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前教案

合集下载

《雷雨》教案(精选6篇)

《雷雨》教案(精选6篇)

《雷雨》教案〔精选6篇〕《雷雨》教案〔精选6篇〕《雷雨》教案篇1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会认读四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才能目的: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才能,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才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理解大自然的各种变化,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媒体:课件1:播放雷雨整个过程录音,激趣导入;课件2:播放雷雨前的情景动画,给学生视觉冲击,激发兴趣,促进理解;课件3:播放下雷雨时的情景动画,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促发形象思维活动的展开;课件4:播放雷雨过后的情景动画,将抽象变为直观,培养学生的理解才能,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课件5:奇特的自然现象:日出、日落、浓雾、秋霜、冬雪,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投影仪:出示投影片(雷雨后)、出示投影片(填空),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才能及积累语言、表达语言的才能。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醒课题。

1、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听,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了?(课件播放雷雨整个过程录音)说说你们刚刚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生答)2、大家听得真仔细、说得真好!对,这是一场雷雨。

(相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过渡:雷雨是夏天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雷雨场景多么热闹、壮观呀!课文中,小作者是怎么描绘这场雷雨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看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这场雷雨的?2、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畅谈。

(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过渡:雷雨前的天气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学习课文的1—3自然段。

三、细读,品味。

(一)指名读1---3自然段,其他的同学边听边想:雷雨前的景象是什么样的?1、学生答复,老师引读(板书:蝉不叫、大风、蜘蛛、闪电、雷声。

)2、如今我们知道了雷雨前会出现这些景象,那么你觉得作者用哪些词语把这景象写的更详细的呢?我们一块来读一读,找找看吧!①学生自读,用自己喜欢的符号作上记号。

雷雨前教案

雷雨前教案

雷雨前教案教案:雷雨前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0课《雷雨前》。

本课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了解课文描绘的自然景象,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描绘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象的观察和描绘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难点:体会作者描绘雷雨前景象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象的观察和描绘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雷雨前的自然景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在哪里见过这样的景象?是什么感觉?2. 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理解课文大意。

3. 学习生字词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让学生跟读,注意发音和词义。

4.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逐段分析课文,理解作者描绘雷雨前景象的方法和用词准确性。

5. 实践演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周围的自然景象,用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描绘。

6. 口语表达让学生结合自己观察到的自然景象,用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口语表达。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雷雨前乌云雷声闪电雨滴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观察周围的自然景象,用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描绘,并写在练习本上。

答案:1. 雷雨前,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突然间,一道闪电划破天空,紧接着,雨滴纷纷扬扬地落下来。

2.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绘自然景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但在课堂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多观察自然景象,用所学生字词进行描绘,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的解析1. 对雷雨前自然景象的理解:学生对于雷雨前自然景象的认知可能来源于生活经验,但对其进行精确的描绘和表达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八年级语文《雷雨前》教案

八年级语文《雷雨前》教案

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探讨
01
02
03
04
戏剧冲突
作者善于运用戏剧冲突来推动 剧情发展,使得情节紧凑、扣
人心弦。
人物塑造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和心 理活动描写,成功塑造了各具
特色的人物形象。
潜台词运用
作者善于运用潜台词来表现人 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思想斗争 ,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舞台说明
通过详细的舞台说明,为读者 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增强 了作品的现场感和真实感。
教师评价
学生自评
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给予相 应的评价和反馈。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评价,发 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同学互评
实施效果预期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作业,促进交流和 学习。
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 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
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文学作 品,如《暴风雨》《海燕 》等,加深对自然景象描 写的理解。
跨学科联系
引导学生从地理、物理等 角度理解雷雨形成的原因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 能力。
总结归纳,明确要点
梳理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梳理知识点和重点难点。
归纳方法
指导学生总结阅读方法和技巧,如圈点勾画法、分组讨论法等。
和沟通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解决 问题,培养其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同 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点拨,帮助
学生掌握探究方法。
04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01
02
03
创设情境
通过播放雷雨前的音频, 让学生感受雷雨前的氛围 ,引发学生兴趣。

