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诗海拾贝 诗经·采薇(节选)》优质课教学设计_0

《诗经采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古诗词常识。
2.能大体把握诗意。
3.能熟练诵读这首诗,并且能够流利背诵下来。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能熟读成诵,大体把握诗意。
2.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实录:杜甫等伟大的诗人。
从这节课开始让我们轻叩诗歌的大门,去欣赏诗歌、朗诵诗歌。
下面,我们先看看单元学习目标:搜集诗歌、朗诵诗歌、欣赏诗歌、试写诗歌目标是我们学习的引导牌,我们将按这些目标走进诗歌的大门。
♦师:下面我们学习第一首《诗经采薇》。
(板书)薇指的是野豌豆苗;采薇现在指隐居生活。
♦师:课前老师提出了预习要求,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来交流一下预习情况。
(学生交流)生:小组交流♦师:看来大家课下在预习上都下足了功夫。
基本上能读通、读懂诗歌。
真的不错。
下面我们听一段对《诗经采薇》的介绍。
(播放音频)♦师:刚才在这段音频说采薇中最著名的四句诗就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点拨:这是四言诗,它是二二式的停顿)♦师:古诗重要的是诵读,诵读的前提就是能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也就是诗人表达的情感。
此诗是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它表达的是一种忧伤、思归的情感。
♦师:我们来看前两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句话什么意思?“杨柳依依”是什么季节?那大家闭上眼睛想像一下,除了随风摆动的杨柳以外,你还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春意盎然的季节里,有杨柳、小草、鲜花,有小鸟的歌唱,小鸭的戏水。
真美。
这不禁让我们想到了哪首诗?《清平乐》(找生读)这是一副怎样的画面?♦师:这是一家其乐融融的、祥和的田园生活。
不过这样的生活被战争打破了。
他要离开了美丽的田园,“我要离开了,我离开不但仅有这美丽的景色,还有(老父母、妻儿、兄弟、朋友……)生反复吟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师:诗人来别故乡,为什么选杨柳依依呢?为什么不说鲜花朵朵呢?自古以来,古人就有折柳相送的习俗,我们能够读读这些诗句来体会下:(出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诗海拾贝 诗经·采薇(节选)》优质教案_51

《诗经.采薇》《诗经.采薇》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诗经·采薇》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叩响诗歌的大门”主题中的一篇。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实践的筛选,优秀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中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的要求,而本组综合性学习正是要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对象是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他们对古诗有一定了解,但是整体来说学习基础薄弱,在小学阶段接触过《诗经》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通过六年的学习,孩子们仅仅初步地具有了诗歌的鉴赏水平和欣赏水平,而本诗创作年代久远,篇幅较长,而本课只学习节选部分,孩子们虽然能够根据注释理解大概诗意,但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敏感期,本身就羞于表达、体现自我,由此一来要根据上下文入情入境理解诗情就不是一件易事。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目标1).学生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戍卒与亲人的依依惜别,以及多年征战、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1).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朗读,根据自己的理解利用声调、节奏等读出自己的感悟,直至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理解诗中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
2)理解古今戍边战士思家之苦、思亲之切的共同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把握诗中感情。
2.教学难点1)对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能感同身受。
2)理解古今戍边战士思家之苦、思亲之切的共同情感。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借助注释,读懂诗意1.生活中一些耳熟能详的成语都来自于一本遥远的诗集——《诗经》。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诗海拾贝 诗经·采薇(节选)》优质课教学设计_22

