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绪论分解

合集下载

[自然科学]自然地理学讲义一、二章0

[自然科学]自然地理学讲义一、二章0

自然地理授课计划自然地理学讲义第一章绪论§1、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2、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任务及内容本章重点:了解自然地理学内涵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分科(一)地理学地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其研究领域是随着时代和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扩展的。

首先采用地理学(geography)这个词的人,是生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当时的含义是“对地球的描述”(geo一地球,graphein一描述)。

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类已经从地球的描述者变成了改变地球面目的巨大驱动力之一,因此,改善和协调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成为现代地理学关注的核心问题。

概括地讲,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与人类社会一经济一文化系统在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和时间动态等方面相互作用与相互依存机理的学科体系。

从研究对象上看,地理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或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的最高一级划分,地理学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动态,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

由于地球表层物质系统及其组成要素的运动与变化过程主要由自然力量和人化了的自然力量所驱动,受自然规律的支配,所以,自然地理学通常归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人文地理学(human geography)研究人类社会一经济一文化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动态和人地关系的原理‘由于社会一经济文化系统及其组成要素的运动和变化过程主要由人为力量所驱动,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类所创造的社会形态、经济制度、文化传统等发展规律的支配,所以,人文地理学通常归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

地理学举科体系示意图同时依据地理学的研究层次可将地理学分为三个主要层次: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综合人文地理学;部门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 绪论

自然地理学  绪论
分异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
3. 环境性:人类生存环境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与内容。 4. 系统性:地球表层环境是一个系统,可称为地球表层系统。
这个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与结构功能性。
三、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一)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层次: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称为综合(普通)自然 地理学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称为部门自然地理学
指导思想
• 以实现跨学科的自然地理综合教育,树立地球 系统科学的世界观为主旨。
• 以培养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系统思维方法, 诱导独立和批判思考为目标。
• 以阐述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前 沿科学问题为重点。
课程体系
绪论 第一章 地球…………………………………………地球概论 第二章 地壳………………………………………地质学基础 第三章 大气和气候…………………………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四章 海洋和陆地水…………………………………水文学 第五章 地貌……………………………………………地貌学 第六章 土壤圈…………………………………………土壤学 第七章 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生物地理学、生态学 第八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综合自然地理学
虽然在中国古代有“盘古开天”等类似于西方《创世纪》的 说法,但受儒家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支配,中国古代 地理学较重于对人生事物、自然事物的地理观察,认为人是 自然的一部分,是融于自然之中的,不存在一个事先制定法 则创造世界的神。这种“天人合一”的地理观,在今天强调人 与自然关系协调的时代,仍可见到其闪光之处。
● 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约公元前273—192)第一 次使用地理学(geography)这个名词,意指“对地球的描述” :

自然地理学 绪论

自然地理学 绪论
绪论

一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何谓“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eraphy) ? 根据 [英] W.G 穆尔先生 所编 自然地理学词典释义: 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探讨地球的各个方面 (包括陆地、水、大气)的自然现象。
地理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地理环境: 指地球表层这一部分人类环境。地球表层指海陆
四章的部分内容、第五章的部分内容、第 六章、第七章的部分内容、第八章的部分 内容。

学习重点:第三章、第五章、第六章。
<自然地理学>参考书
1. Arthur N Strahler, Pysical Geography, John Wiley & Sons, 4th. Ed 1975. 2. 夏邦栋等. 地质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3. J.H.塔齐. 地球的构造圈.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4. 4. 周廷儒. 古地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2.
1.


土地的水平范围包括陆地、 内陆水域 、滩涂 垂直范围取决于土地利用的空间范围。 世界各地均把土地看作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 澳大利亚学者 克里斯汀( C.S.Chrestin) 认 为:土地是地表一个 垂直剖面,从空间 到地下的地质层, 并包括动植物群体以及 过去和现在与土地相联系的人类活动。 我国地理学者认为,土地是一个综合自然 地理概念。它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岩石、 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全部因 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还包括人类活动的 结果。
二、自然地理学与土地管理

“土地管理” 必先理解和掌握土地的构成要 素、特征及其演化等 土地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联合国粮 农组织1972年在荷兰瓦格宁根(Wageningen) 召开的土地评价专家会议上,定义土地为: “ 土地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以及以上和 以下的大气、水文、土壤、基础地质和植被, 它还包括这一地域内的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 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它们对目前和未来 人类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

