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切片的结果分析方法
病理标本观察实验报告总结

病理标本观察实验报告总结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病理标本的观察,了解病理学基本概念和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以及掌握常用病理标本处理技术。
二、实验过程1. 病理标本制备:将小鼠肝脏、心脏、肾脏等器官取出,用生理盐水清洗后固定在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中。
2. 石蜡包埋:将固定好的组织标本经过甲醇梯度脱水后,用乙醇和苯并加入适量的石蜡进行包埋处理。
3. 切片染色:将包埋好的标本切成5μm厚度的切片,然后进行染色处理。
其中常用的染色方法有HE染色、Masson染色等。
三、实验结果1. 小鼠肝脏切片观察:肝细胞排列紧密,中央静脉周围有明显血窦。
HE染色显示肝细胞核大而圆,胞浆呈深粉红色。
Masson染色显示纤维化程度较轻。
2. 小鼠心脏切片观察:心肌细胞排列整齐,有明显的纵横交错的纤维。
HE染色显示心肌细胞核圆形,胞浆呈深粉红色。
Masson染色显示心肌纤维化程度较轻。
3. 小鼠肾脏切片观察:肾小球内有明显毛细血管丛,肾小管排列整齐。
HE染色显示肾小球内有明显的Bowman囊和肾小管,核呈圆形或椭圆形。
Masson染色显示肾小球内无明显纤维化。
四、实验分析通过对病理标本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器官在组织结构上存在差异。
例如,肝脏中央静脉周围有血窦,而心脏和肾脏则不存在这种结构。
同时,在不同染色方法下,我们也可以观察到不同的病理变化。
例如,在Masson染色下,我们可以看到组织中是否存在明显的纤维化。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病理学基本概念和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掌握了常用病理标本处理技术。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不同器官在组织结构上的差异以及不同染色方法下观察到的病理变化。
这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病理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报告

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报告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报告引言: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是病理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组织切片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和研究人员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病理变化以及治疗效果等方面的信息。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我们在病理切片观察实验中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病理切片的观察,探究不同疾病的病理变化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材料和方法:我们选择了10例病人的组织标本,包括肺癌、肝炎、乳腺增生等多种疾病。
首先,我们将标本进行固定、脱水和包埋处理,制备成石蜡切片。
然后,使用病理切片染色技术,将切片染色成不同颜色,以便更好地观察和分析。
实验结果:1. 肺癌病理切片观察在肺癌病理切片观察中,我们发现肺癌组织呈现出不规则的细胞排列和细胞核的异型性增大。
同时,还可以观察到细胞核分裂的现象,这是肿瘤细胞快速增殖的表现。
此外,肺癌组织还存在大量的间质纤维化和血管新生,这可能与肿瘤的侵袭性和转移性有关。
2. 肝炎病理切片观察在肝炎病理切片观察中,我们发现肝组织中存在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同时,肝细胞的排列也出现不规则,部分肝细胞出现变性和坏死现象。
