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学与高脂血症概述

合集下载

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

疾病名:高脂血症英文名:hyperlipoidemia缩写:HL别名:hyperlipemia;高脂血;血脂过多ICD号:E78.5分类:代谢科概述: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三酰甘油和胆固醇)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广泛存在于人体中,它们是生命细胞基础代谢的必须物质。

血脂中的主要成分是三酰甘油和胆固醇,其中三酰甘油参与人体内能量代谢,而胆固醇主要用于合成细胞浆膜、类固醇激素和胆汁酸。

脂质是体内的一种重要组成成分,广泛存在于各种膜的结构中。

脂质为疏水性的分子,不溶或微溶于水,其在维持细胞的完整性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可使血浆中的物质通过直接弥散或经载体进入细胞内。

同时,脂质是体内能量贮存的主要形式,也是肾上腺和性腺类固醇激素以及胆酸合成的前体物质。

此外,脂质还是血液中许多可溶性复合物运输的载体。

脂质分为:脂肪酸(FA)、三酰甘油(TG)、胆固醇(Ch)和磷脂(PL)。

其中三酰甘油和磷脂为复合脂质。

血浆中的胆固醇又分游离胆固醇(FC)和胆固醇脂(CE)两种,二者统称为血浆总胆固醇(TC)。

高脂血症(hyperlipoidemia)是指血脂水平过高,可直接引起一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胰腺炎等。

流行病学:血脂水平与遗传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因此不同种族人群和饮食情况下的血脂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西方男性的平均胆固醇水平为5.4mmol/L,而日本男性相对较低,仅为4.3mmol/L。

我国人群的胆固醇水平亦低于欧美人群,平均为3.8~5.14mmol/L。

我国正常人的各种血脂水平(表1)。

体内的血脂水平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升高。

儿童的血脂水平低于成人,其高脂血症的标准为:胆固醇>5.2mmol/L(200mg/dl),三酰甘油>1.6mmol/L(140mg/dl)。

此外,血脂亦受性别和生理状态的影响。

女性从青春期起直至绝经期,其三酰甘油和胆固醇水平均低于男性,而HDL水平高于同龄男性。

高脂血症名词解释

高脂血症名词解释

高脂血症
医学上又称为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浆中甘油三酯和(或)总胆固醇升高,也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

高脂血症可见于不同年龄及性别的人群,随年龄增加患病率升高,发病高峰在50~69岁,50岁以前男性高于女性,50岁以后女性高于男性。

某些家族性高脂血症还可见于婴幼儿。

根据升高脂蛋白的种类不同,临床上常将高脂血症分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性高脂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四类型。

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的高危因素,过多脂质沉积于肝脏及脾脏,还可出现脂肪肝及脾脏体积增大。

治疗上根据血脂异常的危险分层,确定个体化的治疗目标,一般危险性越大,调脂治疗的要求越严格。

平时生活中应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坚持运动锻炼,控制体重,防止体重超重及肥胖;戒烟,限制盐摄入量,限制饮酒,特别是禁饮烈性酒。

高脂血症类型、病理、分类及ASCVD危险分层指导作用及调节血脂要点

高脂血症类型、病理、分类及ASCVD危险分层指导作用及调节血脂要点

高脂血症类型、病理、分类及ASCVD危险分层指导作用及调节血脂要点血脂是血清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TG)和类脂等的总称,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血脂主要是胆固醇和TG。

高油脂饮食、内分泌相关疾病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均可导致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如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等许多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疾病的危险因素,有效控制血脂异常对于这些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常被称为高血脂,医学上又称为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浆中TG和(或)总胆固醇(TC)升高,也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

高脂血症一般无明显不适的症状,且大多数都是在常规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常被称为“隐形的杀手”。

血脂异常分类比较复杂,一般根据病因将其分为原发性高脂血症和继发性高脂血症。

原发性高脂血症又分为三类:高胆固醇症,混合性高脂血症(胆固醇与TG均升高)与高TG症。

原发性与先天性和遗传因素有关,是由于单基因缺陷或多基因缺陷所致,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具有家族聚集性。

