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

合集下载

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

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

疫病流行的三大环节易感动物1、病原微生物:是发生相应疫病的基础,没有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就没有相应疫病的发生。

2、传播途径:是指可以通过海、陆、空进行传播以及被病畜(病猪等)污染的物体和人都可以作为传播的媒介,是疫病流行的重要条件。

3、易感动物:是发生疫病的关键,如果动物群具有强大的抗病能力(不易感),即使有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和传播途径,动物群可以抵抗耐过不发病。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目的:就是要打断疫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建立健康猪群,防制疫病的发生,保证获得更高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生物安全有两个层面,国际层面上,对于生物安全的关注集中在预防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疫病传播,这对于具有巨大出口市场的国家来说是其主要的关注所在;猪场层面上,生物安全是指采取疫病防制措施建立健康猪群,防制疫病的发生,保证获得更高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原则:预防为主、防重于治。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内容:隔离、消毒、防疫、驱虫、保健、检疫、灭害(鼠、蝇、蚊、驱狗猫等)一、猪场隔离•隔离:将猪场置于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中(有利于防疫和生产管理的范围内)进行饲养管理。

•生产区与生活区隔离、各生产区人员之间的隔离、外来人员隔离、引进猪的隔离、病猪隔离1、隔离的内容包括如下:1.1、隔离舍:与生产区要一定距离,根据各猪场的实际情况而定。

引种隔离舍,距生产区至少500米以上(地处下风口);病猪隔离舍,一定要在下风口;1.2、严控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特殊情况,获准进场者一定要净化隔离3-5天方可进入1.3、外来车辆禁止进入生产区;1.4、本场生产人员:外出必须48小时内返场,饲养员禁止串栋串舍;各生产区工具用具和物品必须专用。

•1.5、严禁场内人员在生产区内开伙;不准外购肉制品进场。

•注:病死猪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①、最危险的传染源,生产病源数量最多,毒力最强,可以通过接触传播疫病;•②、一般隔离用抗菌素治疗2-3天无效者及时处理;•③、深埋、焚烧、尸井消毒等无害处理(必须远离水源、下风口)。

简述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立

简述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立

简述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立丁玫(贵州农业职业学院551400)摘要:近年由于非洲猪瘟的涌入,中国的养猪业受到严重的冲击,“非洲猪瘟”俨然成为养猪业的头号杀手。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是通过采取一系列生物安全措施(消灭病原体、切断病原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动物),从而达到防止疫病发生和阻断疫病传播的目的。

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是预防非洲猪瘟的有效手段,对促进养猪业健康持续发展和确保畜产品稳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非洲猪瘟;猪场;防疫;生物安全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高,发病后死亡率达100%,目前尚无安全有效的疫苗防范,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非洲猪瘟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至2018年8月1日我国确诊了首例非洲猪瘟后,非洲猪瘟在我国相继蔓延开来,对我国的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养猪企业也面临着最严峻的考验,也进一步让我们认识到猪场生物安全建设的重要性。

1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就是围绕消灭传染源、切断病原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动物来进行的一系列疫病综合防护措施,即:阻断场外病原微生物进入场内、防止病原微生物在场内或场间进行传播,提高场内动物抵抗疫病的能力。

2影响猪场生物安全的因素猪场的生物安全主要包括外部因素、场内因素和生产管理。

外部因素主要是防止病原微生物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进入到场区,如:车辆、物品、人员等;内部因素是当病原体已经在养殖场内存在时,防止病原体在场内进行传播、感染猪群或向其他养殖场散布的措施;生产管理即是防止病原体通过人员及物资的流动进出场区或在场区内散布。

除此外,猪场的选址、建设、布局均需符合卫生防疫要求,且为猪群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和全面的营养是猪群健康生长的基本保障。

3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3.1合理的场区建设猪场场址决定了猪场的整体生物安全水平,不仅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的规定,而且要始终遵循远离“传染源”的原则,如:远离屠宰场。

