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工资效应_一个文献综述
关于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文献综述

关于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文献综述摘要:随着中国入市以及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的并购行为日趋活跃。
跨国公司的并购行为无疑能给我国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负面效应。
本文对一些学者在此问题的探讨上进行综述,对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现状、影响和应对措施做简单分析。
关键词:跨国公司;并购;影响Abstract: With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and the recent rapid economic growth,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o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f enterprise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active. This behavior will give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to bring a positive role in China, but also produced a series of negative effects. In this paper, a number of scholars on this issue were reviewed, on the status of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f businesses, and impacts of response measures to do simple analysis. Keywords: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merger and acquisition, influence一.引言跨国并购是指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主体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渠道, 依照东道国法律取得东道国某些现有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所有权的行为[1]。
外资并购分为跨国兼并与跨国收购两种形式,前者是指将当地企业和外国企业的资产合并后建立一家新的实体或合并为一家现有的企业;而后者是指外国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用现金、债券或股票购买当地企业的股票或股权以获得对该企业的控制权,而当地企业的法人地位并不消失[2]。
9-08 外商直接投资_劳动力市场与工资溢出效应

摘要:利用中国制造业12180家企业1998~2001年的面板数据,本文在估计了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在不同行业和地区间工资差距的基础上,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从劳动力市场角度,考察了FD I 通过影响劳动力供求以及由支付高工资所导致的工资溢出效应两种途径对内资企业的工资影响。
从总体上看,外资企业自身的较高技术水平、资本密集度等企业特征能在很大程度上解释内、外资企业间的工资差距,但在控制了上述企业特征因素的影响后,外资企业的工资水平仍不同程度的高于内资企业;外资企业通过影响劳动力供求对内资企业的工资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外资企业通过支付高工资这一行为,对内资企业存在明显的负向工资溢出效应,特别是对于细分行业而言;而内资企业工资水平的提高更多的是来自于其他内资企业的工资溢出影响以及企业自身技术水平和人均资本投入的提高。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劳动力市场工资溢出工资差距系统广义矩估计一、引言由于外商直接投资(FDI )集资本、技术和管理等技能于一体,被认为是直接资本输入和间接知识溢出的重要源泉(Balasubramanyam et al.,1996),因此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尤其对于处于经济转型中的中国而言,把引进外资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引资规模大幅增长,实际利用外资一直保持在世界前列。
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3.5万家,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超过7700亿美元,已成为全世界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产生着深层次的影响。
伴随着外资的大量流入,我国内资企业中的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以及其他类型企业的平均工资出现了显著地提高①。
