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当前教育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成为了教师们共同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思维需要学生具备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在授课中可以通过设计启发性问题、讲授有趣的案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自主学习。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一些科学实验、课外活动等,让他们亲身体验与探索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形成僵化。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例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案例分析等。
通过这些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
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独立思考。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开放性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调查研究、阅读资料等方式寻找答案。
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方式分享自己的想法。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四、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的核心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活动,让他们深入社区了解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也可以设计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五、提供创新资源和环境创新思维需要有效的资源和环境支持。
学校可以建立创新实验室、科技创新基地等平台,提供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创新项目等的机会。
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来校进行讲座、开展创新比赛等,为学生提供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提供创新资源和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在当今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周围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可以通过引入课堂上的新奇实验、展示创新技术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同时,老师也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帮助他们尝试寻找答案,并将问题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培养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二、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该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资源中获取信息。
可以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和文章,了解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创新实践。
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科技展览等活动,亲身感受和了解创新的现实应用。
三、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创新往往需要团队合作,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协作能力。
可以通过分组活动、项目研究等方式,让学生共同合作解决问题或实施创新项目。
在团队合作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分享想法,通过集思广益来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提供创新课程和项目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校应该提供创新课程和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可以开设创客课程、创新设计等专门培养创新思维的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创新项目和科技竞赛,让他们能够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实际行动。
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企业和专家来校园进行创新讲座和工作坊,为学生提供与实际创新者的交流机会。
五、鼓励学生从失败中学习创新往往伴随着风险和失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失败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坚韧和勇气。
教师可以分享一些创新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创新的不易,鼓励他们在创新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不轻易放弃。
学校也应该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敢于尝试,愿意冒险,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在当今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它不仅推动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还能帮助个人在职业和生活中获得成功。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为教育中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一些方法和策略,帮助教师和家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开放、宽松的学习环境。
教室里的布局可以考虑更多的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的空间,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观点,鼓励他们不断质疑和思考。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创新思维的源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一环。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有趣的实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进行自主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各种知识领域,拓宽他们的视野。
三、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创新往往发生在不同学科的交叉点上,因此,跨学科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跨学科的课程、项目和活动,帮助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
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鼓励学生从错误中学习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过程中,鼓励他们从错误中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可以创建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尝试和犯错。
当学生遇到困难和错误时,教师应该引导他们分析问题的原因,并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经验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坚韧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提供机会进行实践和展示创新思维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思考层面,更需要通过实践和实际操作来得以表现和发展。
因此,教师可以提供学生参与实践性项目的机会,如科学展览、比赛等。
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六、以身作则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应该以身作则地展示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积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模式,充实自己的专业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三篇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三篇《篇一》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为此,我制定了以下工作计划,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措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组织创新思维讲座:邀请专家为学生讲解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2.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创新项目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创新能力。
3.成立创新实验室:为学生实验设备和场地,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探索。
4.开展创新课程: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融入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意识。
5.建立创新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标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
6.短期规划(1-3个月):开展创新思维讲座,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建立创新实验室。
7.中期规划(4-6个月):开展创新课程,完善创新评价体系。
8.长期规划(7-12个月):巩固成果,持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9.通过创新思维讲座,让学生了解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10.通过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11.通过成立创新实验室,为学生实验设备和场地,鼓励他们进行科学探索。
12.通过开展创新课程,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融入教学,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意识。
13.通过建立创新评价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14.每个月组织一次创新思维讲座,邀请专家进行讲解。
15.每学期组织一次创新实践活动,如科技竞赛、创新项目等。
16.建立创新实验室,为学生实验设备和场地。
17.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融入课程教学,开展创新课程。
18.完善创新评价体系,定期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19.确保创新思维讲座的质量,选择合适的专家进行讲解。
20.创新实践活动的组织要有序,确保学生的安全。
21.创新实验室的设备配置要合理,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学生来说,培养创新思维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然而,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几种有效的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
1. 促进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一环。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过于注重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被动接受,缺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机会。
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创造一个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可以通过布置开放性的问题,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研究和实践。
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2. 培养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能力之一。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辨别信息的真伪,思考问题的多个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
可以通过开展辩论赛、写作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
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学习任务,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注重跨学科学习创新往往来自于不同领域的碰撞和融合。
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跨学科学习非常重要。
学校可以设立跨学科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进行自由交流和合作。
此外,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跨学科的项目,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
4. 引导问题解决过程创新思维的核心在于解决问题。
学校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正确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法或问题导向学习法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学会分析问题、拆解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和评估方案的有效性。
同时,学校和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鼓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他们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5.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往往是一个团队协作的过程。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可以通过组织项目实践活动、分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会协作、沟通和分工合作的技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六大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六大方法在现代社会中,创新思维已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竞争力的关键能力之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更能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六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 鼓励多元化的思考多元化的思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
学生需要被鼓励去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提供不同的观点和思考方式,鼓励他们开阔思维,克服传统思维定式。
2. 提倡跨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学科之间的融合将激发学生对问题的不同视角的思考。
教师可以设计跨学科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思维常常需要团队的合作。
学生应当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教师可以安排小组项目,让学生共同合作解决问题,鼓励他们分享思考和观点,并从团队中学会合作和学习。
