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大历史》有感

合集下载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中国大历史》是一本以中国历史为主题的巨著。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感中国历史的壮阔和丰富多彩。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这本书全面地回顾了中国历史的奥秘和重要事件,从上古时期一直讲述到现代。

作者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将整个漫长的历史脉络展现在读者面前。

他从不同的维度分析了各个时期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历史的本质。

在书中,我了解到了很多以前从未听说过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例如,书中详细讲述了商朝、周朝、秦朝、汉朝等各个朝代的兴衰历程,揭示了这些朝代的政权更替、社会变革等方面的原因和影响。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如黄帝、尧舜、孔子、墨子等,通过对他们的介绍,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

在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中国历史中的共同特点。

例如,中国历史上经常会发生政权更迭的事件,这一点在书中被多次提到。

这种政权更迭常常伴随着社会的动荡,国家的分裂和统一以及人民的苦难。

然而,不论怎样的动荡岁月,中国人民始终能够坚定不移地寻求和平、稳定与繁荣,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韧性和智慧。

此外,我还发现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现象与外部因素有关。

例如,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和征服可以追溯到非常早期的时期,这是因为中国与其它国家的接触和互动导致的。

另外,一些重要的变革常常是由外来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引起的,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这些外部因素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深远,也凸显了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贡献。

阅读《中国大历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中国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我了解到,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宏伟的史诗,这个古老而伟大的国家有着悠久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这些历史的记忆和经验成为了我们前行的力量和智慧,也使我们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还发现了中国历史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多样性。

中国历史不仅包含了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还融入了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精髓。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中国大历史》是一部以中国历史为主线,展现中国文明发展脉络的巨著。

在阅读完这部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通过《中国大历史》这部书,我对中国历史的长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从远古时代的夏、商、周三代到秦、汉、唐、宋等朝代的兴衰,再到近现代的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等重大事件,作者将中国历史串联起来,让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对中国历史的时间线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其次,通过《中国大历史》这部书,我对中国文明的独特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文明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

在这部书中,作者通过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中国文明的独特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国文明以其独特的传统价值观念、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让我对中国文明的独特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再次,通过《中国大历史》这部书,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其发展规律是非常复杂的。

在这部书中,作者通过对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分析,让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让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最后,通过《中国大历史》这部书,我对中国历史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历史是一个充满智慧和传统的历史,它对当今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这部书中,作者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对中国历史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国历史是一个充满智慧和传统的历史,它对当今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这让我对中国历史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综上所述,《中国大历史》这部书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国文明的独特性、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和中国历史的意义进行深入的剖析,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七篇范文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七篇范文

《中国大历史》读后有感七篇近来看完了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从小就喜爱历史。

我印象中自己真实看完的第一本书就是《上下五千年》。

那套书一共厚厚的三册,是写给小学生看到的,多是一个个的小故事。

从那时起,我就喜爱上了历史。

上学时开学发的新书,历史课本素来都是第一时间拿回家先翻完了的。

但是,毅然不敢说自己懂中国的历史,事实上我真实开始对中国历史开始有点自己的理解,那都是上大学以后的事了。

即即是此刻,对于中国的历史,我也不过翻过一两本书,看过些他人叙述的历史故事,而把历史当成一门学识,好好研究一下,就当这本《中国大历史》是个开头吧。

这本书很早就听过,此次翻看,没我想象的艰涩,但是有些内容的确值得多次研读。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作者从多个角度,论证了是什么力量或许什么原由造就了今日的中国?一、地理环境因素“易于耕作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节风,和时而滋润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正好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类第一要解决的是如何生计的问题。

在物质不丰富的状况下,为了生计,才有了分工合作,慢慢形成了国家。

依据作者所言,纤细黄土表示耕作,能够供原始的工具耕作,所以中国社会形成了小块耕地的操作。

泛滥成灾的黄河,需要有一个强盛的中央集权,能够调动全国资源,来帮助难民恢复生活或许是建筑大型的水利设备;中国西北地域游牧民族的强抢也需要国防上的集权。

游牧民族每当日气干旱天气不好的时候就袭击中原,强抢粮食,所以要修筑长城这样的防守设备。

这一点能够经过全国的国防线与十五英寸的等雨线切合作为印证。

二、家族组织与社会次序中国的农耕方式令人们有一种自然的家族式齐集偏向,那么儒家思想中对于家族伦理道德的加强也使得家族成为中国最坚固的基层组织。

要让这类基层组织坚固下去,倡导家族团结就是一种必定。

“对待其余人的好心,也务必有亲疏之分,犹如血缘关系之远近。

所以认为个人或凭私利观行事,或对旁人视同一律,可能对现代读者富裕吸引力,但在古代中国却不睦世纪,第一在法律上即会产生纠葛。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读后感《中国大历史》是黄仁宇先生的一部巨著,它以独特的视角、深邃的思考和丰富的史料,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发展演变。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黄仁宇先生以宏大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和演变。

