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盛唐诗歌(边塞诗派)
盛唐诗歌

第二章盛唐诗歌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直到“安史之乱”爆发,是唐朝的“盛世”,也是诗歌史上的盛唐。
欣欣向荣的时代造就了一代人胸襟开阔、抱负远大、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他们以天下为已任,充满风云际会的幻想,以比他们所追慕的建安文人更为高涨的热情、更为豪迈的气质、更为坚定的信念,去观照社会、体验人生。
不论个人遭际如何,无论感情快乐或悲伤,都开朗健康、豁达从容,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无限的希望,形成盛唐诗歌所特有的理想主义、英雄性格和浪漫色彩,从而创造出千百年来古典诗歌中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峰。
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尤其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标志着盛唐诗歌的杰出成就。
盛唐在诗体上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乐府、七言歌行、七绝的创作都达到很高的境界,杜甫更是众体兼长,律诗尤其具有很高的造诣。
第一节张说、xx和王之涣张说(667——730),字道济,又字说之,祖籍范阳(今河北诼州)。
自武后起历任四朝,封燕国公。
与许国公苏頲并称“燕许大手笔”。
他是盛唐前期的文坛领袖,主要功绩在于阻遏了文学的浮华倾向。
代表作有七古《邺都引》,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抱负,风格接近盛唐歌行。
张九龄是张说之后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位名相,也是深为时人宗仰的文坛宗匠。
创作主要表现自己如何在穷达进退中保持高洁的人格操守。
代表作《感遇》十二首,如其一“兰叶春葳蕤”,比喻贤者不随俗从流、不求悦于人。
诗风清淡,情景交融。
《望月怀远》在澄澈优美的月夜描写中,处处渗透着婉约深长的情思。
其清澹的风格开孟浩然、王维一路诗风。
王之涣存诗只6首,但均为精品。
其吟咏从军出塞之作,在当时即“传乎乐章,布在人口”。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通过描写塞外荒寒景物,透露出征人生活的艰苦和久戍思家的哀怨,表现了作者对戍卒的深厚同情。
诗意顿挫曲折,抒情含蓄委婉。
《登鹳雀楼》写作者傍晚登楼所见山河胜概,气势恢宏,景象壮阔,于叙述登楼行动中寓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反映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高瞻远瞩的宽阔胸襟。
浅析盛唐时代“高岑”边塞诗派

浅析盛唐时代“高岑”边塞诗派浅析盛唐时代“高岑”边塞诗派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有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流派——盛唐时代的边塞诗派。
它以自己的独特题材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以自己的独特风格为唐代诗坛也为我国古代诗歌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这个诗派的代表人物就是高适与岑参,文学史上并称为“高岑”,他们虽然都以边塞诗著称,但细看二人诗又有不同,用比较方法,通过具体分析,能发现他们各自特点及异同。
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
高适生于702年,比李白、王维小一岁。
他早先家境贫困。
元代辛文旁《唐才子传》说,高适年青时,性格落拓,不拘小节,不喜人当时人都热衷的科举考试,而经常混济于一些赌徒中间。
但他的名气却传播的很远。
20岁时,高适到长安求官没有成功,于是他就在今河南省开封、洛阳、商邱一带漫游了很长一段时间。
唐玄宗开元19年(731)高适到了北方边疆,参加征服契丹的战争,他想在边塞寻找一个报国立功的机会。
虽然这次他没成功,但在这段时期内,他却熟悉了边塞和边塞生活,并写下了不少边塞诗,表露了他对当时边境战争的看法和希望,以叹为国立功的抱负。
天宝8年(749)高适50岁时,由于一个朋友宋州刺史张久高的推荐,捞到了一个封丘县县尉的官职,然而他过不惯这种小功利的生活,写诗说:“拜仰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他不愿卑躬屈膝迎送长官,不愿在百姓面前耀武扬威,于是弃官出走,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作掌书记。
天宝十四年(755),安?山、史思明叛乱爆发,高适携助哥舒翰守卫长安的平彰、潼关。
潼关失守哥舒翰被俘,高适奔赴皇帝的行寨,向唐肃宗陈述了他对战争的看法,受到唐肃宗的重视。
从此高适官运亨通,历任淮南节度使、西川节度使,散骑常侍等重要职务,并且被封为渤海侯。
《全唐诗》按语说:“开元以来,诗人至达者唯适而已。
”意思是讲,开元以来的诗人中,在仕宦道路上如此顺利通达的只有高适一个。
高适的诗歌反映社会生活比较广阔,也比较深入。
边塞诗派

• 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以 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 描绘边塞风光、 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 生活为主。 生活为主。汉魏六朝时已有一 边塞诗, 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 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 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 步予以发展 , 到盛唐则全面成 高适、 该派诗人以高适 岑参、 熟。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 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 而高、 最为知名, 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 王之涣、 岑成就最高。其他如王之涣 岑成就最高。其他如王之涣、 王翰、崔颢、刘湾、张谓等也 王翰、崔颢、刘湾、张谓等也 较著名。 较著名。