包括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等。

表1:原发性高脂血症的分类继发性高脂血症是指由其他疾病及已知原因导致的血脂异常。

其中疾病主要包括: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肝脏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且其本质亦是升高胆固醇和(或)TG(如表3)。

除此之外,长期应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引起高脂血症: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部分抗肿瘤药物等(如表4)。

另外,雌激素缺乏也可导致高脂血症的发生。

继发性高血脂症的病因表3:继发性高血脂症具体病因(疾病)ASCVD危险分层指导调脂治疗LDL-C、TG升高,HDL-C降低等血脂异常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急性胰腺炎等众多疾病的发病风险。

为更好地预防血脂异常造成的疾病风险,并指导调脂治疗的启动时间与治疗方案,临床上需评估血脂结果:首先要排除继发因素,然后结合患者的基础状况进行ASCVD危险分层,确定治疗的目标值。

高脂血症知识科普讲座PPT课件

高脂血症知识科普讲座PPT课件

危险因素
包括高龄、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缺乏运动 等。
5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高脂血症患者通常无明显症状,长期 高血脂可导致动脉硬化、冠心病、脑 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诊断依据
通过血液检查发现血脂水平异常升高 ,结合患者病史、家族史和临床表现 进行综合诊断。
2024/1/28
6
02
脂质代谢与高脂血症关系
适合选择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太极 、瑜伽、散步等,每次运动时间不少 于30分钟,每周进行3-5次。
2024/1/28
17
运动处方制定注意事项
个性化原则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和 运动习惯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 方。
循序渐进原则
初始运动强度不宜过大,应逐渐增加 运动时间和强度,以避免运动损伤和 过度疲劳。
积极研发新型降脂药物,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降低患者的用药 负担。
健康教育普及
加强高脂血症的健康教育普及工作,提高公众对高脂血症的认知和重 视程度,促进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30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8
31
出血等。
其他疾病
脂质代谢紊乱还与高血压、糖 尿病、肥胖等多种疾病密切相
关。
2024/1/28
10
03
饮食调整与营养治疗原则
2024/1/28
11
合理膳食结构建立
01
02
03
控制总能量摄入
根据个体情况,适量减少 每日总能量的摄入,避免 过度肥胖。
2024/1/28
均衡膳食
保证膳食中各类营养素的 均衡摄入,包括蛋白质、 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 素和矿物质等。

高脂血症综述

高脂血症综述

高脂血症英文名:hyperlipoidemia缩写:HL别名:hyperlipemia;高脂血;血脂过多概述: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三酰甘油和胆固醇)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广泛存在于人体中,它们是生命细胞基础代谢的必须物质。

血脂中的主要成分是三酰甘油和胆固醇,其中三酰甘油参与人体内能量代谢,而胆固醇主要合成细胞浆膜、类固醇激素和胆汁酸。

脂质是体内的一种重要组成成分,广泛存在于各种膜的结构中。

脂质为疏水性的分子,不溶或微溶于水,其在维持细胞的完整性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可使血浆中的物质通过直接弥散或经载体进入细胞内。

同时,脂质是体内能量贮存的主要形式,也是肾上腺和性腺类固醇激素以及胆酸合成的前体物质。

此外,脂质还是血液中许多可溶性复合物运输的载体。

脂质分为:脂肪酸(FA)、三酰甘油(TG)、胆固醇(Ch)和磷脂(PL)。

其中三酰甘油和磷脂为复合脂质。

血浆中的胆固醇又分游离胆固醇(FC)和胆固醇脂(CE)两种,二者统称为血浆总胆固醇(TC)。

高脂血症(hyperlipoidemia)是指血脂水平过高,可直接引起一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胰腺炎等。

流行病学:血脂水平与遗传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因此不同种族人群和饮食情况下的血脂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西方男性的平均胆固醇水平为5.4mmol/L,而日男性相对较低,仅为4.3mmol/L。

