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
著名元曲十首

著名元曲十首范文一:关于著名元曲十首大家好,今天我来介绍一下著名的元曲十首。
元曲是中国南宋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是散曲、杂剧等多种文学类型的综合,它不仅吸收了唐诗宋词的影响,也结合了当时社会风俗、民间艺术和曲艺,内容涵盖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一首要介绍的是《汉宫秋》。
这首曲子给人的感觉是悠扬、抒情,通过对话和对景的烘托,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二首是《天净沙·秋思》,这首曲子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第三首是《满江红》。
这首曲子以描写官场幕僚为题材,表现了官场上的阴谋和欲望,展示了一个深不见底的政治斗争世界。
第四首是《青玉案·元夕》,这首曲子是一首描写元宵节的曲子,通过寄托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表达了当时人们团聚思亲的情怀。
第五首是《蝶恋花》,这首曲子表达了对妇女命运的关注,展现了当时封建社会的女子地位和家庭观念。
第六首是《长恨歌》,这首曲子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为背景,以大气磅礴的风景和女子悲天悯人的心情埋下暗示,既描绘了唐玄宗的历史气质,又展现了儒家孝道思想和女子的爱情观。
第七首是《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曲子以凄美的音乐表现了墨客们对生活、对自然、对生命的情感,主要是寄托对诗人的思念之情。
第八首是《浣溪沙·瑶台怨》,这首曲子以著名的宫廷传说《牡丹亭》为背景,展现了宫廷生活、宫廷人物、个人命运和个人愿望。
第九首是《南乡子·别恨欲语》。
这首曲子用深沉的音乐表现了对离别的无奈和感慨,描写了不同阶层间的爱情,表现了世界的残酷和复杂。
第十首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曲子以中原往西的大漠为背景,以唐人世界的战乱、胡风的肆虐和诗人的孤独为主题,以虚无和轻盈的风格展现了中国古代诗词中典型的“山水”思考方式。
这些著名的元曲十首,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历史、了解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元曲精选十首

元曲精选十首1. 《天净沙·秋思》元曲《天净沙·秋思》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所创作的一首意境深远的抒怀之作。
这首词以秋天的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内心情感,表达了词人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思念之情。
秋思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2. 《虞美人·倚楼听风雨》元曲《虞美人·倚楼听风雨》是元朝文学家杨炯所创作的一首爱情抒怀之作。
这首词描写了一个女子倚楼听雨的情景,以及她思念远方的情人的心情。
倚楼听风雨,淡看春草绿。
十三年,终未悔,一寸相思,千里误。
...3. 《浣溪沙·游子吟》元曲《浣溪沙·游子吟》是元代文学家文天祥所创作的一首抒怀之作。
这首词以游子离乡在外的心情为主题,描绘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 《渔家傲·秋思》元曲《渔家傲·秋思》是元朝文学家杨万里所创作的一首旷达豪放的抒怀之作。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渔家人在秋天的江南水乡中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豁达之情。
秋思水天清秋,万里无云风几丝。
齐襟月色征人怨,袖舞晴空啼乌鸢。
...5. 《沁园春·长沙》元曲《沁园春·长沙》是明代文学家朱权所创作的一首抒发对家乡长沙的思念和愁绪的作品。
通过描绘长沙的美景和自然特色,词人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6. 《十面埋伏·望断南飞雁》元曲《十面埋伏·望断南飞雁》是元代文学家关汉卿所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的曲子,主要描绘了宋军在金军的追逼下,拼尽全力保卫家园的战斗场景。
望断南飞雁望断南飞雁,空余故人心,万里悲秋常作客。
白发缘愁见,夕阳醉,春睡足。
...7. 《阳关三叠·夜泊秦淮近水楼》元曲《阳关三叠·夜泊秦淮近水楼》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创作的一首描绘秦淮河夜景的作品。
学生必背的元曲100首

学生必背的元曲100首001、《人月圆-春晚次韵》萋萋芳草春云乱,愁在夕阳中,短亭别酒,平湖画舫,垂柳骄骢。
一声啼鸟,一番夜雨,一阵东风。
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
崔护有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门掩残红”象征着爱情的花朵遭到狂风暴雨的摧残而凋零,青春也将在这无情的岁月中流逝!002、《普天乐-秋怀》为谁忙,莫非命。
西风驿马,落月书灯。
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
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
钓鱼子陵,思莼季鹰,笑我飘零。
李白有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在萧瑟的西风下驱马奔波,在落月昏灯下发愤苦读,到底是为了什么呢?莫非是命中注定?垂钓的严子陵,思恋莼羹的季鹰也要笑我啊!003、《殿前欢-离思》月笼沙,十年心事付琵琶。
相思懒看帏屏画,人在天涯。