在1992年,上述3类企业的平均工资分别为2731元、2000元、3763元,到2006年达到13021元、7663元和12221元,分别增长了约376.8%、283.2%和224.8%。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效应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效应跨国直接投资是⼀把双刃剑,⼀⽅⾯可以⼤幅度弥补国内资⾦的不⾜,另⼀⽅⾯却使国内经济环境受到重⼤挑战。
(⼀)国际收⽀效应由于外国直接投资⼤量的持续流⼊,外资企业交易对国际收⽀的直接效应是正的,但是,净贸易效益是负的。
我们对外资企业交易区分为加⼯和⾮加⼯贸易,根据年外资企业交易统计(1994——1997),我们可以看出:⾮加⼯贸易显⽰出巨⼤的逆差,⽽加⼯贸易为顺差。
约三分之⼆的中国出⼝产品加⼯附加值为25%。
受贸易格局的限制,进⼝原材料和中间产品⼤部分来⾃亚洲地区,⽣产成品出⼝⾄美国,略⼩部分出⼝⾄欧洲。
当然不管是否外资企业在起作⽤,中国产品出⼝的附加值在上升。
产品出⼝附加值的上升意味着现代⽣产和加⼯技术的运⽤和发展。
可以预料,跨国公司先进的⽣产技术会使中国产品的出⼝竞争⼒得到很⼤提⾼。
但欧美跨国公司进⼊中国的⽬的很⼤程度上是定位于中国的市民,因此对产品出⼝影响有限。
因此跨国公司购并式直接投资对国际收⽀的直接影响虽然是正的,但由于需要进⼝⼤量资本品以及原材料,再加上利润汇回,对于经常项⽬的影响仍然是负的。
(⼆)市场结构效应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市场是建⽴在市场不完全基础上的竞争性市场。
尽管我国同样存在市场的较⾼集中度,特别是在那些规模经济效益⽐较显著的⾏业,但它与开放经济成熟的的资产结构格局并不相同。
在直接投资进⼊之前,发展中国家的较⾼市场集中度是建⽴在政府政策⾏为基础之上的,开放门户后,直接投资会对市场结构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外国直接投资会导致我国产业市场集中度的提⾼,规模经济效应越显著,集中效应越明显;产业的国际化程度越⾼,跨国直接投资的规模越⼤,市场的集中度也就越⾼。
外国公司对我国交叉渗透直接投资促进产业市场竞争,但这种竞争是动态的过渡过程,也是⼀种建⽴在⾼度市场集中基础上的寡头竞争。
拥有垄断优势的跨国公司跨越歧视性市场壁垒,保持稳定的加⼯市场集中度和寡头竞争稳定性,排斥中⼩规模⼚商。
关于出口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文献综述

二 ,出 口贸易影响对外投资的理论研究
R f i ( 9 4 曾在 其 对 国 际 贸 易 与 国 际 投 资 的 研 究 中 发 u fn 18 ) 现 ,基 于 经 过 修 正 的 H O S 易 模 型 , 当放 松 要 素 不 能 流 动 的 —-贸 假 定 时 ,对 外 直 接 投 资 可 能 和 出 口贸 易 有 负相 关 关 系 。B c l y uke
出 E贸 易 与 … 国对 外 直 接 投 资之 前 有 密 切 的联 系 , 一 般 来 而 S l a e e(0 2 认 为 对 外 直 接 投 资 与 资本 和 管 理 相 关 ,其 l a vt r 20 ) 说 , 山 1贸 易 的 发 展 会 促 进 该 国 对 外 直 接 投 资 的进 行 ,但 也 有 实 质 是投 资 丁东 道 国 的 资本 、 工 地 、 房 等 生 产 要 素 , 同 时 投 7 1 学 者 对 此 持 相 反 的 观 点 。本 文 将 从 理 论 和 实 证 两个 方 面 对 出 口 影 响 对 外 直 接 投 资 的 理论 进 行 梳 理 。 资者 保 留 其对 所 投 资 资 本 的控 制 权 力 。 国 内学 者 关 于对 外 直 接 投 资 的 定 义 则 主 要 强 调 资本 的 流 动 以及 相 应 的控 制 权 。钟 新 昌 (0 9 提 出对 外 直 接投 资 的 核 心 是 投 资者 对 本 国 或 本 地 区 以外 20)
向不 足 通 常 意 义 上 所 说 的 包 括 技 术 、 资本 和 管 理 等 综 合 要 素 在 5C s o ( 9 1  ̄ a s n 1 8 )提 出 贸易 因素 与对 外 直 接 投 资 行 为 的潜 在 动 D 国 际 间 的 转 移 。进 入 2 世 纪 6 年 代 以 后 ,在 经 济 学 领 域 内也 逐 机 有 非 常 紧 密 的联 系 , 比如 对 东 道 国 出 口的 替 代 ,通 常 被 解 释 O 0 渐 有 学 者 开 始 了对 于 对 外 直 接 投 资 理 论 的 正 式 研 究 , H m r U 为对 外 直接 投 资 的动 机 之 一 。B c l y C s o 的 模 型 给 出 了这 y e  ̄ u k e 和 a sn V r o 的研 究 是 当 时 比较 有 代 表 性 的 , 他 们 的研 究 认 为对 外 直 样 的 理 论 ,可 以认 为 出 口贸 易 是 一 种 固 定 成 本 比较 低 ,而 运 输 enn 接 投 资 是 寡 头 垄 断企 业 的 发 展 与 行 动 扩 大 的 必 然 结 果 , 从 而 在 和 贸 易 壁 垒 等 可变 成 本 比较 高 的活 动 ,通 过 对 外 直 接 投 资 的 形 理 论 上为 美 国对 外 直 接 投 资提 供 了根 据 ,说 明 了它 的合 理 性 。 式 在 国外 建 立 分 公 司 , 来 为 原 来 的 出 口 市 场 提 供 销 售 产 品 的 服 H前 关 于 对 外 直 接 投 资 比 较 权 威 的定 义 主 要 来 自国 际 货 币 务 ,可 以 明显 的 降 低 可 变 成 本 ,但 这 个 过 程 可 能 比 出 口贸 易 产 荩 金 组 织 ( M ) 和 经 济 合 作 与 发 展 组 织 ( E D 对 其 给 出 的 生 更 高 的 固 定 成 本 。只 要 国外 市 场 对 跨 国 公 司 产 品 的 需 求 模 IF OC) 定 。 IF 埘 外 直 接投 资 定 义 为 某种 国 际投 资 ,该 投 资 反 映 了 M把 达 到 一 定 程 度 , 从 出 口 贸易 到对 外 直 接 投 资 的 转 换 将 是 一 个 很 某 绎 济 体 直 接 投 资 者 获 得 其 他 经 济 体 企业 持久 权 益 的 目标 。 O C 在 IF 国 际投 资 定 义 的 基础 上 ,把 对 外 直 接 投 资 阐述 为 : ED M 对 某 自然 的 过 程 , 即 出 口与 投 资 会 表 现 出 一 种此 消彼 长 的关 系 。 但 大 部 分 的 学 者 的 研 究 还 是 支 持 出 F促 进 对 外 直接 投 资 的 1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动机理论的文献综述

