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学案解

习题: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学案解
习题: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学案解

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三维坐标·时空清][三面解读·特征明]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

发展;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

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耕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得到

开发;隋唐时期,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工具改进,交通发

达,农业、手工业繁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雕版印刷术、火药发明;书法成为自觉的艺术,文人画开

始出现,绘画理论形成,唐诗繁荣;佛、道冲击儒学的正

统地位,又呈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第5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1.中央官制:出现三省体制

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门阀政治的形成

(1)原因:

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政治保障

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

的工具)

(2)特点: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3)评价:门阀政治虽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这种制度具有很大的消极作用。首先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其次,门阀士族争高官、抢要职,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造成大量的冗员。

3.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第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是对九品中正制的真实写照!

[注]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等级严格,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

[注]庄园经济是士族在经济上广占良田而形成的。庄园主占据许多山、田、河流等,雇佣大量农民从事生产,农民承担着地租等沉重的赋税负担,庄园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主庄园占有大量土地,却不向国家承担各种赋税和徭役,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兵役杂税的来源。同时这种经济具有明显的封闭性,是这一时期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拓]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

(1)家世:指祖父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

(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

(3)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

二、隋唐时期的政治

(一)三省六部制与君主专制的加强

1.隋朝

隋文帝即位后,建立起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新的中央官制体系。门下、中书(隋称内史省)两省是中央的决策机关,国家事权集中于此。尚书省以尚书令为长官,是政务的执行机关,其下设六部。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2.唐朝

(1)内容:

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封驳,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共同负责中枢政务的制度日臻完备。尚书省分为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外,又有九

寺五监,分掌皇室和朝廷的一部分事务,成为中央政府的办事机构。

(2)作用:

①分散了宰相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提高决策正确性和行政效率。

②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形成部门牵制与推动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与中央集权,削弱了相权。

③中央官制重大改革,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

(二)隋唐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

1.对地方行政层级进行调整: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设道作为监察区,后来道逐渐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

2.削弱地方政府的自主权:废除地方自辟属吏制度,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

3.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的削弱

(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三)选官制度——科举制

1.门阀士族衰落的原因

(1)经济上: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松弛了宗族的血缘纽带,聚族而居走向分户析产,宗族成员不断迁徙,这使得士族经济不再像以前那样相对稳定。

(2)文化上: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使士族失去了以往的文化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士族与平民之间的差距。

(3)政治上:隋唐时期用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将选人、用人大权收归中央,剥夺了门阀士族垄断官吏选举的政治特权。

2.科举制

(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

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唐高宗以后进士科

尤为时人所重。

(3)作用:

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④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

(四)监察谏议制度

1.概况: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

2.评价

(1)积极性: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辩]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是反映的本质却不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的三权分立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

[拓]

藩镇割据的形成

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许多节度使。安史降将大都委以节度使;平叛中的有功将领,不少也升任节度使。节度使管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这就形成了藩镇林立的局面。

[联]近现代西方的文官制度,源自中国的科举制,科举制度体现“机会均等”原则,与主张“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思想相适应。

[辩]在唐代,科举考试已经成为官吏产生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通过赏赐、战功、门第、恩荫等途径获得官位的仍然很多。科举制是隋唐以后的主要选官制度,其本身不能直接体现君主专制的加强。

[联]进士科考试在唐代倾向于以诗赋为主,把作诗与入仕联系在一起,这必然促使世人对诗的努力学习和钻研。唐代大多数诗人都走过科举之路,唐诗百花纷呈的繁荣局面与科举注重诗赋密不可分。

重难点一隋唐中央官制的演变

一史料探史——三省六部制

史料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探究] 据史料概括唐代中枢权力运行机制的特点。

[提示] 分散相权,体现皇权下的集体决策;中央各部门相互间既配合又牵制;相权对皇权有制约作用。

[系统认知]

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模式

(1)相权三分,互相牵制,加强君权。中书省拟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三省之间互相制衡,从而分散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君权。

(2)职权分明,分工合作,行政效率高。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三省之间既能互相牵制,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3)节制君权,减少施政失误。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二归纳总结——唐朝时期中央行政制度的变迁

唐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尚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三省议政场所叫政事堂

唐太宗时期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

唐玄宗后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取代三省体制,成为新的中枢体制。中书门下体制建立后,使职差遣体制逐渐定型,形成了不同于三省六部制的使职差遣体制

三家国情怀——三省六部制对大部制改革的借鉴

隋唐时期设立的“三省六部制”,在中央设置权责分明且相互监督牵制的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掌决策、审议与执行,并且在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下设立六部,大致涵盖了当时社会条件下所有的行政内容,无疑是大部制的渊源。作为我国封建皇权体制下重要的政治组织形式,三省六部制形成了相对完整严密的封建官僚机构体系,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是当时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为我国历代政府组织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蓝本。仔细考量现今我国正在进行的以大部制为核心的政治体制改革,其发展思路、机构框架、职能划分、运行机制、层级设置等都与三省六部制之间具有相当的相似性与共通性。

重难点二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

一史料探史——科举制度的特点

史料《新唐书》记载,(科举学生报名)“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乡贡“皆怀牒(指身份、履历证书)自列于州县”。《日知录》说:“开元以后,四海宴清,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其启诏而举者,多则二千人,少犹不减千人。所收百才有一。”《文献通考》载:“唐时所放进士,每岁不过二三十人。”

[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提示] 科举考试的人员由生徒和乡贡构成,且选拔严格;选拔的标准是文章的好坏;科举考试的录取率低,难度大。

