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复习提纲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doc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一、有关大众传播效果的理论1、子弹理论(BulbtTheoiy)又称魔弹论、皮下注射论等,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作用于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或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其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为。
2、有限效果理论(Limited Effects Theory) 1960年,约瑟夫.克拉珀提出“最弱效果观点”, 即有限效果理论认为,大众传播一般不能成为产生受众效果必要的和充足的原因,媒介仅拥有极小或有限的效果,因为那些效果被某种中介或插入变量减弱了,媒介最为常见的作用实际上是加强人们已有的态度和倾向。
因此,媒介对社会现状起到强化而不是威胁的作用。
3、教养理论(Cultivation Theory)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传播学家乔治.格伯纳主持。
通过分析暴力片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以及暴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来探讨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共识方面的作用。
教养理论论述关于媒介在社会中所扮演角色的宏观问题,是对大众传播与文化Z间关系的研究的代表理论,揭示了大众传播在文化变化方面所起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4、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指出这样的现象:和媒介中主流观点持相反意见的人由于害怕被排斥而保持沉默。
由徳社会学家纽曼1973年提出,基本思想是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口己观点之前要对周圉的意见坏境进行观察。
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时,倾向于积极大胆表明自己的观点,反之,会由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多数人的优势意见。
5、第三者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菲利普斯.戴维森1983年提11!,他认为,人们倾向于夸大大众媒介消息对其他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第三者效果的基本思想是,特定的消息对你我这样的人没有什么效果,但是一般读者很可能受到很大影响。
传播学引论复习提纲-李彬

传播学引论复习提纲-李彬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传播学复习提纲一、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四个时代)填空、简答、连线1、口语传播时代口语是人类传播所用的第一个媒介,口语传播时代也就成为人类传播历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阶段。
优点:人类传播活动中,最便利、最通用的媒介自然是语言即口语了。
其他任何媒介都无不以口语为基础,都是口语媒介的变形与延伸。
缺点:口语只能依靠人体自身的发声功能,于是人类的传播活动便在空间距离上受到限制;而由于口语随说随逝,除了依靠人们的记忆就再也无迹可求,于是人类的传播活动又在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2、文字传播时代文字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它标志着人类传播活动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从文字的发明延续到印刷的兴起。
语言是人类的证明,文字是文明的标志。
3、印刷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三个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而延续到广播的出现。
4、电子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是在既有的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和印刷媒介上面又叠加的,复线发展过程。
电子媒介有广狭两义。
广义是指一切依靠电流传播信息的媒介,既包括个人性的媒介如电话、电报、手机。
又包括公共性的媒介如广播、电视、网络。
狭义则专指公共性的媒介,传播学里通常用的是狭义。
二、传播、传播学、信息的定义社会传播: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信息在一定社会系统内的运行。
传播学:研究传播活动和探析传播规律的一门学问。
信息:信息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深化和发展;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信息的本质,就是可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
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就人类传播而言,信息是消除事物中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因素的东西。
传播:是社会信息的流动以及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即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又是一种人际间的关系。
传播学提纲

第一章传播时代与媒介社会一、信息社会就是传播社会二、传播社会亦是媒介社会三、媒介传播时代的基本走向四、媒介的异化五、媒介素养的培养媒介的异化1、媒介异化了大众2、媒介异化了自己(1)媒介产品的异化。
(2)媒介活动本身的异化(3)媒介组织与媒介从业者的异化(4)媒介权力的异化媒介素养的培养(重点)媒介素养,是指人民对于大众传媒的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和评估、创造、生产能力以及思辩性回应能力。
即人民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
1、公民媒介素养的培养构建公民社会的重要前提。
批判意识与独立的主体人格即现代人格的形成。
主要内容包括:(1)微观层面:媒介基础知识教育,包括接触媒介、认识媒介的产生、发展及其功能特性等,渐渐参与到媒介中去。
扫盲阶段(2)中观层面:传播模式、传播效果以及受众的认知(3)宏观层面:媒介的政治和经济、媒介与公共领域、大众媒介与文化研究、女权主义理论与媒介研究、媒介与国家发展、媒介发展趋势等(4)超越媒介:社会学习理论,变革媒介观念,正确评价自己的传播行为通过教育,培养受众对媒介信息的理解力、质疑力与判断力;学会制作媒介产品,增强媒介使用能力。
第二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流派什么叫传播学(理解)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与新闻学的关系(重点)新闻学在传播学的产生过程中起了“助产士”的作用,但两者是有区别的。
⏹A新闻学是报刊新闻时代的产物,偏重于业务研究或“术”的研究;传播学是电子新闻时代的产物,侧重于理论研究或“学”的研究。
