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血管外科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国心血管外科技术的发展(2020完整版)

中国心血管外科技术的发展(2020完整版)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的飞速发展令世界侧目,作为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卫生健康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报告2018))的数据显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然呈上升趋势,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之一,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刻不容缓[1]。
心血管外科作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心脏大血管及终末期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的治疗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心血管外科也得到了飞跃的提升,各种新术式在临床上得到了应用和推广,本文将对70年来中国心脏外科的技术发展进行回顾和总结。
1、心脏外科的开拓者作为中国心脏外科的奠基人之一,吴英恺教授于1944完成了首例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手术,1948年又成功实施了缩窄性心包炎患者的心包切除术,开创了我国心脏外科手术的先河【2】。
1954年,兰锡纯教授完成了国内首例经左心房用手指闭式二尖瓣交界分离术【3】。
1958年,侯幼临教授和石美鑫教授分别实施了国内首例低温麻醉下二尖瓣关闭不全直视修补术和低温麻醉下心内直视房间隔修补术,标志着我国心脏外科的开心技术紧随世界步伐【4】。
1958年,我国心血管外科的开拓者之一苏鸿熙教授在国内首次成功应用人工心肺机进行了体外循环(extra corporeal circulation,ECC)下心脏直视室间隔修补术,而这距离美国率先应用于临床仅仅相隔5年,这也是我国心脏外科史上的里程碑,苏教授也被誉为“医学界的钱学森”【5】。
1965年,蔡用之教授使用自行研发的人工球形瓣膜进行了二尖瓣置换术,开创了国产机械瓣的历史。
1974年,郭加强首次完成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
1976年,朱晓东和罗征祥分别引进生物瓣制作技术(牛心包瓣和猪主动脉瓣)并成功地应用到临床[6]。
我国血管外科的现状与展望

2013
三、我国血管外科的诊疗现状
对于常见的周围动静脉血栓闭塞性疾病,中医认为总的病机 是“气滞血瘀”。而对于西医来讲,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 脉硬化闭塞症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并不相 同。那么,中西医对于疾病的认识如何统一呢。王嘉桔认为, 中医学对“血脉”、“血行”、血液的“灌溉一身,无所不 及”和“„„为四肢之用,为筋骨之和柔,为肌肉之丰盛, 以至滋脏腑,安神魂,润颜色,充营卫,津液得以通行,二 阴得以调畅„„无非血之用也。
2013
我们认为,目前在我国对中医中药诊疗周围血 管疾病的古典医籍的整理和研究应该已经到了成熟 的阶段。今后应该从现代中医学的角度进行诊疗规 范和疗效机理研究,在相关文献古籍基础上建立新 的中医学规范和理念。
2013
四、对我国血管外科发展的一点想法和展望
(三)关于中西医结合在周围血管疾病诊疗中的意义
2013
三、我国血管外科的诊疗现状
(二)中医及中西医结合 2 、中医药现阶段的特色治疗与实验研究 中医药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常用方法为内服与外治。常用 内服剂型为丸剂与汤剂,广大中医学者继承与发扬了诸如 “四妙勇安汤”、“顾不汤”、“补阳还五汤”等经典方 剂,临床应用广泛并有大量文献报道,在此不作赘述。而 中医的辩证施治还体现在外用方剂中。经典方剂如治疗血 栓性静脉炎的“金黄膏”,治疗肢端坏疽的“全蝎膏”, 治疗静脉曲张湿疹的“青黛膏”。
2013
三、我国血管外科的诊疗现状
以及“血瘀”、“血凝”、“痛则不通”和“活血化瘀”等 的宏观论述,与西医对血管的解剖、生理、血液高凝、血管 阻塞和抗栓疗法等的相关理论是相似的。中医学认为气血的 关系极为密切,对血为何物容易理解,但对气的认识则比较 笼统和模糊。气能行血,气能摄血,“气行血行,气滞血 瘀”。当“气滞血瘀”时,可以理解为血液高凝、血流滞缓 和血管阻塞。血小板黏聚功能亢进是血栓性疾病的一个重要 变化,而二磷酸腺苷和磷酸二脂酶是其促使黏聚的物质。这 种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使血小板解聚来改善血液循环的效 果,被认为是气行血行的一种效应。
血管外科的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外科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在过去的一年里,血管外科全体医护人员团结协作,努力提高诊疗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二、工作回顾(一)医疗工作1. 诊疗能力提升:通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培训学习,科室医护人员在血管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特别是对复杂血管疾病的诊疗,如主动脉瘤、静脉曲张、血管瘤等,诊疗成功率明显提高。
