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前》(教学设计及习题)

合集下载

雷雨前教案

雷雨前教案

雷雨前教案教案:雷雨前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0课《雷雨前》。

本课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了解课文描绘的自然景象,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描绘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象的观察和描绘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难点:体会作者描绘雷雨前景象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象的观察和描绘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雷雨前的自然景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在哪里见过这样的景象?是什么感觉?2. 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理解课文大意。

3. 学习生字词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让学生跟读,注意发音和词义。

4.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逐段分析课文,理解作者描绘雷雨前景象的方法和用词准确性。

5. 实践演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周围的自然景象,用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描绘。

6. 口语表达让学生结合自己观察到的自然景象,用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口语表达。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雷雨前乌云雷声闪电雨滴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观察周围的自然景象,用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描绘,并写在练习本上。

答案:1. 雷雨前,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突然间,一道闪电划破天空,紧接着,雨滴纷纷扬扬地落下来。

2.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绘自然景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但在课堂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多观察自然景象,用所学生字词进行描绘,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的解析1. 对雷雨前自然景象的理解:学生对于雷雨前自然景象的认知可能来源于生活经验,但对其进行精确的描绘和表达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八年级语文《雷雨前》教案

八年级语文《雷雨前》教案

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探讨
01
02
03
04
戏剧冲突
作者善于运用戏剧冲突来推动 剧情发展,使得情节紧凑、扣
人心弦。
人物塑造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和心 理活动描写,成功塑造了各具
特色的人物形象。
潜台词运用
作者善于运用潜台词来表现人 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思想斗争 ,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舞台说明
通过详细的舞台说明,为读者 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增强 了作品的现场感和真实感。
教师评价
学生自评
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给予相 应的评价和反馈。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评价,发 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同学互评
实施效果预期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作业,促进交流和 学习。
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 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
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文学作 品,如《暴风雨》《海燕 》等,加深对自然景象描 写的理解。
跨学科联系
引导学生从地理、物理等 角度理解雷雨形成的原因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 能力。
总结归纳,明确要点
梳理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梳理知识点和重点难点。
归纳方法
指导学生总结阅读方法和技巧,如圈点勾画法、分组讨论法等。
和沟通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解决 问题,培养其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同 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点拨,帮助
学生掌握探究方法。
04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01
02
03
创设情境
通过播放雷雨前的音频, 让学生感受雷雨前的氛围 ,引发学生兴趣。

《雷雨前》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雷雨前》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雷雨前》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雷雨前》,使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雷雨前》,让学生体会作品中对家庭、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剖析,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雷雨前》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作品以农村为背景,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封建残余和农民的悲惨命运。

2.2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难点: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深刻内涵。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引导学生关注《雷雨前》的时代背景。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3.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

3.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3.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

4.2 同伴评价: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互相借鉴、学习,提高整体学习水平。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雷雨前》原文。

5.2 辅助材料:有关鲁迅先生生平和创作风格的资料、作品时代背景的介绍等。

多媒体教学设备。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预习环节: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背景。

6.2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下雨天,真好》《雷雨前》《夜雨诗意》《听听那冷雨》教案及练习_教案教学设计

《下雨天,真好》《雷雨前》《夜雨诗意》《听听那冷雨》教案及练习_教案教学设计

《下雨天,真好》《雷雨前》《夜雨诗意》《听听那冷雨》教案及练习二.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生字长工chánɡ魂牵梦萦yínɡ熹微xī慎思shèn静谧mì相和hè咆哮páoxiào龌龊wòchuò水门汀tīnɡ瞥过piē纂集zuǎn蹒跚pánshān魅力mèi惆怅chóuchànɡ羁绊jībàn蕴藉jiè喧嚣xiāo逼仄zè炮制páo涟漪liányī薄荷bò滂沱tuó青霭ǎi夜宿sù氤氲yūn羯鼓jié一峰半壑hè寒濑l ài岑寂cén2.词语启蒙:启发、开导儿童的智慧。

蒙,蒙昧无知。

魂牵梦萦:形容万分思念。

〖出处〗宋·刘过《醉太平》词:“思君忆君,魂牵梦萦,翠销香暖云屏,更哪堪酒醒。

”熹微:天光微弱的样子。

慎思:谨慎思考。

流连忘返:流连:留恋不止。

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

留恋得忘记了回去。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

”静谧:安静。

相和:相互应和。

咆哮:人暴怒叫喊或江河水奔腾轰鸣。

龌龊:1.器量局促;狭小。

2.肮脏。

3.卑鄙,丑恶。

水门汀:1.英语的译音。

水泥,亦指混凝土。

2.借指水门汀的路或地。

厉害:很,凶猛,猛烈。

瞥过:眼光掠过,匆匆一看。

诗韵:诗词用韵所依据的韵书。

宋以后通用《平水韵》﹐平﹑上﹑去﹑入四声共106韵。

这里指有美好的意境。

纂集:编撰汇集。

炮制:①用火制、水制或水火共制等方法将中草药原料加工成药物。

②制造;编造斑斓:灿烂多彩。

逼仄:(地方)狭窄。

喧嚣:①叫嚷;喧闹。

②声音嘈杂。

蕴藉:含蓄而不显露。

涟漪:细小的波纹。

羁绊: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惆怅:失意而伤感。

魅力:极能吸引人的力量。

《雷雨》教案及练习

《雷雨》教案及练习

《雷雨》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雷雨》这部作品的背景,把握其时代特点和社会意义。

