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合集下载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解析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解析


1.“人是能思想的苇 草”概括了人什么 样的特点?
人的渺小、脆弱, 在大自然面前的不 堪一击。
2.为什么说人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思想既然是 无与伦比的东西,为什么又说它有缺点又是卑贱 的?

2.因为人是高于自然的,在自然界中人有着绝对的优 势,它的优势表现在精神上,在他的思想上,思想可 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质,可以通向无限,这使得人在 自然中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所以说: “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欲念和强力是我们行为的一切根源”,人们总是被 许多虚幻、邪恶的欲念包围着,它驱使人们追求享乐、 追求安适、追求衣食温饱,追求天伦之乐,人们永远 不会满足于此,妄想得到更多得更高的来自别人的关 怀,所以思想难以超越这些虚荣而真实地生活。这就 是思想的缺点。
10
文章小结
内容总结: 文章的核心观点: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即:人之伟大源于他拥有思想。
文章主旨: 人很脆弱,伟大之处在于人能思想,人 应该努力地“好好思想”。
11
阅读思考
1.“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概括了人什么样的特点? 2.为什么说人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思想既然 是无与伦比的东西,为什么又说它有缺点又是 卑贱的? 3 .如何认识人是可悲与伟大的统一体?
3 .如何认识人是可悲与伟 大的统一体?

人在大自然面前不堪 一击。人有了思想渺 小的人变得高贵和有 尊严。人因为思想, 可以概括宇宙。
阅读探讨问题

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即:人之伟大 源于他拥有思想。
作者以“苇草”为喻说明什么?为什 么要这样比喻?
◆形象写出人的渺小、脆弱, 在大自然面前的不堪一击。 这样比喻是为了衬托出思 想的力量:思想使渺小的 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宇 宙的浩大,能毁灭脆弱渺 小的人;人却因为思想, 可以概括宇宙,这就是人 在宇宙中的全部尊严。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成就不止于此
ppt链接-----帕斯卡尔的数学成就
前期科学→后期哲学→课题
发言
猜测或联系物理压强单位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作为思想家的帕斯卡尔,学生肯定陌生,但作为科学家的帕斯卡尔,学生会耳熟,但对他的了解并不充分,所以在科学成就的展示中,学生的兴趣会一步步被激活。
二、朗读感知
2、思考:文中概括了人的几个本质特点?(ppt)
②著书立说(如孔孟等)
③取得科技成就
(牛顿等科家)
④改变社会制度,推动社会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等)
结合自身的积累与经验,通过交流与讨论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哲学观点。
五、小结
人生苦短,但只要我们赋予它思想,它就不再短暂,不再脆弱,不再渺小。
六、书写触动
写信条激励自己做一个能思想的人
七、推荐阅读
周国平《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脆弱
渺小
能思想
1、个别读
分段
2、带着问题自由读
倾听文本的声音
感受作者的思想
三、文本研读
1、帕斯卡尔是如何形容人的脆弱的?
你对人的脆弱有什么感触?
基于学生发言展示ppt 相册
图片
周国平《直面苦难》
帕斯卡尔的脆弱
2、帕斯卡尔是怎么形容人的渺小的?
引导联系苏轼《赤壁赋》中的感受:“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那我可以说只要有思想就是伟大的吗?
引导思想的具体指向:
伪思想
知识、认识
想法、观念
雷锋、吴菊萍……他们不曾著书立说,也没有什么发明创造,他们是以高尚思想做指导下的行为震撼了同时代的芸芸众生。
道德品质
经过我们的分析探讨,帕斯卡尔所说的形成人的伟大的思想应该是:ppt好的

人是一根苇草读后感

人是一根苇草读后感

人是一根苇草读后感引言《人是一根苇草》是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的著名思想作品,出自他的随笔集《偶像破坏者》。