2. 手术量增加:在过去的一年里,血管外科共完成各类血管外科手术500余例,同比增长20%。
其中,微创手术占比达到80%,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缩短了康复时间。
3. 医疗质量提高:科室严格执行医疗质量管理规定,确保医疗安全。
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对科室医疗服务的满意度达到95%。
(二)教学工作1. 人才培养:科室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共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进修生5名。
同时,选派优秀医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提升科室整体学术水平。
2. 教学活动:科室定期举办学术讲座、病例讨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
此外,还承担了多所高校的临床教学工作。
(三)科研工作1. 科研项目:科室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各1项,参与国际合作项目2项。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2. 成果转化: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提高了血管外科诊疗水平。
三、工作亮点(一)创新诊疗技术1. 微创手术:科室积极开展微创手术,如微创主动脉瘤切除、微创腔内血管成形术等,减轻了患者痛苦,缩短了康复时间。
2. 介入治疗:在介入治疗领域,科室开展了多项新技术,如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球囊扩张术等,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方案。
(二)加强学科建设1. 人才引进:引进高层次人才,提升科室整体实力。
2. 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提高科室知名度。
(三)关注患者需求1. 优化服务流程:简化就医流程,提高患者满意度。
2. 加强健康教育: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患者对血管外科疾病的认识。
我国血管外科现状和对学科建设的思考

一、我国血管外科现状分析1.1 血管外科学科的发展历史我国血管外科学科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只是作为外科学科的一个分支存在。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临床研究的深入,血管外科逐渐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其在临床和科研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2 血管外科医生队伍的现状目前我国血管外科医生队伍整体规模庞大,但由于医学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和学科细分的深入发展,血管外科医生的专业化水平和临床经验存在着不均衡的现象。
一些大城市的高水平医院血管外科医生队伍数量和质量普遍较高,但是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血管外科医生的水平和数量相对较低。
1.3 血管外科技术设备的现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血管外科领域的技术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一些高端技术设备已经在一线医院得到应用。
然而,仍有部分地区和医疗机构存在技术设备不足和落后的情况,这使得部分患者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
二、我国血管外科学科建设的思考2.1 加强血管外科医生的培训与教育为了提高血管外科医生的整体水平,需要加强对血管外科医生的培训与教育。
一方面可以通过举办专业会议、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医生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实践教学、临床培训等方式提高医生的临床操作能力。
2.2 完善血管外科技术设备对于技术设备不足的地区和医疗机构,需要加大对技术设备的投入与更新。
对于一些新技术设备的普及和推广也需要加强,让更多的医疗机构和患者受益。
2.3 建立血管外科学科的规范化管理体系血管外科学科的建设需要一个规范化的管理体系来指导和推动其发展。
这包括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实施科研任务、推广新技术等,使血管外科学科建设更加有序、高效。
三、总结3.1 我国血管外科学科的发展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只有加强对血管外科医生的培训与教育、完善技术设备、建立规范化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血管外科学科的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2.4 加强学术交流与跨学科合作血管外科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学术交流和跨学科合作,以促进学科间的碰撞和融合,不断推动技术和治疗模式的创新。