我国人群的胆固醇水平亦低于欧美人群,平均为3.8~5.14mmol/L。

我国正常人的各种血脂水平(表1)。

体内的血脂水平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升高。

儿童的血脂水平低于成人,其高脂血症的标准为:胆固醇>5.2mmol/L(200mg/dl),三酰甘油>1.6mmol/L(140mg/dl)。

此外,血脂亦受性别和生理状态的影响。

女性从青春期起直至绝经期,其三酰甘油和胆固醇水平均低于男性,而HDL 水平高于同龄男性。

1. 高胆固醇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的原因包括基础值偏高、高胆固醇和高饱和脂肪酸摄入、热量过多、年龄及女性更年期的影响、遗传基因的异常、多基因缺陷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高脂血症简介 PPT

高脂血症简介 PPT
PPT模板下载: 节日PPT模板: PPT背景图片: 优秀PPT下载: Word教程: 资料下载:
范文下载:
教案下载:
行业PPT模板: PPT素材下载:
PPT图表下载: PPT教程: Excel教程: PPT课件下载: 试卷下载:
1 概述 2 病因 3 临床表现 4 治疗
1.概述
PPT模板下载: 节日PPT模板: PPT背景图片: 优秀PPT下载: Word教程: 资料下载:
PPT图表下载: PPT教程: Excel教程: PPT课件下载: 试卷下载:
临床表现
1、黄色瘤、早发型角膜环和眼底改变
由脂质局部沉淀导致
黄色瘤
由脂质局部沉淀导致 脂质沉积病,不是肿瘤。
脂肪瘤
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 可发生于任何有脂肪的 部位。
临床表现
2、动脉粥样硬化
脂质在血管内皮沉淀引起
LDL通过血管内皮进入血管壁内 在内皮下滞留的LDL被修饰成氧化型LDL
2.增加运动
每周运动3-4次,每次运动30分钟,可 采取慢跑或快走的运动方式
中 等 强 度 长 时 间 的 走 跑 锻 炼 能 够 提高 血 脂 异常 人 群 的 心 脏 功 能来自《不同强度健身锻炼对中老年血脂异常人群心肺功能的影响》
中老年人运动心率:
男性 117 ~ 133 次/ min, 女 性119~ 128 次/
巨噬细胞吞噬Ox-LDL后形成泡沫细胞 泡沫细胞增多、融合
构成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脂质核心,脂质条纹 氧化型LDL,等氧化因子
纤维脂肪病变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
《氧化应激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进展》
① 是泡沫细胞形成的关键 ② 促进细胞黏附于内皮并向内皮下趋化; ③ 促进 巨噬细胞增殖退化 ; ④ 诱导内皮细胞增生和平滑肌增生、移行 ; ⑤ 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血栓形成 ; ⑥ 促进血管收缩 ; ⑦ 损伤内皮细胞; ⑧ 加剧As的炎性反应 ;

高血脂

高血脂

高血脂的分类
血脂主要是指血清中的胆固醇和甘
油三酯。无论是胆固醇含量增高, 还是甘油三脂的含量增高,或是两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增高, 超过572毫摩尔/升,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即甘油 三酯<1.70毫摩尔/升。 (2)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增 高,超过1.70毫摩尔/升,而总胆固醇含量正常,即 总胆固醇<5.72毫摩尔/升。 (3)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 三酯含量均增高,即总胆固醇超过572毫摩尔/升, 甘油三酯超过1.70毫摩尔/升。 (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高密度脂蛋 白-胆固醇(HDL-胆固醇)含量降低,<9.0毫摩尔/ 升。
指标值



高血脂的症状
高血脂的症状多表现为:头晕、神
疲乏力、失眠健忘、肢体麻木、胸 闷、心悸
高血脂的危害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高血脂症是脑卒中、冠 心病、心肌梗死、猝死的危险因素。此外, 高血脂症也是促进高血压、糖耐量异常、糖 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高血脂症还可导 致脂肪肝、肝硬化、胆石症、胰腺炎、眼底 出血、失明、周围血管疾病、跛行、高尿酸 血症。所以必须高度重视高血脂的危害,积 极的预防和治疗
高血脂
由于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
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称为高 血脂症。