[系统认知]

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

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

方式的公平性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

范围的广泛性不论贫富贵贱,皆可参加

时间的延续性从隋朝开始,到1905年正式废除

二文物证史——雁塔题名

[解读] 雁塔题名指的是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及第的代称。雁塔即大雁塔,在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为唐玄奘所建。唐朝新中进士,均在大雁塔内题名。故以“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

[历史映射]

唐朝科举制的影响

项目阐释

积极影

社会整合功能

否定特权制度,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内核和价值

观念,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转化

推动文化发展

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促进了传统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普

及,带动了民间崇尚人文、教育的社会风气

巩固国家统一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适应了“大一统”

意识形态的需要,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推动世界文明

选才方式在唐朝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其政治

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被西方国家吸收并改造成为近现代

文官考试制度

消极影

重才轻品

选拔人才有时过于重视才学标准,忽视品德,造成一些官员道德

素质低下

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官本位社会的发育;科举文化所孕育而成

的官场文化,至今仍有消极影响

禁锢思想强化了儒家的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发展;抑制了科技进步和新知识、新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三归纳总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1.演变过程

时代选官制度措施标准夏、商、西周世官制亲贵合一世代相传血缘、姻亲春秋、战国、秦军功爵制养士、军功、客卿才能汉代察举制察访人才举荐做官品德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品第士人按品授官门第

隋唐至明清科举制分科考试以成绩优

劣定取舍

才学

2.发展趋势

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随堂巩固训练]

一、高考题——变客观为主观,思维更广更透

1.(2018·全国卷Ⅰ)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数量(个) 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7 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8 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17 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读懂] 根据表格可知“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大部分藩镇的官员任免权在朝廷手中,除河朔型藩镇外,其他几类藩镇在防御地方割据势力、守卫边疆、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积极/消极)作用,有利于延续唐朝的统治。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藩镇是地方分裂割据的体现,不利于封建王朝统治,这说明绝对不能教条化地对待教材中的观点,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做对] 选D

2.(2018·全国卷Ⅱ)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读懂] 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通过增加宰相数量,分割宰相权力以达到削弱相权而加强皇权的目的。

[做对] 选C

3.(2017·全国卷Ⅱ)《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 .记载的真实性

B .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 .修撰的政治性

D .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读懂] 材料线索:作为官方统治者的宰相或皇帝参与编修史书→实际上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

政治意味增强→反映出官修史书的政治性。

[做对] 选C

二、模拟题——抓题眼抓关键,解题更快更准

1.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卑微,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魏晋时期则更加强调官吏的出身。这反映了秦汉到魏晋时期( )

A.宗法思想逐渐退出政坛

B.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

C.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

D.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

解析:选C 材料中先秦名臣出生卑微,魏晋则强调出身,反映了魏晋时期选官注重门第,说明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故C 项正确;宗法思想涉及血缘关系,与材料无关,故A 项错误;儒学强调仁,注重礼治,与材料无关,故B 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官吏的选任,与天下大同无关,故D 项错误。

2.秦汉时期,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一身二任,既为监察长官,又为丞相助手,从属于丞相。魏晋时期,统治者则使御史台超然于行政之外,构成新的监察体制。这一变化( )

A.实现专制下的权力转移

B.有效地制约了丞相的专权

C.旨在强化君主专制权威

D.体现以小制大的治理模式

解析:选C 材料表明魏晋时期的监察机构更具有独立性和体系性,由于监察体制是君主专制的附庸,监察体制的完善本质上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C 项;权力转移只是表象,排除A 项;“有效”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 项;材料体现了监察机构的独立性和体系性,排除D 项。

3.唐朝科举中有这样一道程序,即在确定录取名单前,主考官通常会邀请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社会名声,共同决定最终录取名单,这个过程简称“通榜”。这一做法( )

A.体现唐代科举制走向完善

B.使科举的公平性遭质疑

C.导致科举制无法选拔精英

D.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

解析:选B 据材料“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社会名声,共同决定最终录取名单”,可知不是完全依据才学选拔,唐代科举制存在局限性,故A 项错误;材料表明科举制录取考虑“社会名声”,这会使科举的公平性遭质疑,故B 项正确;材料中考试成绩仍然是重要的参考依据,故C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唐代科举制的录取依据,没有体现出对君主专制的影响,故D 项错误。

4.唐代宰相杜佑之子杜从郁被任命为门下省谏官左拾遗,遭到御史反对而改任他职。这反映出,当时( )

A.君主权威日益加强

B.皇权受到一定程度限制

C.监察制度比较成熟

D.世族门阀政治逐渐衰落

解析:选C 据材料“唐代宰相杜佑之子杜从郁被任命为门下省谏官左拾遗,遭到御史反对而改任他职”反映御史反对亲属之间的监察,体现了监察制度的成熟,故C 项正确。

5.《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三年》:“故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种做法(

)