自然地理学 绪论

自然地理学 绪论
绪论
自然地理学(第四版)
伍光和等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绪论
引入: 人类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不同 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范围。 地理环境:地球表层这一部分人类环境。 所谓地球表层,实际上是指海陆表面上下 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 内部。
绪论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
绪论
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
建立以圈层系统为 模块,以圈层相互 作用为核心,以空 间思维、综合能力 培养和可持续发展 观树立为目标的全 新的自然地理学课 程体系。
圈 层 相 互 作 用
人 地 关 系
绪论
五、教材的特点(五个突出)
1、突出学科的交叉、融合 2、突出圈层的相互作用 3、突出人与环境的密切联系 4、提升理论,突出应用 5、突出区域联系,强化空间分析
绪论
第四章 海洋和陆地水 1、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认识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的规律,掌握海 洋、河流、地下水及冰川等水域环境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2、课程内容 (1)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2)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 (3)河流; (4)地下水; (5)冰川。 3、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海洋、河流、地下水及冰川等水域环境的特点及 其变化规律。 (2)领会: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的规律。 (3)综合应用:各水域环境的特征对比 。
绪论
第六章 土壤 1、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土壤的形成和成土因素,土壤的组成 和性质,了解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 和保护。 2、课程内容 (1)土壤的形成和成土因素; (2)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3)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 (4)土壤资源。 3、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土壤的形成和成土因素,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2)领会: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 保护。

自然地理学04-PPT转PDF课件_3

自然地理学04-PPT转PDF课件_3
“环境”。 • 地理学:研究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矛盾,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环境”。
天然环境与人为环境
• 天然环境指那些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基本上未发生明显变化的 原生自然环境。
• 人为环境指那些自然条件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 次生自然环境 。人为环境的成因及形式主要取决于人类干预的方式和程度。
力地域综合体。

社会文 人类社会本身所构成的地理 人口、社会、国家、社会文化地 地
化环境 环境部分,及社会上人们对 民族、民俗、语言 理学(狭义 理
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 等地域分布特征和 人文地理学) 学
的社会行为。
组合结构。
自然地理学 “三分科”
分科
定义
研究对象
细分科
举例
部门自然 地理学
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 境某一要素的自然地 理学的分支学科
自然环 由地表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 大气圈、水圈、岩 自然地理学
境 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 石圈、生物圈。

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

经济环 在自然环境基础上由人类社 境 会活动形成的地理环境,主
工业、农业、交通、经济地理学 广
城镇居民点等各种


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 生产力实体。


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
区域自然 地理学
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 理环境某一组成要素 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 合特征
对区域的部门情况进行研究。 对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研究
区域部门自 然地理学
区域综合自 然地理学
区域气候、区域水文、区域地 貌、区域植被、区域动物、区 域土壤等
对某一具体区域进行综合自然 区划和土地类型的研究。

自然地理学 第一章 绪论

自然地理学 第一章 绪论
44
45
(二)基本地貌类型
46
山地
极高山 (>5000m) 高山 (5000 – 3500 m ) 中山 (3500 – 1000 m) 低山 (<1000 m)
47
西昆仑山
西昆仑山
48
珠穆朗玛峰
Mount Everest Mount Qomolangma ("圣母”)
•1852年确认其为世界最高峰 •1954年印度测量局测定珠峰为8847.6 米 •1975我国测定珠峰高程8848.13米 •2005珠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 米
地貌,都称为构造地貌。)
27
水平构造
28
背斜山
29
向斜山
30
31
穹窿构造
32
单斜构造
33
2. 地貌形成的气候因素
大多数地貌外动力都受气候因素的控制。 气候水热组合状况不同导致外动力性质、强 度和组合状况发生差异,最终将形成不同的 地貌类型及地貌组合。
34
寒冷气候
35
温湿气候
36
干旱气候
三、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一) 地貌成因 影响地貌发育的主要因素 1. 构造运动与地貌发肓
陆地与海底的地貌差异是由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差别造成 的;
陆地上的巨大高原、盆地与平原多与地块的整体升降运动有 关;
区域性的地貌现象往往与水平构造、褶皱构造、断层构造及 火山活动有关。(反映内力作用的地壳变动、岩浆活动和地质构造的
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层 次: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 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 境各组成要素的,称为部门自然地理学。 如: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 壤地理学等。ຫໍສະໝຸດ 二、自然地理学的分科和任务

