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论与唯理论3-16—17世纪的经验论与唯理论
近代西方哲学中的经验论和唯理论

代表人物有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等。
二、经验论与唯理论产生的原因和历史背景比较
第一,经验主义和理 性主义两种倾向分别 是经验论和唯理论得 以形成的认识根源。
第二,经验归纳法和 理性演绎法分别是经 验论和唯理论得以形 成的研究方法。
第三,近代英国和欧 洲大陆各国的历史环 境分别是经验论和唯 理论得以形成的社会 土壤。
三、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区别
1、重新论证了知识的价值 在中世纪,“知识是神学的奴隶”,当理性与信仰发生冲突时,理性服从
信仰。但弗朗西斯·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重新恢复了希腊人对知识的 尊重,肯定了人对知识的追求。 2、对经院哲学的批判
①对经院哲学的批判 培根揭露经院哲学脱离实际、脱离自然,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批判了 经院哲学在方法上的烦琐主义和形式主义,认为传统的科学知识的要害在于没 有实用性。 ②培根在对经院哲学的批判中,深刻地揭露了人类人士产生错误的思想根 源和社会根源,为此,他提出“四假相说”。 假相,即盘踞在头脑中的错误观念,使人形成了成见或偏见。主要有四种: A、族类假相(种族假相)——人类天性的普遍缺陷,不以客观事物为尺度, 而是以主观感觉为尺度。 B、洞穴假相——由于个人的特性而产生的成见或偏见。 C、市场假相——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词语使用不当而产生的假相。 D、剧场假相——从各种哲学体系和错误论证方式中移植到人们心中的假相。
四、经验论与唯理论争论的历史意义(2)
经验论和唯理论经过长期论争所取得的成果及暴露的理论缺陷,从正反 两个方面揭示了认识论在以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即实现感性认识和理 性认识辩证结合的必要;而二者的辩证统一,只有在科学的社会实践观的基础 上才能实现。到了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自然 科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地总结了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和无产阶级斗争 的经验,第一次把社会实践纳入认识论,从而把认识和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并 在此基础上唯物辩证地解决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及其它认识论问题, 从而彻底克服了近代欧洲哲学史上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创立 了完全科学的认识论,从而把哲学思想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在哲学 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经验论与唯理论(最全版)PTT文档

经
不
正确: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
正确:理性知识是可靠的 “用眼睛、耳朵以及其他所有感官作出的观察完全是一种欺骗。
倡导社会整体的革命
Cogito, ergo sum 感觉经验 or 理性推理
唯理论 自生自发、不断演进
局限:片面强调感觉经验
院
可
哲
知
学
论
经验论与唯理论对政治哲学的影响
“上本之于古圣王之事”;
局限:片面强调理性思维 “用眼睛、耳朵以及其他所有感官作出的观察完全是一种欺骗。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弗思而矣。”
孟子
弗
朗 西
“一切知识都起源于感觉经验”
斯
培 根
·
“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
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
约 翰
经验”
洛
克
·
勒内·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
Cogito, ergo sum I think, therefore I am
先天综合判断 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
“思维无感性则空 直观无概念Fra bibliotek盲”先天的范畴
后天的经验
经验论与唯理论对政治哲学的影响
自生自发、不断演进
经验论
保守主义
社 会
倡导改良,反对整体革命
政
治
人为、建构、设计
哲
学
唯理论
自由主义
思
潮
倡导社会整体的革命
墨子