我院心血管学科进展建议

我院心血管学科进展建议作为一名奋战的临床一线的中心医院人,在尽力完本钱职工作的同时,我常常试探当下临床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和我院心血管病学科建设的以后方向。
此刻,我把自己的观点向您作一次详细的汇报。
一、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现状。
当下,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最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
2016年6月国家发布了“2021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报告指出我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冠心病发病人数持续增加,以后10年这一趋势仍将取得持续。
目前我国共有心血管疾病患者2.9亿,心肌梗死患者280万,心衰患者450万,心血管疾病占城乡总死亡缘故的首位,2021年统计数据显示心血管死亡占农村居民死亡总数的44.6%,城市居民死亡总数的42.5%,意味着每5例死亡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
这还仅仅是全国平均数据,东北地域因气候严寒,居民普遍高盐饮食,其实际发病率和致死率估量将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心血管疾病的多发病率、高住院率、高死亡率致使社会公共卫生支出的快速增加。
2004年以来我国每一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住院费用年均增速达32.02%,2021年急性心肌住院费用达到133.75亿元。
心血管疾病的社会经济负担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随时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能够预见以后这一负担将会进一步加重。
二、我市当前心血管病学科建设的格局我院是鞍山市较早开展心血管介入诊疗的单位之一,过去长期走在救治心血管病危重患者的前列。
心血管介入技术是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等危重患者最有利的武器,能快速有效地拯救濒临死亡患者的生命,代表了一家医院心内科的高水平。
最近几年来随时其他医院医治技术的快速进展,我院的技术优势正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鞍钢总医院为我市唯一的胸痛中心,2017年鞍钢总医院一共完成各类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1004例,急性支架置入手术350例。
我院两个心内科病房去年一共完成PCI共300余例,咱们病房去年完成急诊手术70余例。
我国血管医学的历史、现状和展望解析

biology,ATVB)在各个时代的更名就折射出学界对 血管医学认识的转变。ATVB创刊于1981年,刊名
为《动脉粥样硬化》,1992年更名为《动脉粥样硬化
和血栓》,1995年更为现名。与此同时,各个学会都 逐步通过更名等形式丰富了学会内涵。如英国血管 外科协会于2004年更名为英国血管协会,日本血管 生理组织(1993年)和日本血管医学协会(1999年) 于2014年合并成立日本血管生物学和医学组织。 此外,还成立了若干新型的学会组织,如美国血管医 学学会(1989年)、北美血管生物学组织(1994年)、 亚洲血管生物学学会(2005年)和欧洲血管生物学 协会(2006年)等。 中国的血管医学相关学会和组织也得到了蓬勃
美医疗费用15%)。3 J。我国血管疾病的防控形势极 为严峻。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报告,心脑
血管疾病为国人首位死因(标化死亡率276.5/10 万)M』。我国目前有各类心脑血管疾病患者2.9
亿,其中包括2.7亿高血压、700万卒中、250万心肌
梗死等,年度入院1.59亿人次,且总住院和次均住 院费用逐年上升。4-。
后首届全国心脏血管系统疾病学术报告会议,首次 系统回顾了中国心脏和血管医学研究进展。会议期
一线的国内外科学家编撰了《血管生物学》(第2
版),将更多的新颖理念和尖端技术系统地介绍给
万方数据
生堡!坠鱼笪痘盘查垫!!生!旦筮丝鲞筮!塑垦!也』垦型丛:垒!鲤坠2Q!!,y!!:丝盟!:! 血管医学的从业者。
金委员会(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动脉高压的新机制旧2。。温州医科大学李校垄课题
组发现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通过诱导脂联素和
中国外周血管介入行业市场现状重点企业分析及行业发展趋势

中国外周血管介入行业市场现状重点企业分析及行业发展趋势随着中国老龄化人口的增加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外周血管介入术成为治疗这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外周血管介入手术是指通过导丝和导管等设备插入人体血管,用药物、机械或射频等方法进行血管矫治的一种介入治疗手段。
该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吸引了众多重点企业的参与。
目前,中国外周血管介入行业市场规模已达到数百亿元。