此外,还可以观察到肝细胞核的肿大和染色质的改变,这是肝炎病变的典型表现。
3. 乳腺增生病理切片观察在乳腺增生病理切片观察中,我们发现乳腺组织中存在大量的增生乳腺小叶和纤维组织。
乳腺小叶的结构紊乱,上皮细胞增生活跃,出现不同程度的增生和排列异常。
此外,还可以观察到乳腺小叶间的纤维组织增生,这可能与乳腺增生的形成和发展有关。
讨论与结论:通过对病理切片的观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疾病的病理变化特征。
肺癌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表明,肺癌组织的细胞增殖活跃,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肝炎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表明,肝组织存在炎症细胞浸润和肝细胞损伤;乳腺增生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表明,乳腺组织存在增生乳腺小叶和纤维组织的异常增生。
这些观察结果为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病理切片 实验报告

病理切片实验报告引言病理切片是病理学中的一项重要实验技术,通过对组织或细胞进行取样、固定、染色和切片等处理,然后使用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来研究疾病的病理变化。
病理切片实验在临床诊断、疾病研究以及药物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实验报告旨在通过对病理切片实验的详细描述,介绍其原理、步骤和应用。
方法1. 组织取样首先,从患者身上取得需要研究的组织样本,可以是活体组织或死者遗体组织。
取样时需要注意选择代表性的病变组织,尽量避免破坏组织结构。
取样后立即将组织放入含有生理盐水或缓冲液的容器中,并迅速送至病理实验室。
2. 组织固定取得组织样本后,需要将其进行固定处理,以保持组织结构和形态的原始状态。
常用的固定方法包括福尔马林固定和乙酰化固定等。
实验中选择福尔马林固定,将组织样本完全浸泡在10%福尔马林溶液中,时间通常为24小时。
3. 组织处理在固定后,需要对组织样本进行处理,以便后续的切片工作。
处理包括去水化、透明化和浸渍等步骤。
首先,将固定好的组织样本置于水中进行去水化,去除其中的福尔马林。
接着,使用透明剂(例如醋酸酯类)使组织透明化,以便后续的染色和观察。
最后,使用浸渍剂(例如石蜡)对组织进行浸泡,使其变得坚硬并易于切片。
4. 组织切片在组织处理完成后,需要将组织样本切成薄片,通常为5-10微米厚度。
切片可以使用手工切片刀或者自动化切片机进行。
切片时需要将组织样本固定在切片刀上,并通过微调装置控制切片的厚度和精确度。
5. 组织染色切片完成后,需要对切片进行染色。
染色是为了增强组织结构的对比度,使得细胞和组织的特征更加清晰可见。
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血液学染色、组织学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等。
在本实验中,选择常用的血液学染色方法—苏木精-伊红染色。
6. 组织观察染色完成后,可以使用显微镜对切片进行观察和分析。
显微镜可以放大切片中的细胞和组织结构,以便对其进行病理学评估和研究。
结果与讨论通过对病理切片实验的详细操作,我们成功获得了含有病变组织的切片,并进行了染色和观察。
在病理学样本切片上正确识别和分析疾病

在病理学样本切片上正确识别和分析疾病在病理学领域,样本切片的正确识别和分析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疾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病理学样本切片是通过对组织、细胞等进行特定染色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来判断是否存在疾病的一种方法。
然而,由于病理学样本切片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正确识别和分析疾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正确识别和分析疾病需要病理学家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病理学家需要对不同类型的疾病有深入的了解,掌握各种疾病的特征和变化规律。