三表: “上本之于古圣王之事”; “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发以为刑政,观其中百姓国家 人民之利”
经验论与唯理论
可知论
哲
人能否认识世界
经验论和唯理论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
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
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
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
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它是“唯理论”的对称。
认识论的一种学说。
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
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
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代表。
他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的。
主张经验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类,前者即感觉,后者指反省。
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在其对感性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
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
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
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
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
它是“唯理论”的对称。
认识论的一种学说。
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
十七世纪欧洲大陆唯理论

提出了二进位制
发明了一种手摇计算器
人工智能的想法 倡导各国建立科学院 申请加入中国国籍
“世界上没有两片
完全相同的树叶”
(2)主要哲学思想
① 单子论 是构成世界万物最基本的元素,他不可分 割,也没有形状和体积,看不见也摸不着, 一开始就是精神的产物。 单子具有能动性和可变性,有独立的知觉。 每个单子都不一样,都有独立的生命。 单子之间是有差别的,低级的构成无机物和 植物,高级的构成动物和人。最高级的单子 是上帝。 上帝创造单子,单子组成世界。
出生于日内瓦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 早年“没有意志力、性格平庸、 懒散、轻浮” 没受过几天正规的教育,为 了生存,混迹于贵妇人中间。 《忏悔录》、《爱弥儿》
(2)主要哲学思想
卢梭没有专门的哲学著作详细论证他的哲学 思想。但很多著作中进行过深入的哲学思考。
① 唯物主义经验论
把感觉看作是沟通和区别主体和客体的 枢纽。
“文章能够写得复杂不是更好吗?又何必力 求简明来迁就读者呢?” “德国被康德引入了哲学的道路,因而哲 学变成了一件民族的事业。一群出色的大思 想家突然出现在德国的国土上,就像用魔法 呼唤出来的一样。” ------海涅
2、费尔巴哈(1804-1872)
德国旧唯物主义哲学家 早年入海德堡大学神学系,后转入柏林 大学学习哲学,1826年转入埃尔兰根大学 学习植物学、解剖学和心理学,后获博士 学位,并在该校任教。后因发表反对神学 的著作被辞退,隐居乡间。
(三)十七世纪欧洲大陆唯理论
唯理论:
和经验论相对,认为感觉经验是不可 靠的,理性认识是唯一可靠的。用人 类的理性评判一切。 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
试比较近代认识论哲学中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异同

试比较近代认识论哲学中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异同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论近代西方哲学史是一部经验论和唯理论形成、发展和终结的历史,是经验论和唯理论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促进的矛盾发展史。
把握经验论和唯理论形成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对于提高我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加深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经验论的代表人物: 培根、T.霍布斯、J.洛克、G.巴克莱和D.休谟。
?唯理论的代表人物: R.笛卡尔、B.斯宾诺莎、G.W.莱布尼茨和C.沃尔夫。
