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

《中国大历史》读书心得打开学院推荐阅读书目的文件,眼球立刻被《中国大历史》所吸引,并开始百科以了解此书。
得知作者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与角度,将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高度的浓缩,以“大历史”的方式归纳总结,构成了一个简明扼要前后连贯的历史纲领。
这本书以高超的技术分析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并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更是深刻的分析了中国如何从一个闭关自守数世纪的国家蜕变而为一个现代国家,影响到10多亿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其情形是不容许用寻常尺度衡量。
这本书不是《资治通鉴》,不是《史记》,而是融入作者站在时代之外对历史的一种叩问。
跳出历史的价值旋流,用一种全新的姿态去了解历史。
作者以一颗高远宽广的心,容纳下了中国整个历史潮流的汹涌澎湃,以一种尽善尽美的方式对整个历史作出了深入的研究与全面的评价。
但对我而言,作者的立脚点过高让我难以企及,所以很难顺心如意的驾驭对整本书的理解,即便理解了也很难用文字加以鞭辟入里的描述与分析。
也许是因为看完过《明朝那些事儿》的原因,对明朝的历史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比较了解,所以对本文中第十四章——明朝:一个内向和非竞争性的国家的感触颇深,并因此决定从明朝作为一个切入点,谈谈自己对明朝皇帝本身和明朝经济的一些思考。
对于明朝诸多皇帝本身,我有一种特别崇拜与钦佩的情怀,特别是朱元璋、朱棣。
历代创业主中,只有朱元璋的出身最为微贱,父母兄长离世,无资财购置棺椁,在四海奔波中居庙宇之内做徒弟,任杂役,后做行脚僧四处乞讨为生,谁也不会料到他会成为一代君主。
元末,民怨四起,胸怀大志的草莽之辈纷纷崭露头角,他也充分运用自己的才智和亡命的战斗,终将其他人所掌握的地盘占据。
将朱元璋的一生放在当代,仍是一笔较大的精神财富。
放下自己心中的自尊心,无所畏惧的拼搏,不惧辛劳的奋斗,抓住迎面而来的时机,利用胸中的智慧,那么终将会促使我们的未来有一个更好的结果。
历史书读书笔记二

历史书读书笔记篇4《中国大历史》是历史学家黄仁宇体现其“大历史观”的一部专著,它旁引了不少研究内容,分析中国历朝发展的问题,从欧洲的历史,到经济学都有利用。
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
提起中国历史,对我而言只是停留在一个很肤浅的层面上,自己知道的只是一些朝代和历史重大事件,有的还对不上时间,总的来说都是零零碎碎的。
读了此书才系统的了解中国历史的独特与辉煌,这些使我受益匪浅。
很多关于中国历史方面的书籍,大都是以历史朝代为时间顺序,以史料为借鉴内容。
但从《中国大历史》我感受到的是跨越性与总体性。
书中著眼于历史大局、中国,从宏观角度阐述中国历史,将中国历史与外国历史进行对比。
中国历史的经济、政治、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自己的独特性。
我深深体会到历史中蕴含的价值。
一般的历史著作将中国历史看成帝王家史。
先秦时代,中国实行世卿世禄的制度,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们的爵位、封邑、官职都是父子相承的。
这种世袭的次数理论上是无限的,直到更朝换代活占据这个爵位、官职的家族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为止。
在此书中,向读者传达出鲜明的观点是,中国古代历史,是一种道德的指引下运行。
帝王要有所作为,也必然依著道德轨迹,否则便得不到万民的支持,俗话说“得民心者的天下”。
这种历史著述,固然没有引经据典满篇考证那样的学理感,没有继承传统史学用以佐政或臧否人物的用途,但是却可以使我们免除习史的价值负累。
因此,我们不必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
跳出历史“应当如是”的价值旋流,满足今天人们习史对历史“何以如是”的因果关系的好奇心。
历史书读书笔记篇5《中国历史故事》是我的启蒙书,是我“不说话的老师”,是它帮助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是它让我知道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这本书的内容很吸引人,里面有许多历史故事,比如说:晏子使楚、风流才子马相如、三保太监下西洋等故事。
这些故事有得充分体现了古人的足智多谋,有的表现了友谊的珍贵,还有的讲一些不忘国耻的故事。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摘要:作者黄仁宇区别于以往的编年体、纪传体等的历史作品,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以崭新的方式浓缩在短短二十多万字里。
以往的历史作品,不论是史家之绝唱史记抑或是同样与黄仁宇生活在同时代的柏杨,所著历史书中大抵以记述著名人物或纯粹年份大事为主,但在《中国大历史》中,黄仁宇并不单单满足于记人事而是将表象后的成因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的角度去剖析还原当时面貌。
全书从夏商周开始至1920年代结束,其中的十七章1800年:一个瞻前顾后的基点与二十章现代中国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为黄老先生横向对比于国外的总述。
全书脉络:第一部分夏商周第一章西安与黄土地带第二章亚圣与始皇第三章土壤、风向和雨量其中二章与三章穿插着秦国与始皇的介绍,但并不妨碍我们将其归于第一部分夏商周中。
全书的一开始就是从西安这个十三朝古都开始,就在我以为全书均是按照地缘政治书写展开后作者笔锋一转开始对商文化的介绍,甲骨文是商文化的最佳代表。
而至周,影响中国后世千年的儒家文化,在这里起源。
第二部分秦汉第四章兵马俑的幕后第五章第一帝国:树立楷模第六章名士成为军阀整整第四章,整整第四章,均是围绕了一人——秦始皇而展开。
均是围绕了一人——秦始皇而展开。
均是围绕了一人——秦始皇而展开。
秦皇废分封改集权,秦皇废分封改集权,秦皇废分封改集权,使中使中国远早于欧洲数百年便走上了封建集权制。
而汉朝第一次将北方游牧民族进犯带进了我们视线中,匈奴是当时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的梦魇。
下至黎民的梦魇。
外戚专权也在那时崭露头角。
外戚专权也在那时崭露头角。
外戚专权也在那时崭露头角。
值得注意的当属王莽,值得注意的当属王莽,值得注意的当属王莽,富有传奇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色彩的人物,只可惜他的思想远超于他所在的时代,只可惜他的思想远超于他所在的时代,只可惜他的思想远超于他所在的时代,同理还有王安石,同理还有王安石,同理还有王安石,天才多属天才多属不幸,改革者多没有好下场,时代无法给予与他们思想相配套的一切经济公共设施。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中国大历史》是一部以中国历史为主线,展现中国文明发展脉络的巨著。
