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比较——以中国工商银行和花旗银行为例
中美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差异及影响

中美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差异及影响【摘要】中美商业银行的自由化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资产结构差异及其所带来的收入结构差异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建设银行与美洲银行分别是中美较有代表性的商业银行。
纵观2010年美洲银行与建设银行的年报,本文试图从资产结构及其影响的角度,分析两者差异。
【关键词】资产结构收入结构美洲银行建设银行“同样是一年期存款,在不同的银行可以获得不同的利率。
”——央行宣布2012年6月8日起允许各银行的存款利率可自基准利率上浮至最多1.1倍,被视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步。
继中小银行纷纷上浮利率之后,近日交通银行推出“存款利率上浮到顶”的活动,意味着此前五大国有银行结成的保持一年以上定期存款维持基准水平的“同盟”开始瓦解。
这似乎向人们传递着市场化的信号,美国自由化程度较高的商业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方向,但是自由化的道路“路漫漫且修远兮”。
下面从美洲银行与建设银行的2010年年报反映的资产与收入结构出发,分析中美商业银行的资产与收入结构差异情况。
由年报数据可得,2010年美洲银行资产总额2264909百万美元,其中交易账户资产占194671百万美元,联邦资金为209616百万美元,证券性资产为338054百万美元,贷款为940440百万美元等。
利息收入为527亿美元,非利息收入为58697亿美元。
平均资产收益率为0.42%。
2010年建设银行资产总额10,810,317百万元,其中客户贷款和垫款净额占资产总额的51.12%,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占比17.09%,存放同业款项及拆出资金占比为1.32%。
投资占比为26.87%,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占比为1.68%。
客户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323489百万元。
其中利息净收入251500百万元,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66132百万元,其他营业收入5857百万元。
平均资产收益率1.32%。
资产结构方面,建设银行非盈利资产比例高于美国。
中国银行业的存贷款比例明显偏高,负债结构较为单一,借入款项、发行债券等其他负债手段较少,证券投资比例也低于美国,固定资产占比高于美国,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比高于美国。
中美商业银行存款产品的差异分析

中美商业银行存款产品的差异分析各国的商业银行对其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金融改革,使中国的银行业逐渐走向国际化。
但是现阶段中美两国的商业银行仍存在着很多的不同,特别是存款产品的差异。
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商业银行的存款产品进行比较,分析了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
标签:商业银行存款产品设计要素随着国际资本流动的不斷开放,经济全球化已经得到世人的广泛认同,金融国际化的程度逐步提高,金融业的发展对各国经济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金融业也逐渐加快发展步伐,逐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
但是与美国相比,我国的银行业发展相对滞后,中美商业银行存款产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美国金融业发展较为成熟,美国的商业银行不断地开发新的存款产品,拓展新的业务,实施多元化的产品定价策略。
相对而言,中国的商业银行产品单一,缺少个性化服务,产品设计开发环节缺失,没有足够特别的产品来提升自身竞争力。
一、美国和中国银行业存款产品的对比在美国,商业银行开发的存款产品种类繁多。
各个银行之间的存款产品存在很大差异,每家银行都会设计开发出能够在市场上独树一帜的产品以吸引客户;同时,同一个银行在不同的时点,存款产品也会有所不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银行会对产品进行适时调整,大银行一般是每周变动一次产品目录以供客户选择;美国的银行根据需求的差异性进行客户细分,针对不同的客户群设计不同的存款产品;银行在设计存款产品的时候,会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即产品就意味着契约,而契约是权利和义务的共同体,客户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美国的商业银行在设计产品时所考虑的因素很多,一般会根据开户起点(如100美元、1000美元、10000美元等)、日均余额(如1500美元、6000美元、10000美元等)、联合账户的余额、期限、利率、减免账户管理费等因素来开发存款产品。
不同的要素组合便会搭配出不同的存款产品。
中美银行收入结构对比

中美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分析中美两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差异主要由银行资产结构、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与金融管制等原因导致。
我国商业银行应紧跟国际趋势,进行收入结构调整,开展多元化的非利息收入业务尤其是中间业务,拓展服务领域、优化收入结构。
同时,国家应该从法律法规、行业监管方面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提供更大和更自由的空间。
对于银行来说,其收入途径基本上相同,但不同途径贡献的收入总量,在不同银行却有明显的区别。
这一点在国别比较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表现为收入结构不同,但却反映出不同银行之间的资产定价能力、盈利能力与受管制的程度。
本文以中美银行收入结构的对比来深入分析这一点。
收入结构对比中国银行业收入结构分析。
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已有三大银行成功上市,形成了股权多元化的格局,在现代治理结构中已经达到了“形似”。
但如果深入分析这三家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将会有新的发现。
以下表格表明了2005年三大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的收入构成。
从各部分收入构成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总收入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净利息收入,一部分是非利息收入。
其中净利息收入是由三部分支撑的:一是存贷利差收入,这部分在净利息收入中占比最大。
三家银行中,除中国银行指标略低外,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存贷利差的利息收入贡献均在50%以上。
二是同业往来利息收入,一般包括同业拆借和存款准备金利息收入。
三家银行此项利息收入占比不大,一般在5%左右。
三是有关债券投资利息收入。
我国的债券发行在近两年增长较快,在市场流动性充裕的前提下,作为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的组成部分,商业银行对债券的持有增大,所以此部分收入对利息收入贡献也比较突出,平均占比30%左右。
另一方面,我国银行非利息收入的结构比较简单,虽然各家银行对其划分口径略有差异,但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手续费和汇兑损益。
按照《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办法》中的表述,这部分就是通常的中间业务收入。
三家银行这部分都在6~7%左右;二是投资损益,这项占比是最小的,中国银行情况稍好一些,也只有不到3%。
中外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案例