?经验论观点:经验论以“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的原则为前提,认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于感觉经验,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感觉经验是认识唯一可靠的来源。
与真知的来源问题相联系,经验论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但忽视理性思维的作用,不能科学的说明知识体系何以能够建立起来的问题;由于经验论者片面强调感觉经验,贬抑理性思维,以至于把感觉看作是唯一的实在,把经验论推向极端,逻辑的走向唯我论和不可知论。
唯理论观点:唯理论把理性直觉和理性演绎看作真理性认识的来源,认为“精神直觉和演绎,就不能获得科学知识”,它强调理性思维的极端重要性,忽视感觉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这使其实际上没能科学的解释知识体系的来源问题;而把知识体系建立在纯粹的理性思维的基础上,必然使知识体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三、经验论与唯理论形成的原因和历史背景的比较近代西方经验论和唯理论对立的形成源于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不同的认识论倾向。
近代认识论一开始就表现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不同倾向。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与传统的认识论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和社会环境有关。
第一,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倾向分别是经验论和唯理论得以形成的认识根源。
从哲学认识论的传统来讲,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倾向,可以追溯到人类认识产生之初。
认识论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一开始就包含着矛盾:它既要靠人类理性思维的抽象概括,又要靠人类感觉器官给它提供经验材料;它既是经验的,又是超验的。
经验论和唯理论总结|近代哲学

经验论和唯理论总结|近代哲学近代哲学中,经验论和唯理论共有八位极其重要的哲学家,这八位凭其鲜明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作为西方哲学史的学习者,必须深刻掌握这八位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编者在此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一级重点知识点梳理一级重点是指各大高校历年真题中反复出现的考题,这些知识点必须完全理解并能够清晰流畅地解释或讲述出来。
1. 四假相(培根)培根是近代英国经验论的开启者。
培根在理论上对经院哲学进行的深刻批判主要体现在“四假象说”上。
所谓假象,即盘踞在人的头脑中的一些错误观念,形成了成见或偏见,使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到真理,严重妨碍了科学的复兴。
根据来源不同把假象分为四类,即族类的假象、洞穴的假象、市场的假象、剧场的假象。
族类的假象是人类天性中普遍存在的缺陷。
由于人类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感觉为尺度,而不是以客观事物本身为尺度,从而陷入主观主义,歪曲了事物的真相。
洞穴的假象指由于个人的特性而产生的假象。
因为每个人的天性、成长环境、所受教育等不同而形成的个人偏见。
这就像一个人站在狭小的洞穴内看事物一样。
市场的假象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由于语词的错误和混乱而产生的假象。
剧场的假象指从各式各样的哲学体系以及错误的论证方法中移植到人们心中的假象。
一切流行的体系都不过是许多舞台上的戏剧罢了。
培根提出“四假象说”的目的是清算经院哲学所散播和灌输给人们的种种迷信谬说、空论和诡辩,以及各种编造的神学唯心主义体系,而且深刻揭示了导致人们主观性和片面性的种种认识论根源。
2.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笛卡尔是近代哲学的奠基者和唯理论的创始人。
笛卡尔从普遍怀疑出发,首先肯定了“自我”的存在。
在他看来,“自我”的存在是完全自明的。
因为,我虽然怀疑一切,但有一件事怎么也不能怀疑的,那就是“我在怀疑”这件事本身,而怀疑活动是思想活动,所以说我在怀疑也就是我在思想。
既然我在怀疑、思想是无可怀疑的,那么作为怀疑主体的“我”的存在也就是确定可靠的了。
经验论与唯理论