4. 提供自主学习机会自主学习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学生应当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深入学习,从而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的能力和对问题的深入思考能力。
教师可以提供资源和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决策权和责任感。
5. 激发创造力创新思维与创造力密切相关。
教师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例如,设计有趣的问题解决任务,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同时给予他们充分的表达和展示的机会。
6. 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需要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帮助他们学会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源,并提出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提供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总结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
通过鼓励多元化的思考、跨学科学习、团队合作、自主学习、激发创造力和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我们能够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指导。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现代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知识的输入和记忆,而是更加强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还能让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鼓励学生表达与思考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良好的思考和表达能力作为基础。
教师应该时刻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建设性的指导。
在课堂上,可以设置一些讨论环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案。
平时还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们通过合作交流来培养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二、开展创新课程和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校可以设置一些创新课程和活动。
比如,可以开设创新实践课,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还可以组织科技竞赛和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创新能力;同时,学校还可邀请成功创新者来进行经验分享,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动力。
三、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校和教师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信息,让他们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
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图书馆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创新思维需要较强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带领他们观察自然和社会现象;还可以进行一些思维导图和逻辑思考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整合和分析能力。
通过这些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为创新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五、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好奇心创新思维需要学生具有积极的探索和好奇心,所以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探究性学习的环节,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方案。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主动寻找答案。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学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世界中面对挑战和机遇,取得成功并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因此,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开放、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学校应该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课程和学习资源,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
同时,应该鼓励学生多角度、多维度地思考问题,让他们在探索中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认知。
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培养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让学生在探索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三、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合作完成小组项目,相互学习、交流。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注重实践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注重实践。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科技比赛、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五、鼓励学生创新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鼓励学生创新。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鼓励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尝试新的方式和方法。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敢于失败,从失败中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一个开放、多元化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实践,并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在未来的世界中取得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论文摘要: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个性品质三个方面。
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学科,富有情感,极具个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教育学生
创新,不是墨守陈规,而是推陈出新。
而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因此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个性品质三个方面。
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学科,富有情感,极具个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想象,培养思维的连动性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
”①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住
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
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1.观察感知,丰富表象积累。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
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指导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如实物、图片、影片……与作文有关的景、物,如风霜雨雪、花鸟虫鱼、人情风俗、亲戚朋友……并且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善于将观察到的用于课文的理解和作文的训练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阅读和作文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想象的发展。
要使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
通过观察产生联想,通过联想实现创新。
如《秋天》这一课,完全可以把学生带到室外,去亲身
观察、体验秋天的美景,然后教师再启示:“同学们能不能想象出冬天和春天又会是怎样的呢?”这时学生就会依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积极联想。
2.启发引导,拓宽想象空间。
如果我们单纯地谈教学,忘记了教学活动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变成一种缺乏生气的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观察、思维及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活泼、深入、全面,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主要表现在阅读和作文两个方面。
(1)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凭借教材进行想象,有助于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理解课文中发展想象,又通过想象进一步理解课文。
引发想象,可在理解课文词句时进行。
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根据第八自然段的最后两句:“榕树正在茂盛的时候,好像把它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读着这么优美的句子,教师不妨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小精灵”。
此外,让学生根据有关描述进行即兴表演或绘画,将古诗改写成短文等,这些都不失为拓宽学生空间、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方法。
(2)作文。
小学作文训练为学生创造性想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运用想象思维指导学生写作,利用写作培养学生创造想象,是打开学生思路、丰富文章内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可以通过编故事、续故事、续写、扩写、科幻作文、写童话、看图作文等等富有创造性想象因素的作文训练形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以看图作文为例,让学生根据静止的画面想象画外的“动”,包括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具体的情节等等,再把画面本身和想象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表述。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想象思维的参与不行。
二、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前人不同;独具卓识,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从而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
而这种独立性的特点往往体现在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置疑,对“完美无缺”的置疑,对教材的置疑,对教师的置疑……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
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
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学生学习上
独立思考、深入读书的主动求知心理。
3.积极引导,解决质疑问题。
启发了学生提问,接着要解决处理好学生提出的问题。
发现学生提出带有规律性、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对于提得不够好的,也不必求全责备。
教师应尽量在课堂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一时解决的,要向学生说明②。
三、打破定势,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
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它的两种作用:一方面,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
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陕隘的老框框,开拓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1.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
以识字为例,让学生记“坐”字,有的学生说,两个小朋友在跷跷板上玩就是“坐”;
有的说,“坐”就像老师的天平;有的说一个“土”加两个“人”就是“坐”……他们运用的方法不同,却完成了同样的一个任务──记住“坐”字,对于这样的现象,教师应予以肯定、鼓励。
以作文教学为例,教师让四年级学生写一篇作文──《胜似亲人》,体裁、内容不限。
有的学生写的是祖孙俩说笑;有的写的是祖孙二人之间发生的一件事;有的由奶奶想起一件往事或一个人……他们各展其才,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这符合学生“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2.同一个问题或意思,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
如教学《火烧云》一课时,当教师问到“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该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有个学生回答说:“画下来,天天可以看枫叶。
”“还有别的意思吗?”教师启发学生。
学生有了兴趣,各抒己见:“画下来,可以让别人看。
”“画下来,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谁美?”……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反映,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3.适当安排一些具有不确定答案的练习。
长期以来,我们教师
只习惯给学生布置一些固定答案的练习,如看拼音写字词、选词填空、解释词语等等。
当然,笔者并不是反对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练习,但如果总是让他们做这样的练习,他们的思维就会日趋狭窄、僵化,这是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的。
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安排一些“发散性”的练习。
如在六年级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课堂练习,把“我们收回了澳门”这句话换几种不同的说法,但不改变原意。
学生答案多种多样:“澳门被我们收回了。
”(被字句)“我们把澳门收回了。
”(把字句)“我们不是收回了澳门吗?”(反问句)谁也不能否认我们收回了澳门。
“(双重否定句)……
当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方面的工作有待于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需要我们进行创新性地教学。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从“小”处着眼,小学生的一点新看法、一个新观念对于社会来说可能不具有创新性,但相对于其本身的知识水平来说,它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我们应该肯定它的创新性意义;二是要紧密联系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教师应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
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否则,它只能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是不可能有成效的。
参考文献:
①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苏]赞可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