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的分型及治疗新进展_郝茂林
重症肌无力发病和治疗情况概述及抗体类药物应用研究进展

重症肌无力发病和治疗情况概述及抗体类药物应用研究进展欧瑞阳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
【年(卷),期】2024(19)6
【摘要】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由神经肌肉传递障碍引起的骨骼肌收缩无力为主要症状。
MG常见治疗方法包括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血浆置换治疗、手术治疗等,其中MG常用药物选择多样,如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免疫抑制剂等,均被证实具有一定疗效。
随着医学界对MG疾病机制与药物研究的深入及生物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如新生儿Fc受体靶点抗体类药物、抗补体5抗体类药物、表面抗原-抗体药物等抗体类药物的诞生,给MG用药方案带来更多科学有效的治疗选择。
本文就MG发病和治疗情况进行概述、并对抗体类药物在MG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展开论述。
【总页数】5页(P928-932)
【作者】欧瑞阳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6.1
【相关文献】
1.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突触前膜抗体和胸腺瘤相关抗体与重症肌无力发病关系的研究
2.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3.姜黄素类药物治疗偏头痛
的发病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4.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阳性重症肌无力新型治疗药物的应用研究进展5.重症肌无力发病机制及康复训练治疗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症肌无力基本概述PPT课件

对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重症肌无力。
提高免疫力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免疫力,有助于降低重症肌无力的发 病风险。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重症肌无力的症状与诊断
症状
肌肉疲劳无力
患者感到肌肉疲劳无力, 尤其在活动后加重,休
息后缓解。
肌肉萎缩
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 能出现肌肉萎缩,表现 为肌肉体积缩小、质地
变软。
复视
由于眼外肌受累,患者 可能出现复视现象,即 双眼看同一物体时出现
两个影像。
吞咽困难
重症肌无力可影响咽喉 肌,导致吞咽困难,严
胸椎减压术
对于胸椎压迫引起的重症肌无力 ,胸椎减压术可缓解症状。
其他治疗方式
01
02
03
血浆置换
通过置换血浆中的抗体, 降低体内抗体水平,从而 缓解症状。
免疫球蛋白治疗
用于提高免疫力,减少感 染,缓解症状。
康复治疗
包括物理治疗、针灸等, 有助于改善肌肉功能,提 高生活质量。
04 重症肌无力的预防与护理
重症肌无力基本概述ppt课件
目录
• 重症肌无力概述 • 重症肌无力的症状与诊断 • 重症肌无力的治疗 • 重症肌无力的预防与护理 • 重症肌无力研究进展
01 重症肌无力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由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所引起的 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和 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后症状减轻。
体格检查
医生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 包括肌肉力量、肌肉萎缩、复 视、吞咽困难等方面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
重症肌无力的诊断与治疗

重症肌无力的诊断与治疗一、流行病学MG 的全球患病率约为15~25/10 万,发病率为0.4~1.0/ 10万。
MG在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病,30岁和50岁左右呈现发病双峰,中国儿童及青少年MG(juvenile myasthenia gravis,JMG)构成第3 个发病高峰。
JMG 以眼肌型为主,很少向全身型转化。
