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教学大纲
美学教学大纲

美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美学基础知识
美学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美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美感的本质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美学理论与实践
美学评价标准及美的品味培养
美学在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中的运用
美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体验
第三部分:美学教学设计与评估
美学教学目标及内容设置
美学教学方法与手段
美学教学评估及效果反馈
结语:美学教学的意义与未来发展
通过本大纲的学习与实践,学生将深入了解美学的理论基础、实践运用和教学设计等方面知识,提升美学素养,培养审美能力,丰富文化生活,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
愿每一位学生在美学教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美丽世界。
《美学》课程教学大纲

《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03110220 课程名称:美学英文名称: Aesthetica 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6学时学分:2学分适用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先修课程:外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文艺心理学、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等¥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的专业选修课,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理论课程、文学课程和语言课程的基础上,在累积了相关艺术理论和艺术素养的层次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美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与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研究、分析美的能力。
本课程重视美学、美育理论向审美实践与审美教育实践能力的转化,着力于将学生培养为服务地方文艺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教学目标:学科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把握美学的基本问题,理清审美理论的基本逻辑,具备基本的美育理论知识。
引导学生探寻美学学科的研究方法。
职业能力目标:为学生从事语文教师职业奠定起码的进行审美教育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日后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和科研中;让学生在塑造自身审美自觉性的同时,树立日后的教学中对学生施以正确的影响的理念。
人文美育目标:注意对学生审美的自觉性的培养和塑造,“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获得审美人生的感悟与熏染,使学生在审美境界中获得知性艺术和人生智慧,使学生的精神世界趋向丰富、完整和平衡。
)学术研究目标:培养学生的本土文艺传承和发展方面的学术敏感;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学术资料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掌握文献综述的撰写能力。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作专门辅导,使其在本土文艺传承和发展方面作深入学科思考,创作完成学科学术论文。
基本要求:在教学中注意以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紧扣“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课程新体系”的大学教改方向,充分挖掘整合课程资源,着力完善和优化“教什么”、思考和精心设计“怎样教”,努力构建自主性、独创性的学习氛围;构建实践性教学前提;构建师范性教学环节;构建了应用型能力培养模式;构建全方位的教学资源系统;构建多元化的考核评价。
《美学》课程教学大纲

《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美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32学时 2学分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一、课程目标1.了解美学学科性质、对象、学科史相关学科的关系、中国美学特色。
2.掌握基本范畴、审美、美感、美的形态、美的基本范畴。
3.会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文化现象。
4.能用专业知识解释审美思潮和审美传统。
5.能有意识的感受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
6.通过美学的学习有意识的利用各种审美资源,陶冶人们的心灵,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
二、课程教学要求课程要求全面掌握美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知识点,并对美学学科的当代研究状况有所了解,为进一步的研究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先修课程文学概论、外国文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1.重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对象的审美关系,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美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审美经验、审美形态、审美范畴、美育等问题才能得到深入理解。
2.难点:在讲授的基础上,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以一些热点问七、课程教学内容导论(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1.教学内容(1)美学的历史;美学理论的学科形态演变及美学的学科特性;美学学科从审美意识到美学思想到美学学科的发展轨迹;(2)美学研究的对象。
2.重、难点提示(1)重点:美学研究的对象与美学的学科特性;(2)难点:美学的哲学基础与研究方法;第一章审美的本质(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2)1.教学内容(1)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思想,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艺术生活化,审美的本质是规律与目的相统一活动所产生的自由形式;(2)关于审美本质探讨的历史,西、中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2.重、难点提示(1)重点:审美的本质与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思想;(2)难点:审美本质及其逻辑。
第二章审美活动经验(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2、3)1.教学内容(1)审美经验的根源,审美意识的主体能动性,审美活动的生理与心理基础,感官的人化为审美活动提供了生理和心理基础;(2)审美经验的发生、发展过程,审美经验是包含着审美感受、审美心理结构、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形态在内的一个大系统,审美积淀等。
美学教学大纲

美学教学大纲一、引言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探讨艺术、审美和美的本质。
本教学大纲将介绍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培养学生对美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美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2. 了解美学思想家及其作品,理解美学发展历程;3. 掌握美学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如感知、表达和评价;4.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水平;5.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培养对社会美学问题的关注。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美学基础知识- 美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 美的本质和美的标准- 美学思想家及其贡献2. 美学发展历程- 古代美学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 现代和当代美学思潮3. 美学研究方法- 感知美学:观察、感受、体验艺术作品- 表达美学:创作、演示和传达美的理念- 评价美学:审美判断和批评分析4. 艺术欣赏和鉴赏- 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解读方法- 绘画、音乐和舞蹈的欣赏与批评- 电影、设计和建筑作品的鉴赏与评价5. 社会美学问题- 美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美学与政治、经济的互动- 美学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影响四、评价与考核1. 平时表现: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2. 作业与报告:撰写美学研究论文、作品赏析等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美学理论和实践的理解程度五、参考教材1. 《美学导论》 - 约瑟夫·马罗2. 《百年美术史》 - 威廉·卡洛·海克特3. 《文学鉴赏导论》 - 吉尔伯特·温特4. 《电影艺术简史》 - 大卫·柯尔斯坦六、教学团队本课程由艺术学院的专业教师授课,同时邀请相关学科的专家进行客座讲座,以确保教学质量和深度。
七、教学进度安排具体的教学进度和每堂课的内容将根据教学计划细化,每周一次的课程将充分利用教室设备和多媒体资源,以多种形式进行授课和互动。
八、结语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培养对美学的深刻理解和鉴赏能力,同时也能够运用美学的知识和方法来进行有关艺术和社会美学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美学》教学大纲

