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期,但有些孩子却出现了不良的学习习惯,比如拖延、马虎、粗心等。
那么,造成这些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有哪些呢?如何制定相应的策略来矫正孩子的不良学习习惯呢?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因素: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学习习惯有直接影响。
如果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环境不重视学习,缺乏有效的学习规范和监督,孩子就容易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2.个人因素:孩子的性格、兴趣和学习态度等个人因素也影响着其学习习惯的形成。
如果孩子没有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就容易产生不良的学习习惯。
3.学习方法不当:小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都不够规范和科学,容易造成学习效率低下和习惯养成的困扰。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和教师要重视孩子的学习习惯养成,认识到良好学习习惯对孩子的重要性,从自身树立榜样开始。
2.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孩子提供安静、舒适、整洁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习惯。
3.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帮助孩子制定每日、每周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力。
4.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导孩子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如合理安排时间、良好的阅读习惯、总结归纳等。
5.采取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方式:给予孩子适当的激励,鼓励和奖励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对不良习惯进行适度的约束和惩罚。
6.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关系:教师和家长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共同制定和执行学习习惯矫正的策略。
7.培养自律意识:教导孩子自觉遵守学习纪律,养成良好的自律和自我管理的习惯。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和矫正策略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
通过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关系、培养自律意识等方式,我们可以帮助孩子矫正不良的学习习惯,促进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1. 家庭环境的影响:有些家庭对学习不重视,对孩子的学习监督不够,或者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低或过高,导致小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 学校教育的问题:可能是学校教学方式不合理,课程设计不够有趣,或者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不合适,不够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点。
3. 学习内容的问题:有些学生对某些学科可能没有兴趣,或者学科内容过于抽象、难以理解,造成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弃心理。
4. 缺乏学习方法和技巧:小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学习时,缺乏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不知道如何高效地学习。
5. 课外活动时间过多:一些小学生除了学校的正常课程外,还参加了大量的课外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学习时间不足。
1. 家庭教育的改善:家长要重视学习,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学习的环境,监督孩子的学习,与孩子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态度。
2. 学校教育的改进:学校要注重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3. 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和家长应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兴趣所在,在教学中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 合理安排课外活动时间:学生的课外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但要合理安排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业复习和自主学习。
6. 适度奖励和惩罚: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适度奖励他们的努力和进步,激发积极性;对于不良学习习惯,要适度进行惩罚,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后果。
7. 培养学习的习惯: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定时复习、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8. 建立学习小组或学习伙伴:学生可以相互进行学习讨论和交流,激发学习兴趣,互相监督和督促。
矫正小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需要从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多个方面进行改进和调整。
家长和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格。
不良学习习惯原因及解决办法

贪玩、自制力差原因:谁都有自制力差得时候,这不是您孩子一个人的问题危机感激发:解决方法:1、与孩子沟通学习的重要性,明确学习对其自身未来发张的意义2、给孩子规定好具体玩的时间,而且一定要坚持放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3、让孩子自己与自己比,昨天坚持40分钟,每天都比昨天多坚持10分钟,让孩子自己建立自信心畏难心理原因:孩子自信心不足,又缺乏成就感激励的一种过早自我否定的表现,。
小时候家长管的太多了,孩子没有独立,所以说他缺乏一种观念:责任感,他没有责任感,于是乎对于那些他不会的,不懂的都扔给别人来做,所以说才会产生畏难。
有了这个畏难情绪会更加强化这种无责任感。
危机感激发:1、无责任感体现在学习中就是畏难,表现在不爱问老师问题,碰到难题不想做,缺乏钻研的精神,生活中也有畏难,但更重要的是以后会发展成对家庭、对社会都缺乏责任感。
解决方法:1、避免给孩子过早的正面或负面的评价,帮助其树立勇敢和责任心2、遇到难题的时候不要急着给孩子做决定,具体给孩子提出两到三种解决方案让孩子自己选择并教会孩子为结果负责;3、多给孩子创造参与竞争的机会,并且让孩子感受到您对他的支持和鼓励;粗心和马虎,非智力失分比较多粗心和马虎不是您孩子一个人的问题,很多孩子多有这样的毛病,粗心和马虎是造成考试丢分的很大原因之一,那么粗心的根源在哪呢?原因分析:1、学习习惯不好,您炒菜放盐的时候拿着盐袋子和小勺的结果一定是不一样的。