同时,还应考虑选址在地势平坦干燥、水源充足、电力和交通便利场地。

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要点

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要点
中图分类号 : 8 8 ¥2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编号 : 0 7—17 (0 2 0 0 5 0 10 4 4 2 1 ) 1— 0 9— 4
生物 安 全 体 系 是 一 个 综 合 性 控 制 疾 病 发 生 的
围环境 对污 染 的消纳 能力 , 当限制饲 养规模 , 适 以减
卫生的生活环境 , 提高动物机体的抵抗力 , 尽可能使 动物远离病原体的侵袭。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
就是 通过 各 种手段 以排 除疫病 威胁 , 护猪 群健 康 , 保 保证 猪场 正 常生产 发 展 , 发挥 最 大 生 产 优 势 的 方 法 集合 体 系总 称 , 体 上 主 要 包 括 环 境 控 制 、 康 管 总 健 理、 饲料 营养 、 养 管 理 、 生 防疫 、 物保 健 、 疫 饲 卫 药 免 监测 等方 面 的 内容 。
少 对周 围环 境 的污染 。
体系 , 即将可传播 的传染性 疾病 、 寄生虫和害虫排
除 在外 的所 有 的 有 效 安 全 措 施 的 总 称 , 是 目前 也 比较经 济 的有 效 控 制 疫 病 的手 段 I 。外 部 生 物 安 1 ] 全 的 目标 是 维 持 猪 群 良好 的健 康 水 平 , 免 新 的 避 病 原 侵 入 猪群 。 内部 生 物 安 全 的 目标 是 控 制 猪 场
15 猪 场 的消 毒 ( ) 场 的 大 门人 口处设 立 消 . 1猪 毒 池 , 盛装 2 烧 碱 溶 液 ( 天 加 盐 防冻 , 18 一 , 讲 硕士 , 湖北襄 阳人 , 从事 动物疾 病防治 、 生产 、 教学和科研工作。E—m i:hnli9 5 @13 om alzage 4 8 6 . o 6
12 猪 场 内布局应 注 意 ( ) 产 区 、 . 1生 生活 区及其

养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建设

养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建设

4 卫生防疫 制度
4 . 1 严 把 出入 关
过 加 强饲 养管 理 ,定期 驱 虫 ,提高 饲料 的 营养水 平 ( 尤 其是 对饲 料 原辅 料 霉 菌 毒 素 的控 制 、氨 基 酸 的平 衡 、微 生 态 制 剂 的添 加 母 猪怀 孕 后 期 、仔 猪 断奶 前 养猪 场 大 门要 专 人 值 守 ,进 入 场 内的 所 有人 员 、 车辆 必 须 等 ),对 不 同阶 段 猪 的关 键 时 期 ( 经过 严格 消 毒 。人员 要走 消 毒通 道 ,经洗 手 、脚 踩 消毒液 后 方可 后 、转群 前后 、免 疫 前后 ) 添 加 电解 质 、维生 素等 免疫 增 强剂 , 进入 办 公 区 ;原 料 车和 本场 车辆 进场 前 ,车 身 和所有 车 轮必 须经 促进 猪 只免疫 系统 发 育完 善 ,修复 免 疫功 能 ,真正 实 现猪 群保健 过 彻底 消毒 。非 本 场车 辆要 停在 场外 ,不准 进入 场 区 。必须 进场 给养 猪带来 的经 济效益 。 的运载 工具 经严 格 消毒 后 ,按 指定 路线 、固定 的装 猪 台装猪 ,每 7 饲养管理 次 装猪 后 都要 对 出猪 台及装 猪 车辆 停 车处进 行 严格 认真 的 清洗 消 7 . 1 稳 定 员工 队 伍 ,建 立科 学 完 善 的 管理 制度 毒。 实行 绩效 工 资 ,不 断提高 员工 的工资 待遇 、改 善 员工 的生 活
疫 病 防 控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 0 1 3 年安全体系建设
吴 月玲
( 宁夏 中卫市沙坡头区动物疾控 中心,宁夏 中卫 7 5 5 0 0 0 )
保 障猪 群健 康 、实 行健 康养 殖 、提 高饲 养管 理 水平 是养 猪场 舍专 用 ,不 得 串舍使 用 ,防 止交 叉传 染 。医 用器 械每 次使 用后 都 实 现经 济效 益 最大 化 的有 力支撑 ,而建 立 养猪场 完 善 的生物 安全 要清 洗消毒 ,免 疫 、治疗时要 l 猪l 针头 。 体 系则 是 实现 健康 养猪 的根 本保 证 。养 猪场 完 善 的生物 安全 体 系 4 . 2 . 5 做好 断脐 、剪牙 、打耳 号 、去势等 工作 的消毒 。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