• 这些诗人大都有边塞生活体验,他们从各方面 这些诗人大都有边塞生活体验, 深入表现边塞生活,艺术上也有所创新。 深入表现边塞生活,艺术上也有所创新。他们 不仅描绘了壮阔苍凉、绚丽多彩的边塞风光, 不仅描绘了壮阔苍凉、绚丽多彩的边塞风光, 而且抒写了请缨投笔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 的思想感情。对战争的态度,有歌颂、有批评, 的思想感情。对战争的态度,有歌颂、有批评, 也有诅咒和谴责,思想上往往达到一定深度。 也有诅咒和谴责,思想上往往达到一定深度。 其诗作情辞慷慨、 其诗作情辞慷慨、气氛浓郁 、意境雄浑 ,多 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形式。 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形式。杰出作品如 高适《燕歌行》 岑参《 高适《燕歌行》、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 另外,中唐卢纶 李益也有些格调苍 卢纶、 征》等。另外,中唐卢纶、李益也有些格调苍 凉的边塞绝句。 凉的边塞绝句。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第二章盛唐诗歌第二节

第二节盛唐边塞诗▪凡是边塞题材的诗歌都可称边塞诗。
▪盛唐边塞诗创作队伍阵营庞大,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王维、王翰、崔颢等,以及大诗人李白、杜甫都有边塞诗杰作传世。
而以高、岑为代表。
*盛唐边塞诗兴盛原因▪社会原因:①社会基础——民族之间广泛交流而又频繁征战。
②唐代不少皇帝重视边功,而唐代文人又大多热衷功名;另外,许多边关大吏也喜欢延揽文人,这使得许多文人有边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
▪文学自身原因:盛唐边塞诗兴盛是对以前诗歌创作遗产继承和发展的结果。
《诗经》和汉乐府中已有不少战争题材的作品;建安时代文人开始歌咏边塞题材以抒写功业抱负;南北朝时征人思妇题材作品明显增多。
入唐之后,边塞诗形成了主题的继承性和表现的程式化,同时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也为盛唐边塞诗开创了良好传统。
在此基础上,盛唐边塞诗形成了慷慨高昂的基调和雄浑奇伟的意境。
边塞诗人众多,创作量大,艺术成就高,所以蔚然成派。
*高适▪(700~765),字达夫。
《旧唐书》:“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早年生活困顿,青壮年时期也很不得志,直至晚年才官运亨通,最后封渤海县侯。
▪大部分诗作写于安史之乱前,仕途畅达的后十年作品很少。
▪高适关注现实、忧国忧民,写有大量指陈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早期也颇多表达不遇的悲慨的诗篇。
一生自负而功名心强,想通过立功边塞而封侯,曾两次北上蓟门,并于五十多岁时入河西幕府,其边塞诗大多写于亲临边塞期间。
▪有实际生活体验和实地的观察思考,是高适主要文学成就所在。
▪高适的诗壮大雄浑、骨气端翔,慷慨激昂中时见悲凉。
以古体诗见长,一些边塞题材的绝句也很好。
▪《燕歌行》P54▪燕歌行▪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盛唐边塞诗派作品赏析教学课件

• 其边塞诗主要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 一是描写战争场面,突出战争生活的雄奇豪 迈。如《轮台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 军大呼阴山动。”
• 二是表达思乡之情 。如《逢入京使》、《磧 中作》
• 三是描绘边地风光,反映边地习俗。着重表 现西北边陲雄奇瑰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将士 英勇报国不畏艰苦的精神。这类诗在其诗中 最为奇异绚丽,也最能代表其风格。如《走 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
❖前期生活孤贫,仕途坎坷;后期日渐通 达。《旧唐书》本传:“有唐以来,诗人 之达者,唯适而已。”
高适的诗歌创作
❖诗歌现存240多首。就内容看,主要有三方 面。
❖一是反映个人早期沦落、怀才不遇的诗。以 《别韦参军》、《宋中十首》其一为代表。
❖“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 陈迹唯高台。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
❖晚年转为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大历 三年(768)任职期满被罢官,后谋东归 未遂,大历四年(769)末卒于成都旅舍。
岑参诗歌的思想内容
• 诗歌现存400多首。陈铁民,侯忠义有《岑 参集校注》,上海古簪出版社1981年版。
• 岑参一生多次出塞,影响最大的有两次。他 的边塞诗大多作于两次出塞时期。《唐才子 传》:“参累佐戎幕,往来鞍马风尘间十余 载,极征行别离之情,城障塞堡,无不经 行。”
❖731年秋,高适北游燕赵寻求边功,未 能如愿。
❖744年,与李白、杜甫相会于梁、宋, 三人一起登高怀古,把酒论文,传为诗坛 佳话。
❖ 749年,举有道科中第,仅得到封丘县 尉卑职。
❖753年,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中任掌 书记。
❖安史之乱爆发,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
❖后官至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王昌龄
盛唐诗之边塞诗派

