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原料控制要求-(54737)
食品原料控制要求

食品原料控制要求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食品原料的控制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之一。
为了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并严格执行食品原料的控制要求显得尤为重要。
一、食品原料的选择与采购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选择高质量的食品原料是保证食品品质的基础。
食品生产企业应根据产品需要和相关法规要求,选择适宜的食品原料供应商。
为了确保原料质量的一致性,食品企业应建立稳定的供应链,并与供应商签订长期供货协议。
同时,企业应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资质评估,确保其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在采购食品原料时,企业应对供应商提供的样品进行检测,确保原料符合国家标准和企业的质量要求。
同时,通过与供应商建立稳定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原料的生产和加工情况,确保原料的质量可控。
二、食品原料的存储与保存食品原料在存储和保存过程中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从而导致品质下降或者产生安全隐患。
为了减少原料的质量损失和避免食品安全风险,企业应制定严格的原料存储和保存管理规定。
首先,企业应对原料进行分类存储,并建立相应的标识和记录系统。
对易腐烂的原料应进行冷藏或冷冻保存,避免其受潮、变质或滋生微生物。
而对于干燥的原料,则应保存在干燥通风的场所,避免受潮、虫害等。
此外,在存放原料时,应与有毒有害物品隔离存储,防止交叉污染。
确保原料保存质量的同时,企业还应定期对库存原料进行检查和抽检,及时发现质量异常并进行处理。
三、食品原料的加工与检验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对原料进行合理的加工和检验是确保食品品质和安全的关键环节。
首先,企业应制定严格的生产工艺和操作规程,明确原料加工的流程和要求。
加工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加工温度、时间等措施,保证原料的营养成分和质量不受损害。
同时,应加强食品加工设备的管理和维护,确保设备的卫生洁净。
其次,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原料检验制度。
除了对进货原料进行检验外,还应在加工过程中对原料进行抽检和监测,以确保加工过程中原料的质量和安全性。
对于检验不合格的原料,企业应及时进行处置,避免继续使用或投入加工。
4.原料控制要求(参考式样)

原料控制要求(参考样式)
一、禁止采购下列食品、食品添加剂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的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2.超过保质期、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3.未按规定进行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4.亚硝酸盐(包括亚硝酸钠、亚硝酸钾)等食品添加剂。
5.食品安全风险较高的食品原料,诸如河豚鱼、鲐鱼、青条鱼、金枪鱼、毛蚶、织纹螺、荔枝螺、泥螺、狗肝、鲨鱼肝、青鱼胆、野生蘑菇、杏仁、枇杷仁、木薯、发芽土豆、牲畜甲状腺及其它不明动物的器官、组织和腺体。
6.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禁止生产经营或者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二、禁止加工制作的食品品种
1.不得加工制作四季豆、鲜黄花菜、野生蘑菇、发芽土豆等高风险食品。
2.不得制售冷荤类食品、生食类食品、裱花蛋糕。
第 1 页共 5 页。
食品行业原料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规范

食品行业原料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规范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食品行业对原料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要求也越来越高。
确保食品原料的质量和安全对于保障顾客的健康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将介绍食品行业原料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规范并探讨其重要性。
1. 安全生产环境的要求食品行业原料生产过程中,首要保障是创造一个安全的生产环境。
这包括以下要求:1.1 清洁与卫生:原料加工场所应保持干净整洁,定期进行清洁卫生工作,防止细菌污染。
1.2 消毒措施:必须对原料生产设备和储存容器进行定期的消毒,以杀灭可能存在的细菌和病毒。
1.3 通风与排污:确保生产场所有良好的通风系统,以排除有害气体和异味,同时保证合理的排污系统,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2. 原料选择与采购质量控制的第二步是对原料的选择与采购进行严格的管理。
2.1 供应商审查:严格审核供应商的资质,保证其符合相关的食品生产和质量管理规定。