春残豆蔻花,情寄鸳鸯帕,香冷荼蘼架。
旧游台榭,晓梦窗纱。
杜牧有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想念心上人懒得看那帏屏的画,心上人远在天涯。
春天过去豆蔻开花,百花谢后酴醿独开冷清肃杀,青春流逝啊!004、《殿前欢-客中》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
南来北往随征雁,行路艰难。
青泥小剑关,红叶湓江岸,白草连云栈。
功名半纸,风雪千山。
李白有诗:“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风雪千山”换来的却是“半纸功名”,明知功名不值得追求,却还要“风雪千山”;明知前程渺茫,却还要“南来北往”。
知识分子无法抹去的悲剧色彩!005、《折桂令-九日》对青山强整乌纱。
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苏轼有词:“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翠袖美人,殷勤奉盏,觥筹交错,灯红酒绿,歌女弹琴助兴,都已成过眼云烟,无可留恋。
人生如梦,白发苍苍,纵有短暂欢愉,最终仍是不堪回首啊!006、《折桂令-西陵送别》画船儿载不起离愁,人到西陵,恨满东州。
元曲10000篇大全集(1101—1300篇)

元曲10000篇⼤全集(1101—1300篇)元曲,是盛⾏于元代的⼀种⽂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
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每折⽤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组成。
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
流⾏于⼤都(今北京)⼀带。
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的曲⼦形式。
内容以抒情为主,有⼩令和散套两种。
元曲原本来⾃所谓的“蕃曲”、“胡乐”,⾸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令”或“村坊⼩调”。
随着元灭宋⼊主中原,它先后在⼤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的南北⼴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有较⼤的灵活性。
所以读者可发现,同⼀⾸“曲牌”的两⾸有时字数不⼀样,就是这个缘故(同⼀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为标准定格)。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化宝库中的⼀朵灿烂的花朵,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和唐诗宋词明清⼩说⿍⾜并举,成为我国⽂学史上⼀座重要的⾥程碑。
元代是元曲的⿍盛时期。
⼀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学体裁。
但也有相同之处。
两者都采⽤北曲为演唱形式。
因此,散曲,剧曲⼜称之为乐府。
散曲是元代⽂学主体。
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元代社会使读书⼈位于“⼋娼九儒⼗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暗,因⽽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的战⽃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夸俏”的社会,直指“⼈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元曲三百首

元曲三百首(一)元曲三百首(打字校稿者:邱宝慧、胡秀玲、张艾茹、刘思怡)1.元好问.喜春来(春宴):梅擎残雪芳心奈。
柳倚东风望眼开。
温柔尊俎小楼台。
红袖遶。
低唱喜春来。
2.杨果.小桃红(采莲女):采莲人和采莲歌。
柳外兰舟过。
不管鸳鸯梦惊破。
夜如何。
有人独上江楼卧。
伤心莫唱。
南朝旧曲。
司马泪痕多。
3.刘秉忠.乾荷叶:乾荷叶。
色无多。
不奈风霜挫。
贴秋波。
倒枝柯。
宫娃齐唱采莲歌。
歌梦裏繁华过。
4.刘秉忠.乾荷叶:南高峰。
北高峰。
惨淡烟霞洞。
宋高宗。
一场空。
吴山依旧酒旗风。
两度江南梦。
5.商道.天净沙:剡溪媚压群芳。
玉容偏称宫妆。
暗惹诗人断肠。
月明江上。
一枝弄影飘香。
6.王和卿.醉中天(大蝴蝶):弹破庄周梦。
两翅驾东风。
(三)百座名园。
(一)采个空。
难道是风流孽种。
唬煞寻芳的蜜蜂。
轻轻飞动。
(把卖花人)扇过桥东。
7.王和卿.喜春来(春思):柳梢淡淡鹅黄染。
波面澄澄鸭绿添。
及时膏雨细廉纤。
门半掩。
春睡殢人甜。
8.王和卿.一半儿(题情):鸦翎(般)水鬓似刀裁。
(小)颗颗蓉芙花额(儿)窄。
待不梳妆(怕)娘左猜。
(不免)插金钗。
一半儿鬅松一半儿歪。
9.盍西村.小桃红(杂咏):杏花开後不曾晴。
败尽游人兴。
红雪飞来满芳径。
问春莺。
春莺无语风方定。
小蛮有情。
夜凉人静。
唱彻醉翁亭。
10.盍西村.小桃红(西园暮秋):玉簪金菊露华秋。
酿出西园秀。
烟柳新来为谁瘦。
畅风流。
醉归不记黄昏後。
小糟细酒。
锦堂晴昼。
拚却再扶头。
11.盍西村.小桃红(戍楼晚霞):戍楼残照断霞红。
只有青山送。
梨叶新来带霜重。
望归鸿。
归鸿也被西风弄。
闲愁万种。
旧游云梦。
回首月明中。
12.胡祗遹.喜春来(春景):闲花酝酿蜂儿蜜。
细雨调和燕子泥。
绿窗春睡觉来迟。
谁唤起。
帘外晓莺啼。
13.胡祗遹.沈醉东风:月底花间酒壶。
水边林下茅庐。
避虎狼。
盟鸥鹭。
是个识字的渔夫。
簑笠纶竿钓今古。
一任他斜风细雨。
14.王恽.黑漆弩(游金山寺并序):苍波万顷孤岑矗。
是一片水面(上)天竺。
元曲的特点 元曲的特点有哪些

元曲的特点元曲的特点有哪些
1.民间:元曲是民间的戏曲,不同于庙堂神曲和宫廷诗剧。
这是市民和农民的艺术。
2.广泛性:元曲题材极其广泛,绝不仅限于朝鲜政权、贵族家事之类,涉及文人、农民、工农、妇孺等各种人间百态。