第三段:被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本节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 将更深的谴责。这里并不是游离战 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 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
城南少妇,日夜悲愁; 蓟北征人,徒然回首。 相去万里,永无见期。
岑参的边塞诗
岑参(715~769),湖 北江陵人。一生两度出塞, 先赴安西,后赴北庭,向 往从军立功。天宝三载 (744)进士。曾两度赴 西北边塞。55岁官至嘉州 (四川乐山)刺史,任满 罢官,心情郁闷,卒于成 都旅舍。有《岑嘉州诗 集》,今存诗403首。
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 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
饮马长城窟行 陈琳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 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 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 多寡妇。作书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待新姑嫜,时时念 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 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不独见长 城下,死人骸骨相撑住。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间。明知 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 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 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 长”而辞官。次年入陇右、河西节 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
➢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 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 ➢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 地石乱走。 平沙莽莽,狂风夜吼, 碎石乱飞,这是出兵的环境。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 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边防战士斗志昂扬, 和环境形成反衬。
盛唐诗之边塞诗派
燕
歌 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唯适而已。
2、高适诗风:风骨凛然
高诗以七古见长。诗歌体
制上,句式骈散相间,用韵平
仄互换,援声律入古体,规格
整齐而又气脉流畅。诗歌容量 大,情感跌宕起伏,意象色彩 鲜明而又简洁。有汉魏古诗的 遒劲风格,以筋骨取胜。
燕歌行
序:开元二十六年,客 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 而还者,作《燕歌行》 以示适。感征戍之事, 因而和焉。
意 象 瑰 丽
边塞诗常用的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 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 奇异壮阔的景——豪迈、昂扬的情 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威猛英勇将士 的赞美
•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卢纶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王昌龄
(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 •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缭乱边 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 •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
出
塞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盛唐边塞诗派
盛唐边塞诗派第一篇:盛唐边塞诗派第三章盛唐边塞诗派唐代边塞诗概况《全唐诗》有边塞诗2000余首时间跨度长作家众多初唐杨炯《从军行》卢照邻《陇头水》陈子昂《送魏大从军》盛唐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王翰李颀崔颢中唐卢纶钱起李益李贺刘长卿白居易······ 盛唐边塞诗派组成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王翰李颀原因北方人多有从军游幕经历时代精神的鼓舞热衷于人世间的功名富贵动辄以公侯卿相自许盛唐边塞诗内容一描写战争场面宣扬大唐赫赫军威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从军行》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吐谷浑原为人名是4世纪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涉归之庶长子后转为姓氏和族名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高适《塞下曲》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王昌龄《少年行二首》其一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高适《蓟门行》《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青海青海湖雪山指甘肃省的祁连