2020年,中国MG的发病率、死亡率和经济负担首次发布,该研究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院质量监测系统数据库为基础,覆盖全国31 个省市1 665 家收治MG 患者的医院。
研究发现:中国MG 发病率为0.68/ 10 万,70~74 岁年龄组人群发病率最高。
女性发病率为0.76/10万,男性为0.60/10万。
住院病死率为14.69‰,主要死亡原因包括呼吸衰竭、肺部感染等。
成人及儿童合并胸腺瘤比例分别为26.5% 和7.1%,其中63.7% 的患者接受了胸腺切除手术。
平均住院日为8 d,住院费用中位数为6 859元,医保覆盖率为67.4%。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自身免疫功能紊乱与MG发病密切相关,自身反应性B 细胞及AChR抗体在MG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AChR抗体与突触后膜AChR结合后可激活补体,形成膜攻复合物,导致AChR破坏,NMJ传导障碍,不能产生足够的终板电位引发肌肉收缩。
除体液免疫之外,细胞免疫也参与了MG的发病,病理性自身抗体的产生离不开CD4 + 辅助T(T helper,Th)细胞的辅助。
在不同转录因子的作用下,CD4 + Th细胞可分化为不同细胞亚群,分泌促炎性及抑炎性细胞因子,从而发挥不同功能。
研究发现:MG外周血中促炎性Th细胞亚群增多,如Th1 细胞、Th2 细胞、Th17 细胞和滤泡辅助T(T follicular helper,Tfh)细胞,而抑炎性调节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减少,从而造成B细胞过度活化产生病理性自身抗体。
然而,引起MG免疫应答的始动环节仍不清楚。
重症肌无力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进展

疲劳感:患者可能出现疲劳感,导致活动 后疲劳加剧或早晨起床困难
症状:肌肉无力、疲 劳、吞咽困难等
诊断标准:根据症状、 检查结果和病史进行
综合判断
检查:肌电图、神经 传导速度、血清学检
查等
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早期治疗可以改善预
后,提高生活质量
血清学检查:检测抗AchR 抗体、抗MuSK抗体等
干细胞治疗:目前尚处于研究 阶段,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症
状
新型药物:正在研发针对重症肌无力的新型药物,有望提高治疗效果。 免疫疗法: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改善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症状。 基因疗法: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修复导致重症肌无力的基因突变。 干细胞疗法:利用干细胞移植,修复受损的肌肉细胞,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PART TWO
免疫抑制剂:如 环孢素、他克莫 司等,用于抑制 免疫系统,减轻
症状
胆碱酯酶抑制剂: 如新斯的明等, 用于改善肌肉无 力和疲劳
皮质类固醇:如 泼尼松等,用于 减轻炎症和免疫
反应
免疫球蛋白:如 静脉注射免疫球 蛋白等,用于提 高免疫力,减轻
症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手术目的:改 善肌肉无力症 状,提高生活 质量
电生理学检查:神经传导 速度、重复神经电刺激等
肌肉活检:肌肉组织病理 学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胸部CT、 肺功能检查等,排除其他
疾病可能
CT扫描:观察肌 肉和骨骼的变化
MRI扫描:检测肌 肉和神经的异常
超声检查:评估 肌肉和神经的功
能
核素扫描:检测 肌肉和神经的代
谢情况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重症肌无力患者的治疗方法

重症肌无力患者的治疗方法今天我们跟大家探讨在骨科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叫“重症肌无力”,应该在日常比较少见,重症肌无力早期的表现一般是手脚部的乏力、还有面部等位置有麻痹感,医学统计也认为它的发病与遗传有很大关系,以下我们重点针对重症肌无力患者的治疗提供一些临床的用药方法供大家参考。
重症肌无力患者常见的治疗方案如下:1.胸腺摘除,全身型和迅速进展的MG病人均应考虑行此手术,将胸腺摘除和非手术组MG病人按年龄和病情严重度相匹配,经研究发现,手术组病人的缓解率和好转程度约为对照组的2倍。
术后数月内,约25%~35%病人缓解,60%~80%好转。
对胸腺瘤病人,术后一般继以放疗。
一般认为劈开胸骨正中切口比经颈切口好,切除完全。
由有经验的胸外科、ICU和神经科医师共同配合,是降低手术死亡率、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2.大剂量肾上腺皮质类固醇一般从大剂量开始,每日或隔日给予;因小剂量渐加的方法既不能消除、也不能减轻,而只是维持其用药早期病情不会加重。