一 、传 统 对 外 直 接 投 资 理 论 ( 一) 垄断优势理论 该 理 论 由 S. Hymer( 1960) 提 出 , 经 Kindleberger、Johnson 和 Caves 等 学 者 发 展。海默认 为 , 跨 国 公 司 从 事 对 外 直 接 投 资时, 会遇到诸多障碍, 因此必须拥有某 种垄断优势 才 能 海 外 投 资 。后 来 , 一 些 西 方学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垄断优势的来 源。Johnson( 1970) 指出 跨 国 企 业 的 垄 断 优势主要来自跨国企业对知识资产的占 有 和 使 用 。Caves( 1971, 1982) 提 出 垄 断 优势主要体现在对产品的异质化的能力 和核心资产上。Dunning 和 Penrose 指 出 , 规模经济是形成垄断优势的重要原因。 Hirsch (1976) 的 占 有 能 力 论 、Magree (1977) 的 信 息 占 有 论 、Knickerbocker (1973)和 Graham (1975, 1978)的寡 占 反 应
对外直接投资对投资国经济效应的文献综述

JH ’ D nnig u n
.
主
要 观
点
不
足 之
处
拥有 比较优势 的企业一样可以进行对外直接 投资 ;对外直接 解释发展 中国家向发达 国家 直接投资 的问 投资与出 口贸易是可以相互补充 促进、共 同发展的。 题上不够全面 。
、
是 国际生产折衷论在发展 中国家的运用和延伸
。
垄断优势 理论
微 市场 内部
B al uk y a
认为市场的不完全性更重要 的是 表现在中间产品方 面,通 过 过分强调市场 内部需要具备前 提条件 ;缺 乏从 国际经济环境方面对跨国公 司为 什么 选择 不 同 国家 阋 进 行 内 部 交 易 阅 题 的 解释。 没能解 释清楚 发展 中 国家 的对 外 投 资现 象;较适用于初 次进行跨 国投 资,而且主 要涉及最终产 品市场的企业。
国外学者 的研究现状
( ) 理 论 研 究 一
国外 学者对 对外直 接投资理 论 的研 究可 以分 为微 观层次 和宏观层 次两个方 面 ,对 象从发达 国家逐 渐转
移 到发 展 中国家 。
表1
理论派别 比较优势 宏 理论
观 投资发展 理 阶段论 论
直 接对 外 投 资主 要理 论 及 观点
宋弘威 。王璐璐:对外直接投资对投资国经济效应的文献综述 理论派别 代表人物 主 要 观 点 不 足 之 处
小规模技 术理论
Lu . oi s Wl es l
认为同发达 国家相 比,发 展中 国家 虽不存在 绝对 竞争优 势 , 主要适用于解释后发 国家企业 在走 向 国际 但是拥有生产成本较低 的相对 比较优 势,这 是与母 国的市 场 化的初级 阶段如何适应 国际竞争 ,但对发
对外直接投资文献综述

FDI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文献综述1、FDI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FDI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尤其是其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大量的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索洛等人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提出了新古典增长模型,又被成为索洛—斯旺模型。
这一模型认为FDI是资本的一种重要来源,其会导致总的投资量上升,而总投资的增加直接影响经济的增长。
而宏观经济增长理论的乘数效应则提出投资的改变会使得产出的倍数发生改变,即当对一国的投资增多时,则该国产出的倍数也会相应的增加。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不来自于外力的推动,反而依赖于内在的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等要素(Romer,1986,1987;Lucas,1988)。
FDI能够对一国的技术水平、人力资本甚至制度等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对该国的经济增长产生间接影响.此外,通常来说FDI在生产过程中更多的引进和使用新的生产技术,这一方式与国内投资研发相比具有极大的优势。
大量的国外学者就FDI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
Lee、Rana和Iwasaki(1986)基于多个亚洲发展中国家私人投资和外国援助数据,探究了二者对该国经济的发展和储蓄的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国私人投资能够有效促进该国的经济增长,而对于储蓄状况的影响相对不显著。