2.2 原料检验:对采购回来的原料进行全面的检测,包括外观、气味、口感、营养成分和微生物指标等。
2.3 原料储存:合理储存原料,确保其质量不受损害。
采用适当的包装和贮存条件,避免腐败和污染。
3. 生产过程控制在原料生产过程中,对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关键。
3.1 操作规范:制定并执行严格的操作规范,确保每个工作环节都符合标准要求。
3.2 工艺参数控制:对原料的加工工艺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整,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
3.3 质量记录:建立完善的质量记录体系,记录原料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关键数据,以备审查和追溯。
4. 技术培训和员工意识为了保证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意识也至关重要。
4.1 培训计划:制定培训计划,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
4.2 人员管理:建立健全的人员管理制度,包括招聘、考核、奖惩等,激励员工保持高水平的工作质量。
4.3 质量意识:通过定期会议和培训,加强员工的质量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确保每个员工都能自觉地遵守质量控制规范。
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标准

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标准1. 原材料选择标准食品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选择对于食品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应制定以下原材料选择标准:- 采购原材料时必须检查厂商的资质、生产工艺和环境卫生等方面,并核实其食品安全证书;- 严禁使用过期、变质或有疾病感染风险的原材料;- 根据产品特性和消费者需求,选择无公害、有机或其他相关认证的原材料。
2. 生产工艺控制标准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控制对于食品的安全和质量至关重要。
制定以下生产工艺控制标准:- 严格遵守卫生要求,确保生产环境的清洁和无菌;- 在生产过程中,对于每一道工序严格执行卫生控制措施;- 对于需要进行杀菌处理的食品,确保杀菌温度和时间达到安全标准;- 建立完善的工艺流程记录,以便进行追溯和质量控制。
3. 产品质量检测标准食品质量检测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
制定以下产品质量检测标准:- 对每批食品进行抽样检测,确保产品符合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 使用合格的检测设备和方法,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检测包括食品成分、添加剂、重金属等方面,以及微生物污染的检测;- 建立检测结果记录和相关文件,以便追溯和质量控制。
4. 物流运输控制标准食品运输环节是食品安全的薄弱环节之一。
制定以下物流运输控制标准:- 确保食品运输过程中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符合要求;- 对食品运输车辆进行卫生检查,并保持车辆的清洁和卫生;- 食品应进行合理包装和标识,以防止污染和交叉感染;- 建立完善的物流运输记录,以便追溯和质量控制。
以上是食品安全质量控制的一些基本标准,但并不代表全面的解决方案。
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更为详细和具体的质量控制措施,严格执行以保障食品安全和质量。
食品原料质量要求指导标准

在努力的过程中,离不开帮助和支持我们的领导和同事,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很多时候指责你做错事和鼓励你要加油的是一个人,吐槽你不够好和帮助你完成目标的也是同一个人,你看着超级不爽但当你需要帮助他毫不犹豫愿意帮助你的人往往也是一个人...我想说,在工作和生活中被我们误解的人,也许他的出发点仅仅是为了你好,只不过用错了方式和方法,所以,希望不论什么时候大家都能用包容的心态去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同事,不论什么情况都能用宽容的胸怀去理解和善待出现在自己生命里的人,不仅仅是为了别人为了集体,更是为了自己,因为一个和谐相处的工作环境,总是充满着朝气和活力,使人进步积极向上,相反则全是负能量,谁都愿意和正能量的人在一起,那么2022年,就请大家以包容的心态积极的自信去做一个可以传递正能量的人,你的正能量会得到更多正能量的回应,所谓朋友多了路好走,有帮助和认可你的人,去往目标的道路也许不够平坦但一定会少很多坎坷。
餐饮原料质量控制制度

餐饮原料质量控制制度
一、总则
(一)本控制制度的目的是,充分发挥餐饮原料的营养价值、保证原料质量安全,提高餐饮服务水平,保护消费者权益,实施餐饮原料质量控制,确保原料质量安全。
(二)本控制制度适用于本单位采购和收购的所有餐饮原料。
二、原料质量控制标准
(一)餐饮原料质量必须符合国家质量安全标准,并根据政府部门的要求加强质量控制。
(二)理化技术指标:
1、农产品:采购、收购、储存过程中,必须按照《农产品质量检验规范》进行检验,发现问题则立即拒收并采取有效措施。
2、肉类及其制品:采购、收购、储存过程中,必须按照《肉类及其制品质量检验规范》进行检验,发现问题则立即拒收并采取有效措施。
3、水产品:采购、收购、储存过程中,必须按照《水产品质量检验规范》进行检验,发现问题则立即拒收并采取有效措施。