《雷雨》教案8篇

《雷雨》教案8篇

《雷雨》教案8篇【设计意图】雷雨是夏天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但当打雷时,许多的孩子会惊慌、害怕。

所以我从《幼儿创新智慧游戏》中《大自然的变化》这一活动中延伸出这节活动课,意在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自然现象并从容面对自然现象。

【幼儿分析】大班的幼儿对身边的事物、现象很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也非常乐于探索周围环境、乐于动手动脑,由于知识经验不足,孩子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会产后恐惧心理,这需要老师引导幼儿了解自然现象并从容面对自然现象。

活动需要给予幼儿充分的操作自由、交流合作的自由,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

【设计思路】在设计这节课时,我通过讲述法,启发提问法,情景表演法,根据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给了幼儿一条线索,让幼儿自由的讲述,自由表演,我再与幼儿一起给小结,加深幼儿记忆。

充分发挥幼儿是主体,教师的引导者的作用,让幼儿在广阔的空间里充分的发挥想象。

【活动目标】1、帮助幼儿回忆雷雨前后的变化。

2、与孩子一起探讨雷雨形成的过程。

3、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表现出雷雨的景象,并通过情景表演加深幼儿记忆;【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雷雨的过程。

难点: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并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雷雨的景象。

【活动准备】活动课件与视频【活动过程】导入活动:《雷雨来了》歌曲导入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开始活动课。

(听歌曲进入活动室,坐好)提问:刚才我们在这首歌曲的一开始听到了什么声音?雷公公的脾气可大了,我们在夏天经常见到它,小朋友们,你们见过雷公公发脾气的样子吗?谁能来学一学?1、引导幼儿回忆并说出雷雨之前天气、动物、人们的变化谁能来说一说下雷雨前天空是有哪些变化?小朋友们,你们想一想,下雷雨前,小动物们都在做什么?(做着哪些准备,说到小鱼,要提水中的氧气很少,所以游到了水面上)(看课件)2、启发幼儿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雷雨中雷、闪电、风、雨的声音,并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模仿出来。

下雷雨时,你听到了什么?雷你能来学一学雷的声音吗?大班社会活动反思4篇大班社会活动反思4篇他是用这种方法,你还有更好的方法来模仿一下雷来了的样子吗?依次说出风、雷、闪电、雨)下雷雨时,你还听到了什么?(风)是大风还是微风?你有没有被大风吹到的时候?你是什么样子的?(谁能来回忆一下被大风吹到时的样子),大风是什么样的声音?你还看到了什么?(闪电)闪电是什么样子的?你能来学一学吗?下雷雨时,你还看到了什么?(雷雨)是大雨还是小雨?谁能还模仿一下下大雨的声音?小结:下雷雨的时候,你是先听到打雷,还是先看到闪电,为什么?那你知道雷和闪电是怎么产生的呢?小结:天上的云彩越聚越多,碰到一起产生雷电,由于光比声音传的要快,所以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

《下雨天,真好》《雷雨前》《夜雨诗意》《听听那冷雨》教案及练习_教案教学设计

《下雨天,真好》《雷雨前》《夜雨诗意》《听听那冷雨》教案及练习_教案教学设计

《下雨天,真好》《雷雨前》《夜雨诗意》《听听那冷雨》教案及练习二.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生字长工chánɡ魂牵梦萦yínɡ熹微xī慎思shèn静谧mì相和hè咆哮páoxiào龌龊wòchuò水门汀tīnɡ瞥过piē纂集zuǎn蹒跚pánshān魅力mèi惆怅chóuchànɡ羁绊jībàn蕴藉jiè喧嚣xiāo逼仄zè炮制páo涟漪liányī薄荷bò滂沱tuó青霭ǎi夜宿sù氤氲yūn羯鼓jié一峰半壑hè寒濑l ài岑寂cén2.词语启蒙:启发、开导儿童的智慧。

