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学
第一课 理论部分(班级管理学)

㈢班级中学生的特点与管理问题
㈣班级管理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
四、我国的班级管理理论
㈠发展
借鉴期 (1952-1978)
独创期 (1978-至今)
㈡成果
• 1.理论派的班主任工作研究成果
• 2.实务派的班主任工作研究成果
• 3.原生态纪实派的班主任工作研究成果
1.理论派的班主任工作研究成果
• 理论派的班主任工作研究主要从教育学原理、 人的发展理论、德育工作原理、心理学原理和管
四、意 义
• (一)理论价值
• 在我国,班级管理实践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 (二)实践价值 • 对于班级管理实践的价值 • 对于学校和其他行政部门管理决策的价值
谢谢观赏
THANKS FOR YOUR READ
THE END
第八章
教育智慧
第一章
基本理论
第一章
目 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班级与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者 班级管理学
第一节
班级与班级管理
第一节 班级与班级管理
一、班级的产生 • 班级这一名词是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 Johann Amos Comenius, 1592-1670 )在 1632 年完成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中,首次提出 并进行理论论述的。 • 夸美纽斯分班标准两个: • 年龄和学习情况。 • 班级演化到今天,划分标准呈多元化趋势。
班主任学科理论,无论效果如何,这种尝试都是
值得赞赏的。
1.理论派的班主任工作研究成果
• 特别关注的:一是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
关于班主任工作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成 长的观点;二是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关于班 主任工作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发展的观点;三是 近几年来人们普遍比较关注的班主任专业化成
班级管理的八种方法

班级管理的八种方法班级管理是建立在教育教学的基础之上,是班主任、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集体活动。
好的班级管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减轻班主任和教师的工作压力,促进班级和谐。
本文将介绍10条关于班级管理的八种方法,并展开详细描述。
一、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是班级管理的基础,也是班级纪律和秩序的保障。
班级规章制度应该具体明细,包含课堂、宿舍、食堂、操场等方面,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适度调整。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班级管理的关键,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班主任和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分析学生的心理变化、情感变化,针对性地开展师生导师制和心理建设活动。
三、加强学生的学习管理学生的学习管理是班级管理的重点之一,包括学生学习纪律的落实、作业的管理、考试的监督等。
班主任和教师要对学生学习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和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
要指导学生学会制定、执行学习计划,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率。
四、加强宿舍管理宿舍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加强宿舍管理是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必要手段。
班主任和教师要制定详细的宿舍管理制度,严格管理宿舍,加强安全教育,避免宿舍火灾、突发事件的发生。
要指导学生维护宿舍卫生,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五、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是班级管理的核心部分,是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体现。
班主任和教师应该注重班级文化建设,包括班级口号、班级标志、班级风采等。
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开展特色文化活动,丰富班级文化内涵。
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管理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促进班级和谐、提高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班主任和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管理,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在集体中宣泄情感,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七、建立家长沟通渠道家长是学生重要的监护人,家长与学校的沟通渠道顺畅,对于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十分必要。