做数学题的时候多演算几遍,多检查几遍,错误率肯定降低很多,写语文作文的时候花5分钟列个题干,分数可能会提高2、基础不扎实,一加一你让孩子做一万遍也不会错3、孩子通常对大考重视,但是对小考不重视,多从这些方面做思想工作4、文科是否注重字词语法的积累,理科是否注重定义、定义、公式的理解记忆解决办法:准备错题本,总结每一道题错点及原因,复习出错点正确结发及内在的出题规则学习没有兴趣原因分析:孩子是对所有学科都不感兴趣还是只是偏科?孩子不可能是做什么事情都兴趣吧?平时孩子对什么比较感兴趣?如果是沉迷与游戏和网络,是应该杜绝,但是如果对某些学科不感兴趣,那一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学习不主动(被动学习)您之所以觉得孩子不主动主要是看到他有哪些表现?是不是学习仅限于听讲和完成家庭作业?原因分析:因为他不知道为什么而学,所以学起来觉得没有动力,其实这不是你孩子一个人的问题。
小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的表现、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的表现、成因及对策表现小学生研究惯不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懈怠和拖延:小学生常常推迟完成作业或研究任务,缺乏主动性和毅力。
2.注意力不集中:小学生在上课或完成作业时容易分心,难以集中注意力。
3.缺乏计划性:小学生没有良好的研究计划和安排,导致研究效果不佳。
4.研究动力不足:小学生缺乏对研究的兴趣和动力,对知识的探索能力较弱。
5.没有良好的研究惯:小学生常常不按时复和预,没有形成良好的研究惯。
成因小学生研究惯不良的成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家庭环境:家长对研究的重视程度、家庭的研究氛围以及家庭对孩子的研究支持程度都会对小学生的研究惯产生影响。
2.学校教育:学校的教学方式、研究氛围和教育资源等因素,会影响小学生的研究惯形成和养成。
3.自身因素: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研究能力等因素也会影响其研究惯的形成。
对策为了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惯,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建立研究计划:教孩子制定合理的研究计划,明确任务和时间安排,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
2.提供研究环境:创造安静、整洁、舒适的研究环境,为孩子提供适合研究的场所和工具。
3.激发兴趣: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孩子的研究兴趣,如给予奖励、讲解有趣的知识等,让研究变得更有趣和有动力。
4.培养自律意识: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自律惯,培养他们主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5.家校互动:加强家校合作,家长和老师共同监督和引导孩子的研究惯,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可以帮助小学生改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果,为他们的学习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压力的增大,教育已经成为孩子们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如何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成为每个家长所关心的问题。
有些小学生存在不良学习习惯,如不爱听讲、不爱认真听课、不爱做作业等,这些不良学习习惯会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产生很大的影响。
本文分析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1. 家庭环境影响家里对学习的态度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习惯。
有些家长自己对学习的要求不高,缺乏对学习的热情和重视,这样容易产生对学习的消极态度。
家长若是对孩子的学习缺乏关注、忽略孩子的学习问题,孩子也难以重视学业。
2. 学校教学方式学校的教学方式,也会对孩子的学习习惯产生很大的影响。
教师讲课方法无效、过度依赖记忆、学习时间不合适,不适合孩子的心理发展,也容易让孩子抵触学习。
3. 非学业原因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常常会受到来自娱乐、玩耍、家务等生活因素的影响,它们也会使小学生对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
如低头玩手机影响视力、强烈的乐趣期待、缺乏自我驱动的欲望、厌烦和学习困难。
1.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让孩子积极的面对学习,家长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准备良好的书桌椅、适应温度、良好的照明效果、保持安静等等。
这将使孩子不受干扰,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2. 使用合适的学习方法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学习方法。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教育孩子如何有效的记忆,多用替代术语和图形而不是抽象概念等等。
小学生学习需要偏向视觉和触觉,家长也可以激发小孩子的好奇心和阅读习惯。
3. 鼓励和支持家长需要给孩子鼓励和支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学习成果是受到认可和鼓励的。
家长也要考虑到孩子需要休息的时间和精力,避免严苛、不恰当或过分要求。
4.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家长需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让孩子意识到学习对成功的重要性。
能够以积极的态度积极面对学习的时期,告诉孩子您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总之,家长需要认真对待小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及时纠正不良习惯。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引言: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稳定、规范且可持续的行为方式,对学习成绩的提高和个人发展至关重要。
现实中存在许多小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如拖延症、做作业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等,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本文将对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矫正策略。
一、成因分析1. 家庭环境影响家庭环境是小学生形成学习习惯的重要因素。
若家长过于溺爱孩子,为了节省时间,会为孩子代劳,导致他们对学习产生依赖心理;若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没要求,缺乏监督,孩子就会形成懒散的学习态度。
2. 学校教育影响学校的教育方式也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
如果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让学生形成功利心态,那么他们就会只关注考试分数,而不去真正理解知识和培养学习兴趣。