蒙,蒙昧无知。

魂牵梦萦:形容万分思念。

〖出处〗宋·刘过《醉太平》词:“思君忆君,魂牵梦萦,翠销香暖云屏,更哪堪酒醒。

”熹微:天光微弱的样子。

慎思:谨慎思考。

流连忘返:流连:留恋不止。

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

留恋得忘记了回去。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

”静谧:安静。

相和:相互应和。

咆哮:人暴怒叫喊或江河水奔腾轰鸣。

龌龊:1.器量局促;狭小。

2.肮脏。

3.卑鄙,丑恶。

水门汀:1.英语的译音。

水泥,亦指混凝土。

2.借指水门汀的路或地。

厉害:很,凶猛,猛烈。

瞥过:眼光掠过,匆匆一看。

诗韵:诗词用韵所依据的韵书。

宋以后通用《平水韵》﹐平﹑上﹑去﹑入四声共106韵。

这里指有美好的意境。

纂集:编撰汇集。

炮制:①用火制、水制或水火共制等方法将中草药原料加工成药物。

②制造;编造斑斓:灿烂多彩。

逼仄:(地方)狭窄。

喧嚣:①叫嚷;喧闹。

②声音嘈杂。

蕴藉:含蓄而不显露。

涟漪:细小的波纹。

羁绊: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惆怅:失意而伤感。

魅力:极能吸引人的力量。

《雷雨》教案(通用5篇)

《雷雨》教案(通用5篇)

•••••••••••••••••《雷雨》教案(通用5篇)《雷雨》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雷雨》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雷雨》教案篇1【教学目标】1、领会作品中个性化的对话语言对真实、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2、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

3、认识到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从而认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的必然灭亡。

【难点、重点分析】1、课文开头一段“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分析:这段“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

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

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这一点跟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相同的。

(可与《祝福》《药》等小说的环境描写作比较,以加深理解。

)2、周朴园和鲁侍萍的见面是偶然的,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并没有认出鲁侍萍,那么鲁侍萍为什么不立刻表白自己的身分并当面斥责周朴园对她的迫害和30多年来的悲惨遭遇,而是以叙述别人的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遭遇呢?分析:30多年的悲惨遭遇和痛苦的经历已经把她的性格磨炼得坚强又勇敢,她对残酷的现实充满了愤恨,但她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幸是腐朽的制度造成的,而是把这一切不幸归结于“报应”和“命运”;而且,善良的品性又使她在周朴园的“忏悔”中产生的某种轻信和谅解。

在对话中,她既有意识地在隐蔽自己的身分,又在语言动作中不断地表露出自己的特征,这正是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

3、侍萍在与周朴园的对话中,有几处掩饰?又有哪些地方暴露了她的性格特点?分析:周朴园四次问到她姓什么,是谁,她都很自然地掩饰过去,语调平缓,不露声色。

表明她性格特征的语言动作有:熟练自然的关窗动作,对侍萍的身世及周朴园的隐情细致地述说,对绣着梅花衬衣的熟记。

幼儿园雷雨天气安全教育教案

幼儿园雷雨天气安全教育教案

幼儿园雷雨天气安全教育教案幼儿园雷雨天气安全教育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初步感受夏天雷雨闪电等明显的气候特征,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2、了解打雷下雨时正确的躲避方法,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和能力。

3、学习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来表现歌曲内容,学唱切分音,增强节奏感。

活动准备1、课件:雷雨闪电2、声音:打雷3、图片—人们避雨活动过程一、导入1、老师弹琴,幼儿进行发声练习。

2、谈话引出课题。

二、展开1、播放声音:闪电雷鸣,暴雨组织幼儿自由讨论,闪电雷鸣下大雨时天空是什么样子的?想象夏天雷雨的情景。

2、学唱歌曲《夏天的雷雨》。

(1)教师示范演唱歌曲。

(2)听音乐,为歌曲拍打节奏。

(3)学说歌词。

(4)整体教唱歌曲。

(5)分段教唱歌曲。

(6)幼儿跟着老师琴练习唱。

(7)集体一起跟着琴唱。

(8)分组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对歌练习。

让幼儿在优美的歌声中,对夏季奇妙的自然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夏天的美丽。

3、观察图片:人们避雨使幼儿正确了解打雷时正确的躲避方法,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4、添画:夏天的雷雨告诉幼儿由夏天的雷雨而引申出的新事物,如,彩虹、太阳雨、避雷针等。