而Firebaugh(1992)则将国内经济与FDI对经济的影响效果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国内资本和FDI对于国内经济发展均有着显著的影响,但是国内经济对增长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国外资本的影响。
Borenztein、Gregorio 和Lee(1998)则从探究缘由的角度出发,他们的研究表明FDI为东道国引进新的生产技术提供了渠道,且与Firebaugh研究结果相悖,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FDI对经济的贡献已经超过了国内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随着FDI在东道国经济增长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被学者所验证,甚至有的学者将一国经济不景气乃至衰退归结于外国投资的不足。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动机理论的文献综述

优势主要来 自跨 国企业对 知识资产 的 占
有和使用 。 ae ( 9 1 18 ) 出垄 断 C vs 17 ,9 2 提
( I OL 理
博 弈行为 的分析得 到 了 K i ebkr nc roe 跟 k 进领先 者模 型的进一步论证和大量实际 观察的支持 。巴特利 特和高歇尔(9 7 19 , 19) 9 8提出产 品创新——接近市场・ 西 — 过竞争降低成本 的跨 国投资模式 ,进一
灵 引 起 了 内部 化 . 对外 直 接 投 资 行 为 是
泓(9 9、 19 )魏后凯 ( 0) 2 1 等通过问卷调查 0 和统计 分析 ,印证了关于区位优势的论
述。
、
传统对外直接投 资理论
( ) 一 垄断优势理论
该 理 论 由 S H m r 16 提 出 , . y e ( 9 0) 经 Kn l egrJhsn和 C vs 学 者 发 id bre、 no e o ae 等
跨 国公 司 的海外投 资行 为。 e o 将产 Vr n n
品生产划分 为导 入期 、成熟期 和标 准化 期三个 阶段 。 后来 , e o ( 7 ) 1 . 国 V r n1 9i 2 “ n 9 jk 际寡 占行为” 来解 释跨 国公司 的对外直 接投 资行为 。其中关于跨 国公司之间的
势 ”和 “ 后续 优 势 ”; i isa Br nh w研究 了 k
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理论得到不断的
丰富。这些理论研究度解释垄 断优 势的形
成。 ( ) 二 内部 化 理论
P tr Bu ke ee c ly 和 Mak C so r asn
跨 国公 司海外 子公 司的所有权 优势 。 区 位优 势 是 指 国外 市场 所具 备 的特 定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孙少勤邱斌潘凌燕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工资效应:一个文献综述[内容提要]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对跨国公司母国及东道国的工资和就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各国经济学者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的工资与就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是否提高了东道国的工资并对东道国的就业存在积极的影响;以及随着东道国工资的提高,跨国公司的投资是否会再转移到工资水平更低的国家和地区。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工资效应进行综述。
[关键词]跨国公司FDI工资效应中图分类号:F27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369(2008)6-0029-06引言一国对外直接投资(FD I)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跨国公司母国的国民收入和社会福利。
以美国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对外直接投资一直推动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W TO的成立,投资便利化和各国贸易壁垒不断降低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美国跨国公司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生产非一体化活动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也随之发生,那收稿日期:2008110120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5全球生产网络、技术溢出效应与中国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研究6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为06JA790019。
本文同时也受到2007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为07SJ B790019)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研基金(项目编号为Y656)的研究资助。