班级管理学专题四作业分析班级组织的性质

班级组织性质的分析——界定班级组织的性质,发挥班级组织的教育功能班级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构成形式,是学生学校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
班主任往往从班级管理的本质和内容进行思考和变革,而忽视了其组织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过来也会影响和制约内容。
随着班级管理的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传统的组织形式越来越显出其弊端,制约着班级管理的纵深发展,制约着班级民主管理的推进。
班主任要大胆尝试一些新的班级管理模式,让班级建设更加多样化。
一、传统班级管理组织性质浅析传统班级管理一般由班主任、班长(学习委员、文体委员、劳动委员等)、组长及学生组成,管理关系呈树形分布,基本结构如图:图例1中,班主任管理职能是通过班长、学习委员等一级班干部来实现的。
班主任为了顺利实施管理,必需将班级管理权分配给班长、学习委员等一级班干部。
其中班长是一级班干部的中心,部分行使着班主任的管理职能。
一级班干部形式管理必须通过二级班干部即组长来实现。
这种权力的层层分解,一方面使班主任的管理具有系统性,方便了班主任的管理;另一方面,也拉大了一般学生和班主任的距离,这种距离感比较严重地体现在学生心理上,让班主任的管理客观上出现喜好、多寡的矛盾,灰色学生、差生便是这种管理的衍生品,这部分学生更容易对班主任产生信任危机。
同时,班长和一级班干部在班级中处处体现优越感,比如新闻报到出学生贿赂学生竞选班干部、家长贿赂班主任当班干部等现象屡出不群。
班主任也想方设法通过改进班干部选拔方式来作到公平、公正,但是这种现象是结构性矛盾,并非班主任能通过内容及运行方式的改变而改变。
二、现代班级管理组织性质的探究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要求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树形国力结构以服从为目标为评价标准,压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培养目标格式化、扁平化,不利于学生的多元发展。
随着社会民主进程的逐渐深入,势必对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形成冲击。
班级管理制度完整版

班级管理制度完整版一、班级日常管理1、出勤管理(1)学生应按时到校上课,不迟到、早退、旷课。
如有特殊情况,需提前向班主任请假,并提交请假条。
(2)每天由班长负责记录考勤情况,每周进行汇总,对于迟到、早退、旷课的同学进行相应的批评教育。
2、卫生管理(1)班级卫生实行轮流值日制度,每个小组负责一周的教室卫生打扫工作。
(2)值日小组应在每天早上、中午和放学后进行打扫,确保教室地面干净、桌椅摆放整齐、黑板擦拭干净、垃圾桶及时清理。
(3)每位同学应保持自己座位周围的卫生,不乱扔垃圾,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纪律管理(1)上课期间,学生应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
(2)课间休息时,不追逐打闹,不大声喧哗,保持教室安静。
(3)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打架斗殴,不抽烟喝酒,不携带违禁物品进入校园。
二、学习管理1、作业管理(1)学生应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抄袭、不拖拉。
(2)每天由课代表负责收齐作业,并交给老师批改。
对于未完成作业的同学,要及时督促其完成。
(3)老师批改作业后,要认真订正错题,总结经验教训。
2、考试管理(1)认真对待每一次考试,遵守考试纪律,不作弊。
(2)考试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分析,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制定改进措施。
(3)对于成绩优秀的同学进行表彰和奖励,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要给予鼓励和帮助。
3、学习小组管理(1)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划分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设立组长一名。
(2)学习小组要定期开展学习讨论活动,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3)老师要定期检查学习小组的活动情况,并给予指导和评价。
三、班级活动管理1、文体活动(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汇演等。
(2)班级内部也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如篮球赛、诗歌朗诵会等,增强班级凝聚力。
(3)参加活动时要遵守活动规则,发扬团队精神,为班级争光。
2、主题班会(1)每周定期召开主题班会,班会主题由班主任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确定。
管理学原理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管理学原理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引言管理学原理是指用来指导组织和管理活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在班级管理这一特定的组织形式中,运用管理学原理可以有效地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本文将讨论管理学原理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个方面。
