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化之”新境界—读《中国大历史》有感

合集下载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中国大历史》是一本以中国历史为主题的巨著。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感中国历史的壮阔和丰富多彩。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这本书全面地回顾了中国历史的奥秘和重要事件,从上古时期一直讲述到现代。

作者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将整个漫长的历史脉络展现在读者面前。

他从不同的维度分析了各个时期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历史的本质。

在书中,我了解到了很多以前从未听说过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例如,书中详细讲述了商朝、周朝、秦朝、汉朝等各个朝代的兴衰历程,揭示了这些朝代的政权更替、社会变革等方面的原因和影响。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如黄帝、尧舜、孔子、墨子等,通过对他们的介绍,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

在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中国历史中的共同特点。

例如,中国历史上经常会发生政权更迭的事件,这一点在书中被多次提到。

这种政权更迭常常伴随着社会的动荡,国家的分裂和统一以及人民的苦难。

然而,不论怎样的动荡岁月,中国人民始终能够坚定不移地寻求和平、稳定与繁荣,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韧性和智慧。

此外,我还发现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现象与外部因素有关。

例如,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和征服可以追溯到非常早期的时期,这是因为中国与其它国家的接触和互动导致的。

另外,一些重要的变革常常是由外来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引起的,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这些外部因素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深远,也凸显了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贡献。

阅读《中国大历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中国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我了解到,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宏伟的史诗,这个古老而伟大的国家有着悠久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这些历史的记忆和经验成为了我们前行的力量和智慧,也使我们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还发现了中国历史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多样性。

中国历史不仅包含了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还融入了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精髓。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一部作品,该书用独特的视角、新颖的观点、向前看的方法解读中国历史,读起来酣畅淋漓。

全书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即古代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艰难探索历程,试图回答中国传统社会为什么不能产生现代型经济体制这个问题。

该书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帝国时期,即秦汉第一帝国、唐宋第二帝国、明清第三帝国。

作者认为,黄土、黄河和东亚季候风,是影响各朝代命运的三大地理因素,决定了各朝代要采取怎样的治理体系。

例如,东汉后长达三百多年分裂局面的形成,是由于土地兼并导致地方实力日渐壮大而中央权威不振;安史之乱源于财政困境,即使将挥霍的钱财全部用于国防建设,在当时也缺乏使这些资金进入国防体系的有效财政转移手段。

政治军事危机不可避免,再加上后期的黄巢起义,唐朝的威权体制终被掏空。

此外,该书还分析了明朝的历史。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即将转型的关键时代,先有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主动与海外交流沟通,后有西方传教士东来传播技术思想。

但明代又是一个极度中央集权的朝代,明太祖建立的庞大农村集团,使得后世不得不一次次采取内向、紧缩的政策,以应付从内、外纷至沓来的问题。

面对农民起义和满清的内外侵扰,财政早已破产的明朝最终走向崩解。

虽然该书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但其中的观点、视角在四十年后的今天仍是让人耳目一新、常读常新。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中国大历史》是一部以中国历史为主线,展现中国文明发展脉络的巨著。

在阅读完这部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通过《中国大历史》这部书,我对中国历史的长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从远古时代的夏、商、周三代到秦、汉、唐、宋等朝代的兴衰,再到近现代的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等重大事件,作者将中国历史串联起来,让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对中国历史的时间线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其次,通过《中国大历史》这部书,我对中国文明的独特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文明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

在这部书中,作者通过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中国文明的独特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国文明以其独特的传统价值观念、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让我对中国文明的独特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再次,通过《中国大历史》这部书,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其发展规律是非常复杂的。

在这部书中,作者通过对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分析,让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让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最后,通过《中国大历史》这部书,我对中国历史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历史是一个充满智慧和传统的历史,它对当今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这部书中,作者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对中国历史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国历史是一个充满智慧和传统的历史,它对当今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这让我对中国历史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综上所述,《中国大历史》这部书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国文明的独特性、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和中国历史的意义进行深入的剖析,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七篇范文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七篇范文

《中国大历史》读后有感七篇近来看完了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从小就喜爱历史。

我印象中自己真实看完的第一本书就是《上下五千年》。

那套书一共厚厚的三册,是写给小学生看到的,多是一个个的小故事。

从那时起,我就喜爱上了历史。

上学时开学发的新书,历史课本素来都是第一时间拿回家先翻完了的。

但是,毅然不敢说自己懂中国的历史,事实上我真实开始对中国历史开始有点自己的理解,那都是上大学以后的事了。

即即是此刻,对于中国的历史,我也不过翻过一两本书,看过些他人叙述的历史故事,而把历史当成一门学识,好好研究一下,就当这本《中国大历史》是个开头吧。

这本书很早就听过,此次翻看,没我想象的艰涩,但是有些内容的确值得多次研读。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作者从多个角度,论证了是什么力量或许什么原由造就了今日的中国?一、地理环境因素“易于耕作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节风,和时而滋润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正好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类第一要解决的是如何生计的问题。

