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五年工作报告
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计划任务书

附件1: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计划任务书(格式)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二○○八年制内容提纲一、重点实验室情况简介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队伍结构和人才情况,现有科研条件(仪器设备、科研用房、配套设施)情况等。
二、五年工作规划1. 战略目标,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根据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尤其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要求,凝炼重点实验室中长期战略目标,明确重点任务和方向。
在此基础上,确立近期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研究目标。
2.自主研究课题自主研究课题部署的五年发展目标和实施方案。
3.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实验室规模和队伍结构的发展计划(包括对于实验室结构调整和相关资源整合的考虑),研究单元(团队)的设置,稳定和吸引优秀中青年人才的计划及相关措施等。
4. 实验平台建设统筹制定科研仪器设备和配套设施建设的五年规划,并根据轻重缓急的原则,制定年度分解计划;大型仪器设备同时应提出共享使用机制。
5. 日常运行与对外开放访问学者制度的建立与开放课题的设置。
内部管理制度的规范和完善,人员聘任、流动、考评和激励制度;科研设备管理与使用制度,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和共享制度等。
加强与国内其它优势研究单位、重点实验室的交流合作,及与产业界合作的措施。
三、2008年工作计划1. 自主研究课题的部署。
包括项目名称、负责人和研究队伍、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案,经费预算等。
2.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实验室结构调整、相关资源整合计划,研究单元(团队)的设置、稳定和吸引优秀中青年人才计划。
3. 开放课题的设置。
包括课题名称、负责人和研究队伍、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案,经费预算等。
4. 实验室管理和运行。
水电气燃料、房租、学术委员会议、公共仪器设备维护、公共试剂和耗材、无工资性收入的临时人员聘用、组织学术交流合作、研究设施对外共享等开支的预算。
规范管理和制度建设计划。
重点实验室工作计划及目标

重点实验室工作计划及目标一、实验室概况本实验室是一个新成立的研究机构,致力于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并与相关产业和企业合作,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
实验室拥有一支年轻而富有活力的研究团队,研究方向涵盖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环境科学等领域。
二、实验室工作目标1.开展高水平基础科学研究,取得一批具有学术和产业价值的研究成果。
2.建立一套完善的实验室管理体系,提高实验室的研究效率和管理水平。
3.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三、实验室工作计划1.招聘优秀人才实验室将通过广泛的招聘活动,吸纳国内外优秀的科研人才,组建一支高水平的研究团队。
同时,实验室将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年轻科研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2.开展前沿科研项目实验室将重点开展一些前沿的科研项目,涉及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
实验室将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资助,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经费支持,鼓励团队成员开展具有挑战性的研究工作。
3.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实验室将建立一套完善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包括人员管理、经费管理、设备管理等方面。
通过规范的管理体系,提高实验室的研究效率和管理水平,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4.加强产业合作实验室将积极寻求与企业和产业界的合作机会,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实验室将通过开展技术转移、成果推广等活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实验室工作重点1.开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项目,取得一批具有学术和产业价值的研究成果;2.建立一套完善的实验室管理体系,提高研究效率和管理水平;3.加强与企业和产业界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五、实验室工作内容1.组建研究团队实验室将通过广泛的招聘活动,吸纳国内外优秀的科研人才,组建一支高水平的研究团队。
2.开展前沿科研项目实验室将重点开展一些前沿的科研项目,涉及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
重点实验室 工作汇报

重点实验室工作汇报一、实验室概况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
我们实验室在过去的几年中,已经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科研机构之一。
目前,实验室拥有先进的设备、优秀的研究团队以及良好的科研环境,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优越的工作条件。
二、研究方向与研究成果我们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XX领域。
在过去的XX年中,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具体来说,我们已经在XX方向取得了重要突破,发表了XX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获得了XX 项专利等。
这些成果为我们的实验室增添了荣誉,也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
三、实验设备与技术进步实验室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技术,能够满足各种科研需求。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不断更新和升级实验设备,提高了实验效率和质量。
同时,我们也积极探索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为科研工作提供更多可能性。