例如,在肿瘤病理学中,病理学家需要熟悉各种不同类型的肿瘤的形态学特征、组织学特点以及细胞学表现等。
只有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病理学家才能够准确判断样本切片中是否存在疾病,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分析。
其次,正确识别和分析疾病需要病理学家具备良好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病理学样本切片的观察需要通过显微镜进行,这要求病理学家具备精细的观察技巧和敏锐的观察力。
在观察过程中,病理学家需要仔细观察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组织的排列方式以及细胞核的变化等,并将这些观察结果与已有的知识进行比对和分析。
只有通过准确的观察和分析,病理学家才能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判断。
此外,正确识别和分析疾病还需要病理学家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病理学家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与临床医生、放射科医师等专业人员进行沟通和协作,共同解决疑难病例。
在与其他专业人员进行沟通时,病理学家需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倾听和理解其他人的意见。
通过良好的沟通和协作,病理学家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观点,从而提高对疾病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病理学样本切片的识别和分析也得到了一定的辅助。
例如,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在病理学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
这些系统可以通过对大量的病理学样本切片进行分析和学习,从而提供对疾病的识别和分析的辅助。
然而,这些系统仍然需要病理学家的参与和判断,因为疾病的识别和分析不仅仅依靠形态学特征,还需要结合临床资料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病理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分析病理切片,了解常见病理变化的特点,掌握病理诊断的基本方法,提高病理学诊断水平。
二、实验内容1. 实验材料(1)病理切片:肝脂肪变性、肉芽组织、淋巴结结核、肾小球波变等。
(2)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染色液等。
2. 实验步骤(1)观察大体标本观察肝、肾脂肪变性、心肌褐色萎缩、心肌肥大、肾盂积水、骨折愈合、亚急性黄色肝萎缩、脑液化性坏死、下肢干性坏疽、肝水肿、皮肤愈合等大体标本,了解其形态学特点。
(2)观察病理切片观察肝脂肪变性、肉芽组织、淋巴结结核、肾小球波变等病理切片,了解其镜下特点。
(3)绘图绘制肉芽组织切片,要求比例、颜色、病变组织各部分准确。
(4)病理诊断根据观察结果,对病理切片进行病理诊断。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肝脂肪变性(1)大体特点:肝体积增大,淡黄色,边缘圆钝,切面油腻感。
(2)镜下特点:脂肪变的细胞质中出现大小不等的球形脂滴,细胞核被挤压偏位。
(3)病理诊断:肝脂肪变。
2. 肉芽组织(1)大体特点:呈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2)镜下特点:可见新生的毛细血管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伴有炎性细胞浸润。
(3)病理诊断:肉芽组织。
3. 淋巴结结核(1)大体特点:淋巴结肿大,质硬,切面呈干酪样坏死。
(2)镜下特点:结核结节,中央为干酪样坏死,周围为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上皮样细胞及朗汉斯巨细胞。
(3)病理诊断:淋巴结结核。
4. 肾小球波变(1)大体特点:肾脏体积增大,表面不平整。
(2)镜下特点:肾小球体积增大,细胞增生,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毛细血管壁增厚,出现新月体。