这本随笔集以寓言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关于人类本质和存在的思考。

本文将从通过阅读这篇作品所获得的启示和感悟进行探讨。

主体1. 人类的脆弱性在《人是一根苇草》中,帕斯卡尔通过比喻将人类比作脆弱而渺小的苇草。

苇草易被风吹倒,正如人类在自然力量和命运面前显得虚弱。

这让我想到人类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常常感到无助和渺小。

帕斯卡尔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谦逊和敬畏之心,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不足,同时也要珍惜和善待自己。

2. 生命的无常性作品中还揭示了人类生命的无常性。

帕斯卡尔以一根苇草折断的命运来比喻人类的生命,这表达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不可预知的变数使我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学会接受和适应,珍惜当下,不断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3. 人类的渴望和追求在作品中,作者提到人类倾向于通过追求无止境地满足自己的欲望,但往往无法真正获得满足。

这让我不禁思考起人类的内心世界。

我们总是在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和更多的欢愉,但往往发现物质和享乐带来的快乐是暂时的。

帕斯卡尔告诉我们,真正的满足与幸福并非只来自外部环境,而是源于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4. 对待他人的关爱和理解在作品中,帕斯卡尔提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常常忽视他人的存在,忽视他们的苦难和需要。

帕斯卡尔通过苇草和人类之间的类比告诫我们,要关注和关心身边的人,尊重他人的存在,理解他们的需要和痛苦。

只有通过尊重和关爱他人,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珍视自己的生命。

结论通过阅读《人是一根苇草》,我深深感受到了帕斯卡尔对人类的深刻思考和关怀。

他用苇草比喻人类的脆弱性和命运,揭示了生命的无常性和人类的渴望和追求。

同时,他提醒我们要关心和珍惜他人,用温暖的心去对待他们。

这本作品给我带来了对生命意义和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唤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共鸣,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恩身边的一切。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

构造SWOT矩阵
在构造SWOT过程中,将那些对公司发展有直接的、重要的、大量的、迫切的、 久远的影响因素优先排列出来,而将那些间接的、次要的、少许的、不急的、短 暂的影响因素排列在后面。
案例:1997年香港邮政对特快专递业务单元做的SWOT分析
•特快专递服务推出较早
•特快专递过去的形象不太
•技术支持较强 如电子追踪

S 服务
W •认知率不高
•以邮局为服务终端,服务网 络覆盖面广
•可靠性与速度不及私营公 司
•私营速递公司多以大公司 为主要客户
•香港近年经济不太景气,外 部环境不利
O •中小机构、个人的需求得 T •速递业竞争对手林立,正面
不到满足,是个被忽视的市
冲突可能招致报复

制订行动计划
制定计划的基本思路是: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弱点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
思想录原是帕斯卡尔一部未完成的手稿。 书中并没有建构思想体系,只是记录偶尔 闪现出的思想。这些零星无序的思想比逻 辑演绎的思想更加真实、细致,是一种智 慧而不是胡思乱想。因此与蒙田的随笔集、 培根的人生论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 哲理散文三大经典。
预习展示
❖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即:人之伟大 源于他拥有思想。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
This template is the internal standard courseware template of the enterprise
人是一根能思想 的 苇草
[法]帕斯卡尔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所体 现的深刻含义。
3 、读写结合,仿写或尝试着将理性 的思考与真挚的感情相结合写一个 片断式的杂感。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1.1 教材内容本次教学的重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中的一篇课文,名为《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

这篇课文属于随笔散文,是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所写,被认为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课文用苇草的形象比喻人,强调人拥有思考、认知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需要达到以下目标:1.理解作者措辞、句式的意图和含义;2.理解并掌握课文的主旨及核心观点;3.能够恰当运用相关的词汇及表达方式,准确表达个人的意见和看法;4.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能力,引导学生思考人的价值和意义。

1.3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的主旨及核心观点;2.掌握课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式;3.能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二、教学过程2.1 导入环节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在课前读完课文,并对课文进行简要概括。