3.深刻:元曲深刻而直接地反映了各种社会矛盾,不以人情掩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4.典型性:元曲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样复杂,既有现实生活的典型性,又有普世理想的典型性。
5.摇摇欲坠:元代既有大悲剧,也有大喜剧。
悲喜转化融合,追求大团圆结局。
6.艺术性:元曲将唱、说、舞、打与唱、做、念、打等艺术技巧紧密结合,虚实表演并存,形神兼备。
元曲的简介
元曲是元代非常流行的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
元曲始于宋代,盛行于元代。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又一种非常流行的文学艺术形式。
它既继承了诗歌的优美和圆滑,又敢于反抗,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历史上有名的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和白朴,代表的作品有《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墙头马上》等。
元曲的知识

元曲的知识一、元曲的定义元曲又称词余、乐府,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
元曲虽有固定格格式,但并不生硬死板,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所以,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二、元曲的产生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指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正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文随着时代变化,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元曲之所以成为一代文学是与元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后的政治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
元世祖忽必烈灭亡宋朝统一中国后,尖锐的民族矛盾与斗争就一直存在。
元朝统治者政治上实行武力镇压,对汉族知识分子严酷打压控制,使科举制度中断了长达78年之久,知识分子被降到比娼妓还要低的地位。
所以,元代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之说。
知识分子排到倒数第九可想而知地位多么低微。
同时元蒙统治者借助儒学理学和宗教禁锢来麻痹人们的思想意识,以巩固其统治,使中国的文化学术沦入衰退境地。
另一方面,元代城市经济特别发达,外来文化的输入,加上作为统治者的蒙古族一直喜爱歌舞,因此戏曲为代表的市民文学就大大地发展起来,久而久之取代了以诗文为主的正统文学地位,从此古文,诗词渐渐衰弱。
这是因为诗文受到统治者的排斥,加上诗文作家大多是官宦,脱离大众,脱离生活,受重重思想束缚,不能写出反映社会现象的作品,而杂剧作家身居下层,了解和熟悉市民生活,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的思想影响较少,能自由地进行创作。
再就是诗文作家政治上得不到尊重,苦闷思想普遍存在。
有的作家不满现实留恋宋王朝,有的向往山林隐逸生活等等.这一切,使文人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裂变。
元曲简介资料

元曲中的经典剧本
《汉宫秋》:马致远的作品,以历史 故事为背景,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风貌
《西华山陈抟高卧》: 红字李时中的作品,以 道教神话为背景,具有
很高的文学价值
《黄粱梦》:红字李时 中的作品,以道家神话 为背景,具有很高的文
学价值
元曲中的经典散曲
《山坡羊》: 张养浩的作品, 以咏史抒怀为 主题,具有很 高的文学价值
03 元曲的衰落
• 元代晚期,政治动荡,社会风气变化 • 元曲的创作热情减弱,作品质量下降 • 元曲的传承受到阻碍,逐渐衰落
元曲的流派与代表人物
元曲的流派
• 豪放派:以豪放、奔放的风格著称,代表作家有白朴、红字李时中、马致远等 • 清丽派:以清新、优美的风格著称,代表作家有乔吉、张可久、徐再思等 • 婉约派:以婉约、柔美的风格著称,代表作家有贯云石、薛昂夫、吴仁甫等
元曲与后世文学
• 元曲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 元曲的艺术特点被后世文学所继承和发展 • 元曲对后世文学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03
元曲的经典作品赏析
元曲中的经典歌曲
01 《叨叨令》:白朴的作品,以豪放、奔放的风格著称 02 《马儿跑》:红字李时中的作品,以清新、优美的风格著称 03 《沉醉东风》:乔吉的作品,以婉约、柔美的风格著称
元曲的演唱
• 元曲的演唱形式多样,既有独唱,也有合唱、对唱等 • 元曲的演唱风格独特,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 元曲的演唱对后世戏曲、曲艺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元曲的文学价值
元曲的题材
• 元曲的题材丰富多样,涉及政治、历史、民间传说等多方面 • 元曲的题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风貌 • 元曲的题材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