可用泼尼松60~100mg,或地塞米松10~20mg静脉滴入。
3. 环磷酰胺每次1000mg,静脉注射,每5天1次;或每次200mg,静脉注射,每周2~3 次;或口服100mg,一般总量达4~6g起效,直至总量8~10g,儿童3~5mg/kg体重(不超过100mg),分2次用,好转后减量,用2mg/kg体重(不超过50mg)维持。
当血白细胞低于4×109/L或血小板低于100×109/L时减量;当血白细胞低于3×109/L或血小板低于60×109/L时停用。
主要副作用为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脱发,出血性膀胱炎等。
以上跟大家普及了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三种治疗的用药方案,比如胸腺摘除,特别是大医院有经验主治医师,其手术效果非常显著,能大大降低死亡率,而上面提到的静脉注射环磷酰胺,则会遇到化疗常见的副作用,比如脱发、血小板明显减少等情况,因此还是建议听取权威医生的意见来选择治疗方案。
重症肌无力[1]
![重症肌无力[1]](https://img.taocdn.com/s3/m/7b74f1fd941ea76e58fa0497.png)
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高唯一
重症肌无力 定义:是抗体介导为主的,神 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受体 损伤为病理基础的自身免疫 性疾病。其特点为肌肉的易 疲劳性,此种力弱可以被乙 酰胆碱酯酶的抑制剂所改善。
重症肌无力的研究历史
• 皇帝内经开始有记载,属“痿症” • 1672年,Thomas Willis首次作为独立疾病的描 述。 • 1877年,Wilks提出本病无脑干受累,并由Erb (1878)和 Goldflam(1893)经解剖学证实。 当时称为 Erb- Goldflam病。 • 1960年,Simpson 提出MG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损害部位位于突出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 • 1973年,Patrick利用乙酰胆碱受体制成动物的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MG,并开始测定乙酰胆碱 受体抗体。 • 1973年,Drachman证实在MG病人突触后膜功 能性乙酰胆碱受体数目减少。
MG流行病学: • 欧美发病率5-12 .5/10万人,患病率50/10 万人。 • 各年龄组均可发病,40岁以前发病者, 女性显著多于男性,约3:1。40岁以后 发病者,男性居多,其中伴有胸腺瘤的 比例较高。 • 我国及日本,儿童发病率高于欧美,占 总数的15-20%。 • 很少发现家族性患者。
MG的治疗 • 胆碱酯酶抑制剂的长期使用问题 胆碱酯酶抑制剂只能治标,不能改变其根 本的免疫病理过程,在实验性自身免疫 的动物尸检发现,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 的动物的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病理改变较 非治疗组重。临床上也观察到病人随病 程延长往往需增加剂量直至用大剂量也 无效。所以不宜长期单独使用。 部分眼肌型患者在2年内1/4有自发缓解, 这些病人可单独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 等待自发缓解的到来,若3-6个月无效, 则考虑加用激素治疗。
重症肌无力治疗指南 新

人工辅助呼吸的MG患者需加强护理,定时雾化、拍背、吸痰,防 止肺部感染,通过辅助呼吸模式的逐步调整等尽早脱离呼吸机。
治疗MG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
MG患者
:部分激素类药物,部分抗感染
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喹诺酮类等以及二性霉素等
Ⅲ型:(重型)全身混合性多肌群受累,但无呼 吸
肌受累, 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生活不能自理。
Ⅲa:发病时间长,病情进展慢; Ⅲb:发病时间短,病情进展快; Ⅳ型:(潜在危象型)曾有过胸闷或呼吸困难症 状,但无发生肌无力危象病史;
Ⅴ型:(危象型)正处于或有急性呼吸困难肌无 力危象病史。
分期
发作期/进展期:临床病 情在短期内迅速加重 或在 稳定一段时间后又加重。
在具有MG典型临床特征的基础上,具备药理学特征和( 或)神经电生理学特征,临床上则可诊断为MG。
有条件的单位可检测患者血清AChR抗体等,有助于进 一步明确诊断。
。
鉴别诊断
①Miller–Fisher综合征; ②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 ③眼咽型肌营养不良; ④眶内占位病变; ⑤Graves眼病; ⑥Meige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慢性炎性脱髓鞘
二、免疫抑制药物治疗
1.