作者简介:孙少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210044;邱斌,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潘凌燕,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贸易系硕士研究生,210096。
就是美国似乎把一部分劳动密集型的工作也转移到了国外。
以美国经济学家为首的各国经济学家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热议FDI的工资效应问题。
特别是Brainard和Riker的/美国的跨国公司是否同时在出口美国的工作机会?0一文,更是将跨国公司的工资效应问题推向讨论的高潮。
[1]近年来,随着美国对作为所谓/世界工厂0(w orld w orkshop)的中国的投资进一步加大,在中国对美出口贸易顺差连年加大的情况下,上述讨论重新成为热点。
工资效应(wage ef fect)并无确切定义,而且该效应和就业紧密联系,广义的工资效应应该表述为/工资与就业效应0才更为确切。
经文献检索发现,主流经济学刊物上所发表的相关论文对工资效应的讨论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否以丧失一部分本国工作机会为代价?特别是,是否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丧失了一部分低端工作机会?假如答案是肯定的话,这部分丧失的工作机会是否会被产业高度化所带来的高端工作机会所弥补?(2)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有无在东道国创造更多的工作机)29)会?东道国的工资效应表现为什么样的人群的工资收入得以提高?在东道国,是否仅仅是外资企业员工的收入得以提高?假如答案是否定的,或者换言之,如果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又产生工资的溢出效应的话,那么溢出的机制何在?(3)在东道国工资收入提高的情况下,跨国公司进一步投资的热情是否会因为成本的攀升而受到阻碍?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的投资是否会转向工资更低的国家和地区?反过来说,较低的工资成本是否是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的首要因素?对上述问题的探询和解答成为本综述的一个内在研究驱动。
本文也将沿着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的路径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工资效应进行综述。
FDI对跨国公司母国的工资效应正如上述论文/美国的跨国公司是否同时在出口美国的工作机会?0所描述的那样,该论文作者Brainard和Riker(1997a)在工资效应领域所做的开创性研究认为,美国跨国公司所主导的海外生产活动的确/出口0了或者说流失了一部分美国的工作机会到发展中国家去。
Brainard和Riker通过1983年至1992年美国跨国公司的雇用数据,实证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就业对美国国内就业的替代性及替代的程度。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跨国公司子公司在工资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的雇用会降低母国的雇用,但是这种降低的程度是较轻的,但是在工资水平较低的国家之间的雇用替代较为明显,而且在工资水平不同的国家的雇用活动对母国工人工资降低的作用程度不同。
比如,每当在墨西哥的子公司雇用劳动的工资降低10%,美国母公司会减少0117%的国内雇用,而马来西亚子公司会减少116%的雇用。
该研究结果的含义是,美国跨国公司通过FDI对外寻求价格低廉的雇用是符合美国的比较优势的,但是,在工资水平不同的发展中国家之间尚需进一步筛选以实现建立在工资差异基础之上的更大的比较优势。
Brainard和Riker(1997b)在另一项相关研究中进一步证实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南-北0分工模式其实是高度互补的,/南-北0分工模式中劳动需求的工资交叉弹性是负相关的,即并没有因发展中国家工资低廉而产生就业上的竞争关系。
相反,工资水平处于相似地位的/北-北0分工模式或者/南-南0分工模式却会通过贸易产生就业上的竞争关系,因而,美国的跨国公司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并非零和博弈。
[2]结果相对接近的研究还有Slaughter (1995)的研究,该研究认为,当只考虑产业工人时,母公司和子公司就业之间的替代率是很低的,产业工人的就业情况和母公司及其子公司工人的相对工资之间并没有系统的联系。
这说明,国外的就业和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工资差距之间的联系是很弱的,尽管其与不同的海外国家之间的工资差距有着很强的联系。
[3]如果说上述研究证明了/南-北0分工模式没有造成跨国公司母国就业过度减少的话,那么,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否拉大了母国不同工资水平的差距呢?Feenstra和Hanson(1995)通过对美国在墨西哥的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发现,FD I 同时推动了跨国公司母国和东道国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熟练劳动力在跨国公司母国和东道国的定义是不同的,意指在各自不同国家相对是/熟练的0。
