓍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

“易”前“周”字,有说指周代人的筮法;也有说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变易法则。

《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和爻辞,“传”则是对“经”的解说。

《易经》的卦象指卦的图象,由阳爻“—”和阴爻“■”两种爻象按每卦六画排列组合而成,共六十四种卦象。

卦中六画的排列从下到上,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位序,阳爻称九,阴爻称六,爻象共三百八十四。

解说卦象的辞句称为卦辞,系于卦象之下,解说爻象的辞句称为爻辞。

例如,■卦象,其卦名为乾,卦辞为“元亨,利贞”。

六画皆为阳爻,均称九,下数第一画为初九,其爻辞为“潜龙勿用”;余为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诸位,各爻均系有爻辞。

卦辞共六十四条,爻辞三百八十四条,加上乾卦“用九”,坤卦“用六”,总称为筮辞,共四百五十条。

卦辞和爻辞的内容大致有三类:一是讲自然现象的变化,用来比拟人事,如大过卦九五爻辞说:“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二是讲社会人事的得失,如渐卦九三爻辞说:“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三是判断吉凶的辞句,如坤卦卦辞说:“元亨,利牝马之贞”。

据研究,卦、爻辞反映了奴隶制的社会情况。

其次,关于“八卦”。

所谓八卦,就是由阴“■”和阳“—”两种符号,按三个一组排列组合而成的八组符号的集合。

八个符号组分别象征天、地、火、水、风、雷、山、泽八种自然事物,相应赋予乾、坤、离、坎、巽、震、艮、兑八个卦名。

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八卦有两种:伏羲八卦和文王八卦。

如下做以简单介绍。

关于伏羲八卦。

古人认为,八卦是传说中的伏羲氏画的。

说伏羲氏上取象于天,下取法于地,观察鸟兽印在地上的足迹和各地顺应自然天理而呈现的不同物象,近的取法于人身,远的取法于万物,归纳出八个符号而构成八卦。

其实是否伏羲氏所画,难以确考。

乃是伏羲八卦次序图,堪称天地万物起源的学说。

这个图形的理论基础是阴阳相生,其“生”的意思是生长。

古人对万物的生长,认为都是像地上生长草木一样,从下向上长,先有下面后有上面,顺序生长。

开天劈地之前,也就是西方哲学家所说地球形成之前,为“太极”,表示天地尚未分开,宇宙万物浑然一体,是一团混沌的元气。

这与西方的星云学说,天地演化学说中的“以太”有相似之处。

然后,一分为二,天地浑一的元气分成阴阳“两仪”,构成对立统一关系,体现着宇宙间的相反相成、相辅相成。

如生物的雌雄对立统一,互为条件繁衍生息;上与下的相对存在等等。

继续由一分为二生长,由“两仪”生出“四象”:两仪中的阳分成太阳、少阴;两仪中的阴分成太阴、少阳。

这就是根据阴阳相生的理论,即阴阳对立,又阳能生阴,阴能生阳,包含了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和阴阳各自自身的对立统一。

再按一分为二,阴阳相生的原则生下去,由“四象”生出“八卦”:太阳生乾、兑;少阴生离、震;少阳生巽、坎;太阴生艮、坤。

这个图表明,每卦所含阴阳的多少和位置各不相同。

如乾卦,从“阳”到“太阳”再到“乾”都是阳,是纯阳。

坤卦,从“阴”到“太阴”再到“坤”都是阴,是纯阴。

其他各卦阴阳相互交错,阴阳的多少和位置则各不相同。

把它用符号表示出来,以一长横“—”代表阳,以两短横“──”代表阴,于是得到:一乾■,二兑■,三离■,四震■,五巽■,六坎■,七艮■,八坤■。

这就是伏羲八卦的次序和符号,其中含有很深的哲理。

关于文王八卦。

历史上把伏羲八卦叫做“先天八卦”,文王八卦叫做“后天八卦”。

它们之间在八卦的次序和方位上有所不同,但主要意思都是相同的。

文王八卦的方位图,为后人所沿用。

八卦符号所象征的自然事物(即卦象)是:乾■,象征天、君。

阳覆盖万物,如君王主宰世界。

坤■,象征地。

蕴藏万物。

震■,象征雷。

阳气在下,向上鼓动而生雷。

巽■,象征风。

阴气在下,向上鼓动而生风。

坎■,象征水、雨。

阳在阴中,外柔内刚,如雨水滋润万物。

离■,象征日、火。

阳在外,阴在其中,如太阳、如火烤晒万物。

艮■,象征山。

阳气在上阻压阴气,如山阻挡万物。

兑■,象征泽、悦。

阴在上,使万物受到恩泽而喜悦。

《说卦传》把文王八卦总结为“出震成艮”:天帝出于震,到巽则万物出齐,到离万物生成明显易见,到坤天帝把万物成长结实的任务交给地,到兑万物成熟而皆大欢喜,到乾阴阳、昼夜、冷暖交替发生争斗,到坎万物劳累而休息,到艮万物生息一年告成。

对这一周而复始的运动变化进一步解释是:天地万物都从震开始,震就是东方。

巽就是东南方,齐是万物生齐,彼此区分开来。

离是光明的意思,万物清晰可见。

因为离在南方,圣人坐北朝南,听取天下政事,就是面向光明治理天下。

坤是地,万物都由其养育,所以天帝把抚育万物的任务才交给地。

兑在西方,是秋天,万物结实而成熟,所以皆大欢喜,告祭天帝。

战于乾,是因为乾在西北,日落西北,秋去冬来,阴阳相侵。

坎是水,在北方,主劳累,万物收藏,所以到坎万物停息。

艮在东北,万物完成一生的变化,将要重新开始新的一轮,所以说成艮。

由于《周易》在古代不是一部单纯理论著作,而是一部指导社会生活实际的实用卦书,所以先秦诸子又把文王八卦所象征的事物分类作了解说。

为了方便读者,现将诸家说法综合列表。

③《周易》的哲学思想《周易》中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尽管在文辞上它大多不是哲学的直白,但是我们透过它的形式结构和基本内容,却可以分析和把握住它的哲学思想,如朴素的辩证法、唯物论及唯心论成分等。

首先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具体来讲:对立观念。

《周易》以“阴”和“阳”为最基本的对立方面组成八卦,显现出天与地、雷与风、水与火、山与泽四对矛盾。

在重卦里,又进一步演变为三十二对矛盾,如泰与否、损与益、既济与未济等,俗称正反卦。

六十四卦都是按正反两卦的对立形式排列而成,重卦中,一部分卦还有上(外)卦与下(内)卦的对立关系,例如既济卦(■)是水在火上,上下卦之间构成一对矛盾。

另一部分卦,上下卦之间虽然没有明显的矛盾关系,但卦象同实际事物的关系是反常的,也构成一种矛盾。

例如尖卦(■)是泽在天上,本来泽与天不是矛盾关系,但天外有泽的卦象同实际情况是矛盾的,意味着不正常。

因此在卦爻辞中连连发出“有厉”、“不利”、“不胜”、“终有凶”的警告。

此外,在占卦中还有卜问的事情(如能否出征?)同所得的卦意之间的矛盾,如果正巧遇到夬卦,卦辞说“不利即戎”,统治者就视为出兵的禁忌。

古人在占卦时经常采用双卦占法,连续算两卦以比较初卦与变卦(即前卦与后卦)的关系,目的也是为了寻找两卦中的矛盾关系来辩疑,推断可能产生什么结果。

可见《周易》是把矛盾对立关系看成是普遍存在的关系。

联系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