消毒1 , 产区净道每周消毒1 . 次 生 次 污
道 每 周 消 毒 2 【 猪 舍 内 环 境 消 毒 次 2 】 。
以喷 雾 至 墙 壁 地 面 微 湿 为 度 。若有 病
死 猪 . 在 死 猪 运 走 后 , 即 对 本栏 和 应 立 相 邻 的 栏 圈 用 消 毒 液 冲洗 。
关键词
消 毒 药 水 并 保 证 其 浓 度 。 场 内 环 境 应 定 期 消 毒 , 道 、 道 以 及 猪 舍 周 边 都 净 污 应 定 期 消 毒 。 猪 场 大 环 境 应 每 月 彻 底
中 图分 类号 :85 文献 标 识 码 : ¥1. 4 B
文章 编 号 :0 80 1(000 - 0 8 0 10 — 442 1)7 0 3- 2
才 可 以 进入 。
2 3 饲 料 、 资 消 毒 . 物
1 . 猪 场 各 岗 位 人 员 之 间 不 得 随 .2 2
体 系是 很 重 要 的 工 作之 一 。疫 病 流 行
的 三大 环 节 包 括 : 原 微 生 物 、 播 途 病 传 径和易感动物。猪场生物安全体系 目 的 就 是 要 阻 断疫 病 流 行 的 三 个 环 节 ,
要。 实践 证 明人 可 以传 播很 多疾 病 : 链
球菌 、 口蹄 疫 、 耳 病 、 蓝 猪瘟 等 。 重 视 应 进 场 人 员和 生 产 人员 的 消 毒 、隔 离 工 作 。 对 于 车辆 消毒 , 先 , 严 格 控 制 首 应 外 来 车 辆进 入猪 场 ,进入 猪 场 的 车辆 必 须经 过严 格 的 消 毒 方 能进 入 ,首 先 应 用 高 压 冲洗 机 清 洗 表 面 污垢 ,然 后
毒、 防疫 、 虫 、 健 、 害 ( 、 、 、 驱 保 灭 鼠 蝇 蚊

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制度

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制度

生物安全制度由于生物安全对于养殖业是至关重要的,在没有确定正式的制度、一些必要的硬件设施没有完善之前,我们也必须做好生物安全工作,特指定此临时制度,即日起执行,正式制度颁发后废止。

1.树立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指导思想。

严格执行消毒制度,严格执行本场的猪群免疫程序,建立有效的预防体系。

2.上班时必须穿工作服,禁止穿着工作服外出。

工作区服装和生活区服装要严格区分,严格执行换衣制度。

3.所有员工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离场,走村窜户接触周围农户的牲畜,不得将外人带入猪场。

4.出入随手关门,禁止外来人员随便进入猪场。

如发现外人入场所有员工有义务及时制止,请出防疫区。

5.员工外出回场时,要严格消毒、洗澡更换场内工作服才能进入生产区,换下的场外衣物存放在外更衣室内,不得带入生活区。

6.外来参观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本场防疫、消毒制度;离场后,立即用强消毒剂对其所经过的路面进行消毒。

需要进入生活区、生产区的按第5条执行。

7.休假或外出超过4小时回场者,要在隔离区隔离24小时,之后严格消毒、洗澡更换场内工作服才能进入生产区,换下的场外衣物存放在外更衣室内,不得带入生活区。

8.前勤员工在本场必须穿着工作服,不许将工作服穿出本场外。

后勤员工在后勤区隔离(或工作)24小时以上方允许进入生产区,进生产区必须消毒、洗澡并更换防疫区内工作服。

9.员工在场区附近工作后,每次进入猪场都要用消毒液洗手和踩踏消毒池。

不足4小时按第5条执行,超过4小时按照第7条执行。

10.外来物品(含食堂采购食品)必须用紫外线照射20分钟方可进入场区,行李、箱包等大件物品则需打开照射30分钟以上。

11.严禁在防疫区内饲养猫、狗和偶蹄目动物。

定期对猪场环境、猪舍做好消毒、杀虫、灭鼠工作。

12.任何人不可将偶蹄目动物生肉及其制品带入场内。

13.加强饲养管理、保证饲料的质量和饮水的清洁卫生,增强猪的抵抗力。

14.严格遵守疫苗的使用程序:①防疫员预通知接种时间;②饲养员提前一天统计受免猪的数量;③饲养员领取疫苗。

生物安全体系

生物安全体系

生物安全体系猪场构建生物安全体系的重要性生物安全体系的重要性日益突显:我们面临疫病的复杂性、防控的艰巨性、规模化猪场数量不断增加、养殖规模的日益扩大这样的形势,如果再不把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提到第一位,我们养猪业真的不太好继续下去。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阻断病原体(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侵入猪群,保证猪群健康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疫病综合防控措施。