这些设备和技术的进步,为我们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四、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我们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学术交流。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组织了多次学术会议和培训活动,邀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我们的研究水平,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机会。
目前,我们的实验室已经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员,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五、合作与项目进展我们积极开展合作研究和项目开发工作。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与多个企业和机构开展了合作项目,涉及到的领域包括XX、XX等。
这些合作项目的开展,不仅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也为实验室带来了更多的研究机会和资源。
同时,我们也积极申请和承担各类科研项目,为实验室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和支持。
六、未来计划与展望我们将继续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为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具体来说,我们将:深化研究方向和技术创新;加强实验设备和技术手段的升级和研发;扩大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的范围和层次;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探索新的科研领域和研究方向。
七、总结与建议重点实验室在过去的一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重点实验室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前言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重点实验室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肩负着推动学科前沿研究、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使命。
为确保实验室在下半年能够高效运行,特制定以下工作计划。
二、工作目标1. 提升实验室科研水平,争取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
2. 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提升实验室的整体竞争力。
3. 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拓展实验室科研领域。
4.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具体工作计划1. 科研项目与成果(1)组织实验室科研团队,针对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前沿性、战略性、基础性研究。
(2)加强项目申报工作,争取获得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支持。
(3)定期召开项目进展会议,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
(4)强化成果转化,推动实验室研究成果在产业中的应用。
2. 人才培养与引进(1)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
(2)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开展学术交流、技术培训等活动。
(3)鼓励实验室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提升学术影响力。
(4)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高人才待遇,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3. 平台建设与设备更新(1)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实验室硬件水平。
(2)引进先进设备,满足实验室科研需求。
(3)优化实验室资源配置,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4)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4. 国际合作与交流(1)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拓宽实验室科研视野。
(2)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
(3)邀请国际知名专家来实验室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
(4)选派实验室人员赴国外进修、访问,提升国际竞争力。
5. 内部管理与改革(1)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
(2)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实验室安全稳定运行。
(3)推进实验室信息化建设,提高实验室信息化水平。
(4)开展内部改革,优化实验室组织架构,提升实验室整体实力。
“核”以报国

【支撑平台】Support platform72 科学中国人 2019年2月工程中心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是粒子物理、核物理、粒子天体物理等学科的基础,在国民经济、国家安全与国防建设及核医学、核能源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过去20多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这个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国内的发展受到影响,在许多研究单位已萎缩或消失,许多原有的工业基础也逐渐消亡。
但随着近年来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相关应用领域对技术和人才的大量需求,国外商业产品的大量涌入,使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学科发展倍受关注。
为推动“核探测器技术与核电子学”这一重要基础学科的发展,全面落实院“创新三期”发展战略,在中国科学院“全院办校、所系结合”方针指导下,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经过一年多的酝酿与策划,于2005年4月25日正式成立“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联合实验室”。
2008年12月,联合实验室成为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