计划计划是管理学中最基本的原理之一,也是班级管理中的关键。
合理的计划可以帮助班级明确目标、确定任务和资源分配,规划活动的进程和时间,以及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
以下是一些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管理学原理的具体案例:•设定明确的目标:通过制定学期计划、学习计划和考试计划,可以帮助班级明确目标,并合理安排相关活动。
•制定任务和分工:通过将班级活动分解为具体任务,并合理分配给不同成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协同效应。
•编制时间表:通过制定课程表、作息表和活动安排,可以合理安排时间,有效利用班级资源。
组织组织是管理学原理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也在班级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合理的组织可以帮助班级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提高班级管理的效能。
以下是一些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管理学原理的具体案例:•建立管理体系:通过设立班委会、设置团队或小组,可以建立管理体系,明确角色和责任,以及促进成员间的协作。
•建立沟通渠道:通过建立班级网站、社交媒体平台或班级群,可以方便成员间的信息共享和沟通,并及时解决问题。
•资源整合:通过组织班级活动、协作学习和资源共享,可以充分利用班级各项资源,提高学习和管理效果。
领导领导是班级管理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运用管理学原理可以帮助领导者有效地引领和激励班级成员,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以下是一些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管理学原理的具体案例:•建立目标导向:通过明确班级目标和成果评估,可以激励成员对目标的追求,并激发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动力。
•激励机制:通过奖励制度、表彰和赞扬,可以激发班级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增强班级的活力和凝聚力。
•沟通与反馈:通过交流、定期反馈和评估,领导者可以及时了解成员的意见和需求,以便及时调整班级管理策略。
(完整版)10488班级管理学

第一章小学班主任与小学班级管理第一节班级与班主任一、班级同一年龄段,发展水平相当的一群学生根据学校的安排固定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班;又因为班处在一定的骄傲与阶段上,这就是级。
班级是一定年龄阶段、发展水平相当的一群学生组成的学校教育基层组织。
(一)班级是班级授课制的产物率先提出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十七的著名教育家埃拉莫斯,但班级授课制工人的奠基人是17世纪结课的打教育家夸美纽斯。
(二)班级是一种教育组织二、班主任班主任是学校中的一种管理角色,他(她)对学校中的基层教育组织——班级发挥管理的职能。
班主任这种角色也有自己的特殊性:班主任不仅的班级的组织者,同时还是教育者,是发展中的儿童的精神关怀者。
①学校班级的出现产生了对班级管理者的需要②班主任是一种特殊的管理角色。
他的教师的角色和管理者的角色游常常是融合在一起的。
在管理中实施着教育,在教育中实施着管理。
由于班级管理者是教育组织的管理者,他的管理对象是作为受教育者的人,在这种管理中应当充满着精神关怀的色彩。
三、小学班级与小学班主任①小学班级(特点)1、小学班级是少年儿童的学习组织。
2、小学班级中平行的少先队组织3、小学班级是一个班队合一的或具有双重性质的组织。
在小学的班级里存在这两个平行的组织——班级行政组织和少先队组织,因为班级组织和少先队组织是同样的成员组成的,所以小学班级实际上是一个班队合一的组织,或者说它是具有双重性质的组织。
同一群人两个组织,但两个组织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班级作为一个少年儿童的学习组织,是小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主要是为把小学生培养为合格的公民服务,而它作为少先队组织,则是为把少年儿童培养成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②小学班主任1、小学班主任的角色定位: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骨干力量。
2、小学班主任的双重管理者角色:既是班主任,有时少先队辅导员。
③小学班主任工作是一种专门性的工作第二节班级管理与小学班级管理一、管理简说管理是社会组织活动中的现象,它是组织管理者运用自己被赋予的领导权利,采取计划、组织和协调等管理措施,为实现组织目标开展的活动。
管理班级方法和技巧

管理班级方法和技巧班级管理是指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技巧,使得班级内部秩序良好、学习氛围浓厚、人际关系和谐,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班级管理方法和技巧:一、建立明确的班级规章制度1.充分征求学生意见:班级的规章制度应该是学生参与制定的,在制定过程中,教师应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2.规章制度的公平性与合理性:班级规章制度应该公平合理,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过于苛刻或过于宽松,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成长发育特点等。
3.规章制度的明确性:班级规章制度要条理清晰,内容明确,让学生能够理解和遵守,同时规章制度要具有强制力和可操作性。