:
是治疗MG的一线药物,可使70%~80%的MG患者症状
得到显著改善。糖皮质激素由于其强大的抗炎及免疫抑
制作用,被广泛应用于MG的治疗[9]。目前常用于治疗重
症肌无力的糖皮质激素包括:醋酸泼尼松、甲泼尼龙、
地塞米松。
使用方法:醋酸泼尼松0.5~1.0 mg/kg,每日晨顿服; 或20 mg/d晨顿服(糖皮质激素剂量换算关系为:5.0 mg 醋酸泼尼松=4 mg甲泼尼龙=0.75 mg地塞米松),每3 天增加醋酸泼尼松5.0 mg直至足量(60~80 mg)。通常2 周内起效,6~8周效果最为显著。
重症肌无力PPT

对于需要长期护理的患者,应给予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 信心,积极面对疾病。
05 重症肌无力研究进展与未 来展望
当前研究热点与成果
免疫机制研究
深入探讨重症肌无力发病过程中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以及自身 抗体与神经肌肉接头损伤的关系。
遗传学研究
寻找重症肌无力的易感基因,为疾病预测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活质量。
药物治疗与免疫治疗
胆碱酯酶抑制剂
如溴吡斯的明,可以增加神经 肌肉接点处乙酰胆碱的浓度,
改善肌肉无力症状。
免疫抑制剂
如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等, 用于抑制免疫系统对神经肌肉 接点的攻击,控制病情进展。
免疫调节剂
如免疫球蛋白和血浆置换等, 用于清除体内的抗体,缓解症 状。
其他药物
如他克莫司等新型免疫抑制剂 ,可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但 其疗效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
神经再生障碍
受损的神经元难以实现有效的再生 和修复,影响神经功能恢复。
遗传因素与重症肌无力
家族聚集现象
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
重症肌无力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 表明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增加 了个体患重症肌无力的风险。
基因突变
部分重症肌无力患者存在基因突变, 如CHAT基因突变与重症肌无力发病 相关。
究。
04 重症肌无力的预防与护理
预防措施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过度劳累、精神紧张、感染、 创伤等诱发因素,以降低重症肌
无力的发病风险。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针对存在 重症肌无力家族史的人群,以便
早期发现和治疗。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 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等, 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591·
[ 24] Blot S, Vandijck D, Labeau S. Oral care of intubated patients[J]. Clin Pulm Med, 2008 , 15 ( 3 ) : 153160. [ 25] Heo SM, Haase EM, Lesse AJ, et al. Gene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spiratory pathogens isolated from dental plaque and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from patient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undergo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J] . Clin Infect Dis, 2008 , 47 ( 12 ) : 15621570. [ 26] Syrjl H, Broas M, Suramo I, et al. 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for the diagnosis of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 . Clin Infect Dis, 1998 , 27 ( 2 ) : 358363. [ 27] Craven DE , Lei Y, Ruthazer R, et al. Incidence and outcomes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tracheobronchitis and pneumonia[J]. Am J Med, 2013 , 126 ( 6 ) : 542549. [ 28] Willson DF, Kirby A, Kicker JS. Respiratory secretion analyses in the evaluation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 a survey of current practice in pediatric critical care[ J] . Pediatr Crit Care Med , 2014 , 15 ( 8 ) : 715719. [ 29] Willson DF, Conaway M, Kelly R, et al. The lack of specificity of tracheal aspirates in the diagnosis of pulmonary infection in intubated children[ J] . Pediatr Crit Care Med , 2014 , 15 ( 4 ) : 299305. [ 30] Morrow BM, Argent AC. Pediatric ventilatorassociated tracheobronchitis and pneumonia: time to regroup? [J] . Pediatr Crit Care Med, 2013 , 14 ( 5 ) : 553555. [ 31] Erwin B, Kyle JA, Allen LN. Time to GuidelineBased Empiric Antibiotic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Pneumonia in a Commubity Hospital: A Retrospective Review[J] . J Pharm Pract, 2015 , 2: 16. [ 32] Palmer LB, Smaldone GC, Chen JJ, et al. Aerosolized antibiotics and ventilatorassociated tracheobronchiti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J] . Crit Care Med, 2008 , 36 ( 7 ) : 20082013. [ 33] Palmer LB. Aerosolized antibiotic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 Clin Chest Med, 2011 , 32 ( 3 ) : 559574. 0215 修回日期: 20160613 编辑: 郑雪 收稿日期: 2016-
重症肌无力的分型及治疗新进展
张桂茹, 郝茂林 ※ , 杜怡峰( 审校) 冯建利( 综述) ,
( 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内科, 济南 250022 ) 中图分类号: R743 2084. 2016. 18. 015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摘要: 重症肌无力( MG) 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 MG 患者的预后良好。 传统的 楚。随着现代免疫抑制剂的发展以及症状治疗和支持治疗的改进 , Osserman 分型主要是从临床症状的分布和疾病的轻重来分类 , 对治疗的选择意义不大。 目前倾向于 文献标识码: A 2084 ( 2016 ) 18359105 文章编号: 1006-