在物质不丰富的状况下,为了生计,才有了分工合作,慢慢形成了国家。

依据作者所言,纤细黄土表示耕作,能够供原始的工具耕作,所以中国社会形成了小块耕地的操作。

泛滥成灾的黄河,需要有一个强盛的中央集权,能够调动全国资源,来帮助难民恢复生活或许是建筑大型的水利设备;中国西北地域游牧民族的强抢也需要国防上的集权。

游牧民族每当日气干旱天气不好的时候就袭击中原,强抢粮食,所以要修筑长城这样的防守设备。

这一点能够经过全国的国防线与十五英寸的等雨线切合作为印证。

二、家族组织与社会次序中国的农耕方式令人们有一种自然的家族式齐集偏向,那么儒家思想中对于家族伦理道德的加强也使得家族成为中国最坚固的基层组织。

要让这类基层组织坚固下去,倡导家族团结就是一种必定。

“对待其余人的好心,也务必有亲疏之分,犹如血缘关系之远近。

所以认为个人或凭私利观行事,或对旁人视同一律,可能对现代读者富裕吸引力,但在古代中国却不睦世纪,第一在法律上即会产生纠葛。

话题作文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6篇)

话题作文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6篇)

话题作文中国大历史读后感(6篇)第一篇: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作者以其宏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来解析中国历史。

之所以把它称为“中国大历史”,是因为中国在过去的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影响到13亿中国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

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它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首先,作者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实在需要很强的取舍功夫。

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

大历史之所以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历程,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

他是以一种全新的手法,从长远的社会、经济、财政、社会思想、官僚制度、地理环境等多种视角来观察中国历史的脉动。

在历史的图景中为我们描绘出了历朝历代的大政治,大财政,大文化,大军事,大法令,而这些都是我们历朝历代兴衰的根本所在。

在著作的意图上,作者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构成一个简明而又前后连贯的纲领。

在文字中,他还加了很多与欧美历史的比较,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

可见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状态描述,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

因此,我们不必要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要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

跳出历史的价值旋流,满足今天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心。

同时也能够在其中给我们更多的借鉴。

其次,在这本书中有很多非常形象的比喻。

比如书中认为明朝是内向的;整个华夏古代史,就像是一部完整的农业文明;16世纪末的中国就像玉制的装饰品,表面光鲜但内在异常脆弱。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范文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范文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范文
《中国大历史》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宏观叙述。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观点和感悟:
首先,这本书很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

作者从远古时代开始,一直到现代,逐步展现了中国历史的起伏和变迁。

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描述和分析,我对中国历史的整体轮廓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次,这本书深入挖掘了中国历史的内在逻辑。

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更加注重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探究其背后的根本原因。

这种深入剖析历史的方式,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刻。

此外,这本书还对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进行了重点阐述。

从黄河文明的形成,到各个朝代的兴衰,再到近代中国的兴起,作者都很细致地解释了这些转折点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这让我更加明白了中国历史中一些关键时刻的重要性。

最后,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文化和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通过对历史的梳理,我发现中国历史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传统思想。

这些文化和思想的影响,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

我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独特性感到更加骄傲和自豪。

总的来说,读完《中国大历史》这本书,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中国历史的伟大和复
杂性,也让我对中国文化和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同时,这本书也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中国大历史是一部让人瞩目的巨著。

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着中国历史的书籍,更是一部揭示中国文明演变和国家兴衰的宏伟史诗。

阅读完《中国大历史》,我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对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充满着自豪和敬畏。

《中国大历史》以简明扼要的方式概述了从远古时代的黄河流域文明到现代的中国崛起的全过程。

作者通过系统的叙述和详实的史料,将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和演变融入到一个大视野下,使读者能够更清晰地把握中国历史的脉络。

无论是夏、商、周时期的封建制度,还是秦始皇的统一和汉朝的繁荣,乃至明朝的辉煌和清朝的衰落,作者都一一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使人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阅读《中国大历史》不仅仅是一段美妙的学习旅程,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

书中所提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无一不在诉说着人类的命运和智慧。

从伟大的帝王到普通的百姓,每个人都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同时,历史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宝贵的教训。

明亡清兴、民族独立,这些历史事件的轮回告诉我们,国家的强盛和繁荣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和奋斗。

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思想流派和文化传承,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发展和国民的思想观念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仁爱之道、法家的重法治、道家的自然主义等观念,不仅塑造了中国社会的特点,也为后来的历史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这些文化传统的延续使得中国拥有着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阅读《中国大历史》,我深刻体会到了历史对于现实的指导作用。

