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公开课—咏物诗

合集下载

(最新整理)咏物诗鉴赏优秀公开课

(最新整理)咏物诗鉴赏优秀公开课

被拒不纳。
赞美菊花傲然不屈,清
高脱俗。表达自己凌然
的民族气节和忠贞爱国
的情怀。
27
2021/7/26
不第后赋菊 黄巢(唐) 1、事物特征:
待到秋来九月八, 在百花凋谢后,菊
我花开后百花杀。 花盛开,香透长安。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黄巢长于骑射,爱扶
2、所言之志:
抒发了自己的凌云
危救急; 爱读书,参加进 壮志,不甘为人下
梅》)
⑥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郑思肖《
画菊》)
⑤⑥对比
8
2021/7/26
探究讨论: 如何鉴赏咏物诗?
9
2021/7/26
阅读下面词作,合作探究,完成练习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 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 作尘,只有香如故。
10
2021/7/26
小 试 身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虞世南原是陈隋旧臣,入唐后以文才和德行
受到唐太宗的器重,他生性耿直孤傲,不合于世。
诗人借蝉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诗中描绘一只在梧桐树上鸣叫的蝉。它的头部的 触须像下垂的冠缨,它饮着清露,蝉声悦耳远传, 但并非借助秋风。 诗人写蝉是托物自比,寓意立身品格高洁的人, 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
17
2021/7/26
5、表达喜好和兴趣的。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花中最后凋谢 对菊花的喜爱
18
2021/7/26
6、借事物讽喻的 金钱花 罗隐

语文选修第11课《咏物诗四首》精品课件

语文选修第11课《咏物诗四首》精品课件

11.咏物诗四首
子规 葡萄 赏牡丹 小松
咏物诗
——在描摹歌咏自然万物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特点: 1. 形似。实写物的形态、色泽等特征,或写 其所处环境。 2. 神似。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 格。 3.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比喻、象征、对比、烘托、拟人、用典等等。
鉴赏咏物诗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梅花这一意象有哪些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感情?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参考答案:
• 意象特点:耐寒、洁白清高、芳香四溢、 报春。
• 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 污的思想感情。
• 手法: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衬托, 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 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高三咏物诗鉴赏课件

高三咏物诗鉴赏课件
时人:目光短浅
诗人经历,社会环境 诗人自身微寒,才华 出众,却报国无门, 一生潦倒
言志:以小松喻人,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 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坚强不屈的精神,同时也批评 “时人”的以身取人,目光短浅。
咏 物 ( 言 志 ) 诗 鉴 赏
(一).情势标志 咏物诗中的物或是描写对象,或是抒情的对象。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意象特征
意象内在品质
真国色
雍容华贵
言志:表达了对牡丹的爱好和赞美之情!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意象特征
意象内在品质
埋没于深草 有凌云之志
时人不识
小松:不甘埋没、 坚强不屈
隐……
题榴花(朱熹)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四).常见感情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台落绛jiàng英。
榴花开得那么鲜艳;柳色嫩黄,柳枝条条柔软如丝,但是或是没
有车马,或是长在荒园里,又有谁来欣赏呢?
杨柳枝( 白居易 )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2)表达自甘寂寞、坚贞不屈、高洁脱俗(不同流合污) 的气节。
一、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 二、掌握欣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把握作者在 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考点解读
1、考点要求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能;评价作品的思想内
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考查情况
2008年广东高考考查了咏物诗,2013年广州一模 (元诗刘因《秋莲》)、深圳一模(唐诗李贺《马》) 考试考查了咏物诗。

2014年公开课优质课课件语文:2.11《咏物诗四首》课件(5)(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2014年公开课优质课课件语文:2.11《咏物诗四首》课件(5)(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小松:幼时被人们忽略,长大后才被人们称赞。 感情:批判世人目光短浅,不识人才。
咏物诗小结
1、咏物诗作用: 托物抒情、托物言志、托物讽喻等。 2、常见手法: 比喻、拟人、象征、烘托等。 3、鉴赏方法:
(1)概括物象特征 (2)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 (3)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联系背景,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有关咏物诗
• •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 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 唐1455首,晚唐3556首。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 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 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 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自读提示
1、所咏之物有何特点? 2、寄寓了诗人什么感情?如何寄寓的?
新茎未遍半犹枯, 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 托物言 莫辞添竹引龙须。 志
人援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1、侧面烘托 花开时节动京城。 2、拟人、比喻
牡丹:姿容最美,既不过于 妖艳,也不过于俗气。 感情:喜爱、赞美牡丹。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借松写人 托物讽喻 直待凌云始道高。
刘长卿 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万古惟留楚客悲。 (感慨贾谊悲惨命运) 寒林空见日斜时。 (贾谊宅萧条冷落景象) 湘水无情吊岂知? (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 怜君何事到天涯! (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景中寓情、双关手法 写诗人经过贾谊旧宅 时的悲凉心情,抒发自 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品诗之法
• • • • • • • 1、知人论世 2、诵读感悟 3、了解句意 4、细品内涵 5、分析技巧 6、把握主旨 7、熟读成诵