A.使中书省地位超越尚书省

B.有利于防范宰相的擅权

点拨:宰相集体议政。

C.明确划分了三省的职能

D.说明监察机构日益完善

解析:选B 允许中书省官员各执己见且可以书写在诏令上,可以防范中书令(宰相)的

擅权,故B项正确。

中国古代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 文学史期末考试参考答案整理 总版

请尊重原版,答案仅供参考,勿依赖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答案整理(总版)1.建安诗歌的特征。 建安文学是指从汉末建安元年起始到曹魏前期,指曹氏三祖时期的文学,其中诗歌的成就最高,乐府诗向文人诗转化,五言诗达到了成熟,开启了文人诗的时代,并建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美典范。建安诗歌的主要特点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1.政治理想的高扬是当世文人的写作特点之一;东汉末年的动乱,使当时的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了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当时文人的共同追求。 2.其次一个建安诗歌的主题是人生苦短的哀叹。其造成的主要原因同为社会的动乱及造成的生灵涂炭的结果; 3.建安诗歌的特征还包含了强烈的个性表现,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不肯效法前贤或同辈,多为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的风格。如曹操诗的古直悲凉,气韵雄沉,曹丕诗的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的“骨气奇高,辞藻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等等。 4.其次建安诗歌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其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又由于建安诗人处于时代和个人的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都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勉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声名的积极向上的特征。

2.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的异同。 建安七子时期,处于曹魏政权创立之期,同样也是鼎盛之期,文士也是政权的把握者,此时的诗风是把咏叹世事哀坚和建功立业的渴望结合在一起,一三曹为中心形成了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而曹魏后期,政局混乱,曹芳、曹髦等皇帝既荒淫无度又昏庸无能,司马懿父子掌握了政权,废曹芳,弑曹髦,大肆诛杀异己。此时文人的处境和命运与建安时期大不相同。许多文人被司马氏杀害,或者逃避司马的统治却也大部分不得善终。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诗歌的风格也就与建安时期迥异了,反应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从诗人构成来看,建安时期的写作生力军为三曹和建安七子,而正始时期是由竹林七贤构成主体。三曹及七子是曹魏时的政权中心,同时也构成了当时政治与文化的中心;而竹林七贤是处于一个和司马氏背离的对立位,七贤基本上处于政治的边缘地域。这是两个时代诗人不同的本质所在,也造成了两个时期诗风的风格变化。建安的诗风慷慨悲凉,却不是对政权的不满,而是一种积极向上,昂扬慷慨的建功立业之心;除此之外还有对于人生苦短的哀叹,还有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的主题。而正始颇多感慨之词,抒发个人忧愤。 而从历史文化背景来看,建安时期的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还有从两汉时期儒家一统刚刚走过的思想解放;正始玄学与魏晋风度是与司马氏标榜的“名教”抗衡的产物。在建安时期,由于思想解放,写作风格颇为“通脱”,像曹操《短歌行》采用了乐府古题写时,为曹操的代表作之一。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这些诗抒发感

第2讲古代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通史 ——(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元、明清) 第2讲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课前预习案】(25分钟) 阅读教材回答识记下列问题: 一、秦朝时期 1、秦朝统一全国的时间、主要原因? 时间:公元前221年。主要原因:①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②长期饱受战乱之苦的广大人民渴望统一③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秦国国力增强④秦王嬴政的才能。 2、秦朝建立后,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巩固统一?简述其主要内容和突出特点?除了上述的政治制度之外,秦朝还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结合选修史课本) P7页。巩固措施:①经济上,沿用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统一度量衡、文字。 ②思想上,用法家思想进行统治,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3、郡县制起源于何时?它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有何历史的进步性? 起源时间:春秋后期。如何: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地控制。 进步性:①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以及社会的稳定②促进了经济发展③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二、汉朝时期: 1、材料创业的工作一旦完成,创业者们就面临组成一个帝国的问题。他们或是把大片土地委托给他们的支持者并给予一定的独立性,或是把全部领土、官署和权力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和有效的控制之下。结果七年的混乱时期之后,采用后一条路线就有了可能;但是直到公元前154年和前122年的叛乱被粉碎后,消灭闹独立性的潜在根源的过程才基本上得以完成。—《剑桥中国秦汉史》依据上述材料回答,西汉初年实行的政治制度,并说明其实行的原因、后果? 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原因:为了稳定天下,巩固统治。后果: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带来王国问题,引发“七国之乱”。 2、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作用?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评价? 政治措施:①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②酎金夺爵③设置刺史,监察地方。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秩序。 经济措施:继续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盐铁官营(盐铁专卖)。 思想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评价:积极: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①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②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③对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 消极:文化专制,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 3、为什么说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继承:继承先秦儒学的“仁”“礼”“仁政”“民本”“教化”。 发展:①来源:以先秦儒学为基础,融和了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 ②内容:形成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具有神学色彩的新儒学体系,强调“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③地位:从不受重视的民间学说发展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学说。 3、汉代在科技、文化方面分别取得了哪些成就? 科技:四大发明之一: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天文学:东汉张衡发明了浑象仪,候风地动仪 数学:东汉的《九章算术》标志着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医学:西汉《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系统论述了“四诊”疗法,同时期的华佗发明“麻沸散”和五禽戏 文化:书法:秦篆、汉隶文学:汉赋。 【课堂探究案】(20分钟) 1.(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材料二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和侵蚀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这种反制衡除了表现为一些非常规性的举措之外,更突出地表现为_种根本性的制度建设,这就是: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立由它取代可能限制皇权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赋予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材料三明代政治暴戾已是人所尽知的事实,廷杖、诏狱、流徙乃至日常的薄俸,人主对士大夫的施虐几乎无所不在。然而,在明代二百七十多年历史上,却从未有过士大夫谋反的确凿记录。如果说士人有所反抗,则主要是以言论的方式体现为某种精神表达,其实际意义往往是在伦理道德上对皇权表示否决。李庆西《最后的儒者》(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汉武帝添加了哪些“软件”?(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和清朝皇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的。(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三中这么奇怪的现象。(6分)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同步练习分层作业-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含答案)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同步练习分层作业-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含答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自西晋灭亡以来200多年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的时间是( ) A.581年 B.589年 C.618年 D.689年 2.隋唐时期,某商人把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运到余杭,依次经过的河段有( ) ①通济渠②邗沟③江南河④永济渠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 3.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它正式创立是在( ) A.秦始皇时 B.汉武帝时 C.隋文帝时 D.隋炀帝时 4.隋末农民大起义首先爆发在( ) A.山东地区 B.山西地区