我们身处在当下,但我们的未来是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之上的。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对过去的总结和反思,才能为未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国家和个人都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正视问题,在发展中实现更好的自我提升。

最后,我想说,中国大历史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著作,它将中国文明的辉煌和困境展现在我们眼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所处的大环境,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我们自己的身份。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是一部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历史著作,读后让我深受启示和触动。

首先,这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背景为背景,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和丰富的历史遗产。

从古代的夏商周到现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书中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重要时期、朝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演进。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剖析,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历史的脉络和发展轨迹,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这本书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客观、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不仅呈现了历史事实,还深入探讨了历史事件背后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细致剖析,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因素性,历史不是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由众多的因素交织而成的复杂体系。

同时,书中对历史人物的深入剖析,也让我认识到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他们的决策和行为受到当时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个人性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这使我对历史有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不再简单地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而是更加注重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此外,这本书还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进行了展望和思考。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观察,书中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强调了历史的重要性和对未来的启示。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对现实和未来的指导意义,认识到我们身处的时代和
历史地位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关注当前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并思考如何在历史的经验和启示基础上,为未来的发展走向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而化之”新境界
——《中国大历史》读后有感
初闻黄仁宇实属偶然——曾经为《明朝那些事》着迷,一日聊天忽有同事发感慨:“当年明月的写作灵感必定来源于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于是,就特意上书店找黄仁宇的著作,因为“爱《万历十五年》及《中国大历史》”。

综合书名、字数以及原为英文写就等因素,最初判断它只是一部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简明历史的“大、全、浅”枕头书,内容估计不超初中历史教材。

但由于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读中国历史兴趣点有何不同?”充满好奇,开始了阅读。

只读完《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中文版自序》,就被文字的张力所吸引。

黄仁宇笔下的历史不是一堆发黄的故纸片,也不以最近距离接近历史事件来吸引读者眼球,他关注历史对读者的启发。

也许因为有了工科学习经历和“一段颠簸之经验”,在为什么学习历史方面提出了实用性观点——“他们或她们须要理解井田制度到何程度?与他们日后立身处世有何用场?”这里所指的虽然是美国学生,但过于拘泥于一事一物的历史细节,这样的学习对于非专业人员来说除了多些可资聊天的知识,于能力提高的确无所裨益。

参考经济学概念,作者给自己的“大历史”作了注解“宏观与微观亦不过放宽视界与计及精微志之不同。

改称大小,转用与历史,显系模仿而非发明。

”但这种借鉴,给了历史叙事新的思维——综合,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纵向设计好“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横向与欧美史作比较研究。

开篇除了安排历史叙述惯用的文化起点——夏、商外,作者还创造性安排了地理起点——西安。

《西安是十一个朝代的都城所在》通篇千字而已,但叙事上及秦朝下至新中国,时间跨度近2000年,涉及焚书坑儒、安史之乱、西安事变、中美外交等重大事件,叙述时不限历史时间先后,不全面展现重大事件经过。

这种写作方式贯穿全书,将综合和压缩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综合的不仅是史料,还有地理、经济学等知识,可谓跨学科的综合历史著作。

如第三章《土壤、风向和雨量》,作者将它们定义
为“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指出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农业形态的官僚体系。

”阅读这样的内容,相当于同步复习中学地理知识,与当前教育界方兴未艾的综合课不谋而合。

大综合依托的是大视野。

《中国大历史》,是脚跨东西方拍摄的中国历史全景图,在对历史事件粗线条、白描式的描写中,作者总是能设计出一个平台,让不同时空历史的事件上演“关公战秦琼”。

如第四章
《兵马俑的幕后》中,作者提出“可是观光者看到这大批窑火烤成的群像(指兵马俑)也可能发生怀疑:既然有如此聪明才智、庞大的眼光和组织能力、详尽的企划工作,何以中国不能彻底利用这些长处作科技的大突破,有如文艺复兴于欧洲?”作为史学家,黄仁宇先生通过制造兵马俑的工匠与米开朗基罗和鲁本斯等西方艺术家不同命运的比较,得出“缺乏社会的推动力”这个结论。

因为视野的扩大,《中国大历史》在“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落墨寥寥,而更多地“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因此历史呈现的面貌得以更加真实、厚重和理性,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发也更加深刻。

大综合带给读者的是思维的大转换。

“中国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写”是我读完这部书后最强烈的感受。

历史总不是孤立的,但大道无形,深入探究潜藏在大量历史个案事件背后的规律,是我等普通读者自身难以企及的高度,《中国大历史》就给了我们一架登高的梯子,因而它并不是一般意义的历史普及读物,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在其中寻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大综合是作者的写作方法,也可以演变为我们的思考方式和工作方法。

“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

《中国大历史》能学能用,可谓是开了历史普及的新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