(3)病理诊断:肾小球波变。
四、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常见病理变化的特点,了解了病理诊断的基本方法,提高了病理学诊断水平。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认真观察,分析病变特点,准确判断病理诊断。
五、实验体会1. 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病理学诊断水平。
胃切片病理报告

胃切片病理报告简介胃切片病理报告是一种通过观察胃组织切片下显微镜的病理学检查方法,用于诊断胃部疾病。
通过对胃切片的观察和分析,可以确定病变所在部位、病变类型和病变程度,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检查方法胃切片病理检查是通过以下步骤完成的:1.切取标本:在胃镜检查中,医生会在可疑病变处切取组织标本,通常是通过胃镜引导下使用活检钳进行切取。
切取的组织标本被称为胃切片。
2.处理标本:切取的组织标本需要进行多个处理步骤,以便制作出高质量的胃切片。
处理步骤包括固定、包埋、切片等。
3.上色染色:经过处理的胃切片需要进行染色,常用的染色方法有血红素-伊红(H&E)染色,该染色方法可以使细胞核呈紫色,胞质呈红色。
4.观察与分析:经过上色染色的胃切片可以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分析。
医生会根据细胞核的形态、胞质的结构和病变的分布等指标,对胃切片进行评估和诊断。
病变类型胃切片病理报告中常见的病变类型包括:1.胃炎:胃切片中可见胃壁粘膜的炎症反应,常见炎症细胞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2.胃溃疡:胃切片中可见胃壁粘膜有局部糜烂和溃疡形成,常伴有炎症反应。
3.胃癌:胃切片中可见胃壁组织发生恶性肿瘤,呈现不同的癌细胞类型和组织结构。
4.胃息肉:胃切片中可见胃壁粘膜脱层形成肿块,常见息肉细胞和炎症细胞。
病变分级胃切片病理报告中对病变进行分级有助于评估病变的严重程度。
常见的胃病变分级方法包括:1.镜下分级:根据病变细胞的形态和组织结构特点,将病变分为不同的等级,如胃炎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2.肿瘤分期:针对恶性肿瘤,根据肿瘤大小、深度浸润、淋巴结转移等指标,将肿瘤分为不同的分期,如TNM分期。
病变分级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程度和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报告解读胃切片病理报告中的解读是对胃切片观察结果的诊断和说明。
常见的报告解读包括:1.炎症类型:根据炎症细胞类型和密度的分析,确定炎症类型,如慢性胃炎、急性胃炎等。
病理切片的结果分析方法

病理切片的结果分析方法HE染色:又称苏木素-伊红染色法,其中苏木素是Hematoxylin,简称H,伊红是Eosin,简称E,这是是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与鉴别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一种染色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范围广泛,对组织细胞的各种成分都可着色,便于全面观察组织构造,而且适用于各种固定液固定的材料,染色后不易褪色可长期保存。
经过HE染色,细胞核被苏木素染成蓝紫色,细胞质被伊红染色呈粉红色。
检验原理:*苏木素是碱性染料,蓝紫色,可以使细胞核等着色。
被苏木素着色的结构本身为酸性,具有嗜碱性(Basophilic)。
*伊红是酸性染料,粉红色。
可以将大多数细胞的细胞质染成红色。
被伊红着色的结构本身为碱性,具有嗜酸性(Acidophilic)。
*不易被苏木素和伊红着色的结构具有嗜中性(Neutrophilic)。
结果:细胞核呈蓝色,细胞质,肌纤维,胶原纤维和红细胞呈不同程度的红色。
钙盐和细菌可呈蓝色或紫蓝色。
Masson三色染色:主要用于胶原纤维和肌纤维的鉴别染色。
Masson染色是最为常用的结缔组织染色法,此法多用于观察病变组织中纤维结缔组织的增生和分布,纤维性肿瘤与肌源性肿瘤的鉴别。
对酒精性肝硬化/坏死后性肝硬化及各型肝炎导致的小叶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程度的差别具有重要价值。