隋文帝 A.加强中央集权 B.实现国家统一 C.开通大运河 D.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史书记载:“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隋朝繁荣强盛的原因是( ) ①国家统一②人口增长③经济繁荣④隋文帝励精图治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②③④ 3.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 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建立隋朝②灭亡陈朝③开始开凿大运河 B.①灭亡陈朝②建立隋朝③开始开凿大运河 C.①开始开凿大运河②建立隋朝③灭亡陈朝 D.①建立隋朝②开始开凿大运河③灭亡陈朝

4.据说隋炀帝是为了到扬州看琼花而开凿大运河的。你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 A.促进经济交流 B.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C.沟通五大河流 D.便利南北交通 5.隋朝时开凿的大运河不仅是沟通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隋朝时,这条运河的中心是( ) A.长安 B.涿郡 C.余杭 D.洛阳 ★6.“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诗中的“千里赖通波”是指大运河( ) A.成为南北交通枢纽 B.有千里之长 C.起到防洪作用 D.发挥灌溉作用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考纲要求】 (1)知道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2 )以大运河、赵州桥为例,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4)知道文成公主入藏;以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自主学习,完成练习】 一、.科举制度 1. 概念:科举制度指从隋唐到清朝的封建王朝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 以______________ 作为选官的标准和原则。 2. 诞生 (1)____________ 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 (2) ________ 时开设进士科,我国的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3. 完善(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科目有明经、进士。) (1)_____ 时大大地扩充国子学规模国学、扩建学舍、增加学员;进士科第一名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 ____________ 时开创________ 和。 (3)_____ 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这一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_______________ ) 4?僵化 明清时期规定: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举制演 变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5. 废除 ____________________ (1905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 6. 影响: (1)、积极影响:科举制度使_____________ 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改善了用 人制度;_______________ 的权利从地方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 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2)、消极影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忽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问,同时也阻碍了我 国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发展。 【易错易混】科举制产生于隋文帝时期,在隋炀帝时期正式形成。 相关史料图片探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二、大运河大运河 (1 )目的:为了加强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对 全国的统治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皇帝: (3)路线:以__________________ 为中心,北达___________________ (今北京),南至 (杭州),是古代世界史上最长的运河。 (4 )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交流。 ※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促进南北经 济交流,巩固国家统一局面。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3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五世纪) 1:要历史事件 三国时期,曹魏王承袭汉制,在新疆的海头(罗布淖尔)、高唱设西域长史和戊己校(xiao)尉,在哈密以南置伊吾县隶属敦煌郡。这是中原郡县制推行到西域的最早记录。 公元316年(四世纪)西晋灭亡。前凉在吐鲁番地区设高长军,任命太守管辖,郡以下设县、乡、里。 四世纪中叶(382年),苻坚(fu jian)派吕光率军进驻龟兹,不久吕光回到凉州,建立后凉王朝。后又命吕覆为西域都护,驻守高昌。 386年,鲜卑拓拔部首领建立北魏,逐渐统一中国北方。曾遣使者二十輩使西域,北魏还在罗布淖尔设置鄯善镇、焉耆镇。命韩拔为假节征西将军、领护西戎校尉、鄯善王,驻守鄯善管辖西域。 在这期间高昌、焉耆、疏勒、竭般陀、于阗、鄯善等地多次派人到内地对北魏、西魏和萧凉王朝保持着从属关系。 2:宗教信仰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传入西域,当时西域少数民信仰的宗教有:萨满教、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

四:隋唐时期——多元化民族大融合时期 1:主要历史事件 公元581年隋朝统一全国,隋朝在西域专门设立了西戎校尉,负责处理有关西域的事物。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唐朝在西域实行两种管理制度: (1)实行郡、州、乡、里制度,主要在新疆东部,包括伊州(哈密)西州(吐鲁番)、庭州(吉木萨尔)。 (2)实行都护府、都督府、州制。安西都护府所属的十六个都督府,管辖天山南路和葱岭以西地区。北庭都护府所属昆陵、濛池二都护府(其又分三十多个都督府)管辖天山北麓和巴尔喀什湖在内的地区。唐玄宗(李隆基)推行节度使以后,西域置安西四镇(和田、喀什、库车、焉耆)节度使和伊西北庭节度使,与安西、北庭二都护府并存。并实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兵府制、稽查户口。 公元840年,唐后期原居住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人由于遭到雪灾、瘟疫、内战被迫西迁或南移,大部分进入西域与原来的土著居民相融合,使新疆的民族成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对新疆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梳理(隋唐至唐)

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隋的统一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灭陈,统一全国。 2、隋朝建立后的政策: 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3、隋文帝的政策促进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开通大运河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时间:605年--610年 中心:洛阳。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连接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魏晋时期:官吏选拔看门第,不看才能。 隋文帝时:初步建立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隋朝的灭亡 灭亡原因: 1、征发大批劳动力,修大运河,长城驰道等。 2、加强各地的统治,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 3、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当兵役,使人们无法正常生产。 因为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爆发农民起义,618年隋朝统治被推翻。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3、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进一步发展,称为“贞观之治"。 4、唐太宗统治时期形成贞观之治的原因: >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大臣魏征敢于纳谏。 >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谋杜(如晦)断。 >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政绩。 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军事上: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改国号周,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历史速记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2017)