给猪群生长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最大限度的使猪群远离病原体的攻击。

生物安全体系的内容与要点1. 猪场选址与布局猪场选址∙地势高、干燥、背风、向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水方便,无污染,排废、供电和交通方便;∙远离铁路、公路、城镇、居民区和公共场所(500m以上);∙远离屠宰场、畜产品加工厂、垃圾及污水处理场所、风景旅游区2000m以上;∙周围建筑有围墙或防疫沟,并建立绿化带。

猪场布局∙应合理,设置管理、生产、隔离三个功能区,管理区应在夏季主导方向的上风向。

生产区应在管理区100m以外的下风向。

各区间用绿化带或围墙隔离。

∙场区应净道与污道分开使用,管理区和隔离区应分别设通场外道路。

∙病畜隔离舍、兽医诊断室、解剖室、病死畜无害化处理和粪便处理场都应该建在下风口,距离不少于200-500m。

∙猪场大门入口处设置消毒室、消毒池、消毒盆。

∙生产区入口处应设有淋浴室、更易换鞋。

∙猪场要有专门的粪尿及污水处理设施(场)要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种猪舍(含种公猪舍)、妊娠舍、分娩舍、保育舍、育成舍和育肥猪舍。

各猪舍之间的距离应为20m左右。

育肥猪舍的距离应更远一些。

∙装猪台应设在生产区的围墙外面。

2. 人员流动的控制∙尽量要禁止外来人员进入猪场,参观人员要走专门的人员通道(消毒室)。

∙禁止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淋浴、穿换工作、换鞋)。

∙管理人员进入生产区必须洗手、淋浴、穿换工作、换鞋。

尽量避免不同功能区人员的交叉流动。

∙生产区人员的流向:应以健康猪群到发病猪群、从小日龄到大日龄、从清洁区到污染区的顺序。

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

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

猪群生物平安体系建立细那么〔一〕2005-11-24 阅读次数: 193 发布者:赵书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100089猪场的生物平安体系,是指在养猪生产中防制猪病传染源进入猪场,侵袭猪群,造成疫病流行的技术措施。

包括致病性病原菌〔病毒和寄生虫〕进入,增强自体免疫力和对已侵入猪场、猪群中的致病菌〔毒〕不能连续传染给其他猪只等一系列生物平安技术措施的实施,防疫免疫制度的建立等。

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猪生产的开展,面临严重的挑战――猪群健康问题,每年因疫病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达上百亿元,使养猪生产的本钱增加,经营无利或亏本,甚至企业倒闭。

当前,在规模化养猪场中所发生的疫病,具有新的特点:1.新疫病多,传播迅速。

1986-1990年普查时,畜禽疫病共有202种,80年代以来新病增加17种〔传染病15种,寄生虫2种〕,90年代又发现新的传染病10种,新病增加很快,且传播速度亦快。

如在1987年于美国北卡罗纳州发现的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症〔蓝耳病,PRRS〕不到10年的时间,在世界大多数国家蔓延,我国于1996年发现以来,迅速在全国流行。

又如在1996年在加拿大首次报告的“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我国于2001年开始有报告,一年后许多省、市、区均有发生。

2.非典型化。

如猪瘟,非典型猪瘟〔温和型〕呈现母猪繁殖障碍,仔猪先天感染,断奶前大批死亡。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萎缩性鼻炎等过去是在种猪中呈隐性感染,近年来呈现应激性发病,均为非典型特征。

3.攻击猪的免疫系统。

有很多病原体〔尤其以病毒为主〕如猪的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症、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Ⅱ型等等,都是破坏猪的免疫系统,造成免疫抑制。