山脉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汉代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拦截杀害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智取楼兰国王之首级胜利归来《雁门太守行》中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雁门郡名现在山西大同东北一带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玉龙宝剑名二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独特奇异的风土人情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高适《营州歌》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胡天八月即飞雪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火山五月火云厚《火山云歌送别》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岑参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正见夕阳海边落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雄奇苍茫生机勃勃充满浪漫主义情调奇崛的语言夸张的手法丰富的想像新奇赞叹的情绪乐观高亢豪迈昂扬的感情基调雄浑壮美的意境中唐边塞风光李端《关山月》露湿月苍苍关头榆叶黄回轮照海边分彩上楼长水冻频移幕兵疲数望乡只应成影外万里共胡霜写实倾向明显浓厚的感伤色彩苍凉凄清黯淡萧瑟三战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征戍的艰辛思乡的忧愁《从军行》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nuò 无奈无限情不自禁《长生殿》那君王一见了欢无那中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盛唐壮阔的画面激越悲凉的情感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中唐凄凉的景物凄清的情感哀感悱恻的艺术效果塞上曲耿湋惯习干戈事鞍马初从少小在边城身微久属千夫长家远多亲五郡兵懒说疆域曾大获且悲年鬓老长征塞鸿过尽残阳里楼上凄凄暮角声深沉压抑凄惨绝望四民族和睦边庭绝刁斗战地成渔樵榆关夜不扃塞口长萧萧高适《睢阳酬别畅大判官》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高适《九曲词三首》其三陈子昂《感遇》其二十九丁亥岁云暮西山事甲兵赢粮匝邛道荷戟争羌城······拳跼兢万仞崩危走九冥籍籍峰壑里哀哀冰雪行圣人御宇宙闻道泰阶平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代表诗人1高适高适性格狂放不羁志大才雄他的诗歌具有沉雄深厚的特色历史背景开元26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旧唐书·张守珪传》开元26年守珪裨将赵堪白真陀罗等假以守珪之命逼平庐军节度使乌知义令率骑邀叛奚余烬于潢水之北····及逢贼初胜后败守珪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事颇泄塞下曲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以古体见长尤擅七言歌行与五古吸收汉魏古诗简老遒壮的特色气势浑雄而飞越自如在驰骋纵横中以筋骨取胜气骨遒上磊落奇俊多叙述议论直抒胸臆激昂斩截代表诗人2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语奇体峻意亦造奇以真实而新奇的物象入诗描写细致淋漓神奇瑰丽擅长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形式接近乐府但自立新题用韵节奏上不拘一格韵位繁密频频换韵《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代表诗人3王昌龄字少伯曾任江宁丞龙标尉七绝绪密而思清深婉而隽永七绝圣手王世贞称盛唐七绝唯李白与王昌龄为神品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少伯深厚有余优柔不迫怨而不怒丽而不淫余尝谓古诗乐府后惟太白诸绝近之《国风》《离骚》后惟少伯诸绝近之《诗薮》《出塞二首》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写景壮阔深沉的历史感对一代一代重演的民族战争的历史悲剧进行深入的思考意脉细密曲折风格雄浑激越哈萨克族五岁行骑马礼尚武精神与北方血统边塞战争不断有基本上一韵到底的《白雪歌》也有两句换韵《轮台歌》或三句换韵的《走马川》有气势誓死报国的决心压抑隐喻战争失利《雁门太守行》原为乐府诗题燕脂形容战场上战士的鲜血晚霞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一样凝成夜色中浓艳得近似紫色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九岁常居洛以一首《雁门太守行》谒见韩愈得到赏识和举荐有微讽也有赞叹有忧郁感伤但更多的是雄迈高亢尤其突出广大士兵保卫边疆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爱好和平不是穷兵黩武高适性格狂放不羁志大才雄使他的诗歌具有沉雄深厚的特色北方人游幕经历李颀未曾游边地王翰经历不详王昌龄年轻时中进士前曾游历边塞到过泾州萧关宁夏固原临洮一带崔颢一窥塞垣说尽戎旅风骨凛然王之涣遭诬构拂衣去官遍游大河南北艺术概括力强不着眼于具体的战事而是把边塞战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在各个视角上进行深入的思考以深刻的内涵饱满的热情突破边塞诗就乐府旧题加以敷衍的固有程式高适《燕歌行》诗家夫子性格豪迈长于七言思致缜密宜于短章构思精巧新奇手法婉曲多变王龙标七言绝句自是唐人骚语深情苦恨襞积重重使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诗镜总论》第二篇:第四讲盛唐边塞诗第四讲盛唐边塞诗"盛唐(713—765),从唐玄宗开元元年到唐代宗永泰元年,唐诗达到空前繁荣的高度。