让孩子们大胆讲述你添画的是什么?学习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作品。

三、结束1、与孩子们一起对作品进行展评并张贴在互动墙壁上。

2、听音乐表演《夏天的雷雨》歌曲:夏天的雷雨(歌词)天空中一闪闪,什么光发亮?天空中轰隆隆,什么声音响?天空中哗啦啦,什么落下来?小朋友请你快快想一想。

一闪闪一闪闪,闪电光发亮。

轰隆隆轰隆隆,打雷声音响。

哗啦啦哗啦啦,大雨落下来。

告诉你这是夏天的雷雨。

幼儿园雷雨天气安全教育教案「篇二」活动目标:1. 在熟唱歌曲的基础上引导幼儿以轻巧地、有爆发力地声音唱出夏天雷雨时的情景。

2. 启发幼儿通过乐器和身体动作有节奏地表达出歌曲中雷雨时的各种声音。

3.通过歌曲来发展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4.让幼儿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

5.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雷雨前幼儿园教案

雷雨前幼儿园教案

雷雨前幼儿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雷电的形成和危害;
2.掌握防雷措施并能够应对突发情况。

二、教学内容
1.学习雷电的形成和危害;
2.了解防雷措施;
3.掌握应对突发情况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了解雷电的形成和危害
1)教师先通过简单的语言向幼儿解释什么是雷电以及它的危害;
2)引导幼儿一起了解雷电的形成过程,通过举例子等方式让幼儿更加理解。

2.了解防雷措施
1)通过模型、图片等方式向幼儿介绍一些基本的防雷措施,如闪电保护器、接地安全等;
2)让幼儿自己动手体验,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更好地复习学习的内容。

3.掌握应对突发情况的方法
1)向幼儿介绍在雷电天气中应该如何应对突发情况,如迅速躲避、及时向老师反映等;
2)让幼儿进行实际模拟操作,以便更好地掌握方法。

四、教学反思
1.教学内容上,通过细致入微的讲解方式和举例的方式,幼儿的学习效果还是挺不错的。

2.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幼儿因为理解难度大而感到无聊,这说明教师需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互动与反馈,使得幼儿更能理解目标。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与教师共同体会实际操作的过程会印象更加深刻,同时老师也可以根据孩子们操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口语引导”,提升交互和反馈,让幼儿获得更好的教学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雨前》教案
教学目标
1、体味作者对天气闷热的妥帖表达,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2、了解作者以及时代背景,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体会作者渴望革命风暴涤荡一切旧势力的火热激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文章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三学一教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想象日常生活中雷雨前的景象,用高尔基的《海燕》作为对比课文导入。

今天走进另一位作家的作品《雷雨前》,感受不一样的景象。

茅盾(1896-1981),浙江桐乡人。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短篇小说《林家铺子》。

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也是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二、目标展示
1、体味作者对天气闷热的妥帖表达,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2、了解作者以及时代背景,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体会作者渴望革命风暴涤荡一切旧势力的火热激情。

三、自学指导(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笔勾画重点字词,并尝试划分课文的结构(时间,空行)。