4、其他产品:采购、收购、储存过程中,必须按照《食品安全控制制度》进行检验,发现问题则立即拒收并采取有效措施。
(三)收货和储存:
1、本单位保证在采购和收货时。
香菜(净菜)原料标准

香菜(净菜)原料标准1.适用范围
该标准适用于使用的香菜(净菜)的验收及检验。
预期用途:用于产品加工。
2.总体要求
3.产品图片
4.感官指标要求
5.食品安全指标
6.其他
7.包装、标签、仓储、运输要求
8.抽样方法
抽样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式进行验货。
到货量≤200kg,随机抽检不低于5kg,201到500kg 内,随机抽检不低于10kg;501到1000kg内,随机抽检不低于15kg;1001到5000kg内,随机抽检不低于20kg;超过5000kg,按≥40kg的比例进行取样抽检。
如出现不合格率超出
标准需要扣称、拒收的,供应商、采购有异议的,可以扩大一倍抽样量检测,以两次检测的总量计算不合格率,以此次结果为最终结果。
9.检验、不合格产品判定依据
9.1查验证件
根据《食品供应商索证索票管理制度》执行。
9.2不合格产品判定依据
根据《不合格品管理制度》执行。
餐饮原料控制制度内容

餐饮原料控制制度内容在餐饮和酒店行业中,食品和饮料是公司可控成本的一部分,在产品质量和成本控制方面需要防止食品浪费和提高成本效益。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确保公司的经济效益,需要实行严格符合标准的原料控制制度。
1. 原料采购管理每个餐饮公司都应该制定一个原料采购管理规定。
对于原料的编码、采购申请、数量计算、价格查询和变价应有明确的规定。
采购部门应严格按照公司的规定采购和供应原料,严禁擅自购买原料,避免原材料的过期风险。
2. 原料验收管理原料验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只有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审查才能确保不良的原材料不进入餐厅,否则将会对整个餐厅和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
原料验收包括必要的电子文档和执行记录。
验收人员应该有专业知识,能够辨别原材料的质量和检查肉类、蔬菜、水产和干货。
验收人员应按照检查标准操作进行分类、总数计量和评估。
3. 原料仓储管理提供质量保证是合理仓储管理的一项关键工作。
保持清洁卫生是保证原料质量和数量的一大要素。
原材料的存储应该符合相关规定,避免与其他材料混合使用的情况发生。
同时,应制定具体的仓储管理制度,定期清理库存和盘点,确保库存准确度,并对过期的和不合格的原材料实行打包、封存和销毁。
4. 食品制作和烹饪标准为了确保菜品的口感和品质,需要制定具体的食品生产标准,包括加工、烹饪、配料等方面。
例如在加工时,须使用互锋刀或凸形碾,以此来确保切面平整,执行标准化的操作过程;在烹饪过程中也要考虑到不同原材料的特殊要求和不同的口感需求。
5. 原料流程管理实行原料流程管理可以确保食品原材料风险无限制的管理。
可以通过制定细化的流程规范来管理供应链和食品情况。
同时,可对每个单元实行独立的控制,建立明确的“来源-采购-仓储-销售-检测-反馈”的监管体制。
这样能够更好地控制原材料的成本和质量,并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危险与风险。
总之,在餐饮行业中,原料质量是影响红火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通过制度的规范、流程与安排的管理可以全面性保证原料的质量和确保顾客满意度的最高波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原料控制要求学校食品生产的基本义务是生产安全的食品。
保证食品安全,需要食品生产企业对食品生产过程提出控制要求,并有效实施,保证所生产的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从而保证食品安全。
在食品生产过程环节中应当加强对原料、生产关键环节、检验、运输及交付的控制。
一、原料采购、原料验收、投料等原料控制(一)原料采购控制有效管理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等物料的采购和使用,确保物料合格是保证最终食品安全的先决条件。
食品采购应根据国家法规标准的要求采购原料,根据学校自身的监控重点采取适当措施保证物料合格。
查验食品原辅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提供者的许可证、产品合格证明文件,供货者无法提供有效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需有检验记录。
(二)原料验收控制在原料验收控制方面,可现场查验物料供应商是否具有生产合格物料的能力,包括硬件条件和管理。
应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物料合格证明文件,如生产许可证、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卫生证书等,并对物料进行验收审核。
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的要求:1.国内采购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及食品添加剂生产原料,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
2.供货者名称与原料产品标签生产商信息一致,相关证照有效期内;产品合格证明文件与所购原料批次一致。
3.合格证明文件应包括批检、型式检验等,批检必须一一对应,型式检验频次和要求按照相应的产品标准要求实施。