咏物诗课件

咏物诗课件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 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 香如故。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 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相同点: (1)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 (2)都表现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 (3)都赞颂了梅花的高洁的品格。 (4)都以梅花自比。 不同点: (1)梅花的形象不同。 陆 游:寂寞凄凉、饱受摧残,象征屡受排挤的诗人自己。 毛泽东:傲寒俊俏、积极乐观。 象征革命者的坚贞不屈 斗争的精神。 (2)感情基调不同。 陆 游:低沉孤高。毛泽东:积极乐观,充满信心。
答:好,一个“绕”字,使春水富有动感, 充满生机,表现了春水爱花惜花的情致。
(2)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安石移情世外, 其悲壮即寓闲淡之中”。这种悲壮之情在诗 中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 在诗中诗人用“作雪”和“成尘” 作喻 ,形成对比,再以“纵被”和 “绝胜”强调了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 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
物象特征
埋没于深草 有凌云之志 时人不识
物象内在品质
小松:不甘埋没、 坚强不屈 时人:目光短浅
诗人经历,社会环 境 诗人自身微寒,才 华山众,却报国无 门,一生潦倒
言志:以小松喻人,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 征出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坚强不屈的精神, 同时也批评“时人”的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 炎附势。
咏物诗的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 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 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 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
①写的什么物 ,有什么特征。 ②寄托什么志 , 寓含什么理。

咏物诗PPT课件

咏物诗PPT课件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3
二、特点
1、有的直接以物象为题,有的以“咏(题、赠、赞)+物象” 为题。
2、咏物诗,要真实描摹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 特征,有时还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
3、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4、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 对比、象征等手法。
•丹”。
13
7、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也可喻“离情” 李叔同: 《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8、莲花(荷花):冰清玉洁,喻君子。(“莲”谐音“怜、恋”,乐府 诗《采莲曲》) 9、红豆: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 撷,此物最相思。” 10、丁香:素雅清纯美丽,沁人心脾的幽香,爱情与幸福象征。又“丁 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苞)极似人的愁心,所以常用来表示愁思的一 种情结。比如有唐·牛峤的“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李商隐的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璟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 香空结雨中愁”,都是以丁香来暗喻愁思。 11、蝉:清露高声,是高洁品性的代表。诗人常以他自况,表达自己对 高风亮节的追求。(惜时光)如《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 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2、鹰:多是志存高远、锐意进取的词人自我形象的化身。

高考语文复习:咏物诗鉴赏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咏物诗鉴赏课件
万物皆有品,寄寓世间情 ——托咏物言志(咏物)诗鉴赏
学习目标
探究托物言志诗的题材特征、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 掌握托物言志诗的解题思路,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何为托物言志诗?
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 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 者思想感情,寄寓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托物言志是一种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就是诗人 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 中,即物与志的结合。
B.文似看山不喜平,此诗运用转笔形成了诗意的转折,其色调也
从明朗转为黯淡。
C“C蟠.杜据甫亦借高物大抒”怀是,形用容柏衰树时的之“柏蟠,据“亦得高地大””“之蟠姿据隐”喻承了“当千时年藩根镇”, 的此 隐龙柏喻盘不家虎是 国踞所 衰之出 落势非。。地,也不是生长浅薄,却变得枝枯叶燥,了无生机, D全D诗.此通诗过情描感写复“杂病而柏深”沉之,形既象有、对际现遇实抒的写不人满之,命也运有、对感未慨来,的咏希物望抒, 可怀谓,沉表郁达顿盛挫衰。无常的感慨。没有对未来的希望。
C.“客从何乡来”两句,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感抒发慨了盛思衰乡无之常情。
D.这首诗在结尾两句抒发胸臆,表达了世事无常、难以意料的感慨。
B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A“.诗病人柏善”用—比—兴抒手写法人,之此命诗运中、的感病慨柏,与咏刘物禹抒锡怀“,病情树感前深头沉万。木春” 有相刘同禹的锡寄—托—。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乐观的襟怀。
病柏由盛而衰的变化,象征了唐朝从强盛到衰落的沧桑 巨变;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摈斥在外;鸱鸮意 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
达了对国运时局的忧虑。
C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咏物诗鉴赏教案人教版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咏物诗鉴赏教案人教版