在阅读完这部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通过《中国大历史》这部书,我对中国历史的长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从远古时代的夏、商、周三代到秦、汉、唐、宋等朝代的兴衰,再到近现代的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等重大事件,作者将中国历史串联起来,让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对中国历史的时间线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其次,通过《中国大历史》这部书,我对中国文明的独特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文明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
在这部书中,作者通过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中国文明的独特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国文明以其独特的传统价值观念、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让我对中国文明的独特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再次,通过《中国大历史》这部书,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其发展规律是非常复杂的。
在这部书中,作者通过对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分析,让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让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最后,通过《中国大历史》这部书,我对中国历史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历史是一个充满智慧和传统的历史,它对当今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这部书中,作者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对中国历史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国历史是一个充满智慧和传统的历史,它对当今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这让我对中国历史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综上所述,《中国大历史》这部书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国文明的独特性、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和中国历史的意义进行深入的剖析,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中 国大历史》读书笔记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宏观的叙事,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历史的长卷。
阅读此书,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感受着时代的变迁与演进。
书中开篇便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其独特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黄仁宇先生认为,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这种地理条件使得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
而农业的发展又催生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大规模的农业生产。
在经济方面,作者指出中国长期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并非偶然。
农业的稳定性和基础性地位使得统治者将其视为国家的根本,而商业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则被视为潜在的威胁。
这种经济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但也限制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得中国在近代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
社会结构的变迁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古代的贵族社会到后来的平民社会,从世族大家的垄断到科举制度的兴起,社会的流动性逐渐增强。
科举制度的出现为平民子弟提供了晋升的机会,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但同时,科举制度也使得知识分子过于注重儒家经典和应试技巧,束缚了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在文化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
它强调道德伦理、社会秩序和家庭观念,为社会的稳定提供了思想基础。
然而,儒家思想的保守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书中还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了独到的分析。
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其功绩不可磨灭。
但他的暴政也导致了秦朝的迅速灭亡。
汉武帝时期,加强了中央集权,拓展了疆土,但连年的战争也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通过阅读《中国大历史》,我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历史的前进。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范文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范文
《中国大历史》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宏观叙述。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观点和感悟:
首先,这本书很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
作者从远古时代开始,一直到现代,逐步展现了中国历史的起伏和变迁。
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描述和分析,我对中国历史的整体轮廓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次,这本书深入挖掘了中国历史的内在逻辑。