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分歧由于主体自身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才构成了哲学史上的长期存在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矛盾和冲突.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主要分歧第一,关于知识的来源问题。
近代哲学中的唯理论和经验论所争论的“知识的来源”问题,主要是有无“天赋观念”的问题。
一般地说,经验论者都主张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否认“天赋观念”,与此相反,唯理论者则否认正确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天赋观念”。
经验论者认为,“我们所有的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获得的”,(霍布斯:《论物体》,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90页)“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
(洛克:《人类理解论》,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366页)在经验论者看来,一切观念都是思维从感官经验的感性内容中归纳、概括、抽象出来的;全部观念都可以还原为感觉和感觉的不同结合形式,凡在理性中的东西,都存在于感官经验的感性内容中;凡是在感性内容中找不到的东西,或者是错误的,或者是超出人的理性之外的;思维的理解作用,只能是基于感觉的观念去表现对象。
(参见邹化政:《〈人类理解论〉研究》,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0页)与经验主义相反,唯理主义者则以不同的形式肯定“天赋观念”。
笛卡儿提出,观念的来源有三种情况:其一是“天赋的”数学、逻辑、宗教、伦理中的一般的抽象的观念和原则,其二是从“外面”得来的,如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其三是“臆造的”根本不存在的观念如飞马、美人鱼之类。
对于这三种情况,笛卡儿认为,“外面”得来的观念与“臆造的”观念一样,都是没有真理性的,而只有“从我自己的本性得来的”一般观念才具有真理性。
这就是说,“真理性”的认识只能是“天赋的”。
莱布尼兹进一步提出,感觉经验只能感知个别的偶然的现象,而不能揭示真理的“普遍必然性”。
他还尖刻地把经验论者说成是像牲畜一样“纯粹凭经验,只是靠例子来指导自己”,因而,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存在。
经验论与唯理论

哲 学 基 本 问 题
人能否认识世界
不可知论
人如何认识世界
感觉经验
or
理性推理
经验论与唯理论
Empiricism & Rationalism
余成苗
亚里士多德的“蜡块 说”
“离开感觉没有人能 够理解任何东西。”
古 希 腊 时 期
柏拉图的 “回忆说”
“用眼睛、耳朵以及 其他所有感官作出的 观察完全是一种欺 骗。”
自生自发、不断演进
经验论
倡导改良,反对整体革命 人为、建构、设计
保守主义
唯理论
倡导社会整体的革命
自由主义
社 会 政 治 哲 学 思 潮
墨
子
三表: “上本之于古圣王之事”; “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发以为刑政,观其中百姓国家 人民之利”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弗思而矣。”
古希腊时期 中世纪时期
亚里士多德
近代西方哲学
英国经验论
唯名论
共相与个别
典 范 形 式
大陆唯理论
柏拉图
唯实论
经验论的代表:培根、霍布斯、洛克和休谟
近 代 西 方 哲 学 时 期
唯理论的代表: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主要分歧
经验论 知识的来源 认识的方法 认识的可靠性 感觉经验 唯理论 天赋观念 演绎法 理性知识
孟 子
弗 朗 西 斯 培 根
“一切知识都起源于感觉经验”
· ·
约 翰 洛 克
“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 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 经验”
勒内· 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
Cogito, ergo sum I think, therefore理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心物二元论与身心交感说
上帝第一方面保证了精神世界(观念体系)的清楚明 白,另一方面也保证了物质世界的真实可靠,而且他 还保证了这两个世界之间的独立性。(二元论) 1,绝对实体 和 相对实体 (1)“实体”的定义 “凡是被别的东西作为其主体并且寓于其中的东 西……就叫做实体 (2)上帝是一个绝对实体,他是自因的 (3)物质和精神是两个相对实体,他们只依靠上帝 而不依靠其他东西而存在。
1,物体是“实体”,物体的属性被称为“偶性”; 实体是不生不灭的,属性是变化无常的。 2,实体是独立的,偶性依附于物体,但不构成物体 的任何部分;偶性是“我们认识物体的方式”,(偶 性主观化)
