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
《采莲曲》唐王昌龄的古诗

《采莲曲》唐王昌龄的古诗《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清代李渔在《芙蕖》一文中说:“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可知荷花供人观赏时间之长,因而采莲异于一般的农事收获,因其在绿荷粉莲丛中进行而充满诗情画意。
王昌龄的七绝《采莲曲》,以其俊赏审美能力,非凡的表现技巧,描绘姑娘们荷塘采莲的一个小景,给人们以清新艳美的艺术享受。
品读开头两句,便叫人拍案称绝。
姑娘们在荷塘里采莲,荷叶与罗裙一色,芙蓉共粉脸并艳。
这些姑娘们也真会打扮自己,她们置身于绿叶鲜花丛中,跟环境的色彩是何等和谐啊。
强烈的对比色彩固然鲜艳夺目,然而色彩的和谐熨贴更能给人们怡然舒心的享受。
“一色裁”的“裁”字,简直使人感到配之甚宜,巧夺天工。
“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更是妙笔生花。
此句是写人还是写花?委实难分。
世界上有许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若再作些点缀衬托,便更加增姿添色。
莲花,姑娘的脸蛋,都是很美的。
在这诗句中,粉莲因靠香腮而分外娇姿欲滴,香腮因近粉莲而倍加艳丽生辉。
两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融和成人花合一的艺术境界。
“乱入池中看不见”,便是这境界的概括。
上述诗句还只是以其画面的色彩可目于人,加上“闻歌始觉有人来”,便声色俱佳了。
读之如听到甜甜的歌喉,似看到收获的欢乐。
人的活动,给荷塘带来了生气,增添了灵秀。
在结构上,这首诗用的是倒叙方法。
按照思路,当从第三句开始,诗人来到满是荷花的荡边,只见“接天莲叶无穷碧”,听到歌声,才见采莲人已缓移轻舟,由远而近。
定睛细看,嗨,这才发现了开篇令人叹为观止的美。
诗人将这一发现,用特写镜头冠于篇首,是乐章上的重音,是感情上的强调,目的是让人看个满足,赏个尽兴。
采莲曲刘方平古诗译文

采莲曲刘方平古诗译文一、刘方平及其《采莲曲》刘方平(约公元前229-前174),战国时期楚国人,是中国古代杂剧的开山鼻祖之一。
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文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采莲曲》。
《采莲曲》是刘方平的一首抒发思念之情的诗歌作品。
通过对采莲过程中的景物描写,以及对快乐与相思的表达,刘方平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对人性情感的把握。
二、《采莲曲》的详细译文1. 译文《采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首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三、《采莲曲》的深入解读1. 采莲过程中的景物描写在《采莲曲》中,刘方平通过对采莲过程中的景物描写,展示了其细腻的观察力和生动的描写技巧。
他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南塘秋景中的莲花描绘得栩栩如生,读者仿佛能够看到莲塘中莲花田田的景象。
2. 对快乐与相思的表达在《采莲曲》中,刘方平巧妙地通过对采莲过程中的低首弄莲子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快乐与相思之情。
他用简短而有力的语言,传递出一种纯真而又深情的心境,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也能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四、结语通过对刘方平的《采莲曲》进行详细的译文和深入的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代杂剧作品的艺术魅力。
刘方平以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情感把握,成功地创作了《采莲曲》这首永恒的诗歌作品。
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情的心境表达,他打动了读者的心灵,使我们能够共同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快乐与相思。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诗歌作品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它能够通过文字的力量触动人心,让人在读中有所启发和感悟。
而《采莲曲》正是这样一首伟大的诗歌作品,它能够让人们在阅读中体味到生活的美好和人性的纯真。
希望大家在阅读《采莲曲》时能够尽情享受其中的艺术魅力,感受到刘方平的诗心与才华。
王昌龄《采莲曲》的意思及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的意思及赏析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①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①乱入:指采荷女子在荷花池中。
荷叶与采莲姑一娘一的罗裙似乎是用同样的布料裁剪出来的一样,小船在荷花池中行驶,清雅的荷花分相两旁映着姑一娘一们的笑脸。
突然池塘里只剩下花与叶,听到姑一娘一们的歌声,才知道她们已经走近了。
【少女之美】
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少女都是美丽的象征。
王昌龄的这首《采莲曲》中也不例外。
她们穿着荷叶一样的罗裙,有着荷花一样的脸庞,穿梭在美丽的荷花池中,笑语盈盈,忽隐忽现。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这不仅是在写女子之美,还是在写她们的芳踪,她们不是停止在湖面上,芙蓉向脸两边开说明船在行驶。
后来,这群少女突然消失了,一阵采莲曲响起,才得知活泼的姑一娘一们身在何处。
少女的容貌与神态都跃然眼前。
【赏析】
“芙蓉向脸两边开”不仅是比喻姑一娘一面如芙蓉,“两边开”还是在写穿行之态。
这一句中包含了丰富的信息,但是又不失凝练、简洁与优美。
好文章总是有这样一两个高度概括的句子,将你认为以往写得不错的文章找出来再看,也许你会发现,有的句子还可以再锤炼。
【启示】
白居易说:“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与白居易的《采莲曲》相比,王昌龄的《采莲曲》中的女子更加飘忽不定,也就更加令人浮想联翩。
话不一定要说尽才有味道,留一点空间来想象会更加美好。
做人做事都只做“八
分”,留两分不足,比十分要更稳固长久。
白居易古诗:《采莲曲》原文译文赏析

