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方平《采莲曲》

合集下载

采莲曲刘方平古诗译文

采莲曲刘方平古诗译文

采莲曲刘方平古诗译文一、刘方平及其《采莲曲》刘方平(约公元前229-前174),战国时期楚国人,是中国古代杂剧的开山鼻祖之一。

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文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采莲曲》。

《采莲曲》是刘方平的一首抒发思念之情的诗歌作品。

通过对采莲过程中的景物描写,以及对快乐与相思的表达,刘方平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对人性情感的把握。

二、《采莲曲》的详细译文1. 译文《采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首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三、《采莲曲》的深入解读1. 采莲过程中的景物描写在《采莲曲》中,刘方平通过对采莲过程中的景物描写,展示了其细腻的观察力和生动的描写技巧。

他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南塘秋景中的莲花描绘得栩栩如生,读者仿佛能够看到莲塘中莲花田田的景象。

2. 对快乐与相思的表达在《采莲曲》中,刘方平巧妙地通过对采莲过程中的低首弄莲子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快乐与相思之情。

他用简短而有力的语言,传递出一种纯真而又深情的心境,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也能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四、结语通过对刘方平的《采莲曲》进行详细的译文和深入的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代杂剧作品的艺术魅力。

刘方平以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情感把握,成功地创作了《采莲曲》这首永恒的诗歌作品。

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情的心境表达,他打动了读者的心灵,使我们能够共同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快乐与相思。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诗歌作品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它能够通过文字的力量触动人心,让人在读中有所启发和感悟。

而《采莲曲》正是这样一首伟大的诗歌作品,它能够让人们在阅读中体味到生活的美好和人性的纯真。

希望大家在阅读《采莲曲》时能够尽情享受其中的艺术魅力,感受到刘方平的诗心与才华。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

译文玉光闪闪的水塘边,绚丽芬芳的鲜花争相绽放,采莲的轻舟来来往往,塘中水波回旋荡漾。

恋人们在小河上相会,唯恐被水波分开,于是把小船紧紧靠拢。

注释溆(xù):指水塘边。

玉溆,玉光闪闪的水塘边。

金塘:形容阳光照在池塘的水面上。

畏:怕。

木兰舟:《述异记》:“木兰舟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

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

”赏析:《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

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

崔国辅的这首《采莲曲》就是一首清丽而富有情趣的篇什。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玉”、“金”二字用得很有讲究。

用“玉”形容塘边,就比用“绿”显得明秀、准确、传神,它能使人想见草茂、气清、露珠欲滴、风光明媚的景象;玉溆配以鲜花,为主人公的活动设计了明丽动人的环境。

金塘的“金”,和前面的“玉”相映增色,读者可以因此想见阳光灿灿,塘波粼粼,桃腮彩裙,碧荷兰舟,相映生辉的情景。

绘画学上,很讲究“补衬”之色,以“金”色补衬其他颜色,则使和谐的色调更加光彩明艳。

金塘的“金”字,正有如此妙用。

在这一联中,“争”、“乱”二字,也运用得活而有力。

一个“争”字,把百花吐芳斗艳的繁茂之态写活了。

“金塘水乱流”,塘水本不流动,即使是通河之塘,水也只能朝着一个方向流;但由于有了几多采莲轻舟,此往彼返,那塘上的水波便相向回旋起来;一个“乱”字,写尽了青年男女们轻舟竞采、繁忙不息的劳动情景。

诗人不写人的活动,人的活动自见,只从水波蛇行回旋的乱流中,便可想见人物的活动情态。

这些江南水乡的青年男女们天真活泼,对美好的爱情有着大胆炽热的追求:“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

”这两句写了恋人的心理活动。

恋人水上相逢,喜出望外,十分珍惜这次相逢,唯恐水波再把他们分开,于是两只船儿紧紧相靠,并驾齐驱,谁也舍不得离开谁。

小学必备古诗160首

小学必备古诗160首

小学生必背古诗160首01 骆宾王《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02 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03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04 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05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06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07 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08 李白《古朗月行(节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09 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0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1 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2 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3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14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5 杨万里《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6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7 李绅《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18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9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月夜》刘方平阅读答案

《月夜》刘方平阅读答案

《月夜》刘方平阅读答案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分析原因及时总结。

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夜》刘方平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月夜》是唐代诗人刘方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记叙作者对初春月夜气候转暖的独特感受。