2.2 讲解阶段1.首先,上课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回顾或提问来引导学生进入主题;2.然后,教师对课文中比较难懂的句子和词汇进行讲解,并通过例子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3.接着,教师在学生的帮助下解析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并对课文中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4.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去反思和关注自身的知识结构,并与学生共同思考和讨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以及人的思考和价值观的塑造等方面的问题。

2.3 活动环节设计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以下为两个活动设计:活动1:自己是一根苇草要求学生以自己是一根苇草的角度写一篇短小的文章,表达出自己对人文主义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活动2:精准词语比较让学生对比课文中出现的“人”与“苇草”,挑选其中一段对比来进行词语分析和比较。

比较时,要求学生准确用课文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精准词语对二者进行描述,体验词语要发挥最佳的美感效果。

2.4 总结回顾通过学以致用的教学活动,教师再次强调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个人理解与思考,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以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为例历本121 张杰 12020152“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是出自帕斯卡尔《思想录》中的一句名言。

这句话的意思是将人比作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将人比作苇草形象写出人的渺小、脆弱,在大自然面前的不堪一击。

这样比喻是为了衬托出思想的力量:思想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

宇宙的浩大,能毁灭脆弱渺小的人;人却因为思想,可以概括宇宙,这就是人在宇宙中的全部尊严。

作者把思想看作人之所以为人及人超出其他万物的标志。

因为人是高于自然的,在自然界中人有着绝对的优势,它的优势表现在精神上,在他的思想上,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质,可以通向无限,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所以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革命家、教育家。

辛亥革命后,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5年在法国发起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及华法教育会,提倡留法勤工俭学。

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他一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努力奋斗,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西方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 对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方面:(一)体、智、德、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思想1912年4月,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一文,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他说:“五者,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者也。

”他认为,“军国民主义为体育;实利主主义为智育;公民道德及美育皆毗于德育;而世界观则统三者而一之。

”1920年他发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文中,系统提出体、智、德、美四者和谐发展的主张。

他认为:普通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健全的人格”。

这种教育内分四育:“(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

”“这四育是一样重要,不可放松一项的。

从《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中领会思想的重要性

从《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中领会思想的重要性

从《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中领会思想的重要性作者:任留林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25期《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是高中人教版必修4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选自帕斯卡尔的《思想录》,该书与《培根论人生》《蒙田随笔集》被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是一篇哲理性很强的文章,全文洋溢着理性的光芒。

这篇文章说明了思想对人的重要性,人因有思想而伟大、高贵、有尊严。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人认识到思想对人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讲授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品读法、例举法、探究法、讨论法、启迪法。

通过理解文章关键语句,品读重要文段,领会文章的主旨,从而把握文章的核心——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通过结合实例,从而理解人因能思想,所以伟大、高贵、有尊严。

进而启迪学生要努力好好地思想,做一个会思考,有思想的人。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因有思想而伟大。

他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被世人尊称为“孔圣人”“至圣”“万世师表”。

他就是孔子,他曾周游列国游说诸侯14年,一生可谓颠沛流离,结果他失败了。

但是,如今全世界的孔子学院有将近500所,孔子庙就有1300多座。

阳历9月28日是孔子的诞辰日,也被称为“国际孔子文化节”。

可见,如今孔子的思想光茫照彻了全世界。

记得,当年法国伏尔泰来中国他就惊呼了,他惊呼什么呢?他说:“中国没有神,但为什么中国社会井然有序?可谓国泰民安。

”结果,他发现中国有儒家思想,是儒家的思想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当然,他的“爱”“仁”“礼”思想对任何社会、任何人类都是适用的。

20世纪90年代在法国巴黎的一次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会上,与会的70多位学者发表了一项声明:人类如果想在未来的世纪里找到一条生存道路,必须到中国两千年前的孔老夫子那儿去寻找智慧。