白居易古诗:《采莲曲》原文译文赏析《采莲曲》唐代: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译文】菱叶随着水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说话却低头羞涩微笑,哪想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赏析】《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
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子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
描写采莲生活的诗歌很早就出现了,汉乐府中就有《采莲曲》《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南北朝出现了不少写采莲生活的名作,如《西洲曲》“采莲南唐秋,莲花过人。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头。
”到了唐代,写采莲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很多名家如李白、白居易、王昌龄、戎昱、崔国辅、皇甫松等都写过这类诗歌。
白居易的《采莲曲》写得尤为细腻动人。
白居易这首诗写采莲少女的初恋情态,喜悦而娇羞,如闻纸上有人,呼之欲出。
尤其是后两句的细节描写,生动而传神,如灵珠一颗,使整个作品熠熠生辉。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悠然划出,画面充满了动感。
“菱叶萦波荷飐风”,在碧水荡漾一望无际的水面上,菱叶荷叶一片碧绿,阵阵清风吹来,水波浮动,绿叶随风摇摆,菱叶在绿波荡漾的湖面上飘飘荡荡,荷花在风中摇曳生姿。
正因为绿叶的摇动,才让人们看到了“荷叶深处小船通”。
荷花深处,暗示了荷花的茂盛、广阔,而“小船通”,则告诉读者有人有活动。
这就像一组电影长镜头,先见一片风光,然后将人物活动呈现在其中,给人以真切感。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是上承“荷花深处小船通”而来,由写景转为写景中之人。
荷花深处,遮天蔽日,凉风习习,是水乡少男少女在劳动之余私下相会的极佳场所。
这里并没有说明他们是故意寻找还是无意撞见,也许是兼而有之吧。
诗歌仅以欲语而止、搔头落水两个动作细节的描写,就活灵活现刻画出一个痴情、娇羞、可爱的少女形象。
《采莲曲》古诗翻译

《采莲曲》古诗翻译原文慈恩寺边采莲船,移船唱水际,阶席夜闲人不见。
欹枕江云湿,共睡杨花雨。
青门兰麓玉阑干,照水蟾孤雪半斜,满阶舞袖秋千肃。
飞沙何太息,尽夜不归舟。
译文在慈恩寺旁边的采莲船上,移动船只,唱着水面的歌曲,阶席之间没有夜晚的人眼见。
侧枕在湿润的江云上,共同入睡于杨花雨中。
青门、兰麓、玉阑和干照在水面,蟾光映照孤雪,斜半天空,舞袖如秋千般婉约。
飞沙和深深的叹息,一整夜未归舟。
解读《采莲曲》是唐代王之涣创作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寂静夜晚的景象,与他人共度的温情与思绪交织在其中。
首先,《采莲曲》以寺庙边的采莲船作为背景。
慈恩寺位于何方并不得知,我们只知道它位于青门之旁的一个水域。
这个环境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的夜晚。
下一句“移船唱水际,阶席夜闲人不见”表明船只在水面上悄悄移动,唱着歌曲。
但是这个夜晚似乎没有其他的人在船上或在岸边看到这一景象。
这种孤寂的描述为接下来的情境铺垫了基调。
接下来的两句“欹枕江云湿,共睡杨花雨”展示了诗人和他心爱之人的温馨时刻。
诗人伏在含着水汽的江云上,与他的伴侣一同入睡,被杨花落下的雨水所洗礼。
这一句描绘了两人之间的亲近和相互依靠。
在第四句中,“青门兰麓玉阑干”形容了水面上的景象。
青门、兰麓、玉阑干是高贵、神圣的代名词,与下文的水景相映成趣。
诗人通过这样的比喻,让读者体验到一种神秘、迷人的感觉。
接下来的一句“照水蟾孤雪半斜,满阶舞袖秋千肃”继续描绘了水面上的景象。
明亮的月光照在水面上,如同孤雪飘洒,斜照在舞动的舞袖上。
这句话用诗人的巧妙表达,让人感受到一种秋天的凉意和美感。
最后一句“飞沙何太息,尽夜不归舟”给人以深深的遗憾。
飞沙弥漫,似乎是诗人惋惜的叹息。
诗人在船上度过了整个夜晚,但却没有返航。
这营造出了一个静谧寂静的场景,强调了孤独和渴望。
总结《采莲曲》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夜晚的宁静和温馨,以及诗人对于美好时刻的珍惜和遗憾。
诗中运用了比喻,以及对细节的刻画,使得诗歌更加富有情感和意境。
《采莲曲》全诗翻译赏析