第一单元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是北周。581年外戚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朝的统一,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 3、隋文帝的统治措施: ①编订户籍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统一南北货币、加强中央集权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二、隋朝大运河 1、目的:①加强南北交通;②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隋炀帝,605开始,历时六年(610年) 3、规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自北向 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 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4、作用: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开创科举制 1、魏晋以来,官吏选拔有上层贵族垄断,选官只看重门第,不注重才能。 2、隋文帝废除前朝选官制度,建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3、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科举制的确立。 4、科举制的影响:①加强了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力、②扩大了官吏的选拔 范围、③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④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四、隋朝的灭亡 1、隋朝灭亡的原因:隋炀帝的暴政,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 侈无度。起义军首先在山东爆发。 2、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第2课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 1、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626年,李世民即位,627年改年号“贞观”。 2、李世民的治国思想:他吸取隋朝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3、魏征是有名的谏臣,李世民把魏征比作是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 4、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人称“房谋杜断”。 5.李世民改革的措施: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决策程序、制定 法律、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重要的 科目、注重吏治。 经济: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军事:突厥控制漠北和西域,李世民发兵反击,击败东西突厥。 6.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称为“贞 观之治”。 7.武则天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在位期间。打击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历史简介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简介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的分分合合不间断,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的朝代更替中,还夹带有春秋战国、楚汉争霸、三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时期。但是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又与其他时期有着严格的区别:这些朝代的中国大部分是处在统一的阶段。 秦朝,西元前221年由秦始皇建立,君主代表就是秦始皇,著名事件是“焚书坑儒”。创立过程简单来说就是灭六国,修灵渠,统一越族,统一西南,击退匈奴,夺取河套地区。朝代功绩是创立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从此在中央集权统治下货币统一土地私有,书同文、车同轨,修建长城抵御外敌。灭亡主要原因是秦朝的暴政统治。人民渴望和平稳定的生活,而秦国一直沿用“苛政”(有功重赏、有错重罚)。随着秦统治的扩大而秦政越来越苛刻,被压迫的人民,在忍无可忍的后决定揭竿起义,秦朝在起义反抗之下崩溃了。汉朝,西元前202年由汉高祖刘邦建立。创立过程从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楚汉之争开始,到刘邦的获胜并创立汉朝结束。君主代表为汉武帝,最著名事件让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朝代功绩主要集中在经济科技方面,开辟丝绸之路,东汉时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纸,张衡发明世界上第一台能够预报地震的“地动仪”,司马迁还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等等。灭亡的主要原因有①皇帝昏庸,苛捐杂税众多②政权旁落宦

官专权,政局混乱。 隋朝,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北周称帝,改国号为隋。589年灭了南朝陈,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正式确立隋朝。君主代表是隋文帝,著名事件是兴修了至今仍能使用的大运河。朝代功绩有①政治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②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③经济文化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增加政府收入,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繁重的无休止的兵役和徭役,导致劳动力空前缺乏,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阶级矛盾的激化,农民爆发起义。 唐朝,由李渊于618年建立。隋朝末期,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爆发隋末农民起义617年五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为帝,但是在618年李渊夺位称帝,定国号为唐,唐朝正式确立。君主代表是唐太宗,著名的“贞观之治”时期让世界记住了唐朝。朝代功绩发展完善和确立了后世运用的三省六部和科举选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经济得以发展,繁荣了文化、美术、宗教领域,最瞩目的就是唐诗。灭亡最主要原因是君主昏庸无能,战事不断,经济衰退,藩镇割据,经过黄巢起义后,、唐朝的基础被打破,很快就灭亡了。 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赵匡胤首先行假途灭虢之计,灭亡了南平和楚,之后又灭亡后蜀、南汉、南唐三国,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公元960年正式确立。君主代表是宋徽宗,著名事件就是“靖康之耻”。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 教案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题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了解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和隋朝的灭亡等基本 史实。 能力目标 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隋炀帝的功 过,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促进了社 会经济的发展;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大运 河的开通,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教学重点 隋的统一,科举制度。 教学难点 科举制度。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方法 讲授法、图表法、合作研讨等教学过程