诗的前二句写景,记叙星月西斜,夜深人静。

诗的后二句记所闻、所感,因虫声透过窗纱传来,感到已到春暖时节。

诗中描绘了一种优美宁静而富有生机的境界,令人感到物候在变化,又是静美的。

《月夜》刘方平(唐)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2分)(2)请给诗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写一段简要的赏析文字。

(2分)参考答案:(1)描写了月夜、人家、星星、虫声、绿色的窗纱等景物。

烘托月夜的寂静。

(2)在更深人静、夜寒袭人之时,诗人忽然感受到春天温暖的气息,冬眠后小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过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透露出春意,令人欣悦。

这两句诗是诗人全身心去体察大自然,展现出诗人捕捉物象的敏锐独特的审美视角,饱含了对乡村生活的一片深情,洋溢着对春天、对生命的赞颂之情。

(意对即可)词语注释:⑴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

更深,夜深了。

⑵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

⑶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

⑷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⑸南斗:有星六颗。

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南斗”。

⑹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

⑺新:初。

新透:第一次透过。

白话译文: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

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因为你听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文学赏析: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

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

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中秋节古诗词:刘方平的《月夜》赏析

中秋节古诗词:刘方平的《月夜》赏析

中秋节古诗词:刘方平的《月夜》赏析《月夜》是唐代诗人刘方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记叙作者对初春月夜气候转暖的独特感受。

那么关于中秋节古诗词《月夜》赏析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秋节古诗词:刘方平的《月夜》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月夜》(唐代刘方平七言绝句)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作者简介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河南洛阳人。

唐天宝年间诗人,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未考取,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身未仕。

与皇甫冉为诗友,为萧颖士赏识。

工诗,善画山水。

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

其《月夜》《春怨》《采莲曲》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注释译文词语注释⑴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

更深,夜深了。

⑵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

⑶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

⑷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⑸南斗:有星六颗。

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南斗”。

⑹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

⑺新:初。

新透:第一次透过。

白话译文夜色深沉,月光斜照半边庭院。

北斗南斗,不知不觉已经横斜。

今夜十分意外,感觉初春暖意,一声清脆的虫鸣透入绿色窗纱。

文学赏析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

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

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首句的“半人家”是诗中的佳笔,它写出了庄户人家的农舍一半为银白色月晖所包围,而另一半却依然坐落在黑暗中。

而组合村庄的大片农舍都是这样一边有光,一边阴暗。

如此着色,便使黑者更黑,白者更白,在用光上便能更加突出主体(村落)。

这要比让描写的景物全都搽上一层亮色更醒目,也更有艺术美。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采莲曲》是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为民歌体裁,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

犹如一卷望不尽的画面,使人百读不厌。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采莲曲唐代: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译文菱叶随着水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说话却低头羞涩微笑,哪想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注释萦(yíng):萦回,旋转,缭绕。

飐(zhǎn):摇曳。

小船通:两只小船相遇。

搔头:簪之别名。

碧玉搔头:即碧玉簪,简称玉搔头。

赏析《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

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子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

描写采莲生活的诗歌很早就出现了,汉乐府中就有《采莲曲》《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南北朝出现了不少写采莲生活的名作,如《西洲曲》“采莲南唐秋,莲花过人。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头。

”到了唐代,写采莲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很多名家如李白、白居易、王昌龄、戎昱、崔国辅、皇甫松等都写过这类诗歌。

白居易的《采莲曲》写得尤为细腻动人。

白居易这首诗写采莲少女的初恋情态,喜悦而娇羞,如闻纸上有人,呼之欲出。

尤其是后两句的细节描写,生动而传神,如灵珠一颗,使整个作品熠熠生辉。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悠然划出,画面充满了动感。

“菱叶萦波荷飐风”,在碧水荡漾一望无际的水面上,菱叶荷叶一片碧绿,阵阵清风吹来,水波浮动,绿叶随风摇摆,菱叶在绿波荡漾的湖面上飘飘荡荡,荷花在风中摇曳生姿。

正因为绿叶的摇动,才让人们看到了“荷叶深处小船通”。

荷花深处,暗示了荷花的茂盛、广阔,而“小船通”,则告诉读者有人有活动。

《采莲曲》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采莲曲》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采莲曲》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采莲曲王昌龄〔唐代〕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鉴赏: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

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

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刘方平写的诗(精选7篇)整理

刘方平写的诗(精选7篇)整理

刘方平写的诗(精选7篇)整理刘方平写的诗(精选7篇)刘方平与皇甫冉、元德秀、李颀、严武为诗友,为薪颖士赏识。

工诗,善画山水。

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擅长寓情于景,意蕴无穷。

其《月夜》、《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刘方平写的诗有哪些,盼望能关心到大家!刘方平写的诗精选篇1朝代:唐朝|:刘方平佳人成古石,藓驳覆花黄。

