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析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建议收藏】
全面解析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

全面解析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国际上水泥窑协同处置废物技术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试验于1974年加拿大Lawrence水泥厂,随后美国的Peerless、德国Ruderdorf等十多家水泥厂先后进行了试验。
截止到目前,在欧洲、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有30多年的研究应用历史,在替代燃料研究和生态水泥生产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
据统计,2007年荷兰的燃料替代率已达85%以上,2013年日本、比利时、瑞士、奥地利等燃料替代率达50%以上,美国为30%左右。
我国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技术推广至今,仅有南京凯盛、海螺、中材、金隅、华新、华润、中信、中建材等几家领先的水泥企业集团和水泥装备集团开展了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工作,仅有贵州等少数省份组织推动了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工作。
目前,全国已建成投产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生产线30 多条,占水泥生产线的比重不足2%。
技术名称:水泥窑协同处置1.技术适用性1.1 适用的介质:污染土壤。
1.2 可处理的污染物类型: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
1.3 应用限制条件。
不宜用于汞、砷、铅等重金属污染较重的土壤;由于水泥生产对进料中氯、硫等元素的含量有限值要求,在使用该技术时需慎重确定污染土的添加量。
2.技术介绍2.1 原理利用水泥回转窑内的高温、气体长时间停留、热容量大、热稳定性好、碱性环境、无废渣排放等特点,在生产水泥熟料的同时,焚烧固化处理污染土壤。
有机物污染土壤从窑尾烟气室进入水泥回转窑,窑内气相温度最高可达1800℃,物料温度约为1450℃,在水泥窑的高温条件下,污染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机化合物,高温气流与高细度、高浓度、高吸附性、高均匀性分布的碱性物料(CaO、CaCO3 等)充分接触,有效地抑制酸性物质的排放,使得硫和氯等转化成无机盐类固定下来;重金属污染土壤从生料配料系统进入水泥窑,使重金属固定在水泥熟料中。
2.2系统构成和主要设备水泥窑协同处置包括污染土壤贮存、预处理、投加、焚烧和尾气处理等过程。
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行业专家权威解读

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行业专家权威解读一、水泥窑协同处置基本情况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传入我国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目前处理工艺已相当成熟,是继焚烧、填埋、生物分解后的第四种垃圾固废处理技术。
值得称道的是,通过水泥窑协同处理技术不仅可以处置垃圾、固废,对危废和淤泥、飞灰等也有着明显的作用和意义。
所谓的水泥窑协同处置,需具备3项条件:(1)保证生产水泥的合格;(2)达到大气中重金属排放标准;(3)协同处置的目的,包括协同处置废弃物,城市的、生活的、产业的,现在比较多的有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再者是协同处置生活污泥,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废弃物,此外,个别地方还包括长江漂浮物,秸秆等情况。
目前,江苏绿森通过水泥窑协同技术创新和改造在建及建成的水泥窑相关项目大概有几十家,水泥行业不景气,协同处置时比较好的方向。
这里需要提醒两点:(1)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只能是生活垃圾处置模式的一种补充;(2)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门槛相对较高,包括选址、运营要求等方面。
二、水泥窑协同技术问答Q:第一、水泥窑协同处置与平时处置危废选用的不管是回转窑、热选炉相比对危废的品类上有什么要求?一般处置什么类型的危废比较多一些?第二、选址标准是什么样子的?A:对于选址方面,每个地区都不一样。