中外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案例一、背景资料1、花旗银行的组织结构模式花旗银行的前身是纽约城市银行(City Bank of New York),成立于 1812 年。
历经两个世纪的潜心开拓后,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在 1998 年合并组成了新公司成为“花旗集团”。
目前,花旗集团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务机构,为逾一百多个国家约二亿消费者、企业、政府及机构提供品种繁多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包括消费者银行和信贷、企业和投资银行、保险、证券经纪及资产管理服务。
(1)以客户为中心,采取纵横交叉的矩阵式组织结构,2002 年 6 月,花旗集团开始采用新的矩阵式结构进行重组,重组的中心内容是细分市场,进一步围绕客户寻求产品、地域之间的平衡;目标是向客户提供具有花旗特质的金融品牌,如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花旗银行”,确保在各区域市场上能够占据领先位置。
从图1我们可以看到,花旗集团的全部业务被划分为三大块:图1:花旗银行组织结构图①花旗集团所有业务被进一步划分到全球几大区域:北美、亚太、拉美、中东、欧洲和非洲。
以其全球消费者业务集团为例,其内部组织结构如图 2,集团内部分设业务管理部门和职能管理部门,这种矩阵式结构由“纵轴”产品线和“横轴”职能部门组成,轴心是客户群。
矩阵的“横轴”职能部门为团队提供有着不同从业背景的专业人员,“纵轴”上的品牌经理被赋予相当的权利,可以充分获取不同部门的全面信息,在避免了人力重叠、收集信息效率低下等问题后,能以较小的成本更加灵敏地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
①根据花旗银行年报绘制通过这样的线面结合的组织架构,既能保证在各地市场上品牌的理念得到很好的理解,从而全面推进具有统一“花旗品质”的产品,又能充分照顾到各区域市场的差异,形成了其“国际化的本地银行”的优势。
图2:花旗银行全球消费者业务集团内部组织结构(2)二维双重报告关系制地区分行的业务部门分管和职能部门分管必须同时向横向划分的集团区域国际主管和纵向划分的集团相应部门主管或业务线主管报告并负责,即将同一层面的专业化板块(各职能部门)和上下垂直型领导关系(总分行)紧密结合,实行双重命令链,使员工同时接受双重领导,摈弃两者中任何一方可能存在的不足。
中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比较

中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的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不仅影响到商业银行体系的经营状况和市场竞争力,而且还在宏观上影响到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经济增长的潜力与质量。
而在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众多因素中,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已经成为关键性因素之一。
但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外银行业竞争态势的加剧,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正日益突显,有些则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因此,研究国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成功案例,对优化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国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一般泛指公司管理与激励约束的方法。
由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历史演进轨迹的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有差异的,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主要有两种典型的模式:一种是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导向型公司治理结构,另一种是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的控制导向型公司治理结构。
(一)两种模式的比较1.英美模式由于英国和美国的股市比较发达,银行的中小股东较多且高度分散、股市流动性强,银行资产结构中股市的地位举足轻重,因而英美模式的公司治理更多地依赖于银行外部市场的力量和相应完善的立法及执法机制,强调银行财务数据的充分公开,增强透明度,禁止内部人交易,用股票市场监督经理活动。
2.德日模式德国和日本等控制导向型的公司治理则由于银行资本主要来自于占据支配地位的财团,因而更多地依靠债务约束和经营者的“团队精神”,以及法人股东在银行非正常状态下的控制力。
客观地说,上述两种模式在不同国家、不同的环境下均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各自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且,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近年来,两种模式也在不断互动、不断融合,以进一步提高治理结构的有效性。
具体来说,英美模式中,机构投资者开始成为主导性的投资者,并且更为积极地参与公司事务,监督公司管理层。
中外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差异分析--以中国工商银行和美国花旗银行为例