高血脂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是指血中胆固醇和或 甘油三酯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现代医 学称之为血脂异常。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必须与 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因此,高血脂症通 常为高脂蛋白血症,即血清脂蛋白浓度升高。目前 已经公认高血脂症,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 脂血症及二者都高的复合性高血脂症。

《高脂血症》课件

《高脂血症》课件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高脂血症是指血浆中胆固醇和/或 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是动脉粥样 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 素之一。
分类
原发性高脂血症和继发性高脂血 症。原发性高脂血症与遗传有关 ,继发性高脂血症则与后天因素 如饮食、运动、药物等有关。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高脂血症的病因主要包括遗传、饮食、运动、代谢、内分泌 等因素。
戒烟限酒
总结词
戒烟限酒是预防高脂血症的重要措施。
详细描述
戒烟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 平,限酒可以减少脂肪在肝脏的沉积。避免 吸烟和过量饮酒,以免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
心理平衡
总结词
保持心理平衡对预防高脂血症具有积极作用 。
详细描述
通过各种方式如冥想、瑜伽、听音乐等来放 松心情,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 于调节身体的内分泌系统,从而影响血脂水
02
高脂血症的危害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
高脂血症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 重要危险因素,可引起心肌缺血、心 绞痛、心肌梗死等冠心病症状。
动脉粥样硬化
高脂血症可导致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 发生,进而引起相应器官的缺血性改 变。
脑血管疾病
《高脂血症》课件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 高脂血症概述 • 高脂血症的危害 • 高脂血症的治疗 • 高脂血症的预防 • 高脂血症的案例分析
目录
CONTENTS
01
高脂血症概述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
肝外细胞
B100
LDL
SR-A
IDL
FFA
LDL-R
内源性代谢
新生HDL
胆固醇逆转运(RCT)
肝外组织
成熟 HDL
CE
LDL
VLDL
IDL
不同类型脂蛋白的生理功能
CM
将食物中的 TG从小肠 转运到肝脏
LDL
转运胆固醇 到肝外组织 细胞
VLDL
转运内源性 TG到脂肪 及肌肉组织
HDL
将胆固醇从 周围组织转 运到肝脏
脂蛋白受体概述
脂类在血液中以脂蛋白形式进行运送,并可与细胞膜上 存在的特异受体相结合,被摄取进入细胞内进行代谢。
脂蛋白受体 决定了:
血浆中各种脂蛋白的代谢去向; 血浆脂蛋白的水平; 该组织、细胞摄取脂蛋白的种类和量。
LDL受体(LDL-R)
约2/3的LDL经由LDL-R 途径清除,其中肝脏起主 要作用。 LDL-R主要功能: 通过内吞LDL、VLDL 等脂蛋白,将胆固醇摄入细 胞内,用于细胞增殖和固醇 类激素及胆汁酸盐的合成等。