《诗经·采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阅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水平;养成古诗学习的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中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经历。
(3)通过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1、把握戍卒的形象,领会其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走近诗歌,激发探究诗歌的兴趣1、谈话: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我国的古典诗词更是历代先人们智慧的结晶,直到今天这些作品仍然影响着我们的语言表达。
当我们望着高挂下来的瀑布时,会情不自禁吟诵起了李白的诗句--当我们欣赏美如画卷的西湖时,会想起苏轼的诗句—当我们回忆起浓浓的母爱时,就会自然地想起孟郊《游子吟》中的诗句--2、能够说,没有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就没有当代汉语的多姿多彩。
今天,我们来做一回知音,听一听这首遥远的绝响。
板书并齐读《诗经采薇》二、学习诗歌《采薇》,初探诗歌门路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请自信地大声朗读出来。
2、谁愿意第一个展示你的自信风采?让老师听听你美妙的声音。
3、听着你们朗朗的读书声,老师也想跟上你们的脚步吟唱几句,能够吗?谢谢你们的掌声!来,我们读4、读准了字音,把握了节奏,该来谈谈对诗意的领会,要理解这首诗有哪些好办法呢?(1)借助了身边的工具。
(2)借助插图更易理解,说说从画中看到了什么?(3)借助注释请同学们看诗句下面的注释,一条一条地看,一句一句地读。
看是不是跟课本上的学习伙伴一样聪明,会读懂两千多年前的诗。
三、创设情境,加深感悟1、请看到:杨柳依依,这四个字让你想到什么画面?除了杨柳你还看到了什么?还听到了什么?真美!请美美的读一遍,此时此刻你最想做什么?2、这不正如《清平乐村居》中:(PPT展示)大儿锄豆溪东,中二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让我们带着美好的想象读--3、在这如诗如画的情境中,“我”却要---昔我往矣,猜猜诗人打算去往哪里?(师补充介绍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他愿意吗?为什么?可大丈夫仗剑远行志在四方,他真的不去征战沙场吗?当时周王朝政治动乱和遭遇大旱灾,而乱势力侵扰我国北方边境,使我国的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诗海拾贝 诗经·采薇(节选)》优质教案_2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水平,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2、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1、能自行翻译,了解作品主旨,熟读成诵。
2、从诗歌的时代背景,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实行鉴赏。
3、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感受战争的危害。
2、了解“折柳送别”的文化意象,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会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文本。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
一、谈话导入1、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而所有的诗歌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那就是——《诗经》,你们知道什么样的文字能被称之为“经”吗?你知道哪些“经”?2、大致了解《诗经》二、初步读诗1、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新诗,出自《诗经》,叫《采薇》(板书)理解“薇”:野豌豆苗2、多种形式读诗,读出诗意。
三、初解诗味1、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咱们刚刚反复诵读了诗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生畅言)2、从诗的表达上,你发现了什么?(相对)引导学生由句的对应注重到道具体字的对应:昔对今往对来3、用自己的话说诗的大意。
四、品读诗句1、品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诗中的“我”离开家乡要去干什么呢?(出示当时社会背景)这样的人就被称为“征夫”。
(2)于是家人一起送“我”远行,在分别的柳树下,“我”会对家人说些什么呢?(课件出示)在依依的柳树下,我真想对()说:--------------------在依依的柳树下,我又想对()说:--------------------在依依的柳树下,我还想对()说:--------------------(3)家人又会对“我”说些什么呢?小结:千叮咛万嘱咐,这就是依依惜别啊!这就是杨柳依依中蕴含的无尽之意啊!(4)了解“折柳送别”的文学意象一株柳,千条丝,意无穷。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通用3篇)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通用3篇)《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通用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通用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教学设想:1、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
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2、本板块的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是引导展开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
3、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以以至背诵是研习文本、展开对话的前提。
教学内容或情境设计:1、背景知识。
(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
)《诗经》和“《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
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根据音乐的不同,《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

通过考试、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评价,检验学 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多元评价
结合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从多个角度全面评价学生的学 习效果。
为学生提供反馈
及时反馈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及 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同 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 足,帮助学生明确改进 方向。
具体反馈
针对学生的具体表现和 问题,提供具体的建议 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 地掌握诗歌内容和表达 技巧。
学生自读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 出感情,培养语感。
个别指导
针对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 现的问题,教师进行个别 指导,帮助学生纠正发音 、语调等方面的错误。
发挥学生想象力
意象分析
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采 薇”、“雨雪霏霏”等,让学生想象 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培养学生的形 象思维能力。
个性化反馈
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 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反 馈和指导,让每个学生 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 提高。
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灵活调整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如增加课堂互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需求
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 方式,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以《采薇》为灵感进行创意写作,如扩写、 续写或改写等,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归纳小结
知识回顾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包括《诗经》的背景 、《采薇》的文本解读和主题探讨等。
学习方法
强调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和技巧,如注重朗读背 诵、文本分析和创意写作等。
情感升华
引导学生体会《采薇》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诗海拾贝 诗经·采薇(节选)》优质课教学设计_27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大体把握《采薇》(节选)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把《采薇》(节选)背诵下来。
3.积累《诗经》中的经典名句【教学重点】大体把握《采薇》(节选)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把《采薇》(节选)背诵下来。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学生课前预习诗句意思和搜集《诗经》中的经典名句【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
根据内容不同,《诗经》能够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课件出示:“风”“雅”“颂”)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诗经〃采薇》(板书课题)的节选内容。
了解《诗经·采薇》的写作背景、释题二、检查预习,交流信息。
1、出示古诗,齐读,教师相机指导“雨”“矣”、“微”、“依”、“霏”的读音。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三、探究新知、归纳整理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那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教师相对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3.抽查学生说一说诗的大意。
4.老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心情。
思考:1、“我”离开的时候,仅仅只有这美好的春色吗?2、在这漫天的雪花中,他会想到什么?5.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6.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7、总结学习方法: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8.背诵默写。
四、目标检测、拓展提升男女互问《诗经》中的经典名句积累。
五、板书设计:诗经采薇(节选)战争之祸昔往杨柳依依——不舍今来雨雪霏霏——悲凉【设计理念】这堂课的学习以“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为设计理念。
《采薇节选》优秀教案(通用5篇)