3,两类偶性:广袤(本质偶性,与实体共存亡)和 色香声音味(主观映像,不是本质的)等。 4,对于实体的唯名论解释——实体没有确切的内涵, 无法证实,只是推理的结果,只是个命名。
5、哲学研究的领域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思维与 存在的关系问题) ——认识论转向
1)有无同一性?如何达成同一的? 2)认识(尤其是真理)的来源和标准? 3)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实体)的关系 4)形成了两条对立 的认识路线。
第一节 早期经验论的代表人物
一,弗兰西斯.培根(1567-1626) 生平
三、约翰.洛克 生平: 1.出身于商人家庭, 父亲是个清教徒。 2.毕业于牛津大学, 担任过驻外使馆的秘书。 3. 结识辉格党的领袖任其 家庭教师和秘书, 后任政府部长。 4.代表著: 《人类理智论》、《政府论》
洛克的认识论学说 (一)白板说 1、对“天赋观念”的批判 (1),不存在天赋的思辨原则,“普遍同意”的东 西是后天形成的。 (2),不存在天赋的实践原则,道德原则是教化的 结果 (3),不存在天赋的上帝观念,上帝是对自然世界 第一因的推测。 2,经验论的基本原则 (1)“凡在理智之中的,无不先在感觉之中”—— 白板说
3、统治者拥有“绝对君权”。 (1)国家是伟大的“利维坦”,具有绝对的权利和 至高无上的权威。 “利维坦”是引用《圣经》中象征邪恶的巨大海 兽,形容统治者要有巨大威慑 (2)统治者的权利不可分割、不可剥夺; 统治者拥有“绝对君权”。 (3)被统治者除了自己的生命权之外,必须转让一 切权利。 “绝对君权”中包含了“君权民授”的思想,
怀疑范围 仅限于思想范围,不涉及实践生活领域。 “永远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运,只求改变自己 的愿望,不求改变时间的秩序” 一、“我思故我在” 1、通过普遍怀疑,最后确立了不可怀疑的东西,即 “怀疑”本身,怀疑就是思想,思想必须有思想者, 由此得出“我思故我在”的哲学第一原理 “我”是一个纯粹精神性的主体,“我”唯一的本质 属性就是思维。 “严格的说,我只是一个在思想的东西,也就是说, 我只是一个心灵,一个理智或一个理性”
(四)感觉与推理 1,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观念,没有任何天赋观念。 “但是认识它们为什么存在,或者根据什么原因而产 生,却是推理的工作”。 2,哲学是推理(计算)——心灵(观念)的加减法 (1)加:由因追朔果的综合 (2)减:由果朔因的分析
3,经验归纳和演绎推理是彼此独立及不相关的。
政治学思想
哲学思想
(一)知识就是力量 (二)“四假象”说 1、种族假象 (1)根源:人类种族的共性导致认识的主观性(目的)。 (2)危害:缺乏科学需要的客观性 2、洞穴假象 (1)根源:独特的个性缺陷使认识的产生片面性 (2)危害:缺乏科学需要的中立立场和全面性
3、市场假象 (1)根源:语言交往中的误解使认识产生表面性 (2)危害:缺乏科学需要的严谨和准确性。 4、剧场假象 (1)根源:各种流行的理论体系使认识产生盲目性 (2)危害:缺乏科学需要的实用性。
《利维坦》首次提出“社会契约论”的思想 用契约来解说国家权力的来源,奠定了西方近代 政治学的基础。 社会契约论的主要内容: 1、理论前提:——提出自然状态说 (1)假设国家产生前有一种“自然状态”; ——“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状态 (2)人们根据自然法享有天赋的自然权利 如:生命权、财产所有权等
2,社会契约论的主要内容 提出两条自然法的原则: 第一,“自我保存”是人的最大利益。 ——不惜动用一切手段,战争不可避免。 第二,必要时主动同意放弃一切权利, “权利转让”是自卫的方法。 ——订立和平契约,形成国家。
第三章 16—17世纪西方 经验论与唯理论
概 论
1,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共同根基:怀疑主义(批 判精神)与理性精神 2,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共同目标:追求普遍必然 性的知识 3,二者不同的出发点,方法与基本原则 经验论:凡在理智中的没有不先在感觉中 唯理论:离开精神直觉或演绎,就不能获得科 学知识 4,二者各自的理论困境——怀疑论与独断论
(三)经验归纳法(明确的经验论基本原则) “从感性观察和经验出发,通过理性归纳而上升到真理性 的知识”。 "感觉与理性之间的关系" 1,第一步:广泛收集科学试验的材料。 2,第二步:整理材料:三表法(归纳的前提)例:热 本质表(具有表) 差异表 程度表 3,第三步:在列举例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和排 除来进行归纳,逐级上升到最后的公理。(热的本质是运 动) 4,归纳法的意义.
(三)两种观念学说 1,简单观念:指从感觉和反省得来的观念,是心灵 既不能制造,也不能毁灭,只能被动接受的观念。 1,复杂观念:是指人心有主动能力,心灵用自己的 理解力将简单观念复合(组合)、比较和分离(抽象) 而产生的新观念。样式、实体、关系。