备注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诗句:“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 不较多。”诗中提到了大运河和隋炀帝,那么隋朝的治乱兴衰给后人留下了哪些经验 与教训?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学习、探讨的问题。 新课学习 一、隋的统一 1.隋朝的建立(581年):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这一栏目。南北朝时期,北方最后一个时代是由鲜卑人建立的 北周。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功臣,封隋国公,杨坚承父爵,他的女儿是周宣帝的 皇后。580年,周宣帝病死,年仅8岁的周静帝即位,杨坚以大丞相身份辅政。581 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国号隋,都城在长安。 2.隋朝的统一(589年): 由于南北朝后期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重新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而 完成统一的人就是后来称为隋文帝的杨坚。PPT展示图片。 使用PPT演示政权更替情况。 提问:隋朝统一具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 板书概括:结束了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为后来经济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3、隋初经济的繁荣 展示PPT,让学生归纳、概括隋初经济繁荣的表现及其原因。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用板书进行概括、总结。1. 表现:(人口、垦田、粮食) 2.原 因:①政局: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统治者: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引导学生联系回顾西汉的“文景之治”,归纳出强盛王朝开国前期的共同点。 共同点: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生产,促进经济的逐 步繁荣。 在学生讨论时适时对他们进行引导,要认识到统一、安定、团结的环境对国家政治、 经济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过渡:面对疆域辽阔的王朝,隋文帝要怎样选拔官吏,帮助他进行统治呢? PPT展示材料: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学生用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中华文明的鼎盛内容概括:科举制,重要科技成就,三省六部制,各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选修部分人物评价之唐玄宗等 【复习策略】 1. 准确掌握知识: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 偶尔会出现主观题, 但均与其他知识点放在一起设计, 作为其中的一个提问出现, 并且主要集中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 三年来对选择题的考查基本上都设计了情景材料, 非常灵活, 这就要求考 生应该非常熟悉教材的知识点, 特别是对概念的准确理解和对知识的纵横联系。因此, 考生复习时除了要勤于记忆, 牢牢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外, 还要理解、把握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整合主要知识点。 2. 政治上, 宋元时期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断演变的时期, 无论是中央制度 还是地方制度都有重要的建树。经济上, 小农经济繁荣, 手工业商业发展。思想上, 理学产生发展。科技文化上, 科学技术等成就卓著, 宋词、元曲等辉煌灿烂。这一专题的复习, 首先要把握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 即封建社会的中间阶段, 各项政治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所损益, 其他经济文化上也在继续发展。第二, 要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联系起来。如宋词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相联系。另外此专题要特别强调文言史料的阅读理解、提取归纳等能力。 【考点预测】 由于高考不回避重点热点, 所以三省六部制、曲辕犁和筒车, 唐朝城市的坊市制、唐太宗时期的政治、唐朝的科技、文学、书法等考点依然是2014年高考考查的重点, 特别是本阶段考点从纵向发展阶段上来说该专题知识几乎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比如,“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完善时期, 文化和科技是中国文化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期, 这些更容易成为命题的热点。选官制度中应注意科举制,今年考纲新增加的内容。 宋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代的行省制;宋元时期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宋明时期的理学;宋代的科技成就、宋词、宋代书法、绘画;元曲。 【知识整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中原屡遭战乱,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而南方相对安定,大量南迁的农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他们与当地汉族和少数民族农民,共同开发江南,从而使南方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并迅速赶上了北方,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这一时期,思想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文学别具风格,石窟艺术兴盛,书法和绘画有了发展,中国文化再次得到多角度的发展和深化。 隋唐(581~907年),封建社会昌盛繁荣时期 隋、唐是我国历史上两个极为重要的统一的封建王朝。隋唐时期进行制度革新,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大大完善了中央政治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是重要的经济制度。科举制是影响深远的选官制度和教育制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举措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隋唐时期封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业产量提高,手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繁

隋唐文化简介

隋唐文化 隋唐文化灿烂辉煌,它不仅达到了中国古代封建文化史上的高峰,而且处在世界发展的领先。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艺术、音乐等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如果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比作一个抛物线,唐朝无疑实在最高点,以后再也没有那个时期可以达到或超过。 一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和特点 1 原因 ①国家强盛经济繁荣 隋朝的统一,使全国的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南北的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唐朝从太宗的“贞观之治”到玄宗的“开元盛世”,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也较长,这就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隋唐政府,尤其是唐朝统治者,倡导科举考试,大力兴办学校突破了选拔人才对门第出身的种种限制,并且不断增加考试科目,拓展考核范围。在思想文化上,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都能兼收并蓄。这种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既培养了大批文化人才,又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③文化交流频繁 隋朝运河的开通和唐朝交通的畅达,使唐朝同边疆各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促进了双方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西域等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容,使中华文化具有浓烈的多民族色彩。由于封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朝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而且对外交通发达,使唐和亚、欧、非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在中外文化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的过程中,隋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④继承传统文化。 秦汉以来我国的封建文化就在不断地发展,在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又为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隋唐文化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 2 特点 ①全面繁荣 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和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全面繁荣。 ②兼收并蓄 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氛围。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强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与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比较突出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 ③世界领先 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和火药,僧一行开始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唐本草》、赵州桥等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④泽被东西 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知识结构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隋隋 文 帝 建隋:581年北周大将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即隋文帝 统一: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影响:结束分裂局面,顺应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趋势)措施: 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值和度量衡制度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制度(三省六部制) 文化:建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影响: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增长,成为疆域辽阔的王朝。他的统 治被称为“开皇之治” 隋 炀 帝 修运河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游玩江都的需要 时间:605年起 规模: 三点: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 四段:(北到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意义: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促进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统一创科举 诞生:设进士科,标志科举制正式创立。 影响: 积极:1.是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官吏选拔 范围,推动了教育发展。2.后来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维持了1300多年, 清末废除。3.对日本、朝鲜以及西方文官制度起了推动作用,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 大贡献。 消极:读书人醉心科举考试,禁锢了思想,最后不适应时代需要而被废除。 暴政 表现:1.营建工程(东都洛阳,大运河,长城、驰道) 2.奢侈享乐(下江南) 3.发动战争(辽东) 结果:1.民不聊生,农民起义爆发 2.618年,隋炀帝在江都(今扬州)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唐朝的统治 618年,太原隋朝官僚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他就是唐高祖 李世民 (唐太 宗) 继位:626年即位,627年改年号贞观,其统治史称“贞观之治” 措施: 1)政治上:a.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b.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c.严格考察官吏政绩d.任贤 纳谏(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2)经济上:发展生产,减轻劳役3)文化上:增加科举考 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科目 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武则天 (唐高 宗妃 子) 地位: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国号:周) 措施: a.打击敌对官僚贵族 b.发展科举,创立殿试 c.继续唐太宗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结果: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开元盛世”局面奠定基 础。人称其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李隆基 (唐玄 宗) 身份:武则天之孙,前期年号“开元”,后期“天宝” 前期: 1)政治上:励精图治,任用贤才(姚崇宋璟等)整顿吏治,裁剪冗员 2)经济上:发展 经济,改革税制3)文化上: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结果:唐玄宗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进入鼎盛,称“开 元盛世” 后期: 安史 之乱 原因:开元末年以来朝政腐败;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地方力量对比失衡,外重内轻 影响:1)经济严重破坏,尤其北方。2)唐朝由盛转衰 3)形成潘镇割据的局面黄巢 起义 原因:1)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 2)农民赋役沉重,连年灾荒 结果:朱温投降唐朝,联合其他藩镇镇压了起义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出现五代十国, 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隋唐时期