协同处置项目立项是按照危废处置中心的要求,选址方面,现在为危废处置中心的选址的顺序是先找地方,满足化工企业的选址规范的要求基本差不多,水泥窑的要求是在现有的水泥生产企业中选适合做协同处置的企业,这是选址上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因为危废处置中心目前排放方面有一个标准,水泥窑协同处置也有标准,危废处置标准里有一个主要问题关于二噁英,重金属的排放;但水泥窑协同处置里除了这些还有一个(目前水泥被认为是重污染企业,产能过剩的行业)情况,就是地方会出台自己的排放标准和规范。
因此,水泥窑协同这块的选址标准会比危废处置中心选址会严格一些。
Q:水泥窑大概有1000多个厂,满足选址的大概有多少个?A:如果不考虑其他的因素,1500家水泥企业,适合做危险废弃物协同处置的应该有一半。
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全过程管控

准入判定
合同签订
调研取样
产废单位
异常情况反馈
反馈评估
配伍处置
入库暂存
配伍方案
危险废物处置全过程
收集转运 电子联单
进厂验收
二、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全过程
危险废物准入 1、根据《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 染控制标准》(GB 30485—2013)以及 《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技术 规范》(HJ 662—2013)要求,危险废物 的协同处置应确保环保达标排放,同时入 窑物料应确保理化性质稳定,不应影响窑 运行工况和水泥产品质量。
二、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全过程
危险废物准入 3、危险废物样品进入实验室后,由实验室安排专人进行样品接收并安排检测项目。根据《水泥窑 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技术规范》(GB 20760—括:含水率、热值、pH、F-、Cl-、SO3、CaO、SiO2、Fe2O3、Al2O3、 MgO等;重金属包括:砷(As)、铅(Pb)、铬(Cr)、镉(Cd)、铜(Cu)、镍(Ni)、锌 (Zn)、锰(Mn)、汞(Hg)等;安全性指标包括:闪点、相容性、腐蚀性等。通过对样品检测数 据的分析,对于符合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要求的予以准入。
二、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全过程
飞灰处置系统 对于HW18焚烧处置残渣类,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772-002-18),危险废物 焚烧、热解等处置过程产生的飞灰,在确保水泥产品质量如氯离子达标的前提下, 可通过计量,采用气力输送装置输送至窑头进行处置。一般情况下,飞灰类废物氯 离子含量可高达10%~20%,如直接入窑将可能造成熟料氯离子超标的现象。在此 情况下,可利用水洗技术将氯盐从飞灰中洗脱分离,氯离子降至1%后的飞灰再进入 水泥窑协同处置。
配伍原则
水泥窑协同处置方案

水泥窑协同处置方案一、基本工序项目的污染土通过汽车运输到厂,接收储存后,经输送计量设备喂入原料调配输送系统。
采用新型干法水泥窑煅烧,物料和烟气流向相反。
物料流向:生料磨-预热器-分解炉-回转窑-冷却机;烟气流向:回转窑-分解炉-预热器-增湿塔-生料磨-除尘器-烟囱。
二、污染土投加1、协同处置接设计根据《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技术规范》(GB30760 -2014)、《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技术规范》(HJ 662-2013 )等标准规范的要求,水泥窑协同处置的废物投加点可以在生料磨、上升烟道、分解炉、窑尾、窑罩门和主燃料6处。
新型干法水泥窑固体废物投加点示意图如下图:新型干法水泥窑固体废物投加点示意图对于场地内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为降低污染土的添加对水泥产品质量的影响,建议在生料磨处添加。
2、添加比的确定(1)国标《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技术规范》(GB 30760-2014)要求:对入窑生料中重金属含量参考限制的要求,神、铅、镉、铜、镍、锌的限制如下表:入窑生料重金属含量参考限值(2)根据场地调查和风险评估报告中各地块各层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平均值计算每种重金属的平均值,修复土壤中重金属神含量均在47.5mg/kg 以上,神超出入窑生料限值标准。
所以污染土不能直接作为原料生产水泥,必须按一定添加比例作为固体废弃物协同处置。
(3)根据《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技术规范》(HJ 662-2013)固体废物投加的技术要求,入窑物料(包括常规原料、燃料和固体废物)中重金属的最大允许投加量不应大于下表11.10-3所列限值。
