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咏物抒怀诗 公开课

合集下载

咏物言志诗歌鉴赏公开课获奖课件

咏物言志诗歌鉴赏公开课获奖课件
第11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单纯咏物
仅状物之形貌, 言物之神态, 仅求其形 似, 不赋予个人感情, 最多表达诗人健 康而高雅审美情趣。如贺知章《咏柳》 赞美春柳轻盈姿态, 仅透露一点对自然 之物爱慕之情
第12页
托物言志(寓意)
即诗歌所描绘物象只是作者抒情载体, 作者借 以表达人生态度, 生活理想, 或者批判丑恶现 象, 或表达作者观点。名为咏物, 实则为了咏 人与抒情。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性与精神, 融入个人情感, 或借物抒怀, 或以物自喻, 或 感己伤时。如宋代名相李纲诗《病牛》
第7页
咏物诗常见主题
1、表达诗人清高孤傲人格,坚持理想绝不 趋势媚俗不向恶势力屈服坚定意志。
2、抒发政治上失意郁闷苦恼,表达愤慨之 情或渴望得到赏识重用愿望。
3、表达诗人人生理想或愿望:或远离尘世 (污浊官场),追求闲适田园生活;或积极
入世,渴望建功立业豪情壮志。 4.挖苦社会上丑恶人性或现象。
第8页
第20页
第13页
托物喻理
这种写法即借咏物来阐明超越表象之外深刻 哲理, 这种哲理或是人生真谛, 或是自然法 则, 它们是通过度析现象而得出来本质性东 西。唐代许多诗人在静心观物时有一种感悟, 因而可以透过表象体现出深刻哲理性思索。
第14页
托物讽世
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不 公平现象。如罗隐《蜂》
第15页
第10页
(2)这首诗中“山泉”具有自洁自清、 一尘不染、恬淡自然、飘逸出俗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来喻自己, 山泉即诗人自己, 山泉特点即诗人要追求个性, 其崇尚恬淡 自然、飘逸出俗高洁境界了了可观, 耐人 回味。 (或)这首诗在体现山泉天地之声色, 具 满涧平池之能同步, 又体现了山泉恬淡自 然、清高自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体现 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情怀。

语文诗词选修课件 第五课咏物抒怀

语文诗词选修课件 第五课咏物抒怀

主旨
点拨:咏物诗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所 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 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 感情。因此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 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 者的生活情趣,而这些就是这类诗歌的主旨。 主要特点:与所咏之物的特点及感情色彩密不可分。 分析思路:首先要抓住“物”的象征意义,然后联 系写作背景或诗人风格找共同点,确定大概方向, 最后再从诗句或关键词中完善出具体情感和主题。
例诗主旨辨析
1.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此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房兵曹胡马》 杜甫
主旨:骏马→勇猛忠诚→杜甫回鲁所作(青年时期)→为国家建功 立业的渴望与抱负,雄心壮志
2.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 李商隐 主旨:蝉→清高、命途多舛→李商隐屡遭排挤→感叹人生坎坷,表 达高洁的志节 3.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相思怀人:雁、红豆、莲、望月、望云 思乡:登高、浮云、桑梓、双鲤、鸿雁 志节情操:梅兰竹菊、松柏、蝉、冰雪 战争:投笔、长城、楼兰、关山、柳营、 羌笛
手法
1、托物言志或象征 点拨:通过咏物来抒发诗人自己的感情,或者用某 种自然景物象征某种品格。 例1:杜甫《房兵曹胡马》,“骁腾有如此,万里可 横行。”作者托物言志,借马喻人,抒写自己渴望 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朝气蓬勃的英勇气概。 例2: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 桐。”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 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表现自 己清高的气节。
3 .明辨技巧:从表现手法上看,由于咏物诗重寄托,所 以常常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从修辞手法上看,咏物 诗在构思时常常运用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双关等修 辞。从描写角度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 的手法,或三言两语勾勒事物形态,不求形似,只求神似。

咏物抒怀诗鉴赏公开课ppt课件

咏物抒怀诗鉴赏公开课ppt课件

【注】① 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
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诗人借蝉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 析。
蝉 虞世南 垂緌ruí①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① 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 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4.用衬托或对比。于鲜明对比之中,增加感染力量。