犹有春山杏,枝枝似薄妆。

刘方平写的诗精选篇2朝代:唐朝|:刘方平星参差,月二八,灯五枝。

黄鹤瑶琴将别去,芙蓉羽帐惜空垂。

歌宛转,宛转恨无穷。

愿为波与浪,俱起碧流中。

晓将近,黄姑织女银河尽。

九华锦衾无复情,千金宝镜谁能引。

歌宛转,宛转伤别离。

愿作杨与柳,同向玉窗垂。

乌栖曲二首朝代:唐朝|:刘方平蛾眉曼脸倾城国,鸣环动佩新相识。

银汉斜临白玉堂,芙蓉行障掩灯光。

画舸双艚锦为缆,芙蓉花发莲叶暗。

门前月色映横塘,感郎中夜度潇湘。

刘方平写的诗精选篇3朝代:唐朝|:刘方平神女藏难识,巫山秀莫群。

今宵为大雨,昨日作孤云。

散漫愁巴峡,徘徊恋楚君。

先王为立庙,春树几氛氲。

刘方平写的诗精选篇4朝代:唐朝|:刘方平洛阳新月动秋砧,瀚海沙场天半阴。

出塞能全仲叔策,安亲更切老莱心。

汉家宫里风云晓,羌笛声中雨雪深。

怀袖未传三岁字,相思空作陇头吟。

刘方平写的诗精选篇5朝代:唐朝|:刘方平新岁芳梅树,繁花四周同。

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

少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

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

刘方平写的诗精选篇6朝代:唐朝|:刘方平新作蛾眉样,谁将月里同。

有来凡几日,相效满城中。

刘方平写的诗精选篇7朝代:唐朝|:刘方平旅梦何时尽,征途望每赊。

晚秋淮上水,新月楚人家。

猿啸空山近,鸿飞极浦斜。

明朝南岸去,言折桂枝花。

寄陇右严判官朝代:唐朝|:刘方平副相西征重,苍生属望晨。

还同周薄伐,不取汉和亲。

虏阵摧枯易,王师决胜频。

高旗临鼓角,太白静风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方平《采莲曲》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采莲曲》是乐府诗旧题,又称《采莲女》、《湖边采莲妇》等,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采莲妇女的生活。

历来写采莲曲的很多,但写得出色也颇不容易。

而这首小诗只用了二十个字就维妙维肖地塑造了一个可爱的采莲劳动妇女形象。

首二句写日落时分,江水清澈,余晖掩映,金波粼粼,荡漾着苗条美丽女子的宛转歌声。

诗一开头就用朴素的语言描绘出江南日暮的迷人景色。

第二句起首巧用“荆歌”二字进而渲染了江南气氛,接着作者又抓住最具特征的细腰来勾勒提掇江南女子的轻盈体态。

此处“艳”字用得极妙,不仅与上句里的“清”字相映成趣,而且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她的美丽外貌,一字传神,足可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媲美。

联系首句,不由得使人想象到红色的晚霞给她
披上了绚丽的衣裳,给她增添了姿色;她的美貌与动人的歌声,也为“日暮清江”增添了风光。

已经日落黄昏,她还在江上干什么呢?唱的又是什么歌儿呢?诗的第三句揭了这个谜,原来她在采莲。

傍晚还在采莲,表现了她的勤劳,边采边唱,勾画出她开朗的性格和愉快的心情。

至此,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有静有动,一幅充满浓郁水乡生活气息的采莲图跃然纸上。

但是诗人并不满足于绘声绘色地描写一个采莲的场面,而着重于刻画采莲人。

由“从小惯”三字,我们一方面可以知晓她采莲熟练,另一方面也说明她健康朴实,从小就培养出勤劳的品质。

联系日暮采莲,自然让人了解到采莲是项繁重的劳动,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顺势带出第四句“十五即乘潮”,使意境更深一层,原来她在小小年纪就能驾驭风浪,该是多么勇敢多么勤劳啊!这两句不仅写出采莲女的能干和劳动本色,而且使人享受到一种健康纯朴的美。

这具“象牙微雕”是从环境描写到人
物外貌到人物心灵逐层深入,情景兼容,由于诗人择词炼字功力很深,使人恍若身历其境。

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民歌味道很浓,寥寥数语,涵盖万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