2009年7月,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重点实验室在院评估中被评为A类。
2011年3月29日,“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经科技部批准立项。
2011年10月13日,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建设。
任重而道远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建设国际一流的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研究基地为目标,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完成若干重大科研装置的设计与建设任务,参与国际大型探测器的合作设计与研制,以自主知识产权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依托大科学装置基地建设之际,积极加强人才培养,逐步形成了具有国家级水平的优秀研究团体。
目前,实验室正在全力以赴开展大亚湾核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与国内外近40家科研单位共同承担了主要的工程建设任务。
同时重点实验室也开展了大量的新型探测器预研,如中国散裂中子源用探测器和数据读出系统,未来国际直线对撞机的探测器,同步辐射用X-射线探测器等,重点部署前端电子学关键技术研究,发展大容量高速数据获取与处理系统技术,推动技术转移,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服务。
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计划

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工作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科研任务:根据国家和地方的需求,制定科研方向和目标。
确定重点研究项目,并安排实验室研究团队进行科研工作。
2. 资源调配:根据科研任务的需求,合理调配实验室的人员和设备资源,确保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的经费支持,为实验室的研究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
3. 研究计划制定:根据科研任务和具体研究项目,制定年度、季度和月度的研究计划。
明确每个阶段的目标和时间节点,合理安排研究人员的工作任务。
4. 团队建设: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的研究人才,建设具有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室研究团队。
加强团队内部的合作和交流,提高团队的整体研究水平。
5. 成果推广: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估和鉴定,并进行有效的推广和应用。
通过学术会议和论文发表等方式,将研究成果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交流与合作。
6. 学术交流:积极开展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
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实验室进行学术讲座和指导,同时鼓励实验室研究人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内学术交流活动。
7. 外部合作:加强与相关行业、企业和高校等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和技术转移应用工作。
积极参与国家重点项目和产学研合作,推动实验室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8. 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国外实验室的合作,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和人员交流。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提高实验室研究水平和科研能力。
总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工作计划旨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实验室研究成果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的研究水平和学术影响力。
同时,注重培养优秀的研究人才,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实验室研究团队。
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分析与发展报告_管理篇

建设管理规章制度 ,宏观指导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 设和运行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学科发展的需 要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际运行状况 ,调整国家重 点实验室的结构与布局 ,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重 组 、整合 、新建和撤销等 ;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 规则 》,定期组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和考核 ,核 拨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关经费 ,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 建设和运行 。 ( 2) 主管部门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行政管理 部门 ,负责具体指导和组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和运行 主管部门是指国务院各部门 (行业 )或地方省 、 市科技管理部门 ,行使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行政主 管职能 。其主要职能是 : 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国家重 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方针 、政策和规章制度 ;依据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制定本部 门 (行业 、地方 )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细则 ,指导国家 重点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 ; 择优推荐本部门 (行业 、 地方 )实验室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审核本部门 实验室申报的材料 ; 聘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 术委员会主任 ; 拨发与配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费和运行费等 。