《美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21*******课程名称:美学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文学概论》适用专业:秘书学开课教研室: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秘书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2.课程任务:《美学》是面向大学生开展的美学基本思想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把握美学的一般理论和历史,培养其艺术的审美能力和提升其人生的审美境界,并具有对美学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
该课程把构建大美学作为美学课程建设的根本理念,不再简单地停留于一般美学知识的灌输上,而是注重大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与完满人格的塑造,以实现其身心的和谐统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美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一方面和哲学相关,另一方面和艺术相关。
因此它要求一方面具有哲学的批判能力,另一方面具有艺术的鉴赏能力。
本课程重点把握美学理论的基本结构、主要观点,特别是关于美、美感和艺术的一般本性,能运用美学理论知识分析和鉴赏社会、自然和艺术领域的审美现象。
能运用美学理论知识指导审美实践,提高审美能力。
成绩考核形式:课程成绩=期终成绩(70%)+平时成绩(期中考试、作业、课堂提问等)(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美学的对象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美学学科的概况、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观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掌握美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运用美学的学习方法学好美学。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技能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学科定位,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掌握美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了解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学科定位,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难点是掌握美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学好美学。
4.教学内容第一节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美学革命第三节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第四节美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二章美感的形成与发展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美感的含义及实质、美感形成的生理和心理基础、美感的生成与发展,理解美感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美学
英文名称:Esthetics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视觉传达艺术设计
开课学期:5-7
学时:32学时
学分:2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描述
视觉传达专业开设《美学》是实施大学美育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
以审美关系与人类审美活动为主要对象,研究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艺术的审美关系,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通过美学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美学的基本特性,把握与理解审美活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美的类型或形态,体悟美的文化意蕴以及审美活动的人类学起源与宇宙学根据,从而增强学生的美学修养,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树立健康的审美观,为学生学习其他艺术类课程、从事各项社会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目的
采用理论讲授、课堂讨论、观摩分析作品和艺术现象及审美现象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抽象的理论进行深入的理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对课程有全面的认识,系统掌握美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对不同的美学原理、重要美学概念的内涵、重要文论家的观点等有清晰的认识;能够运用美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审美活动、解释审美现象;理论思维能力、理论概括能力和理论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感性直观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的有机结合;了解什么是美,懂得如何欣赏美、创造美,做一个懂美、爱美、创美的人。
四、教学内容、目标及要求
第一章美学导论(4学时)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美学
1.美学的研究对象;
2.美学的研究内容;
3.美学学科的发展史。
二、为什么学习美学
1.学习美学的必要性;
2.学习美学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美学的课程性质;
2.学习美学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如何运用美学的学习方法学好美学。
教学目标及要求:
1.了解美学这门学科的性质;
2.理解美学学科的发展简史;
3.掌握美学这门课的学习方法;
4.具备一定的美学分析能力。
第二章审美发生论(4学时)教学内容:
一、美学史上的几种审美发生论
1.模仿说;
2.游戏说;
3.生物本能说;
4.巫术说;
5.符号说;
6.劳动说。
二、巫术直观与世界的象征化
1.巫术及巫术直观;
2.世界的象征化和神话、语言、符号。
三、身体劳作与“手艺”
1.身体劳作与手艺;
2.“手艺”与“艺”。
四、审美活动的诞生