入窑生料中重金属最大允许投加量限值(4)入窑重金属投加量与固体废物、常规燃料、常规原料中重金属含量以及重金属投加速率的关系。
全面解析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方案

全面解析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方案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法,能够将污泥中的有害物质与水泥熟料相结合,实现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方案进行全面解析。
一、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原理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的基本原理是将污泥中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通过煅烧过程与水泥熟料中的矿物质反应,生成新的化合物,将有害物质固化在新生成的硅酸盐基质中。
同时,污泥中的水分也会被蒸发和煅烧过程中的高温分解移除,从而实现污泥的无害化处理。
二、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工艺流程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的典型工艺流程包括污泥浓缩、干化和煅烧三个环节。
首先,通过离心机、压滤机等设备进行污泥的机械浓缩,将水分含量降低到20%以下;然后,将浓缩后的污泥进行干化处理,一般采用直接或间接加热方式,将污泥的水分蒸发掉;最后,将干化后的污泥与水泥熟料混合,在水泥窑中进行煅烧。
三、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的优势1.无害化处理: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可以将有害物质稳定固化在新生成的硅酸盐基质中,达到无害化处理的效果。
2.资源化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可以将污泥中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转化为水泥熟料中的矿物质,实现资源的利用。
3.热值回收: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的煅烧过程可以回收污泥中的有机物质的热值,减少燃料的消耗,降低能源成本。
四、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的技术难点2.煅烧过程控制:煅烧温度、停留时间、空气流速等参数对污泥的处理效果具有重要影响,需要对煅烧过程进行精确控制。
3.有害物质排放: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过程中会产生废气和废渣,其中可能含有有害物质,需要进行合理的处理和控制。
五、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的应用前景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在国内外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随着环保政策的推动和对资源利用的需求,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未来,可以进一步改进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的工艺流程,提高处理效果,并探索其他污泥资源化利用的途径。
总之,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法,能够实现污泥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
水泥窑协同处置 应用技术

水泥窑协同处置应用技术嘿,咱今儿就来聊聊水泥窑协同处置应用技术。
你可别小瞧了这玩意儿,它就像是一个神奇的魔法,能把好多看似麻烦的东西变得有用起来。
咱先说说啥是水泥窑协同处置吧。
简单来讲,就是让水泥窑这个大家伙在生产水泥的同时,还能帮忙处理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废弃物啥的。
这就好比是一个大力士,不仅能自己干好本职工作,还能顺手帮着解决其他难题。
你想想看啊,那些废弃物要是没个好去处,堆在那儿多占地方,还可能污染环境。
但有了水泥窑协同处置,就不一样啦!它能把这些废弃物变废为宝,让它们也能为社会做贡献。
这多厉害呀!而且啊,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还有好多优点呢。
它处理的范围可广了,各种各样的废弃物都能被它拿下。
就像一个超级大胃王,啥都能吃,啥都能消化。