他以“大历史”为视角,将中国历史置于全球历史的背景之下,揭示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交融与互动。

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分析和评述,使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历史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以及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种全局性的思考和观照,使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其次,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中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他不仅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进行了梳理和阐释,还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评述。

例如,他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演变、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变革和革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使我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最后,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中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进行了展望和思考。

他认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国历史的未来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未来。

他希望中国人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态度,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努力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

这种对中国历史的未来走向的展望和思考,使我对中国的未来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认识。

总之,通过阅读《中国大历史》,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我们一定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更好地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希望《中国大历史》能够成为更多人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书,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范文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范文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范文
《中国大历史》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宏观叙述。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观点和感悟:
首先,这本书很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

作者从远古时代开始,一直到现代,逐步展现了中国历史的起伏和变迁。

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描述和分析,我对中国历史的整体轮廓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次,这本书深入挖掘了中国历史的内在逻辑。

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更加注重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探究其背后的根本原因。

这种深入剖析历史的方式,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刻。

此外,这本书还对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进行了重点阐述。

从黄河文明的形成,到各个朝代的兴衰,再到近代中国的兴起,作者都很细致地解释了这些转折点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这让我更加明白了中国历史中一些关键时刻的重要性。

最后,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文化和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通过对历史的梳理,我发现中国历史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传统思想。

这些文化和思想的影响,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

我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独特性感到更加骄傲和自豪。

总的来说,读完《中国大历史》这本书,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中国历史的伟大和复
杂性,也让我对中国文化和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同时,这本书也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通用21篇)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通用21篇)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中国大历史》读后感(通用21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篇1《中国大历史》的作者黄仁宇以其宏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来解析中国历史。

之所以把它称为“中国大历史”,是因为中国在过去的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影响到13亿中国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

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它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他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实在需要很强的取舍功夫。

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

大历史之所以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黄仁宇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历程,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

他是以一种全新的手法,从长远的社会、经济、财政、社会思想、官僚制度、地理环境等多种视角来观察中国历史的脉动。

在历史的图景中为我们描绘出了历朝历代的大政治,大财政,大文化,大军事,大法令,而这些都是我们历朝历代兴衰的根本所在。

在著作的意图上,作者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构成一个简明而又前后连贯的纲领。

在文字中,他还加了很多与欧美历史的比较,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

可见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状态描述,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

因此,我们不必要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要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是一部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历史著作,读后让我深受启示和触动。

首先,这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背景为背景,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和丰富的历史遗产。

从古代的夏商周到现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书中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重要时期、朝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演进。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剖析,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历史的脉络和发展轨迹,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这本书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客观、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不仅呈现了历史事实,还深入探讨了历史事件背后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细致剖析,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因素性,历史不是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由众多的因素交织而成的复杂体系。

同时,书中对历史人物的深入剖析,也让我认识到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他们的决策和行为受到当时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个人性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这使我对历史有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不再简单地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而是更加注重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此外,这本书还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进行了展望和思考。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观察,书中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强调了历史的重要性和对未来的启示。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对现实和未来的指导意义,认识到我们身处的时代和
历史地位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关注当前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并思考如何在历史的经验和启示基础上,为未来的发展走向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大历史观后有感(共5篇)

中国大历史观后有感(共5篇)