4.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生产用原辅材料及包装材料,应当查验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对应批次的有效检验检疫证明。
5.从流通经营单位(超市、批发零售市场等)批量或长期采购时,应当查验并留存加盖有公章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等复印件;少量或临时采购时,应确认其资质并留存盖有供货方公章(或签字)的每笔购物凭证或每笔送货单。
6.从农贸市场采购的,应当索取并留存市场管理部门或经营户出具的加盖公章(或签字)的购物凭证;从个体工商户采购的,应当查验并留存供应者盖章(或签字)的许可证、营业执照或复印件、购物凭证和每笔供应清单。
7.从超市采购畜禽肉类的,应留存盖有供货方公章(或签字)的每笔购物凭证或每笔送货单;从批发零售市场、农贸市场等采购畜禽肉类的,应索取并留存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以及盖有供货方公章(或签字)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复印件和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
(三)投料的控制首先在投料前确保所需物料是依照其特性分类存放,特别是对温度、湿度等有要求的物料。
超过保质期的物料不得用于生产。
使用的原料应符合相应的标准和(或)相关法规的要求,不得将任何危害人体健康的非食用物质添加到食品中。
在我国无食用习惯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及提取物或特定部位,不在《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和卫计委公布的新资源食品名单中,应当先经过卫生部门批准后方可使用。
建立和保存生成投料记录,包括投料种类、品名、生成日期或批号、使用数量等。
二、生成工序、食品添加剂、设备、贮存、包装等生成关键环节控制(一)生产工序的控制食品原料在加工前宜进行感官检验,发现涉及食品安全项目指标异常的,不得使用,只应使用确定适用的食品原料。
炊事员在加工前应洗手消毒、戴口罩等进入工作区,未经更衣、洗手消毒不得进入厨房加工饭菜。
(二)食品添加剂的控制食品添加剂必须经过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采购食品添加剂应当检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
食品添加剂的贮藏应有专人管理,定期检查质量和卫生情况,及时清理变质或超过保质期的食品添加剂。
仓库出货顺序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必要时应根据食品添加剂的特性确定出货顺序。
(三)设备的控制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2013)5.2 中规定,应配备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生产设备,并按工艺流程有序排列,避免引起交叉污染。
与原料、半成品、成品接触的设备与用具,应使用无毒、无味、抗腐蚀、不易脱落的材料制作,并应易于清洁和保养。
用于监测、控制、记录的设备,如压力表、温度计、记录仪等,应定期校准、维护。
应建立设备保养和维修制度,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定期检修,即食记录。
(四)贮存的控制贮存物料时,应依照物料的特性分类存放,对有温度、湿度等要求的物料,应配置必要的设备设施。
物料的贮存仓库应有专人管理,并制定有效的防潮、防虫害、清洁卫生等管理措施,及时清理过期或变质的物料。
有贮存要求的原辅料仓库,应有温湿度记录。
原辅料有进出库和领用记录。
仓库出货顺序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必要时应根据不同食品原辅料的特性确定出货顺序。
(五)包装的控制采购食品包装材料、容器等食品相关产品应当查验产品的合格证明文件,实行许可管理的食品相关产品还应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
食品包装材料等食品相关产品必须经过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运输食品相关产品的工具和容器应保持清洁、维护良好,并能提供必要的保护,避免污染食品原料和交叉污染。
食品相关产品的贮藏应有专人管理,定期检查质量和卫生情况,及时清理变质或超过保质期的食品相关产品。
仓库出货顺序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
盛装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直接接触食品的包装材料的包装或容器,其材质应稳定、无毒无害,不易受污染,符合卫生要求。
食品包装材料进入生产区域时应有一定的缓冲区域或外包装清洁措施。
三、原料检验、半成品检验、成品出厂检验等检验控制(一)检验的控制检验是验证食品生产过程管理措施有效性、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通过检验、企业可及时了解食品生产安全控制措施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排查原因,并采取改进措施。
企业对各类样品可以自行检验,也可以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检验。
企业开展自行检验应配备相应的检验设备、试剂、标准样品等,建立实验室管理制度,明确各检验项目的检验方法。
检验人员应具备开展相应检验项目的资质,按规定的检验方法开展检验工作。
为确保检验结果科学、准确,检验仪器设备精度必须符合要求。