他的智慧就是他的思想,他也正因他正确的思想被认可才受推崇。

他是我们心中的思想伟人,他因思想而伟大。

像他这样因思想伟大的人还有很多,比如近代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他的伟大之处在于提出的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方针原则,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和党的建设方面做出的不朽贡献,他对社会主义建设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正确思想。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读后感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读后感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读后有感一个能思想的芦苇-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我说:“人是一个有思想的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她是一个有思想的芦苇。

“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所以,人们可以创建各种珍品的发明,人类居住的地球的其他行星相比,是更加辉煌的。

能想到的苇草,人类比其他动物更先进的,他们始终站在身高比其他生物比其他生物外,更重要的,自然就成了整个地球的主人。

能想到的苇草。

让陈冠希发明了电灯。

在这种方式中,人类觉得它在夜晚明亮的,至少不亮油灯,遭受滚滚浓烟。

能想到的苇草贾生演绎浪漫偷香,李白的杯中酒,让他无限的情感,曹雪芹的梦想眼泪成就了他的代表作“红楼梦”或多或少深闺的“牡丹亭”的忧郁和疯狂的女人。

可以认为苇草,所以我叹息道,“任你红尘滚滚,从微风悦”的那种潇洒,对不起宋代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女诗人,会感觉杜甫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突然有怜悯感伤葬花人尹同”,一旦春天做红颜老,花落亡我不知道“。

能想到的苇草。

因此,我们在世界各地的人类非常明亮,非常令人兴奋的,每一个角落,会有感人的故事的人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感受。

能想到的苇草。

所以,我会高兴,我会担心的,快乐是美丽的,美好的,令人担心的是丑陋的。

不记得是哪个哲学家告诉我,“事物都是有两面性”,他说:“人们可以思考的芦苇”也是同样的!,“和平的天空的云缠绵,恐怖分子是难以捉摸的,无数无辜的伊拉克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战争。

然而,我们希望看到这一切的最后一件事,是因为“人们可以认为造成这一点,我们也不能否认它吗?能想到的苇草。

所以,朋友们,这个想法是高尚的没有考虑。

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了我们的想法。

“只要它也被认为,作为证明人是活的,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

朋友,只要你还活着,你将能思想,这意味着一切都可能发生。

不过,聪明的朋友,我们必须让我们的思想产生有益的影响,而不是有害的副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在西方近代学术史上,有不少思想经典是以古老的语录体形式写成的,尽管与那些一板一眼、逻辑谨严的学院派主流著述相比,它们往往显得零乱而散漫,但实际上它们兼容了哲学与诗的特质,既有凝重、冷峻的沉思,又不乏炽烈的情感与飞腾的想象,既是对世界普遍本质的理性思辨,又是极个性化的人生体悟。

在阅读的时候,你用不着费力去梳理全书的逻辑,若是有心,一个意蕴深邃的句子就足以将你打动,让你与作者精神相通、意气相投。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BlaisePa-scal,1623-1662)的《思想录》就是这类经典中一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文本,其思想的幽深、繁复丝毫也没有影响它的声名远播,丝毫也不妨碍不善抽象思维的普通读者对它的接受,因为它的精髓尽皆凝聚在一个令人难忘而又促人覃思的生动比喻上:“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
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

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

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这段文字的开头与中国古典诗文中的“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苍凉意境很有几分相似,传达出对人的自然生命的脆弱性的一种无奈体认。

但是,这却绝非单纯的感伤情绪的流露,因为作者并没有将人简单地比附为草木———“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与“苇草”两个意象的叠加产生了诗性的张力,将人表述为一种矛盾的、辩证的存在,其中蕴涵着精神与物质、理性与感性、伦理的尊贵与自然的卑微等相反相成的关系。

作为一种物质生命,“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但作为世间唯一能思想的动物,他却比整个宇宙更高贵。