咏物诗鉴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重点】1、2【教学方法】探究、赏析与练习相结合【教学步骤】一、导入郑板桥有一首画竹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歌。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

二、青灯有味似儿时——回顾与感悟回顾与感悟自己熟悉的以自然景物为引用对象的诗。

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幅画画的是我家洗砚池旁边的一棵树,每一朵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黑色,没有鲜艳的色彩。

我不需要别人夸它颜色多么漂亮,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间留下清淡的芳香。

【赏析】梅花,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她傲冰斗雪既有清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

因此古人常把她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

本课的墨梅,指只用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看上去十分的高雅大方。

本诗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被称为“画梅圣手”。

这是一首作者自己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

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

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点拨: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题竹石画(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赏析】这是一首是在竹石图上的题画诗,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刻画了嫩新、洁净、 刻画了嫩新、洁净、清香 怡人的竹子的形象。 怡人的竹子的形象。
BeijingSltNo.1middleschool
北京市三里屯一中
2、手法类考题 、
1、【2007安徽卷 】 、 安徽卷 1、要点 、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 ) 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 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 ①手法 ②分析 手法+② 作简要分析。 作简要分析。 答案】 【 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 2、语言 、 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 壁立的寒山、 手法。 ① 借用壁立的寒山、 空旷的大地、 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 语言表述精炼、 语言表述精炼、 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② 准确 衬托”答成“烘托” (把“衬托”答成“烘托” 也算对) 也算对)
BeijingSltNo.1middleschool
北京市三里屯一中
诗歌鉴赏
咏物诗
陶鹏飞
BeijingSltNo.1middleschool
北京市三里屯一中
爆竹
自怜心未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 时节到来寒焰发, 万人头上一声雷。 万人头上一声雷。
北京市三里屯一中
难点突破
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
BeijingSltNo.1middleschool
北京市三里屯一中
《石灰吟》于谦: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出山之难、不怕焚烧、 出山之难、不怕焚烧、 石灰特点: 不怕破碎、一身清白。 石灰特点: 不怕破碎、一身清白。
BeijingSltNo.1middleschool
北京市三里屯一中
3、手法+情感类 考题 、手法 情感类
2、【2009浙江卷】 、 浙江卷】 浙江卷 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 ①手法 ②情感 手法+② 作者的情感。( 。(4分 作者的情感。( 分) 答案】手法:对比(反衬) 【答案】手法:对比(反衬) 、 情感: ①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 2、语言 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 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 术语恰当 爱和赞赏之情 之情。 爱和赞赏之情。② 1、要点 、
BeijingSltNo.1middleschool
北京市三里屯一中
考点解读
1、考点要求 、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 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考查情况 、 近几年的高考对咏物诗考查频率较高, 近几年的高考对咏物诗考查频率较高, 2002—2010年高考共考查了 首咏物诗, 年高考共考查了15首咏物诗 年高考共考查了 首咏物诗, 2008、2010年朝阳模拟考试考查了咏物诗。 年朝阳模拟考试考查了咏物诗。 、 年朝阳模拟考试考查了咏物诗
BeijingSltNo.1middleschool
北京市三里屯一中
题型归纳
总结学案
BeijingSltNo.1middleschool
北京市三里屯一中
(一)题型—命题角度 题型
1【2007安徽卷 】 (1)这首词的上片 【 安徽卷 ) 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 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 作简要分析。 作简要分析。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 )结合下片的句子, 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2009浙江卷】 23.指出这首词 【 浙江卷】 . 浙江卷 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北京市三里屯一中
