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六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课标要求: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960 年,赵赵匡匡胤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
宋太祖 北宋
强化中 建立
央集权
概况 政权,改国号为宋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 城,他就是宋太祖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
意义 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宋太祖 加强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
王安石
为保丁;保丁平时种 国家的军事力
变法
田,农闲练兵 量
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新
影响 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
对;后来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考点 2: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七下第 7 课 P33-36)(2022·桂林 20)
课标要求: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政权名称 民族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灭亡时间 辽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10 世纪初 临潢府 1125 年 西夏 党项族 元昊 11 世纪前期 兴庆府 1227 年
影响 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
定
王安石 变法
时间 1069 年开始
领导 宋神宗、王安石
人物
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土地兼并 背景
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目的 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王安石 内容
变法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征收役钱,用来雇
限制官僚等
人到官府服役;原
强化中 中央 措施 军事 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
央集权 集权
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 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 中央 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 宋太祖 加强 措 行 政、财政大权 强化中 中央 施 政 (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设 央集权 集权 置通通判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地方 (2)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 转转运运使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七年级历史第6课 附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朕选儒臣于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①造成重文轻武的局面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结合教材内容“宋太祖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可知,宋太祖这一举措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所以①③正确,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下图反映了北宋A.在地方设置节度使B.加强中央集权C.分割宰相职权D.改革科举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在地方设置节度使是唐玄宗时期的措施,结果造成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北宋吸取教训,削夺节度使的权力,故A不符合题意。
依据题干“兵权”“地方财政”“赋税都上缴了”,结合所学知识,北宋把地方兵权收归中央,又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赋税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符合题意。
依据题干“兵权”“地方财政”“赋税都上缴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地方权力,这与分割宰相职权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
依据题干“兵权”“地方财政”“赋税都上缴了”,可见没有涉及选官制度,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宋太祖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其中能从根本上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的是A.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赋B.削弱丞相的大权C.派文臣管理地方政事D.实行统兵与调兵权的分离【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能从根本上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宋太祖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赋,将地方赋税大部上缴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故A符合题意。
丞相是中央大臣,削弱丞相的大权与削弱地方权力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
派文臣管理地方政事属于在行政方面削弱地方权力,故C不符合题意。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精要

第6课北宋的政治【内容标准】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知识结构】【知识梳理】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一)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军事:(1)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行政: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2)为了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3)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经济上:(1)取消地方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2)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三)作用: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一)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二)措施:1.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三)影响:1.积极: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2.消极: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军队的战斗力减弱。
重文轻武逐渐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材料研读与课后活动答案】1、 P30《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通判有哪些职权和作用?通判的职权涉及地方的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
高中历史第6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教案

第6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课程标准1.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与社会方面的新变化。
2.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文化方面的新变化。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一、社会经济1.农业的发展(1)宋朝农业发展成就突出成就影响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户口增长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据推算,北宋末年实际人口应当超过1亿是中国古代人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宋代的土地政策推动农民的职业流动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兼并直接导致的是农民身份的变化和职业的流动,或者因职业需要和地区发展不平衡而导致地区流动。
这主要表现在:宋代商品经济活跃,城乡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为失去土地的农民再就业或者到其他地区再就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农民转而从事手工业、商业或被迫租种地主的土地成为佃农。
2.手工业的发展(1)日用品与艺术品的结合。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产品集内质美、造型美、色泽美于一体,享誉海外,广受欢迎。
(2)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产品流向海外市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3)古代封建王朝利用馈赠手工业产品的方式,加强与亚、非、欧各国的友好往来,如瓷器赠品成为和平、友好、吉祥的化身。
3.商业(1)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2)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3)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并开始出现纸币--交子。
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4)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1)打破严格的坊市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时空限制。
宋,辽,西夏,金的并立