中国大历史观后有感(共5篇)第一篇:中国大历史观后有感读《中国大历史》和中国性格形成的臆测题目挺长的,没办法,可以看做是一种有意为之的关怀。

我自己倒是认为蛮贴切,直白,让人找不到反悔的证据。

这是一种性格,即今天我要说的东西。

这本书说实在的我没读完,不过看出些东西,心里还是有些感触的。

黄仁宇开头也说清楚了,综合重于分析,所以,在此我想用综合说说读这本书看出的一条线,中国人性格的一些猜想。

作者前面部分提到两个教授的时候,顺便隐藏反对一样的提出自己作历史的方式。

据我所知,大部分喜欢质感的人都很在意分析事物。

另一部分喜欢内涵的人就更注重结合事物抓连线的点。

我感觉我身边的人都是这两个端点。

感官化的人和心灵化的人,这两种性格是性格的两个重要端点。

感官化的人重视感观,实际,性情敏感;心灵化的人大气,会读心,比较受欢迎。

而我要简略的就是端点周围的东西。

我感觉中国人就是两种性格的混合。

现在的普遍是两种性格的结合体,就看更偏向哪个端点,感官,还是心灵。

两种性格,北方游牧,南方农业。

作者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就是客观。

他写书阐述历史的时候简直是给外国人表达。

其实也就是英文的。

就是给人,而不是中国人。

我还是比较赞成这种方法。

如焚书坑儒,作者写成焚烧诗书,活埋反对者。

他写中国人性格极其客观。

中国现在的国家制度,处事风格源自周朝。

作者提到,夏朝存不存在还是个谜,或者说夏朝根本就是制度化的原始社会。

中国国家起源于商周。

商朝和周朝中国的特点开始显现。

商朝尚武,风格剽悍,残暴,实际。

商朝是个很重实效的时代,商代的青铜铸造比周朝的要好。

据说纣王就是武功高手,关于纣王其实也有很多疑点,我并不认为正义是一方定义的。

周朝尚文,重农业,懦弱,重形式。

周朝上级追求完美和形式,做事远没有商朝的实际作风。

东周末年的百家争鸣已经是两种性格的主流了。

百家争鸣以法家和儒家居大。

法家思想主张实际的统一征战,依法制国。

儒家也主张中央集权却要用礼仪道德统一。

东周诸侯一方面推崇好听的儒家的仁义,一方有采取法家的制国统一主张,这种表面形式的虚伪正是周朝流传下的性格特征,周朝之后,国家纷纷效周,中国思想性格逐渐定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国大历史》有感
横贯五千年的中国史需要多少字写完?如果按传统写法,事无巨细,一一道来,需要至少数千万字。

若要细细研读,非十数年不可成其功。

而若用春秋笔法,微显志晦,婉而成章,所需字数虽少,却未免失之偏颇,难以窥其全貌。

所以,要用数十万字把数千年历史一一道尽,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必须立足宏观,抛其细节,抓其重点。

用简练之笔法,介绍最重要之事。

其二,必须找到合适的分析方法,分析历朝历代之得失。

而做到此两点者,非黄仁宇先生莫属。

我读此书,最在意的就是他所用的分析方法。

黄仁宇先生的思路,可分为两条明线: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一条暗线:儒家文化。

中国五千年之历史,之所以合少分多,战乱不休,个中原因大抵可从以上三个方面找到。

制度方面,可以用一词来形容:平衡。

从秦朝设立郡县制以来,中国政治制度之变化一直围绕着两个方面展开:君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权力平衡。

先看君臣的平衡。

中国的所有行业中,皇帝绝对是最辛苦、也最短命的工作。

秦始皇每天规定自己必须看完1 20斤的竹简文件才能休息。

朱元璋“每旦星存而出,日入而休,虑患防危,如履渊冰,苟非有疾,不敢怠惰,以此自持,犹恐不及”。

雍正在位期间,不巡幸,不游猎,日理政事,终年不息。

但不管这些帝王多努力,治理一个庞大的帝国都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

所以,分权是必然。

但是分多分少是个问题,分多了皇帝会被架空,西汉的外戚专政,带来的就是王莽篡位,朝代灭亡。

分少了皇帝无
人制约,到最后还是百姓受害。

汉武帝死后汉朝国力由盛转衰,明成祖险些踏上隋炀帝后尘,大抵都是主强臣弱带来的后果。

强干弱枝还是强枝弱干,是中国政治制度面临的另一个问题。

古代通讯不畅,地方需要一定的自治权。

但是权力大了,容易尾大不掉,唐朝安史之乱后数百年,一直到朱温灭唐,都饱受军阀割据之苦,无非是放权太过。

而权力小了,事事等中央决定,却又失去了反应的灵敏性,让原本容易解决的小事最终变成颠覆国家的大事。

明朝李自成、张献忠之流之所以能够荼毒四方,未尝不与地方政府袖手旁观有关。

但是由宋开始,所有朝代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强干弱枝。

这也导致宋以后的朝代,其实都毁于内部之乱。

而宋朝之所以例外,是因为外族入侵太快、太猛,没有给内乱酝酿的时间。

黄仁宇先生评价中国的政治制度应变能力极弱,可谓一语中的。

经济方面,则可用“错位”二字来形容。

中国经济一直重农轻商,所谓士农工商,商人地位最低。

但从经济发展,资源流通来看,商人应该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商人阶层能够为技术变革提供所需的资源,若无约翰·罗巴克和马修·博尔顿的资助,瓦特绝无可能发明蒸汽机,而科技革命也就无从谈起。

但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却毫无地位可言,再加上中国历朝有“杀富”的传统。

有吕不韦、沈万三、石崇等前车之鉴,中国的商人阶层在拥有一定财富之后,就失去攫取更多利润的动力。

要不然培育子弟,走耕读传家之路,要不然小富即安,转而寻求生活质量。

黄仁宇先生在书中提到中国一直不实行数目字管理和金融制度,其实是没有这个需要。

因为此两者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攫取更高利润。

只有商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力,且商人阶层的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创造此二者出现的条件。

