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采莲曲

合集下载

《采莲曲》唐王昌龄的古诗

《采莲曲》唐王昌龄的古诗

《采莲曲》唐王昌龄的古诗《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清代李渔在《芙蕖》一文中说:“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可知荷花供人观赏时间之长,因而采莲异于一般的农事收获,因其在绿荷粉莲丛中进行而充满诗情画意。

王昌龄的七绝《采莲曲》,以其俊赏审美能力,非凡的表现技巧,描绘姑娘们荷塘采莲的一个小景,给人们以清新艳美的艺术享受。

品读开头两句,便叫人拍案称绝。

姑娘们在荷塘里采莲,荷叶与罗裙一色,芙蓉共粉脸并艳。

这些姑娘们也真会打扮自己,她们置身于绿叶鲜花丛中,跟环境的色彩是何等和谐啊。

强烈的对比色彩固然鲜艳夺目,然而色彩的和谐熨贴更能给人们怡然舒心的享受。

“一色裁”的“裁”字,简直使人感到配之甚宜,巧夺天工。

“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更是妙笔生花。

此句是写人还是写花?委实难分。

世界上有许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若再作些点缀衬托,便更加增姿添色。

莲花,姑娘的脸蛋,都是很美的。

在这诗句中,粉莲因靠香腮而分外娇姿欲滴,香腮因近粉莲而倍加艳丽生辉。

两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融和成人花合一的艺术境界。

“乱入池中看不见”,便是这境界的概括。

上述诗句还只是以其画面的色彩可目于人,加上“闻歌始觉有人来”,便声色俱佳了。

读之如听到甜甜的歌喉,似看到收获的欢乐。

人的活动,给荷塘带来了生气,增添了灵秀。

在结构上,这首诗用的是倒叙方法。

按照思路,当从第三句开始,诗人来到满是荷花的荡边,只见“接天莲叶无穷碧”,听到歌声,才见采莲人已缓移轻舟,由远而近。

定睛细看,嗨,这才发现了开篇令人叹为观止的美。

诗人将这一发现,用特写镜头冠于篇首,是乐章上的重音,是感情上的强调,目的是让人看个满足,赏个尽兴。

采莲曲翻译唐王昌龄

采莲曲翻译唐王昌龄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 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 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 花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 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 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 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 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 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 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王昌龄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作者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 塞诗人,因擅长写七言绝句,因而被称为 “七绝圣手”。
译文: 荷叶和采莲女的衣裳,简直就象是用同
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这里指莲花。 采莲女们争先恐一进入莲池后,再也分不清 哪是荷叶哪是衣裳,哪是莲花哪是人面,直 到听见歌声,才知道她们来了。

白居易古诗:《采莲曲》原文译文赏析

白居易古诗:《采莲曲》原文译文赏析

白居易古诗:《采莲曲》原文译文赏析《采莲曲》唐代: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译文】菱叶随着水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说话却低头羞涩微笑,哪想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赏析】《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

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子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

描写采莲生活的诗歌很早就出现了,汉乐府中就有《采莲曲》《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南北朝出现了不少写采莲生活的名作,如《西洲曲》“采莲南唐秋,莲花过人。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头。

”到了唐代,写采莲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很多名家如李白、白居易、王昌龄、戎昱、崔国辅、皇甫松等都写过这类诗歌。

白居易的《采莲曲》写得尤为细腻动人。

白居易这首诗写采莲少女的初恋情态,喜悦而娇羞,如闻纸上有人,呼之欲出。

尤其是后两句的细节描写,生动而传神,如灵珠一颗,使整个作品熠熠生辉。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悠然划出,画面充满了动感。

“菱叶萦波荷飐风”,在碧水荡漾一望无际的水面上,菱叶荷叶一片碧绿,阵阵清风吹来,水波浮动,绿叶随风摇摆,菱叶在绿波荡漾的湖面上飘飘荡荡,荷花在风中摇曳生姿。

正因为绿叶的摇动,才让人们看到了“荷叶深处小船通”。

荷花深处,暗示了荷花的茂盛、广阔,而“小船通”,则告诉读者有人有活动。

这就像一组电影长镜头,先见一片风光,然后将人物活动呈现在其中,给人以真切感。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是上承“荷花深处小船通”而来,由写景转为写景中之人。

荷花深处,遮天蔽日,凉风习习,是水乡少男少女在劳动之余私下相会的极佳场所。

这里并没有说明他们是故意寻找还是无意撞见,也许是兼而有之吧。

诗歌仅以欲语而止、搔头落水两个动作细节的描写,就活灵活现刻画出一个痴情、娇羞、可爱的少女形象。

《采莲曲》全诗翻译赏析

《采莲曲》全诗翻译赏析

《采莲曲》全诗翻译赏析诗句:出自贺知章《采莲曲》稽山云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赏析:这首诗作于越州(今绍兴市)镜湖旁,时间应是他告老回乡的夏天。