《采薇节选》优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采薇节选》优秀教案(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采薇节选》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体会诗歌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的作用感受诗中所蕴含的家园之思了解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能力目标:学习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情感目标: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培养对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回忆学习过的有关诗经的知识二、阅读全诗完成(一)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岁亦莫(mù)止猃狁(xiǎn yǔn )之故载(zài)饥载渴王事靡盬(gǔ) 我行不来(lài) 四牡騤騤(kuí)雨(yù)雪霏霏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鱼服靡室靡(mǐ)家不遑(huáng)启居(二) 掌握以下重点词语通假字(1)岁亦莫止( )(2)彼尔维何( )(3)维常之华( )(4)猃狁孔棘( )词类活用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动词,雨雪犹“落雪”。
)象弭鱼服( 象,用象骨装饰。
鱼,用鲨鱼皮制作。
)重点词语,注意其中古今异义的词(1)不遑启居(启,古意是跪,今意指开启;居,古意指安坐,今意指居住。
)(2)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帅,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的人。
)(3)彼路斯何( 路,高大的战车,将帅作战时用的车。
今指道路。
)(4)薇亦作止(作,指薇菜冒出地面)(5)岁亦莫止(止,句尾语气词)(6)靡使归聘(使,指使,委托。
聘,问)(7)载饥载渴(载,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又”。
)(8)岁亦阳止(阳,指阴历十月)(9)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孔,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2、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自行翻译,了解作品主旨,熟读成诵。
2、从诗歌的时代背景,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文本,由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近3000年的诗歌长河中有这样一个源头。
(出示:诗经图)
同学们你们对诗经了解吗?
介绍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
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诗经》中的经典名作《采薇》的节选部分。
板书课题:诗经.采薇(节选)
齐读课题
分析“薇”字,理解题目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理解意意
初读古诗,强调:雨、矣字的读音。
再读古诗,强调:划分节奏,读出诗歌的节奏。
理解:“矣”和“思”字的意思。
再读诗歌,读出它的韵味。
观察“矣”和“思”的位置关系。
找出像“矣”和“思”一样位置相对,词性相同或相当的词语还有哪些呢?
板书:昔今
依依霏霏
往来
这么多遍读下来,谁来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三、精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我去时,杨柳随风舞动,到底是怎样的景色呢?请同学们看看课本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在那个柳枝随风飘舞的春天,这个人骑着他的马准备外出了,画面美吗?
这么美的画面是哪句诗给你的感受?
谁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呢?
都是写杨柳随风舞动,除了用依依我们还可以用哪个词。
那为何用杨柳依依,而不用杨柳飘飘呢?
出示:昔我往矣,杨柳飘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分小组朗读。
同学们通过刚刚的朗读,“依依”能否换成“飘飘”?
师:我究竟何许人也,为何如此不舍还非要离去呢?
出示诗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谁能告诉我,我是何许人也?
出示诗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我又是何许人也?
同学们,我是何许人也,你知道了吗?
出示背景资料:周宣王时,北方猃狁(即后来的匈奴)趁周王朝动乱之时,趁机入侵中原,国之将破,危难之时,周宣王在全国征兵戍守边疆抵御敌人的入侵。
同学们在这样危难之时,你会怎么做?
你的远征总是有太多的牵挂,太多的离愁,(音乐):
课件出示:在依依的杨柳下,我真想对()说:
在依依的杨柳下,我又想对()说:
在依依的杨柳下,我还想对()说:
同学们,远行在即,家人们对我有什么期盼呢?
出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此时当你再次读到这个诗句时你有什么感受?并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小结:看着那渐行渐远的故乡,望着那渐渐模糊的背影,泪珠在眼眶中打转,心里默默地念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过渡:本以为很快能结束的战争,可一走就是十多年,这些年白天戍守边疆,策马战场,不见家书。
夜晚仰望星空,思念家人,望断乡愁。
直到多年后的一个冬天终于将敌人赶出的国门才得以归来。
看到的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这种景象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即将归来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从军多年,远征归来,难道仅仅只有激动与兴奋吗?其它在诗的后面还有这四句。
课件出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分句读、齐读。
此时你还认为这归乡之途仅仅只有激动吗?还有什么?
这份悲伤从哪里感受到的?
我心伤悲,伤在哪?
出示诗句: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请把这份伤悲通过你的朗读读出来。
课件出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齐读诗句。
四、总结升华
自采薇之后,在整个唐宋时期,人们在相送时,常常以柳传情,折柳相送,因为柳寓意着(留)
出示诗句: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
齐读诗句。
出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句诗,是整个《诗经》中最经典的诗句之一,让我们将它牢记于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