3. 个人因素小学生的个人因素也是不良学习习惯形成的重要原因。
孩子的自律能力差,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无法专注学习;孩子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缺乏动力和积极性。
二、矫正策略1. 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教育对于纠正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习惯,不过度干预孩子的学习过程。
家长要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对孩子进行监督和激励。
家长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与支持,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家庭中获得安全感和对学习的热爱。
2. 学校教育的改革学校教育在纠正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校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而不仅仅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
教师应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 个人自我管理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对于纠正不良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孩子要学会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孩子应该培养自律能力,学会克服诱惑和干扰,专心致志地完成学习任务。
孩子要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会有效地阅读、整理笔记和总结,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矫正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意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意识到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仍然存在一部分小学生表现出不良的学习习惯,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未来发展。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矫正策略。
一、成因1. 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是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长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家庭的学习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影响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果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学习,不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指导,或者家庭环境缺乏学习的氛围,这些都容易导致小学生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3. 学生自身因素小学生个体的心理、特长、性格等都会对其学习习惯的形成产生影响。
有些学生可能天生就比较懒散,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容易形成拖延学习、不负责任等不良习惯。
一些小学生可能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对学习缺乏兴趣和热爱,从而导致学习习惯不佳。
二、矫正策略(1)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家长应该认识到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做出榜样的行为,给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2)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整洁、温馨的学习环境,避免孩子在学习中受到噪音和干扰。
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在学习中使用一些辅助工具,如词典、习题集等,提高学习效率。
(3) 建立规律的学习时间。
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安排,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时间。
要求孩子按时完成学习任务,避免拖延学习。
(4)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家长可以适当给孩子一些学习自主权,让他们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完成作业,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
2. 学校策略(1) 提高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学校要注重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提高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建立规范的教育管理机制。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
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的原因及纠正方法

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的原因及纠正方法学生学习习惯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
然而,许多学生存在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还可能对他们的终身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的原因,并提出一些纠正方法。
一、原因分析1. 缺乏自律性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而学校里有严格的课程表以及老师的监督和管理,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
然而,一旦学生回到家里,他们往往面临着无拘无束的自由,缺乏自我约束能力。
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无法集中精力完成学习任务,导致学习习惯不良。
2. 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然而,许多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他们可能没有系统地掌握学习的技巧和方法,或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导致他们学习效率低下,记忆力差,无法高效地吸收和消化知识。
3. 缺乏学习动力学习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源泉,对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有些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机,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不愿意主动去学习。