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更加注重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探究其背后的根本原因。
这种深入剖析历史的方式,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刻。
此外,这本书还对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进行了重点阐述。
从黄河文明的形成,到各个朝代的兴衰,再到近代中国的兴起,作者都很细致地解释了这些转折点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这让我更加明白了中国历史中一些关键时刻的重要性。
最后,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文化和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通过对历史的梳理,我发现中国历史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传统思想。
这些文化和思想的影响,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
我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独特性感到更加骄傲和自豪。
总的来说,读完《中国大历史》这本书,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中国历史的伟大和复
杂性,也让我对中国文化和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同时,这本书也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中国大历史》是一本详细讲述中国历史的巨著,书中涵盖了从远古时期到现代社会的漫长历史。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中国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以下是我阅读《中国大历史》时的读书笔记。
远古时期:中国的远古时期又被称为原始社会时期,人们还处于原始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形态。
早期人类过着狩猎采集生活,慢慢地发展出了农业,开始了耕作。
在新石器时代,人类进一步发展出了手工业和制陶业。
书中提到,中国古代的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里孕育了众多的古代文化,而且黄河和长江也给予了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以很大的帮助。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是从21世纪前后到公元前17世纪左右的一个时期。
夏朝的社会制度是奴隶社会,最高统治者是夏王。
读书笔记中详细讲述了夏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夏朝的政治体制相对简单,君主制的形式为核心,夏王掌握着最高统治权力。
经济方面主要以农业为主,夏朝人民种植小麦、稻米等农作物,逐渐形成了以夏商周为代表的农业文明。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从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约500多年间。
商朝的政治制度是神权制,始祖商汤建立了商朝的世袭制度。
在读书笔记中,我了解到商朝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在农业基础上发展出了手工业和商业。
商朝也是中国墟落社会逐渐形成的时期,城市和乡村两个社会形态基本上并行不悖,而且商朝的城市已经成了中原历史上的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
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256年约800年间。
周朝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制,国家由王室贵族所统治。
在读书笔记中,我了解到周朝初期实行的是分封制,周文王在未平定战乱之前,周朝实行的是封建制度。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约15年间。
秦朝的建立者是秦始皇,秦朝始皇实现中央集权的统一化,但在经济发展上有一定的漏洞。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是一部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历史著作,读后让我深受启示和触动。
首先,这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背景为背景,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和丰富的历史遗产。
从古代的夏商周到现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书中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重要时期、朝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演进。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剖析,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历史的脉络和发展轨迹,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这本书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客观、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不仅呈现了历史事实,还深入探讨了历史事件背后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细致剖析,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因素性,历史不是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由众多的因素交织而成的复杂体系。
同时,书中对历史人物的深入剖析,也让我认识到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他们的决策和行为受到当时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个人性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这使我对历史有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不再简单地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而是更加注重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此外,这本书还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进行了展望和思考。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观察,书中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强调了历史的重要性和对未来的启示。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对现实和未来的指导意义,认识到我们身处的时代和