该市场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首先,市场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加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健康,外周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患者对于治疗的需求不断增加,带动了外周血管介入手术市场的快速增长。
其次,市场竞争激烈。
由于外周血管介入手术的广泛应用,吸引了众多医疗器械企业的参与,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主要的竞争对手包括各类医疗器械企业,尤其是一些具有较强研发实力和销售网络的企业。
再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外周血管介入手术技术属于高科技医疗技术的范畴,要求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非常高。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设备的不断更新,外周血管介入手术的成功率逐渐提高,对于患者来说,治疗效果也更好。
在重点企业分析方面,中国目前有多家在外周血管介入行业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
以华山医院的血管外科为例,该科室长期从事外周血管介入手术研究和临床治疗工作,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团队,具备较强的研发实力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此外,乐普医疗和伟尔医疗也是国内较为知名的外周血管介入器械生产企业,其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并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在行业发展趋势方面,中国外周血管介入行业有以下几个明显的发展趋势。
首先,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多,外周血管疾病治疗需求将持续增加。
这将带动外周血管介入手术市场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其次,外周血管介入手术技术将不断创新与完善。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外周血管介入手术将更加精确、安全和有效,手术成功率和患者恢复率将进一步提高。
再次,外周血管介入器械的研发和生产将成为行业的重要方向。
我国血管外科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河北 医药 2O 年 5月第 2 O2 4卷第 5 期
H bl dolora, c O2 V l 4 N . ee Mei u lMa O . o 2 , o5 aJ n 2
37 9
我 国血 管 外 科 的发 展 现状 与 发展 趋 势
教 授
3 1 中心动脉性疾病 .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展 , 主动脉瘤非 腹
术在 临床 中仍在广 泛应 用 , 例如 Fg  ̄导管取栓 术 、 or a 动脉 旁路 术和静脉搭轿术 , 共同奠定 了血管外科 的发展基础 。帅 年代下
肢深部静脉瓣膜功 能 不全 的概念 提 出以及相应 的瓣 膜修 补手 现。 18 97年 中 华 医
血管 外科 是临床外科 中年轻 的学科 . 尽管血管 壁全层 的缝
合, 血管重建术始建于 1 纪末 , 9世 而血管 外科 的真正发展 是在
近4 0年 。尤其是 随着细胞 生物 学 、 子生物 学 、 分 和基 因工程 的
有 动脉重建手术机会 、 手术 失败 和效果 不佳者而 未能进 行手 术
的病人 , 目前的观点认 为药物 治 疗为其 主要 的治 疗方 法 , 把 并
C . 的药物治疗概 括为抗 凝 、 纤 、 O M) 去 纤溶 、 血小板 和 中 医药 抗
治疗 五大类。手术 的选择仅于远 端动脉 良好者 , 手术 的成功 并 不是 决定 于手术 的熟练程度与手木 器械 , 而最终 决定 于动 脉原
6 年 代末 期 , 0 随着血管 外科 的进步 . 放射设备 及摄 片技术
日益 成熟 , 同时 需 用 的材 料 诸 如人 工血 管 及血 管缝 线 日趋 精 良, 因而在 6 0年代 出现 了血管外 科中最 为基础 的手 术 , 些手 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血管外科发展现状及趋势中华外科杂志 1998年第1期第36卷述评作者:张柏根单位:200001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血管外科是临床外科中年轻的学科,虽然用血管壁全层缝合法重建血流通路见于19世纪末,而在近40多年才有了迅速的发展。
我国血管外科作为独立学科发展的历史更短,但普及迅速,在诊断、治疗、基础研究等方面,都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现将发展概况,主要趋势,分述如下。
一、发展概况及地位60年代末,随着血管外科技术的成熟,X线设备更新和血管造影技术的逐步完善,以及无损伤血管缝线和多种人工血管相继研制成功,许多沿用至今的手术方法,如Fogarty导管取栓术、多种动脉和静脉旁路转流术等,推动了血管外科的发展。
80年代,在静脉疾病,由于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概念的提出,下肢深静脉瓣膜重建术的倡用,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手术经验的积累,静脉外科快速发展并推广。