2. 通过分析剧本的结构、人物关系、矛盾冲突,提高学生对戏剧文学的理解能力。

3. 深入剖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对人性的挖掘和探讨。

4. 学习作品中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表现主题的技巧,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培养其批判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作品简介:《雷雨》是俄国著名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家庭悲剧剧本,首演于1934年。

剧本以一个典型的封建家庭为背景,揭示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和腐朽,展现了人性在极端压力下的扭曲和悲剧。

2. 人物关系:周朴园、鲁侍萍、周萍、四凤、周冲等。

3. 剧情梗概:剧本分为三幕。

第一幕,揭示周朴园与鲁侍萍的过去关系以及周朴园家庭的现状;第二幕,周朴园家庭矛盾激化,侍萍女儿四凤的出现使局势更加紧张;第三幕,矛盾冲突达到高潮,周家陷入崩溃。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雷雨》中的人物形象、剧情发展、主题思想等。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作品中象征、暗示等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剧情梗概等。

2.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矛盾冲突、象征意义等。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作品中的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其思辨能力。

4. 实践法: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雷雨》的背景及作者曹禺。

2. 讲解剧情梗概,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分析人物关系,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4. 深入剖析周朴园、鲁侍萍、周萍等人物形象,探讨其命运悲剧的根源。

5. 讲解作品中的象征、暗示手法,如雷雨、窗户等,引导学生体会其深刻的主题意义。

6.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看待《雷雨》中的人物悲剧?作品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课后作业:1. 熟读《雷雨》剧本,掌握人物关系及剧情发展。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附教学反思、作业设计及答案:16雷雨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附教学反思、作业设计及答案:16雷雨

课题雷雨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压、蝉”等5个生字,会写本课“雷、乌”等9个生字,会写“雷雨、乌云”等8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并抄写句子。

4.能说出自己见到过的雨及下雨时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了解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观察生活中自然景色的兴趣。

教学重点1.认识“压、蝉”等5个生字,会写本课“雷、乌”等9个生字,会写“雷雨、乌云”等8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并抄写句子。

4.能说出自己见到过的雨及下雨时的情景。

教学难点1.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并抄写句子。

2.能说出自己见到过的雨及下雨时的情景。

教学素材1.有关雷雨的图片。

2.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压、蝉”等5个生字,会写本课“雷、乌”等9个生字,会写“雷雨、乌云”等8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一、激趣导入1.(出示课件2:天气符号)同学们,如果我们想知道第二天的天气,我们经常会看天气预报,那这些符号表示什么呢?找出“雷雨”的符号。

2.你们知道雷雨有哪些特征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乎雷雨的课文。

出示课题、齐读。

(板书:雷雨)引用天气符号导入课文,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进入课文学习埋下伏笔。

新课教学()分钟二、初读课文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标出自然段,画记不认识的生字。

读完后和同桌讨论,课文写了雷雨哪些时候的景象。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别是哪些自然段。

(出示课件3)(老师参与讨论)2.指名学生回答。

雷雨前(1-3)雷雨中(4-6)雷雨后(7-8)三、朗读课文1.读准字音同学们利用生字卡片,大声朗读,自由读,小组读。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雷雨前》名师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雷雨前》名师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雷雨前》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会生字词,积累好词好句。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学会关爱身边的人,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词,积累好词好句。

2.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2)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学生字词,查阅字典、词典,理解字词意思。

2.学生朗读课文,感知课文情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四、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修辞手法在课文中的作用。

三、写作训练1.教师出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2.学生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情感表达在课文中的作用。

三、课后作业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二年级《雷雨》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二年级《雷雨》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二年级《雷雨》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为了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以认知学习理论、教育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自身的教学风格,对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各要素预先进行科学的计划、合理的安排,制定出整体教学运行方案的过程。

小编为朋友们整理了5篇《二年级《雷雨》优秀教学设计》,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年级《雷雨》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材解读:《雷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的景象变化。

语言优美而生动,是一篇很富表现力的文章。

根据课标要求和研究的主题,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难点是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通过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激发观察事物的浓厚兴趣。

教学方法与理念:本课的教学设计贯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美丽的大自然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以朗读感悟为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

让学生在“读、想、悟、说”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感受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激发观察事物的浓厚兴趣。

教学过程:一、巩固字词小学生掌握字词、提高读书的能力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基础。