5.环境映衬,侧面烘托: 写到物生长的外部环境往往
就是用环境来突显物的品质。
咏物抒怀诗常见提问方式
• 1.这首诗刻画了什么形象?有什么具体 特点(特征)?作者借它表达怎样的思 想感情?
• 2.诗中所写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对作者表达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
注:虞世南原是陈隋旧臣,入唐后以文才和德行受到唐太宗的器重, 他生性耿直孤傲,不合于世。
1、形象特点:
夏蝉
栖高饮露、生性高洁、声音远播。
2、所言之志: 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3、手法:
托物言志 象征
借描写其他事物,来表现作者的思想和品格。
蝉 虞世南 垂緌ruí①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温故而知新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竹石
郑燮
•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些诗都借所咏之物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它们 都属于哪类诗歌?
何谓咏物抒怀诗?
所谓咏物抒怀诗,以客观事物为 描写对象,细致刻划其外在形态 或表现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抒 发思想感情,寄寓襟怀抱负的诗 歌。

高考咏物诗鉴赏-咏物抒怀诗ppt(共26张PPT)

高考咏物诗鉴赏-咏物抒怀诗ppt(共26张PPT)

高考咏物诗鉴赏-咏物抒怀诗ppt(共26 张PPT)
六、咏物诗常见的情感类别
1、言志――表现诗人的志向操守。
• ①志向: 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与豪情壮志。

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操守:不慕名利、不羡富贵
自甘寂寞,不愿媚俗,坚贞不屈,高洁脱俗,坚 持个性,保持清白,不愿同流合污的气节;
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等的生活。
手法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不凡气度,从中也
寄寓了少年于谦不畏艰险的性格。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
怕,要留青白在人间”,诗人再次以拟人化的手法充分表
现了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神和甘愿献身的美德。同
样,从中也展示了诗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情怀。
诗的末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是前三句的收结与归宿,是
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这 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 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 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 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借物抒 怀,借 梅自喻
小松(杜荀鹤 )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表 达了诗人虽然才华横溢,但由于出 身贫穷而不受赏识的愤懑以及不满 之情。
教材联想
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 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 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 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 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名师课件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优秀 课件ppt 精品课 件优秀 课件高 考咏物 诗鉴赏 -咏物 抒怀诗( 共26张 PPT)

高考语文 古典诗词鉴赏咏物抒怀诗课件 新人教版1

高考语文 古典诗词鉴赏咏物抒怀诗课件 新人教版1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 分析。 主要运用了衬托(烘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 答: 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 答: 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 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1)“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 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李诗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 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 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 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 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自 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 的悲凉心境。曾诗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 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 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 难逃灭亡的命运。
(2009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
例题演绎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⑴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答: 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⑵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 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⑴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答: 。 (2)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差异? 答: 。

咏物诗公开课

咏物诗公开课

咏物诗公开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咏物诗,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

这首诗描绘了鹳雀楼的高耸与黄河的壮阔,展现了诗人胸怀壮志的豪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咏物诗的概念,认识咏物诗的特点。

2. 分析《登鹳雀楼》的意象、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

3. 学会欣赏咏物诗,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咏物诗的概念,分析《登鹳雀楼》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难点:欣赏咏物诗,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展示鹳雀楼和黄河的壮阔景象,引发学生对咏物诗的兴趣。

2. 讲解咏物诗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咏物诗。

3. 分析《登鹳雀楼》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解读诗人的豪情壮志。

4. 欣赏其他咏物诗,如杜甫的《望岳》、李白的《庐山谣》等,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 随堂练习:请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物品,尝试创作一首咏物诗。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登鹳雀楼》意象:鹳雀楼、黄河意境:高耸、壮阔情感:豪情壮志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背诵《登鹳雀楼》。

2. 请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物品,创作一首咏物诗,并附上创作思路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学生对咏物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在欣赏其他咏物诗时,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审美情趣。

但在创作咏物诗时,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拓展延伸:邀请学生分享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咏物诗创作展示,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1. 咏物诗的概念:咏物诗是一种以描写自然景物或物体为主,借物抒情的诗歌形式。

它通过对物象的细致描绘,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 《登鹳雀楼》的意象:鹳雀楼、黄河是诗中的主要意象。