在动脉疾病,高新技术的多项成就及其在血管外科中的应用,如CT、DSA、MRI、Doppler、血管镜及动脉插管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技术的进步,不仅大大提高动脉疾病的诊断水平,而且介入治疗正成为血管病治疗学中的重要分支。
进入90年代,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的崛起和渗透,推进了血管病分子水平的基础研究及开始引入基因治疗的新阶段。
血管外科在现代外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可以从下列两方面看出。
首先,血管疾病有着相当高的发病率及致残率,不容忽视。
由动脉阻塞引起的动脉缺血性疾病,与心脑血管病有着共同的与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缺少锻炼以及人口老龄化。
这些危险因素继续朝着不利于疾病控制的方向发展。
统计表明:严重心血管病患者中,75%以上伴有周围动脉阻塞;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由外周动脉阻塞引起的慢性下肢动脉缺血发生率为17%~20%;截肢率高达5%以上,吸烟尤其合并糖尿病时超过20%。
静脉病的发生率则为动脉病的10倍。
由作者单位:200001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此可见,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生存质量与生命的疾病。
因而,血管外科将不容置疑地在医学和社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第二,早期的血管外科归属于大外科范畴,并根据疾病累及的脏器分别列入外科各分科。
鉴于血管疾病对生命及健康的重要性,以及诊断和治疗中的特殊性,在世界医学发展史中,血管外科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此相应的学术机构及专业刊物先后问世。
80年代以来,我国血管外科以独立科或专业组的形式,不断出现在学术会议或刊物上。
1987年,中华医学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会,并于1993年组建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血管外科学组,至1997年已召开4届全国学术研讨会。
1994年,我国成为亚洲血管外科协会创始成员国之一,第三届亚洲血管外科学术会将于明年在我国举行。
这不仅标志着我国血管外科的发展及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得到明确,亦体现了我国血管外科正朝着与国际水平接近而努力。
二、临床研究进展1.静脉外科:自从“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关闭不全”被提出及认可以来,对下肢静脉曲张的病因及治疗有了新的观念。
即:多数静脉曲张患者起因于深静脉管径扩大、瓣膜相对短小造成的关闭不全,多种瓣膜重建术已在临床应用。
主要术式有:股静脉壁环形缩窄术、直视下股静脉瓣膜成形术、带瓣膜静脉段游离移植术及静脉外瓣膜替代术。
当前需要有完整资料,有大宗病例组,经过远期随访和综合分析以求确定:(1)施行深静脉瓣膜重建术的适应证,避免随意性及滥用;(2)通过长期随访及客观检查获得远期效果,并与传统的曲张静脉高位结扎和剥脱术作出比较。
深静脉血栓形成并非少见病,近期的临床研究业已证实:血栓形成后的深静脉,将由早期的闭塞状态逐步向部分再通直至完全再通演变,发展成难以处理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使患肢长期处于病废状态。
随着近年来高效溶纤药物的出现,为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但下列问题仍有待统一或克服:(1)对于急性期的患者,卧床抬高患肢结合一般药物治疗、应用溶纤药物、手术取栓,三者是否同样有效;(2)如何判定急性期并不失时机地及时有效治疗;(3)静脉血栓形成后自然再通的机理,以及从中探索促进再通、保护内膜和瓣膜的疗法,防止或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率。
对于布加综合征的治疗,已由原来的单纯的瓣膜术,腔房、肠腔架桥术发展成较为彻底的直视根治术,尤其是能较好的解决了肝静脉阻塞的病变,提高了对布加综合征的疗效。
2.动脉疾病:由动脉腔严重狭窄或闭塞造成的慢性下肢动脉缺血,虽有动脉内膜剥脱术、介入治疗(激光血管腔内成形术、粥样斑块旋切术、球囊导管扩张术及血管内支架)及旁路转流术等治疗方法,挽救了众多患者的肢体,但是上述三种疗法均有明确的适应证,对于严重的多节段、多平面的动脉阻塞性病变难以实施和达到满意的效果。
而此类患者在慢性下肢动脉缺血中占70%,可手术率为20%~50%,手术失败率高达30%,如何设计治疗方案是动脉外科中的重要问题。
分析国人多平面、多节段阻塞分布部位、狭窄程度的特点,总结出分类,从而设计多平面旁路转流术,以提高可手术率和手术成功率,降低截肢率,将使我国动脉外科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腹主动脉瘤切除术、瘤腔内植入人造血管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在肾上型腹主动脉瘤及胸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方式有了很大进步,在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方面已有明显的改变。
但对高龄、合并重要脏器疾病者,手术死亡率仍很高。
本世纪90年代中期,介入治疗的发展促成了腹主动脉瘤腔内旁路术的形成。