《采莲曲》全诗翻译赏析诗句:出自贺知章《采莲曲》稽山云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赏析:这首诗作于越州(今绍兴市)镜湖旁,时间应是他告老回乡的夏天。
他回乡后定居于镜湖边的“道士庄”,即今绍兴市五云门外,每天都能看到镜湖的水波,及镜湖上的采莲人与采芰荷的人。
何谓镜湖?传说是大禹治水时他曾在这里铸镜,也有人说是取于王羲之的一句诗文,还有人说湖水平如镜,可清鉴照人,故镜湖又名鉴湖。
镜湖很大,有东湖、南湖和长湖之分,徐文长说镜湖八百里,也不为之过。
镜湖很美,唐朝诗人李白等多有咏吟。
当年贺知章在州府游历,看到了会稽山的云雾,镜湖上的采莲人,景色很是别致,即兴作了这首诗。
首句“稽山”即指越州之会稽山,大禹治水时会诸侯及计议于此,初名“会计山”,后称“会稽山”、“稽山”,它由许多山峰相连组成,长达百里。
“嵯峨”指山峰参差巍峨之势。
首句是说,郁郁葱葱、云雾缭绕、群峰连绵的会稽山是多么壮丽呵!这真是写山景的绝妙佳句。
接着是“镜水无风也自波”,这句表面上看不像是在写越州之镜湖,因为镜湖平如镜,怎能够自动涌现出波澜呢?而实际上唐代的镜湖有上百个小湖组成,浙江潮水和山洪的冲击造成了各湖的落差,所以无风时湖上也有水流现象,造成“自波”。
其实这是贺老在写湖景的奇美!写镜湖的动态及家乡的景色!第三句“莫言春度芳菲尽”,是说不要以为春天的芳香已经过去,炎热的夏天来临了。
而夏天依然有比春天更好的景色呢!因此引出了“别有中流采芰荷”的一景。
“芰”是四条角的菱,任安贫《武陵记》注云,四角菱曰芰,两角的曰菱。
它有大小不同的青红色二种,红色的芰通常比青色的要大,出壳后食之,味特鲜美。
它生长于湖河之中,吴越人特爱种植。
夏天,乡人们用专用的菱桶采摘,晚上全家围坐一桌食之。
“荷”是一种水生植物,荷花中生莲子,故称“莲荷”。
莲子可食用,又能治病,所以采莲的人很多。
镜湖中大片的荷叶、荷花及采莲的姑娘,形成了一道人与自然美交融相映的风景线,这在北方的长安城里是看不到的。
【海淀升学公社】王昌龄《采莲曲》创作背景/原文/译文

王昌龄《采莲曲》
创作背景:
王昌龄的《采莲曲》共有两首,这首诗是第二首,都是他被贬到龙标这个地方的时候创作的。
龙标在现在的湖南省怀化一带,地处湖南、广西、贵州相邻之地,在南梁时设县,唐朝时曾名为沅州、巫州,是苗、侗、瑶、土家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地。
在公元748年(唐天宝七年)的一个夏天,据记载,当时王昌龄闲来无事,到城外的一片荷池游玩,偶遇当地酋长的公主在莲池嬉戏唱歌,王昌龄被美人、美景深深吸引,于是写下了这两首七言绝句。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翻译: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采莲曲王昌龄古诗意思解释与注释

采莲曲王昌龄古诗意思解释与注释
《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古诗,描绘了一个采莲的女子的情感和心境。
以下是对该诗的意思解释与注释,以及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采莲曲》的意思解释:
该诗以描写一个年轻的女子采莲为主题,通过对她的情感和心境的描绘,反映了她对爱情的渴望与失望。
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她对采莲的痴迷与投入,并隐喻了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注释:
1. 荷叶:荷花的叶子,采莲的工具和动作的象征。
2. 斜槛:倾斜的门槛,意味着入门困难,指代爱情的困难。
3. 浮萍草:浮在水面的草,表现采莲的环境。
4. 朝意嫩:朝霞的颜色鲜嫩,意味着女子年轻美丽。
5. 足云霓:脚印如彩虹,形容女子的动作轻盈。
相关参考内容:
1. 《古文观止》:《采莲曲》是唐代服部倾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可以结合该文在《古文观止》一书中的习题进行理解和学习。
2. 女性诗歌研究:该诗表现了古代女性特有的情感和心境,在研究女性诗歌时,可以将其与其他女性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
3. 王昌龄研究:对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采莲曲》。
4. 古代爱情诗歌研究:将《采莲曲》置于古代爱情诗歌的背景
中,与其他爱情诗歌进行比较,可以深入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5. 唐代文化研究:该诗作为唐代文学的代表之一,可以结合唐代文化和社会背景进行深入的解读。
总结:
通过对《采莲曲》的意思解释与注释,以及相关参考内容的介绍,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的意境和美感,同时也可以通过这首诗了解更多关于古代女性、古代诗歌和唐代文化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