Masson染色在肾穿刺活检中可以用于判别在肾小球毛细血管网的系膜氏和上皮下是否存在嗜复红蛋白的沉积,对于肾脏疾病的病理诊断有重要意义。
检验原理:利用两种或三种阴离子染料混合一起或先后作用完成染色,与阴离子染料分子大小和组织的渗透性有关。
根据组织不同的渗透性能,选择分子大小不同的阴离子的染料进行染色,便可把不同组织成份显示出来结果:细胞核呈黑色,肌纤维呈红色,胶原纤维呈亮绿色。
抗酸染色法:acid-fast?staining?method??1882年由埃利希(F.Ehrlich)首创并经F.齐尔(Ziehl)改进而创造出的细菌染色法。
肝脏病理切片解读

肝脏病理切片解读
肝脏病理切片解读是一种通过观察和分析肝脏组织切片的方法,以诊断和了解患者是否患有肝脏疾病。
这一过程通常由病理学家(病理医生)来完成。
以下是一般的肝脏病理切片解读过程:
1.组织结构观察:
•病理学家首先会观察肝脏组织的整体结构,包括肝小叶、肝细胞、肝窦等。
正常的肝脏组织通常具有有序的结构。
2.病变和病变程度:
•病理学家会寻找任何异常的细胞结构或病变,如肝细胞坏死、炎症、纤维化等。
他们还会评估这些病变的程度和分
布。
3.炎症反应:
•观察是否存在炎症细胞浸润,以及炎症的类型和程度。
炎症可能是急性的或慢性的,且有助于确定肝脏的疾病过程。
4.纤维化和硬化:
•评估肝脏组织中是否存在纤维组织增生,以及其程度。
纤维化是肝疾病进展的指标,可能导致肝硬化。
5.肿瘤和肿块:
•寻找是否存在任何肝脏肿瘤,如肝细胞癌或其他类型的肿瘤。
评估肿瘤的类型、大小和分布。
6.胆管和胆道检查:
•检查胆管和胆道是否存在任何异常,如胆管炎或结石。
7.铁沉积和脂肪堆积:
•评估肝脏组织中是否有铁的沉积或脂肪的堆积,这可能是一些肝脏疾病的指示。
8.免疫组化:
•在需要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以进一步确认或排除某些类型的病变,如肝细胞癌。
这种病理切片解读过程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切片并在光学水平上进行分析的,以帮助诊断肝脏疾病。
最终的诊断可能包括病理学家的结论,以及其他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的综合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切片的结果分析方法
HE染色:又称苏木素-伊红染色法,其中苏木素是Hematoxylin,简称H,伊红是Eosin,简称E,这是是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与鉴别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一种染色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范围广泛,对组织细胞的各种成分都可着色,便于全面观察组织构造,而且适用于各种固定液固定的材料,染色后不易褪色可长期保存。
经过HE染色,细胞核被苏木素染成蓝紫色,细胞质被伊红染色呈粉红色。
检验原理:
* 苏木素是碱性染料,蓝紫色,可以使细胞核等着色。
被苏木素着色的结构本身为酸性,具有嗜碱性(Basophilic)。
* 伊红是酸性染料,粉红色。
可以将大多数细胞的细胞质染成红色。
被伊红着色的结构本身为碱性,具有嗜酸性(Acidophilic)。
* 不易被苏木素和伊红着色的结构具有嗜中性(Neutrophilic)。
结果:细胞核呈蓝色,细胞质,肌纤维,胶原纤维和红细胞呈不同程度的红色。
钙盐和细菌可呈蓝色或紫蓝色。
Masson三色染色:主要用于胶原纤维和肌纤维的鉴别染色。
Masson染色是最为常用的结缔组织染色法,此法多用于观察病变组织中纤维结缔组织的增生和分布,纤维性肿瘤与肌源性肿瘤的鉴别。
对酒精性肝硬化/坏死后性肝硬化及各型肝炎导致的小叶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程度的差别具有重要价值。
Masson染色在肾穿刺活检中可以用于判别在肾小球毛细血管网的系膜氏和上皮下是否存在嗜复红蛋白的沉积,对于肾脏疾病的病理诊断有重要意义。
检验原理:
利用两种或三种阴离子染料混合一起或先后作用完成染色,与阴离子染料分子大小和组织的渗透性有关。
根据组织不同的渗透性能,选择分子大小不同的阴离子的染料进行染色,便可把不同组织成份显示出来
结果:细胞核呈黑色,肌纤维呈红色,胶原纤维呈亮绿色。
抗酸染色法: acid-fast staining method 1882年由埃利希(F.Ehrlich)首创并经F.齐尔(
Ziehl)改进而创造出的细菌染色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对结核菌的齐尔-尼尔森(Ziehl-