在此之前,Slaughter (1993)、Haltiwanger(1993)等人认为是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的普及导致美国偏向雇用技术密集型的工人从而导致美国国内熟练技术工人和非熟练劳动工人之间的工资差异扩大。
Leamer(1994)和Wood(1994)等人则认为来自低工资国家的进口竞争导致资源分配转向熟练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
Blomstrom等人(1997)发现美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的投资确实替代了国内的就业,但同样在发达国家进行的投资却没有替代国内的就业,而替代效应仅限于产业工人。
FD I的就业效应随着劳动力群体的不同而不同。
这暗示了FD I 对收入的分配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例如,Lipsey (1994)对美国跨国公司的研究发现,在与国内生产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国外子公司的生产使母公)30)司能够雇用更多管理型和技术型的员工。
[4]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和FDI相联系的外包生产也会对跨国公司母国的工资产生影响,尽管这种影响的效应大小和方向是不确定的。
例如, Feenstra和Hanson(1996)逐产业地再检验了1972)1992年期间对美国熟练劳动力相对需求增加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来自低收入国家中间品的进口,能够解释美国制造业对熟练劳动力相对需求增加的31%~51%,而不是先前估计的15% ~33%。
值得关注的是,Feenstra和Hanson特别考虑了从独立供应商那里的采购,这样一来会直接导致对上述熟练劳动力相对需求增加的估算上的差异。
[5]FDI对东道国的工资效应大多数现有论文探讨FDI对东道国的工资效应,主要基于东道国和跨国公司母国的垂直型分工来加以描述。
对于FDI对东道国的工资效应方面,本文从三个方面加以总结:一是FDI是否促进了东道国的就业与收入水平;二是FDI通过何种机制来促进东道国的就业与收入水平(而这又和东道国哪些人的就业和收入水平提高息息相关);三是存在劳动力流动时工资效应如何。
11FDI是否促进了东道国的就业与收入水平FD I通过工资溢出效应实现了东道国工资水平的提高。
所谓工资溢出效应,是指对于一个产业、一个地区或者某个地区内的产业,外资企业的进入或参与对本地企业支付的工资产生的影响。
Aitken,Harisson和Lipsey(1996)以及Feliciano 和Lipsey(1999),使用美国、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的数据,发现外资企业支付的工资比本地企业支付的工资高,这对于提升东道国的总体工资水平有潜在的影响。
Feenstra和Hanson(1997)使用墨西哥的数据发现,FDI的增加和墨西哥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工资之间存在正向关联。
作者将这种效应归结为外资公司在寻求在国外发展的过程中由熟练技术带来的对熟练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Lipsey 和Sioholm(2000)通过实证方法检验了印尼外资企业与本国企业工资率之间的关系,FDI提高了外资企业与东道国企业的工资率。
Yaohui Z hao(2001)对中国的情况研究后指出,在一种经济中,若劳动力市场存在制度性分割和很高的劳动力流动成本,那么外商投资者必须支付较高的工资来雇佣熟练劳动力,而雇佣非熟练劳动力却不需要这么做。
因此,即使不引进熟练技术,一国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工资也会上涨。
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工人在外资公司里的收入明显少于在国内企业的收入,但受过良好教育的工人在外资公司的收入要高于在国内企业的收入。
[6]Lipsey(2002)指出,外资企业引起的工资溢出效应并不能肯定。
但是不论工资溢出到何种程度,外资企业的存在确实能提升东道国本地工资的平均水平。
这种影响可能仅仅来自于外资企业的高工资,即使它对本地企业没有任何影响,或者可能来自对本地企业的工资溢出,也可能仅仅是由于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即使外资企业和本地企业的工资水平没有差别。
[7]宣烨和赵曙东(2005)指出,FDI进入东道国以后,不仅能够提高FDI流入部门劳动力的工资,而且能够提高非FD I流入部门劳动力的工资。
所不同的是,FDI流入部门劳动力工资增加是由于FD I的注入使得该部门的资本劳动比率上升,劳动边际效率增加,其增长幅度取决于资本与劳动力增加比例。
而非FDI流入部门劳动力工资的提高则是因为该部门熟练劳动力数量的减少,相对更多的资本和留下的熟练劳动力和其他劳动力结合,导致劳动的密集产出的增加带来的工资的提高。
FDI的进入能够提高该地区的劳动力价格, FD I规模越大、越是集中的地区,劳动力价格的提高效应越是明显。
但是由于存在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FD I的工资效应会由于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而扩散,同时也会由于跨地区的劳动力流动使得FD I流入地区的劳动力价格上升速度减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