(四)简单观念的两种性质 1,第一性质 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与物体相分离的性质,如体积,形 象,运动或静止,数目等,它们反应的物体的客观状 态。 1,第二性质 并不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东西,而是物体借其形象, 体积和运动等第一性质在我们心中产生的诸如颜色、 声音、滋味等观念的能力(刺激我们感觉,产生某种 感受,形成某种观念)。 两种性质之间的矛盾及其理论后果。
二,托马斯.霍布斯 生平: 1.出身于牧师家庭, 叔叔把他抚养成人。 2.15岁进入牛津大学 学习哲学与逻辑学, 牛津大学毕业后担任 一贵族的家庭教师。 3.代表著《利维坦》奠定 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基础。 4.近代自然法学派的奠基人 5.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创始人。
。
哲学思想 (一)哲学的定义、目的与对象 1,哲学是一门由结果求原因或者由原因求结果的推 理的学问(概念、判断与推理) 2,哲学的目标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识“为人类谋福 利”。 3,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处于产生(消亡)过程中和具 有某种特性的物体,分为自然物体(自然哲学)和人 造物体(公民哲学)两类。
(七)社会政治理论 1,自然状态与自然权利 2,从社会契约论中引出的社会革命和君主立宪的主 张 3,“三权分立”的思想 1)立法权(由议会掌握) 2)行政权(由内阁掌握) 3)外交权(由国王掌握) 4,主张宗教宽容政策
2、三权分立学说——为发展防止专制而建 引导出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
第二节 欧洲大陆的唯理论 一、勒内.笛卡尔(1596—1650)
(二)《物性论》创立了机械唯物主义体系 物体与运动 1,物体定义: 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思想的东西,与空间的某个点相 契合或者具有相同的广袤。 (1)物体具有客观实在性 (2)物体的唯一特性是“广袤” 2,运动 运动是物体在外力的推动下所进行的位置的移动。 (典型机械论) 功能主义观点。
(三)实体与偶性
上帝存在的理论必要性 1,通过上帝来保证“清楚明白”的真理标准的可靠 性,从而使来自于上帝的一切“天赋观念”具有不可 怀疑的真理性(认识论) 2,通过上帝来重建已经被怀疑掉的外部世界,从而 使一个广阔的心物二元论世界得以建立。(本体论)
二,天赋观念(前提)与理性演绎推理(推理规则) 天赋观念是唯理论者始终坚持的知识的来源和前提, 唯理论的整个知识体系就建立在天赋观念和正特理性 演绎推理之上。 1,观念的分类 (1)天赋观念:包括几何学基本公理,逻辑学基本 规则,道德原则,以及上帝观念。 (2)感觉 不可靠 (3)心灵虚构的观念 虚假 其中,只有“天赋观念”才是真正知识的来源和基础。
(四)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本体论) 1,双重真理(神学与哲学) 2,自然界由最小的物质性的微粒(分子)构成 3,自然界万事万物有自己的客观规律(自然形式) 4,自然界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5,物质本身与其运动形态具有多样性。(广延,形 状,性质,声音等等) (霍布斯把唯物主义推理 1、把知识理解为观念与观念的符合: 知识就是关于观念之间是否契合的知觉。 2,三个等级: 直觉知识—直觉认识 必然性知识 证明知识(推理)—理性认识 感性知识—感性认识 (观念与外物的契合) 3、“确定的知识”和“实在的知识”(很难达到); 与知识相对应有两种真理: “口头真理”与“实在真理” (一般认识) (真理)
1.出身于贵族家庭,其父是 女王的的掌玺大臣。 2.一生为官,曾担任过外交官 律师、大法官、检察官等职。 3.毕业于剑桥大学, 一生从未间断过科学研究,死于冷冻防腐实验。
4、一生立志复兴科学的伟大抱负,其计 (1)“除旧”——经院哲学和宗教神学的批判; (2)“立新”——为自然科学提供新的思维方法。 (3)代表著: 《新工具》(亚里士多德的《工具 篇》 ),《论学术的进步》
2,“我思故我在”的哲学意义 •“我思故我在”不是逻辑推论的结果,而是直觉活 动的结果,笛卡尔作为唯理论哲学的创始人,最初也 是从内在经验(直觉或反省)出发的 •第一次明确的用自我取代上帝作为哲学的出发点, 表现了近代哲学中自我意思的觉醒。
二,上帝存在的证明 “我思故我在”将自我意识确立为哲学的第一原理,但 是如何走出狭隘的自我重新建立在普遍怀疑中被否定掉 的外部世界?只有通过上帝才能解决这个理论难题。 上帝存在的推理过程 1,我是不完满的 2,我之所以知道自己是不完满的,是因为我心中有一 个完满的观念 3,这个观念既不能来自于对外物的感知,也不能来自 于自我的杜撰 4,这个观念只能是被一个客观存在的无限完满的东西 (上帝)先验的放进我的心中 5,一个完满的东西必然包括存在,因此上帝是存在的。 (安瑟尔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