√ √
√ √

LDL化学修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重要因素, 这个因素的作用强于TG、LDL和TC; 在所有化学修饰中,氧化修饰的作用(oxLDL) 危害和影响最大。
LDL化学修饰的形式 ox-LDL氧化修饰 LDL 化学修饰 Gly-LDL糖化修饰 Gly-ox-LDL糖氧化修饰
LDL-CIC免疫复合物修饰
相对体积大、密度小
CM
90~95%
TG CE PL
VLDL
50~65%
2~4% 2~6%
8~14% 12~16%
FC ~1% 1~2% 80~1000nm Apo 4~7% 6~10% 30~80nm
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
相对体积小、密度大
LDL
TG 5~6% 35~45% 22~26% FC 6~15% ~5% ~7%
血脂学与高脂血症
血脂与脂蛋白
血脂的组成
O O R2 C O CH2O CH CH2O C O C R3 R1
血 脂
中 性 脂 肪
甘 油 三 酯
参与能量代谢 能量储存和产生
CH3 CH3 CH3 CH3 CH3
胆 固 醇
CH3
参与合成细胞膜、 胆汁酸、甾体激素
类 脂
细胞膜结构的基本原料 包括:磷脂、糖脂、(类)固醇
载脂蛋白概述
血浆脂蛋白中的蛋白质称为载脂蛋白(Apo),主要有 apoA、B、C、D、E等五类,主要在肝脏和小肠黏 膜细胞中合成。
载脂蛋白的功能
1. 脂类的运输载体
2.识别组织受体
3. 修饰并影响脂蛋白代谢有关的酶活性 4. 参与脂蛋白代谢过程 5. 稳定脂蛋白颗粒的结构
不同类型载脂蛋白在各脂蛋白中的分布
分为ABCDEFG类
脂蛋白代谢相关酶
1. 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 LPL)
CM
产生并分布于多种组织; LPL活性因组织而异
LPL催化水解CM和VLDL 核心的TG分解为脂肪酸和 单酸甘油酯
(Hepatic lipase, HL) 主要作用于小颗粒脂蛋白,催化其中的 TG和PL水解; HL还参与HDL2转化为HDL3,使HDL2 中的TG含量减少
脂蛋白血症的分型及特征
型别*
Ⅰ型 Ⅱa型 Ⅱb型
增加的 脂蛋白
CM LDL LDL VLDL
血浆脂质
TC正常或↑ TG↑↑↑ TC↑ TG正常 TC↑↑ TG↑ TC↑↑ TG↑↑ TC正常或↑ TG↑↑
血浆载脂蛋白
B48↑A↑ C↓↑ B100 ↑ B↑CⅡ↑ CⅢ↑ CⅡ↑CⅢ↑ E↑↑ CⅡ↑CⅢ↑
血脂的主要作用
能量储存
甘油三酯
能量产生 细胞膜
能 量
物 质
胆固醇
甾体激素 胆 酸
甘油三酯的分子结构及合成
O
fatty acid (1)
fatty acid (2) 脂肪酸
CH3-(CH2)7-CH=CH-(CH2)7-C-O O
CH2-O-
C-(CH2)14-CH3
脂肪酸
CH
O
fatty acid (3)
ABCA1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
(ATP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A1,ABCA1
• ABCA1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广泛分布于多种 组织中。尤其是早期脂质条纹的巨噬细胞。 • ABCA1主要通过与apoAⅠ结合,促进细胞内 胆固醇流出并抑制血管壁炎症。在RCT中发 挥重要作用
CH2-O- C-(CH2)16-CH3
脂肪酸
glycerol
甘油
甘油三酯的分解
O O R2 CH2O C R1 O C O CH
+ 3H2O
LPL
CH2OH HO CH CH2OH
+
CH2O C R3
R1COOH R2COOH R3COOH
甘油 三酯
LPL
FFA
甘油 二酯
LPL
FFA
甘油 单酯
LPL
胆固醇 载脂蛋白 载脂蛋白 胆固醇酯 甘油三酯
磷脂
脂蛋白的构成示意图
游离胆固醇
C
载脂蛋白
胆固醇酯
磷脂
甘油三酯
载脂蛋白
载脂蛋白
脂蛋白的种类
乳糜微粒(CM)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中间密度脂蛋白(IDL)