正式成立本地法人银行——花旗银行( 中国 ) 有 限公 司 , 由其 母公司美国花旗银行有 限公 司全资拥有 。
由下页表 2和表 3可 以看 出: 花旗 目前在 国内以美元为 主要交易 币种 的个人 理财产 品主要有三类 : 活利 账户 、 结构
表2
S W OT 分 析
工商银行 S W OT分 析
工 商 银 行
1 . 资 本 优 势 : [商 银 行 作 为 全 球 最 大 型 的 商 业 银 行 之 一 。 优 势 ( s t r o ng) 2. 基 础 客 户 资 源 : 在 长 期 经 营 中 形 成 “工 商 企 业 的 银 行 、 城 市 居 民 的银 行 ” 的 形 象 。 3 . 网点 与 网络 : 网点 遍 及 全 国大 小 城 市 和 近 几 年 建 成 的 最 先 进 的 计算 机 网络 。
( 中国建设银行上海花木支行 , 上海 2 0 1 2 9 9 )
摘
要: 基于S WO T分析 法, 以 中国工商银行和 美国花旗银行为例 , 对 比分析 中外银行经管模式。研究发现 , 以工
商银行为代表的 中资银 行较为熟悉 国内市场 , 具有经营 网点优势。 中资银行 以产品为中心 , 在人 民 币业务 方面具 有显 著优势。 而外资银行 虽然在市场熟悉程度和营业网点方面不如 中资银行 , 但是其 以客 户为中心 的理财产品设计能力强
2 0 1 4 年 第 4期 总 E AR CH GUI DE
N o . 4, 2 0 1 4 S e r i a l No . 2 2 2
中外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差异分析
以 中国工商银行和 美国花旗银行 为例 冯 菁
浅析中外银行企业管理机制的区别

浅析中外银行企业管理机制的区别发表时间:2013-08-26T09:12:52.373Z 来源:《中国商界》2013年7期供稿作者:邓宇[导读] 银行是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的稳定是金融系统稳定的核心所在。
邓宇/东北财经大学【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业效益取得了明显增长。
我国银行业在发展的同时,加深了对管理机制的探索。
同外资银行相比,我国银行业管理机制仍存在明显的差距。
本文从信贷管理和风险管理方面对中外银行管理机制的区别进行探讨,并选择中国工商银行和花旗银行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国银行业;外资银行;管理机制一、银行管理机制概述银行是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的稳定是金融系统稳定的核心所在。
银行业的稳健对宏观经济稳定、金融资源充分动员与有效利用甚至经济金融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银行业的管理工作成为银行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中外银行企业管理机制的区别从中国银行业和外商银行的经营管理来看,外资银行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由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和信息机构四个部分组成的管理机制,充分体现了外资银行的“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管理机制特点。
因此,外资银行在企业管理机制方面更成熟:外资银行更加重视对客户的服务,对客户进行分类指导;外资银行倾向于对银行整体的经营进行规划和战略研究,加强银行业的市场研究开发;外资银行风险管理和控制非常好,在部门间设置相互制约关系,强化内部控制和审计。
从上述角度对中国银行业的管理机制进行分析,中国银行业的管理机制还处于一种不成熟的状态,还需要继续变革,发展成日趋成熟的中国银行业管理机制,从而推动中国银行业的向前发展。
随着金融环境的日益激烈,银行业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提高银行的工作效率。
实际上,国内外银行在探索管理机制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其区别也是明显的。
如外资银行普遍采用持股公司制的组织形式,产权关系清晰。
层层负责、权责分明的行为机制有利于理顺银行内部关系。
中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比较借鉴

中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比较借鉴一、引言随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外商业银行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仅是针对同业的竞争,也包括对金融市场不同层面的竞争。
而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作为一个重要的变量,具有影响银行绩效的因素。
本报告的目的就是对比中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查清中外商业银行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寻找中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方面的优秀经验,为中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二、中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比较(一)中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概述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公司治理的含义。
公司治理是一种管理模式,是由公司董事会、管理层、股东和其他相关方合作实现的一种管理方式,目的是保护公司的利益、促进公司的稳定和持久发展。
中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比较,首先需要掌握中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主要特点和结构。
中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等构成。
而外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分为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其股东对银行的经营和决策影响较小。
而在外资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的作用占主导地位,其决策对公司的方针、目标等具有决定性影响。
(二)比较中外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1. 股东大会及表决权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大多数采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合作实现公司治理。
而外资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大会的作用相对较小,其对公司的经营和决策影响较小。
在股东大会中,外资银行大多数股东会选择授权给大股东参加公司决策。
2. 董事会及召开方式在董事会管理方面,中国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并无显著的差异。
尽管中国商业银行的董事会成员比例并没达到一半,但中国商业银行的董事会更多关注银行的发展,并考虑到了目标性、可持续性和系统性等各方面的因素。
而外资银行的董事会主要注重维护公司的金融业务、稳定性和公司代表形象。
3. 监事会与中国商业银行相比,外资银行的监事会更加注重公司治理中的监督和监测,起到严格掌控企业财务、合法经营的作用,对外资银行的经营有加强监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