二、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1.培养良好的学风:教师应该多次教育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2.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解决人际关系问题,倡导班级同学之间相互尊重、友善交往,鼓励同学之间的帮助和支持。
3.培养积极向上的班级活动: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富有创新性、有趣的班级活动,如班级文艺晚会、科技展览等,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同时增强班级凝聚力。
三、及时有效的班级管理策略1.责任心强的班干部:教师应该在班级中选拨成绩好、品德优良的学生作为班干部,使其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组织能力,能够有效地管理班级内部事务。
2.及时处理问题与纠纷:教师对于班级内部存在的问题和纠纷应该及时处理,不能拖延或者不闻不问,以避免问题扩大和影响班级的正常运转。
3.教师的示范行为:教师是班级的榜样,应该以积极向上的态度示范给学生,注重修养、语言文明,以及讲究仪态端庄等,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
四、灵活多样的课堂管理方法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讲授、讨论、实验、示范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加课堂的多样性和活跃性,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定期进行个性化辅导: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定期进行个性化辅导,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
班级管理学

填空题1、班级具有以下特点:学习性、不成熟性、教育性、社会性2、班级管理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化功能、选择功能、个性化功能、保护功能、调整功能。
3、班级授课制是社会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班级管理随班级授课的产生而产生。
4、夸美纽斯的考试制度认为学校的考试分为六种:学时考查、学习考查、学周考查、学月考查、学季考试、学年考试。
同时,他认为维护纪律的办法有不断地监视、谴责、惩罚。
5、思想教育本身也是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实习思想管理,须注意:在班级管理中要伴之以必要的思想教育;要了解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中的需要及需要结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1、科学的思维方式一般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严密的逻辑性、准确的预见性、深刻的批判性、全面的广泛性、机智的灵活性、巧妙的敏捷性。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直接决定了他认识问题的方式,也制约着人们解决问题的方式。
因此,科学的思维方式是班主任重要的业务素质之一,主要包括:“求同”与“求异”并存的思维方式、“分析”与“综合”并存的思维方式、“集中”与“发散”并存的思维方式、“慎独”与“开放”并存的思维方式。
2、班主任劳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⑴班主任劳动的积累性⑵班主任劳动的事务性⑶班主任劳动的消耗性⑷班主任劳动的持续性⑸班主任劳动的创造性。
3、班主任选用的原则是:⑴方向性原则;⑵民主性原则;⑶合理性原则;⑷有效性原则;⑸发展性原则。
4、集中思维是根据已有条件,遵循单通道和唯一方向的思维方式,其特点是单向性和集中性。
发散思维则遵循多通道方式,沿着不同的方向选择不同的道路去寻找答案,其特点是思维活动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5、慎独是指在思维活动中有个人的主见,不受外界影响和左右的一种思维方式,其特点是思维活动的内倾性和封闭性。
开放是指在思维活动中与外界频繁交流信息并吸收其中有益成分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是思维活动的开放性和外倾性。
6、幽默是一种有价值的思维品质,变现为机智处理复杂问题的应变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管理学》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 我国战国末期,将大学教育分成“小成”与“大成”两个阶段的教育论著是()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中庸》2. 在国外,对班级以及班级授课制作出概括性的叙述和理论证明的教育家是()A.昆体良 B.弗·培根 C.夸美纽斯 D.卢梭3. 陶行知先生曾推广过学生教学生、学生教成人的()A.导师制 B.小先生制 C.设计教学法 D.德可乐利法4. 创行“道尔顿制”这种影响较大的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A.帕克赫斯特 B.克伯屈 C.盖哲尔 D.梅奥5.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战略是在A. 1957年 B. 1938年 C. 1983年 D. 1992年6. 假设人的本性是厌恶工作的理论是()A. x理论 B. y理论 C. z理论 D.人际关系理论7.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中讲的“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指的是学生中的()A.正式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小帮派 D.小团体8. 奥地利生物学家冯·贝塔兰菲创立的指导管理科学的理论是()A.系统论 B.控制论 C.信息论 D.协同论9. 学生做自我鉴定和小组评议,主要集中在()A.学期初 B.学期末 C.学期中 D.学期任何阶段10. “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