低密度脂蛋白(LDL)
高密度脂蛋白(HDL)
根据密度大小,脂蛋白分为4类
富含TG的脂蛋白
ApoB48 ApoB100
CM 是组装CM所必须 的Apo
LDL,一个LDL只有 一个ApoB100 合成、装配和分泌富 含TG的VLDL
是LDL的结构蛋白, 作为LDL受体的配体 可调节LDL从血浆中 的清除率
生理 功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对膳食脂肪在小肠 中的吸收起到决定 性作用
载脂蛋白的生理功能
Apo分类
AI AII
乙酰CoA
乙酰乙酰CoA
胆固醇
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
HMG-CoA还原酶
CH3 CH3 CH3 CH3 CH3 CH3
HMG-CoA
MVA
甲羟戊酸5-焦硫酸
异戊烯焦硫酸
法呢焦硫酸
法尼醇
辅酶Q10 羊毛酯固醇
鲨烯
脂蛋白:血脂的存在形式
脂肪与蛋白的结合即脂蛋白。 由于甘油三酯和胆固醇都是 疏水性物质,必须与血液中的 特殊蛋白质和极性类脂(如磷 脂)一起组成一个亲水性的球 状巨分子, 才能在血液中被运 输, 并进入组织细胞。
CETP主要介导胆固醇的逆转运过程
脂蛋白代谢与 高脂血症
LDL
CM
VLDL
HDL
脂蛋白代谢
外 源 性 代 谢
饮食摄入的胆固醇和甘油 三酯在小肠中合成CM及其 代谢过程 由肝脏合成VLDL, 后者 转变为IDL和LDL,LDL 被肝脏或其它器官代谢 的过程 HDL的代谢——胆固醇 逆转运(RCT)
ABCA1
SR-A
高脂血症的定义
高脂血症是指血浆中胆固醇或/ 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 实际上是血浆中某一类或某几 类脂蛋白水平升高的表现, 严格说 来应称为高脂蛋白血症。
高脂血症的分类
原发性高脂血症 在排除了由于全 身性疾病所致的 继发性高脂血症 后,所有的血脂 升高均统称为原 发性高脂血症 继发性高脂血症 由于系统性疾病或 药物所引起的血脂 异常,如糖尿病、 肝病、甲状腺疾病、 肾脏疾病、胰腺、 肥胖症、痛风等。
原 因
4. 血浆脂质转运蛋白
(Lipid transfer protein,LTP)
• LTP是血浆中一类特殊蛋白质,促进PL、 CE及TG在脂蛋白之间相互转运及交换
•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
• 磷脂转运蛋白(PTP) • 微粒体甘油三酯转运蛋白(MTP)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
(Cholesterol ester transport protein, CETP)
FFA
甘油
LPL: lipoprotein lipase,脂蛋白脂肪酶
脂肪组织中 脂肪动员
ATP
CA
cAMP
cAMP 激活cAMP
依赖蛋白激酶
蛋白激酶
HSL
HSL磷酸化
释放FFA
CA: 腺苷酸环化酶 HSL:激素敏感脂肪酶(主要为脂蛋白脂肪酶) cAMP : 环磷酸腺苷
肝细胞线粒体:脂肪酸的β氧化生成ATP
2. 肝脂酶
LPL和HL 同时发生缺陷,被命名为混合
型酯酶缺陷症
3. 卵磷脂胆固醇脂酰转移酶 (Lecithin-cholestreol acyltransferase, LCAT)
• 促使新生HDL即转变为成熟的HDL3 及HDL2 • 催化卵磷脂分子中不饱和脂肪酸转 移至脂蛋白分子表面的游离胆固醇 生成胆固醇酯及溶血卵磷脂。
脂肪酸的 活化
脂酰CoA
氧 化 脂 肪 酸 合 成
线 氧化酶 氧化 粒 供能 体 滑面 内质网
磷脂 胆固醇 甘油三酯
脂肪酸的 转运
脂酰CoA 进入线粒体
脂肪酸β 氧化
β碳被氧化 为酰基
乙酰辅酶A
三羧酸循环
脂肪酸在肝脏的合成
葡萄糖转化为乙酰CoA
合成脂肪酸的
内质网上乙酰CoA的羧化
直接原料是
乙酰CoA
脂肪酸链的合成
葡萄糖转化为FFA和胆固醇:
柠檬酸—丙酮酸循环
胞液 葡萄糖 丙酮酸 丙酮酸 FFA 胆固醇 苹果酸 草酰乙酸
三 羧 酸 载 体
线粒体内膜
线粒体 丙酮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