历史地位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关注当前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并思考如何在历史的经验和启示基础上,为未来的发展走向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大历史》读书心得
打开学院推荐阅读书目的文件,眼球立刻被《中国大历史》所吸引,并开始百科以了解此书。
得知作者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与角度,将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高度的浓缩,以“大历史”的方式归纳总结,构成了一个简明扼要前后连贯的历史纲领。
这本书以高超的技术分析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并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更是深刻的分析了中国如何从一个闭关自守数世纪的国家蜕变而为一个现代国家,影响到10多亿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其情形是不容许用寻常尺度衡量。
这本书不是《资治通鉴》,不是《史记》,而是融入作者站在时代之外对历史的一种叩问。
跳出历史的价值旋流,用一种全新的姿态去了解历史。
作者以一颗高远宽广的心,容纳下了中国整个历史潮流的汹涌澎湃,以一种尽善尽美的方式对整个历史作出了深入的研究与全面的评价。
但对我而言,作者的立脚点过高让我难以企及,所以很难顺心如意的驾驭对整本书的理解,即便理解了也很难用文字加以鞭辟入里的描述与分析。
也许是因为看完过《明朝那些事儿》的原因,对明朝的历史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比较了解,所以对本文中第十四章——明朝:一个内向和非竞争性的国家的感触颇深,并因此决定从明朝作为一个切入点,谈谈自己对明朝皇帝本身和明朝经济的一些思考。
对于明朝诸多皇帝本身,我有一种特别崇拜与钦佩的情怀,特别是朱元璋、朱棣。
历代创业主中,只有朱元璋的出身最为微贱,父母兄长离世,无资财购置棺椁,在四海奔波中居庙宇之内做徒弟,任杂役,后做行脚僧四处乞讨为生,谁也不会料到他会成为一代君主。
元末,民怨四起,胸怀大志的草莽之辈纷纷崭露头角,他也充分运用自己的才智和亡命的战斗,终将其他人所掌握的地盘占据。
将朱元璋的一生放在当代,仍是一笔较大的精神财富。
放下自己心中的自尊心,无所畏惧的拼搏,不惧辛劳的奋斗,抓住迎面而来的时机,利用胸中的智慧,那么终将会促使我们的未来有一个更好的结果。
而当代之中马云、陈欧他们便是新时代朱元璋所拥有的品质的体现。
而对于另外一个皇帝——朱棣,对其的钦佩之情主要是其不断向外进攻、拓张疆土和派遣使者留洋海外两方面,尽管这为他们的国家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对拓展疆土,主动侵犯的赞同是因为我相信“最好的进攻就是防守”,他选择的是一种最优的方式维护着国家疆土,维护着人民的安全,尽管这和当下“和平外交”相悖,但也不失为当时社会情形下的一种最优方式。
其实向外扩展是一种追求与探索,是不肯满足当下的重要表现。
另外一方面,派遣使者屡次下南洋,打开中国海上之
路,主动性的走向世界,与外面的世界相连通,不过很遗憾多次的远航也未能够真正的打开中国的国门,未能以一种接纳的态度面对外民族。
但仍为朱棣这种远见深深折服,很遗憾他也未能摆脱时代的束缚,改变世界,但至少已经让时代有了这样的趋势。
对于这两位明朝重量级的人物,一方面钦佩他们的无所畏惧,勇敢拼搏的精神;另一方面,其胸怀大志与远见卓识也确实让人惊叹。
除了对这些从人群中脱颖而出的人物的佩服,我也对整个明朝政治经济的总体体制和税收有些自己的思考。
朱元璋时代,实施小自耕农,一切财物如交通工具及食宿等都靠全向村民征取,高度的集权将全部组织结构简化,利用行政上的管制而进行实施。
而这无疑就是向外宣布“中国为世界上最大的农村集团,它大可以不需要商业而得意称心,政府本身既不对服务性质之组织与事业感到兴趣,也无意于使国民经济多元化,至于整备司法和立法的组织足以使经济多元化成为可能,更不在它企划之内了”。
作为人类社会而言,无论人们在社会生产劳动力是否有剩余的时候,社会都会趋向于多元化的扩展,以满足群众生活的需要。
而农村的经济,以一种强硬的方式阻止这种社会潮流的向外扩展,无疑是和时代相悖,终究行不通的。
不过责任也不全在朱元璋身上,毕竟他出身农民,故而相信农村经济。
时代总会改变与其相背离的元素,朱棣重造运河,派使留洋,促进社会多元发展,但朱棣的突破也终究只是撕破了一个农村经济的一个缺口,但始终还是依靠着农村经济,并未能完全改变整个经济体制,未能看到现代经济的蓬勃力量。
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多元化会促使整个社会趋于一种不平衡,导致社会贫富差距;而农村经济虽然步伐缓慢,却能够让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收入显现出一种外在的平衡。
在权衡差距与平衡上,明朝选择了后者,而社会潮流终将呈现出前者的状态。
因为就整个国家或者社会而言,相对于农村经济,多元化条件下的生产力水平将会高出很多倍,人们更愿意通过自己的辛劳来致富。
而在税收方面,虽然制定了一系列明确的征收制度,但是存在极大的不科学性。
税收制度中含有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目、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计税依据、减免税和违章处理等要素,但是因为是一种落后的小农经济,市场机制不够完善,诸多实物无法以货币的形式进行量化;同时,因为体系的过于简陋,难以全方位的实现监管,纳税环节、期限、依据等都是模棱两可,很难做到对所有群众实行公平征税;此外,高度的集权体制,导致人高于权,导致诸多的行为并不能够完全根据制度而进行,总言之,在税收方面明朝政府是弄得一团糟糕。
不过归于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样的情况也是尽可以理解的。
对于当代社会,明朝的现
象就是一个血淋淋的例子,无论是在体制和税收方面,国家都应该以一种接纳的情怀顺应潮流,以完善公正的制度约束社会行为,让社会有规律的运行。
退出对历史的讨论,回到自己本身。
一直比较喜欢看现实主义小说,但这次迫于学院要求,看了这样的一本概括性的史书,让我对这类书有了较强的阅览欲望。
在这类书中,不时的让人对这些过去的伟大人物产生崇敬之情,激励人不断反省自身不足,不断的促使人去改变,去适应;另外,这类书从一种全新的高度和宽度去看待一些事物,让我们的视野变得开阔,并让我们不断的跳出自己思维圈,不断扩大我们思维的广度。
挺感谢学院安排这样的作业,用一种“强制性”的方式,让我们去接触更多我们不情愿的东西,让我们在一次次的不情愿中发现乐趣,直至爱上这些新鲜事物。
班级:经济二班
学好:12318036
姓名: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