⏹B新闻学以古老的报学研究为基础,偏重于微观研究、局部研究和单向研究;传播学以新兴学科的知识为基础,侧重于宏观研究、整体研究和双向研究。
⏹C新闻学是一种专业研究,其研究对象是新闻采编现象;传播学是一种社会研究,其研究对象是传播活动现象。
传播学提纲

该提纲是我最近一段时间对国内传播学著作的一次总结,根据国内高校研究生考试复习的实际需要,对传播学基本的、核心的理论知识进行的一次从新梳理,使内容更简明扼要,框架更清晰明朗,可有助于应考者在后期全方位把握传播学的理论体系。
该提纲参考了《传播学教程》《传播学总论》《传播学》《传播学基础理论》《传播学引论》以及中国传媒大学的本科、研究生课堂教学笔记。
准备研究生考试的朋友在使用中应注意根据各自学校的命题风格和考试要求灵活运用掌握。
也希望大家在使用中多思考、多怀疑,提出宝贵意见以修正,欢迎留言交流。
专题一传播学一、传播学产生与确立1、传播学产生的背景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其形成是许多因素促成的:第一、传播媒介发展第二、历史社会环境第三、社会科学的发展2、诞生于美国的原因第一、在政治上,美国的政治家无论是在日常的政治活动中,还是在四年一次的竞选中,都比较重视和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
第二、在经济上,一方面传播学的兴起与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在美国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美国的大众传播在两次大战中和以后日益壮大,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共同形成一个产业---大众传播业。
第三、在社会上,美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互动中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显现出来。
我们可以看到传播学是在美国特定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兴起发展的。
3、早期学术思想源流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源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欧洲源流,二是美国源流欧洲源流:塔尔德:模仿理论西默尔:躯体对个人行为影响传播网络理论美国源流:杜威:大众传播的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工具库利:初级群体镜中我帕克:社会互动理论米德:社会化、社会角色取得、社会自我理论 "主我"与"客我" 李普曼:拟态环境刻板成见4、四大先驱与施拉姆拉斯韦尔拉斯菲尔德霍夫兰卢因施拉姆4、信息论与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香农与信息论维纳与控制论二、传播学及其研究对象三、传播学主要学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区别比较四、传播学研究方法1、定性研究2、定量研究: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专题二传播一、传播的含义二、传播的类型1、人内传播2、人际传播3、组织传播4、大众传播社会功能三、传播的模式1、线性传播过程模式2、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3、系统传播过程模式四、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专题三信息与符号一、信息1、信息实质与特征2、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二、符号1、符号的定义2、符号的特性3、符号的类型专题四传播者一、传播者二、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施拉姆《报刊四种理论》三、传播者与把关1、把关人与把关2、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专题五传播媒介一、媒介、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二、认识媒介1、认识媒介的意义和基本观点2、认识媒介的角度和原则3、传播媒介的特点报纸广播电视杂志新媒介三、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媒介是人延伸2、媒介即讯息3、热媒介与冷媒介4、地球村专题六受众一、受众受众、分类、特征、受众的权利与动机二、主要的受众观(郭庆光)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2、作为市场的受众3、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二、受众与信息1、受众选择信息的过程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2、影响受众选择的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因素(选择性心理、逆反心理、从众心理)三、有关受众的主要理论1、个人差异论2、社会分化论3、社会关系论4、文化规范论5、社会参与论专题七传播效果研究一、传播效果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1、枪弹论代表性研究:宣传研究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2、有限效果论代表性研究(1)霍夫兰和耶鲁学派:态度劝服研究(2)库珀等:漫画"比戈特先生"的研究。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播过程与规律的学科,研究形式包括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
2.传播学的范围和内容:传播学的范围涉及传播的过程、机制、效果等方面,内容包括发送者、接受者、媒介、信息等要素。
二、传播学的理论1.传播学的理论体系: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由传播理论、传播模型和传播规律组成。
2.传播理论:包括"传播人内心理论"、"传播人行为理论"、"传播人价值理论"以及"传播受众认知及反应理论"等。
3.传播模型:常见的传播模型有拉斐尔传播模型、朴素模型、多步流程模型、差异模型等。
4.传播规律:包括"传播的普遍性规律"、"传播的效率优化规律"、"传播的稳定性规律"、"传播的传染力量规律"等。
三、传播方式与媒介1.传播方式:主要包括广播传播、电视传播、报刊传播、网络传播等。
2.传播媒介:包括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刊等)和新媒体(互联网、手机等)。
3.传播效果评价方法:主要有研究型、实践型和综合型三种评价方法。
四、传播过程与要素1.传播过程: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编码、信息传递、信息解码和信息反馈。
2.传播要素:分为人的要素(传播者和接受者)、媒介要素和信息要素。
3.群体传播:包括集群传播和社会传播,通过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来实现传播活动。
五、传播伦理与传播效果1.传播伦理:包括事实传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道德传播的依法合规、人文传播的尊重和包容等。
2.传播效果:主要评价指标包括信息的准确性、传播的广度、传播的深度和传播的影响力等。
六、传播学的发展与应用1.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分为初级阶段、演进阶段和应用阶段。
2.传播学的应用领域:包括广告传播、公共关系、政治传播、国际传播、新闻传播等。