第9讲隋唐时期(2): 三、唐朝:开放的帝国 (一)唐朝的建立 (一)关陇大族的兴起与唐朝的建立 ▲1、关陇大族 所谓关陇大族,指的是自北魏以来在北方特别是关陇地区建立的政权中占主导地位的统治集团。关陇大族兴起于魏晋之际。关陇大族凭借其政治、经济上的优势,支撑着西魏、北周政权的局面。其势力之庞大,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 据统计,隋代三省18名高级官员,有11人曾在北周任职,15人来自西起天水京畿地区东迄洛阳这条东西向的地带。六部的46名尚书中42人是北魏(13人)和北周(29人)官员的子孙,其中3人有任职北齐的经历。46人中的30人来自天水、京畿及洛阳地带,7人来自山西,其余来自华北平原。而武川(今内蒙武川东北)系军事贵族则居于隋朝政权的统治核心。(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页177。) 2、唐朝的建立与统一全国 1)618年,李世民灭其继承人薛仁杲,占陇西全境。 619年,推翻李轨政权,有河西五郡。 620年,灭刘武周,恢复巩固了在山西的统治。 2 )罗艺:据涿郡,称幽州总管。618年归附。 王世充:据洛阳。620年,李世民出关攻之,621年出降。 刘黑闼(ta):有河北。621?a623年遭镇压。 高开道:冀北。亦相继败亡。 3 )江南地区: 萧铣:据巴陵(岳阳),迁江陵,称梁帝。控两湖地区。 621年,在唐军突袭下,降唐。 林士弘:有江西,建楚国。622年,遭唐军镇压。 辅公祏(shi):624年,遭唐军镇压。 4 )漠南: 梁师都:据朔方(内蒙杭锦旗北),国号梁,突厥封他为?°解事天子?±。 628年(贞观二年),太宗乘突厥衰乱,击灭之。 (二)大唐盛世及其衰亡 1、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玄武门之变 2)贞观之治 3)武则天时代的革旧鼎新 4)开元盛世 2、唐中后期的政局及其衰亡 1)安史之乱 2)藩镇割据 3)朋党之争、宦官专权与唐的衰亡 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则过之。所以能及此者,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李世民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籍忠臣。魏征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唐太宗 3)武则天时代的革旧鼎新 (1)从“废王立武”到“二圣” (2)从“圣母神皇”到大周皇帝 (3)武周的结局 4)开元盛世 (1)李隆基即位 (2)开元之治

隋唐历史简介

隋唐历史简介 隋唐时期历史简介 隋朝 从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到618年隋炀帝杨广被绞杀,共存在了37年,是个典型的短命王朝。隋文帝的贡献最大:一是官制,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建立起三省六部制。隋文帝还制定了新 的法律,刑罚不再像南北朝时那么残酷。此外,创立了科举制度, 创新了官吏的选拔方式。隋炀帝除了修造大运河有一半功劳外(另一 半是为了游玩),其他方面没有给后人留下好印象。隋炀帝的残暴在 历史上也很有名。由于其横征暴敛,激起民怨沸腾,终于自食恶果 被绞死于江都,隋朝宣告灭亡。 唐朝 从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到907年被朱温灭掉,大唐王朝共存在了289年。唐朝分前期和后期,中间以安史之乱为界限,前期是昌盛期,后期则是衰亡期。唐高祖建立了唐朝,而唐太宗李世民领兵用 十年时间完成了统一大业。历经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位之后,经 过励精图治,使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此后,唐 玄宗时期又出现了"开元盛世",国强民富,升平之世再次出现。但 同样也是在唐玄宗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从此唐朝走向了衰亡。 后期的唐朝政治混乱,从牛李党争到宦官专权,其间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终于爆发了黄巢起义,起义领袖之一朱温开始叛降唐朝, 后又取代唐朝自立为帝,建立了五代的第一个王朝--后梁。 隋唐历史对后世的影响 隋唐时,典章制度方面多有建树,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两税法等,对后世影响深远。隋唐对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 文化交流频繁。文学以唐诗成就最大。以初唐陈子昂,盛唐李白、

杜甫,中唐白居易、元稹,晚唐李商隐、杜牧为杰出代表。韩愈、 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对后世影响甚大。颜真卿的书法,阎立本、吴道子、李思训、王维的绘画,《霓裳羽衣舞》等音乐舞蹈,以及 众多的石窟艺术,均流传后世。科学技术方面,中国四大发明中的 印刷术和火药两项均出现于这一时期。

