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文言文句子翻译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字词翻译总结 (语文版高一必修一)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字词翻译总结 (语文版高一必修一)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字词翻译总结 (语文版高一必修一)一、字词释义:属,通“嘱”,劝酒缪,通“缭”,盘绕凭,乘“籍”,通“藉”,狼藉美人古义:思慕的人,美好的理想,古代指君主今义:美貌的人凌古义:越过今义:欺辱子古义:对人的尊称今义:儿子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西望夏口:眺望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太空盈虚者如彼:月缺其声呜呜然:形容词尾,……的样子何为其然也:这样歌窈窕之章:唱歌曰:歌词依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舞、泣: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乌鹊南飞南,名词做状语,向南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动用,打渔,砍柴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名词的意动,以…为侣;以…为扣舷而歌之:扣舷,敲着船舷边.击空明兮溯流光:击,划破;空明,月光下的清波;溯,逆流而上;流光,月光浮动.渺渺兮予怀:予怀,我的心;渺渺,悠远的样子.倚歌而和之:倚,循,依;和,伴奏.如怨如慕:怨,哀怨;慕,思慕.不绝如缕:不绝,不断;缕,细丝.愀燃:忧郁凄伧的样子.正襟危坐:整理衣襟;端正坐立.危,端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于,被.非…乎,表否定疑问。

旌旗蔽空:蔽,遮蔽.酾酒临江:酾酒,斟酒;临,面对.横槊赋诗:横,横执;槊,长矛;赋,吟.(白露横江:白露,白茫茫的露水。

横,充满,充溢,这里指笼罩。

)渔樵于江渚之上:渚,江边.寄蜉蝣于天地:寄,寄托;须臾:片刻挟:偕同抱明月而长终:抱,同;长终,永世长存.骤得:多有所得,马上实现.骤,多次,屡次。

托遗响于悲风:托,寄托;遗响,余音,指萧声.逝者如斯:逝,往,流逝;斯,此,指水.盈虚者如彼:盈,月圆;虚,月缺;彼,那样.盖将自其变化者而观之:盖,表议论开始,发语词;自,从。

.曾不能以一瞬:曾不,连…都不;一瞬,一眨眼.且夫:至于,表另起。

物各有主:主,主宰.苟非:假如不是耳得之而为声:得之,听到.为,成为.目遇之而成色:遇之,看到的;色,美景.子之所共食:引申为享受.狼籍:凌乱.枕藉:枕着,靠着.臣以险衅:灾难祸患。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须上册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论语》十二章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安适,行事勤勉、言语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得分点:敏、就、挣,状语后置,句意通顺)2.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在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啊。

(得分点:朝、道、夕,句意通顺)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看见有德行、有才华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没有德行和才华的人,便应该在心里反省自己(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得分点:贤、齐、内、省,宾语前置,句意通顺)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是君子。

(得分点:质、文、史、彬彬、然后,句意通顺)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文】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这不是很重大吗?一直到死才停止,这不是很遥远吗?(得分点:弘、毅、已,宾语前置,句意通顺)6.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译文】好比堆土积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

好比填平洼地,虽然(教参翻译成虽然,有版本翻译成即使)才倒了一筐土,继续下去,是我自己在往前努力。

(得分点:为山、篑、平地,句意通顺)7.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译文】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德。

一旦做到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天下就会称赞仁德了。

实践仁德在于自己,哪里在于别人呢?(得分点:克、复、一日、归,句意通顺)8.《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语文必修上古文言文翻译

语文必修上古文言文翻译

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夫子哂之。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子曰:“吾与点也。

”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坐在孔子旁边。

孔子说:“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不要因为我而感到拘束。

平时你们常说:‘没有人了解我。

’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如果有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遭受敌军的侵扰,接着又发生饥荒。

如果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后,可以使人们变得勇敢,并且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如果是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我治理它,等到三年后,可以使百姓富足。