”这句高度评价家庭教育作用的话的说者是德国教育家()A.赫尔巴特 B.福禄倍尔 C.第斯多惠 D.凯兴斯泰纳11. 在他们身上,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经常互相斗争,不断向两极分化。
因此,扶优抓差,长善救失,对他们尤显重要。
这主要针对的是()A.优秀生 B.后进生 C.中间生 D.插班生12. 提出控制论的是美国数学家是()A.申农 B.道格拉斯·麦格雷戈 C.威廉·大卫 D. N·维纳13. 在我国,注重研究学生、“因材施教”思想的最早提出者是思想家,教育家()A.周公旦 B.孔子C.墨子 D.荀子14. 在西方,最早谈到班级教学的教育家是()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昆体良D.夸美纽斯15.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句话出自我国古代教育论著()A.《论语》 B.《孟子》 C.《学记》 D.《劝学》16. 提出“平行影响”原则的苏联著名教育家是()A.克鲁普斯卡娅B.马卡连柯C.凯洛夫 D.苏霍姆林斯基17. 我国清末最早实行班级授课是在()A.1840年B.1862年 C.1888年D.1902年18. 创立“设计教学法”这种影响较大的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A.华虚朋B.赫尔巴特C.渥特D.克伯屈19. 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重要教育文件是()A.《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 美国著名教育家帕克赫斯特提出的班级教学改革的制度是()A.葛雷制B.德可乐利法 C.道尔顿制 D.文纳特卡制21. 教师工作无时空界限,“紧张的早晨,战斗的中午,疲劳的晚上,干不完的星期天”,这体现了教师()A.意识的师表性 B.意志的坚韧性 C.情感的向师性 D.工作的无私性22. 提出系统论的奥地利生物学家是()A.威廉·大卫B.申农 C.冯·贝塔兰菲D.N·维纳23. 定期家访,加强校内外信息交流体现了班级管理中的()A.整体效益原则 B.民主管教原则 C.反馈控制原则 D.动态发展原则24. 假设如果环境良好的话,人们并不是不喜欢工作,而是视工作为游戏一般的自然。
这一理论是()A.X理论 B.Y理论 C.z理论D.需要层次理论25. 在构成班级的四个要素中,处于主体的是()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班级教育环境 D.班级教育的内容26. 普通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是()A.班级 B.教室 C.墙报 D.课外活动27.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的时间是()A.1980年 B.1983年 C.1986年 D.1993年28. 学校教育产生的时间是()A.原始社会早期 B.奴隶社会初期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初期29. 美国教育家渥特于1908年所创立的一种班级制度是()A.道尔顿制 B.文纳特卡制 C.设计教学法 D.葛雷制30. 目前,美国小学流行由一名教师负责一个班级的全部科目的教学任务,这种制度被称为是()A.不分级制 B.科任制 C.包班制 D.双重进度制31.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这说明了()A.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多开端性 B.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反复性C.思想品德的形成是自我教育的过程 D.思想品德的形成的实践性32.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动力是()A.身心内部的矛盾斗争 B.自我教育 C.活动与交往 D.新陈代谢33.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马斯洛在研究了人的行为之后,提出的一种理论是()A.人际关系理论 B.精神需要理论 C.关于人性的理论 D.需要层次理论34. 奥地利生物学家冯·贝塔兰菲创立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种重要理论是()A.控制论 B.信息论 C.系统论 D.耗散结构理论35. 班主任是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起()A.主要作用 B.指导作用 C.主体作用 D.主导作用36.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B.教育学生遵守纪律C.组织和建设良好的班集体 D.做好学生的操行评定37. 在国外,班级制度产生在()A.中世纪B.文艺复兴末期. C.18世纪D.20世纪初叶38. 夸美纽斯论及班级授课制理论的《大教学论》一书出版在()A.公元一世纪B.1632年C.1640年D.公元19世纪39. 提出“文纳特卡制”这种影响较大的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A.帕克赫斯特B.渥特C.华虚朋D.克伯屈40. 美国教育家渥特创立的班级教学改革的制度是()A 德可乐利法B.葛雷制C.道尔顿制 D.卢梭41. “自然后果惩戒法”的提出者是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A.