“人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悲惨,一棵树是不会认识到这一点的。

因此,看到自己的悲惨,这是可悲的,但看到自己的悲惨,同时又是伟大的。

”正是人对自己有如草芥一般脆弱和微末的处境的自觉体认成就了人的崇高与庄严。

帕斯卡尔的这种表述是颇具历史意义的。

他所生活的17世纪正是西方思想史发生大转折的时代,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中世纪的丧钟已然敲响,神的阴影日渐消退,人性的光辉得到持续浓墨重彩的突显。

然而,对于人本身的不同看法,却使欧洲的人文思想界出现了巨大的分裂,简单来说,以英吉利海峡这一地缘标志为界,哲学家们分成了两大对峙的思想营垒———英国经验主义和大陆理性主义,他们最根本的分歧在于是以感觉还是以理性作为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英国经验哲学以培根和洛克为代表,认为人的天性有如空空如也的“白板”,除身体感觉之外一无所有,他的所有知识和意念都来自感官经验的积累;而大陆理性主义则有两个最著名的口号,一个是帕斯卡尔的同胞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另一个就是帕斯卡尔本人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在笛卡尔看来,一切从后天经验习得的知识都是靠不住的,必须像对待那些吃进肚子里的腐败食物一样,将它们吐个干净,换言之,就是要对我们所见、所闻、所感、所知的整个世界进行彻底的质疑和反思,但反思到最后,却有一个无论如何不能被怀疑的原点,这就是怀疑者的反思(或者说是“理性”)本身。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笛卡尔说,我思考,所以我存在,“我思”是“我在”的基础。

在与经验主义对峙这
一点上,帕斯卡尔的思想和笛卡尔十分接近:“我很能想象一个人没有手、没有脚、没有头(因为只是经验才教导我们说,头比脚更为必要)。

然而,我不能想象人没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块顽石或者一头畜生了。

”人之所以为人,并不在于他有能够感知外部世界的身体,而在于他拥有内在的理性禀赋———“思想”,因为相对于大千世界,人的身体感觉实在太有限了:“声音过响令人耳聋,光亮过强令人目眩,距离过远或过近有碍视线……我们既感觉不到极度的热,也感觉不到极度的冷。

”然而思想却可以使人超越宇宙空间的极限:“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但与笛卡尔不同的是,帕斯卡尔的理性主义思想不仅仅来自抽象的理论思辨,更是一种真切的生命体验。

这位英年早逝的哲学家在他短短三十九年的生命当中,有一多半时间是在病魔缠身中度过的,才十八岁身体就开始羸弱不堪,二十刚出头就发生过中风,糟糕的健康状况甚至令他终生没有结婚。

正是这种切肤之痛使他相信一个人的自然生命同一棵苇草没有什么区别,脆弱到可能因为一口气、一滴水而被毁灭。

然而另一方面,帕斯卡尔又实在是世间罕见的天才。

他生长在一个税务员的家庭里,多少有些专制的父亲强迫他学
习语言,却禁止他接触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

但他在十二岁的时候便以看似顽童涂鸦般的方式,无师自通地掌握了欧几里德几何学,据说老帕斯卡尔曾一度将家里的《几何原理》藏得严严实实,直到有一天他惊讶地发现儿子竟然自行推算出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定理。

十六岁,帕斯卡尔以一篇《圆锥曲线几何》论文轰动了法国学术界,并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帕斯卡定理。

十九岁,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手摇计算机。

后来他又对极限概念做出了精彩的阐述,为莱布尼茨发明微积分奠定了基础。

在数学之外,帕斯卡尔的物理学成就同样为人称道,除了著名的《真空论》,也许只要提一下“帕斯卡定律”就够了,今天但凡学过中学物理的人都不会不知道这个名字。

当然,就更不要说他作为《思想录》的作者在哲学史上占据的崇高地位了。

一个如此脆弱的躯体内竟蕴藏着如此巨大的思想能量,帕斯卡尔本人不正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吗?对于他的一生,恐怕没有比这个比喻更为贴切的评述了。