元曲的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聆听元散曲教案执笔:徐东梅审核:高二语文组时间:2008年5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元曲的基本知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了解元曲的构成、元散曲与元杂剧的不同以及元曲与宋词的区别3、了解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4、学会鉴赏元曲5、了解近两年与元曲有关的高考动向〔二〕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体味元散曲用词的精练与准确生动、传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时代背景,领悟元散曲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重点】1、了解元曲的特点、体制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了解元曲的构成、元散曲与元杂剧的不同以及元曲与宋词的区别3、了解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4、学会鉴赏元曲【学习难点】鉴赏元曲【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元曲的基本知识(一)元曲的产生中国元代蒙古族的统治者入主中原后,社会形态出现了变化。
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的需求增强,因科举废行而入士无门的下层知识分子的介入,以及戏剧自身的发展,促成了元杂剧在短时间走向繁荣。
被称为“元曲四大家”的河北籍作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开创了中国文化艺术的新时代,也造就了河北文化的辉煌时期。
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
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元杂剧,一是元散曲。
元散曲是诗歌,散曲包括套数(套曲、散套)、带过曲和小令(清曲、叶儿)。
套数由同一个曲调的若干曲子组成。
小令只含一支曲子。
元杂剧是一种把歌曲、说白、舞蹈结合起来的一种形式。
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
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善了体制形式,(二)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
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
2、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总数很多,元代北曲共335个,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
据此可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和词牌名相同的,但是并不完全一致。
此外,还有专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调而无曲词。
3、曲韵:元曲在押韵方面严守《中原音韵》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韵上有以下特点:平仄通押,不避重韵,一韵到底,借韵、暗韵、赘韵、失韵。
4、平仄: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诗词更严,而特别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5、对仗: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可平仄相对,也可平声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
曲的对仗形式有“两字对”、“首尾对”、“衬字对”等十三种,在语言的运用和词序组合上有许多特点,主要表现在:有工对也有宽对,但宽对的现象更普遍;句中自为对;错综成对或倒字为对,如“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以俗语入对。
6、衬字:曲与词最显著的区别是有无衬字,有衬字的是曲,没有衬字的是词。
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一般用于句首。
(三)元杂剧元杂剧是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吸收诸宫调等说唱文学的成就而形成的成熟的戏剧形式。
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
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
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
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
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
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
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
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
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
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
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
每类又可分为外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正旦、外旦、贴旦、老旦、花旦;副净、二净等。