爱尔维修 B.狄德罗 C.伏尔泰 D.卢梭42. 我国古代哲人管仲讲:“衣食足然后知荣辱”,与之近似的外国行为科学理论是()A.人际关系理论 B.人性理论 C.z理论 D.需要层次理论二、多项选择题1. 教育管理、学校教育管理、班级管理在下列因素中,相同的因素是()A.管理者B.管理目的C.管理职能D.管理层次E.管理范围2. 研究班级管理科学有以下两个主要原则()A.实事求是理论实际统一B.批判继承C.历史分析D. 实验研究E. 党的方针政策为依据3. 1901年12月,清光绪帝下令全国()A.建同文馆B. 兴学堂C.废科举D. 维新变法E.忠君尊孔4. 文纳特卡制的主要特点是提倡()A. 学校社会化B.教育对象普及化C.教学个别化D. 教育目的世俗化E.教学心理学化5. 要想使人的情感和欲望符合群体的需要,主要依靠()A. 个人品质B. 社会影响C.个人努力D.社会制约E.社会习惯6. 班主任的基本职责从工作范围讲,除“班级管理中育人”外,还有()A.课外活动中育人B.传授知识中育人C.生产劳动中育人D.指导生活中育人E.家庭教育中育人三、填空题1. 班级管理的内涵是把一个班级内的教育、教学和日常班务等进行的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以期协调班主任和其他教育力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以形成良好的班级集体,最大限度地实现的微观管理工作。
2. 马卡连柯主张,在集体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3. 社区是指占有一定地域的人口群体,并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经济、政治和科技文化活动而组成的相对独立的。
4. 内化就是人们接受社会行为规范并把规范变成自己的东西,变成指导自己行为的过程。
5. 班主任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的知识。
6. 我国班集体形成的主要阶段有:班级的组建阶段、形成阶段、巩固发展阶段和阶段。
7. 教育学和班级管理科学,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以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8. 周恩来同志在天津南开中学上学时,就组织并领导了当时的进步运动,为他以后的革命生涯奠定了基础。
9. 教师心理结构是由其教书育人的职业意识、因材施教的职业技能和的职业行为这三个要素构成。
10. 班主任是受学校委派,负责一个班全面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
11. 班级管理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对培养什么样班级的设想,即班集体发展的。
12. 在管理的诸要素中,人是最积极、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
因此,管理者在从事班级管理中,必须树立以为出发点的思想。
13. 班级管理既要符合社会需要,又要适合。
14. 班级教学产生的根本动因是。
15. 德可乐利把学生所学课程分为个人和两大类。
16.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的最高层次是。
17. “三论”是指:系统论、控制论和。
18. 学校内部各方面教育力量的协调者是。
19. 班级管理是整个教育管理和学校管理中一个具体、细致而又极其重要的_____管理。
20.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动力在于_________内部的矛盾斗争。
21. 听课是学生学习过程的____________环节,是学好功课的关键。
四、判断题1. 17世纪初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名著《大教学论》中,奠定了班级教学的理论基础。
()2. 在我国学校,班集体被视为教育,教学的对象。
()3. 班级管理科学与班主任工作原理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
()4. 在我国,有学校的地方必然就有班级,但有班级的地方,不一定就有班集体。
()5.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期的反复的教育影响的结果。
()6. 就学生的教育而言,班集体是一种教育的途径。
()7. 符合教学卫生的要求,有利于智力开发是班级授课制的两个最主要优越性。
()8. 在学习和研究班级管理时,要防止的两种倾向是:“唯理论”和“唯经验”。
()9. 美国教学家N·维纳和申农所创立的理论分别是系统论和符号论。
()10. 对于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不能一概视之为“帮派”、“小集团”而加以贬斥。
()11. 在一个班集体之中,学生干部与学生群众之间,是一种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12. 金钱可以刺激人的积极性,但它不是唯一的动力。
()五、简答题1. 简析集体与群体的原则性区别2. 班级组建阶段的工作任务主要有哪些3. 简析班级制度产生的历史基础4. 简述班集体对社会大环境影响的主要表现5. 简述班级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6. 简述班主任道德品质的内容7. 马卡连柯提出的社会主义集体的四个基本特征是什么8. 简述班级管理现象形态的六个主要特点六、论述题1. 试论班级管理的“影响整合律”2. 试论班级人际关系的特点及良好班级人际关系的意义3. 试评价班级管理制度(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度)的优越性4. 试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5. 试论班级管理的“定向适应律”6. 试评价班级制度的历史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