西方人之所以采用数目字管理,
之所以创建银行,无非是为了加快财富统计和流通的速度,从而攫取更大的利润。

而与他们相比,中国商人的心思则都放在苏州园林和淮扬菜上了!
商人既然无法成为中坚,那经济发展之主体只能由农民担当。

热力学定律告诉我们,一块土地能产出多少粮食,是有其上限的。

不管如何改造工具,都无法突破这一上限。

因此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到元朝《农桑辑要》即为顶点,此后数百年,无所寸进。

并非不想,实不能也。

而受限于地理条件(中国西部被山脉沙漠围绕,北方则太冷),中国的土地除西南一隅之外,几无扩张可能。

所以,当整个国家的土地都被开发完毕,经济总量便达到其极限,随之而来的就是下降了。

但是,经济总量虽有上限,人口增长却无限制。

当土地产出已经无法跟上新生人口的数量时,饥荒就会发生,动乱也就成为必然。

在政治和经济的双重作用下,中国的朝代更迭大抵遵循这样一个规律:当新朝代诞生,人口稀少,土地繁多,统治阶级轻赋税,粮食产量和人口就急速增长,最终出现盛世景象。

所以中国各朝代的兴盛期都在前几十年,这叫“其兴也勃焉”。

而当土地都被开发完毕,经济总量达到极致,继续增长的人口就会加剧社会生存压力。

这时就算统治阶级再怎么降低赋税,也只能暂缓灭亡的步伐。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只有战争,因为战争能够消耗大量的人口。

当人口减少,土地富余,战乱也就结束了。

所以中国的所有王朝在达到极盛之时,就会出现战乱,将前期积累毁于一旦,这就是“其亡也忽焉”。

其实,士农工商之说原出自管仲,原意是对国民种类做简单分类,本无分一二三等之说。

谁知却被解读成为商人地位最低的佐证。

如果当年管子不说士农工商,而说商士工农,不知中国经济是否又是另外一个样子。

黄仁宇先生的两条明线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历朝历代总是在重复做同样的事情。

但是饱学之士如过江之鲫,为何没有人提出变革良方?这就涉及到暗线,也就是儒家思想的作用了。

暗线——儒家思想的作用。

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就成为中国知识份子,乃至全体国民的共同信仰。

儒家强调的是道德自律,提倡以仁爱治天下。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儒家极力推崇三皇五帝时期的天下大同,认为那才是国家最理想的状态。

这对于建立一个和谐文明、包容进取、道德高尚的社会来说,无疑是正确的导向。

但是后世对先秦儒家孔孟思想精髓的理解不到位,有失偏颇,造成一些朝代用儒家治世的狭隘,即对新生事物采取保守的态度。

我们常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既然拒绝新事物,那代表破旧立新的改革就肯定失去动力,换之一切都以稳定为先,中国就因此成为一潭死水。

而中国的历史,也就在不断的循环往复中度过,没有尽头。

读黄仁宇先生的书,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虽说谈起鸦片战争,说起甲午海战,中国人无不痛心疾首。

岂不知早在两千年前,当我们选择稳定为先的时候,这一结果就已然成为必然。

《中国大历史》成书于1997年5月,当时正是香港回归,一国两制即将进入实践阶段的时候。

黄仁宇先生在书中提出,香港的一国两制实践一旦成功,不仅为澳门回归提供了良好的参考,更有可能在未来成为台湾回归的契机。

回顾这20年间发生的事情,这句话可谓一语成谶。

不可否认的是,书中也有一些偏颇之处。

比如书中一直较为推崇西方的民主制度,对中国现行的国家制度抱有一定的担忧,这点可以理解。

毕竟黄仁宇先生长期寓居国外,对国内之发展并没有太深入的了解。

加上成书之时,西方之经济
生活都处于最好时期,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成果尚未显露。

如果先生此书是在2 0年后出版,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次贷危机的他,可能会有更多的思考。

1945年,黄炎培先生在延安向毛主席,中国共产党能不能跳出历史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

经过70年的执政,中国共产党已经基本找到了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方法,那就是:改革。

既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点,经济发展之需要,适当的变革政治制度,从而释放市场活力,不断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从50年至今的60余年间,中国经历的变革远超以往之总和。

站在今天的角度上看,结果是好的。

但是也应该看到当前中国,经济上,国有企业强势,民营经济发展缓慢。

政治上,国地税合并后,强干弱枝现象愈发明显。

生活上,基尼系数高企,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政府现在的每一个决策,都有可能决定我们是从新进入历史的轮回,还是跳出历史周期律,继续前行。

历史是过去的现在,现在是未来的历史。

数千年后,当我们的后人总结历史,是会感叹历史周期律的准确,还是惊叹我们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智慧和勇气?对于站在历史拐点的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