缺乏学习动力会导致学生消极应对学习,学习效果不佳,习惯逐渐变差。
二、纠正方法1. 培养自律性自律是一种重要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管理时间、控制自己的行为以及保持学习动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
家长可以设置适当的规矩和限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学校可以组织各类活动,培养学生的执行力和自控力。
2. 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教育和培养。
教师可以组织学习方法的培训课程,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制定学习计划、积极思考、合理安排作业时间等。
同时,学生也应主动寻求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帮助,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提供与学习相关的实践机会,增强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和兴趣;家长可以以身作则,给予孩子充分的关心和支持,鼓励他们参与有益的学习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形成的原因及对策不做作业的,作业字迹潦草的,明明在课堂上刚刚讲的题做的还是错的,错字连篇的,上课开小差的……于是,我时常反思这个问题: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形成的原因,一是学生贪玩好动,不主动学习;二是家长督促不利,不会教育引导;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老师教授方法不对,促进了学习不良习惯的形成。
一、激发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事实也证明,如果一个学生对所从事的学习活动有浓厚的兴趣,就可以使他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计多种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如将游戏等趣味性活动引进课堂,寓教于乐,使课堂教学动静结合,活泼有趣。
或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教学氛围,渲染气氛。
或通过组织多种学习竞赛,抓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总之,通过各种方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就能培养他们课堂上养成专注的习惯,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潜力。
二、遵循认知规律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正确分析和掌握小学生心理发展和习惯培养上的基本特点,使他们知道怎么学,对有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以自读自悟为主体语文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语文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个性发展的服务者。
在课堂中给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的时间,给学生创造自由交流的平台。
学生能读懂的,不讲;学生似懂非懂的,则引导学生再读再悟,让他们试着讲;学生不懂的,教师在精细地讲。
2、以合作探究为导向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提出的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要给予肯定,并倡导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探究。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珍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交流中学习。
三、严格规范训练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习惯还具有模仿性和不稳定性,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时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脚踏实地,严格规范训练。
1、明确要求开学初,教师应先拟定一个学生学习习惯方面的具体要求,这个要求要定得细致些,可从写字的习惯、预习的习惯、听讲的习惯、倾听的习惯等多个方面列出评价标准。
然后利用特定的时间向学生讲一讲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益处,并讲清这些要求,使学生心中有目标,行为有准绳。
2、正面引导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长期、持久的训练过程,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学生可能会出现行为的反复,作为教师要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以鼓励为主。
如我在培养学生课前认真预习的习惯上,一直是坚持以正面引导鼓励为主,因势利导,具体做法如下:开学初专门利用一节课给学生讲预习的好处及预习的相关要求,然后除了让组长认真检查预习时的批注和签字外,在课堂上总会抽出一定的时间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抽查,表扬预习认真的学生,并奖励一颗星星,对于抽查不过关的的学生,要求课后补预习读书,经再读后能过关的学生再给以鼓励,直到学生已经养成一个自然习惯了,教师才可放手,但这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3、树立榜样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小学生有较强的上进心和求知欲,容易受外界的影响。
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模仿的榜样,创设让学生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
平日里,我抓住机会,选出班级里写字姿势好,认真听别人讲话,朗读课文有感情,敢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学生,让其他学生观察他们是怎样按要求做的,然后对照着做,最后根据每个人不同程度的进步,给予正确的评价,学生情绪高,会更加努力,实际效果挺不错。
4、家长配合最佳的教育效果与家长的配合是密不可分的。
除了在学校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进行强化外,还应注重同家长的联系,最大可能取得他们的配合。
利用家长会,跟家长讲清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训练重点是什么,在学校里训练什么,家长在家中抓什么;还通过家校联系本、打电话等形式调控,这样两方面共同配合,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也会有明显的改观。
实践证明,教师只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要求,长期抓,反复抓,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一定会逐渐形成初一孩子最容易出现以下十大不好的学习习惯:1、上课光听不做笔记;只顾做笔记而跟不上老师的进度2、上课注意力不集中3、做题马虎,同类型题反复出错4、学习浮躁5、做题不爱写过程,直接写答案6、做题喜欢用铅笔;几何作图喜欢用圆珠笔7、方程题不用方程用速算8、边吃东西边做作业;边看电视边做作业9、上课时不时的拿出手机发发短信,看看网页,聊聊QQ等10、不复习直接做作业初中学生学习成绩下滑原因1)学习方法和基础知识是造成学习成绩差异的根本原因2)被动学习是造成学生学习学习效率不高的原因。