他回乡后定居于镜湖边的“道士庄”,即今绍兴市五云门外,每天都能看到镜湖的水波,及镜湖上的采莲人与采芰荷的人。

何谓镜湖?传说是大禹治水时他曾在这里铸镜,也有人说是取于王羲之的一句诗文,还有人说湖水平如镜,可清鉴照人,故镜湖又名鉴湖。

镜湖很大,有东湖、南湖和长湖之分,徐文长说镜湖八百里,也不为之过。

镜湖很美,唐朝诗人李白等多有咏吟。

当年贺知章在州府游历,看到了会稽山的云雾,镜湖上的采莲人,景色很是别致,即兴作了这首诗。

首句“稽山”即指越州之会稽山,大禹治水时会诸侯及计议于此,初名“会计山”,后称“会稽山”、“稽山”,它由许多山峰相连组成,长达百里。

“嵯峨”指山峰参差巍峨之势。

首句是说,郁郁葱葱、云雾缭绕、群峰连绵的会稽山是多么壮丽呵!这真是写山景的绝妙佳句。

接着是“镜水无风也自波”,这句表面上看不像是在写越州之镜湖,因为镜湖平如镜,怎能够自动涌现出波澜呢?而实际上唐代的镜湖有上百个小湖组成,浙江潮水和山洪的冲击造成了各湖的落差,所以无风时湖上也有水流现象,造成“自波”。

其实这是贺老在写湖景的奇美!写镜湖的动态及家乡的景色!第三句“莫言春度芳菲尽”,是说不要以为春天的芳香已经过去,炎热的夏天来临了。

而夏天依然有比春天更好的景色呢!因此引出了“别有中流采芰荷”的一景。

“芰”是四条角的菱,任安贫《武陵记》注云,四角菱曰芰,两角的曰菱。

它有大小不同的青红色二种,红色的芰通常比青色的要大,出壳后食之,味特鲜美。

它生长于湖河之中,吴越人特爱种植。

夏天,乡人们用专用的菱桶采摘,晚上全家围坐一桌食之。

“荷”是一种水生植物,荷花中生莲子,故称“莲荷”。

莲子可食用,又能治病,所以采莲的人很多。

镜湖中大片的荷叶、荷花及采莲的姑娘,形成了一道人与自然美交融相映的风景线,这在北方的长安城里是看不到的。

古诗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翻译赏析

古诗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翻译赏析

古诗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翻译赏析《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前言】《采莲曲》作者为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因擅长写七言绝句,因而被称为“七言绝句圣手”。

这首诗与南朝乐府《采莲曲》中的少女的描写,手法不同,性格有异.手法的差别是南朝手法采用白描,王诗用映衬手法。

性格差别是王诗更加精巧活泼。

荷叶和采莲女的衣裙,简直就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这里代指莲花。

)采莲女们进入莲池后,就分不清哪是荷叶哪是衣裳,哪是莲花哪是人面,直到听见歌声,才知道她们来了。

【注释】⑴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这里指荷叶像裙边一般⑵芙蓉:即荷花,又名莲花【翻译】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采莲曲原文,翻译,赏析

采莲曲原文,翻译,赏析

采莲曲原文、翻译、赏析一、采莲曲原文东篱把酒待月西,魂归何处问无答。

白露一丝轻似电,秋风吹散忆悠悠。

梦回吹角连营陇,兰麝犹存孟女墓。

人在天涯心却在,采莲人不见,空江水流。

二、采莲曲翻译在东边的篱笆旁,我抱着酒杯等待着月亮升起,问着心灵归宿之问,却没有任何答案。

白色的露珠如同电光一般晶莹剔透,秋风轻吹,飘散着遥远的思绪。

在梦中回到吹奏战斗的角连营,感慨着兰麝香还散落在孟女的墓地里。

心灵虽在远方,但身影却不见了,空空的江水继续流淌。

三、采莲曲赏析《采莲曲》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乐府诗,形式上是调子朝夕,风格上则体现了骚体诗的特点,以感伤怀旧为主要表现手法。

这首古诗自古就为人所传颂,传说它是一首用于悼念白居易妻子死亡的哀乐之曲,因为白居易妻子最喜欢采莲,所以《采莲曲》便被传为悼念妻子的经典曲目之一。

诗歌开头写“东篱把酒待月西”,形象地描绘了白居易的心境,他孤独寂寞地站在篱笆旁,拿着酒杯等待着月亮升起。

诗人的魂灵无处回归,对生命中的归宿问题百思不得其解,这种对生命价值的怀疑和反思让人倍感深刻。

然而,诗歌中最具感染力的是对古人生活场景的描绘。

白色的露珠轻柔地覆盖在莲叶上,一个人在晚风中探寻,若有所失。

梦中回到角连营,感慨兰麝香还散落在女儿墓地里,这是情感上的喟叹,也是理想和信仰向内心时而出现的回音。

“人在天涯心却在,采莲人不见,空江水流”最后一句在形式上是回环的,同时也是最为深刻动人的句子。

人们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诗或许体现了作者对远方爱人的期盼之情,也可能表现了他对生命本身的怀疑和怅惘之心。