企业委托外部食品检验机构进行检验时,应当选择获得相关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
企业应妥善保存检验记录,以备查询。
(二)检验的要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 14881-2013)7.2 中规定,食品原料加工前宜进行感官检验,必要时应进行实验室检验;检验发现涉及食品安全项目指标异常的,不得使用;只应使用确定适用的食品原料。
9.1 中规定,应通过自行检验或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对原料和产品进行检验,建立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
自行检验应具备与所检项目相适宜的检验室和检验能力;有具有相应资质的检验人员按规定的检验方法检验;检验仪器设备应按期检定。
实验室应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妥善保存各项检验的原始记录和检验报告。
应建立产品留样制度,及时保留样品。
应综合考虑产品特性、工艺特点、原料控制情况等因素确定检验项目和检验频次以有效验证生产过程中的控制措施。
净含量、感官要求以及其他容易受生产过程也难怪影响而变化的检验项目的检验频次应大于其他检验项目。
同一品种不同包装的产品,不受包装规格和包装形式影响的检验项目可一并检验。
四、运输和交付控制做好对运输和交付的控制。
应建立和执行仓储、运输和交付制度,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根据食品的特点和卫生要求,选择适宜和贮存和运输条件,必要时应配备保温、冷藏、保鲜等设备设施。
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或有异味的物品一同贮存、运输。
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降低食品被污染的风险,确保交付的食品是安全的。
贮存不当易使食品腐败变质,丧失原有的营养物质,降低或失去应有的食用价值。
科学合理的贮存环境和运输条件是避免食品污染和腐败变质、保障食品性质稳定的重要手段。
企业应根据食品的特点、卫生和安全需要选择适宜的贮存和运输条件。
贮存、运输食品的容器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避免食品污染的风险。
食品控制过程要求(一)食品采购1.制定食品采购计划。
确定采购食品的品种、品牌、数量等相关计划安排。
2.选择供货商。
要认真查验供货商的主体资格证明,保证食品的来源合法。
3.签订供货合同。
与供货商签订供货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特别是出现食品质量问题时的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4.索取食品的相关资料。
向供货商索取食品的相关许可证、QS认证证书、商标证明、进货发票等证明材料,采用扫描、拍照、数据交换、电子表格等科技手段建立供货商档案备查。
5.对食品进行查验。
具备条件时设立食品检测室,对供货商提供的食品进行检测并做好详细记录。
经查验不合格的食品,通知供货商做退货处理。
6.每一批次的进货情况详细记录进货台帐,账目保管期限为二年。
(二)食品储存1.因公司食品销售业务主要为厂家(经销商)直接供货给客户,公司不单独设立仓库进行食品贮存,小批量的食品进货可短期存放于经营场所。
2.详细记录食品入库信息。
食品入库要详细记录商品的名称、商标、生产商、进货日期、生产日期、保质期、进货数量、供货商名称、联系电话等信息。
3.按照食品储藏的要求进行存放。
食品要离墙离地,按入库的先后次序、生产日期、分类、分架、生熟分开、摆放整齐、挂牌存放。
严禁存放变质、有臭味、污染不洁或超过保存期的食品。
4.贮存直接入口的散装食品,应当采用封闭容器。
在贮存位置表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5.食品出库要详细记录商品流向。
销售的情况应建立销售台帐,详细记录购买方的信息,以备查验,账目保存期限为二年。
6.每天对库存食品进行查验。
发现食品有腐烂、变质、超过保质期等情况,要立即进行清理。
7.每周对仓库卫生检查一次。
确保库房通风良好、干净整洁,符合食品储存要求。
8.变质食品设立专门的仓库或容器进行保管。
不得同合格的食品混放在一起,以免造成污染。
(三)食品运输1.运输食品时运输工具和容器要清洁卫生,并生熟分开,运输中要防蝇、防尘、防食品污染。
2.在装卸所采购的食品时要讲究卫生,不得将食品直接与地面接触。
3.直接入口的散装食品,应当采用密闭容器装运。
不得把直接入口的食品堆放在地面或与需要加工的食品原料和加工半成品混放在一起,防止直接入口的食品受到污染。
(四)食品使用1.每天对商家销售的食品进行查验。
炊事员要按照食品标签标示的警示标志、警示说明或者注意事项的要求使用预包装食品,确保食品质量合格和食品安全。
2.对即将到达保质期的食品,炊事员集中进行摆放,并作出明确的标示。
3.用于食品盛放的容器、盛放的工具必须符合卫生要求。
4.炊事员使用散装食品,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经营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5.炊事员使用散装、裸装食品必须有防蝇防尘设施,防止食品被二次污染。
6.使用食品的情况应建立食品使用台帐备查,账目保管期限为二年。
(五)不合格食品退市1.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在食品经营中发现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接到执法部门、生产企业的召回通知,应当立即停止营业,下架封存,做好登记,并及时通知政府监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