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
此外,还有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等。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
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
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
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
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因“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
有散白、韵白,又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
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范”,简称“科”,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四)散曲散曲是韵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员,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
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比之传统的抒情文学样式诗、词,散曲身上刻有较多的俗文学的印记。
它是金元之际民族大融合所带来的乐曲的变化,传统思想、观念的相对松弛;知识分子由于地位的下降更加接近民间,以及市民阶层的壮大,他们的欣赏趣味反馈于文学创作等一系列因素合力的产物。
散曲以其散发着土气息、泥滋味的清新形象,迅速风靡了元代文坛,也使得中国文学百花园里又增添了一朵艳丽的奇葩。
散曲的体制主要包括: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等。
小令和套数是散曲最主要的两种体制,它们一为短小精炼,二为富赡雍容,各具不同的表现功能。
散曲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散曲与词一样,采用长短句句式,但句式更加灵活多变.散曲则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规定曲牌的句数,进行增句.散曲的句式短的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十字,伸缩变化极大.这主要是由于散曲采用了特有的"衬字"方式.所谓衬字,指的是曲中句子本格以外的字.第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散曲的语言虽也不乏典雅的一面,但从总体倾向来看,却是以俗为美.散曲的句法讲求完整连贯,省略语法关系,直接以意象平列和句与句之间跳跃接续等诗,词中常见的写法,在散曲中却较少见,因而,散曲的语言明显地具有口语化,散文化的特点.第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散曲在审美取向上当然也不排斥含蓄蕴藉一格,这在小令一体中表现得还比较突出,但从总体上说,它崇尚的是明快显豁,自然酣畅之美,与诗,词大异其趣.同时,由于散曲多借用"赋"的铺陈白描的表达方式,可以随意增句和增加衬字,可以有顶针,叠字,短柱对,鼎足对等多种手法,也对这一审美取向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之效.2、词与曲比较:A在语言上词典雅含蓄,而散曲通俗活泼;B在格律上词要求严格,而散曲更自由些;C在分类上宋词:小令,中调,长调元曲:剧曲(杂剧)散曲:小令,套数D在格式上宋词:词牌+标题如:《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元曲:宫调+曲牌+标题如:【双调・寿阳曲】山市晴岚3、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4、识记字音:咫(zhǐ)尺饯(jiàn)行雕栊(lóng) 妍(yán) 擎(qíng)霁(jì)楸梧(qiūwú) 冢(zhǒng) 攒(zǎn) 馄饨(hún tún)囤(dùn):用竹篾、型条、稻草编成的或用席箔等围成的盛粮食的器具:粮食囤/大囤满,小囤流。
囤(tún):储存:~货/~粮。
蹁跹(pián xiān) :形容旋转舞动。
翩跹(piān xiān):形容轻快地跳舞。
二、教学过程第20课关汉卿散曲二首(一)、作者介绍关汉卿(约1225—1300),号已斋叟(一作已斋,又作一斋),大都(今北京)人,一说祁州(今河北安国)人,我国古代杰出戏曲家和元代著名散曲家。
1958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确定为“世界文化名人”,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并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关汉卿是他那个时代的弃儿,也是中国古代的艺术骄子。
他是元代一位有名望的书会才人,戏班的班主和剧坛领袖。
由于他多才多艺并长期深人民间,积极进行戏剧创作和戏剧表演,于是成为元代杂剧的奠基人和中国古代戏曲艺术范式的开创者。
元熊自得《析津志•名宦传》说:“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关汉卿博学多才,性格倔强而滑稽,以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表示对现实黑暗的反抗,在他的著名的套数[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如此表白:“中如此表白:“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我也会围棋,会蹴趵,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