固然,“思想成就人的伟大”,但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我思”的伟大是否就能够克服或抵消“我在”的脆弱?“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就不再是苇草了吗?帕斯卡尔的回答是否定的。

“想伟大,却看到自己是渺小的;想幸福,却看到自
己是不幸的;想完美,却看到自己充满了缺陷。

”帕斯卡尔发现了人的认识与意志、现实与理想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

尽管人可以凭借自身的理性创造出灿烂辉煌的文明,但这文明的根基却是空虚的、不坚实的:“我们心急如焚,渴望找到一块坚固的陆地,找到最后一块永远不会陷落的地基,以便建造一座通向无限的高楼。

然而,整个基础却爆炸了,大地裂开了。

我们看到的只有深渊。

”这个深渊便是死亡所带来的虚无与绝望,作为会思想的动物,人可以意识到死亡的存在,却无力用理性对它做出终极的阐释,“看到人类的盲目与可悲,仰望着全宇宙的沉默,人类被遗弃给自己一个人而没有任何光明,就像是迷失在宇宙的一角,而不知道是谁把他安置在这里的,他是来做什么的,死后又会变成什么,他也不可能有任何知识;这时我就陷于恐怖,有如一个人在沉睡之中被人带到一座荒凉可怕的小岛上而醒来后却不知道自己是在什么地方、也没有办法可以离开一样。

”由于理性的这种局限,人的一切自我意识都变得不确定了:“我不知道我的身体是什么,我的感官是什么,我的灵魂是什么,以及我自己的那一部分是什么———那一部分在思想着我所说的话,它对一切,也对自身进行思考,而他对自身之不了解一点也不亚于其他事物。

”尽管帕斯卡尔是大陆理性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但他的思想显然已经超越了笛卡尔式的理性主义框架,“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比“我思故我在”多
出来的问题意识就在于,“我思”并没有被确定为“我在”的无可置疑的终极依据,而是受到了人的存在结构本身的限制———再伟大的思想也只是一根苇草的思想。

“就像我不知道我从何而来一样,我也不知道我将走向何方。

我只知道,在我离开这个世界时,要么将陷入虚无之中,要么将落到一个愤怒的上帝的手里。

我不知道这两种可能中哪一种将是我永远的归宿。

”在生命的最后一段岁月里,帕斯卡尔弃绝了一切社交活动,像苦行僧一样住在修道院里沉思祷告,在“虚无”与“上帝”之间,他最终选择了后者。

但是,这种信仰的选择并不代表帕斯卡尔要重返中世纪的蒙昧教条,因为他在阐述自己的宗教观时说过:“亚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不是哲学家和学者的上帝。

”不认同《圣经》中著名先知们的上帝,即意味着在信仰问题上不接受任何权威和教条,而只听从内心的召唤。

帕斯卡尔的宗教信仰并非对理性的简单否定,而是在将自己的理性发挥到极限的时候,一种直觉的自然出场:“顺从就是运用理智,真正的基督教就在其中了”,“理智的最后一步,就是要承认有无限的事物是超乎理智之外的”。

其实,就思想史意义而言,帕斯卡尔真正的重要性并不在于他信仰一个怎样的上帝,而在于对人和理性的辩证思考,他一方面与笛卡尔等人一道开启了西方哲学的近代时期,而另一方面,当后者还在为一个理性的时代与中世纪进行最后决战的时候,他已开始对这个新时代提出质疑了,从而又成为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先驱。

尤其值得玩味的是,他的如此复杂缠绕的思想竟可通过一个再简练不过的比喻来表述———“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而且正是这个比喻令他的思想历之弥久,行之弥远。

“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

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逾深。

”(陆机《文赋》)帕斯卡尔虽是法国哲人,却显然与中国诗学的智慧深为相通。

参考文献:
(1)帕斯卡尔《思想录》,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

(2)帕斯卡尔《致外省人信札》,姚蓓琴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3)威廉·魏施德《通向哲学的后楼梯》,李文潮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4)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