这可不是一般的技术能做到的哦!它的处理效率也很高。
就好像是一阵风,呼呼地就把事情都办完了。
不像有些方法,慢悠悠的,让人等得着急。
还有啊,经过水泥窑协同处置后的产物,质量还不错呢。
这就像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宝石,闪闪发光。
咱再来打个比方,水泥窑协同处置就像是一个优秀的厨师,能把普通的食材变成美味佳肴。
那些废弃物就是普通的食材,经过它的一番操作,就变成了有用的东西。
这技术在环保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啊。
它能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让我们的地球更干净、更美丽。
这不就是在为我们的子孙后代造福嘛!你说,这么好的技术,我们能不好好利用吗?我们应该大力推广水泥窑协同处置应用技术,让它在更多的地方发挥作用。
要是每个地方都能用上这技术,那我们的环境该有多好呀!那些让人头疼的废弃物都能有个好去处,不再是个麻烦。
我们的生活也会因为它而变得更加美好。
想象一下,没有了那么多废弃物的困扰,我们的世界会是多么清爽、多么宜人啊!所以说呀,水泥窑协同处置应用技术真的是个宝,我们可得好好珍惜它,让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光彩!别再犹豫啦,赶紧行动起来,一起支持和推广这项神奇的技术吧!。
水泥协同处置方案

水泥协同处置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垃圾数量不断增加,垃圾处理成为了城市治理中极为关键的一环。
在垃圾处理中,水泥协同处置成为了一种主流的处理方式。
本文将从水泥协同处置的概念、优点、技术路线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介绍。
概念水泥协同处置(Cement Kiln Co-processing, CKC)是指将废弃物、危险废弃物或回收材料与水泥原材料混合使用,共同进入水泥窑炉进行高温热解,从而实现对废弃物的协同处置。
优点水泥协同处置相比传统垃圾处理方式具有诸多优点:1.充分利用废弃物资源。
CKC可以将废弃物等低附加值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水泥材料,减少仅进行填埋或焚烧的废弃物数量。
2.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水泥窑炉的高温热解可以最大限度地燃烧混合原料中的有机物,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排放。
3.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占用。
水泥协同处置可以在不增加使用原材料的前提下完成废弃物的处置,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占用压力。
4.处置效率高。
水泥窑炉的高温热解可以在短时间内充分完成废弃物的处置,效率较高。
技术路线水泥协同处置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1.废弃物预处理。
对于废弃物中的大块物料进行破碎,将废弃物处理成符合水泥生产要求的小颗粒。
2.废弃物进料。
将预处理好的废弃物与水泥原料、燃料等混合,在水泥窑炉中共同进入热解室。
3.煅烧过程。
水泥窑炉中的高温作用可以将混合原料中的有机物进行热解,同时完成水泥的煅烧过程。
应用前景水泥协同处置作为一种高效、可持续的废弃物处理方式,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预计未来将继续发扬水泥协同处置的优点和特点,应用范围将随之逐步扩大。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不断的推陈出新,水泥协同处置将更加高效、绿色和环保。
总之,水泥协同处置作为一种主流的废弃物处理方式,已经不仅仅是水泥生产的附属产业,而成为了城市垃圾处理中的主要方式之一。
从环保、经济等多个方面考虑,水泥协同处置无疑是一种可持续的垃圾处理方式,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土壤修复技术介绍-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

土壤修复技术介绍——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1、技术原理:水泥窑协同处置法,是将污染土壤与水泥生料协同处置,经过回转窑高温煅烧,可以将污染物分解或固定,达到无害化处置的一种技术方法。
该技术利用水泥回转窑内的高温、气体长时间停留、热容量大、热稳定性好、碱性环境、无废渣排放等特点,在生产水泥熟料的同时,焚烧固化处理污染土壤。