自然地理学绪论PPT课件

自然地理学绪论PPT课件
第一章第一章地球地球第二章第二章地壳地壳第三章第三章大气和气候大气和气候第四章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海洋和陆地水第五章第五章地貌地貌第六章第六章土壤圈土壤圈第七章第七章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第八章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综合研究2021精选ppt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二自然地理学的性质三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2021精选ppt地球表面是人类赖以生活和生存的地方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但不包括地球的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学是将这些内容有机地交叉、融合在 一起,将人类生存环境作为一个完整
水文学
生物学
的体系以及对各个区域的环境组合进
行研究的。也可以说,自然地理学是 大气科学、水文学、地质学与生物学
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
第20页/共21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21页/共21页
3)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成分的学科统称 部门地理学。例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 理学(包括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交通(运输) 地理学、商业地理学等);部门人文地理学(包括 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 学等)。而感应地理学和行为地理学则是现代人文 地 理 学 的 综 合 研 究 方 向第。11页/共21页
上述分科的划分是代表地理学分科中的“三分法” (自然、经济、人文)和“三层次”(统一、综合、 部门)的观点。
此外,在地理学分科中还应该考虑“三重性”的 观点,即首先是理论性方面的理论地理学的研究, 对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论进行重点阐述;其次是应用 性方面的应用地理学的研究;第三是区域性的区域 地理学方面的研究,即对特定的区域进行具体描述。 这三者的具体内容和重点虽有不同,但对上述地理 学各分科来说都是同样重要的,三者是相互关联的。

绪论

绪论

自然地理学绪论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Ø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提要Ø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ØØ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系统,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系统。

(一)地理系统地球表面附近各种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统一整体地理系统的上界在大气对流层顶,极地上km左右;下界在沉积岩石圈底部地下5~6 km, 海洋部分平均在海面以下4 km处,而言,地理环境的垂直厚度为15 km。

3. 地理系统的分类地理自然地理系统:由无机和有机自然成分构成,其运动变化主要受自然规律制约。

经济地理系统:在自然地理系统系统人文地理系统:由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构成,主要律制约的基础上,经过人类经济活动影响,主要受经济规律制约,由各种生产力实体所组成的地域系统。

社会文化地理系统:由上层建筑和律制约的地域系统。

自然地人文地宇宙环境(高层大气、太阳、月亮和其他天体)太阳辐射流星体宇宙尘埃长波辐射地球大气逸散地理系统是4. 地理系统及其与环境的联系理系统理系统地理系统一个十分复杂的(二)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系统自然地理学规律的科学。

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综合体自然地理圈自然地理景观vvv实际上,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垂直厚度应视所研究问题的水平尺度而异。

自然地理面是自然地理学的中尺度研究对象,生命层是自然地理学小尺度研究对象,只有在研究全球性问题或大陆和大洋问题时才涉及到整个自然地理系统的厚度2. 自然地理系统的分类自然原生自然地理系统——是受人类活动间接或轻微影响,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次生自然地理系统——是受人类活动直接影响,自然面貌发生重大改变但仍受自然规律制约的自然地理环境。