将含有人工血管及血管内支架的移植物,导入动脉瘤腔内,消除瘤腔与重建主动脉血流一气呵成,是这一技术的特点;移植物长度合适、置入位置准确、固定可靠,又是这一技术的关键。
虽然动脉瘤腔内旁路术尚在起步阶段,如能慎重选择病例,熟练掌握导入操作,该术有可能成为治疗高危腹主动脉瘤的创伤小、手术死亡率低的新术式。
三、新型高通畅率的移植材料研究人工血管的研制成功及不断改进,弥补了自体静脉口径小、取材有限的问题,拓宽了血管移植术的应用范围。
但是任何一种人工血管都不具备与自身血管相同的板层状结构,不能形成完整的新内膜并具有内膜的功能。
因而,研制新型的生物-人工复合血管已在进行中。
这种新型的复合材料,不是自体静脉与人工材料简单的叠合,而是以网状的人工织物为支架,经过异种动物皮下埋植,使之充填胶原纤维。
取出后经过理化处理,植入宿主动脉可被改造成板层状结构,有着更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顺应性。
在此基础上,一旦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导入具有抗凝、抗增殖功能的细胞因子基因,新一代的人工血管——“器管样血管”,将使血管重建术有更高的远期通畅率。
四、再狭窄机理及其防治的应用研究旁路转流术和介入治疗的应用,挽救了众多患肢的肢体。
但是,自体静脉或人工血管移植术后的再狭窄率为20%~30%;介入治疗后的再狭窄率高达30%~50%,其中50%发生在术后一年以内。
现有研究表明:(1)在内膜损伤的修复过程中,平滑肌细胞增殖、移行,内膜增厚及基质沉积,最终导致血管腔再度狭窄。
(2)多种细胞因子基因参与上述演变过程,例如: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转化生长因子(TGF)、白细介素1和6(IL-1,IL-6)、肿瘤增殖因子(INF)、γ-干扰素、原癌基因myc、myb、fos、ras等。
因而,推动了应用基因治疗防治再狭窄的研究。
目前,再狭窄基因治疗的主要策略有三种:(1)血管壁直接转移治疗基因。
将肿瘤抑制基因、自杀基因通过基因定位转移技术导入治疗段动脉管壁细胞,以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
(2)利用反义核酸技术。
将具有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的细胞因子基因、原癌基因、细胞周期基因等的反义DNA转染局部动脉段,阻遏相应基因及其生物学活性的表达,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
(3)移植物体外预处理。
用具有抗凝、溶纤功能的基因,如tPA或尿激酶基因,修饰内皮细胞,并在体外种植于人工血管或血管内支架。
植入体内后,依靠经基因工程修饰的内皮细胞分泌功能,防止局部血栓形成,促进内膜化。
虽然再狭窄基因治疗的基础研究预示良好前景,但仍有一些关键问题:如明确关键基因、高特异性基因表达载体、基因定位转移技术的改进等,尚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五、慢性肢体动脉缺血基因治疗研究尽管血管外科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动脉重建术治疗动脉阻塞引起的肢体缺血已广泛开展,但是对于既无良好的流入道,又无可供“搭桥”的流出道的病例,迄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
仅在美国,每年因肢体严重缺血而截肢的患者达15万人之多。
国内虽无确切统计,但因此而截肢或肢体处于严重病废状态者屡见不鲜。
探索新的治疗途径势在必行。
最初的血管雏形,随着胚胎的生长发育最终形成互成网络的血管系统,提示了某种促使血管生长的物质存在。
70年代末,在肿瘤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体外培养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处于肿瘤化的培养基中,可以形成完整的毛细血管网。
80年代,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一系列促血管形成的生长因子基因被发现、鉴定、纯化,并在实验动物中证实了促血管生成的生物学活性。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除了bFGF外,TGF、PDGF、INF等细胞因子基因均具有促血管形成的功能,但是唯有VEGF 165蛋白结构中有信号肽结构,能够通过旁分泌形式,特异性作用于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原,并且无促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不利作用。
90年代初,实验研究证实:VEGF基因转染实验兔后肢动脉缺血模型,取得了改善血供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1994年首例慢性下肢动脉缺血VEGF基因治疗在美国获得成功,至1996年已报道了7例治疗结果,开创了血管疾病基因治疗的先例。
国内也已开展了同类实验研究。
如何纯化VEGF蛋白,构建高表达载体,设计简便实用的基因定位转移技术,防止可能存在的潜在毒副作用,是进一步研究中需解决的问题。
近代血管外科的发展,预示着这门新兴学科将朝着血管医学的方向发展,将由血管临床医学及血管生物学组成。
前者,包括对各种血管病的临床特征、发病机理、以及新的诊断技术、开通闭塞血管的新疗法和药物等方面的研究;后者,不但包括血管壁的生理、病理,还包括血管生成及与此相关的细胞因子基因、血凝、溶栓等课题。
这些相关研究与临床应用的结合,血管病的治疗必有明显进步,血管医学的领域亦将随之日益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