总之,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传播学复习大纲

传播学复习⼤纲传播学复习⼤纲传播学内容:1.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类⼀切传播⾏为和传播过程发⽣、发展的规律⼀级传播与⼈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规律的科学。
2.传播学的研究⽅法:(1)实地调查法(2)内容分析法(3)实验法(4)个案调查法(5)定性研究⽅法3.学习与研究传播学的意义:(1)有助于推动传播学学科建设(2)有助于正确解释和合理解决传播现象和问题(3)有助于提⾼船舶决策的科学化⽔平(4)有助于增强信息传播的效果(5)有助于⼈们开发和利⽤信息资源4.传播学的诞⽣与发展:传播学作为⼀门学科,孕育20世纪上半叶,形成于20世纪中期,⾸先诞⽣美国。
(1)政治:美国的政治⽣活;两次世界⼤战。
(2)经济:⼴告的发展;⼤众传播业的发展。
(3)学术:社会学、⼼理学、新闻学、政治学、符号学、语⾔学等;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5.传播学的四⼤先驱:拉斯维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6.传播学的⿐祖和创建者:威尔伯·施拉姆7.传播:传播是⼀种⾏为,⼀种过程。
(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我传播,⼈际传播,组织传播,⼤众传播9.传播的形式:(1)符号和信号时代(2)⼝语时代(3)⽂字时代(4)印刷时代(5)⼤众传播时代(6)⽹络传播时代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区别:新闻学和传播学都属于⽂学类专业,但是⼆者初试考试科⽬有三科相同,即政治、英语、综合考试[新闻传播类],另外⼀门有差异的学科为:新闻学——新闻学基础传播学——传播学理论与历史研究重点不同传播学重理论研究,其研究路线是:多学科的理论探索-对传播实践的调查分析和指导理论上的提⾼与发展;新闻学重业务研究,其研究路线是:实务-历史-理论。
研究⽅法不同新闻学沿⽤传统的⼈⽂学科的思辨定性的分析⽅法;传播学则以新兴的社会学科的优势和特点,多采⽤试验型的定量分析⽅法。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规律的科学,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
传播学复习提纲

传播学概论考纲传播学的四大先驱: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卢因社会学家拉扎斯韦菲尔德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鼻祖:威尔伯、施拉姆第一章传播对象和基本问题一、传播的定义(课本第4页)1、三个基本要素:信源、讯息、信宿2、定义: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二、传播的障碍(课本第9页)含义: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
三、传播的隔阂含义: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见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
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四、传播的特点:(课本第4页)(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就社会关系性而言,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和发展一、人类传播史上的几次飞跃及其影响(课本第23页)1、口语传播时代(最基本、最常用、最灵活、受时空控制)2、文字传播时代(第一套体外化系统,传播在时空领域发生重大变革,加速体外化媒介系统进程)3、印刷传播时代(复制文字、生产信息)4、电子传播时代(远距离快速传播里程碑意义:形成体外化声、影系统,电脑执行人脑功能,数字技术发展开创媒介大融合时代)哈特的媒介划分(课本第28页)1、示现的媒介系统:口语或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符号。
(人体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2、再现的媒介系统: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需要使用物质工具和机器,信息接受者不需要3、机器媒介系统:双方都需要使用机器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的一个着名观点:媒介是人的延伸。
即不同的传播媒介是人的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一、符号的含义(课本第34页)1、三种定义:1)永井成男:只要在事物X和事物Y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或表述关系,那么一个便是另一个的符号,另一个便是这个指代的事物或表述的意义。
传播学复习提纲汇总教学文稿

传播学概论考纲传播学的四大先驱:政治学家拉斯韦尔社会心心理学家卢因社会学家拉扎斯韦菲尔德理学家霍夫兰鼻祖:威尔伯、施拉姆第一章传播对象和基本问题一、传播的定义(课本第4 页)1、三个基本要素:信源、讯息、信宿2、定义: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二、传播的障碍(课本第9 页)含义: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
三、传播的隔阂含义: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见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
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四、传播的特点:(课本第4 页)(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就社会关系性而言,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和发展人类传播史上的几次飞跃及其影响(课本第23 页)1、口语传播时代(最基本、最常用、最灵活、受时空控制)2、文字传播时代(第一套体外化系统,传播在时空领域发生重大变革,加速体外化媒介系统进程)3、印刷传播时代(复制文字、生产信息)4、电子传播时代(远距离快速传播里程碑意义:形成体外化声、影系统,电脑执行人脑功能,数字技术发展开创媒介大融合时代)哈特的媒介划分(课本第28 页)1、示现的媒介系统:口语或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符号。
(人体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2、再现的媒介系统: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需要使用物质工具和机器,信息接受者不需要3、机器媒介系统:双方都需要使用机器加拿大传播学家M. 麦克卢汉的一个著名观点:媒介是人的延伸。
即不同的传播媒介是人的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ATy —* 第三章符号的含义(课本第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34 页)1、三种定义:1)永井成男:只要在事物X 和事物Y 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或表述关系,那么一个便是另一个的符号,另一个便是这个指代的事物或表述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大纲
第一章概论
1、传播学缘起于何时何地何因?