有机物污染土壤从窑尾烟气室进入水泥回转窑,窑内气相温度最高可达1800℃,物料温度约为1450℃,在水泥窑的高温条件下,污染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机化合物,高温气流与高细度、高浓度、高吸附性、高均匀性分布的碱性物料(CaO、CaCO3等)充分接触,有效地抑制酸性物质的排放,使得硫和氯等转化成无机盐类固定下来;六价铬等重金属污染土壤从生料配料系统进入水泥窑,使六价铬等重金属固定在水泥熟料中。
受水泥生产的工艺限制,普通水泥窑生产设施必须经过改造方可协同处置污染土壤,使尾气排放指标达到环保标准。
同时由于水泥生产对进料中氯、硫等元素的含量有限值要求,在使用该技术时需对土壤性质进行分析,合理配料,不能对水泥生产和产品质量带来不利影响。
2、技术特点: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受污染土壤性质及污染物性质影响较少,而且我国是水泥生产和消费大国,水泥厂数量多,分布广,因此,目前在国内水泥窑协同处置越来越多应用于污染土壤的处理,特别是重度污染土壤的处理。
与专业危险废物焚烧炉相比,水泥回转窑处理土壤类废物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焚烧温度高。
水泥回转窑内物料温度高达1450℃,气体温度则高达1750℃左右,而专业危险废物焚烧炉的焚烧温度在850-1200℃之间。
在水泥窑内的高温下,废物中的毒性有机物将产生彻底的分解,焚毁去除率可达99.99%以上,实现废物中有毒有害成分的彻底“摧毁”和“解毒”。
②停留时间长。
水泥回转窑是一个旋转的筒体,一般直径3.0-5.0米,长度45-100米,以每小时100-40转的速度旋转,焚烧空间很大,废物在回转窑高温状态下停留时间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解析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
国际上水泥窑协同处置废物技术发源于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真正用于实践是1974年在加拿大劳伦斯水泥厂进行,随后在美国的Peerless,Ruderdorf,德国等十多家水泥厂进行。
到目前为止,欧洲,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已有30多年的研究和应用历史,在替代燃料研究和生态水泥生产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
据统计,2007年荷兰的燃料替代率达到85%以上,2013年,日本,比利时,瑞士,奥地利等燃料替代率达到50%以上,而在美国约为30%。
我国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技术推广至今,仅有江苏绿森、海螺、中材、中信、中建材等几家领先的水泥企业集团和水泥装备集团开展了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工作,仅有贵州等少数省份组织推动了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工作。
目前,全国已建成投产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生产线30 多条,占水泥生产线的比重不足2%。
技术名称:水泥窑协同处置
1. 水泥窑协同技术适用性
1.1 适用的介质:污染土壤。
1.2 可处理的污染物类型: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
1.3 应用限制条件。
不宜用于汞、砷、铅等重金属污染较重的土壤;由于水泥生产对进料中氯、硫等元素的含量有限值要求,在使用该技术时需慎重确定污染土的添加量。
2. 水泥窑协同技术介绍
2.1 原理
利用水泥回转窑内的高温、气体长时间停留、热容量大、热稳定性好、碱性环境、无废渣排放等特点,在生产水泥熟料的同时,焚烧固化处理污染土壤。
有机物污染土壤从窑尾烟气室进入水泥回转窑,窑内气相温度最高可达1800℃,物料温度约为1450℃,在水泥窑的高温条件下,污染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机化合物,高温气流与高细度、高浓度、高吸附性、高均匀性分布的碱性物料(CaO、CaCO3 等)充分接触,有效地抑制酸性物质的排放,使得硫和氯等转化成无机盐类固定下来;重金属污染土壤从生料配料系统进入水泥窑,使重金属固定在水泥熟料中。
2.2系统构成和主要设备
水泥窑协同处置包括污染土壤贮存、预处理、投加、焚烧和尾气处理等过程。
在原有的水泥生产线基础上,需要对投料口进行改造,还需要必要的投料装置、预处理设施、符合要求的贮存设施和实验室分析能力。
水泥窑协同处置主要由土壤预处理系统、上料系统、水泥回转窑及配套系统、监测系统组成。
土壤预处理系统在密闭环境内进行,主要包括密闭贮存设施(如充气大棚),筛分设施(筛分机),尾气处理系统(如活性炭吸附系统等),预处理系统产生的尾气经过尾气处理系统后达标排放。
上料系统主要包括存料斗、板式喂料机、皮带计量秤、提升机,整个上料过程处于密闭环境中,避免上料过程中污染物和粉尘散发到空气中,造成二次污染。
水泥回转窑及配套系统主要包括预热器、回转式水泥窑、窑尾高温风机、三次风管、回转窑燃烧器、篦式冷却机、窑头袋收尘器、螺旋输送机、槽式输送机。