由此可见 ,主管部门是中间管理层 , 是保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全面贯彻落实 ,保 证国家重 点 实 验 室 有 序 建 设 和 高 效 运 行 的 关 键 环 节 ,是连接科技部和依托单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 ( 3) 依托单位在科技部和主管部门的领导下 , 具体管理和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 依托单位是承担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保证实 验室良好运行的具体负责单位 。依托单位具体负责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 ,实行依托单位 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 帮助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研 究队伍 ,为实验室提供后勤保障以及经费等配套条 件 ;解决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 问题 ;负责招聘和推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及学术 委员会主任 ,聘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学术委员 会副主任及委员 ;配合实验室做好评估工作 ;根据学 术委员会建议 , 提出国 家重 点实 验室 研究 方向 、任 务 、目标等重大调整意见报主管部门 。因此 ,依托单 位的重视程度 、支持力度 、管理水平及其效率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着所属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实际 运行绩效 。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依托单位 之间的关系是实验室发展的关键 。国家重点实验室 既是从事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国家 队 ”,又是依托单位科研体系中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主管的,由中国核学会、中国电子学会所属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分会主办的会刊,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北京核仪器厂承办,原子能出版社出版。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期刊多年来,来稿数量逐年增多,因此,从1981年创刊以来已5次扩大版面,从16开的64页扩大到现今的A4开本128页,从黑白封面改为彩色封面,内页纸张也从52g普通纸该为70g胶版纸。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先后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ChinaInfo)系统《科技期刊群》期刊网、中国期刊网、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维普信息资源网、国防科工委期刊网收录、《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书生数字期刊》收录,被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i)、化学文摘(CA)、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检索刊物INIS和国内多家权威文摘刊物等所收录。
被《中国学术期刊(英文版)》即《Chinese Science Abstracts》、《中国学术期刊(中文版)》等文摘刊物收录。
据《中国期刊网》和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调查,本刊的Web影响因子在原子能科技类刊物中名列前茅,读者从网上对本刊的点击率和下载率是名列前茅的。
2004年3月《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编辑委员会致函本刊,函件中说: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近8000种期刊10年的引文统计分析,筛选出文献引用频次排名在前500名的高水平期刊,进行全面、系统、完整的数字化整合,以期建成我国有代表性的、完备的、系统的国家级期刊精品数据库。
函件中告知本刊已被编入国家级期刊精品数据库《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科技精品期刊库》。
多年来一直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在原子能科技类遴选的15种核心期刊中排名第五位(见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即第四版)第77页。
一直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受国家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委托项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作为来源期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设计
像素尺寸 像素阵列 帧刷新率 读出时钟 读出死时间 最高计数率 能量探测范围
217μm×217μm 44×78
10Hz (Pilatus 1M) 10MHz 6.7ms/fr
10kHz/Pixel >4keV
等效输入端噪声 75e- bump bond
不一致性 计数深度
55e15bit
172μm×172μm 60×97
30Hz (Pilatus 2M) 66.6MHz 2.85ms/fr
0.9MHz@high gain >4keV
123e- bump bond
10e-~13e20bit
150μm×150μm 72×104
>1.2kHz@20MHz Clk (360k pixels) >20MHz
175ns/fr@20MHz >1MHz/Pixel 8~20keV 93.9e- unbond
5. 先进大面积气体探测器研制平台建设 6. 物理实验专用集成电路芯片(ASIC)设计、仿真研究平
台建设 7. 先进闪烁探测器研究平台建设 8. 高速数据传输测试平台建设 9. 微量能器研究平台建设
19
国内外学术交流
学术会议 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年会 新型微通道板光电倍增管学术研讨会 全国微结构气体探测器研讨会(创办,每年一次)
5.5cm BGO晶体(反康探测器)
高纯锗探测器型号: Canberra
GC12021
相对效率: 120%
能量分辨率: 2.1KeV
FWHM@1.33MeV
峰康比: 80:1
峰康比(带反康): 1000:1
积分本底事例率 (50KeV~2.5MeV):
≤ 0.01 CPS/100cm3Ge
探测下限(U/Th): ≤ 0.01Bq/kg
先进气体探测器研讨会(2017.10)
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 ASIC设计与应用研讨会(系列会议) 半导体辐射探测器研讨会
20