1.从巫术直观到纯粹诗性直观;
2.从“艺”走向艺术;
3.独立的审美活动。
教学重点:
1.巫术和巫术直观;
2.身体劳作的本源性意义;
3.艺术的产生。
教学难点:
1.如何从“艺”走向艺术;
2.辨别美学史上的几种审美发生论。
教学目标及要求:
1.了解审美活动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理解6种审美发生论;
3.掌握“巫术说”和“劳动说”的基本内涵及其产生的原因;
4.具备独立思考审美活动的能力。
第三章美的本质论(2学时)
教学内容:
一、美学史上的探讨
1.柏拉图:美是理念;
2.美是主观观念;
3.美是事物的属性;
4.美是关系;
5.美是生活。
二、马克思主义的美的本质观
1.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本质的思想;
2.美的主要特征;
3.真、善、美的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
1.美的本质;
2.美与真善之间的关系;
3.美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3.如何从“艺”走向艺术;
4.辨别美学史上的几种审美发生论。
教学目标及要求:
1.了解美的本质;
2.理解真善美的辩证统一关系;
3.掌握美的主要特征;
4.具备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第四章美的领域(4学时)教学内容:
一、社会美
1.社会美;
2.人的美;
3.劳动产品的美和环境美。
二、自然美
1.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
2.自然美的各种现象及其根源;
3.自然美重在形式、自然特征的审美意义。
三、艺术美
1.美是艺术的一种重要特征;
2.生活是艺术创造的基础;
3.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教学重点:
1.美的基本形态;
2.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1.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2.如何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目标及要求:
1.了解美的基本形态;
2.理解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含义;
3.掌握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主要特征;
4.具备欣赏、发现、创造美的能力。
第五章美感经验的形态(8学时)教学内容:
一、美感经验的形态及其形成
1.美感经验形态的形成简史;
2.美感经验形态形成的原因。
二、优美与崇高
1.优美和崇高的特点;
2.优美与崇高的对比;
3.崇高的表现。
三、悲剧与喜剧
1.悲剧
1.1悲剧的本质和特点;
1.2美学理论史上对悲剧性质的解释。
2.喜剧
2.1喜剧的本质和特征;
2.2美学理论史上对喜剧的解释。
四、丑与荒诞
1.丑
1.1丑在审美史上地位的变化;
1.2丑的特征和性质。
2.荒诞
2.1荒诞的历史发展;
2.2荒诞的特征和本质。
教学重点:
1.优美与崇高的对比;
2.崇高的表现;
3.悲剧和喜剧的本质及特征。
教学难点:
1.运用美感方面的知识指导审美活动、解释审美现象。
教学目标及要求:
1.了解美感经验的形态及形成;
2.理解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3.掌握悲剧与喜剧的本质特征;
4.具备辨别现代社会现象中美与丑、悲与喜的能力。
第六章审美心理论(4学时)教学内容:
一、美感的本质特征
1.美感的形象直接性;
2.美感的精神愉悦性;
3.美感的潜伏功利性;
4.美感的想象创造性。
二、美感的心理因素
1.感觉、知觉和表象;
2.联想和想象;
3.情感;
4.理解。
三、美感的个性与共性
1.美感的差异性;
2.美感的普遍性。
四、现代西方审美心理学主要流派
1.移情说;
2.心理距离说;
3.直觉说;
4.格式塔心理学;
5.心理分析学。
教学重点:
1.美感的本质及特征;
2.美感的心理因素;
3.西方审美心理学流派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美感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教学目标及要求:
1.了解西方审美心理学主要流派;
2.理解美感的心理因素;
3.掌握美感的本质特征;
4.具备运用审美心理学知识分析事物的能力。
第七章审美心理论(2学时)教学内容:
一、符号形式的本源
1.符号形式及其本源;
2.审美符号起源于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3.形式美的特征。
二、形式美的物质要素
1.色彩;
2.形体;
3.声音。
三、显现形式的组织
1.显现形式的组织样式;
2.形式美的法则。
教学重点:
1.形式美的特征;
2.形式美的物质要素。
教学难点:
1.形式美法则。
教学目标及要求:
1.了解符号形式及本质;
2.理解美的形式的含义;
3.掌握形式美法则;
4.具备运用形式美法则分析解决事物的能力。
第八章审美艺术论(4学时)
教学内容:
一、关于艺术本质的探讨
1.历史上关于“艺术”的定义
2.艺术的本质探讨
3.艺术的主要功用
4.商品经济时代的艺术
二、艺术创作
1.艺术创作主体
2.艺术创作心理
三、艺术作品
1.艺术作品的构成
2.艺术作品的传播
四、艺术欣赏
1.艺术欣赏主体
2.艺术欣赏活动
五、艺术批评
1.艺术批评主体
2.艺术批评的特征和作用
3.艺术批评方法
教学重点:
1.艺术的本质;
2.艺术创作心理。
教学难点:
1.艺术批评的特征及方法。
教学目标及要求:
1.了解艺术的本质及特征;
2.理解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过程;
3.掌握艺术批评的方法;
4.具备运用艺术创作心理及批评方法分析解决事物的能力。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美学》课程学时分配表
六、课程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方法
1.考核方式:考查
2.成绩评定方法: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总成绩。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及作业完成情况。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文献
1.教材
《美学概论》(第四版).牛宏宝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
2.主要参考文献
(1)《图说美学》.常宏、朱珂苇编.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年12月.
(2)《美学散步》.宗白华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
(3)《朱光潜美学文集》.朱光潜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11月.
(4)《美的历程》.李泽厚著.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6月.
执笔人:审核人:制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