从初中开始要求每天自学占40%以上。
3)学习盲目是中游学生最困惑的问题。
尖子生与中等生根本差别是什么呢?基础不差,主要是学习方法。
尖子生就说:“小考之前小玩,大考之前大玩”。
中等生考试前搞了考前突击也没考第一,原因是学习方法,基础知识并没有多大差别。
学习方法和基础知识是学习成绩的构成要素学习成绩下滑后,家长给孩子找个辅导班,短期内学习成绩得到改善,实际上只是改善了孩子的基础知识,而学习方法在辅导班是学不到的。
辅导班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致命的摧毁。
特别是初一年年级,是方法教育的关键一年。
孩子学习如盖一栋楼,这栋楼第一层没盖好的话就会越盖越歪。
比如,孩子得了感冒,到了医院不管不顾就给插了一根很粗的管子,花很多钱,打最好的药,很快感冒好了,可结果发现孩子的抵抗力没有了。
家长通过补习班补知识来补知识,可是丢了孩子能力的培养。
通过学习方法去改善基础知识通过研究学生的认知系数,得到认知策略:小学三年级和高二的认知相关系数0.82,初一与高二成绩相关系数达0.90。
也就是说:学生高二成绩在8年前有82%是可以预测的。
看的就是学习习惯。
一个学生在小学三年级的习惯教育时是否养成学习习惯,在初一方法教育时是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直接决定高二的学习成绩。
还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25%变化有取决于非智力性因素:意志力是否坚强,是否喜欢学习,是否喜欢老师教的课等初中学生学习成绩下滑原因:动机与兴趣如果孩子表现为,学习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差、懒惰、贪玩、应付作业,那么他的学习成绩下滑原因就是动机和兴趣的原因。
初中生学习方法不当的六大成因孩子上初中以后马上面临着青春期,青春期的特点就是逆反,你想让他这么做他偏不这么做,初一、初二的孩子是“油盐不进、刀枪不入”,几乎无法教育。
但是如果问题解决不了,将来可能就是差生,差生走向社会是不会成功的。
一、学习方法不当的表现(-)学习无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学习计划是实现学习目标的保证。
但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毫无计划,整天忙于被动应付作业和考试,缺乏主动的安排。
因此,看什么、做什么、学什么都心中无数。
他们总是考虑“老师要我做什么”而不是“我要做什么”。
(二)不会科学利用时间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有的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得从从容容。
而有的学生虽然忙忙碌碌,经常加班加点,但忙不到点子上,实际效果不佳。
有的学生不善于挤时间,他们经常抱怨:“每天上课、回家、吃饭、做作业、睡觉,哪还有多余的时间供自己安排?”还有的学生平时松松垮垮,临到考试手忙脚乱。
这些现象都是不会科学利用时间的反映。
(三)不求甚解,死记硬背死记硬背指不加思索地重复,多次重复直到大脑中留下印象为止。
它不需要理解,不讲究记忆方法和技巧,是最低形式的学习。
它常常使记忆内容相互混淆,而且不能长久记忆,当学习内容没有条理,或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去分析学习内容的条理和意义时,学生往往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
依赖这种方法的学生会说:“谢天谢地,考试总算结束了。
现在我可以把那些东西忘得一干二净了。
”(四)不能形成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知识体系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化反映,也就是指知识经过学生输入、加工、储存过程而在头脑中形成的有序的组织状态。
构建一定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是很重要的。
如果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再多的知识也只能成为一盘散沙,无法发挥出它们应有的功效。
有的学生单元测验成绩很好,可一到综合考试就不行了,其原因也往往在于他们没有掌握知识间的联系,没有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
这种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科之间,对各章节之间不及时总结归纳整理,致使知识基本上处于“游离状态”。
这种零散的知识很容易遗忘,也很容易张冠李戴。
二、学习方法不当的成因为什么有的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呢?这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
当然,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会对方法的形成有影响,智力水平高的学生更容易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但在现在的中小学中,学生的智力水平差异都不太大,因此,它对方法形成的影响是有限的,学习方法不当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一些非智力因素上,如认识水平、动机水平、意志状况等。
以上原因分析是从学生个体出发的,是造成学习方法不当的内因。
除此之外,还有来自教师、家长。
同学等各方面的外因都对学习方法的形成产生影响,也都是造成学习方法不当的可能原因。
(一)对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少学生在方法上听其自然,看不到科学学习方法的作用和意义,没有尝到正确方法所带来的甜头,以为磨刀误了砍柴工,因而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认真研究和掌握先进的学习方法。
(二)对学习特点认识不足前面讲到学习方法具有适应性,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适应各阶段、各学科的学习特点。
这就需要学生对目前的学习有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科学的方法。
较大的变化——初中的课程内容相对简单,进入高中以后,所学知识更加抽象、深入;初中生的学习对老师依赖性大,老师指导也很具体,而高中生的学习则有更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如果学生看不到这些变化,就有可能造成方法的不适应。
外语学习的特点——学习一门语言,需要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多记,而记外语单词又是一种机械记忆,这就和其他科目形成了区别。
学习数学的方法就不适应于外语学习。
(三)对自身的状况和条件认识不足学习方法除了要适应学习特点外,还要适应个体特征。
学习状况——有的学生因为成绩不太好而妄自菲薄、过于谦单,认为自己一无所长、无可救药。
也有的学生因为学习良好而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这些不客观的认识会使学生在运用学习方法的时候发生失误。
如自以为是的学生在制订学习目标时往往会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个性特征——每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身体状况、生物周期等都有不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个性。
属于“百灵鸟型”的,可多利用白天;属于“猫头鹰型”的,可多利用晚上。
(四)学习动机缺乏动机缺乏的学生没有学习动力,缺乏学习热情,把学习看成是一件苦差事,在学习中没有目标,得过且过,其学习行为完全是一种被动的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