Neelsen)染色法和齐尔-加贝特(Ziehl-Gabbet)染色法。
用石炭酸复红染色后,用盐酸乙醇分色,再用美蓝进行对比染色,即不再脱色而呈现石炭酸复红的红色。
检验原理:
分枝杆菌的细胞壁内含有大量的脂质,包围在肽聚糖的外面,所以分枝杆菌一般不易着色,要经过加热和延长染色时间来促使其着色。
但分枝杆菌中的分枝菌酸与染料结合后,就很难被酸性脱色剂脱色,故名抗酸染色。
齐-尼氏抗酸染色法是在加热条件下使分枝菌酸与石炭酸复红牢固结合成复合物,用盐酸酒精处理也不脱色。
当再加碱性美兰复染后,分枝杆菌仍然为红色,而其他细菌及背景中的物质为蓝色。
结果:抗酸杆菌鲜红色,背景蓝色
结核肉芽肿的病理形态:
(人)朗罕氏细胞(Langhans Cells):在肉芽肿组织中的上皮状巨噬细胞有时会几个混合在一起,成为有数个细胞核的巨大细胞。
常见于慢性炎症如肺结核。
(人)结核性肉芽肿是一种良性病变,又称结核结节,是在细胞免疫基础上形成的。
由类上皮细胞,Langhans 多核巨细胞加上外周积聚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反应性纤维母细胞构成,变态反应强时结核结节内可出现干酪样坏死。
(人)
类上皮样细胞:为梭形或多边形,常以胞浆突起相互联络,核圆形或卵圆形,淡染泡状,含有1~2个小核仁,略类似上皮细胞。
此细胞来源于血液单核细胞或组织巨噬细胞。
肉芽肿内的朗罕氏巨噬细胞:肉芽肿内的巨细胞是由上皮样细胞融合而来,细胞数目可达几十个,甚至几百个。
其功能也与上皮样细胞相似,尚可见于不易消化的较大异物周围,组织中角化上皮和尿酸盐周围。
若细胞核排列于细胞的周边称为Langhans型巨细胞。
此种细胞还可见于由吞噬了结核分枝杆菌的巨噬细胞形成的上皮样细胞相互融合或一个细胞核分裂胞质不分裂乃形成朗罕斯巨细胞。
朗罕斯巨细胞为一种多核巨细胞,直径可达300微米,胞质丰富。
其胞质突起常和上皮样细胞的胞质突起相连接,核与上皮样细胞核相似。
核的数目由十几个到几十个不等,有超过百个者。
核排列在胞质周围呈花环状、马蹄形或密集于胞体的一端。
淋巴细胞以小的居多,核呈深染,胞质在核周一薄层,呈蔚蓝色淡染。
还有一个就是核上有一个小er xian ,不很明显
基本上成熟的单核细胞和成熟的小淋巴细胞还是很容易区别的。
小淋巴细胞和红细胞差不多大,比单核小很多;细胞核几乎占满细胞,胞质很少,而单核细胞胞质较多。
单核和大淋巴区别稍困难些。
淋巴细胞(大或小)是圆的,核也是圆的,胞质几无颗粒,染色质集块;单核胞体不规则,核也不规则,胞质有细小颗粒,染色质网状。
具体见下:单核细胞胞体直径12-20μm,胞体圆形或不规则形,可见伪足。
胞质量丰富,蓝色或灰蓝色,半透明状,可见许多细小而分布均匀的嗜苯胺蓝颗粒,部分胞质中可见空泡。
核形不规则,可呈肾形、马蹄形、分叶状,常伴有切迹、凹陷、扭曲、折叠。
核染色质为网状或条索状。
无核仁。
成熟淋巴细胞分大小两型。
大淋巴细胞胞体直径12~15μm,圆形。
胞质量较多,淡蓝色,无颗粒或可见少量嗜苯胺蓝颗粒。
胞核类圆形,可有切迹。
核染色质浓集,有时见核仁残迹;小淋巴细胞胞体直径6~10μm,圆形、椭圆形或轻度不规则形。
胞质量很少,淡蓝色,通常无颗粒。
胞核圆形,可有切迹和凹陷。
核染色质成块状,染紫红色。
无核仁。
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是疏松结缔组织的主要细胞成分,细胞呈梭形或扁的星状,具有突起。
根据不同的功能活动状态,将细胞分为成纤维细胞和纤维细胞二型:成纤维细胞乃是功能活动旺盛的细胞,细胞和细胞核较大,轮廓清楚,核仁大而明显,细胞质弱嗜碱性,具明显的蛋白质合成和分泌活动;纤维细胞(fibrocyte)功能活动不活跃,细胞轮廓不明显,核小着色深,核仁不明显,细胞质少。
此二型细胞可互相转化。
干酪样坏死:结核病变,分为干酪为主型和增生为主型。
干酪为主型一般比较好辨认,彻底的大片坏死是典型的干酪坏死,遗憾的是,实际临床工作中,有许多的已经证明是结核的病变干酪坏死并不典型。
干酪坏死也不是结核病变独有,如非典型分支杆菌感染病变、淋巴结Crohn病和Wegerner肉芽肿等,都可以出现干酪样坏死。
需要具体病变具体分析。
增生为主型病变干酪坏死可以很少,甚至不容易辨认,而以类上皮细胞增生为主。
则需要与许多的肉芽肿性病变鉴别。
典型的结核病变,低倍镜下往往形成结节状,有肯定的干酪坏死、类上皮细胞和郎罕巨细胞。
对不典型的结核病变,可能会缺乏干酪坏死、类上皮细胞和郎罕巨细胞的某一种或某两种,这时候要做出“考虑”或“不除外”结核的诊断,并结合临床影像学,实验室检测或抗酸染色最后确定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