画菊
南宋·郑思肖 南宋 郑思肖
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满城尽带黄金甲。
花开不并百花丛,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抱香死,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何曾吹落北风中。
BeijingSltNo.1middleschool
北京市三里屯一中
答 题 模 式
解题指导
形象概括类:概括 情感 形象概括类:概括+情感
手法赏析类:手法 分析 分析+情感 手法赏析类:手法+分析 情感 : 概括+ 概括
手法+ 手法
分析
+
情感
语 言
1 2
BeijingSltNo.1middleschool
BeijingSltNo.1middleschool
北京市三里屯一中
• ①D • ②运用反衬的手法(1分。要点“反衬”或 运用反衬的手法( 分 要点“反衬” 衬托” 对比” “衬托”、“对比”), • 突出了笼中莺对燕子和鸾鸟自由自在生活 的向往( 分 要点“向往” 羡慕” 的向往(1分。要点“向往”或“羡慕”), • 表现了作者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2分。要 表现了作者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 分 渴望自由”)。意思对即可 意思对即可。 点“渴望自由”)。意思对即可。
BeijingSltNo.1middleschool
北京市三里屯一中
反馈练习
2010年全国 卷 年全国1卷 年全国 咏素蝶诗
BeijingSltNo.1middleschool
北京市三里屯一中
诗句拓展
1、“空余残蕊抱枝干”——陆游《枯菊》 2、“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朱淑贞《黄花》
BeijingSltNo.1middleschool
北京市三里屯一中
解题指导
BeijingSltNo.1middleschool
北京市三里屯一中
1、形象类考题
3、【2009天津卷】 【 天津卷】 天津卷
1、要点 、
概括+②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 ①概括 ②分析 样的形象? 【参考答案】形象:嫩竹新出, 2、语言 、 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 竹香。
形象 手法
情感
3【2009天津卷】 (1)本诗前三联描写 【 天津卷】 天津卷 ) 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BeijingSltNo.1middleschool
北京市三里屯一中
(二)命题角度 –归纳 归纳
2007年安徽卷就分别从“托物”和“言志”两 年安徽卷就分别从“托物” 年安徽卷就分别从 言志” 个角度各设一题赏析《醉落魄•咏鹰 咏鹰》 个角度各设一题赏析《醉落魄 咏鹰》词中表现 手法与思想情感, 年浙江卷《 手法与思想情感,2009年浙江卷《踏莎行 雪中 年浙江卷 踏莎行•雪中 看梅花》考查的是写作手法和情感, 看梅花》考查的是写作手法和情感,2009年天 年天 津卷《严郑公宅同咏竹》考查的是形象与情感。 津卷《严郑公宅同咏竹》考查的是形象与情感。 可见, 可见,分析情感和分析手法是考查咏物诗的两种 主流题型。 主流题型。 手法与情感是考查咏物诗的命题核心点 是考查咏物诗的命题核心点。 手法与情感是考查咏物诗的命题核心点。
背景: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 背景:黄巢长于骑射,爱扶危救急; 背景: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 背景:黄巢长于骑射,爱扶危救急; 爱读书,参加进士考试,不中。 爱读书,参加进士考试,不中。 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 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 不纳。 不纳。 傲骨凌霜, 傲骨凌霜,自甘寂寞, 菊花盛开, 菊花盛开,香透长 1、事物特征:宁死不屈,自甘寂寞, 1.事物特征: 、事物特征:宁死不屈,坚守节操。 .事物特征: 坚守节操。 安。 咏菊写人, 咏菊写人,赞美菊花傲 抒发了自己的凌云 2、所言之志: 、 . 然不屈, 然不屈,表达自己凌然 2.所言之志: ,不甘为人下 壮志, 壮志 的民族气节和忠贞爱国 的远大抱负。 的远大抱负。 的情怀。 的情怀。
BeijingSltNo.1middleschool
北京市三里屯一中
(2008北京朝阳二模)咏笼莺① 北京朝阳二模)咏笼莺① 北京朝阳二模
课堂演练
(清)纳兰性德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表现主题: 作者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 表现主题: 作者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
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 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 的意愿和 操的决心, 操的决心,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 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借物喻人
BeijingSltNo.1middleschool
[注释 ①莺:黄莺,别名金衣公子。 注释]① 黄莺,别名金衣公子。 注释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分) A.“栖栖”既记述了黄莺被困笼中之事,又描绘了黄莺惶惶 . 栖栖”既记述了黄莺被困笼中之事, 不安之态。 不安之态。 B.颔联中“有心”一句透露了黄莺的美好愿望,“无计”一 .颔联中“有心”一句透露了黄莺的美好愿望, 无计” 句则揭示了它焦躁的缘由。 句则揭示了它焦躁的缘由。 C.“缄”字写出了黄莺的无助悲哀,满腹怨恨却欲言不得。 字写出了黄莺的无助悲哀,满腹怨恨却欲言不得。 . D.作者咏物言志,将自己孤苦无依的痛楚寄寓在了笼中孤莺 .作者咏物言志, 的身上。 的身上。 本诗题为“咏笼莺” 第三联却写了燕子飞于梁间、 ②本诗题为“咏笼莺”,第三联却写了燕子飞于梁间、鸾鸟在 梧桐上筑巢。试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4分 梧桐上筑巢。试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