பைடு நூலகம்
重症肌无力 ( myasthenia gravis, MG ) 在全球的患病率 依据免疫学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将 MG 分为多个亚型, 不同亚型的临床表现和对药物及胸腺手术的 为( 40 ~ 180 ) /100 万, 每年发 反应性也不同, 临床应依据不同亚型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案 。 [ 12 ] ( 4 ~ 12 ) /100 病率 为 万 。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亚组; 自身抗体 MG 是神经肌肉接头处神经 Advances in Classification and Therapy of Myasthenia Gravis HAO Maolin, ZHANG Guiru, FENG Jianli, DU Yifeng. (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Shandong Provici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dong Univer- 递质传递障碍引起的骨骼肌 sity, Jinan 250022 , China) 无力, 影响部分肌群而非全 Abstract: Myasthenia gravis ( MG ) is an autoimmune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muscle weakness and fatigue. With modern immunosuppressive, symptomatic, and supportive treatments, the prognosis for MG 部, 肌无力严重程度呈波动 patients is good. The traditional Osserman classification is mainly from the distribution of clinical symptoms 。 性 多数轻、 中度的 MG 患者 and seriousness of the disease, which is not much helpful to the choice of treatment. There is a tendency to divide MG into several subtypes on the basis of immunological pathogenesis and clinical features, which have 经过免疫治疗可完全缓解或 different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responses to drugs and thymectomy , to guide to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得到 极 大 改 善, 但 有 10%~ treatments for different subtypes in clinical. Key words: Myasthenia gravis; Subgroup; Autoantibodies 15% 的患者不能完全控制住 [ 3 ] 几乎所有患者都需 病情 , [ 4 ] 要长时间药物治疗 。MG 不仅与乙酰胆碱受体抗体 ※ maolin@ sohu. com mail: hao通讯作者 E-
Sep. 2016 , Vol. 22 , No. 18 医学综述 2016 年 9 月第 22 卷第 18 期 Medical Recapitulate, [ 13] Sandiumenge A, Rello J.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caused by ESKAPE organisms: cause, clinical features, and management[J] . 193. Curr Opin Pulm Med, 2012 , 18 ( 3 ) : 187[ 14] Rello J, Molano D, Villabon M, et al. Differences in hospitaland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due to Staphylococcus aureus ( methicillinsusceptible and methicillinresistant) between Europe and Latin America: a comparison of the EUVAP and LATINVAP study cohorts[J]. Med Intensiva, 2013 , 37 ( 4 ) : 241247. [ 15] Nseir S, Ader F, Marquette CH. Nosocomial tracheobronchitis[ J] . Curr Opom Infect Dis, 2009 , 22 ( 2 ) : 148153. [ 16] Hauser AR, Cobb E, Bodi M, et al. Type Ⅲ protein secretion is associated with poor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ma caused by Pseudomonas aeruginosa[ J] . Crit Care Med, 2002 , 30 ( 3 ) : 521528. [ 17] Simpson VS, Bailey A, Higgerson RA, et al. Ventilatorassociated tracheobronchitis in a mixed medical / surgical pediatric ICU[J] . Chest, 2013 , 144 ( 1 ) : 3238. [ 18] Kollef MH, Afessa B, Anzueto A, et al. Silvercoated endotracheal tubes and incidence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the NASCENT randomized trial[J]. JAMA, 2008 , 300 ( 7 ) : 805813. [ 19] Craven DE. Preventing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in adults: sowing seeds of change[J]. Chest, 2006 , 130 ( 1 ) : 251260. [ 20] MartinLoeches I, Papiol E, Almansa R, et al. Intubated patients developing tracheobronchitis or pneumonia have distinctive complement system gene expression signatures in the preinfection period: a pilot study[J]. Med Intensiva, 2012 , 36 ( 4 ) : 257263. [ 21] Bauer TT, Torres A, Ferrer R, et al. Biofilm formation in endotracheal tubes. Association between pneumonia and the persistence of pathogens[J]. Monaldi Arch Chest Dis, 2002 , 57 ( 1 ) : 8487. [ 22] Inglis TJ, Millar MR, Jones JG, et al. Tracheal tube biofilms as a source of bacterial colonization of the lung[J]. J Clin Microbiol, 1989 , 27 ( 9 ) : 20142018. [ 23] Booker S, Murff S, Kitko L, et al. Mouth care to reduce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J]. Am J Nurs, 2013 , 113 ( 10 ) : 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