地理系统(1)从物质组成来看,自然地理系统包括四大地理圈层。

3. 自然地理系统组成和结构特征水圈(水文)生物圈(生物)土壤圈(2)从四大地理圈层的分布来看,大气对流层圈在上,沉积岩石圈在自然地理学:绪论(3)从四大圈层的相互联系来看,彼此之间经常不断地进 行 着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种环境在地域和结构上相互重叠、相互 联系,从而构成统一的整体——地理环境。
2.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
地球系统具有明显的圈层性:
散逸层,约>800km 高层大气 热离子层,约80-800km
中间层,约52-80km 大气层 臭氧层 约12-52 km
平流层 约10-52 km 对流层 约0-10 km 海洋水层 全铺地球表面平均水层厚度约2.8 km 地壳 平均厚度17 km,质量2.6×1022kg,平均密度2.8g/cm3 地幔 平均厚度2900km,质量4.0×1024kg,平均密度4.48g/cm3 地核 平均厚度3470km,质量1.95×1024kg,平均密度10.7g/cm3
84年48亿,87年50亿, 90年53亿, 91年54亿 , 93年55亿 ,2000年60亿
目前,世界人口总数为69.09亿, 其中只有12.37亿人生活在较发达地 区。
《2010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预 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1.5 亿,比目前增加22.41亿 ,人口过亿 的国家将增至17个,印度将取代中 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①侧重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外部联系显著减弱之处”寻找边 界和确定范围。
А.А.格里哥里耶夫(ГpигopьeВ)在1933年提出,地 理壳的下限在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大约100—200公里的深度,那里 是构造力停止作用的地方。后来又认为地理壳包括地壳、对流层、 平流层(至臭氧层)、水圈、土壤、植被和动物界。即认为地理 壳的上限为臭氧层底部。
人为环境是
指那些自然条件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
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次生自然环境。如
农业、工业、城镇等开发利用地区。
经济地理环境——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 造后形成的生产力的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 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 态。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诸方面以及民 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 构关系,还涉及社会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 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地外系统(核心 学科:天文学)
地球系统 (地球科 学或地球 系统科学)
地球表层系 统(地球表层 系统科学,核 心学科:地理 科学)
地球内部系 统(核心学 科:地质科 学)
地球表层人文系统(核 心学科:人文地理学)
地球表层自然系统(核
心学科:自然地理学)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 (一)地理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地球系统结构示意
在地球系统中: 高空和地球深部的地圈表现为上下成层的组 合形式;
海陆表面附近的大气圈(下部)、水圈、岩 石圈(上部)和生物圈表现为相互交织的组合形 式。
这种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新的具 有独立地理意义的物质体系——自然地理环境。
3.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
3.1 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 范围:由海陆表面附近的大气圈(下部)、水圈、 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相互交织组合形成。 3.2 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界 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界是一种具有一定过渡区间的 渐变界限。 概括起来有三种观点: (1)把自然地理环境的界限划定在一个巨大的空 间范围。
非洲饥民2ຫໍສະໝຸດ 饥 饿 的 非 洲综合地理学(统一)
2、三层次 综合自然、经济、人文地理学(综合)
部门地理学(部门)
理论地理学
3、三重性 应用地理学
区域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学科。 “表层”是具有独特的物质结构状态和一定厚度的圈层, 称为“地理圈”、 “地理壳”、“景观壳”或“地球表层”。 地球具有圈层构造,外部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 部有地壳、地幔、地核。 高空和内部的圈层呈独立的环状分布,地球表面附近各 圈层相互渗透。 地球表层是由大气圈和岩石圈的一部分以及水圈、生物 圈和土壤层组成,并使它具有一系列不同于地球其他部分的 结构特性。
C.B.卡列斯尼克1947年的观点是:地理壳的上限为臭氧层的 高度,约在海平面以上25—30公里高度,因为臭氧层调节了到达 地表的紫外线,使波长小于0.29微米的紫外线不能到达地表;下 限则应为普通震源所在的深度,即在海平面以下15或20公里到40 或50公里的地方,因为普通震源是引起地表变化的地球内能来源 的深度。
1、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自然地理学
经济环境
--经济地理学
社会文化环境
--人文地理学
珠 江 三 角 洲 平 原
新加坡风光
各洲人口增长不平衡,从各洲的 人口增长情况看,非、拉美、亚、 大洋洲人口增长较快,北美次之, 欧最慢
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速度越 来越快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
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
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
又可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天然环境是指那些只受人类间接的或轻微影
响的,而原有自然面貌基本上未发生明显变化的
原生自然环境。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
某些自然保护区以及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等;
②着眼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内在联系显著减弱之处”
И.М.查别林(За6еЛин)在1952年提出,地理壳 的下限应位于地壳中有生命和液态水分布的极限,这一深度在大 陆深约5公里,在海洋深约11—12公里;而上限则为对流层顶。 1953年,А.Г.伊萨钦科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地理壳 的上限在对流层顶,下限在沉积岩石圈的底界(约在地面以下5— 6公里)。因为对流层和水圈参与着太阳所能引起的地理壳的积极 的物质循环,沉积岩则是由所有三个无机圈和有机体的相互作用 的产物,而从对流层到沉积岩石圈的范围也是生命有机体可能生 存的区间,而在这一区间之外,自然地理环境的内部联系就显著 减弱了。
自然地理学
授课人:梁会民
考核体系
平时10% 期末考试90%
课程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学时
教学内容
Ⅰ 0 绪论
教学时数 讲课
3
第一章 行星地球
3
第二章 地壳及其运动
3
第三章 气候
6
第四章 水文
3
Ⅱ 第五章 地貌
4
第六章 土壤
3
第七章 生物
3
Ⅲ 第八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4
合计
32
绪论
人类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不同的发 展阶段有不同的范围。 地理环境:地球表层这一部分人类环境。所谓 地球表层,实际上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 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