2005年4月25日(正式成立)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
2015年通过科技部组织的数理领域专家组评估
2
总体定位和研究方向:定位与目标
以“核探测与核电子学”为基本学科方向,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承担完成 大科学装置的设计与建设任务,围绕核与粒子物理研究前沿,开展粒子探 测新方法与新技术、前端电子学关键技术研究,发展大容量高速数据获取 与处理技术。
与研究 散裂中子源实验的碳化硼块的形位检测
应用
同步辐射实验像素探测器 LHC实验升级 BESIII谱仪升级实验
电路模块
绑定后的部 分芯片
绑定的拉力剪切力研究 12
实验平台:低本底测量装置
5cm 塑料闪烁体(宇宙线反符合)
10cm 低本底铅
15cm 无氧铜
滨松2英寸低本底光电倍增管
光电倍增管支撑(10cm 无氧铜 )
11
实验平台:半导体探测器研制与测试平台
平台 开展半导体像素探测器及ASIC芯片的检测、邦
定、组装和测试等 致力于掌握半导体探测器的性能以及制作过程中
的关键技术,特别是MAPS像素探测器和SOI探 测器的重要部件的测试及COB工艺过程等。 一个静态千级的恒温恒湿洁净实验室
开展工作
SOI芯片测试 江门中微子实验的PMT玻壳的测试 LVDS驱动电路和LVDS接收电路的COB工艺制作
6LiF/ZnS(Ag)闪烁体中子探测器
多层涂硼多丝正比室中子探测器
基于硼转换多级网格气体探测器
成功研制
国内第一台基于高气压3He多丝正比室的 高精度二维位置灵敏中子探测器
有效面积200mm×200mm 热中子探测效率大于50% 位置分辨率约为3mm
涂硼GEM中子探测器样机
位置分辨率好于3mm
ILC探测器谱仪 LHC实验升级,CEPC,。。。
14
实验平台:PMT性能标定和刻度实验室
平台功能 具有电磁屏蔽的暗室,主要功能: PMT的光阴极性能测试 单光子谱性能测试 时间性能测试 光学性能测试
应用 PMT性能标定和刻度
15
实验平台:高精度探测器性能综合测试平台
1)高位置分辨探测器性能测试平台 • 基于GEM和Micromegas探测技术搭建 • 用于高位置分辨气体探测器和X射线成像实验 • 位置分辨能力测试
13
实验平台:RPC测试系统
平台功能 RPC探测器在实验室阶段的性能测试及研究 可调节气体比分 自动控制高压升降 阈值可预调节 温湿度可监控
开展工作
BESIII端盖飞行时间组测试MRPC气体Monitor 华北电力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测试
玻璃RPC、MRPC
应用
研发更薄,更低噪声,更高计数率和更长寿命, 甚至更大面积的单块RPC
性湿
能条
测件
试下
2)变温变湿条件下电子学性能测试系统
系 统
空间先导专项相关温度冲击、老练试验,以及其他
探测器、电子学专业的环境试验研究
温度调节范围:-70℃~85℃(温度均匀度:≤2℃)
温度波动度:高温时:≤±0.5℃;低温时:≤±1℃;
温度偏差:高温时:≤±2℃;低温时:≤±3℃;
相对湿度: 45%~98% RH (+2 -3% RH);
南华大学
天津市森特尔新技工作站
……
……
10
现有平台的运行
1. 半导体探测器研制与测试平台 2. 极低本底测试装置 3. RPC测试系统 4. PMT性能标定和刻度实验室 5. 高精度探测器综合测试平台 6. 先进电子学测试和组装平台 7. 学科交叉应用平台
3)高集成度电子学组装和检测系统
高精度bonding系统和高解析度X射线检测系统
高解析度X射线检测系统
高精度bonding系统
17
实验平台:学科交叉应用平台
1)慢正电子束平台
常规慢正电子束装置(钨慢化体) 加速能量0-30keV,束斑半径<5mm,探测器计 数率800-1000cps
脉冲慢正电子束装置(固体氖慢化系统) 加速能量0-30keV,束斑半径<5mm,时间分辨 ~500ps
发明专利:中子探测器 发明人:孙志嘉等 ZL 2013 2 0175435.0 ZL 2013 2 0198268.1 实用新型专利:光纤固定装置 发明人:马骁妍等 ZL 201220256303.6 实用新型专利:光纤阵列排布装置 发明人:马骁妍等 ZL 201220356193.0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高性能新型中子探测器 7
116e- bump bond <60e20bit
9
开放课题
参与的科研机构: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清华大学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山东大学
防化研究院二所
西安交通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
中山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
兰州大学
北京玻璃研究院
增加能量分辨能力,进行多色测量
8
硅像素X-射线成像探测器及其读出电子学
强化能力建设,全面掌握关键技术
整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实现高密度封装工艺
搭建高性能测试平台
实现创新和突破,在时间分辨、能 1个sensor与8个 量分辨等性能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ASIC封装
线对卡测试
对比指标 Pilatus I chip Pilatus II chip
高速数据读出和实时处理 触发判选 探测器控制
新思想 新方法 新技术 新工艺
设计 预研 建造 运行
4
大科学工程的建设和运行
1. 北京谱仪(BESIII) 2.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 3. 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 4. 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 5. 高能光源验证装置(HEPS-TF) 6.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 7. 高能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
2)高时间分辨宇宙线测试平台 • 高时间分辨宇宙线触发系统和定时装置 • 大面积宇宙线定位和测试装置
3)单光子测量以及新型光电器件测试装置 • 基于新型硅光电倍增管(SiPM)搭建 • 用于闪烁探测器的光输出和时间特性精
确测量
Micromegas探测器测试系统 三维移动测试平台
大面积宇宙线望远镜和测试装置
2017年4月27日
中国科学院
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总体定位和研究方向:实验室的发展
2008年12月(正式成立) 2009年12月,评为A类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至今) 中科院重点实验室(2008-2011)
所系联合实验室(2005-2008)
2011年10月(批准筹建) 2013年11月(正式成立)
2)中子强度关联量子成像平台
中子成像技术相关的电子学系统及数据处理的方法 研究
中子相关技术研究
闪烁体-光 电倍增管中 子探测系统 氦-3管中子 探测器
中子实验 室
财政部科研仪器设备改造专项经费
1. 半导体探测器研制与测试平台升级 2. 中子探测器与中子强度关联量子成像平台升级 3. 高精度探测器综合测试平台光电探测装置升级 4. 学科交叉应用平台的慢正电子束平台升级
硅像素X-射线成像探测器及其读出电子学
理想的探测器 优化的探测器 可用的探测器
中间开孔, 直通光可 直接穿过
没有 限制 通用
打破垄断,降低成本,方便维护 有针对性地设计和优化,满足特殊需求 提升能力,发掘潜力,推动方法发展
提高时间分辨能力,ms→us→ns
不同区域 不同增益 扩大探测 动态范围
高精度光电子测量的实验装置原理图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