这句诗具有不同的解读余地,正如人生的意义,需要每个人自己去探索和理解。

综上所述,采莲曲既是一首描述生活场景的诗,也是一首展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的作品,具有深层次的情感内涵和人生哲理。

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全诗翻译及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全诗翻译及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全诗翻译及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王昌龄《采莲曲》古诗翻译与注释赏析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诗文解释】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词语解释】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芙蓉:即荷花。

①一色裁:罗裙与荷叶的颜色一样,如同一块绿色绢料裁成的,互相媲美。

②芙蓉:荷花。

③向脸:荷花向采莲女如芙蓉般艳丽的脸庞开放。

④乱入:纵横散乱进入荷花丛中。

简析:这四句诗构成一幅美女采莲图——在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荷叶之中,分不清什么是荷叶,什么是罗裙,采莲少女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相映照,人花难辨;本就浑然为一,眼花缭乱,不见踪影了,这时莲塘中歌声四起,定睛一看,方知采莲女仍在翠绿莲叶、艳丽荷花之中。

荷叶罗裙一色裁这首诗始终把美景与美女融为一体,就近取譬,清新贴切,于若隐若现之间,画面与形象更见生动,意境优美,情味悠长,匠心独运。

【赏析】此诗虽然写美丽自然的采莲少女,却始终没有让她们在诗中明显出现,而是巧妙地将她们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田田荷塘,荷花盛开,闻歌却不见人,不禁让人心驰神往。

全诗别具一格,悠然不尽。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采莲曲》古诗鉴赏

《采莲曲》古诗鉴赏

《采莲曲》古诗鉴赏《采莲曲》作品介绍《采莲曲》的作者是王勃,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5卷第10首。

公元675年(上元二年),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王福畤,途经江南时写下这首《采莲曲》,《采莲曲》虽乐府曲名,虽是袭用乐府旧题,写的却是江南农村的真实生活。

《采莲曲》原文采莲曲(乐府作采莲归)作者:唐·王勃采莲归,绿水芙蓉衣。

秋风起浪凫雁飞。

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

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驻。

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

今已暮,采莲花。

渠今那必尽娼家。

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

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

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

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

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

故情无处所,新物从华滋。

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

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

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裴回江上月。

裴回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

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

《采莲曲》注释1、采莲曲:乐府《清商曲》名。

全诗校:“《乐府》作采莲归。

”2、芙蓉衣:本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3、凫:野鸭。

4、桂棹兰桡:屈原《九歌·湘君》:“桂棹兮兰桡。

”棹、桡、枻,均为船桨。

5、屿:岛。

6、佳期:屈原《九歌·湘夫人》:“与佳期兮夕张”。

后因以佳期指欢聚的日子。

7、采:全诗校:“乐府诗作摘。

”8、倡家:J女。

9、把:攀,采。

10、稠:全诗校:“一作重。

”11、“花红”句:萧统《采莲曲》:“江花玉面两相似。

”12、佳人:指征夫。

在兹:全诗校:“一作兹期。

”13、共蒂:并蒂莲。

14、连丝:怜思之谐音。

15、无:全诗校:“一作何。

”16、从:全诗校:“一作徒。

”17、西:全诗校:“一作南。

”18、歇:停止。

19、裴回:同“徘徊”。

全诗校:“《乐府诗集》无此二字。

”20、丰茸:风姿美好。

21、江:全诗校:“一作光。

”22、路:全诗校:“一作更。

”《采莲曲》赏析莲即荷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你有什么感受?(结合重点词和诗句谈感受)
总结升析
(梳理·记录·拓展5分钟)
碧绿的荷叶层层叠叠,粉红的荷花星星点点,悦耳的歌声飘飘悠悠。诗人王昌龄带我们来到一片多么迷人的荷塘啊!
当堂检测
(5分钟)
背诵并默写古诗。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课题:古诗诵读《采莲曲》
【学习目标】:1、会认“莲、罗、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重难点】:正确流静之美。
【导入新课】:
【定向导学·互动助学·当堂检测】
自研自析
(内容·学法·时间5分钟)
1、自由读读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读古诗,读通读顺
互探互析
(内容·形式·时间5分钟)
小组互动对学:
1、对子学习本课3个生字。
小组互动群学:
1、诗中的内容你读懂了哪些?
2、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展示共析
(内容·方式·时间20分钟)
品读古诗,讲解诗意,体会文中情感。
1、交流诗中读懂的内容。
2、读诗句,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结合具体诗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