宋、辽、西夏、金的并立公元960年,后周将领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了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
北宋王朝逐步消灭后蜀、南汉、南唐、北汉等割据政权,统一了从岭南至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与北宋并存的还有几个地方民族政权,在东北有辽,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蕃和大理。
宋与辽、西夏曾多次发生战争,最终达成和议,维持和平相处。
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颜部首领阿骨打建立了金政权,定都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市)。
公元1125年至公元1127年,金相继攻灭辽和北宋,占据了淮河以北广大地区。
北宋灭亡后,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称帝,后迁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建立了南宋。
南宋建立之初,金军多次南侵,遭到宋军民的顽强抵抗,宋将岳飞等也曾北伐,收复了一些失地。
公元1141年,宋金订立“绍兴和议”,形成长期对峙局面。
◆赵匡胤像【明人绘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27-976年),北宋王朝奠基者,在他统治的17年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得到进一步发展。
】◆北宋东京图【北宋以东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为首都,建有外城、内城、皇城三重城池。
该城历经黄河泛滥,大部分被掩埋于今开封市地下,本图是根据考古发掘成果绘制的。
】◆“麒麟图”铁塔砖【宋长35.5厘米、宽20厘米、厚6.8厘米。
】◆“神卫左第四军第二指挥第五都记”铜印【北宋长 5.5厘米、宽5.3厘米、高4.3厘米】◆嘉祐铜则【北宋高30厘米、厚20厘米、重64千克,1975年湖南省汀潭市出土。
铜则是官府颁发的标准衡器。
这件铜则一面刻“嘉祐元年丙申岁造”,即公元1056年造;一面刻“铜则重壹佰斤黄字号”,根据实测重量推算,当时每斤合640克。
】◆《大驾卤簿图》卷(局部)【北宋全卷纵51.4厘米、横1481厘米,卤簿指古代帝王出行时的仪仗,该图描绘了北宋中期皇帝前往开封城南祭祀天地时的宏大场面。
】◆乾统七年铜镜【辽径19厘米、厚0.7厘米、重650克。
】◆褐釉陶马镫壶【辽高24厘米,1956年北京市复兴门外出土】◆鎏金鹿纹银鸡冠壶【辽高26.3厘米、口径5.5厘米、底长21.2厘米,1979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出土。
主题06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部编版)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 变化
主题六:辽宋夏金元时期
202 2历
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北宋强化 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史课
通过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和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
程标
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通过准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
4.(2022·黑龙江大庆·9)重文轻武是宋朝时期的一项重要政策,下列对此政策的解读
正确的是( C )A.文官的权力不受任何牵制
B.该政策不利于政权的
稳固和社会的安定C.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D.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
权力
5.(2022·四川自贡·3)宋太祖赵匡胤打破传统中国作风,以务实态度从事各项政治改
方向 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过程 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
开始 唐朝中期 完成 南宋时期 表现 *南方农业、手工业和海外贸易均获得快速发展 *宋朝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国家财政,仰给东南)
影响 基本确定了我国经济南强北弱的格局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宋代《耕获图》
秧马
《清明上河图》
宋代瓷器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一一《宋史•职官志》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 还在各州府设立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 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 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 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 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 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第6课_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辽
西 夏
1038年
北
宋
党项族 定都兴庆( 今宁夏银川) 国号大夏 史称西夏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
课题七 民族并立的时代(1)
澶州之战 澶渊之盟
宋真宗赵恒
968~1022 宋太宗赵光义第三子
辽(契丹)
(916~1125) 上京
辽圣宗
>>>
澶州
东京
(960~1127)
北宋
辽、宋、西夏并立地图
寇准
影响: 双方在交界地带设置了贸易市场, 互通有无,进入一个和平友好的时 期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课题七 民族并立的时代(1)
首领:阿骨打
民族:女真族完颜部
时间:1115年 都城:会宁府 (上京) 国号:金
金太祖阿骨打
1125年灭辽
辽金
金
西夏
宋徽宗赵佶[jí ]
1127年灭北宋
靖康之难北宋 南宋
对于宋朝来说,是一个屈辱的和约, 弊:
“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双方结束了战争,出现相对和平稳定 利:
的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 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 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西 夏
辽 北宋
西 夏
金
南宋
课题七 民族并立的时代(1)
一
主题
民族 融合 、 政权 并立
2、和:绍兴和议
• 内容:
• ①宋向金称臣,“世世子孙,谨守臣节”, 金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 • ②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 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 金。 • ③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 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 纳。 • 影响:有利于南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单元分析】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的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可分三个阶段: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南宋与金、西夏的并立,元朝的统一。
宋朝强化中央集权,内部统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学术文化也取得突出成就,但军事力量不振,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战处于劣势。
与这一时期的战争相比,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
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
突出两个方面:一两宋在政、经、文、军等方面的变化;二是各民族之间相关方面的交融,进而突出其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时空坐标】【依据时空坐标建构知识体系】(1)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政治方面(2)民族政权并立到元朝实现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深化探究】一、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
后内地刺史加授节度使衔。
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
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
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材料二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
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①建立时间:916年(1125年被金灭)
②生活地点:辽河上游
③民族:契丹族
④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⑤都城:西楼城,后改称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
⑥巩固措施:任用汉人为谋士,学习汉族政治制度,设置州县。
⑦更名: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契丹国为辽。
②建立者:赵匡胤
③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
④贡献:北宋陆续消灭了割据政权,基本上结束了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
②民族:党项羌族
③建立时间:1038年(1227年被蒙古灭)
④建立者:元昊
⑤都城:兴庆(今宁夏银川)
①双方:辽和北宋
②背景:1004年,宋真宗亲征打退辽军。
③时间:1005年
④影响:双方边境稳定,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①时间:1044年
②内容:在交界地带设置贸易市场,互通有无。
③影响:维持了长期的和平。
①生活地点:东北地区
②民族:女真族
③建立时间:1115年(1234年被蒙古和南宋夹击灭亡),
④建立者:完颜阿骨打
⑤都城:上京(今黑龙江阿城)
、建立者、都城、抗金典型、与金议和时间、与金议和影响?
①建立时间:1127年(1279年被元灭亡)
②建立者:赵构(宋高宗)
③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④抗金典型:岳飞率领的岳家军抗金
⑤与金议和时间:1141年底
⑥与金议和影响:此后双方战事基本停息,北方经济恢复,南方经济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