下历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知识点总结

七下第一单元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1课 隋的统一与灭亡 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统一全国。 2.隋朝大运河: ⑶概况:①三点: ②四段:由北向南分别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③五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⑷地位:全长2000多千米, ⑸影响 | 3.科举制 ⑵作用: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加强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官吏 选拔范围。2)推动教育发展。3)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1300多年。 4. 1. 2. ⑴ 名臣:镜子) 谋杜断) ⑵措施:用人上:虚心纳谏,广纳贤才 政治上:②制定法律,减省刑法 ④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上: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3) 贡献|措施的作用: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 3. 女皇武则天 ⑴统治措施:① ③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⑵作用: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⑵措施:①政治: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②经济:发展经济,改革税制;③文化: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开元盛世”。 盛唐气象的表现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 ) ⑴背景|原因:①唐玄宗后期,朝政日益腐败(根本原因) ②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③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和地方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⑵时间 :755年——763 (3)影响:① 2、黄巢起义 ⑵结果: 3、五代十国: ⑴北方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吴、南唐、吴称“五代十国”。 ⑵实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3)影响: 总结 1.隋朝繁荣的史实:1)统一天下;2)经济繁荣;3)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2.唐朝繁荣与开放的史实: 1)经济繁荣的史实:①农业发达:改进曲辕犁、发明筒车 ②手工业发达: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珍品。 商业:长安是国际大都市。 2)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友好的史实):文成公主入吐蕃、唐太宗被尊为“天可 汗” 3)开放的社会风气 4)文化发达的史实: ①诗歌: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②书法:颜真卿和欧阳询 ③绘画:阎立本和吴道子 5)对外友好活跃的史实: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6)治世、盛世局面: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开元盛世”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诗词

陶渊明 一、静穆的隐士(假隐盛行时的真隐士) 孤独的哲人(动荡时代的思索者) 伟大的诗人(玄言诗盛行时的田园诗人) 二、徘徊于出仕归隐的原因: ①以显赫的先祖为荣,以屈事他人为耻 ②面对现实政治的矛盾 ③建立功业的理想没有破灭 ④生活的窘迫 三、陶诗之田园隐逸生活: ①田园景物的生机带来的欣喜 ②田园生活的恬淡带来的安宁 ③亲自耕种的艰辛与欢欣 ④辍耕读书对宇宙化道的体悟 ⑤邻里交往的淳朴与惬意 四、陶诗风格之恬淡自然 ①内容:田园景物、日常生活 ②手法:白描(不堆砌、不夸张) ③语言:口语(少用典、不藻饰) ④境界:景、事与情、理的交融(诗化、哲理化) ⑤景物:目之所及的农村景物 ⑥事情:亲自经历的日常生活 ⑦情感:或适意或寂寞的情怀 ⑧哲理:对于价值、生死、兴衰等终极问题 五、陶诗风格之慷慨激昂 ①人生痛苦(生之痛、死之痛)带来的哀伤 ②现实政治激起的内心波澜 ③历史人物与事件引起的感慨 六、陶渊明诗之哲思 ①隐居田园与建功立业【消解办法:一切皆空(佛教)】 ②隐居田园之寂寞与坚守节操之欢欣【消解办法:安贫乐道(儒家)】 ③面对死亡的焦虑与坦然【消解办法:委任任化(道家)】 建安文学 一、三曹特点 1、曹操 曹操诗的思想内容: ①反映汉末的乱离现实和民生疾苦,如《蒿里行》《露行》《苦寒行》 ②表现他的雄心壮志和政治理想,如《步出夏门行》《短歌行》《对酒》这类诗歌以政 治家的气度书写了他的胸襟和抱负 ③曹操诗歌中也有一些以歌咏神仙为内容的游仙诗,如《精列》《秋胡行》 曹操诗的艺术特色:

①主体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 ②诗人的气质中流露着王者的雄霸之气 2、曹丕 曹丕对文学的贡献: ①其《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论著 ②诗歌的思想内容:游子思妇的相思离愁别恨和男女爱情;宴游和军旅生活,感事而 发的作品 ③诗歌风格:曹丕诗有文士气,以文人深婉细腻的笔触,写出乱世中人的内心世界。 诗歌的情感体验真挚深刻、细腻含蓄,语言清丽工致、婉转流畅 *《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 3、曹植 曹植的成就: ①或用乐府主题,或创新题 ②注重个人情怀的抒发,实现了乐府由叙事向抒情的转化 ③语言华美,使源于乐府的五言诗由质朴向华丽转化,达到文质并重的境界 ④游仙诗上承屈原《远游》,借游仙表现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游仙题材的发展过程具 有重要作用 ⑤辞赋成就在当时是最高的,代表作《洛神赋》 曹植诗的内容: 前期:対国计民生的关注;建功立业的信心和雄心;游宴 后期:备受政治压抑的苦闷和愤激;思妇怨别;英雄失意 二、建安风骨(建安文学的特点) 内容: 社会苦难的关注 生死问题的思索 建功立业的渴望 风格: 慷慨:感情的强度 悲凉:感情的色彩 竹林七贤: 阮籍:徘徊于入世与出世间 嵇康:毅然出世 山涛:积极入世 三、鲍照 山水诗的不同: 谢灵运山水诗:游历山水排解心中的苦闷 鲍照山水诗:通过游历山水,写山水来表现自己心中的苦闷,让人读后压抑沉闷 乐府: ①建功立业的理想 ②寒士不遇的愤懑 ③游子思妇 险俗: 险:体现在七言诗体、风格与当时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