盛唐诗歌之二 边塞诗歌
3、唐代前期民族战争的策略 高祖委屈求和,甚至称臣 太宗和战并用 民族自治 天可汗 晚年两次入侵高丽 高宗至睿宗 边疆形式大变 转入守势 玄宗开元年间 恢复优势 重视武功 设置方镇 改革兵 制 和战并用
(二)文人与边塞战争 1、强盛的国力激励与鼓舞他们讴歌 边塞功业 2、大事边功给他们开辟一条封侯的 捷径 节度使入知政事 军功升迁很快 一从受命常在边,年未三十已 高位。(岑参《送祁乐归河东》) 书记判官建军功,甚至可升为 节度使 封常清、高适等成功范例
三、代表作及创作特色 代表作:以七言歌行见长:《白 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 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特色: 岑参的诗想象丰富,奇情壮 采,节奏多变。语言瑰奇壮丽; 风格奇丽雄放,富有浪谩气息。 概言之,岑诗以“奇才奇气” 写“奇情奇景”,妙在一“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从军行 其一(原第一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原第二首)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原第四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四(原第五首)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代文学习题及答案
唐代文学习题及答案隋唐五代文学唐代为我国古典文学的全面成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诗歌空前繁荣,创造了古典诗歌史上的高峰。
唐代文学的发展,又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本段文学的教学,突出诗文大家、名家,如李白、杜甫、王维、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煜等,分别对其生平、思想、艺术各方面作系统的介绍。
第一章隋及初唐诗歌一、基本知识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
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4、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5、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
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
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三、思考与练习1、为什么诗歌在唐代取得了高度的成就?参考答案:第一,一批庶族寒士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新生力量。
使文学风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二,“以诗赋取士”,有力地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文化教育,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得到普及;第三,科举制度造成的漫游之风,开阔了文人的视野,也有利于文学修养和文学技巧的提高;第四,唐代儒、释、道三教并重与合流,使文人的思想大为活跃,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和审美情趣;第五,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对外来文化精华的广泛吸收,各种艺术门类的互相渗透,促进了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
长信秋词
奉帚平明金殿开, 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
芙蓉楼送辛渐
内容的深广性:
颂将士之英勇
哀士卒之艰辛
讽主帅之荒淫
叹良将之难得
艺术特点
从表现技巧方面来说,诗中多处运 用了对比手法: •敌我双方对比,
•出兵与战败对比,
•将军和士兵的对比,
•征人和思妇对比,
•古今将军对比。
艺术风格:
把边塞自然环境, 悲壮的战争气氛,
复杂的士卒心理,
作者自己的爱憎感情融合在一起,
两个人各具特色。就诗歌 的思想价值而言,大抵高适 胜于岑参;而从艺术上看, 则岑参的创造性要比高适突 出,这主要表现在想象丰富, 充满奇情异采,更富有艺术 个性方面
• 王昌龄 清人叶燮《原诗》 云:“七言绝句, 古今推李白、王昌 龄。李俊爽,王含 蓄。” 王昌龄的诗歌有边 塞诗,宫怨、闺怨 诗,送别诗等。
封丘县
我本渔樵孟诸野, 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 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 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 鞭挞黎庶令人悲。 悲来向家问妻子, 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 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 为衔君命日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 转忆陶潜归去来。
高适以边塞诗成就最高
玉箸应啼别离后。 征人蓟北空回首。 绝域苍茫更何有。 寒声一夜传刁斗。 (被围)
第三段:写被围中士兵的痛 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死斗)
第四段画龙点睛,写士卒们为国 献身的决心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 怀念,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 慨无穷。
李白
思考
一、怎样认识高适的《燕歌行》是边
塞诗第一大篇?
二、为什么说边塞诗更能反映盛唐精
神?