课堂教学要追求创新的同时,更要兼顾的是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扎实训练。

所以在课一开始我通过抽查、齐读和学生喜欢的方式“开火车”认读,对本课生字和词语进行了巩固。

二、创设情景,读中感悟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多以形象思维为主。

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多有感染力的情境,在强化语言能力训练的过程中,结合进行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习雨前部分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感悟雷雨前乌云、树叶、蝉、大风、蜘蛛、闪电、雷声是怎样的?有机结合图像、声音、动画,从表现形式上体会这些词语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雨前》(教学设计及习题)
《雷雨前》
主旨
0年代的中国,社会极其黑暗,1934年,国民党政府加紧在军事上、政治上、文化上对革命力量大举围剿的一年,而此时荡涤一切污浊的风暴却正在酝酿,即将来临,黑夜即将过去。

本文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人们常把它和高尔基的《海燕》相媲美。

作品描写郁闷窒息、密云不雨的天气景象,寄寓着对三十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黑暗以及对各种社会势力的嘴脸进行揭露之意,则是自然而明显的。

思路《雷雨前》按时间的顺序,从清晨写起,选取几个不同的角度,勾画闷热、干旱和人们的苦闷难熬、怨声冲天的景象。

“清晨,摸一摸桥面竟象还带点热”,河水早已干涸,河心“泥土裂成乌龟壳似的”,田里硬得像“水门汀”,人热得要呕吐;天空,“张着个灰色的幔”。

在这种背景下,雷电巨人已怒不可遏,在幔外发出“隆隆隆”的“愤怒的吼声”,但天空仍被封锁,空气反而“加倍闷”,幔“加倍厚”,天“加倍黑”。

继而写巨人的大刀,终于挑破了灰色的幔,发出了震天的惊雷。

巨人“揩着汗”,“歇口气”再发起新的进攻。

作者也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了“戴红顶子、像大官模样的金头苍蝇”的蚊子,以及唱着“要死呀、要死呀”高
调的蝉,用以反衬巨人的高大形象。

最后写闪电雷鸣,巨人以势不可挡的威力发起了进攻,灰色的幔被劈碎,人民精神振奋,由衷地发出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急些,更响些吧!”写作特点
象征手法的运用。

作品都借助自然事物用以象征某种社会力量。

《雷雨前》里,用闷热、干旱造成的灾害象征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以灰色的幔象征束缚人们的枷锁;以雷电巨人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以巨人同闷热、灰幔的斗争过程象征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进程,形象地反映了革命的规律。

作品之所以运用象征手法,都有其相近的原因:一是为加强作品的艺术魅力,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一是作为一种策略手段,防止敌人对作品的抹杀。

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

作品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是明显的。

《雷雨前》则把象征社会现实黑暗郁闷的自然现象极力渲染,把巨人的形象置于极端严峻的背景中,给予描绘刻画,衬托其伟大的力量;同时,又用在同样背景中的苍蝇、蚊子、蝉等的丑恶表演同巨人的英勇行为相对比,给予巨人更有力的讴歌。

文中事物象征意义
灰色的幔:苍蝇、蚊子、蝉儿:
天外巨人:风雷闪电:大雷雨:课后练习答案
题1.昨天整天里没有一丝儿风。

2.然而太阳的威力好像透过了那灰色的幔,直逼着你头顶。

3.那些苍白色的泥土,
干硬得就跟水门汀差不多。

好像它们过了一夜功夫还不曾把白天吸下去的热气吐完,这时它们那些扁长的嘴巴里似乎有白烟一样的东西往上冒。

4.站在桥上的人就同浑身的毛孔全都闭住,心口泛淘淘,像要呕出什么来。

5.就跟住在抽出了空气的大筒里似的,人张开两臂用力行一次深呼吸,可是吸进来只是热辣辣的一股闷。

6.汗呢,只管钻出来,钻出来,可是胶水一样,胶得你浑身不爽快,象接了一层壳。

7.空气比以前加倍闷!那幔比以前加倍厚!天加倍黑!8.猛可地闪光和吼声都没有了,还是一张密不通风的灰色的幔!9.午后三点钟光景,人像快要干死的鱼,张开了一张嘴,忽然天空那灰色的幔裂了一条缝!10.然而划过了,幔又合拢,跟没有划过一样,透不进一丝儿风。

一会儿,长空一闪,又是那灰色的幔裂了一次缝。

然而中什么用?
第二题文中不着一字,甚至连暗示性的词句也没有,一切都以自然界的事物的本来面目为基础,抓住其特征用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作形象概括,并在其自身运动中和相互冲突中显现其象征寓意。

如写“清早”的氛围:闷热、无风,灰色的幔。

这都是从视觉、触觉得来的实际感受。

幔外也许有风而幔纹丝不动所造成的“热辣辣的一股闷”,汗腻胶着皮肤像结成了一层壳,真实地再现了随时间推移,热闷增强、压抑郁闷的气氛也随之增浓的真切情景。

选取几个不同的角度,勾画闷热、干旱和人们的苦闷难熬、怨声冲天的景象。

第三题灰色的幔:苍蝇、蚊子、蝉儿:天外巨人:风雷闪电:大雷雨:
第四题都是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专制统治者的黑暗统治,呼唤革命的到来,期待新世界的诞生。

两者描绘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但内容基本相近,都写出了时代的特点,刻画了革命的形象;在写革命者的同时,都用对比的手法描绘了革命者之外的形形色色的丑类;且在的最后都有革命者对革命风雷的呼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