明确:
1、关键词
热,闷,干燥(干硬)
闷,不爽快
密不透风,闷,黑,龌龊
雪亮,爽,干净清凉
2、文章结构
第1—4节清早闷热的天气。

第5—6节上午人的闷热。

第7—16节下午三时蚊蝇蝉的捣乱。

第17—20节雷雨即将来临。

四、自学指导(二)
找出课文中描写闷热的语句,哪些是直接描写,哪些是间接描写,读一读,品味其妙处。

具体:
1、雷雨前又闷又热,1-6节作者从哪两个角度刻画天气的闷热?
2、在人们受煎熬闷热之时,画面出现了什么波澜?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个波澜的?
明确:
1、从自然景物看,桥石炎热,灰幔浓厚,河水枯渴,泥土裂成乌龟壳,泥土干硬且往上冒热气。

从人的感受看,“毛孔全都闭住”,“心口泛淘淘”,“像要呕出什么来”;呼吸“热辣辣的闷”,出汗“像结了一层壳”。

作者以恰当的比喻和进一步的渲染,有力地表现了闷热的情景。

2、灰色的幔“裂”了一条缝,人们有了一线希望。

然而,幔又合拢,“跟没有划过的时候一样”,刚起的希望似乎又成了泡影。

这里作者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把“幔”的顽固和窒息人于死地的情状以巨人的愤怒抗争来灵活展现,渲染出了郁闷腻热的氛围。

后面等来的蚊蝇蝉更是让人无法忍受,仿佛“世界末日也不会比这再坏”。

(想一想,本文仅仅是一篇写景散文吗?只是为了展现雷雨前的闷热吗?作者写本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从哪些句子里可以感觉到?)
五、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当时中国人民惨遭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而国民党反动派却实行卖国投降政策,对中国共产党和进步力量,实行残酷的围剿,封建军阀,贪官污吏则气焰嚣张,白色恐怖笼罩着祖国的天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作者看到人民的力量,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壮大,已成为全国进步力量的核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酝酿并爆发了一次次的革命风暴,它将冲破压抑中国人民的沉闷空气,于是作者挥笔写成这篇雄浑的散文。

(在这个罪恶的世界里,人被坑害到什么程度呢? “你会觉得世界末日也不会比这再坏!”所以,人们要求推翻旧世界,创建新世界,即“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
六、合作释疑
结合时代背景,试分析闷热的天气、雷雨、苍蝇、蚊子、蝉儿的象征意义。

明确:闷热的天气——国民党反动派实行的白色恐怖和黑暗统治
雷雨——席卷一切旧势力的革命风暴
苍蝇——国民党反动派的官员及帮凶
蚊子——国民党反动派的御用文人及帮闲
蝉儿——口头革命者及消极遁世者
这些东西和前文展示的闷热情形构成了一幅雷雨前龌龊世界的图景,通过层层推进,步步紧逼,压得人透不过气,人们对大雷雨充满渴望,于是从心灵深处爆发出这种强烈的呐喊,充满了对光明前途的向往。

实际上在期待通过革命风暴的洗礼创建出阳光灿烂、百花吐艳的新世界。

这是要求改变世界的最强音,是乐观主义精神的体现。

七、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的主题、结尾与高尔基的《海燕》有何异同?
明确:
都是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专制统治者的黑暗统治,呼唤革命的到来,期待新世界的诞生。

两者描绘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但内容基本相近,都写出了时代的特点,刻画了革命的形象;在写革命者的同时,都用对比的手法描绘了革命者之外的形形色色的丑类;且在文章的最后都有革命者对革命风雷的呼唤。

八、总结
作者通过展示一个雷雨前龌龊的世界,通过层层推进,步步紧逼,表现人们对大雷雨充满渴望,从心灵深处爆发出这种强烈的呐喊,充满了对光明前途的向往。

实际上在期待通过革命风暴的洗礼创建出阳光灿烂、百花吐艳的新世界。

这是要求改变世界的最强音,是乐观主义精神的体现。

九、当堂检测
高效P36 4—7题
十、板书设计
雷雨前
茅盾
闷热的天气——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和黑暗统治
苍蝇、蚊子、蝉儿——反动派及帮凶、口头革命者
雷电风暴------革命者(运动风暴)


呼唤、渴望新世界
十一、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