鹳雀楼象征着高远和志向,黄河则象征着壮阔和力量。

3. 意境与情感:诗中的意境是通过鹳雀楼和黄河的描绘来展现的,高耸和壮阔的意象营造出一种豪情壮志的氛围。

《唐诗宋词鉴赏》《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课件

《唐诗宋词鉴赏》《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课件

5、手法分析:
(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2)Hale Waihona Puke 境烘托。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1、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 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 3、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 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5、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1、诵读解意 2、形象分析
梅花: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环境烘托) 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正面描写)
3、作者处境: 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4、所言之志:
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 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 比喻、象征、对比、 烘托、拟人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一 草 一 木 总 关 咏 情 物 诗
——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通过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作者 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作者 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卜算子· 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高考咏物诗鉴赏-咏物抒怀诗

高考咏物诗鉴赏-咏物抒怀诗

小松(杜荀鹤 )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表 达了诗人虽然才华横溢,但由于出 身贫穷而不受赏识的愤懑以及不满 之情。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咏颂 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 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 想情操。
一、概念理解:
(1)咏物诗:
客观的“物”(山 特点 (形态、色彩 借描写 川河岳、草木虫鱼)的__或__其__所__处__的__环__境__)
表达 诗人理想_、__志__向__、__情__怀。
(2)主要的写作技巧 托物言志

高考咏物诗鉴赏-咏物抒怀诗(共26张PPT)免 费课件 下载免 费课件 优秀ppt 公开课 ppt免 费课件 下载免 费课件 优秀pp t公开 课ppt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断肠,销魂②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 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 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 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春柳繁盛 秋柳枯凋
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 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 物描写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 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高考咏物诗鉴赏-咏物抒怀诗(共26张PPT)免 费课件 下载免 费课件 优秀ppt 公开课 ppt免 费课件 下载免 费课件 优秀pp t公开 课ppt
高考咏物诗鉴赏-咏物抒怀诗(共26张PPT)免 费课件 下载免 费课件 优秀ppt 公开课 ppt免 费课件 下载免 费课件 优秀pp t公开 课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①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 ②高耸不屈,深深扎根于大地; ③岁月越久,树越壮实; ④烈日越骄,叶越浓密。 2、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抒发情感:表达了诗人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 的人生态度和关心百姓疾苦,愿为解救百姓而献身。
规律总结:
请同学们根据你刚才做题的过程思考:咏物抒怀诗的解题步骤 和思路。 1、看题目,读懂全诗,明确诗中的物象是什么。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内在品质。 3、找“物”与“人”的契合点,联系写作背景,揣摩诗人所托之情, 所言之志。(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讽刺时事,或流露人生态度, 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牛刀小试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后面的两个题目。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五弦琴:桐木是造 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 “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前六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 2、本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么样思想感情?
何谓咏物抒怀诗?
所己的感情凝注于所用之物或所叙之 事,抒发思想感情,寄寓襟怀抱负的诗歌。
考纲点击
《考试说明》对本部分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古代 诗文。其中“鉴赏评价”的要求有两个:一是能够“鉴 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技巧”。二是能够“评价文 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级。
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 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咏物抒怀诗的特点:
(1)实写物之形态、色泽特征,所处环境,曲尽其妙, 形似。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不滞于物, 神似。 (3)表达方式:托物言志,托物抒怀。或抒发某种情 感,或讽刺时事,或流露人生态度,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4)写作技巧:象征、比喻、拟人、对比、衬托、正 面描写、侧面烘托
(1)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 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 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 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 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 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高考回放
(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 的情怀?
链接高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 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一草一木皆关情 ——鉴赏咏物抒怀诗
猜一猜
下列诗歌所咏何物
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不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爆竹

复习目标:
1、了解咏物诗的特点,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刻 画。 2、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 3、体会“一草一木皆关情”的生活感悟,培养对古诗词 的热爱。
学以致用
孤雁
杜甫
物的 特点
与同伴离散,想念 同伴,孤独,渴望 与同伴相聚的孤雁 与家人离散,想念家 人,渴望与家人亲友 团聚 借物喻人、象征、 拟人、对比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情与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志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写作于安史之乱之后,暂时 寓居夔州。 艺术 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