其边塞诗多是用乐府旧题写的组 诗,讲究立意构思,风格苍凉悲 壮,清刚劲健,带有透视历史的 厚重感。有“绪密思清”的特点
宫怨、闺情诗善于细节描写、心 理刻划和艺术概括。
总体来看,王昌龄的诗意境高远 而情致深长,语言婉曲含蓄,风 格偏于清逸明丽,缠绵婉转,但 仍有一种清刚爽朗的基调。
从军行七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出 师)
第一段边境烽火突起,将帅奉命率师 出征。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战败)
第二段八句:写战斗危急而失利, 揭示其原因。
铁衣远戍辛勤久, 少妇城南欲断肠, 边风飘飖那可度, 杀气三时作阵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诗“诗奇体峻,意亦造奇” (殷璠《河岳英灵集》 “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 有。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益 出。” (清人翁方纲《石州诗话》)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严羽评曰:“唐人七律诗,当以崔颢 《黄鹤楼》为第一。” 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
• 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 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 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 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 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 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如 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克服 困难的勇气,是很难产生 这种感觉的,只有盛唐诗 人,才能有此开朗胸襟和 此种艺术感受。
岑诗又好以出乎常情的奇特想象抒发豪迈情怀,化平凡为神奇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相同: 一是都曾厕身戎幕, 二是都以边塞诗为代表, 三是都以“风骨”著称, 四是都擅长歌行体。
⑴从内容上来看,二人都写作边塞 诗,但高适多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 边塞问题,抨击、揭露战争的残酷 和边防政策的弊病,具有深刻的思 想性;而岑参的边塞诗多讴歌战争 的胜利和将士的英勇,还有不少描 绘边塞风土人情的作品,内容更加 丰富多彩。
高适(700-765),字达夫。渤海蓨[tiá o]人。 早年狂放不羁,天宝八年举有道,任封丘尉。 不久辞归。终于投笔从戎,入河西节度使哥 舒翰幕府掌书记。安史之乱中起家,上《陈 潼关败亡形势疏》,得到肃宗皇帝的赏识, 擢升为谏议大夫,后授扬州大都督府大夫和 淮南、西川节度使去平永王李璘,高适果然 不负圣望,打败了永王李璘。64岁时被代宗 召回,升任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光 禄大夫,进封渤海侯。 《旧唐书》:“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 唯 适而已。”
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直抒胸臆,风骨凛 然,慷慨悲壮。 在形式方面,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其 歌行体诗歌,讲究韵律和对偶,婉转 流畅。 代表作《燕歌行》(传统主题是“言良人 从役于燕,抒写征人思妇的幽怨”)
评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 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 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 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天宝之际出现的诗派,以描 写边塞战争、边塞生活与风光为内容, 歌颂保卫祖国的爱国思想,表现建功立 业的英雄追求,描绘壮丽奇异的边塞风 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 风格奔放雄伟,豪迈悲壮,洋溢着积极 浪漫的盛唐精神。 以高适、岑参为主要代表,还有王 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1、盛唐边塞战事的频繁。诗人投笔从戎, 或出使边塞,漫游边塞的很多。 2、重视边功的政治制度。士人从军边塞, 依附边将,以谋取功名,蔚然成风。 3、受时代风气的影响,没有到过边塞的 诗人也从不同角度来写这个题材。
背
景
开元23年,张守珪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 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 卒,开元26年,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
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
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
戍之事”。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⑵从风格上来说,他们共同的特点 是悲壮,但高适以描写战争的残酷 为主调,近乎悲壮苍凉;岑参的诗 歌以歌颂将士勇敢和边地奇异风光 为主调,风格雄奇壮丽。
⑶从抒情方式来说,高诗多夹叙夹议, 直抒胸臆;岑诗则长于描写,多寓情于 景。 ⑷从语言方面说,高适尚质朴,不追求 奇字奇句,以醇厚自然感人;岑参尚奇 巧,刻意求奇求新,以新奇俊逸动人。 ⑸从形式上来说,二人都擅长七言歌行, 但高诗严整,对仗工稳;岑诗奔放,句 式长短错综。 ⑹从创作方法上来说,高适多用写实手 法,岑参近乎浪漫主义。
1、以歌颂为主,充满乐观和进取 精神。 2、具有奇伟壮丽之美
意奇,语奇,调奇。以“奇才奇气” 写“奇情奇景”,妙在一“奇”。 3、岑擅长七言歌行和七绝。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 地石乱走。”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蒸沙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பைடு நூலகம்
并辅以声情的变化,
构成了全诗深沉悲壮的艺术风格。
唐· 殷璠 《河岳英灵集》卷上:“适诗多胸臆语, 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 甚有奇句。”
宋人严羽《沧浪诗话》卷上说:“高、岑之诗悲 壮,读之令人感慨。”
清人叶燮说:“高七古为胜,时见雄沉,……其 雄沉直不减杜甫。”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岑参(715?—770),祖籍南阳(今属河 南),后徙居江陵(今属湖北),曾祖、伯 祖、伯父皆官至宰相。幼丧父,孤贫。 天宝三载(744)进士。八载入安西高仙芝 幕,充节度掌书记及安西、北庭节度判 官。入朝为左补阙、历太子中允、殿中 侍御史。又出为关西节度判官,终嘉州 刺史。其诗以反映边塞生活著称,洋溢 着积极乐观的情绪,艺术上富于幻想色 彩,语奇体峻,迥拔孤秀。有《岑嘉州 集》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