监测系统主要包括氧气、粉尘、氮氧化物、二氧化碳、水分、温度在线监测以及水泥窑尾气和水泥熟料的定期监测,保证污染土壤处理的效果和生产安全。
2.3 关键技术参数或指标
影响水泥窑协同处置效果的关键技术参数包括:水泥回转窑系统配置、污染土壤中碱性物质含量、重金属污染物的初始浓度、氯元素和氟元素含量、硫元素含量、污染土壤添加量。
影响水泥窑协同处置效果的关键技术参数包括:水泥回转窑系统配置、污染土壤中碱性物质含量、重金属污染物的初始浓度、氯元素和氟元素含量、硫元素含量、污染土壤添加量。
(1)水泥回转窑系统配置
采用配备完善的烟气处理系统和烟气在线监测设备的新型干法回转窑,单线设计熟料生产规模不宜小于2000吨/天。
(2)污染土壤中碱性物质含量
污染土壤提供了硅质原料,但由于污染土壤中K2O、Na2O含量高,会使水泥生产过程中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的碱当量高,影响水泥品质,因此,在开始水泥窑协同处置前,应根据污染土壤中的K2O、Na2O含量确定污染土壤的添加量。
(3)重金属污染物初始浓度
入窑配料中重金属污染物的浓度应满足《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技术规范》(HJ622)的要求。
(4)污染土壤中的氯元素和氟元素含量
应根据水泥回转窑工艺特点,控制随物料入窑的氯和氟投加量,以保证水泥回转窑的正常生产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入窑物料中氟元素含量不应大于0.5%,氯元素含量不应大于0.04%。
(5)污染土壤中硫元素含量
水泥窑协同处置过程中,应控制污染土壤中的硫元素含量,配料后的物料中硫化物硫与有机硫总含量不应大于0.014%。
从窑头、窑尾高温区投加的全硫与配料系统投加的硫酸盐硫总投加量不应大于3000mg/kg。
(6)污染土壤添加量
应根据污染土壤中的碱性物质含量、重金属含量、氯、氟、硫元素含量及污染土壤的含水率,综合确定污染土壤的投加量。
3. 水泥窑协同技术应用基础及前期准备
在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染土壤前,应对污染土壤及土壤中污染物质进行分析,以确定污染土壤的投加点及投加量。
污染土壤分析指标包括污染土壤的含水率、烧失量、成分等,污染物质分析指标包括:污染物质成分、氯、氟、硫浓度,重金属、氯、氟、硫元素含量等。
4. 水泥窑协同主要实施过程
(1)将挖掘后的污染土壤在密闭环境下进行预处理(去除掉砖头、水泥块等影响工业窑炉工况的大颗粒物质);
(2)对污染土壤进行检测,确定污染土壤的成分及污染物含量,计算污染土壤的添加量;
(3)污染土壤用专门的运输车转运到喂料斗,为避免卸料时扬尘造成的二次污染,卸料区密封;
(4)计量后的污染土壤经提升机由管道进入喂料点,送入窑尾烟室高温段处置;
(5)定期监测水泥回转窑烟气排放口污染物浓度及水泥熟料中污染物含量。
5. 水泥窑协同运行维护和监测
因水泥窑协同处置是在水泥生产过程中进行的,协同处置不能影响水泥厂正常生产、不能影响水泥产品质量、不能对生产设备造成损坏,因此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染土壤过程中,除了需按照新型干法回转窑的正常运行维护要求进行运行维护外,为了掌握污染土壤的处置效果及对水泥品质的影响,还需定期对水泥回转窑排放的尾气和水泥熟料中特征污染物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采取应对措施。
6. 水泥窑协同修复周期及参考成本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的处理周期与水泥生产线的生产能力及污染土壤投加量相关,而污染土壤投加量又与土壤中污染物特性、污染程度、土壤特性等有关,一般通过计算确定污染土壤的添加量和处理周期,添加量一般低于水泥熟料量的4%。
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染土壤在国内的工程应用成本为800-1000元
/m³。
7. 水泥窑协同国外应用情况
水泥窑是发达国家焚烧处理工业危险废物的重要设施,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即使难降解的有机废物(包括POPs)在水泥窑内的焚毁去除率率也可达到99.99%到99.9999%。
从技术上水泥窑协同处置完全可以用于污染土壤的处理,但由于国外其它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发展较成熟,综合社会、环境、经济等多方
面考虑,在国外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在污染土壤处理方面应用相对较少。
下表列出的是国外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在污染土壤修复方面的应用情况。
8.水泥窑协同处置的优势
◆水泥工业可销纳的废物种类多,适用范围广。
◆按照性能和特点,不同的废物可以分别用作水泥工业的混合材丶替代原料或替代燃料,使物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