2、传播学的几位奠基者是谁?有何成就?
3、传播学的两大学派差异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进程
4、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有哪几个阶段?每一阶段的传播媒介特点是什么?
5、“信息社会”的到来是如何被感知的?
6、请解释施拉姆的“最后7分钟”比喻。
第三章传播模式
7、请说出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系统模式的差异。
8、写出下列模式图并能解释每种模式的适用对象
拉斯韦尔的5W模式、韦弗——香农的数学模式、德弗勒的互动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赖利夫妇模式、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模式
第四章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9、信息的形式——符号有哪些类型?
10、爱伯特.梅热比公式说明了什么问题
11、传者意义与受者意义一致吗?
12、象征性社会互动的含义是什么?
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13、人内传播指的是什么?如何解释人内传播的传受过程?
14、什么是“约哈瑞”窗口,人际交往会给它带来什么变化?
15、人际传播的特点是什么?
第六章群体传播
16、群体如何影响个体成员的态度和行为?
17、什么是集合行为?集合行为中信息传播有什么常见的现象?
18、流言的形成机制是什么?
第七章组织传播
19、组织内信息传播的方式、渠道、内容有哪些?
20、企业对内对外信息传播活动有哪些?
第八章大众传播概述
21、什么是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的信息包括哪些?
22、大众传播有何社会功能?
23、李普曼的“拟态环境”(媒介环境)指的是什么?
第九章大众传播媒介
24、大众传播媒介形态有哪些?出现及普及的时间?
25、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6、新媒介有何特点,它们的出现会取代传统媒介吗?新媒介的发展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
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吗?
27、请说出麦克卢汉的主要媒介观点。
28、大众传媒机构的组织目标是什么,为什么?
29、大众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把关人”理论要点。
30、大众传播组织为什么要提高自己的公信力?为什么?
第十章传播制度和规范理论
31、大众媒介传播的社会控制力量有哪些?他们以何种方式实施媒介控制?
32、关于传播制度的规范理论有哪些?它们应用于何时何处?主要的观点是什么?如何评
价它们?
第十一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33、为什么要研究受众?
34、受众调查业中有哪些知名公司?
35、受众的基本权利是什么?
36、什么是“使用与满足”理论?
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
37、什么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研究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主要观点是什么?
38、传播者信誉度对劝服效果有何影响?其时效如何?
39、“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效果一样吗?
40、“恐惧诉求”以何种程度为佳呢?
41、受传者的个人性格差异是否会影响到劝服的效果?
42、《人民的选择》是哪项研究的成果?其创新性的发现是什么?
43、大众传播能够对人们的态度转变起决定性吗?请说明理由
第十三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44、请大众传媒“议程设置”假说分析了什么问题,有什么结论。
45、请解释“沉默的螺旋”假说的内涵
46、请解释“培养理论”假说的内涵
47、“知识沟”假说分析了什么问题,有什么结论。
第十四章国际传播(本次免考)
48、进行国际新闻传播的著名通讯社有哪些?
49、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的大辩论的发生原因
50、当前国际传播的各国地位一样吗?谁是其中的强势媒体?
51、中国的真实形象在世界上得到了客观反映吗?如何才能扭转我国对外传播的不利局
面?。