至于礼乐教化,则要等待有德行的君子来施行。

”孔子又微微一笑。

“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我能做,但愿意学习。

在宗庙祭祀或者诸侯会盟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孔子说:“我赞同曾点的主张。

”解读:这段对话展示了孔子与四位弟子的交流,反映了孔子对人才培养和教育理念的思考。

首先,孔子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尊重。

他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意思是,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不要因为我而感到拘束。

这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即师生之间应该平等相待,相互尊重。

其次,孔子关注弟子的实际能力和道德修养。

在询问四位弟子如何治理国家时,他们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孔子对他们的回答都表示微笑,这表明他对弟子的才能和潜力持肯定态度,同时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期望。

子路提出了“勇”和“知方”的观点,强调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的勇敢。

高一年级语文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高一年级语文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高一年级语文文言文原文及译文高一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篇一《师说》原文:作者: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求老师指教,那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得不到解决。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流传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高一课本文言文翻译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高一课本文言文翻译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高一课本文言文翻译》摘要: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啊!那些孩子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雕刻(一下)就放下(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而且不停止,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成功)唉!从师求学的风尚没有人继承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得很!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

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

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啊!那些孩子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不知道文字的诵读,有的人从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学了,大的却丢了。

我看不出他们是明白事理的。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一类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聚在一起嘲笑他。

问他们(为什么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学业和修养也差不多。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

哎!求师之道的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难道不觉得奇怪吗!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些人,他们的才能比不上孔子。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明白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名叫蟠,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记都普遍学习,不被耻于从师的世俗限制,向我学习。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勾践灭吴翻译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勾践灭吴翻译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勾践灭吴翻译《勾践灭吴》是高一语文的一篇文言文。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勾践灭吴》的翻译,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勾践灭吴》原文: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

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

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

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行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

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全集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全集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全集必修一(第一册)文言文翻译全集5、兰亭集序·王羲之6、赤壁赋·苏轼7、*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8、*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必修二(第二册)文言文翻译全集5、《诗经》两首氓采薇6、离骚·屈原7、《孔雀东南飞》(并序)8、*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短歌行·曹操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9、烛之武退秦师·《左传》10、荆轲刺秦王·《战国策》11、鸿门宴·司马迁12、*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必修三(第三册)文言文翻译全集5、蜀道难·李白6、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7、琵琶行并序·白居易8、*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其二)9、寡人之于国也·《孟子》10、劝学·《荀子》11、*过秦论·贾谊12、*师说·韩愈必修四(第四册)文言文翻译全集5、柳永词两首望海潮(东南形胜)雨霖铃(寒蝉凄切)6、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7、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8、*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13、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14、苏武传·班固15、张衡传·范晔16、*李贺小传·李商隐必修五(第五册)文言文翻译全集5.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6、滕王阁序·王勃7、*逍遥游·庄周8、*陈情表·李密。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

6.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7.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8.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9.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10.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11.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12.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13.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14.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15.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6.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17. 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18.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19.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0.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21.项伯乃夜弛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22.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3.君安与项伯有故? 24.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25.孰与君少长? 吾得兄事之。 2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7.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不如因善遇之。 28.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9.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常以身翼蔽沛公。 30.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客何为者? 31.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3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33.何辞为? 大王来何操? 34.四人持剑盾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以其无礼于晋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1.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下列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难。

译: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译: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译:
4、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译:
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
7、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译:
8、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译:
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译:
10、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译:
11、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译:
1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译:
13、"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译:
1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15、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译:
16、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译:
17、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译:
18、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於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译:
19、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译:
20、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译:
21、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译:
22、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译:
23、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译:
24、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译:
25、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译:
26、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译:
27、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译:
28、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译:
29、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译:
30、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译:
3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译:
3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
33、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译:
3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译:
35、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译:
36、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译:
37、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译:
38、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译:
39、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译:
40、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译:
4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译:
42、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译:
43、“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译:
44、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译、
45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