4.在传播方式上也有改变。

如哺乳仔猪由胎盘垂直感染而发病;断奶仔猪由于母源抗体水平降低,加上环境应激易发感染。

在繁殖、保育、生长育肥一条龙生产过程中,分段模糊、不能全进全出,以致母仔间的垂直、老幼间的接力传播,造成猪群中反复循环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
2002年加入了WTO以来,我国在重大动物疫病方面几经波折。

2003年SARS对全球带来的生存威胁,导致了全国上下一片恐慌,2004年高致病性禽流感又一次席卷,给我国的养禽业造成致命性的打击,2006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到来,使我们养殖业进入了低迷状态,巨大的经济损失,所带来的灾难远远大于一场战争,如何有效杜绝、防御传染病的袭击,加强畜禽生产的安全性呢我国通过对疫病的总体状况的统计,分析了造成新疫病层出不穷的原因,提出了猪场今后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建立生物安全体系。

通过各种手段打断疫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建立健康猪群,防止疫病的发生,保证猪场正常生产发展,获得更高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总体来说包括以下几大方面:
1、隔离
养殖场与外界环境的隔离动物养殖场要做到与外界环境高度隔离,使场内动物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

隔离措施主要包括空间距离隔离、设置隔离建筑物隔离和建立限制进出制度隔离。

1.1.1 空间距离隔离场址的选择要按我国有关技术规范和世界畜牧业发达国家有关技术标准,从保护人和动物安全出发,充分利用生态养猪,选择在地势高
燥、通风良好、水质良好、排水方便,远离交通干线和居民区500m以上,远离屠宰场、畜产品加工厂、垃圾及污水处理厂2km以上的地点。

最好建在山边或鱼塘、果林、耕地边,利于排污和污水净化。

建筑物隔离将养殖场从外界环境中明确的划分出来,并起到限制场外人员、动物、车辆等自由进出养殖场的作用。

养殖场内根据生物安全要求的不同,应划分生产区、管理区和生活区,各区之间也应建筑围墙等隔离性建筑物。

限制进出隔离:养殖场应严格限制外来人员、车辆等进出场区和生产区。

必须进入时,要严格进行消毒;同样,养殖场工作人员也禁止任意离开场区,必须离场时,要严格进行消毒;生产区内使用的车辆禁止离开生产区使用,运输饲料、动物的车辆应定期进行消毒。

养殖场内各物群之间隔离:养殖场应执行“全进全出”制和单向的生产流程,养猪场和养鸡场,猪、鸡分群、转群和出栏后,栋舍要彻底进行清扫、冲洗和消毒,并空舍5~7d,方可调入新的猪群和鸡群。

养殖场的栋舍布局应以方便生产和防疫为原则依具体情况而定,但栋舍之间距离不应少于10m。

场内部布局应根据科学合理的生产流程确定,养殖场各生产单位应单设,并严密隔离,严禁一舍多用,严禁交叉和逆向操作。

养殖场饲养、兽医及其他工作人员,要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专人专舍专岗,严禁擅自串舍串岗。

2、消毒
消毒是生物安全体系中重要的环节,也是养殖场控制疾病的一个重要措施。

一方面,消毒可以减少病原进入养殖场或畜禽舍。

另一方面,消毒可以杀灭已进入养殖场或畜禽舍内的病原。

总的结果是减少了畜禽周边病原的数量,减少了畜禽被病原感染的机会。

养殖场的消毒工作有以下对象:
大门及猪舍进出口的卫生消毒:
为了减少工作人员和参观人员以及车辆等携带的病原微生物带进猪场要采取如下措施。

在猪场的大门口及每栋猪舍的出入口都必须设立消毒池(且池长为车辆车轮两个周长以上)用1:300菌毒灭或3%烧碱溶液注满消毒池,用以消毒来往人员的靴鞋和进出车辆的车轮,池内的消毒液每周更换两至三次。

设喷雾消毒装置:用1:800消毒威或1:1000全安药液对来往车辆的车身、车底盘进行细致、彻底的喷洒消毒。

设立洗手池:用1:1200消毒威或1:500碘酸溶液进行洗手消毒。

脚的消毒:工作人员应穿上生产区的水鞋或其它专用鞋,通过脚踏消毒池后进入生产区。

人员消毒:
工作人员在进入生产区之前,必须在消毒间用紫外线灯消毒15分钟,或更换工作衣、帽;有条件的地方先淋浴、换衣后再进入生产区。

参观人员的消毒方法与工作人员相同,并按指定的路线参观。

猪舍:
采用“全进全出”饲养方式的猪场,在引进猪群前,对空猪舍应彻底消毒。

一般采取三步进行,先消除杂物、粪便及垫料,用高压水枪从上至下彻底冲洗顶棚、墙壁、地面及栏架,直到洗涤液清澈为止;后用稳
定性二氧化氯薰蒸消毒12小时;再用1:1200二氯异氰脲酸钠溶液喷洒消毒一次。

不论用何种化学药物消毒,消毒后均应用净水冲去残留药物,以免毒害猪群。

饲养管理用具:
饲槽及其他用具每天洗刷,定期用1:1000全安溶液进行消毒。

运动场:
可选用1:2000消毒威进行喷洒消毒,每周一次,每平方米表面的消毒液用量300-500毫升,还可以使用1:2000绿力消进行喷洒消毒。

母猪体表消毒:
为减少感染性病原从母猪向新生仔猪群传播,在产仔前,可选用浓度为1:500碘酸或1:1500绿力消药液,对母猪体表进行清洗消毒。

产房:
地面和设施用水冲洗干净,干燥后用绿力消或福尔马林薰蒸2小时,再用1:1200消毒威溶液消毒一次,事毕用干净水冲去残药,最后用10%石灰水刷地面和墙壁,母猪进入产房前全身洗刷干净,再用1:500菌敌消毒全身后进入产房,母猪分娩前用1:50碘酸消毒乳房和阴部,分娩完毕,再用1:50碘酸抹拭乳房、阴部和后躯,清理胎衣和产房。

3、建立良好的免疫措施
免疫是预防、控制疫病的重要辅助手段,也是基本的生物安全措施。

猪场应跟据本地疫病流行状况、动物来源和遗传特征、养殖场防疫状况和隔离水平等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或兽医人员的监督指导下,选择疫苗的种类和免疫程序。

注意疫苗必须为正规生产厂家经有关部门批准生产的合格产品。

出于防治特定的疫病需要,自行研制的本场(地)毒株疫苗,必须经过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严格检验和试验,确认安全后方可应用,并且除在本场应用外,不得出售或用于其他动物养殖场。

4、严格检疫制度。

为生产发展需要,引种时要遵循“健康第一”的选种观念,严把引种关。

引种前对该种猪进行全面的血清学检查,特别是蓝耳病、圆环病毒、伪狂犬病、猪瘟等。

尽量从一个种猪场引种,避免从几个种猪场购买种猪。

新引进的种猪在远离生产区的隔离舍隔离30~90天,严格检疫,确认无任何疫病。

隔离期间首先调动本场猪只3~5头与其混群,确定无疾病传染,进行本场常规的免疫注射后一段时间,方可转入生产区栏舍混群饲养。

值得说明的是像蓝耳病阳性场最好从蓝耳病阳性场引种,相反,就一定要从阴性场引种。

定期检疫净化,定期采血检疫。

除日常详细记录整个猪群的健康情况,出现可疑病例及时送病料检验外,要按“种猪场实验室检测计划”定时,以一定比例采血进行各种疫病的监测,并定期进行粪便寄生虫卵检查,同时作好资料的收集、登记、分析、总结工作。

把检测结果反馈到猪场,指导猪场进行免疫程序的调整和针对性地进行驱虫保健。

5、定期杀虫、灭鼠。

在规模化养殖场进行杀虫灭鼠,是消灭传染病的传递媒介和传染源,也是生物安全体系内容之一。

老鼠、蚊蝇等都是疾病的传播者,对饲料、饲料原料造成损耗与污染。

猪场要及时处理粪便,净化污水,切断产生蚊蝇的根源,才能使猪只健康生长。

6、建立药物保健方案。

经常送检剖检病料,对分离的致病菌作药敏试验,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选择高效药物或药物组合,建立猪群用药保健方案药物保健。

必要时可在饲料当中添加一定的抗生素。

总之,集约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重点是群体的疫病控制,在目前疫病复杂的形势下,通过健全环境、猪群的健康、卫生防疫、营养、兽医管理各方面的努力,建立可靠的生物安全体系,切实采取综合性的管理和技术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疫病的发生和发展,确保猪的生物安全,保证猪场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